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古村遗产保护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文物建筑保护的安全隐患调查报告

古代文物建筑保护的安全隐患调查报告

古代文物建筑保护的安全隐患调查报告—探访古民居下梅村调查单位: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摘要:古代文物建筑是有形的历史遗产。

对其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当代仅存的古代建筑,进行考察,发现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村、火灾、保护古村落指经历数百年的战乱、自然侵蚀、政治运动和商品浪潮冲击未遭到破坏,建筑环境、建筑布局、村落选址基本保持原貌,延续了民俗民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为人民服务的村落。

它是历史沿革的活见证,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的有机生命体。

当今对于古村的的保护,是对于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激增,城镇化地进行,加上古村自身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对其的修复更是势在必行。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古村的实地探访,分析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系总辅导员冯建旺老师,以及学生会部分成员对武夷山下梅古村进行实地调研。

下梅,位于武夷山的古老村庄,素有“福建第一美丽的村庄”的美名,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荣誉称号,是武夷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坐落在市区东南12公里,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4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2万亩,耕地面积3940亩。

因位于梅溪下游,故称下梅。

下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布于长900米的当溪两旁。

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形成典型的南方水乡风光。

下梅村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

下梅民居外部结构以高大的风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求安的意识。

砖雕、石雕、木雕是下梅村古建筑的一支奇葩。

下梅村现尚保留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氏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40幢,还有镇国庙、天一井、古码头等古建筑和祖师桥、文昌阁、百岁坊等古遗址。

浅谈武夷山下梅村砖雕艺术

浅谈武夷山下梅村砖雕艺术

浅谈武夷山下梅村砖雕艺术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

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

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其中以“邹氏祠堂”、“大夫第”等典型清代民居所拥有的大规模砖雕建筑为代表的砖雕群展示了下梅村建筑文化和人文环境。

邹氏祠堂——位于当溪溪北,临溪,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

祠门以幔亭造型,对称布列梯式砖雕图案,为体现中国家族敦本传统,特饰有“木本”、“水源”这篆刻书法两幅,意即家传宗法血缘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

祠门前设有拴马石,抱鼓石,供前来祭祀始祖的后代驻停。

祠内供有祠规、家祠史略的碑刻。

主厅敞开式,两侧为厢房,楼上为观戏台。

前廊为精巧木柱拱架,造型别致,可悬宫灯、花灯。

照壁为四扇合一的木雕画屏门,主体表现为伦理、宗法、生活情趣。

邹氏大夫第——位于下梅村北街,为清代建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

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

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

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

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

园内植有罗汉松,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美学感受。

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

该宅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下梅至今还保存着500余幅砖雕,其构图之美,制作之精,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堪称闽北一绝,就是在其它地方的古民居群中也是不曾多见的。

下梅古民居的文化意象和外观特征

下梅古民居的文化意象和外观特征
[ 收稿 日期 ]2 1 0 0 0 0— 8— 6 [ 回 日期 ]2 1 一O 修 0 1 3一o 7 [ 基金项 目]福建省教育厅 重点项 目 (A 94 ) J 02 4 ;福建省科技 厅重点项 目 (0 8 56 ) 2 0 F 0 0 [ 作者简 介]张玉 (93 ,男 ,副教授 ,硕士 ,从事园林建筑史及建筑文化研究。Em i adu05 6.o 17 一) -a :hoo_2 @1 em l 3
不 同地域 的地 理 、气候 、经 济 、 民俗及宗 教 等条件 的差异 ,形 成 了不 同的地域 聚 落文化 ,位 于武
夷 山 的下 梅村 是 国家级 历史 文化 名村 ,迄 今保 留有 大量 古 民居 、宗 祠 、寺 庙 、街 巷 等历 史 人文 景 观 , 古村 落 的整体 格局 较 为完整 。下 梅古 民居所独 有 的文化 资 源是 地域 文化 的集 中表现 ,其 民族 性 、地 方 性 既反 映了地 域 自然地 理 的各 种 客观 条 件 ,也 反 映 了地 域 社 会 人 与人 的关 系 ,既不 可 代 替 也不 可 移 植 ,其价 值正 为越 来越 多 的人所认 识 。
张 玉 ,陈 坚 ,李 灵
( 武夷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 系,福建 武夷 山 34 0 ) 5 30 [ 摘 要 ]福建武夷 山的下梅村是 国家级历 史文化 名村 ,迄今 保 留的古村 落的整体格 局较 为 完善 。通
过实地考查 ,结合文献 比较和分析 ,发现 下梅 古聚落是 “ 轴” 一边 ” 两个 中心” 的空 间格局。下梅 一 、“ 、“
古 民 居传 承 了我 国古 民 居 “ 天人 合 一 ” “ 中为 尊 、 中轴 对 称 ” “ 家礼 乐 文 化 ” “ 福 纳 吉 ” 等 传 统 、 居 、 儒 、 祈

武夷下梅聚落空间的形成与传统民居

武夷下梅聚落空间的形成与传统民居

下 属 的一个 行政 村 ,因其位 于 武夷 山市 东 南部 的梅 溪 下 游河 畔而得 名 ,现 有坑 头 、后 山 、君 山 、溪 畔 、黄 泥头
五 个 自然村 。村 落 周边 山清 水 秀 , 四周 山峰平 均海 拔在 6 0 以上 ,南 面 芦 峰 高9 0 以上 ,北 面 夏 主 岭 也 在 0m 0m 80 0 m以上 ,东面 的黄竹 岭与 西 面 的后 山岭 海拔 高 度 在 40 0 m左 右 ,地势 相 对较 低 。 村 庄 田 园坐 落 于 山间 盆 地 之 中 ,南面 山高 如屏 ,可 挡 淫风 ( 夏季 之风) 即 ;北 面 山
富 的 乡土建筑 , “ 闽西 有大 量举 世 闻名 的 圆形 或 方形土
地 区 ,明 清 时期 发 展 成 闽 北 重要 的 荼 市 ,其 保 存 至今 的 古
建 筑民居 遗存 意蕴浓厚 。以邹氏宅 第为例 ,从 自然人 文环
境 、 邹 氏 发 展 与 聚 落 空 间形 成 和 民居 形 制 的 关 系 、 建 筑 的
中国名城 1名城保护案例与技术创新
武 夷下梅 聚落空 间的形成 与传历 史 文 化 名 村 下 梅 位 于 闽 浙赣 三 省 交汇
福 建 境 内 山川 丘 陵 纵 横 交 错 ,历 史 上 不 便 的 陆路 交通 形成 了众 多或 大或 小 、相对 独 立 的方言 区和 民系 , 形成 各具 特 色 的文化 圈和 生 活 圈。 这在 建筑 形 式和 建筑 材料 上均 得 到充 分体 现 ,福 建也 因此保 留 了大量 种 类丰

A bsr t Xi m e il g t ac : a iv la e, w hih 1 a o i es c Sa f m us Ch n e hit rc c t a la ,i o a e i t o l n e ofFu in, so ul i ur lvilge sl c td n he c nfue c ja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与发展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与发展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与发展作者:蒋喆胡希军雷芳程师师卢思维朱小青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1期【摘要】福建武夷山下的下梅古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福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

下梅古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保留了很多传统风俗及古朴的生活状态,但在遗产保护程度上较弱。

本文通过阐述下梅古村的旅游特色和发展现状,提出保护古村的策略和建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遗产保护;下梅村;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我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了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

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也是历史的缩景,更是宝贵的历史遗产[1]。

下梅古村属于福建武夷山下古村落群,因晋商和武夷岩茶闻名。

如何保护古村并且利用茶文化进行古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有着悠悠历史的古村的现实问题。

1、下梅古村概述1.1下梅古村茶文化历史下梅古村座落于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有8公里,与武夷山市区相距6公里,占地面积约为2.2万km²,现有2000多的人口。

下梅古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时期就有活动遗迹,隋朝建立村落,宋朝建造里坊,清朝进入全盛,成为当时武夷山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乾隆二十年,中俄贸易集中于边境城市恰克图。

晋商常氏在崇安县的下梅村收购茶叶,建立岩茶加工坊,将散茶加工成乌龙茶、红茶、砖茶。

梅溪作为下梅沟通外埠的唯一水路,每年茶期,茶叶通过梅溪水路运至崇安县,然后用车马将茶运至江西,再到汉口,向北经过洛阳、晋城、太原、大同、到张家口、归化,再用骆驼到恰克图。

武夷山岩茶通过这一条漫漫的茶商路运至俄罗斯,被世人熟知,作为茶商路的起点下梅村也因此成名。

[2]1.2下梅古村的建筑特色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下梅古村位于闽北,紧邻江西与安徽遥遥相望。

古村最初的形成是因外来人口汇集,而后以茶商中转站为途径发展,受到多重外来文化影响,在建筑上则体现为徽派建筑、岭南建筑和江南私家园林三种建筑风格共存,其中受徽派建筑影响尤为深远。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1·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61115)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刘超婧(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 353000)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本文通过运用茶文化知识和古建筑开发与保护的综合研究,依托大量的实地勘察数据,验证了保护古村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以此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前瞻性的保护方案和设计方案,力求打造出以“茶路首埠,风雅水乡”为主题的下梅村旅游品牌。

关键词:古建筑;旅游;规划;保护0 引言下梅古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同时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内现今保留有大批珍贵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因历史、发展等原因,这块钟灵毓秀的宝地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富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濒临毁灭的危险,亟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抢救。

本文立足下梅古村落的人文历史条件与发展现状,在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划了可行性的古村落保护方案,设计了前瞻性的古村落景区规划方案,旨在推动下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为其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一些依据。

1 下梅古民居的调查与分析下梅村古民居为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其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保存完好,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栏杆、美人靠,加上民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1.1 历史沿革下梅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先秦为闽越之地,隋唐属建宁,宋代称当坑坊,明代形成商埠,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岩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据《崇安县志》记载,清初下梅村邹氏茶商依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使武夷岩茶溯西北而上,经江西、湖北、安徽、山西、内蒙古,直至俄罗斯的恰克图,又南下泉州,扬帆直达港澳与东南亚,开辟了长达万里的武夷岩茶之路。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3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3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3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因为缺乏有效保护而走向衰亡,其中包括了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其解决方案。

一、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国是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落后,许多地方出现了破坏搬迁、拆除等问题,以至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面食制作技艺、传统音乐、戏曲、民间艺术等都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二、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引发的问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许多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例如,某些村镇的民间艺术团队年迈的老艺人日益减少,而年轻一代却没有得到传承和发展。

2. 古建筑的破坏古村落的古建筑为其增色不少,而这些古建筑往往存在设计保存不当、乱改乱建等问题,渐渐失去了历史文化特征。

3. 旅游商业化导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许多古村落保护中的旅游商业化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其注重的是景观效应,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解决方案1.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强化对于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社会教育和传承培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古村落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和价值,应当推行相关的社会教育和传承培训计划。

3. 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发展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可以使古村落获得更好的保护。

通过搭建起完善的文化旅游体系,可以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保护古村落的文化特色。

4. 制定完善的保护标准制定一系列关于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规范,加快古村落保护事业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文

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文

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9-7-31 9:44:00摘要: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

目前国家出台的保护古村镇的文件,主要保护的是古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毫不涉及其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所要保护的,既应包括优秀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也应包括在这些聚落里蕴藏着的传承既久的乡土建筑之外的种种其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浙江乌镇、西塘和河北暖泉三镇为例,阐述了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及其在历史风尘中的流失情况,从而认为古村镇的保护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保护,而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物质文化保护。

我国政府已先后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了“国家战略”(新华社2005年6月12日新闻稿)和政府工作。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50年的成熟经验,制定了完善的保护法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虽然较迟,三年来也作了大量工作,如进行试点、编纂普查手册、申报和审批国家级代表作名录、举办保护成果展览等,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这个条约的缔约国;以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了相关文件: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8日又以国务院文件下达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并且规范了两类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确认和命名,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文脉传承与利用——基于旅游化生存视角

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文脉传承与利用——基于旅游化生存视角

,,、、,,,。

[1]、,,。

,,、。

、、,、、、。

,。

,,,。

一、古村落相关研究动态(一)历史文化名村研究,、,2003。

2014311,276。

[2],,(2006)、(2010)、(2015)、(2015)、(2016), (2012)、(2013)、(2015),(2015)、(2017)。

、、、,,、,、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文脉传承与利用———基于旅游化生存视角,(,354300)摘要:“”,、,。

?,,,,,,。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穴2018雪05-0011-06收稿日期:2018-01-13基金项目:2016(JAS160573);2017(FJ2017B023)。

作者简介:(1989-),,,,。

《》20185、。

,,,,。

,。

(二)旅游化生存研究———“”,,、、、,。

[3],。

、、,,、,“”。

[4],。

,———;———。

[5]、、,:,。

,;,;,,、。

,。

,、、,、、,。

二、研究对象,7,,,、。

“198730,、、”[6];1999, 20059,。

(一)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概况2002,,,2004。

、、,2005,“+++”。

,,,。

:(1),“20161093.88”[7],,;(2),,;(3),,;(4),,,。

(二)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文化资源构成1.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

12··,,“,”,,。

,。

、、,。

2.精美的建筑文化、、、、,。

“、、,。

”[8],、,,。

,、,。

,,。

,。

“、、、、、、、、、”[9],,。

3.纯朴的村野文化、,,。

,。

《》“”[10]。

,。

,:,。

, ,,。

、、,。

、,,、,、。

三、古村落旅游化生存思路(一)以具象文化利用为主的物质化生存1.生活形象品牌定位,、,,。

、,。

2005,2003,6276[11],,。

2007“”[12],,“”。

,、,。

2.打造茶旅古村体验型的生活方式,“,”[13]。

基于特色文化保护的下梅古村发展研究

基于特色文化保护的下梅古村发展研究
下梅村的鼎盛时期为明末清初袁 此时下梅村逐步成为梅 溪下游乡村地区的交通尧市场以及基层行政中心遥 下梅茶市依 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袁 使武夷岩茶从下梅起步袁 溯西北而 上袁到中俄贸易城恰克图袁全程近万里长袁被称为中蒙俄野万里 茶道冶遥 由于这漫漫的茶商之路袁下梅这一野万里茶道冶起点也 更为世人所熟知遥 1.3 社会经济
25
ISSN1672-9064 CN35-1272/TK
研究与探讨
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福建考察时袁专程来到 2010 年遭受特大洪 灾的下梅村袁看望农民群众袁与乡亲们就灾后重建和农村发展 对话袁引导村民利用闻名中外的野万里茶路冶尧名村历史文化等 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茶旅产业咱4暂遥 2017 年 10 月 18 日袁乡村振兴 战略的提出袁为下梅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袁也带来了新的 机遇遥
如今袁下梅人的经济收入多元化遥 它主要基于农业发展袁 种植单季稻以实现自给自足袁 种植茶叶尧 毛竹和葡萄进行销 售遥 基于下梅旅游的发展袁古董尧茶叶的发展袁以及与旅游业相 融的小卖部和餐饮及住宿业的商业经济遥 以外出务工为补充袁 赚取经济收入袁务工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市区尧度假村尧厦门尧上 海尧深圳等地遥
下梅村的经济文化历经发展袁现在乡村旅游初具雏形袁但 总体成效不明显袁开发过程中问题频现咱2暂遥 如何针对野特色文化 保护冶的层面袁在下梅村的开发中探寻适合其发展状况的保护 研究模式成为了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遥 根据其文化背景尧历史 环境结合当地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袁认为复兴传统手工艺袁保 护古建筑和老房子袁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袁对于实现下梅村的可 持续发展和促进武夷山东部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袁 都具有重 要的意义遥
研究与探讨
ISSN1672-9064 CN35-1272/TK
基于特色文化保护的下梅古村发展研究

继承保护梅州文化遗产的作文800字

继承保护梅州文化遗产的作文800字

继承保护梅州文化遗产的作文800字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古城。

梅州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以独特的客家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

梅州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古迹、传统习俗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梅州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得到继承和保护。

一、继承保护梅州文学艺术遗产梅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昌盛之地,曾有过众多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的诞生和成长。

如唐代文学家唐伯虎、清代诗人林则徐等。

他们的诗词文学作品流传至今,为梅州的文学艺术遗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继承保护梅州的文学艺术遗产,可以在市区设立文学艺术馆,展出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举办各种文学艺术类的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梅州的文学艺术遗产,增进对文学艺术的认同感。

二、继承保护梅州传统建筑古迹梅州的传统建筑古迹以客家围屋为代表,有着浓厚的客家文化烙印。

客家围屋富有地方特色,既是客家人居住的场所,也是客家人文化传统的体现。

为了继承保护梅州的传统建筑古迹,可以加大对客家围屋的维修力度,保护好每一座围屋,让围屋始终焕发着历史的光芒。

同时,还可以在景区周边进行配套建设,加强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和介绍,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喜爱梅州的传统建筑古迹。

三、继承保护梅州传统习俗梅州的传统习俗也是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客家大戏、过年扭秧歌、清明祭祖等等,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梅州人民的情感和情怀,是梅州文化的一块拼图。

为了继承保护梅州的传统习俗,可以加大对传统习俗的挖掘和收集,编写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梅州的传统习俗。

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庆活动,让传统习俗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梅州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继承保护梅州的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梅州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珍惜历史,传承文化,让梅州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同时,还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承,使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继承保护梅州文化遗产的作文800字

继承保护梅州文化遗产的作文800字

继承和保护梅州文化遗产梅州,位于我国广东省梅州市,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

从独特的建筑到传统节日,梅州文化遗存为其居民引以自豪。

然而,保护这一遗产并非没有挑战。

面对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迫切需要保护梅州文化传统,把文化传统传给后代。

眉州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其特色鲜明的上海建筑。

哈卡圆房(英语:Hakka roundhouses)的独特设计,即"tulou",反映了哈卡人的集体价值和传统生活方式。

这些历史建筑,有些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用土,木,竹等复杂建筑。

它们不仅作为住宅,还作为要塞,墙壁厚厚,窗户小,为防御设计。

然而,由于维修不足和城市发展受到侵蚀,许多垃圾有可能恶化。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当地政府和保护组织开始努力恢复和保存梅州土司。

梅州哈卡图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负责监督这些历史地标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细致的文献记录、研究和修复工作,该中心旨在确保梅州土司继续成为该地区文化遗产的见证。

除建筑遗产外,梅州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美食等。

这些活的传统代代相传,丰富了该地区的文化。

然而,随着年轻一代离开农村家乡寻找城市机会,这些传统有可能丧失。

为解决这一问题,梅州市的社区组织和文化机构一直在合作,促进和保障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一项举措是在农村建立文化遗产讲习班,使老年人将传统手工艺、音乐和烹饪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

这些亲身体验不仅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也成为了保存和振兴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

梅州的传统节日,如上海龙舟节和上海歌舞节等,在维护和弘扬该地区的文化特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度庆祝活动使社区聚集在一起,参加从龙船赛到民间音乐表演等古老习俗。

然而,城市化的加剧和社会动态的改变对这些传统节日的连续性提出了挑战。

为确保这些文化庆祝活动的长寿,梅州地方当局和文化组织积极参与组织和推广传统节日活动。

这些利益攸关方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后勤援助和公众外联,努力确保梅州传统节日在现代挑战面前蓬勃发展。

万里茶道遗产点及其故事

万里茶道遗产点及其故事

万里茶道遗产点及其故事《万里茶道遗产点及其故事,那独特的魅力》嘿,大家晓得不?那万里茶道上的遗产点啊,可不单单是些古老的建筑和地方,那每一个背后都藏着一箩筐有趣得不得了的故事呢!让我先给你们唠唠那个武夷山的下梅古村。

走进这个村子,就好像穿越回了几百年前。

那些古旧的建筑,石板路,还有那充满岁月痕迹的土墙,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段辉煌的茶道历史。

据说啊,当年这儿可是热闹非凡,茶商们来来去去,运走的茶叶那是车载斗量。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下梅,大街小巷都充斥着茶香和人们忙碌的身影,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还有那个羊楼洞,哇哦,那里的石板街简直就是岁月的见证者。

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当年运茶的马蹄声哒哒哒地响。

据说曾经有个茶商在这里不小心掉了一包珍贵的茶叶,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结果若干年后,在一场大雨后,那包茶叶居然神奇地出现在了街头,你说神不神奇?再说说河口古镇吧,这个地方就像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在那里,你能看到古老的码头依然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我听说啊,有个特别爱喝茶的老头儿,每天都要到这码头坐一坐,闻闻茶香,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

而且啊,这里的人们对茶的热爱那简直就是刻在了骨子里,随便走进一家,都能听到关于茶的各种有趣故事。

这些万里茶道上的遗产点,它们不仅仅是一堆建筑和历史,更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故事的生命体。

它们见证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有机会去体验和感受那段独特的历史。

每次我走进这些地方,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能和古人对话一样。

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这些遗产点,去听听它们的故事,感受一下那独特的魅力。

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这些故事深深吸引,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呢!走吧,一起去探寻万里茶道遗产点及其故事,给自己来一场不一样的文化之旅。

福建: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图”——下梅村

福建: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图”——下梅村

福建: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图”——下梅村梅溪,武夷山东部一道秀丽多姿的溪流。

梅溪上游的村庄叫上梅村,梅溪下游的村庄叫下梅村。

美丽的梅溪,蕴育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村落建于隋朝,兴于宋朝,隆于清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武夷山下梅村如果你想要寻味武夷茶,一定要去下梅村走走,这处安静的水乡不仅养育过柳永朱熹,还铺造了武夷“茶商水道”的传奇故事,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

这个看似寻常的下梅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茶村,是闽北地区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

下梅村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古街、古井、古码头、古集市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走到村口,就可以感觉到她的悠闲宁静。

梅溪从下梅村前流过,清澈的溪水似乎看不到在流动。

小溪两岸绿树掩映,碧绿的溪水中偶尔露出小岩石,两三只可爱的小白鸭,闲立石上,显徇悠然自得,根本不在乎指指点点的游客。

这样的流水、这样的小溪,让人一下子找到了那种心仪的感觉。

下梅当年因茶市兴,水道是下梅的命脉。

七月,我们看到的这些埠位,因为雨水的稀少,溪水枯黄,沧桑的面容裸露在骄阳下,沾满尘灰,裸露了它的饥渴。

离水位有点远,浅浅的溪水,即使为了一口水折腰,那腰弯得比虾米还厉害,河底,成了几只鸭子嬉戏的好地方。

当溪两岸有南北二街,临溪的街边的靠栏,美人倚虽然刻满历史的风雨沧桑,有点风烛残年,但依然看得出当年的隽秀婉约。

那年早春,雨水绸缪,徐徐的凉风扑面,宛若云鬓花颜的女子,凭栏轻摇团扇,临水照影,顾盼自怜。

缠绵的目光,追随南来北往的竹筏,恋恋不舍地看着风流倜傥的茶商,带走武夷茶香,而让武夷的女人,看着茶商顺着小溪缓缓远行,将下梅村头一行幽幽的目光,定格在美人倚,把一路茶香,与溪水一样悠远出武夷。

徜徉悠悠古巷,宁静中感受曾经的辉煌。

下梅古时是商贾云集之地,山西晋商在这里施展才华,武夷山的岩茶、红茶便从这里起运,北至山西、内蒙、俄罗斯,南至福州、厦门、印度。

【旅游】名俗旅游论文论武夷山下梅村发展名俗旅游

【旅游】名俗旅游论文论武夷山下梅村发展名俗旅游

【关键字】旅游《中国民俗旅游》课程论文下梅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院系:旅游系专业:旅游管理年级(班级):2013级(3)班姓名:林元卿学号: 011指导教师:周作明完成日期:2014年6月17日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旅游也迅速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民俗旅游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色,同时历史文化氛围浓厚,还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自然备受旅游者的青睐,成为现代旅游业和旅游者新的目标。

本文以武夷山下梅村为例,根据下梅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试着探索出下梅村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同时也指出其潜在的发展问题。

并在此根底上提出对策和发展构想。

关键词:旅游业;民俗旅游;乡村民俗游;下梅村AbstractAlong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folklore tourism has rapidly become a bright spot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at the same tim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and rich form,nature has been favored by tourists,become the modern tourism and tourist new target. In this paper,Mei Village in Wuyishan as an example,according to Mei Village folk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try to explore the plum village development folklore tourism advantages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And on this basis,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Tourism;folklore tourism;Rural Folklore Tour;Xia Mei Cun目录下梅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1 引言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

武夷山下梅村简介

武夷山下梅村简介

武夷山下梅村简介
武夷山下梅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村落。

这里四时风景宜人,春天村里梅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天稻谷飘香、冬季则是雪花飘舞。

村中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建造的“苏南大宅”,这座宅院从外观到内
部布局都是极尽精美和考究的,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除了古建筑,梅村还有许多文化景观值得游客探访,如牌坊、祠堂、古井等。

其中,梅村的“天下第一井”更是让人惊叹,井深达到了150米,十分神奇。

此外,梅村的“音乐亭”也是一大特色,每逢晚间,村民们都会在亭子里演奏传统音乐,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

梅村的美景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成为了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同时,梅村也是福建省重点文化旅游村,近年来,村里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游览体验。

- 1 -。

武夷山市下梅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武夷山市下梅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Xiamei Ancient Village, Wuyishan City 作者: 赵红莉
作者机构: 武夷学院旅游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出版物刊名: 长沙大学学报
页码: 44-4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武夷山市下梅村 古村落旅游 可持续发展
摘要:下梅古村落是武夷山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不稳定。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村民利益诉求大、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民居保护工作不到位等方面的不足,由此提出与企业合作吸纳资金、以共生模式协调村民与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加强古村落的保护等建议。

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的开题报告

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的开题报告

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下梅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其建筑风格多样、历史遗迹丰富。

该村庄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

本次论文研究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对于揭示村庄历史文化、探讨古村落
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1. 下梅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背景介绍;
2. 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特点分析;
3. 下梅村的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方式研究;
4. 下梅村的发展机制及其保护措施研究。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图、图片等数据资源,分析下梅村历史信息和演变过程。

2. 调研法:对下梅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调查了解下梅村的现状和居民生活方式。

3. 对比法:借鉴其他地区的古村落保护经验,对下梅村的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预期结果:
1. 对下梅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探究,全面介绍下梅村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

2. 分析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特点,揭示其建筑风格、居民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特点。

3. 探讨下梅村的发展机制及其保护措施,为下梅村古村落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意义。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资料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资料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资料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 -资料
下梅村古民居民俗村,距福建省武夷山市区仅8公里,这里的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集市都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保存下来的,。

过去,这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东西,现在开始渐渐吸引了旅游者的注意。

下梅村如今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当时素有“双梅里”的别称,其还是驰名中外的武夷茶外销的集散地。

据武夷山市志记载,当时运茶出入梅溪、当溪的船只最多时每日行舟300余艘。

那个时候的茶商邹茂章4兄弟和程氏、彭氏、陈氏、方氏等成为下梅富户后,他们大兴土木,建豪宅70余幢,所居渐成街市。

在下梅古民居中除巨商的豪宅外,还有大夫的府第、儒生的精舍,建筑规模宏大,布局考究,
资料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https://www.)。

它们多坐北朝南,有二进、三进、四进,东设书阁,西置厢房,楼台歇屋,天井花园,一应俱全,外部则以高大的`封火墙护舍。

这里的砖雕、木雕、石雕让建筑学专家、学者惊叹。

建筑学教授辛克靖说,这里砖雕工艺的水平胜过西递,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文化精品。

让下梅村古民居民俗村村民得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巴切科夫,建筑大师杨廷宝,上海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都曾参观考察过下梅村,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武汉建筑学院辛克靖教授夫妇一到下梅村古民居民俗村,就被这里精美的建筑艺术所吸引,而且一住就是3天。

下梅村:一个与晋商携手 走过万里茶路的村落

下梅村:一个与晋商携手  走过万里茶路的村落

下梅村:一个与晋商携手走过万里茶路的村落
邹全荣
【期刊名称】《中国.城乡桥》
【年(卷),期】2006(000)006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邹全荣
【作者单位】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1
【相关文献】
1.晋商与明清时期万里茶路的变迁 [J], 王金玉;韩梦丽
2.晋商万里茶路起点——下梅村 [J], 禾青
3.下梅村:一个与晋商携手走过万里茶路的村落 [J], 邹全荣
4.从晋商开拓万里茶路探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J], 苏健
5.从晋中出发奔赴下一处“山海”--山西晚报社“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活动述略 [J], 任俊兵;赵琴;梁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梅古村遗产保护论文
【摘要】下梅古村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当地应挖掘特有的地域文化——茶文化进行旅游发展,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应该对当地古建筑景观加以保护,并且维护当地淳朴的民风不受商业干扰。

使下梅古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最好保护的同时进行可持续发展。

我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了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

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地域文化,是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也是历史的缩景,更是宝贵的历史遗产[1]。

下梅古村属于福建武夷山下古村落群,因晋商和武夷岩茶闻名。

如何保护古村并且利用茶文化进行古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有着悠悠历史的古村的现实问题。

1、下梅古村概述
1.1下梅古村茶文化历史
下梅古村座落于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有8公里,与武夷山市区相距6公里,占地面积约为2.2万km²,现有2000多的人口。

下梅古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时期就有活动遗迹,隋朝建立村落,宋朝建造里坊,清朝进入全盛,成为当时武夷山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乾隆二十年,中俄贸易集中于边境城市恰克图。

晋商常氏在崇安县的下梅村收购茶叶,建立岩茶加工坊,将散茶加工成乌龙茶、红茶、砖茶。

梅溪作为下梅沟通外埠的唯一水路,每年茶期,茶叶通
过梅溪水路运至崇安县,然后用车马将茶运至江西,再到汉口,向北经过洛阳、晋城、太原、大同、到张家口、归化,再用骆驼到恰克图。

武夷山岩茶通过这一条漫漫的茶商路运至俄罗斯,被世人熟知,作为茶商路的起点下梅村也因此成名。

[2]
1.2下梅古村的建筑特色
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
下梅古村位于闽北,紧邻江西与安徽遥遥相望。

古村最初的形成是因外来人口汇集,而后以茶商中转站为途径发展,受到多重外来文化影响,在建筑上则体现为徽派建筑、岭南建筑和江南私家园林三种建筑风格共存,其中受徽派建筑影响尤为深远。

古村高墙黑瓦、小巷幽森,民居外墙高大厚重门楼显著,屋内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这也是徽派建筑的特色。

宅邸门楼几乎都建有门罩,上面刻有华丽砖雕,古代艺匠用石雕、砖雕和木雕的形式,将吉祥图案、植物花卉等用作门饰,寓意“美好愿望”“福禄喜寿”“驱恶迎祥”。

梅溪两侧建筑灵活布局,屋顶高低错落,参差有致,单层与多层相互融合,使建筑物轮廓丰富,配以溪流、码头、廊桥,形成统一的空间秩序,颇具江南水乡园林之感[3]。

儒家思想影响建筑布局
居中为尊主面朝南,以中轴左右对称,体现了在建筑意象上中国传统思维意识的反映。

下梅古村以邹氏家祠为中心进行空间布局,体现了“执用两中”,反应了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达到了仁和礼的完善,和谐与统一。

[3]
下梅民居以北屋为尊,在东面设书阁,西面设厢房的位置序列,是礼制精神在建筑上的体现[4]。

“礼”其核心内容就是宗法和等级制度,民居布局整体以庭院为中心,室内以厅堂为中心;突出祖先崇拜;尊卑有序,主次分明。

2、下梅古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2.1下梅古村的旅游优势
如今喧嚣的江南各水乡,随着名气的变大,人们蜂拥而至,当地的居民抓住商机积极发展旅游周边商业。

让原本古老的景区变得现代而又商业化。

下梅古村因交通不便、规模较小,村民的生活还保持着古老村落的原生态,这成为下梅村得天独厚的优势。

武夷山岩茶文化吸引各地爱茶人对茶源的追溯,未经现代商业污染的村子以古朴的形象示人,热情的村民兼职导游以一对一的方式接待游客。

2.2下梅古村存在的问题
交通不便
下梅古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仅有一条赤白公路可供进出村落,梅溪水路早已断裂。

从武夷山市区没有旅游专线通向下梅古村,让非自驾游的散客们出行不便。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村内的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为游客提供住宿和用餐的设施。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游客停留时间大大缩短,不足以了解下梅的文化精髓。

对古建筑保护力度不够
古村中只有西水别业、邹氏祠堂、邹宅闺秀楼和沿溪建筑等因使用率较高保护相对完好,而村内的很多古建筑由于不再住人,无人维护,出现部分墙体坍塌,有些直接被用于堆积杂物和饲养家畜。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武夷山市将旅游重点投资于武夷山九曲湾景区而对下梅古村的投入较少。

据相关文献记载,下梅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每年平均对下梅的投资仅35万元[5]。

3、历史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下梅古村风景优美,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但是下梅古村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相对于国内其他著名古村差距甚远。

针对下梅古村发展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武夷山市政府应在保护已有历史古迹、修缮已破坏的古村落上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对古村进行整体规划,将新建的现代建筑改造成仿古风格,统一建筑风格。

逐步完善旅游的配套设施
充分的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完善旅游设施的建设,譬如开设私家饭馆解决游客无处就餐等问题;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旅馆,供游客留宿。

旅行社优化旅游线路
当地旅游社应该加强与国内其他旅行社的合作,优化武夷山旅游
线路,将下梅古村并入九曲溪等旅游主线路中;针对散客增加“一日自由行”旅游线路,方便散客前往古村;开放从武夷山市往返古村的旅游大巴。

开发以茶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
(1)同当地村民合作开发出茶文化的旅游线路,由村民带领游客去茶园采茶,参与制茶,学习品茶和冲泡茶艺,夜晚入住民宿感受古村生活。

让更多爱茶人进一步的接触茶的制作加工亲身体验作为茶农的生活。

(2)将临溪的古建筑开发成茶楼,既提供游客的休憩场所,又给古城增添了新的特色。

茶楼主售武夷山所产茶叶,在推广武夷特产的同时,游客也可以欣赏古老的梅溪,感受下梅村民的生活。

(3)增加茶具制造体验吧,将陶艺吧和茶道结合。

聘请专业人士教导制作茶具,游客可以自行设计茶具并且动手制作,作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

(4)同邹家后人商议以邹家大宅建造晋商茶路的纪念馆,普及茶路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下梅作为万里茶路的起点和晋商漫漫茶路的这一段历史。

结语
下梅古村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当地应挖掘特有的地域文化——茶文化进行旅游发展,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应该对当地古建筑景观加以保护,并且维护当地淳朴的民风不受商业干扰。

使下梅古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最好保护的同时进行可持
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祖健,李亚青.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J].知识经济,2009(4):154-156.
[2]邹全荣.下梅:一个与晋商同行万里的武夷茶市村[N].福建工商时报,2006.5.12(003).
[3]张玉,陈坚,李灵.下梅古民居的文化意象和外观特征[J].厦门理工工学院学报,2011(1):81-85.
[4]崔如梅.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5]赵红莉.武夷山市下梅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3(4):4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