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三个小伙伴教后、评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三个小伙伴》教案及反思
《19 三个小伙伴》教案及反思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
全文共6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
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
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
课文的两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习字册。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巴、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懂得课文内容,懂得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生字。
2. 引读第一节:小野猪、小象、小袋鼠一同上山栽树。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 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原来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同上山栽树。
2.出示“一同”,指读,齐读。
换词(一起,一块儿)3.指导读第一节,突出“一同”。
过渡:在栽树的过程中,三个小伙伴遇到了许多困难。
那么,它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又想出了什么好办法解决的呀?三、学习二至五自然段1.自读二至五节2.它们遇到了哪些困难?(1)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是呀,三个小伙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吧!3.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1)是谁想出好办法解决这个困难的呀?(小野猪)小野猪怎么说的?谁来读好小野猪说的话。
(用直线标出。
)(2)这里老师出示了两句话,分别是“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和“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你们觉得哪句更好呢?说一说为什么?是的,连用两个“不要紧”显示出小野猪想帮忙的迫切心情。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小伙伴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小伙伴教案【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中三个小伙伴合作完成植树任务的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复述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故事中提炼主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乐于助人、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记生字词,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三个小伙伴如何利用各自特长完成任务的情节。
难点:体会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理解团结协作的价值,并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以“合作”的话题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同学或家人合作完成任务的经历,引出课题《三个小伙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对难读字词进行注音解释。
2. 全班齐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 分析故事结构,讲述小野猪、小袋鼠和小象各有什么特长,他们是如何发挥这些特长帮助种植树苗的。
2.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没有团队合作,这三个小伙伴能否顺利完成任务?从而突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四、情境创设,角色扮演1.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三个角色,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故事,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创新性地演绎故事情节,体验不同角色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团结协作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上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思考或描绘一个生活中的“三个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例子。
【板书设计】《三个小伙伴》故事人物及特长团队合作完成植树任务的过程合作的力量与价值。
【2018-2019】三个小伙伴评课-优秀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个小伙伴评课篇一:《三个小伙伴》评课记录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个小伙伴》评课记录为进一步落实县课改精神,学校决定让李静老师执教一节公开课。
听完这节《三个小伙伴》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同样的课,的确是不同的人会上出不同的味道,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课标”也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了首位,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呢?我在李老师那里学了几招:一、以“物”激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感性器官参加得越多,认识得也就越鲜明、确切。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掘“物趣”,采用了直观教学,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效果很不错,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以“情”激趣。
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借助形象事物,向儿童逐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儿童的理想情操和审美观。
教材蕴涵的情感需要靠教师去传递和强化的。
《三个小伙伴》正是这样的一篇课文。
三、“迁移”激趣。
在课堂上,李老师注意让学生学习“迁移”。
比如:对于“三个小伙伴是如何解决困难的?”设计了句式练习。
为学生创设了运用语言的环境,焕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加活动,积极参与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次的听课,受益良多,需要学习的也很多。
篇二:语文《三个小伙伴》说课稿和教案《三个小伙伴说课稿》一、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味”,通过情景创设,互动阅读等多种形式让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体现语文的“读味”,;在教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圈点批注的“写味”;在语言描述、想象感悟中入情入境,实现品词品句的“品味”。
二、教材简析《三个小伙伴》是鄂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爱和奉献”篇中的一篇课文,该童话讲述了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三个小伙伴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三个小伙伴教跋文、评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三个小伙伴教跋文、评课稿《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吴蓓艳《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路上山栽树的故事。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进程中,各自发挥优势,紧密合作。
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超级快乐。
课文的几幅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故事的内容。
本课训练的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式的彼此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这确实是说,语文教学需要创设一个表现个性化的、自主的、活跃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孩,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简单,因此在板书时利用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如此表现的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实施成效反映如此的方式很有效,小孩们不但明白了种树需要用到的工具,而且对所需工具有了视觉上的了解,进一步了解了生活。
第二,现代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小孩们加倍深刻的体会课文,因此,我在课前利用谜语把学生分为不同角色的小队,既是为了让学生放松,更是为了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易的投入课文当中。
第三、新课改指出:念书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在本课当中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
比如: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小孩们在念书中感悟,在念书中受到启发。
另外小孩们通过朗诵不仅加倍深切地了解了课文,而且有的小孩在朗诵练习中也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第四、由于本课内容较长,为了给大伙儿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把识字部份放在第二课时讲解,如此能给学生有充沛的时刻去体会本课,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另外,我鼓舞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自己解决“没有锄头挖树坑如何办?”等三个问题,然后看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是怎么做的。
如此,让学生在探讨中亲自去实践,学生不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尔后的一生中都能不断地探讨,不断地学习。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小伙伴》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小伙伴》评课稿引言本篇文档主要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三个小伙伴》进行评课,对该篇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课文内容分析《三个小伙伴》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只小动物的故事,通过将课文设置在自然环境中,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可贵。
该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小树喜羊羊》、《小石头熊猫》和《小花篮兔子》。
每个小故事都通过描绘小动物们的生活经历,引导孩子们了解和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并从中感受到友谊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动物羊羊、熊猫和兔子的生活习性;•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基础句型;•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情景演绎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动物友谊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3.1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情景演绎: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引入课文主题。
•第一课时:利用图片、故事情节等方式讲解《小树喜羊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动物的生活习性,鼓励学生进行描述和表达。
•第二课时:通过情景演绎或故事分享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小石头熊猫》课文中石头和熊猫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
•第三课时:通过绘本故事或手工制作等方式,讲解《小花篮兔子》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动物之间友谊的认识。
【一年级语文教案】评课《三个小伙伴》
评课《三个小伙伴》议《三个小伙伴》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短小有趣而寓意深刻,且很有时代气息,意在孩子心中倡导同伴合作的精神。
今天俞玉萍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在本的教学中,俞教师引导学生不离、不离读书,从中质疑,又在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
并且把读贯穿于本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语言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语言字所包含的意思。
我觉得还有值得争议的地方一、可分散难点,多元解读(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请在站内搜索题目。
)教学中重点解决第二自然段——小野猪拱树坑。
着重指导读好第一句中的“怎么办”。
小伙伴此时心中的焦急,学生不难体会,但值得注意的事,表达方式是多元的,可能是在默默地思索——怎么办?也可能在焦急的喊——怎么办?不停的语调不同的神情表达着同一种心情——焦急。
第二句中小野猪的话同样如此,“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小野猪或许急切地安慰同伴——不要紧,不要紧。
;或许胸有成竹——不要紧,不要紧。
对本可以多元的解读,多元的表达,这样可以使他们既理解字,又不拘泥于字。
二、“演”的处理演一演,不一定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在学完后,让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全,而更应该是在段落学习中有指导的演。
如这个“拱”字什么意思?小野猪怎么拱的?谁演一演?小野猪拱的多卖力啊,假如你是他的同伴小袋鼠、小象会怎么做?袖手旁观吗?当然不是?他们在为小野猪叫好、加油呢!伙伴间的合作由此被揭示出,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让学生边演便体会便发现。
演的目的不在于演本身,而在于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字,体会情感。
儿童天生就是演员,只要你适时适当的给予启发,演的过程就是他们。
一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9三个小伙伴苏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9三个小伙伴苏教版这次我们一年级的上的教研课是《三个小伙伴》。
王老师第一次试上,我发现她已经把《三个小伙伴》的核心、课文的重点词抓住了,但由于因为课文的二、三、五自然段结构基本一致,她是一段一段进行教学,教学方法类似,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零碎,并且课文的朗读也不是很到位。
而我最初听王老师说上《三个小伙伴》,我觉得这篇课文上起来没有什么意思,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明白。
把课文中提的三个问题拎出来,理一理文章内容,把重点句子读一读,再把这篇课文演一演就可以了。
但,通过试上下来后的讨论,特别是严老师的引领,我深感自己没有好好地研读文本,因为从中我是清晰地认识到这这篇文章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他们团结一致,利用自己的特长栽好了树。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三种动物的特点,小野猪硬硬的嘴巴,袋鼠大大的皮口袋,小象长长的鼻子来教学。
王老师根据讨论的思路,设计的方案进行了重新备课,第二次上下来,进步非常大,上课伊始,王老师就直接让学生说出是哪三个小伙伴?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
这里王老师就抓住了动物的特点进行铺垫教学。
美中不足的是,提的问题“它们有什么特点?”问题提得有点成熟。
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文章的2—5自然段连起来进行了教学,她首先让学生找出小动物栽树过程遇到的困难,“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读好这三句话。
然后让学生读读2—5小节课文,看看是谁来解决困难?学生读后,老师再来逐段指导好小动物说的话,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一些动词,如:“拱”。
文章的第4小节“三个小伙伴把小树栽进坑里,施上肥料,培上泥土。
”通过简笔画的教学手段形象地展示了栽树的过程,使学生头脑里有栽树的画面。
课文内容上完后学生进行了表演,进行了语言的内话。
最后是提升文本价值的问题。
这节课王老师从动物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读、演等各种教学手段逐步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读得也到位。
评课《三个小伙伴》雨滴
评课《三个小伙伴》--雨滴评课《三个小伙伴》--雨滴议《三个小伙伴》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短小有趣而寓意深刻,且很有时代气息,意在孩子心中倡导同伴合作的精神。
今天俞玉萍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课,在本课的教学中,俞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
并且把读贯穿于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思。
我觉得还有值得争议的地方:一、可分散难点,多元解读教学中重点解决第二自然段——小野猪拱树坑。
着重指导读好第一句中的“怎么办”。
小伙伴此时心中的焦急,学生不难体会,但值得注意的事,表达方式是多元的,可能是在默默地思索——怎么办?也可能在焦急的喊——怎么办?不停的语调不同的神情表达着同一种心情——焦急。
第二句中小野猪的话同样如此,“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小野猪或许急切地安慰同伴——不要紧,不要紧。
;或许胸有成竹——不要紧,不要紧。
对文本可以多元的解读,多元的表达,这样可以使他们既理解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
二、“演”的处理演一演,不一定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全文,而更应该是在段落学习中有指导的演。
如:这个“拱”字什么意思?小野猪怎么拱的?谁来演一演?小野猪拱的多卖力啊,假如你是他的同伴小袋鼠、小象会怎么做?袖手旁观吗?当然不是?他们在为小野猪叫好、加油呢!伙伴间的合作由此被揭示出来,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让学生边演便体会便发现。
演的目的不在于演本身,而在于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情感。
儿童天生就是演员,只要你适时适当的给予启发,演的过程就是他们创造性的表达着自己对文章独特理解的过程。
这样的难点分散,让学生手捧书本没有艰深之感;多元解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读与演巧妙融合,使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中理解文字,体察文情,这应该就是低年级语文课追求的目标和实施的途径。
青年教师赛课记录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教案
青年教师赛课记录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教案1、板书课题,学生跟随老师书空。
师: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九课,请大家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强调生字【伙伴】我们一起来读课题生:《三个小伙伴》2、词语复习。
师:我们接下来开火车复习生词。
生开火车读。
词语: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硬硬的嘴巴皮口袋长鼻子树坑一堆肥料浇水三个小伙伴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
【教师评语:李老师感受到了小伙伴的亲密。
自信一点。
小象的鼻子真长。
】3、师生接读课文。
师:听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小伙伴的快乐。
李老师也想和同学们一起读课文。
【师读红色字,生读蓝色字。
重点词语反复强调。
】二、精读课文,学做批注。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出示读书要求。
师:李老师有三个问题,我想请三个小伙伴来读一读。
1)三个小伙伴去栽树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三个困难?请用“﹏﹏﹏”把它划出来吧。
2)三个小伙伴师如何解决这三个困难的?请用“——”划出小动物想出的办法。
3)自由读读你所划的句子吧。
【学生一边读,一边划。
教师巡视,相机点评。
】2、指名交流,学用“怎么办?”说话。
师:把你划好的分享给大家。
三个小伙伴遇到哪三个问题呢?生回答。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三个小伙伴在栽树中遇到的问题。
出示幻灯片: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生齐读。
生:它们三个都有“怎么办?”这三个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练一练用“怎么办?”说一句话。
教师出示幻灯片:1、下雨了,我没有怎么办?2、怎么办?师:分享你的句子。
生:下雨了,没有雨伞怎么办?师: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有雨衣。
生:如果我有雨伞,我就会和他一起回家。
【教师点评:懂得互相帮助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
】生:下雨了,我没有回家怎么办?生:天黑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师:谁来帮帮他?生:用手电筒。
生:叫警察叔叔。
3、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师:课文中,三个小伙伴遇到三个问题怎么办?第一个问题小野猪是怎么解决的?生:“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
三个小伙伴评课稿3篇
三个小伙伴评课稿三个小伙伴评课稿3篇三个小伙伴评课稿1今天,我认真观看了黄老师执教的《三个小伙伴》,认真学习了教学设计、效果分析等内容,很有收获。
黄老师认真备课,做到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解决指向明确,教学设计格式规范。
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
一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2-5自然段,它们遇到问题什么困难?怎样怎样解决困难?通过小组学习,解决问题,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
二是重视朗读。
在学习第6自然段,通过老师范读,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高兴来。
三是教师恰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教师还注重练习,采用填空的形式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较好完成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
希望黄老师指导朗读再到位,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三个小伙伴评课稿2上周三,阳光明媚,有幸和王**老师及一(2)班的孩子们并带着三个小伙伴一起去植树,整节课堂老师表现得有条不紊,教学思路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学习氛围很好,孩子表现的活泼可爱,师生配合得较好。
首先王老师以复习形式进行导入,很符合低年级学习第二课时的学习要求,复习难度环环递升,起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在品读文本时,王老师以我们栽树需要什么工具引出三个小伙伴栽树时都需要什么工具进行过渡,自然引出了小野猪、小袋鼠、小象的特殊本领,期间并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总结,这个设计挺好的。
最后升华主题时让孩子们想一想说一说种好这棵小树谁的功劳最大,孩子们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团结力量大的道理,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和其他老师感觉一样,低年级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能力的时候,如果王老师在文本朗读上再做一下细致的指导,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王鑫老师的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相信王老师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教育资料】一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9三个小伙伴_苏教版学习精品
一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9三个小伙伴苏教版尤惠娟老师《三个小伙伴》第二课时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我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设计新颖。
教师先出示第一幅图(三个小伙伴去植树),提问:这三个小伙伴是谁?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再出示第二幅图(三个小伙伴植好树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
再次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只有小象扛着树苗,其他的动物有没有带工具?从中发现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都没有带植树的工具。
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他们没有植树的工具,那么是怎么种好树的呢?我认为这样设计效果比较好,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使学生急于了解植树的过程,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比按照课文的次序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依次提了三个问题:“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谁来解决的?怎么解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用“。
”画出碰到的困难;用“”画出是谁来解决的;用“~~~”画出怎么解决的。
教师画一个标记,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画。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做法边自由读边在书上画出,随后交流。
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从教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倡导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变“告诉”为“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突显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一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9三个小伙伴_苏教版
一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9三个小伙伴_苏教版
来解决的?怎么解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用“。
”画出碰到的困难;用“
”画出是谁来解决的;用“~~~”画出怎么解决的。
教师画一个标记,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画。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做法边自由读边在书上画出,随后交流。
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从教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倡导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变“告诉”为“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突显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布鲁诺曾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的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
三、感悟形象。
本文是童话故事,让学生表演出课文中描写的小野猪拱树坑的动作、表情。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演活了小野猪。
小学生是借助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教师努力通过语言的描绘、情景的再现和想象的激发,将静态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入境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三个小伙伴教后随笔、评课稿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
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
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
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课文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
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
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
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本文特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第二课时的自学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
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一、在自学中主动探索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
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
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
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
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
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
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
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
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想象中主动创新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四、在朗读中主动感悟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
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发情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合肥市曙光小学张海林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本文篇幅虽短却很有特色。
尤其突出的是文中“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描写,使全文十分生动。
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了学生爱读的好教材。
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本文特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第二课时的自学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今天这节课是第一课时。
课上下来,专家评委给予了点评,我感触颇深,具体总结如下:一、要踏踏实实抓好学生预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我根据平时的预习要求,特地设计了《预习记录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相对完成。
虽然形式较好,设计也较新颖,可无形中加重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难以真正落实,其效果也不甚佳。
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个人自学”环节上,我自信地认为学生已在家预习过了,无需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预习时间。
结果,有不少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对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囫囵吞枣,文章读得也不熟。
课后,经过专家的指点,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一年级学生不应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当堂完成预习作业,一方面给学生减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另一方面,老师也便于监控,实实在在地抓好预习,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要把课文备透,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流于形式“引导自学”型的课堂,虽是让学生自学,可实质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抓住自读自学的“精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有效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教材吃透,从一个很高的层面去把握课文,设计教学思路,针对每一课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提出自学重点,一课一得。
自学重点的出示方式可以多样,如小黑板、幻灯片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
另外,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在自学重点中出示,而应该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方法,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之后,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所感悟到的,其感受则因人而异。
此外,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想通过表演,让学生在评价中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
结果,学生草草读完课文后,就开始演了,有的小组为了角色还争了半天,导致表演时间过长,也难以组织,流于了形式。
整个过程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并不是真正深入课文去揣摩。
三、要切切实实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准备“痛苦”地转型说来惭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授课。
教学《蚂蚁和蝈蝈》时,一堂课下来,深有感触:自学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进行有效自学,往往是停在表现,浅尝辄止。
学生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学习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小组合作分工未很好明确,但基本做到轻声细语。
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的有效性也未得到较好的体现。
由于学生未能真正融入课本,真正进行思考,课堂缺少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火花。
针对这些问题,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
总之,在自学的课堂上,我要擅于引导,留给孩子充分的自学时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蚂蚁和蝈蝈评课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储晓燕今天有幸聆听了戴蓉老师执教的《蚂蚁和蝈蝈》,感触很深,下面就来谈谈我个人的点滴感受,不当之处,还恳请教研员薛老师和其他老师批评指正。
戴老师上课教态亲切自然,极具亲和力,上课的时候就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姐在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感觉特别舒服。
戴老师的课堂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学中,戴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努力为学生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
采用老师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并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
戴老师在课堂上抓住了课文空白处,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文中有两处空白:“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课文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
戴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
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
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抓课文第二个空白处的时候,戴老师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