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五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五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青岛黄海学院 曾实现 薛 蕊 刘 娜 宋森森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指出,要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推动形成企业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共建实习实训设施,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起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现代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机械装备类支柱产业较为发达,对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通过校企全程融合,能力培养对接岗位需求,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输送高质量的工程应用人才,满足企业需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必然要求。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需求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层级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基础实验、开放实验、学科竞赛、横纵向课题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
一、加强制度建设与硬件平台建设,完善教学条件保障机制1.改变以往的单纯实验模式,将创新开放实验、各类学科竞赛、教师横纵向课题(企业顶岗)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相互渗透、互为基础,职业能力层级式上升,并将产业新技术等及时补充、整合进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行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3.整个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按照整体优化、层级式进阶等原则,注重职业素养教育,以工匠精神实践育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度,重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模拟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在“课内实验+集中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实践层次、知识能力相互交叉融合,互为基础,相辅相成,体现综合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层级式进阶。
同时,将企业的职业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精神、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将工程训练和考取职业证书的要求融合进人才培养中,推进实践教学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有效融合。
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式一体,三方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式一体,三方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发布时间:2023-02-28T08:06:25.40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56卷10月19期作者:宋俊生吴春燕[导读] 职业院校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宋俊生吴春燕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300,摘要:职业院校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目前,多数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都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教育人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建设三式一体、三方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弥补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成效,进而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三式一体、三方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及具体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施路径;三式一体,三方联动前言:职业院校是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关键摇篮,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
三式一体、三方联动模式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站在企业与行业的视角,从学校、企业、行业的特征出发,最大化发挥三方在人才培养的优质与主体作用,循序渐进的转变学生角色定位。
依托三式一体、三方联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充分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能力及素养,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一、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式一体,三方联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意义在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
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专业素养。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较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推进了师徒制教学与校企合作等模式,与行业和企业的关系愈发深入。
三式一体、三方联动模式中的三式一体是指校外实践、校内实训、课堂实训的结合;三方联动则是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相结合的联动育人模式。
“四实习、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四实习、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摘要]水利工程实验与检测技术专业通过调研确定专业定位,构建了“四实习、五对接”生产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四实习”强化实践教学,通过“五对接”实现工学结合。
实践表明,通过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工作技能熟练、就业率高、企业评价好。
该培养模式符合企业需要的实验检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关键词]实验与检测技术“四实习、五对接”实践[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11-0019-03如何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速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彻底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等目标,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2]从2007年开始至今,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系水利工程实验与检测技术专业一直在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实施。
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为了全面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实验检测人才,适应水利行业的准入制度对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提出的要求,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和“稳定期”,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为此该专业构建并实施了“四实习、五对接”生产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实验检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一)专业调研与分析从2007年7月至今,我们对水利工程实验与检测技术专业进行了多次专业调研,调研形式包括直接到用人单位与其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座谈,与来我院聘用学生的用人单位人员座谈,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等,对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进行了大量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水利工程实验与检测技术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主要是试验员、检测员、质量员和质检员。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第1期(总第125期)机械管理开发2012年2月No.1(S UM No.125)M EC HANIC ALM ANAGEM ENT ANDDEVELOPM ENTFeb.2012引言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目前社会需要的是以实现“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强的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学生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工具来进行的,这就脱离了设置实践教学的初衷,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因此使我们不得不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作一次重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1目前教育体制的分析目前我国主要的教育体制是以书本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辅助,以老师课堂授课为主,以学生课下实践为次。
这就出现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始终围绕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而展开。
以工科学科为例,有以下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1)实践教学难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实践教学并不是对于理论教学的一种淡化或者软化,恰恰相反是对于所学习理论知识的一次验证和升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理论知识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只有实践才能将一些过时的理论剔除,没有实践的理论只是假想,不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是不正确的理论。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将实践教学寓于理论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容易掌握,将理论教学通过实践教学验证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学习理论。
2)实践教学对于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教学要求老师不仅仅对于课程知识的有相当深度的理解,并且能够进行实际的实践操作。
目前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模式导致了老师往往只是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欠缺甚至没有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将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教学会越来越重理论而轻实践,这与我们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相悖的。
3)关于实践教学的制度规范还要完善。
有教学标准,但不像理论课程系统缺少详细的实施方案,实践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原因之一。
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
而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1.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国家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作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市场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教育质量的提高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实际的教育资源。
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4.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1. 产学合作的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机制是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双方合作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实际项目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企业导师的指导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担任学生的导师,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实习实践的环节安排实习实践是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不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是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特长。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和优势资源。
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具有广泛的实践经验和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
学生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和运作方式,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
学校可以积极联系企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和平台。
可以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要求和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或实习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或参与项目研究。
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可以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明确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和指导,学校提供专业教育和学历证书。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奖学金、实习补贴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校企合作。
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学校可以建立校企交流平台,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网站、校企交流群等,方便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doc
“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唐冬生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2期[摘要]文章针对高职学院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提出了“专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高职实践性教学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作者简介]唐冬生(1963- ),男,湖南永州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机电系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湖南永州425000)[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154-02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学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也在发生变化。
在我国,各职业院校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办工厂改建成教学生产“双肩挑”的工程素质训练中心模式等。
这些实践教学模式都过于注重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的细化和提升,并没有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的始终,没能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即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学。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使学生一学就能用,一学就会用。
目前国内研究最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就是“教学做合一”,它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达到通过实践来修正自身的理论学习的目的,强调“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毕业生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具有职业性。
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
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作者:程伟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8期[摘要] 工程建设的质量關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至关重要。
但是工程建设从业者多数为农民工,专业技能较差,目前急需为建筑行业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型人才。
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为例,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程建设质量;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一、“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模型构建“一体”是指整个体系以“一体”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
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1],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指南,为实践教学指明方向,同时为实践教学中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2],因此,不论教育发展到哪个阶段,理论教学都不能摒弃。
“两翼”指校内实践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校外实践的思路。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过程,利用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与做融会贯通,达到工学交替,能力递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和要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和需要开展的专业模拟实训项目,编写适合本校建筑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发展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教学教材和实训教材,做到理论课程多穿插案例,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相结合,每个实训环节均有详细的实践指导,同时实践教材要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实训项目的增减或变动,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质量。
2.推进校内实训教学的开展。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土建类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验收,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工程质量问题,因此该课程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丁清苗崔艳雨吴九柱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9期摘要:教學团队以课程群为依托,探索适应人才培养特点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实施模式,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培养理念,提出“教-学-研-用”递进式育人模式,创建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三螺旋、“课堂-网络-平台”为中三螺旋、“企业-大学-专业”为外三螺旋的三层次三螺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型,破解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耦合难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落地增实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研-用;三层次三螺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设计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173-04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group, the teaching team explored the online and offline,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and in school and out of school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odes that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laying stress on the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expanding quality", the teaching team proposed the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 application"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de, and created the "knowledge chain-ability chain-quality chain" as the internal triple helix, and the "classroom-network-platform" as the middle triple helix the "enterprise-university-specialty"as a three-level and triple helix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external triple helix. It solves the coupling problem of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orms a diversified, multi-level,multi subject a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 system to ensure the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training to increase effectiveness.Key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ing-using; three levels and three spiral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model design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工科专业课程群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TYB20-143);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油气储运设备腐蚀与防护”“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津教高函〔2020〕1号);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AUC-2022-C2-018)第一作者简介:丁清苗(1984-),女,回族,山东德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实践教学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陕铁院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通过强化课内训练、丰富专题实训、推行现场教学、拓展校外实习等措施,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铁路技能训练,进一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铁院”)始终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体系相比,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与之相辅相成。
利用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等,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陕铁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通过强化课内训练和专题实训,推行现场教学,拓展校外实习(施工实习、顶岗实习等),深化校企合作,服务铁路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等,培养大批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奠定人才基础。
2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保障措施2.1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好校内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学院采取自筹自建、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等多种途径,扩大融资渠道,逐年投入资金购买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完善实训场所建设。
学院拥有12000m2的实验实训大楼,340亩的测绘教学综合实训基地,具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实训基地,建有土建类专业材料检测综合实训基地、高速铁路检测实训基地、土建类专业测绘综合实训基地等3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以及校内各类实验实训室近百个,为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基本覆盖了学院的所有专业,满足了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训的需要。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培养人才已成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也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和高校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到企业、高校和政府等多个层面,需要密切配合和协调。
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内容要涵盖员工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中所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以及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等。
2.构建完整的培训机制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员工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变化。
3.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便对员工的潜力和能力进行识别和发掘。
评价体系应能够反映员工的实际表现和潜力,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支持。
4.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掘机制企业应采用多种方式发掘优秀人才,如内部公开招聘、职业交流、引进海外人才等。
通过这些方式,扩大优秀人才的获得范围,提高人才获取的效率和质量。
5.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习招聘等方式吸纳优秀毕业生,也可以为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平台。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开展校企共建、师资联合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互惠互利,促进人才的共同培养和发展。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企业领导层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领导层应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中,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2.培训内容应紧贴业务需求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同时关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的结合,注重培训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提高培训有效性。
【教学成果奖】“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文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与实践”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文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与实践”总结报告本成果是2013年以来,对“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改革为中心的系列教育教学成果的集中凝练。
成果总体思路:强化学科和专业融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和学科专业平台课教育模式相结合,以解决外语类专业学科属性不明确,专业定位模糊的问题,为探索新时代培养符合国家对外战略需求的外语人才提供学理性、策略性、实践性指导。
本成果基于2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余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20余项相关校企合作横向课题以及多项校级相关课题开展实施。
成果由理论建构和改革实践两部分构成。
前者包括专著《新文科·大外语·新思政:新文科时代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在《外语高教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等期刊发表的20余篇教研论文等。
后者包括学科专业一体化招生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环节。
通过本成果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全国外语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建设和外语学科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成果主要观点1.创新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论和建设路径研究。
本成果率先提出“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和建设路径。
出版专著《新文科·大外语·新思政:新文科时代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外语高教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省教学教改重点项目(2019)、“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获批研究生提升计划项目(2019)、“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英语混合式培训”获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2019)。
2.创新一级学科为框架的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实践改革。
本成果探索按照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进行大类招生,并按照一级学科模式进行培养,此方式在全国外语学科中为首创。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的一种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需要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紧密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具体来说,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立合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还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确保双方能够及时交流和沟通。
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学校教师可以参观企业,了解其最新的技术、管理和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企业专业人员可以到学校进行讲座或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和技术知识。
双方可以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训,使学生能够实际接触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科学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输送计划,为企业提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优秀毕业生。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实习岗位、毕业实习招聘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支持,促进毕业生就业。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使学校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也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良性互动。
地方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中养成 。地 方本 科 院校 大都 由专 科 院校升 格 而成 , 在 师资 水平 、 学 生质 量 、 专 业 水平 、 教学 设 施 、 管理 理 念等 方面 均与 老牌本 科学 校存 在差异 。 “ 升本 ” 之 后 大 都 沿袭 研 究 型或 学 术 型 大学 的传 统 模 式进 行
第3 5卷 云 梦 学 刊
Jo ur n al o f Yu n me ng
VO l l 3 5. N0 . 1 J a n. 2 0l 4
地方本科 院校 实践育人培养模 式的构建 与实施
刘隆华 钟 华
( 湖 南 理 工 学 院 ,湖 南 岳 阳 4 1 4 0 0 6 )
成果 。
作者简介: 刘 隆华 ( 1 9 7 3 一) , 男, 湖南泪罗人 , 湖 南 理工 学 院教 务处 副 处 长 , 讲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高 等 教 育 管理 与评 价 。 钟 华( 1 9 5 8 一) , 男, 湖南岳阳人 , 湖南 理工 学 院副 校 长 , 教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高 等 教 育 管理 。
( 三) 能开拓 一条 地 方 本 科 院校 办 学特 色的人 才培 养之 路 。地 方本 科 院校 大多 地处 非 中心城 市 ,
“ 地 方性 ”决 定 了它 的学科 专业 的建设 需要 与地 方
要 性
( 一) 地 方本 科 院校 教 学改 革 和发 展 目标 的 需 要。 知识来 源 于实践 , 能 力来 自于实 践 , 素质 在实践
教学 , 人 才 培养 和课 程体 系 的建设 并 没有 突 出应用 性、 实 践性 、 操作 性 。 地方 本科 院校 的教学 质 量存在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实践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学校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现状分析、必要性、具体举措和优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推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成为了各大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时已经显现出了一些瓶颈和不足。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尤为关键,而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有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层面,缺乏深度和密切的合作关系。
双方的合作往往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实习安排或者项目合作,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合作机制。
这导致了学生在实践中无法真正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技术,无法融入企业的实际运作环境中,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制约了双方合作的效果。
学校往往难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而企业也难以准确评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这导致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沟通不畅、合作不顺畅的情况,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作关系不深、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双方合作更加紧密、互利共赢。
2. 正文2.1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一种合作模式。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企合作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加贴合。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具体而直接的。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者:燕宏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年第04期[关 ; 键 ; ;词] ;必要性;课程内容;实施及评价[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2-0112-01在影响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职业院校对专业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培养质量不高。
为此,在分析目前的情况,借鉴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及国内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在人员、时间及空间上脱节严重,专业技术课多数停留在讲授法,而用讲授法来讲解实践性强的课程如车工工艺、机制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等。
只能是纸上谈兵。
如讲授车刀的刃磨、车刀的对刀和程序子菜单时,老师很难讲,学生很难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
其次,由于部分专业实训教学设备价格昂贵,学校购置能力有限,学生独立动手实践机会少,大部分教学内容只能在理论讲解,实验是演示性的,操作是仿真性的,实际上机操作是限制性的,导致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大。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一体化教学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以岗位生产训练为主线,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围绕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学、做、练等方式来完成对学生理论、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可以按照科学性原则、梯次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及规范性原则开发一体化课程。
(一)一体化课程内容每个典型任务的内容都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加工工艺和技能技巧训练部分组成。
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数控技术专业(车方向)将课程整合为6大模块:零件的钳加工;零件的普通车床加工;组合件的加工与装配;数控车编程与模拟加工;零件的数控车床加工;产品的质量检测。
职业学院教学一体化实施方案
职业学院教学一体化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职业学院必须进行教学一体化的实施。
教学一体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二、目标
1.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一体化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教育
教学过程。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实施步骤
1.制定教学一体化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目标和
责任人。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完善实训基地和实验设备,提供优质的实践环境。
4.调整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
作能力。
5.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对教学一
体化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实施保障
1.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2.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4.加强与其他职业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教学一体化的经验。
五、预期效果
1.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3.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学校。
4.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交叉融合 共享共生 人工智能+信息学科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申报书
交叉融合、共享共生、人工智能、信息学科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申报书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和信息学科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而信息学科则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然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仍局限于单一专业领域,缺乏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培养。
为此,本项目旨在构建一种交叉融合、共享共生的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项目内容与实施方案1. 课程体系融合为了实现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我们将重构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与信息学科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跨学科知识。
课程设置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涵盖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基础等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结合信息学科的特色,开设通信原理、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信息学科的专业素养。
(3)交叉课程:设置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交叉的课程,如智能通信、机器学习与信息安全等,使学生能够了解两个领域的融合点。
2. 实践平台共享为了实现共享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搭建一个跨学科的实践平台,将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的实践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
实践平台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资源:整合学校现有的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等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的机会。
(2)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相关的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企业合作: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3. 师资队伍共建为了实现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
具体措施如下:(1)引进人才:引进具有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交叉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团队。
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巩固和提高。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优势及实现方法。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巩固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们更有动力学习,这种动力可以转化为更好的学习成果。
其次,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练战是实践的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
再者,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仅是知识水平,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实际表现,培养出的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
最后,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靠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组织都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提供了保障。
总之,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市场竞争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等诸多优势。
只有将其与实际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收稿时间]2014-11-19[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2010062,JG2013010129。
[作者简介]果莉(1962-),女,哈尔滨人,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与电子技术应用。
2015年9月September ,2015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成了各大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并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完整的修改方法,借此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9-0024-0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果莉房俊龙李明(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及实践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我们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索。
一、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为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多方交融,本中心本着培养学生重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宗旨,意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构成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纲要。
二、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1.融合实践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
将实践教学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努力编写实验系统的相关仿真充实课堂的同时,还利用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进一步充实学生的课后学习渠道。
这样可以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建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增设前沿学科及实验项目。
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逐渐增设适应国情的前沿学科及相关的实验项目,实时关注科技动态,始终了解前沿学科的发展情况,为学生传输最新的学术理念,让学生可以紧跟科技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依托“国培计划”,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师离岗学习培训一体化机制。
一、教师教育的“前后”分割
1、师范生职前培养实践性课程弱化问题。
教师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普通文化知识(通识课程)、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三大模块。
在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较多的教育学课程。
我国却相反,大量的是学科课程,而教育专业知识的课程比例严重偏低。
而在仅有的10%的课时中,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安排教育见习、实习。
2、师范生实习过程形式化问题。
有些学校虽然成立了由专任教师带队的实习小组,在实习过程中也给予了一定的指导,但是由于实习学校教师不放手让实习生上课堂,所以很多学生实习归来后,收获并不大,效果不明显,很多实习工作犹如蜻蜓点水,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师范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
3、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方式陈旧化问题
目前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手段远不能满足教师进行
知识更新的需要。
当前的教师培训仍基本以课堂灌输作为主要方式,强调对教学内容的识记,忽视技能的培养;在培训方式上,强调整体统一教育,漠视个性教育;注重教师的“讲”,忽视学员的“做”,使教、学、做分离;在培训内容上,陈旧老套,主要以传统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主,理论讲授与受训教师具体教学实践相脱节。
二、教师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优化“职前”培养过程,培育合格技能型基础教育教师
1、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师范特色。
构建“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渗透,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互动。
打造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套餐”,强调知识融合,注重方法贯通,突出能力培养,实现对学生“合格+特长”培养。
将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由原来的15学分增加18学分,将教育见习、实习由原来的10周增加到18周(一个学期)。
将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必修的老三门,改为中学教学论等七门课程,同时将教师职业基本技能作为必修课程,课程取向进一步形而下,增加课程的实践与实务性,改变原来教育类课程大而空的弊病。
2、技能培训上,注重常规实效。
过去高师的课堂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这当然很重要。
现在教师教育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不改变原有的教学
方式,仅仅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是不能形成学生能力的,技能训练是能力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才能胜任教师教育工作。
因此,将技能训练列入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加强常规训练。
“课前十分钟演讲”、“三角”、“三报”、“三写”等作为职业技能日常培训的重要内容,坚持“天天写”“天天讲”“天天练”,四年不断线。
3、基地建设上,强调内外结合。
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建立了供全校学生使用的“教师职业能力培训中心”,配备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各学院每一位学生配备“小黑板”,强化学生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各专业建设多个可以实施微格教学的电化教室,为其配置摄像机、照相机等微格教学设备。
2002年,学校又拨专款建设了配置更为先进、功能更为齐全的“教师教育训练中心”,保证了全校各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需要。
(二)拓展“职后”教师教育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互动交流
先行调研,融入培训方案。
我校在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的直接支持和指导下,在每次培训前都进行了训前调查,收集问题报告单;梳理调研或作业,吸纳了其中一些建议,融入了培训方案。
精选培训内容,针对工作实际。
我校在培训内容上力戒空洞的理论,与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结合,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实
际水平相结合。
我们还把调研与作业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打包发给了培训教师,便于培训教师根据调研情况调整内容,解决问题。
2、面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于2000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院及时洞察基础教育改革动向,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2007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高中骨干教师新课改培训基地”。
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新课程国家级培训,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省级培训者培训做师资准备。
2007年至今,我校受省教育厅委托,先后承办了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管理者通识培训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国家英语、地理学科和省英语、政治学科培训班,普通高中新课程政治、英语教师学科省级集中培训班,培训中学校长、教师达到1200余人。
3、面向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校职后教师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
2011年暑期,我校承担了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系列省级培训项目,共培训小学英语、小学语文、中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等370人。
义务为东辽县教育局培训以上学科教师95人。
2011年9月—10月份,承担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政治、英语教师学科教师培训480人。
近年来,经过我校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校长,遍布全省各地。
为我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一线,掌握基础教育动态,更新师范生职前人才培养体系和调整在职教师职后继续教
育内容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基金项目: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独立学院四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gh124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育系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