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一.记叙文阅读规则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结尾谈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央,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托;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定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谈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谈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谈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微阅读记叙文表达方式及作用

微阅读记叙文表达方式及作用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 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 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一篇文章,恰到好处 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 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基本题型
☆辨识描写方法。提问方式:划线句或某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 法。 ☆分析描写作用。提问方式:文中画线句某某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提问方式:请从描写手法 的角度对文章某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五种基本表达方式
一、叙述:又称记叙,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 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用: (1)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 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2)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二、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 微的刻画。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A天空中飘着云。 B湛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如棉花一样蓬松而轻柔的云。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 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 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 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 概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 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有助于深刻了解。
☆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 ☆抒发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怀。
答题技巧:先找出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再辨识是自然环境还 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联系文章内容、人物及主题,具体分析 其作用。
★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 写、心理描写等。 1、肖像(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 情姿态等外部特征写。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经历、社会地位 以及个性特征,常常从肖像中表露出来。 肖像描写的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讲解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讲解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其他经典设问◇◇◇ 2.[八上《白杨礼赞》思考探究]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 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 安排有什么好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映衬、烘托手法的运用) 3.[九上《故乡》思考探究]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 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小说→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欲扬先抑、设置悬念、铺垫、 照应、对比等)、环境描写、结尾妙处等。
注:在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写作技巧(见 “文体知识梳理”之“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写作技巧”)。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点十八 表现手法[2013]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答题规范
表现手法 铺垫 对比
作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 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答 题语言借鉴)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其他经典设问◇◇◇ 1.[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 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 达效果。 2.[九下《枣儿》思考探究]剧本开头和结尾用了同一首童谣,但 出现的方式不同。结合童谣两次出现时的情境,说一说:童谣在剧中 起什么作用?两次出现时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首尾呼应)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讲解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体 会表达效果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
在赏析文章特色时,要有文体意识,不同体裁的文章所呈现的美 感是不同的。而为了真正体味文章中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 味,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根据体裁的不同而关注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技 巧。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表达效果(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细、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拍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谈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讲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周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模糊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办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述、说明、谈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卸。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联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址、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成效。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考题解说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表达效果”题的考查主要分两类:一是在记叙文中,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表达效果”的考查;二是在说明文中,分析某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其基本设问方式有: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语境,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理由。

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点拨(一)词语的表达效果1. 答题格式“××”本意是……,这里指……,体现了/表达了……(如果词语的词性或者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一定要指出)。

2. 举例(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13年山东淄博中考题)①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②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类型多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动词主要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容词主要考查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副词则考查词语的准确性、周密性、逻辑性。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用。

本题的两句话都与人物描写有关,则要分析加点词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分析“骤然”一词,可从“我”的感受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滚落”一词,则要从对她的肖像描写角度入手。

答案:①“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②“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2013年湖北宜昌中考题)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专题04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上海专用)

专题04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上海专用)

句子在阅读中的作用知识梳理一、某句话结构上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点明题意;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全文。

2、文中: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提示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引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二、语句在表情达意(内容上)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提问方式: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某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表达效果)。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文中某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XXX的手法+对具体内容的解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表达了...3、某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题角度:除了从修辞与描写的角度回答,还可以从句子中找典型的或特殊的修饰词。

修饰词角度答题格式:词语的语境意+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五.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内容:思路上包括修辞手法、何种描写、人物内心或品质、文章主旨,甚至是叙述顺序比如插叙的作用结构:例题精讲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年初一两局棋胡延楣(1)大年初一,窗外的冬雨没完没了,白茫茫的一片。

前天武汉封城,这时候要静下心来做事,有点为难。

今日唯有围棋可助下棋人逆长江之流,西赴黄鹤楼。

(2)我打开弈城围棋网,问:“有武汉的吗?”一秒钟,出来了两个名字。

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考题解说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表达效果”题的考查主要分两类:一是在记叙文中,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表达效果"的考查;二是在说明文中,分析某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其基本设问方式有: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语境,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理由.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点拨(一)词语的表达效果1。

答题格式“××"本意是……,这里指……,体现了/表达了……(如果词语的词性或者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一定要指出)。

2. 举例(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13年山东淄博中考题)①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②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类型多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动词主要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容词主要考查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副词则考查词语的准确性、周密性、逻辑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用。

本题的两句话都与人物描写有关,则要分析加点词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分析“骤然"一词,可从“我"的感受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滚落”一词,则要从对她的肖像描写角度入手。

答案:①“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②“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2)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2013年湖北宜昌中考题)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完整版)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

(完整版)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一)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

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在阅读记叙文时,重点字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对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记叙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故事细节,领略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开篇之际:揭示主题与背景1. "黄昏"“黄昏”通常用于记叙文的开篇,曾经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内涵。

黄昏时刻的到来,暗示着白天即将结束,黑夜即将来临,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奈、迷茫和孤独。

通过描绘黄昏的氛围,作者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温暖而沉静的背景,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2. "徘徊"当主人公在故事中出现一次“徘徊”时,这个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犹豫,暗示着他对某个事物或决定的迟疑不决。

通过用“徘徊”这个字词,作者加深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波动。

二、主人公塑造:描写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1. "坚毅"当作者在记叙文中多次使用“坚毅”一词来描述主人公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顽强和勇敢。

这个字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主人公的坚毅心态,传递出作者对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讴歌。

2. "纠结"“纠结”一词常常被用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困惑。

通过这个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进而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

作者巧妙地运用“纠结”这个词语,为主人公加深了情感内涵。

三、情节推进:矛盾冲突与情感升华1. "暴风雨"当故事情节中出现暴风雨的描写时,这个字词常常暗示着矛盾与冲突的到来。

暴风雨的气势磅礴、无情且凌厉的表象,预示着主人公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通过使用"暴风雨"这个字词,作者成功地制造了故事氛围的悬疑和紧张,让读者更加投入情节的发展。

2. "绝望"当故事中呈现主人公绝望的表情和心境时,这个字词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一常考题,多次在各省中考题中以第一题或者第二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一句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及其赏析,常考题型分为考查理解单个字或者考查重点词,一般分值3到4分,所以要对该题型引起重视。

一、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字表情达意的效果2.结合语境,品析第五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字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字,分析其表达效果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6.联系上下文,请赏析*段中加点词语/字的表达效果二、注意:1.由上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可以看出这类考题考查的是*一个字和*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则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2.字词的"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3.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种类:(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3.这类题的思路分析如下:第一步:分辨出考查字词的词性,从词性下手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找到考查字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再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第三步:如果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就遵循"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如果在第二步已经能够理解出考察字词的含义,即可免去这一步)第四步:整合答案,在卷子上作答出简练含义即可。

答: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真题一(2019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记叙文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记叙文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1. 描述•描述是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

•描述可以通过细致的叙述,展现人物、场景或事件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情境。

•描述可以通过揭示细节、使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富有感官的词语来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2. 叙事•叙事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叙事通过时间序列的方式,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展示故事情节。

•叙事可使读者了解事件的经过、原因和结果,产生情感共鸣和代入感。

3. 对话•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展示事件发展和人物性格的表达方式。

•对话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戏剧性,使人物更加立体、生动。

•对话的语言选择和对话场景的设置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抒发感情•抒发感情是通过表达作者自身情感来传达给读者。

•抒发感情可以通过描写内心世界、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化的语言来营造情感氛围。

•抒发感情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加作品的情感色彩。

5. 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暗示或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意义的表达方式。

•比喻和象征可以使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深度。

•比喻和象征可以给读者带来美感和思考的空间。

6. 反问和设问•反问和设问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思考和参与的表达方式。

•反问和设问可以使读者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作品的解读。

•反问和设问可以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通过运用以上各种表达方式,写作可以更丰富多样,文章也更生动有趣。

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搭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鉴别情境和目的,恰当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将有助于提升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性。

7. 物象描写•物象描写是通过对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和特点进行描绘的表达方式。

•物象描写可以使读者对事物有形象的了解,增加文章的逼真感。

•物象描写可以用来衬托人物情感或烘托氛围,使作品更丰富多彩。

8.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表达方式。

•时间顺序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改变。

表达效果(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诸位,作用题是必考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虑组织答案,”表达效果“是由“表达技巧”造成的,以下的相关术语是必须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非常4+1: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也称写作手法)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叙人称(考点: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

可以是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叙述故事、直抒胸臆。

2、第二人称(你、你们)。

表达效果:拉近距离,直接对话,亲切自然;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

(一拉二便)3、第三人称(他、他们)。

表达效果: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记叙线索(考点):充当线索的有:(1)人物;(2)事物;(3)事件;(4)时间;(5)地点的转移(游踪);(6)情感。

注意有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判断方法:①贯穿全文;②在文中反复出现。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顺序的作用(考点):(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①补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交代……的故事背景;②引出下文,为……做铺垫;③插叙的人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具体饱满。

④突出中心。

(4)平叙(选讲):也叫分叙,即故事围绕两条线索同时进行。

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5)补叙(选讲):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

04 分析句段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04 分析句段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4 分析句段作用【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①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②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xx”?这样写有何妙处?③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并入第13段,文意会更连贯。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独立成段?二、答题方法。

1.看写作手法。

①表现手法:对比、铺垫、设置悬念、照应等;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③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

2.看所处位置。

①开头。

结构: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内容:记叙或描述……内容,表现……的特点;交代或点明渲染……气氛;突出……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②中间。

结构: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与前文……照应。

内容:揭示事件意义;突出人物精神品质;抒发作者/人物情感。

③结尾。

结构: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前文)。

内容:点明(突出、深化)……的中心(主旨);抒发……情感。

三、答题举例。

1.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一句在结构上既照应了上文中叔叔来信的内容,也为下文写叔叔沦为乞丐埋下了伏笔。

2.宗璞《紫藤萝瀑布》的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既与开头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相呼应,也表现出“我”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要乐观向上地面对新的生活这一中心。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一个拥抱的距离彭青①我曾一度认为,拥抱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因为不知何时从某本书上看到过,拥抱是一个很亲密的动作。

于是那段时间我总是喜欢去抱抱父母和妹妹,妹妹也有样学样。

只是我发现,无论我和妹妹闹得多么欢快,父母始终不曾给彼此一个拥抱。

②小时候不懂事,看过爸妈的结婚照,再加上受了电视剧的荼毒,我总是好奇地追着父亲问:“爸爸,你为什么从来不抱抱妈妈?”父亲则是有些恼地瞪我:“小孩子家家的,乱问什么?”我碰了个大钉子,摸摸鼻子再也不问类似的问题。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要求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的题。

应对这类题只有找准角度,就可以顺利过关。

一、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体会词义的妙处。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偷偷地”与“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长势,写出了不经意间,小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而换成“长”字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2)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贬词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特殊的情感。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3)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例子:“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他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题目:仔细品味第③句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

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意思对即可。

(4)化静为动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例子二: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5)圈点词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任何分析答题格式: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子一:“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的妙处。

分析:“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套子之情。

意思对即可。

二、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1)写景的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赏析一般的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写了什么,表达或表现了什么)常见修辞及作用:①比喻:或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
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要求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的题。

应对这类题只有找准角度,就可以顺利过关。

一、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体会词义的妙处。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一句中的“偷偷地”与“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长势,写出了不经意间,小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而换成“长”字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2)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
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贬词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特殊的情感。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3)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
例子:“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他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题目:仔细品味第③句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

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意思对即可。

(4)化静为动
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
例子二: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5)圈点词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任何分析
答题格式: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子一:“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的妙处。

分析:“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套子之情。

意思对即可。

二、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写景的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的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写了什么,表达或表现了什么)
常见修辞及作用:
①比喻:或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通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___
_表现了_________。

②夸张: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引起联想。

通过夸张强调突出了__
__。

③排比:加强语势,节奏鲜明,深化思想内容,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

④对比:反衬突出,使事物性质、特征鲜明突出。

通过对比突出了____。

⑤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流下鲜明的印象。

⑥反问:加强肯定,表意坚定。

⑦对偶: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语言凝练,高度概括。

⑧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2)写人的句子可以从描写方法角度进行赏析
赏析一般的格式为:人物的描写方法+内容+中心(写了谁做什么,表现了什么)
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动作的吃力,更加表现出父爱的深沉。

提示: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中心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判断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角度
1、特殊句式角度:
反问句与陈述句比较:看语气;反问句语气强,陈述句语气弱。

2、看修饰词: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等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朴实自然。

3、判断是否使用修辞:从修辞的作用结合语境来答。

4、从词意的角度:A、从词意范围,是“大”还是“小”。

B、从词意的轻重。

C、从词意的感情色彩:①是褒义词②还是贬义词③还是褒词贬用更具有讽刺幽默效果。

D词的搭配哪个更恰当。

E、与上下文的照应与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