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10《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结构图示
写景 马诗
抒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苍茫辽远 怀才不遇
借借 景马 抒自 情喻
石灰吟
诗文解读
古代诗歌的一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平常。
粉骨碎身/浑不怕,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夸张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平常
题目 不同点事物源自《马诗》 马《石灰吟》 石灰
《竹石》 竹
写法 情感
表面写马,实际是诗人 表面写石灰,实际是诗人用 表面写竹子,实际是
借马抒情。
石灰自喻。
诗人以竹自喻。
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 不屈的高尚品质。
借竹子的傲气,表达 自己的刚正不阿、铁 骨铮铮。
托物言志
状物 喻人
坚堂 韧堂 不正 屈正
竹石
诗文解读
竹石
xiè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
jìng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凭。 任尔/东西/南北/风。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
拟人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 写竹子生长环境恶劣。 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
写字指导
凿 záo
结构:上下 部首:业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业”居上居中,两竖分列竖中线左 右,长横起笔于横中线;“凵”,从左、下、右包围“ ”。
写字指导
焚 fén
结构:上下 部首:火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林”,主体居上半格,左低右高; “火”,长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末笔捺较长,捺脚超出上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10古诗三首文本分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之意。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以石灰作喻,表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古诗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和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前提,在学生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理解古诗内容,分析每首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4.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疏通诗歌《马诗》大意。

3.体会《马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马诗》的诗意,感受古诗中所写的马的特点,体会古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
五、朗读释疑,想象情境。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板书: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惠崇春江晚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过江边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春江晚景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句意象相关的自然景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如春风、鸭戏、竹外桃花等景物的描绘;二是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对仗、平仄等;三是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四是对作者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惠崇春江晚景》的基本内容、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自然之美,体会古诗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内容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理解,包括对诗句中描绘的景物、氛围、情感等要素的把握。例如,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竹、桃花、春江、鸭等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春日和煦景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说课稿XXX《马诗》说课稿一、说教材《马诗》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

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XXX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说学情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1、能精确、流利、有豪情地朗诵、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进程1、引入。

(不仅做到了成语的积累复,并且让学生感触感染到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感化)(一)成语导入激发乐趣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研究新课(一)回忆一下,研究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出示方法,然后进行方法的渗透)1、学生齐读: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做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解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

(四看诵读法)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看诗题明对象)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XXX的资料?(二)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_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_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一、基础积累1. 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何当金络脑()A.何时将要B.何必要C.当时2. 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烈火焚烧若等闲()A.空闲B.平常C.等待3. 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要留清白在人间()A.指高尚的节操B.指颜色纯净C.清楚明白4. 《马诗》的作者李贺被尊称为()A.诗佛B.诗鬼C.诗魔D.诗狂二、填空题。

按要求完成练习。

(1)在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后面打“√”。

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________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________(2)在这两句诗中,“如”和“似”的意思都是________。

带有这类字的诗句还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仿写。

郑燮是清代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请仿照左侧对《兰竹芳馨图》的鉴赏,结合本课学习的《竹石》,为下面的《墨笔竹石图》写几句鉴赏语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一、基础积累1.【答案】A【考点】翻译句子【解析】考查了诗词的翻译,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解答】出自李贺的《马诗》,翻译: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

何当:何时将要。

2.【答案】B【考点】翻译句子【解析】考查了诗词的翻译,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解答】出自于谦的《石灰吟》,翻译: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等闲:平常。

3.【答案】A【考点】翻译句子【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及诗歌中字句的理解。

结合课内学习及平时的阅读积累完成。

【解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就算粉身碎骨也不怕。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重点通过层层质疑、拓展资源等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竹子的形神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竹子的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深入解读文本,透过过竹子的形象特点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渗透写法1.欣赏《竹石》歌曲,交流从曲韵中感受到的竹子精神品质。

2.猜诗悟道,导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代王冕的《墨梅》,表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立身之德。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元帅在借松树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的气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代郑思肖借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3.小结: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出来,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二、导入新课,解题定物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题画诗,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乾隆三十年春(1765年)72岁的郑板桥画下了这幅《竹石图》(多媒体出示),并用他自创的“六分半书”题写了这样的四句诗,你能试着读一读吗?2.学生试读古诗后,老师质疑,激发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竹石》,老师有个疑问,这首诗究竟是写竹还是写石?插图也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请你图文结合,谈自己的看法。

3.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过程中提示学生“竹”和“燮”的写法)三、交流资料,初识作者1.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郑燮其人。

2.师补充资料,丰富学生对郑燮的感性认识:同学们,你看,这些竹子均出于郑燮之手,它们或深或浅,或密或疏,或高或低,或近或远皆不改其铮铮风骨;他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了画竹,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四十年来,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成为诗书界奇才,因其书画总是以“板桥郑燮”署名,人称郑板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竹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竹石》,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竹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古诗。

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竹石》是清代郑燮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主要写生长在岩石破缝中的竹子经受各种磨难艰难地生长,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学古诗的方法,能借助工具书或注释从表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但是由于学生本人阅历不够,理解诗人刚正不阿的内心世界仍然是一个难点,因此需要教师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领悟古诗的含义,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我的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我的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配合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诗文,品味意境。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学习新知识,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之初,我会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引导学生围绕“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展开交流,学生会发现两者都含有“竹”,体会“竹”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 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 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迢迢牵牛星》借助“牛郎与织女”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传说写离别有什么好处?生1:使主题更深刻,立意更深远。

生2:有一点浪漫和神秘。

师:很有感受力。

生:更经典。

师:很漂亮的词。

(追问)你还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哪些经典故事?生:梁祝化蝶,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干将莫邪……师: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的梦想,是这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土壤。

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借助了这些色彩斑斓的神话传说?生:《聊斋志异》、《西游记》,还有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

师:看来比比皆是,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些神话传说与天不老,与地同春,具有无穷的魅力。

《迢迢牵牛星》引用神话传说,还有其他的作用吗?生:更有天上人间的感觉。

师:好!怎么样理解“天上人间”?生:既是指天上的“牛郎织女”,又写人间的“怨妇思夫”。

师:你真的很棒!在你的启发下我甚至明白了《红楼梦》借助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写出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爱情前世今生的感觉。

看来,为了增添表现力,我们也可以在作文中涉及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

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和感受这首诗。

(生全体读。

)师:可以分四组讨论:体会六组叠字的作用。

体会河汉女形象。

和秦观的《鹊桥仙》比较,体会“牛郎织女”的形象。

仿句练习。

(学生讨论。

)师:第一组的同学对这首诗的叠字有什么样的认识?生1: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非常深情。

“迢迢牵牛星”的“迢迢”,“皎皎河汉女”的“皎皎”悠长美丽,有了光年,有了岁月,有了永恒,甚至有了光亮和色彩。

生2:叠字可以加深程度,使得文章情深意长意境开阔。

生3:纵观这六组叠字,有写距离的如“迢迢”,有写光彩的如“皎皎”,有写外貌的如“纤纤”,有写感情的如“盈盈”和“脉脉”。

师:虽然这种分类不十分科学,但却是一种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

很不错,请继续补充。

生:我看了课下注释,这是一首汉代的诗歌。

老师讲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运用叠字的艺术手法,这里是不是对《诗经》的一种传承?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

六年级下10古诗三首《马诗》教学实录

六年级下10古诗三首《马诗》教学实录

六年级下10古诗三首《马诗》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古代,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斗伙伴,许多诗人都通过诗歌来描绘马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一起感受诗人笔下的马。

(板书:马诗李贺)二、作者简介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李贺。

李贺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鬼”。

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具有独特的风格。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生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师:读得不错,声音很响亮。

但是有一个字音要注意,“络”在这里读“luò”,不是“lào”。

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师:读完这首诗,谁能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生 2:这首诗写了马在沙漠里的情景,还有诗人希望马能被重用。

师:很好,你已经初步理解了诗歌的大意。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师:我们先来看看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生 3:广阔的沙漠里,沙子像雪一样洁白。

燕山上的月亮像钩子一样。

师:说得很形象。

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描写沙漠和月亮呢?生 4:可能是想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出环境的冷清和寂寞。

师:非常好!那“沙如雪”“月似钩”这样的比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 5:感觉很奇特,也很美。

师:对,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奇特的景象,还营造了一种清冷、空旷的氛围。

接下来我们看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谁能解释一下这两句的意思?生 6:什么时候这匹马才能带上黄金做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地奔跑呢?师:理解得很准确。

那诗人借这匹马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愿望?生 7:诗人希望自己能像这匹马一样被重用,施展自己的才华。

师:没错,诗人通过写马,其实是在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马诗》课堂实录师: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呢?(指名三位学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

(板书“马诗”)齐读课题。

同学们见过马吗?请说说。

(学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

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师: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

要把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堂辅导,了解学情,及时个别辅导。

)师:(指着一位同学)黄可欣同学很会学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学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

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学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络”“踏”,再指名一个学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学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

)师: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师: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辅导)师: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师: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读完了这首诗)生:李强同学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王娜同学既会听,又会评。

他表扬了李强同学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学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

10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马诗》课堂实录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革裹尸快()加鞭指鹿为()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3.师: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板书课题:马诗,齐读课题)4.课件出示诗人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被后人称为“诗鬼”。

著有《昌谷集》。

他的代表作有《马诗》《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课件出示:燕yàn 山shān 似sì金jīn 络luò脑nǎo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师: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有哪几首古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有哪几首古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有哪几首古诗》摘要:击尔南, 1、这首诗与本节课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燮,1、学到这里,你认为竹子有什么样的品格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学习目标: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4.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课件教学流程一、尝试读 1.送给大家一首诗,出示PPT: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2.自主阅读,它是写什么的?怎么理解?生说师板书。

(竹)二、解题: 1、这首诗与本节课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燮。

(板书:郑燮,提示燮的写法。

)谁来介绍一下诗人。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竹石》。

生齐读题目。

3、谁能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4、你见过竹子吗?对竹子有什么了解?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吧。

三.解诗意: 1.先请一位同学读读古诗,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字正腔圆。

(指名读)评价。

“劲”读jìng“还”为什么读hai.(据义定音真是一个好办法)齐读。

2、刚才初读了诗,有哪些收获,遇到了什么困难?借助小组的力量来解决吧。

(小组讨论交流)3、把你的收获的大家交流一下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课堂实录师: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呢?(指名三位学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

(板书“马诗”)齐读课题。

同学们见过马吗?请说说。

(学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

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师: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

要把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堂辅导,了解学情,及时个别辅导。

)师:(指着一位同学)黄可欣同学很会学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学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

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学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络”“踏”,再指名一个学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学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

)师: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师: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辅导)师: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师: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读完了这首诗)生:李强同学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王娜同学既会听,又会评。

他表扬了李强同学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学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生2:(正确地朗读了这首诗。

)师:张昕同学读得很好,不仅读对了每一个字,还读得很通顺连贯,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图画并练说看到的景象。

)生1:我看到了很大的沙漠。

生2:我看到了弯弯的月亮。

生3:我还看到了远处有很多山。

师:是啊,你们看得真仔细。

这正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课件在原图上加上这两行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行诗(学生自读并指名读)师:我听了艾芷箐同学的朗读,好像看见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

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雪。

多么安静的夜晚啊。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争取也像艾芷箐一样,让同学们和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像到了大沙漠一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在评议之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

齐读)师:(接着学生的齐读后范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和三四行诗,并指着诗句描述诗意)骏马呀,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和描述,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吧。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生1:(较好地读完了两行诗)师:田付志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心里很想早一点上战场,很急切。

生2:(比生1读的还好,除了读出了急切之情,还注意到了“快走踏清秋”的节奏。

)师:读得多好!老师不仅听出了急切之情,还从“快走踏清秋”中似乎听到了战马奔驰的脚步声。

老师很想学习着他们来读一读。

(再次范读这两行)(学生再次练读,然后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师: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全诗,大家一定要记住刚才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练读,指名读,女生一起读前两行,男生接着读后两行,再齐读)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可以不看书把这首诗读好吗?(全班学生一起诵读,指名诵读,小组诵读,全班再次一起诵读。

)《石灰吟》课堂实录设计理念: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当继承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小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在他们单纯的世界里构建起一片诗韵袅袅的世界呢?我为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使学生爱诗、懂诗、诵诗、写诗,使诗歌真正感染熏陶学生,内化丰富他们的语言。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石灰,实际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清白高洁的崇高品格。

诗人的一生是精忠为国的一生,最后被昏庸的皇帝害死,这首诗成为他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我充分挖掘诗歌的意蕴,创设情境,通过有层次的诵读,带领学生理解、品味、感悟诗情,积累诗歌语言,还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下面我就以《石灰吟》的教学实录展示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做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

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

理解“清白”的含义。

(2)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诵读、默写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3)在理解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默写这首诗,并尝试仿写诗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悟诗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节操。

重、难点:联系查阅的有关诗人的资料,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实录:(课前,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上课铃响,师生问好。

) 师:请看老师用洁白的粉笔写字。

(板书:石灰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知道石灰是一种什么东西吗?生:是一种建筑材料。

师:对。

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大岭之中,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来之后,它被运到石灰窑里,又经受高温焚烧,变成了生石灰,却仍然非常坚硬,又经过冷水浸泡,就成了粉末状的洁白的石灰。

“吟”是什么意思?生:吟咏。

师:石灰到底有什么值得吟咏的呢?让我们走进诗里看看吧。

先看本诗的作者是——生:明代的于谦。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于谦?(指名学生介绍于谦的生平。

)(播放课件:简介于谦。

)(生齐读资料。

)师:你对于谦产生了怎样的感情?生:我对于谦产生了敬仰之情。

师:让我们走进这位可敬的诗人的诗作中吧。

请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读顺每句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需要注意?生:“凿”字容易写错。

(师板书“凿”)生:不要把“粉骨碎身”读成“粉身碎骨”。

师:提醒得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

(生齐读两遍“粉骨碎身”) 生:“焚烧”两个字要注意。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板书:焚烧)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生:“锤”字笔画多,也应当注意。

(师板书“锤”)师:“锤”就是——生:用铁锤砸。

师:没错。

“凿”呢?生:用钢钎来钉、挖。

师:预习得真好。

诗中“锤”“凿”是用“千……万……”连起来的,表示——生:砸的次数多,挖的次数多。

师:对。

那么以前我们积累过哪些带有“千……万……”的词语呢?(生说出: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丝万缕、千门万户、千山万水……)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呀。

诗中有个词语——“清白”(板书)为什么是带三点水的“清”,而不是“青”呢?生:因为诗中的“清白”指的是高尚的节操;“青”表示一种颜色。

师:哦,“清”本意是水清澈、纯洁,没有污点。

在诗中“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同学们真会学习。

师:本诗是一首七言诗,下面请同学们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诗)师:他读得怎么样?生:诗中天然的词语都没读破,但有些地方该停顿久一点。

师:请你来试试。

(生读诗,节奏有变化,语调的高低起伏也处理得当。

)师:我们也像他那样读诗。

(先自由练习,再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画面吧。

(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指名学生说说他想象到的画面。

)生:我看到石灰被人们千锤万凿从深山里采出来,又被送到石灰窑里焚烧。

师:理解得不错,你还可以看得细一点。

生:大火熊熊燃烧,可是石灰却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请带着你的理解读诗句。

(学生读诗)师:你的朗读好像使我们感到石灰受到的“千锤万凿”很温柔,并不费力呀。

(做出温柔举起铁锤往下砸的动作,学生不好意思地笑。

)石灰石是一种很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

你还想再试读一次吗?(生再读,“锤”和“凿”的力度明显增加。

) 师: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指名一学生评价)生:他读出了石灰经受的“锤”和“凿”力度非常大,而且使人感觉次数非常多。

师:说得好。

从这句诗中,我们感受到石灰石受到的折磨——生:非常大。

生:非常多。

生:非常残酷。

师:是啊,石灰石真是被折磨得支离破碎、骨肉分离啊,痛苦吗?生:痛苦。

师:我们再来读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

师板书:千锤万凿)师:紧接着它又被运到窑里经受——生:熊熊烈火的焚烧!师:请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熊熊的烈火中去吧!(请一名学生读)师:他读得怎么样?生:他抓住了“烈火焚烧”的感觉来读,读得好。

(板书:烈火焚烧)师:可是石灰石对“烈火焚烧”是怎样的态度呢?生:若等闲。

生: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若等闲)师:请再读这句诗。

(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后两句诗,相信同学们能像刚才那样细细品味,能深入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第三句少了一个“浑”字)生:老师,第三句少了一个字。

师:哎呀,怎么少了一个字呢?是什么字?生:“浑”字。

(课件出现“浑”字)师:“浑”是什么意思呀?生:是“全”的意思。

师:你们还能找出其它的近义词来解释“浑”吗?生:“都”“尽”“皆”“俱”师:说得好,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不少。

那么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生: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

(板书:粉骨碎身浑不怕)师:大家看,“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石受到的折磨与摧残真是到了极点啊。

然而这一切石灰都不怕,它怕什么呢?(学生思考)生:怕失去清白。

师:你真会思考!所以,它要在人世间留下——生(齐):清白!师: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诗。

(生读诗句,语调铿锵)师(指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多么像人世间的一些不幸遭遇啊,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哪些人世间的不幸遭遇呢?生: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