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雨从哪里来 教案

合集下载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本次的科学课程是《雨从哪里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什么是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会下雨以及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一、课程内容1.天气预报的概念天气预报是指根据气象学原理和观测数据,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

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现在交通、农业、旅游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天气预报的支持。

2.为什么有时会下雨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在不断相互作用、变化而成的。

而产生降水(雨、雪、雹等)的原因是大气中水汽的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导致水汽凝结成水珠或冰晶。

3.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天气预报的原理就是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变化规律、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预报未来天气情况。

同时,还要根据历史同期天气、气候格局等资料,结合专家经验综合判断,对预报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至于天气预报时应该采用何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气象仪器、天气卫星和雷达等设备进行观测和监测,获取实时气象数据,分析和预报未来气象情况;(2)利用数学模型,根据气象数据、气候格局等资料,推演未来的气象情况;(3)进行专家咨询和综合判断,结合专家经验和历史同期数据,对天气预报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知识点解析1.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影响大气状态和过程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云量等。

这些要素的变化是天气变化的基础,因此气象观测和预报都要以这些要素为基础。

2.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指通过气象仪器等设备,对气象要素进行实时或定时监测和记录的过程。

气象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进行科学的气象预报。

3.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对统计学归纳的未来气象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预测出未来气象情况的过程。

数学模型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确度。

三、课堂练习1.请简述什么是天气预报?2.降水是如何形成的?3.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有哪些?4.请简单介绍气象要素的概念。

5.气象观测对天气预报有何作用?6.数学模型对天气预报有何作用?四、总结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会下雨、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对气象要素、气象观测、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知识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1 一、活动名称:雨从哪里来二、活动目的:1、让幼儿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下雨前的现象以及雨与人们的关系。

2、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3、培养幼儿大胆推测、操作及细致观察的才能。

三、活动准备:课件:小雨点旅行记、雨的形成雨点、浪花、冰雹、雪花、雾、雷、电、露珠、太阳和大风等图片4套四、活动过程:(一)、导入局部:1、小朋友,请你们闭上眼睛听听是什么声音……(放录音:打雷下雨的声音)2、讨论:你们喜欢下雨吗?下雨的时候,你喜欢做什么?谁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二)、故事欣赏《小雨点旅行记》(播放课件)注意故事中的修饰性词语讨论考虑:1、小雨点住在哪里,是谁帮助小雨点去旅行的,又是谁帮助小雨点回家的?2、引导幼儿梳理小雨点的旅行过程,并根据故事内容对旅行过程排序。

3、适当引导幼儿注意故事中水的各种形态:小雨点在旅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亲戚?你知道它还有哪些亲戚?(三)、加深理解雨的形成1、听了故事,小朋友如今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吗?我们来看《雨的'形成》(播放课件——雨的形成)2、动手操作:排一排请幼儿按自己的理解,把用图片把雨的形成过程排出来,并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表述小结:水遇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上天-----遇冷----形成细小的云滴----小云滴互相碰撞凝结成大水滴-----当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就从云中落到地面,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雨(四)、活动延伸:下雨前的现象1、考虑:引导幼儿说说下雨前的有哪些现象小朋友如今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了,那你们怎么才能提早知道要下雨了呢?(下雨前的征兆)2、放课件——下雨前3、幼儿讨论,老师小结燕子低飞要下雨,青蛙高唱要下雨鱼游水面要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等小结:生活中小朋友要注意多动脑筋,多考虑,多观察,一定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五)、完毕局部:欣赏歌曲《雪花和雨滴》。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如何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如何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教案:观察水滴的形态与运动水是地球赖以生存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

而雨水是水循环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雨水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将通过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来探究雨水的来源。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滴的形态和运动;2、通过水滴的形态和运动,探究雨水的来源;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准备1、瓶子、塑料袋、吸管;2、显微镜;3、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看到过的雨天,有哪些感受?2、探究水滴的形态和运动(1)实验准备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瓶子、塑料袋和吸管等,放到桌子上,告诉学生今天要和他们一起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还要通过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探究雨水的来源。

(2)实验步骤1)教师将一些水倒进瓶子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水的形态和颜色。

2)将塑料袋中的一角剪开,然后用吸管将瓶中的水吸出,小心地将水滴垂落在塑料袋上。

3)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同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4)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显微镜来观察水滴的微观结构,学生会发现水滴由无数个小小的分子所组成。

(3)探究雨水的来源1)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下:天上的雨水是哪里来的?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吧!2)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过程,让他们了解到雨水的来源;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观察结果,思考雨水是如何形成的。

3)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和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自然界水源都是雨水循环的一部分。

三、练习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回忆和总结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四、小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五、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水体,例如:水龙头、水杯子、河流、湖泊等,对其进行观察和归纳,再写一篇关于这个水体的小文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六、板书探究水滴的形态和运动通过观察水滴的形态和运动,探究雨水的来源观察方法:瓶子、塑料袋、吸管,显微镜水循环的过程和雨水的来源。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探秘水循环过程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探秘水循环过程

“雨从哪里来?”这是大班幼儿常问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课上我们就将要探秘的问题。

通过本次课程,我将带领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让孩子们领略到大自然之中的神奇。

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2、掌握水循环原理,并理解其意义。

3、通过实验,亲身感受水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水循环原理。

2、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形成爱护自然、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雨1、引入:教师出示关于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发表对雨的看法。

2、活动:孩子们进行模仿下雨的活动,了解雨水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孩子提雨水会从哪里来、去哪里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云朵说起,引导学生了解云朵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云朵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云朵,要求孩子们描述云朵的形态。

2、讲解:让孩子们通过图片等了解云朵形成的原因及云朵的种类。

3、活动:孩子们进行云朵模型制作,了解云朵的表现形态。

4、评价:教师引导孩子们发表对制作云朵的认识和体验。

第三课时:水循环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水循环过程,引导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进行实验:教师向学生演示制作云朵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三个基本是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3、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思考。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课程,孩子们将领略到大自然之中的神奇,从雨水中了解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重要性,明白了要珍惜每一滴水资源,从小开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

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得到生动体验和锻炼。

幼儿园大班《雨从哪里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雨从哪里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雨从哪里来》科学活动教案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幼儿将能够: - 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 - 理解雨水的重要性 - 探索雨水从哪里来的原因 - 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 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活动准备•水和蒸发器•玻璃杯、塑料薄膜和橡皮筋•喷壶•太阳能灯或电灯•雨水循环模型活动步骤第一步:探讨雨水的形成过程(15分钟)1.引导幼儿观察天空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讨论雨水是怎么形成的。

2.展示蒸发器和水杯,让幼儿猜想水是如何变成雨水的。

第二步:模拟水的循环(20分钟)1.将水倒入玻璃杯,用塑料薄膜盖住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制作小型的水循环模型。

2.让一部分幼儿喷雾浇水在薄膜上,观察水滴的形成。

另一部分幼儿扮演太阳的角色,用灯照射玻璃杯,观察水蒸气的变化。

第三步:模拟降雨实验(25分钟)1.展示雨水循环模型,解释其中的过程。

2.让幼儿自己动手模拟降雨过程,理解雨水是如何从云层落下的。

第四步:小组讨论与总结(15分钟)1.小组间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

2.老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回答问题:“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活动延伸•观察家庭附近的雨水收集情况,并带回学校分享给同学。

•通过手工制作云和雨的DIY活动,加深对雨水循环的理解。

•走进植物大森林,体验雨水养育万物的奇妙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对幼儿的参与度、观察力和思考力进行评估。

•收集幼儿的作品和反馈,检查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

结语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到了雨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培养了观察和实验精神。

希望能够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幼儿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认知世界,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1.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让大班幼儿了解雨水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也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活动准备
•准备所需材料:两个玻璃杯、喷壶、蓝色食用色素、两张白纸、彩色笔等。

•事先准备好相关教具:PPT、图片、幼儿科普书籍等。

•确保场地安全,如避免活动区域存在危险物品等问题。

3. 活动流程
1.通过幼儿科普书籍及PPT讲解,介绍雨水的来源和形成过程,让幼儿初步了解雨的来龙去脉。

2.联系幼儿平时所熟悉的雨,了解幼儿对雨的认知。

引导幼儿对雨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教师将两个玻璃杯放在幼儿面前,一杯里注入蓝色食用色素,在另一杯中注入清水。

请幼儿观察两个杯子里的水感觉不同,并与幼儿进行互动对话,引导幼儿注意观察。

4.用喷壶向空中喷出水雾,观察其变化。

并透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水的存在形态,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5.将白纸放置在玻璃杯上,观察透过玻璃杯在白纸上形成的图案。

介绍水的折射原理,再和幼儿一起探讨为何透过杯子,我们能看到水却看不到水分子。

6.最后,请幼儿用彩色笔画出雨从云层到达地面的过程,加
深幼儿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4.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大班幼儿对雨水来源和形成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幼儿都会从
这次学习中得到启发,去探究和发现更多的自然现象,更加深入地了
解周围的世界。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
活动主题和目标
活动主题
本次科学活动主题为:雨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了解雨是从哪里来的,掌握雨的形成过程。

2.了解气温、湿度对雨的影响。

3.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要求
时间和地点
时间:XX月XX日上午XX点至XX点
地点:XX幼儿园教室
准备材料
•玻璃杯
•热水
•冷水
•冰块
•粉笔
•大白纸
活动步骤
步骤一:讲解引入
1.老师引导孩子们观察教室窗户外的天空,询问孩子们有没有看到雨。

2.询问孩子们雨是从哪里来的,引出本次活动。

步骤二:实验现象观察
1.老师拿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放在桌子上。

2.用粉笔在大白纸上画两个圆,代表两杯水。

3.询问孩子们哪一杯水温度高,然后倒入热水杯中一点冰块,再询问哪一杯水温度低。

4.老师在另一张大白纸上画出两片云朵,分别代表热水发出的水蒸气和
冷水发出的水蒸气。

步骤三:讲解原理
1.老师讲解水蒸气被加热后,会向上升,形成云朵。

2.老师讲解云朵变大、变重后会掉落下来,形成雨。

步骤四:反思总结
1.老师询问孩子们刚才实验中有什么观察到的现象。

2.老师总结讲解,让孩子们再次理解雨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心得
本次活动通过实验和讲解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于幼儿,本次活动有些难度,建议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进行实验。

同时,活动中的语言和讲解要简单易懂,能够引导幼儿理解和记忆。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活动简介本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大班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以及雨水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幼儿将学会如何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模拟雨水的形成过程,并理解雨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活动目标1.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

2.理解雨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3.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材料1.大透明玻璃容器或水槽。

2.瓶装水。

3.海绵或棉球。

4.深盘子或小盆。

5.蓝色纸张或蓝色涂料。

活动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准备一段与雨水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雨的重要性以及雨水的来源。

2. 雨水形成过程的讨论(10分钟)教师与幼儿讨论,引导他们思考雨水是如何形成的。

提问如下:- 雨从哪里来?- 雨水是怎么形成的? - 什么是蒸发? - 什么是凝结?3. 实验操作:模拟雨水的形成(20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深盘子或小盆,并在底部放上一块海绵或棉球。

将大透明玻璃容器或水槽放在盘子上。

2.教师请幼儿帮助将一些瓶装水倒入大透明玻璃容器或水槽中,直到盘子中的海绵或棉球浸湿。

3.让幼儿观察大透明玻璃容器或水槽中的液体。

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

4.指导幼儿把蓝色纸张或蓝色涂料放在大透明玻璃容器或水槽的顶部。

这将代表天空。

5.观察一段时间后,幼儿会发现玻璃容器或水槽内形成了水滴,并滴落到海绵或棉球上。

6.引导幼儿讨论现象。

指导性问题如下:–为什么玻璃容器或水槽上方有水滴?–那些水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水滴会滴到海绵或棉球上?4. 总结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过程,并回答他们对雨水形成过程的疑问。

重点总结以下内容: -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 凝结是指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当水蒸发到达一定高度时,遇冷凝结成水滴,形成云。

- 雨滴是云中水滴变大形成的,并通过重力作用落下。

5. 知识应用(1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卡片上的场景,并提问幼儿与雨水循环相关的问题,并让幼儿回答。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雨从哪里来》一、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了解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2.了解地球上循环的水分流动过程,学习水循环的基本概念;3.探究雨水形成的原理,理解地球上降雨的重要性;4.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和科学个性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地球上循环的水分流动过程,学习水循环的基本概念;2.难点:探究雨水形成的原理,理解地球上降雨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海绵(2)一盆水(3)冰块(4)理论卡片(5)多媒体教学设备(6)学生实验用品:透明杯、水、碗、盆、纸张、颜料、烛台2.学生准备(1)听课笔记和笔(2)实验用品:透明杯、水、碗、盆、纸张、颜料、烛台四、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今天的内容:我们今天将学习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降水形成的原理,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2)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性认识降雨的重要性,以及从哪里来。

2.探究研究雨从哪里来(1)组织学生实验:取一个透明的杯子,装上一点水,把一个碗盖在杯子上,翻转过来放置在桌子上。

此时,碗的底部紧贴水面,可以看到水面位于碗的最低点,表现水平,没有变形。

继续把一张纸片放在碗的上面,边缘分别处于盘和碗的边沿上,注意力集中观察,然后轻轻吹气进去。

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再把碗搬上去,盘倒过来,原来在上面的碗口朝下,置于平面上,再放一个适当大小的海绵,请问海绵的扁平程度如何?理论上为什么?(2)学生讨论观察结果,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

3. 探究研究水的变化(1)通过展示图片,让孩子们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并简要介绍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教师讲解冰的状态变化之冰的融化。

让学生感性地了解融化的过程。

(3)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水的七种属性。

4.学习理论知识(1)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是什么,为什么重要?5.巩固提高(1)让学生做一个手工制作,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天气与生活》,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雨从哪里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认识雨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与云、水蒸气等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视频、雨伞、雨衣、水杯、热水、冰块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雨伞、雨衣,引导幼儿讨论雨天的情景,让幼儿说说他们在雨天的感受。

(2)教师提出问题:“雨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为什么会从天上掉下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PPT课件,展示雨的形成过程,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2)教师结合视频,讲解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了解雨与云、水蒸气等的关系。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放入冰块,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内壁的水珠,让幼儿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然后教师解释这是因为热水蒸发,遇到冰块冷却后形成的水珠,这就是雨的形成过程。

4.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画纸、彩笔,让幼儿画出雨的形成过程。

(2)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幼儿补充。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图示。

2. 雨的形成过程简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雨的形成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幼儿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6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6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6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上)一、引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天空,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了飘落的雨水。

引导学生们思考:雨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长期以来的好奇心,并且有许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究一下,雨从哪里来呢?二、探究(15分钟)1. 水循环首先,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水循环”的概念。

告诉学生,地球上的水一直在循环使用,有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叫做水循环。

请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一个小水杯,水杯中的水逐渐消失,这是为什么呢?2. 蒸发教师解释说,当地球表面上的水受到太阳的热能,会逐渐变为水蒸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蒸发。

水蒸气是无形的,我们看不到它。

请学生们观察,看看是否能够观察到什么蒸发的现象?3. 云的形成当水蒸气升到高处的时候,会遇到冷空气,冷空气会使水蒸气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云。

请学生想象一下,看看云是什么样子的?4. 降水经过一段时间,云中的水滴会变得足够大而沉重,无法支撑在空中,它们便会以各种不同形式的降水形式降落到地面,如雨、雪、冰雹等。

请学生想想,自己最喜欢哪一种降水形式?三、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刚才的探究内容。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雨是从哪里来的?2.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利用的?3. 蒸发、云的形成和降水是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回答完上述问题后,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概括总结:雨是从地球表面的水蒸气形成的云,经过一段时间后降落到地面。

四、小结(5分钟)学生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每个学生都拿到一张纸和一支笔。

他们需要根据刚才的内容,画出一个描绘水循环的图画,并写下一段话总结他们所了解的关于水循环的知识。

五、延伸活动(15分钟)1. 制作云教师将云雾状的洗发水溶液倒在一只碗里,让学生一起用吸管轻轻地吹气到碗里。

观察云雾状的洗发水溶液慢慢升腾,这样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云是如何形成的。

2. 观察天气图教师给学生发放一份天气图,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图并找出相应的云的形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自然》的第四章《气象万千》,详细内容围绕“雨从哪里来”这一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雨水形成的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降水,以及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知道不同类型的降水,认识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雨水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同类型降水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认识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雨水形成过程的动画片、雨伞、雨衣、雨靴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盆、小石子、洒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雨天的经历,引导幼儿关注雨水。

(2)展示雨伞、雨衣、雨靴等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播放雨水形成过程的动画片,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

(2)讲解不同类型的降水,如毛毛雨、雷阵雨、暴雨等,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进行区分。

3. 随堂练习(5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找不同”游戏,区分不同类型的降水。

(2)让幼儿用水盆、小石子、洒水壶等学具模拟雨水形成过程,增强幼儿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雨水形成过程图解。

2. 不同类型降水的图片及名称。

3. 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现象,并简单描述。

2. 答案:根据幼儿的绘画和描述,评价幼儿对天气现象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课后观察天气变化,了解其他自然现象,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组织家长参与,让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通用10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通用10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通用10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通用10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篇1活动目标:1、能发现问题,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2、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三角架、火柴。

2、雨的形成课件活动过程:一、播放雨的形成课件,引导幼儿听雨声,看雨景。

小朋友们,听听这奇妙的声音,问:这是什么声音?(幼儿:雨声) 看电脑动画,问:这是什么景象?(幼儿:下雨)雨从哪里来?幼儿:从天上。

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幼儿:因为天上有云彩幼儿:因为有乌云二、实验探索雨的形成。

1、小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让小朋友仔细观察烧杯里的水,说说发现了什么?幼儿:冒热气师:这叫蒸汽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师: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幼儿:烧水的时候幼儿:做饭的时候幼儿:暖气管道里师:水变成水蒸汽跑到哪里去了?变成什么了?幼儿:天上……2、幼儿分组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热水倒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让幼儿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变化。

再请幼儿拿起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流到水杯里的现象,让幼儿说说这是为什么?3、听故事,《小雨点旅行记》,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4、看课件:雨是怎样形成的,小结雨的形成。

三、讨论:下雨好不好?为什么?下雨的好处与害处,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延伸:1、画雨。

2、观察记录水蒸发的现象。

活动反思:活动上下来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也存在一些问题:1、整个内容偏多,在第三部分仓促结束的情况下仍然超时5分钟左右。

2、幼儿还是缺乏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体验。

而其科学原理相当部分幼儿是已经知道的。

3、实验用的水杯有点小,由于天气冷,水温也降得快,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建议换大的能够装1L以上的水杯或水箱。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能在讨论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视频。

2、经验准备:对晴天、阴天、雨天的天空中云的特征有印象。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再现生活中幼儿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兴趣。

1、师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后,为什么池塘、水库的水不会溢出来?水到哪里去了?2、幼带问题看视频《小水滴旅行记》师提问:说一说小水滴有哪些变化?到了哪些地方?二、现象感知:验证猜想,初步感知水和蒸汽互变现象。

1、师操作:点燃酒精灯,把烧杯中的水进行加热。

2、师提问: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三、知识提炼:观看《小水滴旅行记》,直观了解雨的形成过程1、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里的小水滴旅行,说一说水蒸气到哪里去了?雨从哪里来?为什么池塘的水不会溢出来?师总结:水加热,变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变云,云遇冷,边水,下落变雨。

四、拓展延伸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雨水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求精神。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说出下列谜语,让孩子们猜出词语:“从天上掉下来,不是雹也不是冰,又大又小又圆润,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来源,并介绍今天探究的话题:“雨从哪里来?”
2. 探究雨水来源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
1.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使得水从地球上升空中,形成水的蒸气。

2.当水的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凝结成水珠或冰晶,形成云。

3.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会落下来成为雨、雪或冰雹等形式。

3. 进一步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
1.为什么雨水落下来,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云中?
2.为什么雨水的大小、形状、降雨量和季节有所不同?
3.雨后的水珠为什么会聚成一条条小溪流,流入河流、湖泊、海洋?
4. 总结
根据学生的探究和发现,帮助他们总结学习内容,概括雨水来源和形成过程,以及雨水对地球和生命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探究雨水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求精神,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本节课需要采用寓教于乐、形象化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教案)一、背景介绍在幼儿园大班学习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大班幼儿的探究精神。

本次大班科学活动将对“雨从哪里来”这一主题进行探究。

二、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大班幼儿将能够: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2.理解雨水是从哪里来的;3.了解天气的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4.增强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三、方法和步骤1. 提出问题:“雨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是我们本次科学活动的核心。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探究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天气对水循环的影响。

2. 活动步骤:本次活动将采用“税状图”这一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幼儿学习。

1.引导学生回忆:请幼儿们回忆一下,哪些地方有水?如:水桶、水池、海洋等。

2.介绍水循环:要介绍水循环的四个阶段:蒸发、凝结、降雨和地下水。

3.探究“蒸发”这一环节:拿一个小杯子装一些水,放在阳光下,看看水变成了哪些小水珠?4.探究“凝结”环节:接着将水杯放入冰箱,看看水珠是如何凝结成水滴的。

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这个过程。

5.探究“降雨”这一环节:展示一张彩虹的图片,询问幼儿知不知道彩虹是怎么形成的?接着,让幼儿模拟降雨,将水倒在一面玻璃上,在其后用手搓擦,了解手是如何模拟地球自转。

6.探究“地下水”这一环节:观察一个盆子中的水,询问幼儿那些水会流到地下?7.通过游戏查漏补缺:最后让幼儿玩“水循环的游戏”查漏补缺。

3. 结束阶段1.本次活动以及时的总结和反馈,与幼儿分享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并评价活动的效果。

2.老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一对一沟通的方式与家长分享,让家长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可以延续,让孩子在家里与家长共同学习。

四、评估评估孩子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问答、游戏和观察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密切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五、总结通过本次大班科学活动,“雨从哪里来”,幼儿们将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雨水是从哪里来的,了解天气的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并增强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教案名称:雨从哪里来
教案主题:水循环与降水过程
适用年级:大班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 理解雨水形成的过程;
3. 发展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水循环;
2. 雨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准备:
1. PPT或教学图片;
2. 实验材料:水、玻璃或塑料容器。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水循环过程的图片,引入水循环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雨水,让学生思考雨从哪里来。

探究活动:
1. 引导学生提出雨水形成的可能原因,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降落过程;
3. 与学生分享雨从云中的水蒸气变成水滴,最终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总结:
1. 回顾水循环的过程;
2. 强调雨水对大自然和人类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
1. 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状况下的降水现象;
2. 制作简单的水循环模型,让学生参与模拟实验。

教学资源链接:[链接名称](网址)
评估与反馈:
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观察和描述能力;
2. 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于雨从哪里来的理解是否深入。

注意事项:
1. 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互动和引导学生思考;
2. 资源链接应选择合适的素材,并注意是否符合儿童教育相关规定。

以上教案遵守中国法律政策,未涉及敏感话题和禁止内容。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雨从哪里来》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雨水是从云层中降落下来的。

2.能够简单地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即水蒸发、云形成、雨水降落等。

3.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水的存在和变化。

二、教学准备1.展示用的图片或PPT。

2.水、容器等实验材料。

3.CD机和音乐CD。

4.游戏用具等其他辅助教具。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舞蹈,热身身体。

2.教师放映图片或PPT,向学生展示和介绍目前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天气与季节的关系。

2. 亲身体验1.教师介绍水是什么,邀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在不同形态下的状态。

2.教师与学生一起尝试倒水、搅拌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3.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水的循环过程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水从不同状态转换到另一状态的变化。

3. 认知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云朵的形态,介绍云朵的形成原因。

2.教师通过PPT、图片等向学生介绍气温、湿度、风力等与雨水形成的关系。

3.教师利用观察云朵、雨水的实际场景中,向学生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并解释种种现象。

4. 巩固练习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印象,例如玩找同伴、热气球、合影等游戏。

2.配合课内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记忆简单绘制水循环图,发挥创意,使想象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5. 教学结束1.总结整个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检查他们的学习成果。

2.教师鼓励学生们继续探索和学习科学知识。

3.教师答疑并给予反馈意见。

四、教学反思本学科公开课重点在于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观察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水的状态和水循环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概念掌握较困难,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和提示帮助他们理解。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并在课程的某些环节给予学生优秀的示范与锻炼,来促进他们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大班科学雨从哪里来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雨从哪里来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雨从哪里来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雨是地球自然循环的过程之一,了解水循环的过程;2.培养学生试图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3.能够掌握降雨的形成过程;4.能够掌握雨水的利用和保护。

二、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10分钟)让学生看一下屋外的天气,说明今天雨来了,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一些自然现象,比如说下雨、下雪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2. 了解雨的来源——地球上的水(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哪里有水?学生可以回答: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等。

通过展示各种水源,来向学生介绍地球上水资源的来源。

3. 了解水循环(2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水循环的过程,学生要根据图片或视频判断每个环节的内容,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归纳。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关键的提示,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概念和理解。

4. 降雨的形成过程(40分钟)介绍降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地球自然循环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降雨形成原因及过程,如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等等。

5. 讨论雨水的利用和保护(20分钟)向学生讲解雨水的利用方法,如收集雨水用于农业灌溉等等,同时让学生了解雨水的保护重要性,如避免化学品流入河流等等。

6. 总结反思(10分钟)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回想教学过程,总结并提出对教师的建议和意见,以及自己对天气的更多认识。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发现天气的本质规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互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达成。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勇于提问,以探索和发现为己任,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引导其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大班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作者:周健美来源:邹平县长山镇第二幼儿园
[活动目标]
1、能发现问题,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2、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三角架、火柴。

2、雨的形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雨的形成课件,引导幼儿听雨声,看雨景。

小朋友们,听听这奇妙的声音,问:这是什么声音?(幼儿:雨声)
看电脑动画,问:这是什么景象?(幼儿:下雨)
雨从哪里来?
幼儿:从天上。

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幼儿:因为天上有云彩幼儿:因为有乌云
二、实验探索雨的形成。

1、小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让小朋友仔细观察烧杯里的水,说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冒热气
师:这叫蒸汽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师: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
幼儿:烧水的时候
幼儿:做饭的时候
幼儿:暖气管道里
、、、、、、
师:水变成水蒸汽跑到哪里去了?变成什么了?
幼儿:天上、、、、、、
2、幼儿分组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热水倒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让幼儿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变化。

再请幼儿拿起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流到水杯里的现象,让幼儿说说这是为什么?
3、听故事,《小雨点旅行记》,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4、看课件:雨是怎样形成的,小结雨的形成。

三、讨论:下雨好不好?为什么?下雨的好处与害处,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延伸]
1、画雨。

2、观察记录水蒸发的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绘制安装说明书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筐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提供收集各种圆珠笔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筐子。

3、在黑板上画一张《圆珠笔统计表》(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你带来的圆珠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比较圆珠笔的粗细、长短。


——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与同伴交换玩一玩圆珠笔,说一说:你们的圆珠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是笔杆、笔芯等部件在材质、形状和色彩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教师:你知道圆珠笔的里面是什么吗?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出示黑板上的《圆珠笔统计表》,讲述圆珠笔的名称(笔帽、笔杆、弹簧、笔芯等0,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在统计表上记录圆珠笔部件的数量。

三、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四、画一画——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五、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教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
六、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圆珠笔,重新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活动,感知不同构造的圆珠笔进一步巩固对圆珠笔的认识。

——组织幼儿分组开展拆装各种圆珠笔的“擂台赛”,比一比,看谁拆得快、装得快,训练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