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范进中举》的艺术魅力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效果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效果内容摘要:《范进中举》通过强烈的对比、夸张、白描、细节描写等,突出了作者吴敬梓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
作者巧妙地运用嘻笑怒骂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的各色人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笑,表达了作家对封建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世人的强烈憎恶之情。
作家运用揭示人物言行矛盾的方法进行讽刺,在作品中,作家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现露原形。
比如,写胡屠户,就让他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以暴露其肮脏的灵魂,其讽刺之深、艺术成就之高,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慼而能谐,婉而能讽”。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
如果说,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到发展并初步成熟,到了钱钟书《围城》一书里日臻完善。
那么,请将讽刺小说的历史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儒林外史》当数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作者吴敬梓本人曾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苦。
因此,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犀利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勾勒、对比、细节描写等,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无情的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节选《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本故事在结构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
但在思想和艺术特色上却充分体现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既是喜剧,也是悲剧,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概括道:“慼而能谐,婉而多讽。
”也就是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中。
那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才形成了如此显著的讽刺艺术特色呢?一,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
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一)对范进的夸张描写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勉强考中。
论《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个可悲可 叹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二 、 用 对 比的手 法 , 行 讽 刺 运 进
援, 门庭若市、 锣鼓喧天 , 好不热 闹, 有说这样的, 有做那样 的, 同一时间里的两个场面形成鲜 明的对 比。世情看冷 在 “ 暖, 人面逐高低” 这是对黑暗封建社会的有力鞭挞 。
三、 运用 细 节描 写进行 讽 刺
力的丑化范进, 采用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 意在批判科举制 度 的弊端, 对人的毒害之深, 让人变得世俗 。( 例如 :他拍 “
是见外了。 这些吹嘘拉拢之词 , 简直有些心酸和肉麻, 其实
他们 的目的也只有一个, 无法就是想今后能在范老爷的身 上沾点便宜。可见这群人多市侩啊!
( ) 二 两个 场 面形 成 对 比
( 人物 自身的言行形成对 比。 一) A、 中举前后, 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形成对 比
范进在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 , 这是尊称 , 因为范进的
一
家要靠他来帮助和救济, 这就造成了他唯唯诺诺 、 逆来顺
张乡绅赠银回府 , 范进把两锭银子递给屠户时, 胡屠户 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 的, 把拳头舒过来, 说道:这个 , “ 你且
无耻 的吹 嘘说 :我 这 贤婿 , 学 又 高 , “ 才 品貌 又 好 , 是城 里 就
头那张府 、 周府的这些老爷, 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 相貌 , 他是天上的‘ 曲星 ’ 文 下凡。回家的时候是千恩万谢, ”
低着头 , 笑眯眯地去了。 这些对比描写, 刻画了胡屠户庸俗
虚伪、 自私贪婪 、 欺贫爱富、 趋炎附势 的小市 民形象 。
征, 给人留下鲜明、 深刻 的印象 。 我国封建教育 的主要 内容
是《 三字经》 《 、 百家姓》 《 、千字文》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 、 学而优则仕, 读书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成 了封建 社会读书人进入统治阶级的唯一出路,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有不少人在这条路上进行着艰难的跋涉 , 受尽 了非人 的折 磨 。像鲁迅笔下的孔 已己, 为了科举 , 为了读书, 他失去 了 朋友, 失去了营生的本领 , 变得四体不勤 、 五谷不分 , 只能在 人们 的冷眼和嘲笑声 中生活 , 只能在孩子的身上寻找到一 点幸福和快乐——分吃茴香豆 , 时为生活所迫, 有 难免做些
《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一段故事情节。
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范进中举》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运用讽刺的锐刀来抨击丑恶的封建社会。
其主要表现在:一、对比讽刺。
文中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矛盾,加强了讽刺。
1.人物自身言行对比。
胡屠户是作者笔下的一个重要人物。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言行是迥然不同的。
范进中举前,他鄙视范进,唾骂范进是“现世宝”、“尖嘴猴腮”、“癞蛤蟆”……;范进中举后,他从轻蔑变为尊敬,从漫骂变为奉承,他称范进是“贤婿老爷”、“方面大耳”、“文曲星”且“有了神灵”!作者通过胡屠户前后语言的鲜明对比,无情地讽刺了他欺贫爱畗、趋权附势的丑恶嘴脸。
张乡绅和众乡邻也是如此,范进中举前,窘困潦倒,断根断炊,无人问津。
然而一旦中举便门庭若市,刮目相看。
街坊乡亲分外“亲热”,“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张乡绅也闻风乘轿而来,亲自拜门拜访,赠房子送银子,自称与范进“世兄弟”“亲骨肉一般”。
作者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张乡绅和众乡亲态度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世态炎凉的病态社会。
2.中举前后场面对比。
范进中举前的场面是:家中无米下锅,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了”,范进丧魂落魄,东张西望,只能抱鸡上集变卖,一派冷冷清清;范进中举后的场面是:家中锣鼓喧天,报喜人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两个不同气氛的场面可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扬”,作者通过场面对比,表明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影响之广。
3.范进态度前后对比。
范进在中举前怯懦、老实、气馁;中举后装腔作势,胆壮气粗。
张乡坤来了,胡屠户躲起来,他却敢于与之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接受财物时虚伪客套。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点评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点评一、作者与《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
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
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
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
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1.中举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按范进中举的前后为顺序,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使中举前的冷落萧条同中举后的喧嚣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各种人物的活动,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典型环境。
2.人物形象突出《范进中举》中通过写腐儒范进突然中举的前后变化,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范进、张乡绅和胡屠户。
范进是一个表面呆头笨脑、酸气十足,内心却热恋功名、奴气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张乡绅是一个老奸巨滑、趋炎附势、封建地主阶级代表;胡屠户则是一个典型的势利小人、市侩人物代表。
艺术特点一是中举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人物形象突出;三是语言形象逼真。
3.语言形象逼真作者在运用语言上也极为高明。
胡屠户忽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忽而低声下气,十分恭顺。
他的语言,浸透了市侩流习。
只是煮了一付大肠。
就叫喊着:“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
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范进中举后,他说:“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地?”通过这些语言,这个以杀猪为生的屠户,活灵活现地站在读者面前。
再看张乡绅,是满口虚情假意。
他张口就是“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接着就拉扯成“亲切的世弟兄”,“至亲骨肉”。
范进住的本是一间破草房,他偏要称“这华居”。
至于范进,那就更传神了。
你看他上集卖鸡那种呆相:“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邻居告诉他中了举,他不信,“什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一样你玩,你自回去吧,莫误了我卖鸡。
”一见真的中了举,马上就喜得发疯。
作者用这些表现性格变化的形象语言,把这些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1页共1页。
《范进中举》课文赏析
《范进中举》课文赏析《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范进中举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
下面将从人物塑造、讽刺手法、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人物塑造在《范进中举》中,吴敬梓成功地塑造了范进这一典型形象。
范进是一个热衷于科举的读书人,他历经多次失败,却始终不放弃。
中举后,他喜极而疯,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
通过对范进的刻画,吴敬梓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知识分子命运的悲哀。
二、讽刺手法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使故事充满了幽默和嘲讽。
例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就充满了讽刺意味。
此外,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具有讽刺意味,如胡屠户的市侩嘴脸和虚伪性格等。
这些讽刺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
三、情节安排《范进中举》的情节安排紧凑、跌宕起伏。
故事通过范进中举这一事件展开,同时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故事线。
这些故事线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情节层次。
此外,故事中的高潮和转折点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四、语言特色《范进中举》的语言特色鲜明,吴敬梓运用了生动、幽默的文学语言来描写人物和情节。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也极具特色,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这些语言特色的运用,使故事更加具有文学性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范进中举》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人物塑造、讽刺手法、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创作魅力。
从称谓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从称谓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摘要】《范进中举》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
它通过对范进等人的描写,讽刺了官僚制度中的虚伪和腐败。
作者采用夸张、讽刺和讥讽等手法,将人物塑造得荒诞可笑,揭示了社会中的丑恶和荒谬。
小说还通过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对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让读者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虚伪。
这种深度的讽刺和广度的揭示,唤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创作的思考。
《范进中举》虽然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警示和思想启示,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对象、手法、角色、社会现实、情节、深度、广度、呼应、启示1. 引言1.1 作者及作品介绍《范进中举》是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吴敬业。
吴敬业,字石鲁,号太虚道人,江苏苏州人,为清代作家。
他曾任庶吉士、检讨、给谏臣等职,后因得罪权贵被贬官。
吴敬业的作品以讽刺风趣见长,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和读者的喜爱。
《范进中举》作为《儒林外史》的一篇,描写了一个靠关系学海带小精通的庸碌秀才范进,在历经种种机缘巧合之后得以中举的故事,通过荒诞滑稽的情节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嘲讽揭露了科举制度以及文人士大夫的虚伪和势利。
吴敬业以细腻的笔触和幽默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他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力和独特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吴敬业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讽刺经典之作。
1.2 讽刺艺术概述讽刺艺术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夸张、扭曲、讽刺等手法来揭示和批判社会现实、人性缺陷等问题。
讽刺艺术常常以幽默或讥讽的方式呈现,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在文学中,讽刺往往通过角色形象、情节安排等方面进行表现,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通过对《范进中举》中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理解。
《范进中举》赏析(精品)
《范进中举》赏析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了各种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进而挖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将锐利的笔端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所折磨、毒害的人物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世态炎凉批评《范进中举》是作者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
吴敬梓用一种夸张而又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不仅认识到科举制度的罪恶,而且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贫富差异、地位高低的悬殊、个人的荣辱得失、人情冷暖的变化、悲喜交加的哀乐之感,从而使读者深入地了解到人世间的冷漠。
一、生活贫富变化范进热衷于功名利禄,希望能够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中举前他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每日小菜饭”,“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衣服,靠着胡屠户的救济才能生活。
虽然家中断粮,他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艳羡功名富贵的急切心情。
那么,“中举”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中举”就意味着自己再也不会在亲戚朋友和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中举”就意味着到了自己扬眉吐气的时候了,用阿Q的话来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举”就意味着天上也可以掉下馅饼来。
换句话说,就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一样,中举就意味着做官,做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房子、田产、金钱、奴仆就会不招自来。
中举后,范进还是范进,可是中举给他带来了整个身份地位的变化,像有神附身一样,他的生活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真实地再现了“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的社会现象。
对比鲜明,细节传神——《范进中举》解读(语文九年级上册)
对比鲜明,细节传神——《范进中举》解读《范进中举》一文成功地运用四组对比,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在对比中使得人物穷形尽相毕现。
一、范进本人中举前后“贫”和“富”的强烈对比。
中举前,范进生活穷困,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连下锅的米都没有,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中举以后,奉承巴结者接踵而至。
有送物品的,有送房子的。
转瞬之间,凡是富贵人家所有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了。
二、众邻关系上“冷”和“热”的鲜明对比。
中举前,范进的母亲快要饿死时,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帮忙。
范进的门庭真是冷落到了极点。
然而中举的喜报一到,众邻便一窝蜂拥了出来看热闹,贺喜,劝慰伤心哭泣的老太太,还主动拿出了鸡、蛋、酒、米来款待报子。
这时连阔乡绅张静斋也主动登门“攀谈”来了,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
这时,范进的门庭真是热闹到了极点。
作者通过这“冷”和“热”的鲜明对比,在科举考试制度的背景下,写尽了人性的冷淡,世态的炎凉。
三、胡屠户“荣”和“辱”的尖锐对比。
中举前女婿怕丈人,中举后丈人怕女婿。
范进考中秀才,胡屠户第一次来贺喜,他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进门就骂范进是“现世宝”“穷鬼”,考中是他积了德。
他将自己带来的礼品吃光之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走了。
范进中举,他第二次来贺喜,“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说尽了奉承讨好的话,在得到六两多赏银后,“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同是屠户身份,同是贺喜,但礼品的规格迥然不同,前后一对比,如同放大镜一样,照出了市侩势利的心肝,呈现了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
四、人物称呼“哀”与“乐”的映衬对比。
中举前,胡屠户称范进为“现世宝”“穷鬼”“该死的畜生”,称范进母亲“亲家母”;中举后,胡屠户称范进“老爷”“贤婿”“贤婿老爷”“姑老爷”,称范进母亲为“老太太”。
胡屠户的前倨后恭跃然纸上。
范进在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称胡屠户为“老爹”。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通过《范进中举》的阅读,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
首先,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把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
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
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
接着,作者又描绘一幅更精彩的漫画:“(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
其次,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在作品中,作者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显露原形。
胡屠户对范进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
试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以《范进中举》为例
试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以《范进中举》为例摘要:《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运用白描、对比、映衬、夸张等一系列讽刺手法,它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透彻的揭露。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一个片段,本文将从《范进中举》这个片段来分析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主要记叙了发生在科举时代的一些故事。
鲁迅曾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吴敬梓把他的讽刺艺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上,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和深切的人生关注,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范进中举》位于《儒林外史》的第三回,故事通过对范进、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等一系列人物刻画,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的弊端及科举制下人与人关系的核心。
短短的一篇故事,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使人产生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触动。
下面将以《范进中举》为例来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1.于对比映衬中进行讽刺《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映衬。
胡屠户是这个故事中最为典型的人物,他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与行为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在范进只是个秀才时,胡屠户对其颐指气使,前来祝贺还要对范进行各种吩咐,并且在范进向其借盘缠参加乡试时更是把范进骂的狗血喷头;而在得知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对待范进则越看越顺眼,态度极为谄媚,甚至还夸范进文曲星下凡,打了范进以后则内心极为不安,手腕隐隐作痛。
范进的邻居们前后态度的变化也耐人寻味,范进中举之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时,邻居们无人过问;而范进中举了以后,邻居们纷纷送来了米、鸡、酒等;甚至连张乡绅都亲自上门给范进送来了银子与住宅。
故事通过刻画各种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行为的变化,于对比中揭示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科举制下人与人关系的核心。
1.运用夸张与白描手法作为故事主人公的范进,作者主要运用了白描和夸张手法对其进行了刻画。
范进中举个人理解
范进中举个人理解
范进中举是明代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片段,描述了一个书生范进在科举考试中经历的种种磨难,最终中举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进行个人理解。
1.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的故事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揭示上。
通过范进中举的经历,展现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社会的病态现象。
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性冷漠和道德沦丧,以及人们对于权力和利益的追逐。
2.人物塑造
范进是本故事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书生。
在范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科举的痴迷和执念,以及中举后的狂喜和兴奋。
同时,范进也是一个软弱、虚荣和追求权力的形象,这些特点都在他的行为和言辞中得到了体现。
3.情节安排
范进中举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失败,让范进逐渐陷入绝望,然后再给他带来希望。
这种情节安排让读者深感科举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让读者为范进的最终中举而感到欣慰。
4.语言特色
吴敬梓的语言特色在范进中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语言幽默、讽刺和夸张,非常适合表现当时社会的荒诞和可笑。
例如,范进
在考试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以及得知中举后的狂喜和失态,都被作者用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
5.社会意义
范进中举的故事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呼吁人们反思和改变。
其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冷漠,呼吁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最后,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现象和荒诞性,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公正和发展。
试析《范进中举》细节描写的语言表现力
试析《范进中举》细节描写的语言表现力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李准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方面进行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有着其他手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作品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很久以前读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
像祥林嫂手里的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双呆滞的眼睛;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迂腐气。
初中课文《范进中举》是清代讽刺小说大师吴敬梓作品《儒林外史》的节选,本文虽然短小,但精彩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是整部小说高超讽刺艺术的缩影,具有无与伦比的语言表现力。
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
作者用近乎写实的手法,大量频繁地运用生动而逼真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的讽刺效果。
一、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古典小说叙事形态的一大超越。
作品的细节描写采用客观呈现的白描手法,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运用简洁质朴的白话语言,把小说形象生动而又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强化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正如鲁迅所说“乃秉持公心,指时弊”(引自《中国小说史略》)。
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等句,全是冷静的客观的细节描写。
小说完全摒弃了古代说书体小说骈丽化的俗套,创造了细节描写的白描化的范例。
二、对比式的细节描写——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对比式的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鲜明对照,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范进中举》赏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范进中举》赏析《范进中举》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
文中通过对比、夸张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通过他中举前后,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
本文主要手法是讽刺,一是讽刺象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二是讽刺象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举”前(略写),穷困潦倒,难以生存。
具体写了三件事:1、进学归来。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科举制度是那时的读书人脱贫致富的惟一追求。
范进就是一个典型。
尽管家徒四壁,他也不愿意做别的营生来解决一家的温饱。
他一心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50 多岁才好不容易进了学,中了个秀才,秀才除了只是他往上爬的一块垫脚石外,不能给他带来其他好处。
胡屠户是一个市井小人。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是他这一类小人的基本特征。
范进中了秀才,他提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
他不仅没有一句夸奖的话,反而把范进臭骂一通,把他贬得一文不值。
他说什么“如今不知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然后就教他怎么做人:“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是要立起个体统。
”什么体统?一言以蔽之,就是欺贫爱富。
2、借钱赶考。
要想改变穷困潦倒的地位,只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才会有一官半职,才会带来荣华富贵。
当范进去找他岳父借钱参加乡试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连带骂他“那老不死的老娘”。
真是可恶至极,欺人太甚!他这样对待范进也不奇怪,因为范进参加了无数次考试,到胡子都白了才中了个秀才。
因此,他认为,范进要中举人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借钱给他是“去丢在水里”。
这里为后文中举进行蓄势,作铺垫。
范进还是决心去参加乡试。
3、乡试归来。
试析《范进中举》的艺术魅力
试析《范进中举》的艺术魅力作者:盛雅芬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11期【摘要】《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写的一篇杰出的短篇讽刺小说。
小说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传奇笔法,运用写实方法,淡化情节,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通过精心的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和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展现出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使作品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关键词】《范进中举》细节描写语言生动写作意义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45-02《范进中举》主要描写了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却屡试不中,终于在54岁时中了举人,而他自己却由于过度欢喜而发了疯。
在醒来后,他的岳父、众邻居和同县的张乡绅更是纷纷巴结奉承。
吴敬梓通过对范进中举这件事的描述,表现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满和讽刺,以及对那些拼命想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统治阶级一员的封建文人的怜悯与讥讽。
作者通过精心的细节描写和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展现出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使作品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一、细节描写艺术化《范进中举》篇幅不长,然而出色的细节描写把当时社会上的众多人情世态和见惯不惯的现象进行概括,就具有了绝妙的讽刺效果,体现作者无与伦比的语言表现力。
(一)对胡屠夫的细节描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家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离开的。
这里有两个细节“横披”和“腆着”。
“横披”说明衣裳是罩在上身,露在外面的是两个手臂;“腆着”说明他当时挺着肚子,吃得称心如意;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却是“低着头,脸上笑迷迷的”走出范进家的。
前后截然不同的细节刻画,体现了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的性格,有着强烈的讽刺效果。
当范进把银子递与胡屠夫时,胡屠户把银子紧紧“攥”在手里,却把拳头“舒”过来,一边还装作推让。
女婿话还没说完,就赶忙把拳头“缩”回来,往腰里“揣”。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批评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
鲁迅最喜爱的是《儒林外史》。
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
《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
《范进中举》的故事,自成首尾,在结构上简直可以看做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
但在思想和艺术描写上却不能跟全书分割。
《范进中举》体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色,这就是鲁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感而能谐,婉而多讽。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作者善于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上。
这段故事,即不以情节的曲折和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和讽刺的深刻见长。
小说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主要是通过他们自身言语行动的逼真描绘,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作者并不站出来说一句表示自己褒贬爱憎的话,而褒贬爱憎的感情即已鲜明地体现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描绘之中。
作者从人物关系着眼,把范进和周进对比起来写。
周进是范进的主考官,却有一段跟范进相类似的伤心史。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这部长篇讽刺小说中的精彩段落,可以说是一幕短小精悍的讽刺喜剧,它表现了作者高度的讽刺艺术技巧。
1、善于选取典型的情节和细节:
作者在小说中不是直接表露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以及细节的描写,运用委婉含蓄的手法,把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述之中。
例如,通过范进进学后遭胡屠户训斥,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钱挨骂,没有早饭的下锅米,插标卖鸡等情节,极力刻画范进的穷困潦倒;通过张乡绅来访的情节,写范进地位的变化。
再如,胡屠户手拿的“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这份菲薄的礼物,不仅表现了他的身份和嗜好,而且也反映了他对范进的不尊重;胡屠户醉醺醺“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和范进回家里“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衣裳后襟皱纹的细节,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神态;范进丢了一只鞋的细节,体现了范进疯癫时的狼狈相。
典型化的情节和细节的选取,使作品不仅含义深刻,而且形象生动。
2、成功地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作品中的夸张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
作者所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的而又为人们所习见的现象,这些现象,一经作者点破并加以突出,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评《范进中举》
评《范进中举》夏磊(专业:对外汉语,学号:100505011107)摘要《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的著名篇章,对封建科举制度作了尖锐的批评。
本文从范进中举的内容进行分析,把文章分为了五个部分。
在就文章内容解读了文章中所蕴含的讽刺艺术,分别从夸张、对比等特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解读。
表现了事态的炎凉及小市民市侩的丑恶面貌。
关键词范进;举人;胡屠户;夸张;对比;讽刺《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杰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节选篇章,在中学时代,我们语文课本上就出现过这篇课文,实际上《范进中举》是摘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最杰出的篇章之一,它描写了范进参加乡试因而中了举人一事,故事情节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我们伟大的作者硬是妙笔生花,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把这篇故事写得入木三分,通过范进中举而疯的丑态、胡屠户前倨后恭的态度、邻居以及乡绅见风使舵的屈意奉承,生动地表现了读书人的疯狂、市井小人的趋炎附势,封建官吏的虚伪本性,深刻的揭露了在科举制度下饱受摧残的人们的丑陋、市侩的庸俗心理。
要说明一下的是尽管文章中的背景是明代,但其实作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与生活。
《范进中举》的主人公范进是个普通的读书人,他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一、范进中举层次划分第一个层次,范进中了秀才后回到家里,他的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
第二个层次,范进为了去省城参加乡试,于是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就瞒着丈人去应试。
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追求功名利禄,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专业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林香娥2010年10 月14 日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一、课题论证选题的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通过《范进中举》的研究,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感而能谐”。
突出地体现了这样的讽刺艺术。
对些不同于传统见解的新看法,有了一点新意,开始了向现代研究的过渡。
选题意义《范进中举》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
《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
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
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范进中举》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范进中举》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4 ) 1 1 — 0 0 4 5 — 0 2
仔 细品 味 , 发 现是 如 此 地 耐 《 范进 中举 》 主要描 写 了范进从 2 O岁开始应试 , 却屡 试不 复 出现 三 次 对 这 三 句话 细 细 琢磨 , 中. 终于在 5 4岁时中了举人 。 而他 自己却由于过度欢喜而发 了 人寻味 三句都 用感叹 号, 一 句一叹 , 写尽 了范进 中举 时极度 疯 在 醒 来后 . 他的岳父、 众 邻居 和 同县 的 张 乡绅 更是 纷纷 巴结 兴 奋 之 情 。 先看“ 噫!” 一字一叹号 , 能想象出范进在得知 中了举人消 奉承 。吴敬梓通过对范进 中 举这件事 的描 述, 表现 了他对封建 科举制度的 不满和讽刺 . 以及对那些拼 命想通过科举考试成为 息 时的复杂心情 : 怀疑 、 狂喜 , 他在街上 听到邻居的报传时根本 统 治阶 级 一 员 的封 建 文 人 的 怜悯 与讥 讽 作 者 通 过 精 心 的 细 节 不 信 就是 证 明 . 也难怪, 他 考 了二 十 多 次 都 不 中 ; 然 后 面对 众 乡 描 写和 生动 准 确 的 语 言 来 达 到讽 刺 的 目的 . 展 现 出作 者 非 凡 的 邻及报 录人 又不能不信 . 但仍持 怀疑 态度 ; 当最终确认是 事 实 时. 千言万语 汇聚成一个字“ 噫! , , 这一字胜似千万句话 , 也从中看 艺术 功 力 . 使 作 品 的 艺术 魅 力 经 久 不 衰 。 出了作者用词之精妙之 生动 ! 细节描写艺术化 再看“ 好 了!” 两字一叹号。“ 好” 在哪儿?从此告别贫困生 《 范进 中举》 篇幅不长 , 然而出色的细节描写把 当时社会上 荣华富贵将 随之而来“ 好 了!” 乃是范进大半生苦苦追求, 也 的众多人情世 态和见惯不・ 赁的现象进行概括 . 就具有 了绝妙 的 活 . 是 当时 读 书人 终 生 奋 斗 目标 的 高 度概 括 讽 刺 效果 . 体 现 作 者 无 与伦 比 的语 言 表现 力 末一 句. “ 我中了! ” 是“ 好 了! ” 的根本原因。 先前贫 困潦倒 ( 一) 对 胡屠 夫 的 细 节描 写 范进 中举前 . 胡屠 户 离开范 家是 “ 横披 了衣服 。 腆 着肚子” 生 活 的 改 变 都 取 决 于 此 .这 也 是 几 千 年 读 书人 苦 苦 奋 斗 的 目 离开的 这里有 两个细节“ 横披” 和“ 腆着” “ 横披” 说 明衣裳是罩 的 范进 因中举而疯 了的情 节虽用的是夸张写法 . 但极 富真 实 在 上身 , 露在外面的是 两个手臂 ; “ 腆 着” 说 明他 当时挺着肚子 , 性 。中举 发疯 在 当 时的 读 书人 中并 非偶 然现 象 , 是 真 实 可信 的 。 通 吃 得称 心如 意 : 范进 中举后 , 胡屠 户却是“ 低 着头 , 脸 上 笑迷迷 从报 录人传授 的治病妙方 能够 看 出这种病是 高中之人 的 “ 。 从 中可看 出当时读 书人的可 悲可怜 , 更能深 刻揭 露封 建教 的” 走 出范进家的 前后截然不同的细节刻画 . 体 现了胡屠 户的 病 ” 市侩 心理, 揭露 了他的前倨后恭 、 欺贫爱富的性格 , 有 着强烈的 育制度的罪恶及其对读书人的毒 害
一
、
讽 刺 效果 。
( 二 . - ) 动 作描 写 的 生动 性
3范进把银子递与胡屠夫时 . 胡屠户把银子 紧紧“ 攥” 在手 里. 却把拳 头“ 舒” 过来. 一边还装作推让 女婿 话还没说 完, 就 赶 忙把拳 头“ 缩” 回来. 往腰里“ 揣” 一个“ 攥” 字把 胡屠 户那种贪 婪、见钱 眼开的丑恶面 目生动地描绘 了出来 . “ 把拳头舒过 来” 和他说 的一番话 . 又表现 了他是 多么的虚情假意! 当听到范进说 “ 若用完 了. 再来 问老爹讨 来用” 时. “ 缩” 和“ 揣” 是 他 的动作反 应. 速 度 之 快 就 好 像 范进 真 的 会 把 银 子 讨 回 一 样 。 这 里 “ 攥” “ 舒” “ 缩” “ 揣” 四字的细节描 写. 用词精妙准确 , 把 一个贪婪又虚 伪的市侩形 象. 惟妙惟 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 摘要】 《 范进中举》 是清代吴敬梓写的一篇 杰出的短篇讽刺小说 。小说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的传奇笔法 , 运用写实方法, 淡化情节, 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 , 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 通过精心的白描 式的细节描写和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达到讽刺的 目的, 展现 出 作 者非 凡 的 艺术功 力 , 使作 品 的 艺术魅 力经 久不 衰 。 【 关键词】 《 范进 中举》 细节描写 语言生动 写作意义 艺术魅力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a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4 年1 1 月 上旬 币
教改 .
盛雅 芬
( 昆 山市 第二 中学 江 苏 昆 山 2 1 5 3 0 0 )
"
-
范进想去 乡试 . 因无路 费, 就去同岳 父商量 , 没想到被 胡屠
户一 口啐在 脸 上 一 个 “ 啐” 字把 胡 屠 夫 的 凶恶模 样 刻 画得 入 木 三分 . 读者 从 这 个动 词 中能 看 出胡屠 夫 对女 婿 的鄙 视 程 度 已到
达 顶 点
范进 中举发疯被打 醒后 . 他走在前 面 . 屠 户和邻居 跟在后 头 “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 了许 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 了几 十回 ” “ 低 着头” 的形体动作 . 显示 了胡屠 夫在 中了举人的 范进 面前是如此卑微怯弱。“ 一路 、 扯、 几十回” 可看 出他对女婿极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