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优质课教案_6
第1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法家思想的特点。
2.知道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讲授与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件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图文资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释疑解难、适当联系和拓展延伸,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突破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评价中,实现基础知识的落实,实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实现情感态度的感悟和升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4.通过比较分析法,让学生认识到秦国与其他战国诸侯国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2.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c.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3)课堂互动:
a.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b.邀请学生分享对秦国崛起原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巩固拓展:
a.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对当时社会影响的小论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秦国历史发展脉络,介绍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崛起的过程。
2.详细阐述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内容,包括商鞅变法、法制建设、农业发展、兵制改革等。
3.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4.结合教材,通过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史料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为例,阐述其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国地图、秦始皇兵马俑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秦国,一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强大国家。今天我们将学习秦国的富国强兵之路。”
3.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秦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
2.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如土地改革、徭役制等),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秦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秦国富国强兵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过程掌握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表现。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2.强调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看待历史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从秦国的富国强兵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定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研究,完成对秦国富国强兵原因的分析。
3.引导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2.分析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必然性,认识秦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国的历史背景,如地图、文物、建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国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引导学生从秦国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团结、勇敢、创新等品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探讨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秦国的了解,包括历史背景、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等。
3.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秦国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图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和过程。
6.教学评价多样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历史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7.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a.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秦国地理环境对富国强兵的影响。
b.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改革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的作用。
3.小组合作任务:分组研究秦国富国强兵中的一个方面(如政治制度、军事改革等),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展示过程中有明确的观点和论证。
4.观看历史纪录片:观看与秦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大秦帝国》等,了解秦国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与秦国富国强兵相关的历史书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商鞅变法》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国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原创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 不断取得胜利。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总之,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变法影响
(一)历史意义(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2.经济: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 有制,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
3.军事: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 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 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二)性质: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探究: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
哪些作用?
→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县制、户籍什伍制、连坐法等,长期沿用
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实力增强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 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国力。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标要求: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 3 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目标导航 ] 1. 认识商鞅之死的原由,并剖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由。
( 要点 )2. 联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 要点 )3. 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剖析商鞅变法的历史限制性。
(难点)一、商鞅之死1.原由(1)商鞅变法入侵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遇到贵族的激烈抵制和抗拒。
(2)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逝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心腹诬陷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命令出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其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举措却保存下来。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完全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1) 政治上:打击并崩溃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为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此后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3) 军事上:奖赏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立了有利条件。
[ 历史认识 ]改革是国家兴盛、社会进步的重要门路,只有适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三、变法的历史限制1.小看教化,鼓动轻罪重罚,刑法严格。
2.在必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盘剥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完全划清界线。
[ 思想点拨 ]商鞅变法中新旧权益斗争异样激烈的历史特色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免带有必定的限制性。
[ 史论主旨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同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取销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稳固地主阶级政权。
3.商鞅变法快速改变了秦国的落伍相貌,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一致中国确定了基础。
[ 知识图示 ]主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由及其历史影响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优质课教案_3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2)经济实力增强,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军事实力强大。
3)严刑酷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理解:1)了解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2)它对秦国及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运用:1)增强对商鞅变法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其历史意义。
2)探讨重大历史事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阐释思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教学结构】一、变法前的秦国形势1.国际形势: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2.国内形势:面临被其他六国吞并的威胁二、变法最关键的举措1.经济:土地私有,奖励耕织2.军事:奖励军功3.政治: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三、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影响1.作用:政治----集权经济----富国军事----强兵2.影响: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四、变法的历史局限性五、变法的启示【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作用难点:1)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商鞅变法;2)变法的历史启示。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一提起商鞅,同学们马上会想到他主持的变法改革-----商鞅变法。
那么同学们谁能说说这场变法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同学们回答的很对,这场变法一方面使得商鞅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另一方面,这场变法也使商鞅流血牺牲、命丧黄泉。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2)秦孝公逝世——失去依靠;
秦惠文王即位—ks5—u精品课守件 旧势力复仇
第4页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1)新法触犯贵族利益,遭到保守势力顽 强抵制和抗拒; (2)秦孝公逝世——失去依靠;
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被车裂,变法失败了吗?
ks5u精品课件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发展 关键内容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兴起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结果
奠定西方民主政治 基础和传统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 道路
ks5u精品课件
第16页
再见!
ks5u精品课件
第17页
ks5u精品课件
第9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性质: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等
废除旧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 发农民主动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 强了国力
ks5u精品课件
第10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ks5u精品课件
第7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回想商鞅变法办法,总结这 些办法对秦国强大有哪些作 用?
ks5u精品课件
第8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性质: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县制、户籍制、连坐法等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 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记》
ks5u精品课件
第6页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新课探究商鞅变法的结局一、商鞅之死1、原因: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
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
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早在商鞅变法之始,贵族甘龙、杜挚就反对变革祖宗之法。
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是反对派的首领。
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无知,唆使他触犯新法,给商鞅出难题。
商鞅怀着“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雄心,对反对派用铁的手腕回击:他无法处罚太子,就惩罚其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处以劓刑(割去鼻子);他还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
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
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但这也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化为更为血腥的行动。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
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
”诬告商鞅谋反。
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2、经过: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
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①改革最彻底: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秦处西戎,地旷人稀。
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
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
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
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课后小结】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商鞅为变法而牺牲,虽死犹值。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问题解答⊙【学思之窗】你对此有何看法?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测评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