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3.2 均值不等式 教学设计
均值不等式教案
§ 3.2 均值不等式本节内容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必修五第三章第二节——均值不等式。
它在不等式这一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尤其突出。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均值不等式的基本表达式;均值不等式所表达的几何意义;能够应用均值不等式进行简单的证明过程与方法: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来源于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二、重难点重点:均值不等式的证明与应用;“=”成立的条件难点: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在怎样的情况下应用均值不等式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某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我们将其中的几何图形抽象出来得到这样一个图形:已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那我们能否从其中找出一些不等关系?解答:图中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总和为:142ab大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 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得出:22a b +>2ab问: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可以换成“≥”吗?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时候,也即是a b =时,这时,正方形EFGH 变为一点,可以得到222a b ab +=。
(二)得出结论并证明(基础) 一般地,,a b R ∈,则222a b ab +≥. 证明:2222()a b ab a b +-=-当a b ≠时,()20a b ->;当a b =时,2()0a b -=. 综上所述,可得222a b ab +≥. (三)均值不等式的变式(重点)若0,0,a b >>则2a bab +≥(当a b =时,“=”取到) 需明确的两个概念:2a b+表示a 与b 的算术平均数 ;ab a 与b 的几何平均数 。
证明(几何意义):如图:AC 是圆O 的直径,点D 是AC 上任一点,AD a =,CD b =,过点D 做BD AC ⊥交圆周于B ,连接OB .则22AC a bOB +== 又Rt ADB Rt BDC ∆∆,则AD AB DBBD BC DC== 所以2BD AD DC ab =•=,也即BD ab = 又OB BD ≥,所以2a bab +≥所以其几何意义为:半径不小于半弦 (四)巩固应用(1)已知a b 、都是正数,求证:2a bb a+≥. 证明:0,0,a b >>0,0ab b a∴>> ,由均值不等式可得22a b a bb a b a+≥⋅=, 当且仅当a bb a=且0,0a b >>同时成立, 即a b =时,等号成立. (2)已知a b 、都是正数,求证:()()()2233338a b a b a b a b +++≥ 证明: 2a b ab +≥22222a b a b +≥33332a b a b +≥()()()2233a b a b a b ∴+++2233332228ab a b a b a b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重要不等式222a b ab +≥;两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2b a +),几何平均数(ab )及它们的关系(2ba +≥ab ).它们成立的条件不同,前者只要求a 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它们既是不等式变形的基本工具,又是求函数最值的重要工具(下一节我们将学习它们的应用).我们还可以用它们下面的等价变形来解决问题:ab ≤222b a +,ab≤(2b a +)2. (六)板书设计 一、引入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总和为:142ab ⨯大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 于是可得到22a b +>2ab当a=b 时,也就是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中间的正方形EFGH 变为一个点时,222.a b ab +=二、均值定理1:一般地,,a b R ∈,则222.a b ab +≥ 证明:2222()a b ab a b +-=-当20;a b ≠>时,(a-b)当a b =时,2()0.a b -= 综上所述,可得222.a b ab +≥ 均值定理2:若0,0,a b >>则2a bab +≥(当a b =时,“=”取到) 证明(几何意义):如图:AC 是圆O 的直径,点D 是AC 上任一点,AD=a ,CD=b ,过点D 做BD ⊥AC 交圆周于B ,连结OB.则 OB=22AC a b+=又Rt ADB Rt BDC ,则AD AB DBBD BC DC==所以2BD AD DC ab =⋅=,也即BD ab = 又OB BD ≥,所以2a bab +≥所以其几何意义为:半径不小于半弦 三、应用已知a b 、都是正数,求证: (1) 2.a b ba+≥证明:00,0,0a b a b b a>>∴>>、 ,由均值不等式可得2a b b a +≥=,当且仅当00a b a b b a =>>与、同时成立,即a b =时,等号成立. (2)()()()2233338a b a b a b a b +++≥a b +≥22a b +≥33a b +≥()()()2233a b a b a b ∴+++338a b ≥=()11212nnn x x x x x x n+++≥,对每个0i x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 (1) 当2n =时,就是均值不等式,显然成立; (2) 设n k =成立,证2n k =成立;()()()1111121121222222k kk k k kk k kk x x x x x x x x x x x k k ++••••++++•≥+≥(3) 设n 成立,证1n -成立;即已知()11212nn n x x x x x x n+++≥,对每个0i x ≥,特别地取111n n x x x n -++=-代入上式有左=()1111111111111n n n n x x x x x x x x n n nn n ----⎛⎫++++++++⎪++-⎝⎭-==- 右=()1111111nn nn x x x x n n--++⎛⎫•• ⎪-⎝⎭ 由于左≥右,所以()()()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n nnn n nnn n n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x n n x x x x x x x x n n ------------++++⎛⎫⎛⎫≥••⇔≥•• ⎪⎪--⎝⎭⎝⎭++++⎛⎫⇔≥••⇔≥•• ⎪--⎝⎭。
均值不等式教案2(共5篇)
均值不等式教案2(共5篇)第一篇:均值不等式教案2课题:第02课时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利用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广形式。
教学重点: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教学难点:利用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学习:定理3:如果a,b,c∈R+,那么推广:a+b+c3≥abc。
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
3a1+a2+Λ+ann≥a1a2Λan。
当且仅当a1=a2=Λ=an时,等号成立。
n语言表述: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思考:类比基本不等式,是否存在:如果a,b,c∈R+,那么a+b+c≥3abc(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呢?试证明。
二、例题分析:例1:求函数y=2x+223333(x>0)的最小值。
x解一:y=2x+31112=2x2++≥332x2⋅⋅=334∴ymin=334 xxxxx33312223解二:y=2x+≥22x⋅=26x当2x=即x=时x2xx23 ∴ymin=26⋅12=23312=26324 21的最小值。
(a-b)b上述两种做法哪种是错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变式训练1 若a,b∈R+且a>b,求a+由此题,你觉得在利用不等式解决这类题目时关键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如下图,把一块边长是a的正方形铁片的各角切去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名着虚线折转成一个无盖方底的盒子,问切去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时,才能使盒子的容积最大?变式训练2 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定值S,试问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时,它的体积最大,求出这个最大值.由例题,我们应该更牢记一 ____ 二 _____ 三 ________,三者缺一不可。
另外,由不等号的方向也可以知道:积定____________,和定______________.三、巩固练习 1.函数y=3x+12(x>0)的最小值是()2xA.6B.66C.9D.12 2.函数y=x4(2-x2)(0<x<2)的最大值是()D.2727A.0B.1C.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应用它证明一些不等式及求函数的最值,但是在应用时,应注意定理的适用条件。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5-3.2导学案2-均值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一)一、学习目标:1.掌握均值定理的推导2.培养学生应用均值定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均值定理的推导极其应用难点:均值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学习过程:(一)自学教材,填空1.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为 ;几何平均数为 .2.均值不等式是 。
其中前者是 ,后者是 .如何给出几何解释?3.在均值不等式中a 、b 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代数式,但都必须保证 ;另外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4.试根据均值不等式写出下列变形形式,并注明所需条件(1)a 2+b 2 ( )(2)2b a ( ) (3)a b +ba ( )(4)ab≤ ( ) (5)x +x 1 (x>0)(6)x +x1 (x<0) 5.在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必须注意a+b 或ab 是否为 值,并且还需要注意等号是否成立.(二)典型例题例1.已知a 、b 、c ∈(0,+∞),且a+b+c=1,求证a 1 +b 1+c1≥9.例2.(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100m 2。
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周长最短?最短周长是多少?(2)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6m 。
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三)课堂训练1.已知a 、b ∈(0,1)且a≠b ,下列各式中最大的是( )A .a 2+b 2B .2abC .2a bD .a +b2.判断下列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的正误,并指出错因。
(1)若a 、b ∈R ,则a b +ba ≥2b a a b ∙=2( ) (2)若x 、y ∈R +,则lgx +lgy≥2y x lg lg ∙( )(3)x ∈R -,则x +x4≥-2x x 4∙=-4( ) (4)若x ∈R ,则x 2+x -2≥2x x -∙22=2( )3.x ∈R ,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A .x 2+1≥xB .112+x <1 C .lg(x 2+1)≥lg(2x) D .x 2+4>4x 4.设x>0,则函数y=2-x 4-x 的最大值为 ;此时x 的值是 。
辽宁省大连市高中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2均值不等式习题课教案新人教B版
解析 设两直角边分别为a,b,直角三角形的框架的周长为l,则 ab=2,∴ab=4,l=a+b+ ≥2 + =4+2 ≈6.828(m).因为要求够用且浪费最少,故选C.
4.已知x>0,y>0,x+2y+2xy=8,则x+2y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答案4
解析 由x+2y+2xy=8,
得x+2y+( )2≥8,
二、能力目标
通过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理由:
依据本节课重难点制定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
课
前
3
分
钟
1.已知x,y都是正数,若x+y=s(和为定值),那么xy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如何求?
2.已知x,y都是正数,若xy=p(积为定值),那么x+y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如何求?
2.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
(1)x,y必须是正数;
(2)求积xy的最大值时,应看和x+y是否为定值;求和x+y的最小值时,应看积xy是否为定值.
(3)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满足
1、评价学生的展示结果
2、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3、对学生的展示和评价要给予及时的反馈。
1、小组讨论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2、展示讨论的结果
2、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是先建立关于目标量的函数关系,再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取最大(小)值的条件.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1、讨论思考
2、抽签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
3、提出的问题。
强化学生知识储备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
高中数学 第三章 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5-新人教B版高二必修5数学教案
均值不等式1.不等式m 2+1≥2m 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 A .m =1 B .m =±1 C.m =-1 D .m =0 答案 A2.若0<a <b ,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a >a +b2>ab >b B .b >ab >a +b2>aC .b >a +b2>ab >aD .b >a >a +b2>ab答案 C解析 ∵0<a <b ,∴2b >a +b ,∴b >a +b2.∵b >a >0,∴ab >a 2,∴ab >a .故b >a +b2>ab >a .3.如果0<a <b <1,P =log 12a +b2,Q =12(log 12a +log 12b ),M =12log 12(a +b ),那么P ,Q ,M 的大小顺序是( )A .P >Q >MB .Q >P >MC .Q >M >PD .M >Q >P答案 B 解析 P =log 12a +b2,Q =12(log 12a +log 12b )=log 12ab , M =12log 12(a +b )=log 12a +b ,∴只需比较a +b2,ab ,a +b 的大小,显然a +b2>ab ,又因为a +b2<a +b (由a +b >a +b24,也就是a +b4<1),∴a +b >a +b2>ab .而y =log 12x 为减函数,故Q >P >M ,选B.4.已知0<a <1,0<b <1,则a +b,2ab ,a 2+b 2,2ab 中最大的是________. 答案 a +b解析 方法一 ∵a >0,b >0, ∴a +b ≥2ab ,a 2+b 2≥2ab , ∴四个数中最大数应为a +b 或a 2+b 2. 又∵0<a <1,0<b <1, ∴a 2+b 2-(a +b )=a 2-a +b 2-b =a (a -1)+b (b -1)<0, ∴a 2+b 2<a +b ,∴a +b 最大. 方法二 令a =b =12,则a +b =1,2ab =1,a 2+b 2=12,2ab =2×12×12=12,再令a =12,b =18,a +b =12+18=58,2ab =212·18=12,∴a +b 最大.1.两个不等式a 2+b 2≥2ab 与a +b2≥ab 都是带有等号的不等式,对于“当且仅当…时,取‘=’号”这句话的含义要有正确的理解.一方面:当a =b 时,a +b2=ab ;另一方面:当a +b2=ab 时,也有a =b .2.由均值不等式变形得到的常见的结论: (1)ab ≤(a +b2)2≤a 2+b 22;(2)ab ≤a +b2≤a 2+b 22(a ,b ∈R +);(3)b a +a b≥2(a ,b 同号);(4)(a +b )(1a +1b)≥4(a ,b ∈R +);(5)a 2+b 2+c 2≥ab +bc +ca .。
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
均值不等式教材说明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课题 3.2 均值不等式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学情分析(一)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探究学习和应用实习的过程中,会解决最简单的关于不等式的问题. (二)从学生素质层面看:所任班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更需要充满活力与创造发现的课堂.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均值不等式》是《数学必修五(人教B版)》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猜想,构造数学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并通过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基础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与此同时在推导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公式的推广并学会应用.均值不等式是这一章的核心,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应用问题都起到了工具性作用。
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拓展与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位:(一)知识与技能:通过“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中分析问题,设计中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后延拓问题”五个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均值不等式,明确均值不等式的使用条件,能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设计,模型转化,类比猜想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对比,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求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创新与创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使学生理解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教学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内容的特点,确定均值不等式的推导与证明,均值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一般,因此应用均值定理求最值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问题引出课题,通过启发引导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问题、延拓问题等环节让学生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探索,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资源与手段学案、教科书.以学案提纲代替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国家强盛,社会进步都需要有不断创新的人才.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从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探索精神.本节课已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 对情境创设的反思本节课是以问题形式创建的情境,以学案为媒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讨论,使学生很快进入思考探索的状态.通过学生对答案的争议引出均值定理.因此带着新的疑问开始了这节课,激发了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二)对小组合作的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能有效地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意识.本节课中,我刚刚提出问题,学生立刻展开激烈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时老师并不是立刻给予解答,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解答,便于学生对问题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然后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对一题多解的反思同一道数学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得到多种解题思路,广泛寻求多种解法,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观察、想象、探索、思维等能力. 解需有法,解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 本节课在一题多解上学生讨论的非常积极,给出了很多可行的,还有不太完善的方法.这足以说明他们真的动脑思考了,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需有法,解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四)对一题多变的反思数学解题教学应突出探索活动,而且探索活动不应停留在对原题的探索上,而应适当地对原习题进行深层的探索,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艺术.变式,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本节课堂教学中,学生确实体会到了试题一点一点变化带来的惊喜.中国教育缺什么?专家研究的结论之一.就是缺乏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关键,就是要有一大批创新型教师.。
高中数学_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B 版)第三章第2节第一课时,2a b +≤的推导与简单应用.它以前面已学习的有关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为依据,2a b +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这两个侧面来体现2a b +≤的应用,2a b +≤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代换的解题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推理与论证的内容埋下伏笔,同时在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此内容都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及感受会标的变形,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a b +≤的证明过程.(二)、教学难点:(1)2a b +≤等号成立条件 (2)理解均值不等式和灵活应用均值不等式四、教学策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采用了由学生身边的校园农场修篱笆这一问题引入,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代换,化归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实物投影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法: 问题引导、启发探究,小组讨论和归纳总结相结合五、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前面有了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作为铺垫,对不等式的学习已具备基本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所以学生可以在巩固不等式性质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接受上是容易的,学生也能够较容易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且达到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的目的.六、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设置我们学校打算在校园农场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 平米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今天要学习的均值不等式。
高中数学 第三章 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2021年最新整理)
2018版高中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2 均值不等式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2 均值不等式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2 均值不等式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3.2 均值不等式1。
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2.能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比较代数式的大小.(重点、难点)3.熟练掌握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均值不等式阅读教材P69~P71,完成下列问题。
1.重要不等式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2。
均值不等式错误!≤错误!(1)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0,b>0;(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3。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1)设a〉0,b>0,则a,b的算术平均数为错误!,几何平均数为错误!;(2)均值不等式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对任意a,b∈R,a2+b2≥2ab,a+b≥2ab均成立.( )(2)若a≠0,则a+错误!≥2错误!=4.()(3)若a〉0,b>0,则ab≤错误!错误!。
( )(4)两个不等式a2+b2≥2ab与错误!≥错误!成立的条件是相同的。
( )(5)若ab=1,a>0,b〉0,则a+b的最小值为2.( )【解析】(1)×。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3.2 均值不等式》
教学设计内容要求
实
2 引出第一种均制定理的证明方法。
讲授新课一、均值定理的内容
记笔记第一遍记忆
PPT
逐步显示
3
二、均值定理的变形
推出并逐步
了解
增强理解 2 三、几何法证明
动手实践另一种证明折纸11
爱国主义教
育四、介绍数学家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
家)和北京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
朗读
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
PPT PPT
展示
2 五、应用举例
学生思考解
答
初步应用PPT展示15
六、小结
再对定理记
学生归纳
PPT展示 2
忆和认知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得当,内容布局合理,衔接自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引导,电化教学手段运用恰当,PPT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环节安排紧凑合理,与学生思维比较合拍;教态自然,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本教学设计与以往对比,未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讲课时比较枯燥无味,抄题浪费时间,学生积极性不太高,吸引不了学生注意力,课容量不太大;本教学设计使用了PPT,对于新课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例题板演,学生互相交流,提高严谨与求实的学习作风,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自主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发现结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就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_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1《均值不等式》教案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基本不等式: ab b a ≥+2)(0,>b a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
(2)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对均值不等式要求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
这个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二是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
从第一个层次来看,要达到“探索并了解”,需要三个步骤:首先要给学生创造相关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获取感性认识。
其次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步步深入,剖析特点;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将得出的结论,进行完整的证明,并明确使用均值不等式的三个条件。
第二个层次是应用层面,因此要通过适当的例题、习题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明白对式子如何变形才可满足运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
2.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人教B 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的教学需要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高中数学不等式是初中不等式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更是高等数学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中不等式与其他知识联系紧密,具有工具性功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了不等式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现实的真谛,教学中也更为突出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作用.均值不等式的的三个条件是学生掌握的重点也是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值定理并运用其解题。
教学难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也是学生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
难点突破方法:①多观察、勤类比、善归纳、重建构②题组引路、逐层深化、归纳总结、明确要点3.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看:通过对必修五模块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学习,以及学生在初中对一些不等式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相关技能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均值不等式的推出即证明过程学生可顺利的出,但均值不等式的运用,以及式子的变形是对学生的一个新的要求。
高中数学均值不等式教案
高中数学均值不等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均值不等式的定义及性质;
2. 掌握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方法;
3. 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2. 锻炼解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熟练掌握均值不等式的条件;
2. 熟练掌握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目引入均值不等式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讲解均值不等式的定义及性质,并通过例题讲解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方法。
3. 操练:让学生练习一些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尝试更加复杂的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5. 总结: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均值不等式在解题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习题;
2. 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要求学生掌握均值不等式在解题中的应用方法,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3.2《均值不等式》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3.2 均值不等式 教案教学目标:推导并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个重要定理.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了解均值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推导并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个重要定理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不等式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1:a>b ⇔b<a2:a>b,b>c ⇒a>c(或c<b,b<a ⇒c<a)(传递性)3:a>b ⇒a+c>b+c(或a<b ⇒a+c<b+c)(1):a+b>c ⇒a>c-b(移项法则)(2):a>b,c>d ⇒a+c>b+d4、若a>b,且c>0,那么ac>bc ;若a>b,且c<0,那么ac<bc.(1)、若a>b>0,且c>d>0,则ac>bd(2)、若a>b>0,则a n >b n (n ∈+N ,且n>1)(3)、若a>b>0,则n n b a > (n ∈+N ,且n>1)2、定理变式: 如果a,b ∈R ,那么a 2+b 2≥2ab (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3、均值定理:如果a,b 是正数,那么).""(2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证明:∵,2)()(22ab b a ≥+b a ≥+∴ab b a ≥+2显然,当且仅当ab b a b a =+=2,时 说明:ⅰ)我们称b a b a ,2为+的算术平均数,称b a ab ,为的几何平均数,因而,此定理又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ⅱ)ab ba ab b a ≥+≥+2222和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b 都是正数ⅲ)“当且仅当”的含义是等价3.均值定理的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以长为a +b 的线段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 上取点C ,使AC=a,CB=b 过点C 作垂直于直径AB 的弦DD ′,那么CB CA CD ⋅=2,即ab CD =这个圆的半径为2b a +,显然,它不小于CD ,即ab b a ≥+2,其中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重合;即a=b 时,等号成立应用例题:例1、已知a 、b 、c ∈R ,求证:不等式的左边是根式,而右边是整式,应设法通过适当的放缩变换将左边各根式的被开方式转化为完全平方式,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得原命题。
均值不等式教案
均值不等式教案教案:均值不等式教学目标:1. 了解均值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能够正确使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1. 均值不等式的定义和推导过程。
2. 应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通过例子引出均值不等式的概念,例如:(1)已知两个正数a和b,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2)如果a和b分别是两个正数的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Step 2:讲解均值不等式(1)介绍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推导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大小关系,得出均值不等式的结论。
Step 3:应用均值不等式解决问题通过例题演示如何使用均值不等式解决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题讲解。
Step 4: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解题讲解和讨论。
Step 5:拓展与应用讨论均值不等式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如不等式证明、优化问题等,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Step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其他数学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练习题。
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与合作情况。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并对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3. 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估。
教学延伸:1.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和推广。
2. 更复杂的均值不等式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教学互动: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们一起思考如何解决数学问题。
2. 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_3.2 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3.2《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问题引出课题,通过启发引导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问题,延拓问题等环节让学生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探索,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给出均值不等式做铺垫,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合作探究,形成结论,推理论证,形成定理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去证明猜想的结果,进一步巩固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并形成猜想证明的严密思维,让学生明白猜想,归纳,证明是我们发现规律,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方法。
通过展示均值不等式的几何直观解释,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使抽象问题更加直观。
通过提问,进一步加深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明确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3.典例剖析,应用定理使学生能力灵活应用公式,让学生注意定理的使用条件,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掌握均值定理的正用及拓展应用,通过变式使学生对试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4.自主整理,归纳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引出及证明过程,均值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会识别并应用均值不等式,培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3.2《均值不等式》学情分析1.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三角函数知识,作差法证明不等式,不等式性质以及平面几何知识。
但从图形角度来认知不等式,以及对均值不等式使用条件的理解还有些许困难。
2.从学生素质层面看:所任班级的学生基础稍差,但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更需要充满活力与创造发现的课堂。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3.2《均值不等式》效果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本节课预计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1.知识与技能通过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中分析问题,设计中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后延拓问题,五个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均值不等式。
教学设计1:3.2 均值不等式(二)
人教B版高二数学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及基本不等式及变形的应用;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学习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小)值.【授课类型】新授课【学习方法】讲练结合人教B 版 高二数学 教案设计将这个正值不等式两边平方,得xy ≤81,当且仅当x =y 时,式中等号成立,此时 x =y =9.因此,当这个矩形的长和宽都是9 m 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 m 2.【解题反思】如何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答: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是先建立关于目标量的函数关系,再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取最大(小)值的条件.变式1. 如下图所示,动物园要围成相同面积的长方形虎笼四间,一面可利用原有的墙,其他各面用钢筋网围成.(1) 现有可围 36 m 长网的材料,每间虎笼的长、宽各设计为多少时,可使每间虎笼面积最大?(2) 若使每间虎笼面积为24 m 2,则每间虎笼的长、宽各设计为多少时,可使围成四间虎笼的钢筋网总长最小?解:(1) 设每间虎笼长 x m ,宽为y m ,则由条件知:4x +6y =36,即2x +3y =18.设每间虎笼面积为S ,则S =xy. 方法一)由于2x +3y ≥2√2x ∙3y =2√6xy , ∴ 2√6xy ≤18,得 xy ≤272,即S ≤272,当且仅当2x =3y 时,等号成立.由{2x +3y =182x =3y ,解得{x =92y =3. 故每间虎笼长为4.5 m ,宽为3 m 时,可使面积最大. 方法二)由2x +3y =18,得x =9-32y. ∵ x >0,∴ 0<y <6,∴ S =xy =(9−32)y =32 (6-y)·y.∵ 0<y <6, ∴ 6-y >0,∴ S ≤32[ (6-y)+y 2]2=272人教B版高二数学教案设计人教B版高二数学教案设计人教B版高二数学教案设计此时y=2Aax−2a +2b=√Aba+2b∴纸张的长和宽分别为√Aba +2b和√Aba+2b 时,纸张的用量最小.【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重要不等式a2+b2≥2ab;两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2ba+),几何平均数(ab)及它们的关系(2ba+≥ab).它们成立的条件不同,前者只要求a、b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b都是正数.它们既是不等式变形的基本工具,又是求函数最值的重要工具(下一节我们将学习它们的应用).我们还可以用它们下面的等价变形来解决问题:ab≤222ba+,ab≤(2ba+)2.【作业】同步学案3.4(1)【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 3.2 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均值不等式也称基本不等式.本节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均值不等式的代数意义,几何的直观解释以及均值不等式的证明和应用.本节教材上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给出均值不等式及证明,在思考与讨论过渡下,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一个几何直观解释,以加深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教材用作差配方法证明均值不等式.作差配方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在整个不等式的教学中都要贯彻这一重要方法.在解题中要让学生注意使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并掌握基本技能.一般说来,“见和想积,拆低次,凑积为定值,则和有最小值;见积想和,拆高次,凑和为定值,则积有最大值”.本节的《新课标》要求是: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均值不等式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它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高中数学的所有章节,且常考常新,大多是大小判断、求最值、求取值范围等.不等式的证明是将来进入大学不可缺少的技能,同时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题型广泛,涉及面广,证法灵活,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因而成为历届高考中的热点.几乎所有地区的高考题都能觅到它的踪影.书中练习A、B和习题都是基本题,要求全做.鉴于均值不等式的特殊作用,因此本节设计为2课时完成,但仅限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涉及高难度的技巧.第一课时重在均值不等式的探究,第二课时重在均值不等式的灵活运用.且在教学中,将本节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一起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建立均值不等式与不等式a2+b2≥2ab的联系.三维目标1.通过本节探究,使学生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理解这个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的不同形式应用的研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均值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a+b2≥ab的证明过程;用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值不等式a+b2≥ab等号成立条件的运用,应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1.(直接引入)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均值定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的基本性质来探究它的证明方法.因为有了上两节的不等式的探究学习,因此这样引入虽然直白却也是顺其自然.思路 2.(情境导入)教师自制风车,让学生把教师自制的风车转起来,这是学生小时候玩过的得意玩具;手持风车把手,来了一个360°的旋转,不但风车转得漂亮,课堂气氛也活跃,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马上变得自然和谐,情境引入达到高潮,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均值定理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进行证明?2你能证明a2+b2≥2ab吗?3你能尝试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一个几何直观解释吗?4均值不等式有哪些变形式?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均值定理的内容,或直接用多媒体给出.点拨学生利用上两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证明,这点学生会很容易做到,只需作差配方即可.接着让学生明确,这个结论就是均值不等式,也叫基本不等式.其中,任意两个正实数a、b的a+b2叫做数a、b的算术平均值,数ab叫做a、b的几何平均值.均值定理可以表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它的几何平均值.强调这个结论的重要性,在证明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时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可以通过反例或特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结论成立的条件,a、b必须是正数,等号成立当且仅当a=b,以加深学生对此结论的理解,为后面求最值时的“一正二定三相等”打下基础.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均值不等式两边平方,则很容易得到a2+b2≥2ab.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一般地,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 时取“=”)也可让学生重新证明这个结论:∵a2+b2-2ab=(a-b)2,当a≠b时,有(a-b)2>0.当a=b时,有(a-b)2=0,所以(a-b)2≥0,即a2+b2≥2ab.这个不等式对任意实数a,b恒成立,是一个很重要的不等式,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注意公式的结构形式,成立的条件是a、b为实数,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当且仅当a=b时成立.“当且仅当”即指充要条件.下面我们对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作进一步探究.如图1,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D′,连结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图1(本节课开展到这里,学生从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已体会到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对均值不等式也已经很熟悉,这就具备了探究这个问题的知识与情感基础)这个图形是我们在初中非常熟悉的一个重要图形.容易证明△ACD∽△DCB.所以可得CD =ab.或由射影定理也可得到CD =ab.从图中我们可直观地看到ab 表示的是半弦长,a +b 2表示的是半径长.由于半弦长不大于半径,即CD 小于或等于圆的半径,用不等式表示为:a +b 2≥ab. 显然,上述不等式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重合,即当a =b 时,等号成立. 还应让学生熟悉均值不等式的其他变形式.如若a 、b∈R +,则ab ≤a +b 2,当且仅当a =b 时,式中等号成立.好多书上就把它称为基本不等式.在同样条件下还可写成:a +b≥2ab 或2ab ≤a+b 等.讨论结果:(1)(2)略.(3)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是:半径不小于半弦长.(4)若a 、b∈R +,则ab ≤a +b 2,当且仅当a =b 时,式中等号成立; 若a 、b∈R +,则a +b≥2ab ,当且仅当a =b 时,式中等号成立;若a 、b∈R ,则a 2+b 2≥2ab,当且仅当a =b 时,式中等号成立. 应用示例例1(教材本节例1)活动:本例是均值不等式的简单应用,教师点拨学生证明时注意式中成立的条件,本例中的b a 和a b 相当于均值不等式中的a 、b.因此必须有b a ,a b∈R +.点评:初用均值不等式,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点拨学生注意,只要使用均值定理,马上先想到条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例2已知(a +b)(x +y)>2(ay +bx),求证:x -y a -b +a -b x -y≥2.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题目中的条件与结论.本题结论中,注意x -y a -b 与a -b x -y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1,故此题应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变形,说明x -y a -b 与a -b x -y 为正数开始证题.证明:∵(a+b)(x +y)>2(ay +bx),∴ax+ay +bx +by >2ay +2bx.∴ax-ay +by -bx >0.∴(ax-bx)-(ay -by)>0.∴(a-b)(x -y)>0, 即a -b 与x -y 同号.∴x -y a -b 与a -b x -y均为正数. ∴x -y a -b +a -b x -y ≥2x -y a -b ·a -b x -y =2(当且仅当x -y a -b =a -b x -y时取“=”). ∴x -y a -b +a -b x -y≥2. 点评:本题通过对已知条件变形,恰当地因式分解,从讨论因式乘积的符号来判断x -y a -b 与a -b x -y是正还是负,是我们今后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例3若a >b >1,P =lga·lgb,Q =12(lga +lgb),R =lg a +b 2,则( ) A .R <P <Q B .P <Q <RC .Q <P <RD .P <R <Q活动:这是均值不等式及其变形式的典型应用.根据P 、Q 、R 三个式子的结构特点,应考虑利用均值不等式,再运用函数y =lgx 的单调性.答案:B解析:∵a>b >1,∴lga>lgb >0.∴12(lga +lgb)>12·2lga·lgb,即Q >P. 又∵a +b 2>ab , ∴lg a +b 2>lg ab =12(lga +lgb). ∴R>Q.故P <Q <R.点评:应准确理解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创造性地应用均值不等式. 例4(教材本节例2)活动: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根据题意在(1)中,矩形的长与宽的积是一个常数,求长与宽的和的两倍的最小值;在(2)中,矩形的长与宽的和的两倍是一个常数,求长与宽的积的最大值.联想到均值不等式的两边恰是两个正数的和与积,因此建立均值不等式的数学模型.点评:本例也可用函数模型解决,课后可让学生试一试.这里用均值不等式来解,一是说明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二是说明这种方法的快捷.解完本例后,让学生领悟到: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简单地说就是:在应用这个结论求最值时应把握“一正、二定、三相等”.正是正数,定是定值,相等是能取到等号.知能训练1.“a=18”是“对任意的正数x,2x+ax≥1”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若正数a、b满足ab=a+b+3,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1.A 解析:一方面,当a=18时,对任意的正数x,有2x+ax=2x+18x≥1;另一方面,对任意正数x,都有2x+ax≥1,只要2x+ax≥22a≥1,即得a≥18.2.[9,+∞)解法一:令ab=t(t>0),由ab=a+b+3≥2ab+3,得t2≥2t+3,解得t≥3,即ab≥3,故ab≥9.解法二:由已知得ab-b=a+3,b(a-1)=a+3,∴b=a+3a-1(a>1).∴ab=a·a+3a-1=[(a-1)+1]a+3a-1=a+3+a+3a-1=a-1+4+a-1+4a-1=a-1+4a-1+5≥2a-1·4a-1+5=9.当且仅当a-1=4a-1时取等号,即a=b=3时,ab的最小值为9.∴ab的取值范围是[9,+∞).点评:此题较全面地考查了均值不等式的应用及不等式的解法与运算能力.通过思考a+b与ab的关系联想到均值不等式,或建立在函数思想上,求函数的值域.由于视角的不同,有多种方法,以上仅是其中的两种解法.课堂小结1.由学生自己理顺整合本节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方法?有哪些收获?2.教师强调,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重要不等式a 2+b 2≥2ab;两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 +b 2),几何平均数(ab)及它们的关系(a +b 2≥ab).两关系式成立的条件不同,前者只要求a 、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它们既是不等式变形的基本工具,又是求函数最值的重要工具.作业习题3—2A 组,4,5,6.习题3—2B 组,1,2.设计感想1.本节设计突出重点.均值不等式的功能在于求最值,这是本节的重点,要牢牢地抓住.但使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①x,y 都是正数;②积xy(或和x +y)为定值;③x 与y 必须能够相等.2.本节课我们探究了均值不等式,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证明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中加强了证明不等式的题量,但难度并不大,重在让学生体会方法.将解题思路转化为解题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谈思路可能头头是道,具体求解却可能会处处碰壁,消除思路与求解的差异,要靠探究,在探究中不断更新,在探究中逐步完善.(设计者:郑吉星)第2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我们探究的重要结果:一是如果a ,b∈R ,那么a 2+b 2≥2ab(当且仅当a =b 时取“=”);二是均值不等式: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a +b 2≥ab(当且仅当a =b 时取“=”).在这个不等式中,a +b 2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这样均值不等式就有了几何意义:半弦长不大于半径.a 2+b 2≥2ab 与a +b 2≥ab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 ,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由此展开新课.思路2.(直接导入)通过上节课a 2+b 2≥2ab(a、b∈R )与a +b 2≥ab(a >0,b >0)的探究证明,我们熟悉了不等式的一些证明方法.本节课我们进一步领悟不等式的证明思路、方法,进一步熟悉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思路.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从而展开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错误!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的均值不等式,以及均值不等式与a 2+b 2≥2ab 的联系.给出了均值不等式的一个几何直观解释.均值不等式与a 2+b 2≥2ab 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这两个重要不等式,要明确它们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后者成立的条件是a 与b 都为实数,并且a 与b 都为实数是不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前者成立的条件是a 与b 都为正实数,并且a 与b 都为正数是不等式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如a =0,b =0,仍然能使a +b 2≥ab 成立. 两个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都是a =b ,故a =b 是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在使用“和为常数,积有最大值”和“积为常数,和有最小值”这两个结论时,应把握“一正、二定、三相等”.当条件不完全具备时,应创造条件.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均值不等式的应用.讨论结果:(1)(2)略.(3)应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即把握好“一正,二定,三相等”.应用示例例1(教材本节例3)活动:本例是求函数的最值.教师引导学生将f(x)变形,注意观察代数式中可否出现和或积的定值.本例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点评:解完本例后,让学生反思并领悟在求函数最值时,如何使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并掌握基本技能.例2(1)已知x<54,求函数y=4x-2+14x-5的最大值;(2)已知a、b为实数,求函数y=(x-a)2+(x-b)2的最小值.活动:(1)因为4x-5<0,所以首先要“调整”符号.又(4x-2)·14x-5不是常数,所以应对4x-2进行拆(添)项“配凑”.(2)从函数解析式的特点看,本题可化为关于x的二次函数,再通过配方法求其最小值.但若注意到(x-a)+(b-x)为定值,则用变形不等式m2+n22≥(m+n2)2更简捷.解:(1)∵x<54,∴5-4x>0.∴y=4x-2+14x-5=-(5-4x+15-4x)+3≤-2+3=1.当且仅当5-4x=15-4x,即x=1时,上式等号成立.∴当x=1时,ymax=1.(2)∵y=(x-a)2+(x-b)2=(x-a)2+(b-x)2≥2[x-a+b-x2]2=a-b22,当且仅当x-a=b-x,即x=a+b2时,上式等号成立.∴当x=a+b2时,ymin=a-b22.点评:若x、y∈R+,x+y=s,xy=p.若p为定值,则当且仅当x=y时,s 的值最小;如果s为定值,则当且仅当x=y时,p的值最大.简称“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从本例的解答可以看出,求最值时往往需要拆(添)项,其目的是创设应用均值不等式的情境和使等号成立的条件,即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要求.变式训练已知在△ABC中,∠ACB=90°,BC=3,AC=4,P是AB上的点,则点P到AC、BC的距离乘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答案:3解析:方法一:以CA、CB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直线AB 方程为x 4+y 3=1,设P(a ,b),则a 4+b3=1(a >0,b >0).∴ab=12·a 4·b3≤12(a 4+b32)2=3,当且仅当“a=4b3”时等号成立. 方法二:设P 到BC 的距离为a ,到AC 的距离为b. 由相似三角形易得a 4=PB 5,b 3=PA5,∴a 4+b 3=PB +PA 5=1.以下解法同一. 例3当x >-1时,求函数f(x)=x 2-3x +1x +1的值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f(x)的分子、分母特点,可作如下变形:f(x)=x 2-3x +1x +1=x +12-5x +1+5x +1=x +1+5x +1-5. 这样就可以应用均值不等式了. 解:∵x>-1, ∴x+1>0.∴f(x)=x 2-3x +1x +1=x +12-5x +1+5x +1=x +1+5x +1-5≥2x +15x +1-5=25-5,当且仅当(x +1)2=5时,即x =5-1时取“=”.另一解x =-5-1<-1(舍去),故函数值域为[25-5,+∞). 点评:本题解法具有典型性,解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反思.这种求值域的题目,在“函数”一章中我们接触较多,其常用方法有单调性、图象法,还有判别式法.利用判别式法不仅计算量大,而且极易因忽视某些条件而出错.本例给出了用均值不等式法求值域的方法,既简单又不易出错.但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①各项均为正数;②和或积有一个为定值;③等号一定取到,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变式训练已知x1·x2·x3 (x)2 006=1,且x1、x2、x3、…、x2 006都是正数,则(1+x1)(1+x2)…(1+x2 006)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答案:22 006解析:∵x1>0,则1+x1≥2x1,同理,1+x2≥2x2,……1+x2 006≥2x2 006,各式相乘,得(1+x1)(1+x2)…(1+x2 006)≥22 006·x1·x2·x3 (x)2 006=22 006.取“=”的条件为x1=x2=x3=…=x2 006=1,∴所求最小值为22 006.例4设0<x<2,求函数f(x)=3x8-3x的最大值,并求相应的x值.试问0<x<43时,原函数f(x)有没有最大值?0<x≤1时,f(x)有没有最大值?若有,请你求出来;若没有,请你说明理由.活动:对本例中的函数可变形为f(x)=24x-9x2,根号内是我们熟悉的二次函数,完全可以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方法解决,这种方法学生很熟悉.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可适时地点拨.解:∵0<x<2,∴8-3x>0.∴f(x)=3x8-3x≤3x+8-3x22=4,当且仅当3x=8-3x,即x=43时取“=”.∴函数f(x)的最大值为4,此时x=43 .又f(x)=-9x2+24x=-3x-42+16,∴当0<x<43时,f(x)递增;当x>43时,f(x)递减.∴当0<x<43时,原函数f(x)没有最大值.当0<x≤1时,有最大值f(1),即f(1)=15.点评:通过本例再次加深对均值不等式条件的理解.体会不等式的功能在于“和与积”的互化,构造均值不等式,解题的技巧是拆(添)项或配凑因式.知能训练1.函数f(x)=xx+1的最大值为( )A.25B.12C.22D.12.求函数y=x+1x(x>0)的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值.3.已知x、y∈R+,且2x+8y-xy=0,求x+y的最小值.答案:1.B 解析:当x=0时,f(x)=0;当x>0时,f(x)=xx+1=1x+1x≤12,当且仅当x=1x,即x=1时取等号.2.解:∵x>0,∴x+1x≥2·x·1x=2,当且仅当x=1x,即x=1时取等号.∴当x=1时,x+1x的值最小,最小值是2.3.解:由2x+8y-xy=0得y(x-8)=2x. ∵x>0,y>0,∴x-8>0.∴x+y=2xx-8+x=x-8+16x-8+10≥2x-8·16x-8+10=18,当且仅当x-8=16x-8,即x=12时,x+y取最小值18.课堂小结1.由学生归纳整合本节课所用到的知识、思想方法,回顾本节课解决了哪些问题?应注意些什么?2.教师点拨,本节课我们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了函数的一些最值问题,在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时,应注意考查下列三个条件:(1)函数的解析式中,各项均为正数;(2)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有一个为定值;(3)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均相等,取得最值.即用均值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一些不等式时,也应注意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构建均值不等式结构.作业习题3—2A组2、3、7、8、9;习题3—2B组3、4.设计感想1.本节设计意在体现均值不等式的应用,因此用不等式求解函数的最值与证明不等式是穿插进行的,且强调一题多解的训练.2.本节设计关注了教学进程的和谐发展.整个设计给人自然流畅的感觉,没有教师过分自我展示的味道,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3.本节设计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例题到变式训练,从新课导入到课堂小结,都注意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活动,充分让学生占据思维的时空,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良方.备课资料一、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几何平均数的一种证明方法(局部调整法)(1)设a1,a2,a3,…,an为正实数,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值记为A,几何平均值记为G,即A=a1+a2+…+ ann,G=na1a2…an,即A≥G,当且仅当a1=a2=…=an 时,A=G.特别地,当n=2时,a+b2≥ab;当n=3时,a+b+c3≥3abc.(2)用局部调整法证明均值不等式A≥G.设这n个正数不全相等.不失一般性,设0<a1≤a2≤…≤an,易证a1<A<an,且a1<G<an.在这n个数中去掉一个最小数a1,将a1换成A,再去掉一个最大数an,将an换成a1+an-A,其余各数不变,于是得到第二组正数:A,a2,a3,…,an-1,a1+an-A.这一代换具有下列性质:①两组数的算术平均值不变,设第二组数的算术平均值为A1,那么A1=A+a2+a3+…+an-1+a1+an-An=A,②第二组数的几何平均值最大.设第二组数的几何平均值为G1,则G1=nAa2a3…an-1a1+an-A,∵A(a1+an-A)-a1an=(A-a1)(an-A),由a1<A<an,得(A-a1)(an-A)>0,则A(a1+an-A)>a1an.∴Aa2a3…an-1(a1+an-A)>a1a2…an-1·an,即G1>G.二、备用习题1.已知a≥0,b≥0,且a+b=2,则( )A.ab≤12B.ab≥12C.a2+b2≥2 D.a2+b2≤32.若a、b、c、d、x、y是正实数,且P=ab+cd,Q=ax+cy·bx+dy,则( )A.P=Q B.P<Q C.P≤Q D.P≥Q3.若函数y=f(x)的值域是[12,3],则函数F(x)=f(x)+1f x的值域是( )A.[12,3] B.[2,103]C.[52,103] D.[3,103]4.某公司一年购买某种货物400吨,每次都购买x吨,运费为4万元/次,一年的总存储费用为4x万元,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x =__________吨.5.直线l过点M(2,1)且分别交x轴,y轴正半轴于点A,B,O为坐标原点,求△AOB面积最小时l的方程.6.经过长期观测得到:在交通繁忙的时段内,某公路汽车的车流量y(千辆/时)与汽车的平均速度v(千米/时)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920vv2+3v+1 600(v>0).(1)在该时段内,当汽车的平均速度v为多少时,车流量最大?最大车流量为多少?(精确到0.1千辆/时)(2)若要求在该时段内车流量超过10千辆/时,则汽车的平均速度应在什么范围内?参考答案:1.C 解析:对于选项C:a2+b2=a2+b2+a2+b22≥a2+b2+2ab2=a+b22=2.故C正确.2.C 解析:∵a、b、c、d、x、y是正实数,∴Q=ax+cy·bx+dy=ab+cd+adxy+bcyx≥ab+cd+2abcd =ab+cd=P.3.B 解析:令t=f(x),则t∈[12,3].∴F(x)=G(t)=t +1t .该函数在t =1处取得最小值2,在t =3处取得最大值103. 故选B.4.20 解析:设一年总费用为y 万元,则y =4·400x +4x =1 600x+4x≥21 600x ·4x=160,当且仅当1 600x=4x ,即x =20时,等号成立. 5.解: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1=k(x -2),即y =kx +1-2k(k <0). 令x =0,得y =1-2k ; 令y =0,得x =2k -1k =2-1k.∴S △AOB =12(1-2k)(2-1k )=2+1-2k +(-2k).∵k<0,∴-2k >0. ∴S △AOB ≥2+2=4,当且仅当-12k =-2k ,即k =-12时取等号. 此时l 的方程为y =-12x +2.6.解: (1)依题意,得y =9203+v +1 600v≤9203+2 1 600=92083, 当且仅当v =1 600v,即v =40时,上式等号成立, 所以y max =92083≈11.1(千辆/时).(2)由条件得920vv 2+3v +1 600>10,整理,得v 2-89v +1 600<0,即(v-25)(v-64)<0,解得25<v<64.答:当v=40千米/时时,车流量最大,最大车流量约为11.1千辆/时.如果要求在该时段内车流量超过10千辆/时,则汽车的平均速度应大于25千米/时且小于64千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