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质疑、探究、生成”落实到教学中
中职语文第四册基础模第一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中职语文第四册基础模第一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这样教: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学习,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根据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行阅读和写作。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通过这样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是主要的形式之一或者说,教学活动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导学、自主、合作探究。
导学并不是一个新模式,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它是由一个知识技能点、一个基本环节等组成的组合体。
我们把这种组合叫做“活动”教学(1)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指导下开展有目的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等,这是教师教与学方式变革取得成功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成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及综合素质。
实践为最终目标。
也可以理解为创造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和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来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种语文素质就是我们说的综合能力素质……【反思】一、“导学”就是导学过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它体现了导学过程的实践性和阶段性。
“实践”,也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探索、实践,得到一些新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学会一种新的探究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记住一些东西,或是照搬照抄一种所谓的答案。
我在教学中将导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准备阶段——导学前准备——导学后反思(2)。
这三个环节之间要相互衔接,在教学中要做到“因人而导”。
“因人而导”就是要为学生准备好学习资料和学习活动场地,方便他们自己去寻找;“因事而导”顾名思义就是由个人、小组或者教师来推动这些活动。
聚焦核心素养,持续研究和推动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聚焦核心素养,持续研究和推动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发展素质教育。
这一核心思想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导向,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核心思想,我们需要把握好课程方案和课标的要求,明确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目标,也反映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提升。
将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核心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需要思考下面几个方面:一、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落实,我们学校从这几个方面去尝试1. 改变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他们需要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能够对初中生的认知状态、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效果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而教学氛围自然就要成为立足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工程。
可以通过开展游戏化教学和趣味化教学,活跃和活化教学氛围,以此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他们的认知关注度牢牢锁定在课堂上。
3. 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具有突出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能够投其所好地为初中生提供认知活动,以此提升初中生对认知活动的注意力与关注度。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满足初中生的主体喜好、娱乐偏好以及认知需求,为初中生营造开放自由、轻松愉悦的良好活动氛围。
4. 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
关于质疑的教案
关于质疑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质疑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提出有意义的质疑。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引发学生对质疑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质疑的定义和作用,以及为什么质疑在学习中是重要的。
知识讲解:1. 解释质疑的概念和定义,强调质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2. 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说明质疑对于推动知识进步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堂上学过的话题或知识点,鼓励他们提出有意义的质疑,并讨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 辩论活动:组织一个辩论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争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总结:1. 强调质疑是学习和成长的关键。
2.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持续提出质疑,并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3. 提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质疑能力的资源和建议,如阅读材料、参与课外活动等。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在质疑方面的积极努力,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指导。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运用质疑精神,如科学实验、社会问题等。
2.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或辩论比赛,提供更多展示和锻炼质疑能力的机会。
教案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有意义的质疑,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环节渗透探究性学习
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渗透探究性学习摘要:作者根据自身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归结整理了四种有利于渗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导入方法,并对其分析和思考,让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导入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把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放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上,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师的共识。
同样,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过于偏重接受性学习而忽略探究性学习的状况,渗透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众多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
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对于渗透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归结四种有利于渗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导入方法,并对此分析和思考。
一、抓住课题导入,引发疑问风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出疑问,以此体现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主人”的地位,增强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
而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很多课题就可以很好地作为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载体。
以《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为例,当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提出问题时,学生提出“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至哪里?什么时候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有什么证据?为什么经济重心会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影响?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等一大堆问题,教师将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罗列出来,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同样在《向人性扼杀者宣战》一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多数课程课堂上会沉默寡言的九年级学生,却踊跃地提出“人性扼杀者是谁?谁向人性扼杀者宣战?为什么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有没有真的发生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并且产生了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并表现出急切想要获取答案的愿望。
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所以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都表现得格外积极和认真,转变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解决”实验课题的探索与实践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问题解决”实验课题的探索与实践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包括了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灌输着大量的知识,而缺乏对问题的质疑和解决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验课题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实验课题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讨论。
实验课题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课题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解决正是质疑的起点。
通过实验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提问、如何质疑、如何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习惯,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其质疑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实验课题对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一次生物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植物在阳光下会生长?通过实验,学生们发现了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和质疑。
一名学生问道:“为什么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正是质疑的开始。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他们终身受益。
实验课题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上。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思考问题,并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质疑能力的体现。
只有学生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才能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实验课题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通过实验课题的学习,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我们应该更多地倡导实验课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问、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疑三探
三疑三探:减负增效,着眼未来课前不提倡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堂上教师关注、引导、点播、激励,学生质疑、探究,延伸、拓展……这是河南省西峡县三年来全县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中心引擎”就是“三疑三探”。
一、三疑三探:使传统课堂“脱胎换骨”“三疑三探”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具体可以概括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
第一个环节:设疑自探。
这里的“设疑”,就是使“疑问”生成。
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去发现“疑问”;也可以是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与预习内容发生碰撞时自然产生的“疑问”。
当然,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是教师直截了当地呈现“疑问”。
这里的“自探”,就是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自主地对所遇到的“疑问”进行分析、推理,以求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自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把握进程,关注而不干扰。
第二个环节:解疑合探。
这里的“疑”,一是“自探”过程中的未解之“疑”。
因为自探中的“疑问”通常有易有难,而学生的基础能力有高有低,所以“自探”中的“疑问”自然也不会全部得到解决。
二是“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疑”。
初始时的“设疑”往往是浅层的、不全面的,因此在“自探”中产生新“疑”也是常见的。
解决这些“疑问”的过程就是“解疑”。
由于这样的“解疑”是在自主探究之后,所以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会更加有效。
在课堂上,有疑问的学生提出问题,有见解的学生给予帮助,解答不完整时别人给予补充。
如果对问题有争议,大家可以展开讨论,不得已时教师再加以点拨……这是一个“合探”(即合作探究)的过程。
许许多多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的目标和任务都能在这里得以完成。
至于“合探”过程中再度衍生出的新“疑”,教师会巧妙地安排学生“自探”或“合探”加以解决。
在“解疑合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密切关注、适时诱导、点拨激励、引发评价(包括对评价的评价),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点睛”式的讲解,但切忌“包办代替”。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探究性学习
让 学生对在学习 中 自己提 出的问题 和对老师提 出的问 决问题 的过 程。 要将 问题探 究法引 向深入 ,必须教 给学生一些生疑 的
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探究 问题 的过程也就是提 出问题并 解 混编组 ; 结构分组 : 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 : 自由分组 : 根据
源。( 3 ) 异 同对 比生疑法 。通过对 比能在异 中求同的基础 上 后 , 再在全 班交流 , 组 内解 决不 了的问题 , 可 以由其他 同学
发现问题 , 借 助这 一新 的问题 , 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 帮忙 。课 堂上 , 各小组在合作学 习之后 , 根据 已有的学 习经 质的关键 。 ( 4 ) 借果推因生疑 法。 事物有果必有 因, 在学生所 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 习成 果 , 或有分有合地感情 朗读 , 或
兴趣爱好 自主组合 。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 , 针对好 、 中、 学 困生 的程度 , 分别提 出与之相适应 的探究任务 。异质分组适
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 大门的钥匙 , 知识之 门的开启将激发 合优质生带动学 困生 。 结 构分组适合小型探究学习 。 自由分
学生到探究 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 , 我们可 以让学生掌握下列 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 目的探究性学 习。 几种常见 的质疑 的方法 : ( 1 ) 类 比生疑法 。在 同类 的类 比 中 如: 我 在教 学《 富饶 的西 沙群 岛》 第二课 时时 , 让学生选
2 . 自主 探 究 法
的智慧便 由此 生成 , 课堂也焕发 出了闪亮 的色彩 。 合作探究小组 结构形式 的多样化 ,解决 了小组 合作学 习形式单一 、 时间久了没有新鲜感 的问题 。 多层次 的合作活 自由发表 自己的言论 , 每个人都 有了参 与探究 的机会 。 学生
有关四步教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有关四步教学法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有关四步教学法范文篇1我们学校让写对四步教学法的认识经验和体会,没什么感触随便写几句。
本学期,四步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地推广和运用。
由于学习与运用时间还很短,再加上本人能力的原因,我对四步教学法的精髓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对什么经验,我不敢妄称,只在此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困惑,以期待专家的解疑和点拨,以便促进自己更好地学习。
四步教学法的本意很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独霸课堂满堂灌的现象。
但是,即使如此,我还是认为“教无定法”。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神圣的。
我们学习者更不应僵化的教条的照搬套用。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控。
例如本学科的学习特点,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等等。
我更不赞同将一节课硬生生地割裂成四大块,第一环节学生用多少分钟,第二板块学多长时间等等过于程式化,框框化。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这些我们教师心中没一点计划。
而是说不应邯郸学步,因为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不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因循着某种固定的路线走下去,而是随时都有可能有意外发生。
如果陷在某种固定的模式中必然会越走越死,有悖于构建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
例如我再作公开课《囚绿记》这堂课的过程中,按照四步教学法的程序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3、在你有感触的地方做标记;第二展示交流问题,第三、深入研读:全文那一处最能打动你?有感情地读一读,品味一下;第四、课堂质疑:探究绿的象征意义、第五、拓展延伸:由本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想着每个问题学生异彩纷呈的答案,为了追求完美的课堂,我还设计了几个机动问题供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堂课我可谓煞费苦心,平时上课绝对没这样做足功夫的。
多角度训练初中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角度训练初中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语文论文多角度训练初中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宋发龙(巴东县溪丘湾乡平阳坝初级中学湖北巴东444300)在素质教育中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筑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
一、质疑探究,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和探究的思维品质。
因为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求异,深入探究是学生求知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很多创新的东西也是通过实践受到启发而产生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是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质疑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勇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探究他人未发现的问题,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把质疑求知与实践检查相结合。
如:在学生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学生提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峡总长不过二百多公里,而文中却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阕处。
”古今距离相差这么大,为什么?文中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又与七百里相矛盾,到底三峡有多长?甚至有的学生提出要实地领略一下三峡现在的雄伟景观。
学了王维的诗《使至塞上》有的学生提出“长河落日圆”,这“长河”指的不应该是黄河。
因为按王维行动路线看,在“大漠”是看不到黄河的等。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学习的实践中解疑释惑,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外在质疑解惑中还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独立思考,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寻求答案。
费尔巴哈说的好,“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四项基本原则
做好教育教学⼯作的四项基本原则2019-10-30在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新时期,作为⼀名中⼩学教师,要认真做好教育教学⼯作,成为⼀名让学⽣们喜爱的好教师,必须遵循四项教育基本原则:⼀是对学⽣亲和友善,⼆是认真上好每⼀节课,三是培养学⽣养成良好学习⾏为习惯,四是虚⼼学习,锐意改⾰。
这也可以称之谓做好教育教学⼯作的四件法宝。
⼀、亲切善待孩⼦们――对每⼀个学⽣负责就是要树⽴正确的学⽣观,要满怀爱⼼,亲和友善,亲切地善待全体孩⼦,做到对每⼀个学⽣负责,这是做好教育教学⼯作的基本的前提。
这是第⼀个法宝。
对每⼀个学⽣负责,就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学会做⼈、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共处,在德智体美诸⽅⾯⽣动、活泼地发展,健康成长,成功成才。
教师要亲切善待每⼀个学⽣,做到公平公正,满怀爱⼼,真诚尊重,亲切和善,能够设⾝处地,以学定教,努⼒改进教学⽅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全⾯提⾼综合素养,健康成长。
⼀个教师任教的班级,通常有⼏⼗名乃⾄上百名学⽣。
⼀个群体中的学⽣总会有千差万别,差异是必然的,形成不同的层次是⾃然的。
⽆论学⽣家境是富贵还是贫困,⽆论他是来⾃城市还是乡村,⽆论他是当地户籍学⽣还是外来务⼯⼈员⼦⼥,⽆论他⾝体是健全还是有某⼀⽅⾯缺陷,⽆论他学习成绩是优秀、中等还是差劣,⽆论他⼯作能⼒是出众、⼀般还是低拙,⽆论他是具备多⽅⾯技能还是⼀⽆所长,⽆论他个性是敦品温顺还是桀骜不驯,作为⽼师,对所有学⽣必须⼀视同仁,公平公正地、真诚地民主地对待每⼀个学⽣,就是说,要⽤亲切的⽬光⾯对每⼀个学⽣。
差异本⾝就是良好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利⽤这种教育资源。
要尊重和关⼼全体学⽣,平易近⼈,乐于与学⽣交朋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各种活动,以多种⽅式多与学⽣进⾏沟通和交流,深⼊了解学⽣,全⾯了解学⽣的个别差异状况,仔细分析其原因,了解学⽣⼼理、情感、智能、学业、家庭及⽣活的多⽅⾯需要。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呼唤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方法。
1.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质疑的氛围语文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表面看起来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的问题。
因为这涉及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涉及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这样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所以,要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或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环境。
唯有如此,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允许学生随时插话提问,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自发生成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较高层次的,有些是较低层次的,也有些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但对于提出问题的人来说,即使再简单再没有意义的问题,他都希望能有一个答案。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偏离教学目标而不予理睬,更不能对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压制和打击。
对于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比如先听听他本人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是怎么样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的,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问题。
教师在解决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教师的回答常常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教师说:“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我要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要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基于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 以“氧化还原”教学为例
基于“螺旋式”上升模式的教学设计——以“氧化还原”教学为例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中指出,螺旋式课程就是以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螺旋式的推进同一个知识点体现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的不同要求,也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课程在满足不同发展发向的学生的基础性和选择性要求上的差异。
氧化还原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起认识物质性质和物质分类的新视角。
学习氧化还原的有关概念之后,学生要达到能够主动分析某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面对一种新物质,学生应该能够从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之后, 要使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存在电子转移和不存在电子转移之分,即让学生建立起原子在重新组合过程中是否发生电子转移这一认识视角,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微观认识,建立起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更本质的角度。
此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应用价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构建化学反应利用的基本角度,如制备新物质,从是否改变元素价态的角度分析物质的转化;如实现能量转变,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为人类提供能量等。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学生若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比如同时存在多个氧化剂或多个还原剂时,如何判断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得失的守恒思想,从而进行判断和有关计算。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氧化还原这一部分具有内容繁多、概念相近、应用性强、拓展度深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分级分层、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而不能简单地沿用“一步到位”传统做法,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进行精致的教学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随意性太强。
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语文课变为“表演”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
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演”式的课堂,表面上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可是,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
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质疑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促使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下面是几种有效激发学生质疑意识的方法:1. 提出引导性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质疑和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和当前教学内容有关,也可以是和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进而形成质疑意识。
2. 引导学生观察与猜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现象,并鼓励他们进行猜想。
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然后让他们根据观察结果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观察猜想的过程,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质疑意识,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3. 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时刻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无论学生的问题是否与当前教学内容有关,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答。
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是被重视和尊重的,从而更加自信地提出质疑,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
4.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求解。
这些问题可以是有趣的数学难题,也可以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质疑意识,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鼓励学生互动合作在小组讨论、合作解题或者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质疑和疑惑,通过互动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互动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问题是共享的,相互沟通交流能够激发更多的质疑意识,并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6. 提供丰富的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些资源可以是相关书籍、数学应用工具、模拟实验等。
通过提供这些资源,学生能够主动查找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质疑意识。
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质疑式学习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质疑式学习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引言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质疑式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和使用。
本文将探讨质疑式学习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质疑式学习法的概述质疑式学习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质疑式学习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质疑式学习法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二、质疑式学习法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式学习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需要主动去思考和探索,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式学习法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质疑式学习法中,学生需要通过合作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式学习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和掌握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寻找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使他们在面对未知问题时能够主动去探索和解决。
三、质疑式学习法的挑战1. 教师角色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质疑式学习法中,教师需要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这对于一些传统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需要他们具备更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2. 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质疑式学习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和掌握学习的过程,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
有些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动力,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激励和支持。
质疑.探究.交流.反思
质疑.探究.交流.反思发布时间:2021-01-21T14:10:57.133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期作者:黎世新[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湖北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
从立项开始,我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本课题在提高化学教育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我校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特色。
现就我研究与实践的进程和收获总结如下:湖北省枝江市问安中学黎世新 44320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湖北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
从立项开始,我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本课题在提高化学教育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我校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特色。
现就我研究与实践的进程和收获总结如下:一、加强理论学习,在专家引领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为了加强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我参加了“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学校总课题组“多向互动—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预设研习—互动修习—消化练习—反思复习”四个模块,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致力实现学习过程的优化,学案的优化,教案的优化,认知、创造力目标的优化。
它要求研习、修习、练习、复习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习方式贯穿课堂始终,并作为教学实施的主导理念。
二、在实践中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中前进该模式的教学过程大体包括“阅读质疑—实验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思”四个环节,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具体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实施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要从上述四个环节入手,构建实施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新模式。
课堂教学管理有哪些
课堂教学管理有哪些(一)备课求“实” -----预设、生成,相辅相成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
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二)课堂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
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
即:1、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时间标准选择教学方法。
2、活跃的教学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
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科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1、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科学教学工作会不断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
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
以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总结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
2022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2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认真研读xx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里的课程目标,从中深刻的意识到,xx年版物理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目标,并且分别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课程目标,接下来我就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一、物理观念在新课标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物理观念,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理论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教材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观念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讲授新课和布置作业时多设置以现实背景为依托的问题,让学生多去思考。
二、科学思维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平时就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思维模式,对此xx年版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在习题课中,多把同类型的习题拿出来让学生练习,从中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这些类型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等同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模型建构,这样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题海战术,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刃上;二是在做课本上的实验时,多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考实验的方案是什么,在这其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提醒,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的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去设计实验,从而能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三是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尝试去处理自己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具备初步的科学论证能力;四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在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提出新的方案,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
我觉得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问题不懂得自己思考,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于别人,坐等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多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场景作为背景。
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生物教学模式(2022)
“质疑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目前我省初中生物学科不属于中招考试科目,学生不够重视,且学习时间基本都在课堂上。
所以日常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教学模式。
“质疑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模式过程说明:1.疑从身边生,明确学习目标(约3分钟)问题是引发学生探究的动力,产生疑问才能主动去探究。
学生最熟悉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结合身边事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以适当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起到导向功能,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师生共解疑(约25分钟)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组织引导下,以问题为引导,环环相扣,构建学习的主线。
针对每个环节产生的疑问,结合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采用自学释疑、小组讨论、活动探究,教师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如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教材或其他学习资源,自我能解决的问题可采用自学释疑的学习方式;如果有些学生有知识或经验基础,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如果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资料等探究活动来解决的问题,可采用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学生解决仍有困难的问题,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地讲解。
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进行探讨交流,又适时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形成重要概念,构建知识链(约5分钟)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了一定的事实知识和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重要概念,构建本节课的知识链条。
进一步引导学生与相关内容联系,将所学知识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质疑、探究、生成”落实到教学中1 设计思想“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苏教版教材体系中分别出现在初中教材、《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5本教材上,化学课程标准对金属的腐蚀在各个板块的教学要求各有侧重,见表1。
表1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化学课程各版块的内容要求化学2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课标内容无内容标准(教材内容出现在资料卡中)举例说明金属材料的腐蚀及表面处理的原理及技术描述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化学反应原理”中“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要突出“原理性”、“过程性”;还要注意与初中和化学2的衔接。
本文的教学设计体现3个“注重”:注重原理分析,通过实验的设计、问题讨论明晰电化学腐蚀的原理;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动脑能力以及质疑能力,学会应用观察、类比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注重化学知识应用,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用化学原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理解金属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原理。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提高动脑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应用观察、类比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腐蚀的普遍性和危害,学会用化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金属腐蚀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联系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 教学设计及过程【情境导入】先来看这样一则“旧闻”:据《云南日报》2004年5月25日报道:2003年10月14日,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昆明市石龙坝水力发电站宣布正式停产。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座始建于光绪34年、拥有“活化石”之称的水电站提早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呢?工厂的水质检测员在前池测到水流的pH为3~4。
原来元凶是受到酸性污染的河水,它使发电设备及大坝受到了极为严重的腐蚀。
图片展示:遭受腐蚀之后的发电机组。
再看这样一组数据。
图1 受腐蚀的发电机组【资料卡1】金属腐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国家标准局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报告:美国由于腐蚀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7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4.2%;英国为3.5%,意大利为6.6%,波兰为6%~10%,日本为1.8%。
【设问】读完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对于金属的腐蚀大家最迫切想了解的是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案例和一组数据,让学生认识到金属腐蚀给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给资源造成的巨大浪费,将教学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过渡】怎么控制由于腐蚀而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清楚金属为什么会被腐蚀。
金属材料有90%以上是钢铁,这堂课就以钢铁为例研究金属的腐蚀原理。
【设问】金属腐蚀就是金属与周围环境物质之间因发生了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破坏。
金属的腐蚀与周围环境中的物质有关系。
周围环境中的物质不同,金属的腐蚀情况如何呢?【课前实验探究】“影响铁钉腐蚀快慢的因素”。
【问题引导】(1)6天过去了,铁钉分别有什么变化?(2)从实验现象归纳影响钢铁腐蚀的因素有哪些?(3)满足了这些条件的铁钉为什么容易被腐蚀?从实验现象中学生较易得出影响钢铁腐蚀的因素有氧气、水分、电解质、铁钉的成分等。
但对满足这些条件的铁钉为什么容易被腐蚀不够清晰。
因此教师通过模型化的启发给学生播放图片,启发学生从原电池原理思考金属的腐蚀。
【投影】原电池构成的模型化过程(图2)图2 原电池构成的模型化过程【设问】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实验(4)和实验(5),这2个实验中铁钉的腐蚀都是电化学腐蚀,那么原理是否相同呢?请同学尝试写出2个实验中的电极反应。
【交流质疑】学生交流电极反应式并提出问题:负极反应有2种写法:Fe -2e -=Fe 2+ ,Fe-3e -=Fe 3+ ,为什么生成的是Fe 2+ ?为什么正极反应有时是H +得电子,有时是O 2得电子?【过渡】检验真理的有效手段是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其中的原理。
【资料卡2】Fe 2+ 遇到K 3[Fe(CN) 6]会生成蓝色沉淀【实验探究1】检测实验(4)中正、负两极的产物【交流与讨论】(1)设计实验,分析在U形管两端加入的试剂。
(2)预测实验中可能观察的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用导线连接铁钉和碳棒,再将其分别插入盛有NaCl溶液的U 型管的2个支管中。
在插入铁钉的支管中滴入1滴KSCN溶液和3滴K 3[Fe(CN) 6]溶液,在插入碳棒的支管中滴入3滴酚酞溶液。
现象:插入铁钉的一端产生蓝色沉淀;插入碳棒的一端溶液变红,液面上升。
结论:(1)发生了吸氧腐蚀;(2)两电极一端产生Fe 2+ ,一端产生OH -。
(设计意图:“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金属吸氧腐蚀的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经常在负极的电极反应上犯错。
通过实验,学生对负极生成Fe 2+ 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对金属的吸氧腐蚀加深了印象。
)【实验探究2】探究实验(5)的腐蚀过程演示:用醋酸将试管内壁润湿,向还原铁粉中加入少量炭粉,混合均匀后,撒入试管中,塞上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将导管口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
【组织预测实验现象】产生气泡【组织观察实验现象】红墨水溶液中产生气泡【交流与讨论】气泡产生的原理,学生有2种意见:可能为铁粉与炭粉接触醋酸后产生了析氢腐蚀,也可能是铁粉与醋酸直接反应产生氢气。
【总结】金属的腐蚀方式有2种: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这2种方式同时存在,很难截然分开。
【组织再观察实验现象】导管中水面明显上升【我的疑问】(1)导管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2)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出现水面上升的现象,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后?(3)在水面上升时试管内溶液还是酸性吗?【讨论导出】(1)试管内气压减小,氧气可能被消耗,发生了吸氧腐蚀。
(2)一开始溶液酸性较强,H +的氧化性较强,产生氢气速度较快;后阶段H +浓度减小,溶液酸性减弱,H +的氧化性减弱,则O 2开始参加反应。
正极反应存在竞争性。
对疑问(3)学生有2种意见:一是认为此时溶液仍为酸性;二是认为此时溶液已显中性。
这个问题教师没有预设到而是在课堂生成的,教师当即取来pH 试纸,将试管取下后加入少量水,再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试纸上,溶液明显还呈酸性。
【设问】尝试写出此时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式:O 2+4H ++ 4e -= 2H 2O由于此时学生已通过实验验证了溶液呈酸性,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比较顺利。
【总结】同样是吸氧腐蚀,在不同的电解质环境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不同。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注意酸碱性环境。
(设计意图:在本实验的设计中,将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融合在一个实验中,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鼓励学生关注实验中“意外”的现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分析现象要从本质、原理去思考)【归纳总结】(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见表2。
表2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总结电化学腐蚀案例实验(4)实验(5)正极反应O 2+2H 2O+4e -=4OH -2H ++2e -=H 2↑负极反应2Fe-4e -=2Fe 2+ Fe-2e -= Fe 2+总反应2Fe+O 2+2H 2O=2Fe(OH) 24Fe(OH) 2+O 2+2H 2O=4Fe(OH) 3Fe+2H += Fe 2+ +H 2↑电化学腐蚀分类吸氧腐蚀析氢腐蚀普遍和严重程度吸氧腐蚀更普遍;析氢腐蚀更严重电化学腐蚀案例海洋采油平台被海水腐蚀石龙坝水电站发电机组腐蚀(2)金属腐蚀的方式电化学腐蚀:吸氧腐蚀、析氢腐蚀。
化学腐蚀:金属与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接触。
电化学腐蚀与化学腐蚀同时存在,很难截然分开,更多情况下是电化学腐蚀为主。
【迁移应用】请解释下列铁生锈现象的原因:(1)1910年代遗留在南极的食品罐头盒,至今其表面很少有铁锈出现。
(2)当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为酸性时,工厂附近的钢铁设施容易生锈。
(3)现有一根镀锌铁螺丝(地板钉)和一根用于连接铜板的铁螺丝,你能否预测哪种铁钉更耐腐蚀?说明原理。
【归纳总结】金属腐蚀速率的影响因素(1)内因:金属本身的性质和结构;(2)外因:氧气的浓度、温度、电解质环境、与其他金属接触。
【拓展总结】辩证地看待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腐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但我们也可以利用金属腐蚀的原理为生产生活服务(印刷电路板的制作、电化学刻蚀、等离子刻蚀技术等),还可以利用腐蚀防腐(钢铁的发蓝处理、铝罐车运输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
【问题解决】浸在水中的铁棒,什么部位较易发生腐蚀?预测反应的结果并说明原理。
【组织预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水面交界面附近铁钉较易腐蚀。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实验探究3】在一块光洁的钢板上滴1滴含酚酞和K 3[Fe(CN) 6]的NaCl溶液,在空气中放置。
(本实验课前完成)实验现象:盐水滴边缘溶液显红色,盐水滴中心出现蓝色沉淀,见图3。
图3 实验探究3的实验现象【交流讨论】(1)该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2)盐水滴边缘和中心处,氧气的浓度大小有何区别?(3)该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被盐水滴覆盖的钢板边缘和中心分别为原电池的哪一极?各自发生什么反应?【归纳总结】钢板表面附有水滴时,在水滴边缘的铁所接触的水中氧气的浓度较大,主要发生吸收氧气的还原反应,该处的铁(或氧气)是原电池的正极。
在水滴中心的铁所接触的水中氧气的浓度较小,主要发生氧化反应,该处的铁作为原电池的负极而被腐蚀。
【实验探究4】在试管中注入5 mL NaCl溶液,再滴入0.5 mL酚酞溶液和0.5 mL K 3[Fe(CN) 6]溶液,将一根长约15 cm、表面光亮的铁丝插入试管中,再将试管倾斜放置。
(本实验课前完成)【实验现象】将该实验装置在空气中放置5~10 min后:(1)靠近液面处铁丝周围溶液显红色;(2)液面下约2 cm处,铁丝周围生成蓝色不溶物;(3)继续放置24 h,在以上两部位之间生成许多红褐色沉淀。
铁丝在液面以上的部位出现零星锈斑,而在试管外的铁丝仍然保持光亮。
【归纳总结】浸在水中的铁棒,靠近液面的部位,溶液中氧气的浓度较大,作为原电池的正极,氧气发生还原反应生成OH -离子;浸入水下较深的部位,溶液中氧气的浓度较小,作为原电池的负极,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 2+ 离子,此处应是铁棒较易腐蚀的部位;而在上述2部位之间,生成的铁锈最多。
(设计意图:本实验探究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课本要求,但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怎样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想当然?还是从理论分析?还是动手实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很多,但实验显然是很有效的一种手段。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