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未富先老与中等收入陷阱

合集下载

如何应对_未富先老_的挑战

如何应对_未富先老_的挑战
假设我们今天遇到了这样的转折点(我更倾向于认为发 生在 2003 年),来跟其他亚洲国家就人口机会窗口的关闭做 一比较。首先,日本人口红利消失是 1990 年之后,到 1995 年 人口抚养比才降到最低点,随后开始上升。其次,韩国在 2015 年几乎和中国一起人口窗口关闭,或者说人口抚养比 降到最低点,然后迅速失去人口红利。泰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时间也和我国几乎是重合的。但是我们目前人均收入水平距 离日本 1990 年的水平以及韩国目前的水平,仍然有着巨大 的差距,2010 年我国人均 GDP 只是韩国的 25%,甚至也低 于泰国的水平。最后,再看一看比我们收入水平低的印度、越 南,他们还有若干年人口红利可以收获。总之,无论是经济发 展水平在我们前面还是在我们后面的国家,都可能有显著的 比较优势,或者在资本和技术上,或者在劳动力上,但是我们 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太早了,新的比较优势窗口尚未开启。
76
平衡,获得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内需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以
及资源禀赋仍然是适应的,这样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至 于采取休克的方式或过于剧烈,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比较优势 真空的状态。内需扩大可以继续利用现有产能,为产业结构 调整赢得时间。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分类,按照购买力平价, 中国日均消费在 2- 20 美元的“中等收入者”人口占比为 66%,消费总额占 79.2%。这个特征显示,第一,占总人口比 重很大的中等收入者仍然是一个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与中 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乃至出口结构的层次,即相对低端的消费 品制造业,是比较适应的。第二,由于他们的消费占总消费的 比重较大,随着这个群体的继续扩大,其消费需求可以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支撑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
我们进一步来看中国的未富先老挑战。迄今为止,中国人 口年龄结构的特点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比重高,保证了劳 动力供给的充足性,创造了高储蓄率的条件,为 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改革开放期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按照我们 的估算,人口抚养比(即少儿和老年依赖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 口的比率)的下降,对 1982- 2000 年期间人均 GDP 的增长作 出了 26.8%的贡献。但是,这个人口红利正在减少。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并分析其成因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并分析其成因

谢谢观看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与跨越路径研究》是2019年12月1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作者是潘恩阳。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
《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是2018年3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郑之杰。
参考资料:四大陷阱
四大陷阱指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和气候变化陷阱。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 分析其成因
参考资料:民生经济概论
《民生经济概论》是201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介绍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 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 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 1、依赖初级产品的对外经贸战略与结构性失衡 对外开放战略,尤其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被视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发展的 重要原因。外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缓慢,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种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不利 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
《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是2012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秉 文。
参考资料:人口老龄化与“是2013年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雪 原。
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与跨越路径研究
内容介绍
传统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财富分配结构与税收制度、政府行政制度与法制、社会阶层体系与 社会秩序等。 5、观念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脱节 这些观念和素质的差别正是地区经济存在差别的关键问题,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仅从供给 侧抽象地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本地人的观念和素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观念和素质的转 变过程,再也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只不过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本地人在自己的实践中, 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挫折、反思与醒悟,才能逐渐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中等收入陷阱内容介绍

《读懂中国经济》读后感

《读懂中国经济》读后感

《读懂中国经济》读后感《读懂中国经济》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作者蔡昉通过回顾和审视中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并探讨了中国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

在书中,蔡昉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及海外对中国经济的认知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蔡昉在书中提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意味着劳动力转变和人口红利消失,这对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蔡昉认为,中国需要将人口红利转变为改革红利,并提出了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新一轮增长的思路。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其次,蔡昉在书中对海外对中国经济的认知误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认为,海外观察者通常将中国经济仅仅看作是一个廉价劳动力的出口国,忽视了中国在科技发展、创新能力和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这种误区导致了对中国经济的片面理解和评价,蔡昉的观点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此外,蔡昉对中国经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他认为,中国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并通过加强法治和市场机制的建设来提高经济效率。

这些建议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通过阅读《读懂中国经济》,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蔡昉的观点犀利而深入,他对中国经济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让我在书中找到了很多共鸣。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而言之,《读懂中国经济》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和现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跨越三大“陷阱”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跨越三大“陷阱”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跨越三大“陷阱”
中国正面临着三大“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中老年陷阱和资源陷阱。

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快速,但无法避免这三大陷阱的困扰,若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就很难使中国继续稳健发展。

因此,共同富裕助力中国跨越三大“陷阱”是必要的。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口对外需求和投资效益逐渐下降,国内消费者收入增长缓慢,这就限制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更多成果。

中国目前处于这种境地,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出口需求和投资效益已经不再增长,国内消费者收入也仅有微小的增长,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老年陷阱指的是某个国家的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人力资源不足,生产率低,制造业生产存在压力,使得经济发展出现困难。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长期实施,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打工,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劳动力紧缺,使得中国拥有近10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深陷中老年陷阱。

资源陷阱是指资源枯竭问题。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但大量的耗费资源,如煤炭、石油、自然资源等已经被枯竭,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障碍。

由于经济对资源的
依赖性非常大,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中国陷入了资源陷阱。

要跨越三大“陷阱”,就需要提高全民收入水平,拥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撑发展,并加强人口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劳动力。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跨越三大“陷阱”,就是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和技术,大力推进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以及强化资源保护和提高使用效率,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蔡昉-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不现实 靠增长解决未富先老

蔡昉-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不现实 靠增长解决未富先老

蔡昉: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不现实靠增长解决未富先老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中国也面临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早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困难和养老资源不足等挑战,如何解决中国人口“未富先老”问题,如何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靠增长解决“未富先老”问:如何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蔡昉:在过去的30余年中,中国在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方面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但是,中国的人口转变更是以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步伐推进。

人口转变与人均收入提高之间的这种缺口,可以被表述为“未富先老”。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也迅速降低,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就开始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也一直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下一步,随着2015年前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并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水平提高的人口转变后果,关键在于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换句话说,由于人口转变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即便在生育政策调整的情形下,老龄化趋势仍将继续,已经形成的“未富先老”缺口,主要应该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来予以缩小,并最终得到消除。

应对老龄化面临诸多挑战问:中国在应对老龄化上面临什么挑战?蔡昉: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获得之间,需要避免出现一个人口红利的真空时期。

而“未富先老”的特点,的确在两次人口红利的良好衔接上,给中国带来特殊的困难。

如果通过在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条件的同时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中国就可以避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成为应对老龄化及其带来的养老基金不足而广泛采用的手段,但是,中国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使得这个做法不应成为近期的选择。

中国目前临近退休的劳动力群体是过渡和转轨的一代。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取得了初步成功,但随后陷入了增长速度下滑、经济结构转型困难等问题,难以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现象。

虽然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却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依靠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但由于资源配置不足以合理利用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从而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科技创新不足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不足。

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往往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但随着发展,创新能力不足使得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优势产业的支撑,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这种情况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无法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体制机制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宏观经济调控困难、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一些国家在经济增长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却很难实现哪怕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经济增长初期注重以下几点: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需要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在技术、装备和服务方面进行更新升级,增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力量,提高产业水平和附加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提高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动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蔡昉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

蔡昉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

蔡昉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蔡昉 [ 2011-05-23 ] 共有1条点评从事金融和宏观经济研究的人主要关心周期现象,时间跨度不是太长,而我们做人口研究的关注的时间跨度很长。

我很乐意与金融和宏观经济界的研究者讨论。

实际上,我做人口研究,主要关注点并不在人口政策,我更关心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生育率下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人口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人口转变”,转变的一个方面是生育率下降。

农村和城市的情况不同,一般来说,城市的生育率更低、下降得更快;农村的生育率较高,下降得较慢。

就中国的整体情况来说,生育率下降得非常快。

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在1970年代之前是6,到1980年代初降到了3以下,而独生子女政策却是从19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

1980年以后,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很快就降到了2.1的替代水平以下。

表1: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迅猛从1990年代开始,国家人口计生委就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8。

到现在已过20年。

20年总和生育率不变,这实在是很奇怪。

实际上,国内还有一些不同意见,很多学者认为总和生育率只有1.5-1.6。

联合国社会发展司人口处也按照1.8的总和生育率做中国的人口预测,他们受到了不少指责。

最近我们发现,计生委悄悄改变了说法。

虽然他们没有承认总和生育率不到1.8,但他们接受了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

而无论是按照国家统计局每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还是中间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或每年都进行的千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们都能算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都已经降到了1.5以下。

据说,一个海外人口学家根据六普数据进行了估算,结论是中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4。

联合国也改口了,去年他们出版了一个报告——《世界生育率报告》,其中中国2006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4。

图2显示,中国的生育率不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发达国家是1.6,而我们只有1.4。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1. 定义中等收入陷阱,又称中等收入困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迈向高收入水平过程中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差距扩大、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的状态。

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难以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特征包括:1.经济增速放缓: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无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收入差距扩大: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停滞不前,导致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3.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和技术,无法升级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4.高成本困境: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上涨等高成本因素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5.内外需不足: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消费需求低迷,外部市场需求疲软。

2. 重要性中等收入陷阱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果无法突破陷阱,将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稳定的维护:中等收入陷阱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这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因素。

同时,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导致就业不足和社会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

3.创新能力的提升:中等收入陷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不足,为了突破陷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提升技术能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4.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等收入陷阱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

只有突破陷阱,提高经济产业链的附加值,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机会。

因此,了解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应用为了有效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1.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

_中等收入陷阱_的理论_经验与针对性_蔡昉

_中等收入陷阱_的理论_经验与针对性_蔡昉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蔡昉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论证表明:(1)“中等收入陷阱”与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是相容的,因此,它是一个可以借助来分析特定阶段经济发展现象的有用概念;(2)大量国家的经验也证实,的确存在着在统计上的显著性,验证了在中等收入的特定阶段上,高速增长的经济体表现出减速甚至增长停滞的趋势;(3)从人口转变、资源禀赋变化以及增长方式等一系列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看,中国正面临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严峻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国际经验和教训,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人力资本积累和深入体制和政府职能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长减速 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鉴于把东亚视为世界上最富活力的地区这样一个判断,世界银行每隔4年对东亚经济进行一次主题研究,概括其独特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揭示既定时期的问题与挑战。

2007年主题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地首次提出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警示(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等,2008)。

该报告引用的文献表明:“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第5页)。

从那以后,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广为经济学界所讨论,被运用来类比拉丁美洲以及若干亚洲经济体的困境,并且常常作为对中国经济前景判断的一个参照点(王庆等,2009;Eichengreen et al.,2011;霍米·卡拉斯,2011)。

而这个概念对于中国的针对性,因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一项旨在寻求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的研究,而更加引人注目。

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不赞成使用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的观点。

虽然尚未发现系统论述的文献,但是,仍然可以对这类观点进行归纳,即大致有以下几个论点。

其一是认为“陷阱”这个用语不恰当,因为这个词容易使人联想到人为下套,一个经济体怎么会被人为地设下陷阱呢?其二是认为并无现成的经济理论,可以像贫困陷阱或贫困恶性循环理论那样,符合逻辑地刻画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现象。

蔡昉: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冲击的日本教训

蔡昉: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冲击的日本教训

蔡昉:⽼龄化对经济增长冲击的⽇本教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蔡昉在《⽇本学刊》2021年第4期发表《从⽇本经济表现看“长期停滞”的典型特征》(全⽂约1.4万字)。

点击图⽚,进⼊微店蔡昉认为,⽇本在经济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转折点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初劳动年龄⼈⼝到达峰值,标志着⼈⼝红利的消失,导致潜在增长率降低。

2009年总⼈⼝到达峰值,强化了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

由于对形势的误判和政策滥⽤,⽇本既未能实际促进全要素⽣产率的提⾼,也未能有效改善可持续的需求因素,致使⽇本经济陷⼊“长期停滞”,表现出低通货膨胀率、低长期利率、低经济增长等典型特征。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临着⽼龄化困扰,如何避免⼈⼝转变冲击经济增长,⽇本经验可以成为有益的镜鉴。

⽇本是世界上⽼龄化程度最⾼的国家之⼀,也被普遍认为是长达数⼗年经济增长表现不佳的国家,因此,相当⼀部分研究者把⽇本的“⾼龄少⼦化”与其经济增长“失去的30年”建⽴起因果关系。

有些经济学家把⽇本经济陷⼊的窘境形容为“⽇本病”,并且由于很多发达经济体具有与“⽇本病”⼗分相似的症状,因⽽形成⼀个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本化”的说法。

综合相关⽂献的讨论,可以⽤“三低两⾼”来简洁概括“⽇本病”,即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以及⾼龄化、⾼债务。

⼈⼝⽼龄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影响。

对⼀个特定的国家来说,⽼龄化过程中的两个⼈⼝转折点常常对经济增长产⽣冲击。

第⼀个转折点系劳动年龄⼈⼝到达峰值并转⼊负增长,通常带来供给侧冲击,表现为潜在增长率的降低。

第⼆个转折点系总⼈⼝到达峰值并转⼊负增长,通常带来需求侧冲击,造成经常性的负增长缺⼝。

⽇本是世界上⽣育⽔平最低和⽼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近年来的总和⽣育率仅为1.37,60岁及上⼈⼝占⽐⾼达34.3%,总⼈⼝已经连续10年负增长。

这些⼈⼝转变的经济后果,⼏乎⽆⼀遗漏地反映在过去30年乃⾄更长时间的⽇本经济发展历程中。

通过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通过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Towards Avoiding “Middle Income Trap”Through
Reform
作者: 蔡昉[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等收入陷阱冶;人口红利;全要素生产率;资源配置;人力资本
摘要: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潜在增长率自然下降,实际增长速度也开始降低,许多国家因而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但是,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并不必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必须能够正确认识发展阶段,靠挖掘改革红利提供生产率而不是依赖拉动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要提供全要素生产率就要鼓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
提高人力资本.。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26 | 中国报道 2013年1月 总第107期Cover Story封面故事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是每一个国家必经的阶段,在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框架下,通过对中国新型人口红利的再造,可以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向内涵增长、创新驱动转变,发展阶段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阶段”。

东亚一些国家,几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90%的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中等收入陷阱”,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5000美元,已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并下调经济增长预期。

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不再持续、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中国人口红利是否真的消失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口的“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和“人口红利拐点”已经越过,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上升等导致的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已经丧失,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最高点,然后缓慢下行。

与之相对应,人口红利也将在“十二五”时期彻底消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劳动力供给将不再是无限的。

据蔡昉预计,伴随人抚养比提高,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转变为人口负债,人口红利将开始消失。

与此对应,针对中国的人口红利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去年在主持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就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

他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还有9亿人,并提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明确了中国人口红利实现的方向和道路。

蔡昉:“未富先老”不足为虑

蔡昉:“未富先老”不足为虑

蔡昉:“未富先老”不足为虑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最终走向老龄化,这是
不可逆转的,是经济规律决定的。

说到“未富先老”,其实早已经出现了。

几年前,我查了一下数字,中国人均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1/5,而老龄化程度却是世界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比富裕程度高。

但中国的事情从来都要体现中国特色,所以老龄化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总页数】1页(P16-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1
【相关文献】
1."未富先老"意味着什么?--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蔡昉所长 [J], 王佐
2.世卫组织称本波禽流感已近尾声新病例不足为虑 [J],
3.“信息茧房”或不足为虑 [J], 叶铁桥
4.中国当前的突发性物价上涨不足为虑 [J],
5.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退坡不足为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佚名
【期刊名称】《人事天地》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提出: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不是必然的,这取决于在经济层面,中国能否成功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社会层面,能不能增强社会和谐,保持政治社会稳定。

【总页数】1页(P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33
【相关文献】
1.吸取部分拉美国家发展教训避免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J], 陈彩娟
2.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分析 [J], 李智明
3.中国落入“上中等收入陷阱”的趋势分析——基于Fisher判别法的实证研究 [J], 田穗;张敏
4.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与中国对策 [J], 乔宇
5.赵福军:“工业软化”是有效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富先老与中等收入陷阱-蔡昉

未富先老与中等收入陷阱-蔡昉

西 中 东
缺乏创造性毁灭机制的代价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
——狄更斯
2000 90-94 75-79 60-64 45-49 30-34 15-19 0-4 12 10 8 6 4 2 0 2 4 6 8 10 12 90-94 75-79 60-64 45-49 30-34 15-19 0-4 12 10 8 6 4 2 0 2 4 6 8 10 12 2010
中国
资本-劳动比
就业增长
二、未富先老
总和生育率
0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
2
3
4
5
6
7
8
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
全国
城市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农村
生育率的最新国际比较
总人口:2030年前后峰值
2035 1437
2 030 2 035 2 040 2045 2050
1000
1200
1400
1600
200
400
600
800
0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500 250 500 750 0 -250 1000 1250 1500 1750
四、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的索洛源泉
资本和劳动增长率
10 12 14 16 18 0 2 4 6 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蔡昉: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中等收入陷阱

换句话说,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说,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这也说明为什么20世纪的世界经济没能缩小贫富差距。

它指出,中等收入国家被主导成熟产业的、低工资的穷国竞争者和主导技术迅速变化产业的、追求创新的富国挤压在中间。

”特别是对比拉美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后令人失望的表现,东亚5个经济体(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罕见地成功进入高收入阶段,同时,东亚另五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都也已经赶上了拉美8国。

这个说法是依据截至2000年的数据得出的,而如果从2011年来看,拉美8国中已有3个国家达到或超过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门槛,而中国和亚洲四小虎仍有相当差距。

因此,报告提出:“上述东亚5个经济体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它们成功地转移到发展的中等收入阶段?拉美8国做错了什么?现在东亚的中等收入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获得与它们成功邻居相似的、而不同于太平洋对岸国家的未来?”在世界银行同时发表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报告:危机10年后的状况》中,这个问题进而被表述为:“历史表明,许多经济体常常都能迅速到达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但只有很少的国家能够跨越这个阶段,因为实现这一跨越所必需的那些政策和制度变化,在技术、政治和社会方面更复杂、更具挑战性。

”“一个国家可以遵循最初的发展战略和增长机制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但却难以再依靠这套战略和机制继续从中等收入跨向高收入。

”显然,这个如何跨越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行列的命题,对于尚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自然有着强烈的共鸣和吸引力。

讲中等收入陷阱,前提自然是要有不同收入阶段的划分。

故这也是和世界银行自1987年以来按收入高低把各国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4类相衔接的。

世界银行对这4个阶段的分类阈值一直进行动态调整。

到2012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大体是1000美元以下为低收入阶段,1000~4000美元为中低收入阶段,4000~12500美元为中高收入阶段,之后则为高收入阶段。

退休年龄:世界难题和中国国情(精)

退休年龄:世界难题和中国国情(精)

退休年龄:世界难题和中国国情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现阶段我国退休年龄能不能与发达国家并轨?由于老龄化社会的临近,近来提高退休年龄的话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在理解人口老龄化原因时,人们通常着眼于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提高这样一个事实,但却往往忽略了由于寿命延长带来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即老年人活得更长,老龄化程度也会提高。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出生人口预期寿命已经从1982年的67.8岁提高到2010年的73.5岁。

在健康寿命延长的条件下,老年人不啻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但是,作为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一种手段,提高退休年龄的办法却颇有争议。

本文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延长退休年龄的国际经验与争论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的一个政策手段,是提高退休年龄以便扩大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

例如,有大约半数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已经或者计划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其中18个国家着眼于提高妇女退休年龄,14个国家着眼于提高男性劳动者的退休年龄。

2010年,OECDI家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62.9岁,女性为61.8岁。

然而,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并非没有争议,实际执行中出现的情况远比政策初衷复杂得多。

近年来欧洲国家发生的一些事件表明,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在一些国家遭到民众的抵制。

导致这种民众意愿与政策意图相冲突的原因,有着来自劳动者和决策者的不同解释。

反对此类政策调整的民众,往往认为政府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调整,动机是减轻对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负担。

与此相对应的政府解释则是,劳动者长期耽于过于慷慨的养老保险制度,以至因为不愿意失去既得利益而加以反对。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养老金缺口成为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特别是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尚高的时候形成的现收现付模式,最终会因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而日益捉襟见肘。

因此,政府的确要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角度出发,考虑退休年龄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昉:未富先老与中等收入陷阱分享到:2011-11-30 14:05:30 来源:同花顺整理为剖析2012年经济和政策前景及相关投资策略,国金证券于2011年11月30日到12月1日在上海举办“国金证券2012年度投资策略会”。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报告中提出,中国总合生育率是 1.4,是非常低的生育率水平。

以下为文字实录:大家下午好。

接下来我用一点时间分享一些我们的研究结果。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未富先老特征和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会有影响。

从而对投资和宏观经济周期性也有影响。

我是站在我的角度,从比较长期的角度来谈,可能会对大家自己的工作有一些帮助。

我想把未富先老的特征和中等收入陷阱结合起来。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第一次世界银行在一个报告当中,他四年给东亚做一个地区报告。

07年的报告叫做东亚复兴,但是在这个报告当中,他预见到东亚可能会复兴,会回到历史上辉煌的地位,但是他也提醒,东亚有中等收入国家,还有相当多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这个时候最容易有经济增长的麻烦。

一个通常的表现就是像拉美国家一样,像亚洲的菲律宾、马来最近,去年世界银行行长来中国,见到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最后决定和中国政府合作做一个改革发展的思路性大报告,其中也是以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为主题的。

因此他成为我们现实的一个考虑。

说中国有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可能性。

如果讲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最近,国际上有两个研究。

研究的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在什么时候速度会减下来。

这两个研究结论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均GDP到某一个水平上,你的速度会减缓。

左边这个部分我称之为低减速点。

王庆的研究是说在人均GDP7000美元的时候,这个是按照购买力评价测算的,至少我们现在的水平要乘二,或者是更多,他认为在7000美元的时候,GDP增长速度要减速,通常至少要减速2.8个百分点。

右边是高减速点,是人均GDP在1.7万美金时减速。

这两个差距比较大,但是都是用购买力评价计算。

这样的结果是说,我们按照这两个口径测算,大概我们应该是在人均GDP9000,甚至是一万以上。

我们正好在减速区间内。

所以从经验上来说,我们潜在的是有可能减速的。

那么减速是怎么减的呢?我们先来看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我们的GDP增长速度平均每年9.9%,他是靠什么推动的?我们看到最大的贡献是资本的投入,它的贡献达到了71%。

第二块是劳动,简单劳动力的投入贡献了8%。

第三块是人力资本的贡献,也就是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贡献了4%。

剩下的,我们知道在做增长模型当中叫残差。

我们又把其中提炼出一块叫人口抚养比,就是我们把依赖型人口放在分子上,劳动年龄人口放在分母上,如果说这个抚养比例值在下降,说明我们的人口结构越来越有生产性,劳动力多,负担轻,劳动力供给充足,充足率高,这叫人口公里。

他贡献的是7%,剩下的还有10%的贡献叫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于一个是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一个是微观上向管理、体制进步等方面的贡献。

这是我们过去所经历的发展因素。

未来,我们看一看世界银行的估算结果。

他们是估算中国不同时期的潜在增长率。

第一个图是1978-1994年,那个时候是9.9,第二张是1995-2009年,是过去一段时间,他们估计是9.6,这也差不多,他们算的是2010-2015年,大致相当于我们的十二五时期,他说中国减速要减到8.4,再往后,2016-2020年大概相当于我们的十三五期间,他说中国经济要减速到7%。

大家看减速是由什么构成的?从早期的时候,浅蓝色上面的部分是就业增长。

也就是说,劳动力充足,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占到1/3,第二个时期就业增长这一部分只占到1/9了。

到十二五时期,这部分微不足道,到十三五时期他变成负的了。

和我们看到的说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人口红利消失是基本一致的。

这样我们就会看一看,中国的人口怎么变的。

它的未富先老特征是怎么形成的?这是我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通常我们把一个妇女终身生育的孩子数量叫总合生育率,总合生育率表示我们一个国家高低的一个主要的指标。

通常,我们把2.1叫做替代水平。

我们想说一个妇女终身生育的孩子数,在中国的婚姻制度下,我们一夫一妻制,所以一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等于一对夫妻的孩子数,要达到2个,才可以不增不减,孩子是有一点磨损的,所以2.1是替代水平。

高于这个水平叫高生育率,低于这个水平叫低生育率。

我们看这个趋势是怎么变的,第一个是中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下降到今天,到了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综合生育率是1.4,是非常低的。

第二个信息是说,我们下降最快的时期是在70-86年,我们知道80年我们才实施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也就是说生育率的下降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因素下降,不仅仅是政策因素。

因此从这个上来说,未来我们调整政策人们也不见得要生。

第三个信息,我们看城市和农村的人口生育率下降是有一个时间差的,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城市需要的劳动力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工的原因。

这是人口转变,人口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现在我们总合生育率是1.4,这是什么水平呢?世界平均水平是2.6,发展中国家是2.5,发达国家是1.6。

这里面我们没有加上最不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应该更高。

也就是说中国和谁比都是低生育水平的。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龄少子化国家,但是去年日本的生育率是1.39,四舍五入之后和我们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是非常低的生育率水平了,而且持续了多年。

这种低生育率是我们预测人口最主要的指标。

因此这种低生育率我们可以看到2030年前后我们达到人口峰值14.37亿,在这个水平上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减少,因此我们见不到15亿,更见不到16亿。

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期间一段是2002-2022年之间,我加了一段,这条粉色的线是劳动人口每年新增量,大家可以看到是每年减少。

到2015年前后是0增长,而2015年之后就是负增长。

意思是说,中国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到2015年就到头了。

在这之后就是在绝对意义上的减少,和我们想象的中国人口多,劳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不一致的。

我们的人口预测就是这样的结果。

相应的,劳动年龄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构成了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下降是好事,迄今为止我们一直是在享受人口红利。

但是我这里提供了三个结果,有官方的,有学者的也有联合国的预测。

从今天开始到2015年人口抚养比降到最低点,随后就迅速提高。

也就是说到现在我们还享受人口红利,但是一两年之后人力红利停止,再之后就是人口负债。

也就是说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

有一些同志关注这个事,有人讲说,中国的人口红利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他跟我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认为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过程就是人口红利产生的过程。

到了底之后他一上升就没了。

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人口抚养比在于他低不低,你假设中国在90年代的时候,人口抚养比已经降在那里的,他回升的时候,他还要一段时间,那一段时间也是人口红利的时期。

我认为这是想当然的,我是这样回答的,用人口学回答不了人口红利。

因为没有人口抚养比的下降过程,你的资本投入之后就会遇到递减现象,你没有所谓的前桫椤的源泉。

所以我定义为2013年,有人说是2030年。

中国的特点不在于老龄化,而在于未富先老。

这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结构的比较,蓝色的是中国,右边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按照年龄来看,他还是人口金字塔,而我们越来越像橄榄型,也就是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比其他法真要老的多。

具体的数据就是说,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的情况下,平均65岁以上人口比重,去年是5.3%。

而中国我们正好做完了六普,是8.9%,比人家要老的多。

这是我们未富先老的特征。

未富先老的特征,我自己认为这和中等收入陷阱有非常深的逻辑和联系。

历史上也有历史联系。

我们首先看逻辑联系。

这张图,大家先不看图片,先看那条曲线,那条曲线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是一个很复杂的计量模型。

他观察上世纪1970年之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他假设有一个横坐标,恒坐标是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纵坐标是增长率。

就可以看到各类国家都是怎么增长的。

结果他发现这条微笑曲线,或者是U型曲线,他认为低收入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获益很好,经济增长表现很好。

富裕国家也是这样。

而中等收入国家处于底端。

我们用这两个画面来解释,我们先看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美国是资本充足,资本市场发达,技术、创新都在最前沿上。

因此,他的增长就是世界技术在进步,技术向前长一分,它的经济就向前进一尺。

所以当乔布斯站在台上说,这是ipad,第二天全世界的苹果店都排队。

因为他在技术创新前沿上,他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在全球化当中获益。

另外一张图是中国人把美国的苹果实现了,我们是低收入国家,因此我们的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便宜,我们把任何劳动密集型产品都生产到极致,让它成本最低。

因此我们可以打败全世界所有的竞争者。

因此在全球化过程当那么明显,因此相对来说,他们处于一种真空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有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种逻辑的解释。

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遇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就在于说,我们未富先老,先老意味着我们劳动力不足,即将失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未富是说,我们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我们的技术和资本的丰裕度不够,我们不能在新的领域立刻获得比较优势。

因此旧的比较优势丧失,新的比较优势还没来,我们是典型处于比较优势真空状态。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那么快发生的,但是逻辑上是有这样的问题的。

因此我们看到我们先老造成的成果,劳动力供给开始不足了,但是还有劳动力需求。

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不足产生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

过去我们称之为印证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最好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时期,我们有无限的劳动供给,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你可以用固定不变的工资把他们吸引来。

但是人口结构变了,而经济增长还对劳动力油需求,供求关系变了,工资必然上涨。

这里我永乐几个工资都证明了2003年之后,中国的各行各业的工资都是以每年两位数的实际上涨在提高。

这里我用了制造业、建筑业,把农民工工资单独挑出来,农业当中也有雇佣工人,是按天结算工资的,还有规模化的养殖,我们发现所有的工资都在2003年之后迅速上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照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定义,我们把我个人倾向于把2003或者是2004年称之为刘易斯理论转折点。

在那之前,你用不变的工资可以源源不断的吸引他们来。

而在那之后,仍然有生育劳动力,但是你必须要涨工资他才愿意来。

按照刘易斯的原意,这就是刘易斯转折点,因此刘易斯转折点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的二元结构没有消失,但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特征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