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氨和氮肥》教学设计改2

合集下载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课方案鲁科版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课方案【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亲密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经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经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剖析】本节知识经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剖析,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虑能力和察看剖析能力。

联合学生对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睁开此中的主要反响过程,商讨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这些化学反响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经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熟习的自然现象的剖析,简单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识题,经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简单想到应当学习氮的氢化物,经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解说,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习的化肥下手,指引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响,与酸的反响。

2、经过剖析化合价认识氨的复原性。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经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响,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育经过察看实验现象,总结剖析物质性质的能力;经过活动研究,提升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培育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课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课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课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案及习题设计作者:日期:2、氮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二氧化氮与 水的反应 课前学案【旧知回顾】 元素的游离态 元素的化合态 新课预习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态,如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总结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状态态,如:通过豆科作物的 把空2、氮的高 能化学固氮: 固 氮 反应的方程式1、氮气的电子式 两个氮原子间通过 个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o3、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①NO 和氧气的反应: ②NQ 和N 2O 4的相互转化:因为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 NO 2或N 2O 4并不存在。

③NO 2和水反应: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3NO 2+H 2O =2HNO + NO ……②氮的氧化物简介 12、NO 、NO 2的性质、制法 原理:2NO+Q =2NO 2•••••••(2)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条件x 3 +②x2可得反应方程式 +②x2可得反应方程式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法收集。

C.N 2 + 4CO 2 = 2NO 2 + 4COD.N 2 + 4H 2。

= 4H 2 + 2NO 23.将盛有12mlNO 和Q 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O 的体积是课后练习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A . NOB . NO C. O D. CI 2 2、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②实验室制取 NQ 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法收集课堂练习: 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教案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教案化学教案

【第2课时氨与铵态氮肥】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 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列举、描述、辨识NH3、铵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NH3、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2.能利用NH3、铵盐的性质和转化关系设计制备、分离、检验等简单实验的方案。

3.能依据氨、铵盐的性质,分析科学实验、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氨、铵盐的常见方法。

4.能分别说明氨、铵盐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

1.氨气(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氨水的性质(4)氨的用途13硝酸、铵盐和①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纯碱的原料。

②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14制冷剂。

2.铵盐□15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1)物理通性: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16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不稳定性:a .NH 4Cl 受热分解:□17NH 4Cl=====△NH 3↑+HCl↑。

b .NH 4HCO 3受热分解:□18NH 4HCO 3=====△NH 3↑+H 2O +CO 2↑。

②与碱的反应:a .固体反应:NH 4Cl 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

b .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加热):□20NH +4+OH -=====△NH 3↑+H 2O 。

c .稀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加热): □21NH +4+OH -===NH 3·H 2O 。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氨的性质及应用[交流研讨]1.通常状况下,1升水可溶解700升氨气(已知通常状况下的V m =25 L·mol -1),得氨水的密度ρ=0.9 g·mL -1:(1)试求所得氨水的体积为多少?(2)由(1)的数据说明工业上保存氨气的一种方法,并说明原因。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

第二节氮的循环-----铵态氮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铵盐不稳定性和与强碱反应的化学性质,(2)应用化学性质检验铵根离子2、过程与方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运用观察法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学习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实验总结铵盐性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问题分析,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小实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遇到氨气冒白烟,这个实验用到了氨的哪些性质?(学生黑板板书方程式)【过渡引导】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一下氨与酸反应的产物的性质。

请大家阅读p78页最上面两段,思考:化学氮肥是怎样分类的?常见的铵态氮肥有哪些?(学生看完后回答)(出示图片:几种常见的铵态氮肥,展示常见的铵态氮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铵态氮肥,它的主要成分就是铵盐。

铵盐的性质一、铵盐的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故事引入】有一位农民看到自己买的一袋碳酸氢铵化肥受了潮,就在太阳底下晒,等他下午去取时,发现少了许多,是谁偷了他的氮肥?二、铵盐的化学性质【动手实验】教材78页三个实验。

实验要求: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步骤要有序,实验动作要规范,观察现象要认真,结论分析要讨论,小组汇报要有代表。

学生实验前任务:(1),实验中固体药品如何加入试管?(纸槽送入)(2),三组实验中需注意什么?(都需注意的是什么,分别注意什么)(共同:加热试验加入药品后先预热再固定加热;试管夹夹住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分别:实验1,3试管口略向上倾斜,管口不能对人;实验2试管口略向小倾斜;导管从开始就伸入澄清石灰水中;实验完成后为防倒吸先取出导管,再撤酒精灯。

)任务分配:第1小组完成实验1,第2,3组完成实验2,第4,5组完成实验3。

氮的循环----2

氮的循环----2

无棣二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案主备人王新艳审批人使用人【课题】氮的循环学习目标: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氨的还原性;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2、通过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了解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学案1.氨的物理性质氨是没有颜色、有______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溶于水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____体积氨。

证明氨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是___________。

2.氮的喷泉实验(1)实验操作:(2)实验观察到的现象:(3)【实验1】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当挤压滴管的胶头,胶头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氨迅速溶解,使烧瓶内______减小,在___________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4)由喷泉实验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反应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NH3•H2O。

NH3•H2O可以部分电离生成______和______,所以氨水显碱性,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请写出有关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与酸反应【实验2】①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验结论:挥发性的强酸与氨气在空气中相遇便产生____________的现象,如HCl、HNO3、(HBr,HI)等遇氨气均有该现象产生,而H2SO4、H3PO4无此现象。

(3)氨的还原性工业上利用氨在催化剂(如铂等)存在的情况下跟氧气反应来制取硝酸。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见的铵盐有: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主动探究自然界中的奥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

(2)让学生体会氮的固定,合成氨发展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3)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了解NO、NO2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氮固定的相关知识,认识N2、NO、NO2的性质,了解自然界形成硝酸的过程。

重点:(1)知识重点:N2、NO、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对非金属元素氯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学生对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生知道了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

也就是说:学生们已接触了一些非金属元素的知识。

教师应注意选择什么样的线索,怎样承载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尤其重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含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 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氨与铵态氮肥教学案化学教学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 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氨与铵态氮肥教学案化学教学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时氨与铵态氮肥—————————————————————————[课标要求]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

2.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掌握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NH3是唯一的碱性气体,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搜集,NH3·H2O是唯一的可溶性弱碱。

2.实验室制NH3的反响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3.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有机氮肥。

4.NH的检验方法:向盛有待测液的试管中参加碱液,加热,用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

5.主要的化学反响:NH3+HCl===NH4Cl(白烟)NH4HCO3NH3↑+CO2↑+H2ONH4Cl NH3↑+HCl↑NH+OH-NH3↑+H2O1.物理性质[特别提醒]NH3极易溶于水,可由喷泉实验证实,实验室搜集NH3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搜集。

2.化学性质(1)氨与水的反响氨与水反响,其水溶液显弱碱性,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 NH3·H2O NH+OH-。

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NH3↑+H2O。

(2)氨与酸的反响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白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NH3+HCl===NH4Cl。

(3)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特别提醒](1)枯燥NH3时不能用浓H2SO4,原因:2NH3+H2SO4===(NH4)2SO4。

(2)液氨与氨水不是同一种物质,前者为纯洁物,后者为混合物。

(3)NH3遇HCl产生白烟现象,可用浓盐酸检验NH3;NH3遇H2SO4无白烟现象,原因是H2SO4不易挥发。

3.用途(1)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原料。

(2)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1.判断正误。

(1)NH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2)实验室常用排水法搜集纯洁的NH3()(3)NH3具有复原性和可燃性,但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4)氨水与液氨均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5)氨水中1molNH3·H2O能电离出1molNH()答案:(1)×(2)×(3)√(4)×(5)×2.以下现象中不能用于检验NH3泄漏的是()A.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B.气体使潮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D.气体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解析:选BA项,浓盐酸挥发出的HCl与NH3反响生成NH4Cl,从而产生白烟,正确;B项,NH3不能使潮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正确;NH3是碱性气体,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能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D项正确。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氮的循环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掌握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请说明导入环节在这堂课中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如何起到优化作用。

(300字左右)关于氮的循环内容的学习,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可以使教学变得更直观性、趣味性,使教学更形象、易理解。

整个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导入语时间信息技术支持
问题设置:谚语“一场雷雨一场肥”的含义?雷雨过程中所产生的肥料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
模拟《雷雨发庄稼》视频2分钟
《雷雨发庄稼》视频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及脱氮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氮循环对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预。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不同形态的氮(如氨、硝酸盐、氮气等)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氮循环过程,提升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形成对生态循环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对氮循环的学习,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元素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基础,对生态系统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氮循环的细节和实际意义。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应与课本紧密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理解。

3. 教学评估应关注学生对氮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

二、教学内容1. 氮循环基本概念: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脱氮等过程。

- 教材章节:氮循环及其生态意义。

2.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 教材章节:氮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氮循环与生态环境。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材章节:人类活动与氮循环;氮污染及其防治。

4. 氮循环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典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异常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氮循环基本概念及作用介绍。

第二课时: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实验探究。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氮的循环教案2. 课题归属:地球科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氮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氮循环的过程;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五、教学内容1.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1.1 氮气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比例;1.2 氮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2.1 固氮作用:自然界中的固氮微生物及其作用;2.2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3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2.4 氨化作用:有机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3.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氮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2 氮素过多或过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 氮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4.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4.1 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2 工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3 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

5.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5.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氮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3 低碳生活与氮循环。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中氮气的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氮气的关注;2.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3.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分组讨论,分析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4.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5.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小组研究,探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6.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总结发言,强调低碳生活与氮循环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气组成和性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氮循环过程中的合作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氮污染现状及对策的了解;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氮的循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掌握氮的不同形式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氮的循环图示。

3. 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氮的循环图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示中的各个环节。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氮在生物体内起到什么作用吗?为什么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讲解:1. 解释氮的循环过程:a. 氮气(N2)通过固氮作用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

b. 氨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其中包含氮。

d. 植物被动物食用,氮进入动物体内。

e. 动物通过排泄将氮排出体外,形成氨或尿素。

f. 氨或尿素被分解为氨气,再转化为硝酸盐。

g. 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循环再次开始。

2. 指导学生分析氮的不同形式及其转化过程:a. 氮气(N2)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b. 植物吸收氨或硝酸盐的过程称为吸收作用。

c. 植物合成有机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固定作用。

d. 动物摄取植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摄食作用。

e. 动物排泄氮的过程称为排泄作用。

f. 氨或尿素分解为氨气的过程称为分解作用。

应用:1. 提供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分析情境。

总结:1. 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强调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氮的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元素的循环过程,如碳、氧等。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评估学生在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或实地考察,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氮的循环教案二

氮的循环教案二

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性质,知道NH4三.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分析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温馨提示:●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2

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2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氮气、NO和NO2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何利用氮循环?
新课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的循环——氨与氮肥
北京第109中学——郑岩龙一、教学背景分析2010-4-17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出发,以“如何获得稳定的适合植物吸收的氮”为总驱动性问题,结合相关问题和实验,展开氨气的性质、铵盐的性质等内容的学习。

从知识内容层面,以NH3为核心,从物质分类的角度,NH3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推测氨气可以与酸反应,转化为适合植物吸收的固态氮肥;从价态的角度,N处于最低价-3价,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转化为硝态氮。

通过氨气性质的探讨,让学生建立从类别和价态两个角度学习某一具体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设计思想:
生产生活线索:从工业合成氨出发→寻找适合植物吸收的化合态的氮
NO3- (+5)硝态氮肥

NO (+2)

知识线索:N2→ NH3(g)→ NH3·H2O ( l ) → NH4+(s)铵态氮肥
(-3) (-3) (-3)
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的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2).通过实验认识氨气的性质和用途,并从离子角度或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反应。

(3).通过讨论氮肥使用和保存方法掌握铵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获得稳定的适合植物吸收的氮肥展开讨论和实验,提高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环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2)了解氮循环给人类带来的外在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感受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的性质、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从价态角度分析物质的性质;从氧化还原和离子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最终构建氮循环的知识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氮的循环——氨与氮肥
一、NH3 二、铵盐
1、物理性质: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2、化学性质:
(1(1)受热分解
NH3+H23·H2O(呈碱性) NH4HCO33↑+ CO2↑ + H2O↑
NH3·H23↑+H2O
(2)与酸反应(2)与碱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NH42O+ NH3↑
实质:NH3 + H+ === NH4+ 实质:NH4+ + OH3↑ + H2O (3)催化氧化
催化剂
4NH3+5O4NO+6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