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对儒家传统财政思想的批判_李传印

合集下载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价 值 的发 展 和 体现 。在宋 朝 的 历 史 卜 ,儒 学 的 各个 派 别 几乎 都 有 直接 关 于义利 观 点 的讨 论 。 干安 石 的 “ 公之 学 ”,在 荆 变 革 之初 就 受 到 了司 马光 等 以 “ 利 之 辩 ”为 由的批 评 。 当 义
安 石 、 薛 向 、吴 居 厚 , 称 为 “ 赚 商 旅 , 以 盗 贼 之道 利 其 诱
有着 丰 富 的 事功 实 践 。他 发扬 了永 嘉 学派 经制 之 学 的传 统 ,
更 为重 要 的 是 , 当我们 把 他关 于 义 利 的学 说放 入 整 个儒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
统 内来考 虑 ,就 会 发现 ,叶适 所 主 张 的义 利 思想 本 身是 儒 学 发 展 一直 以来 的一 条 重要 主线 ,是 儒 学核 心价 值 的 最重 要 表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0刘 漪
摘 要:南宋时期事功学派代表人 物叶适在 义利关 系上有丰富的理论 和实践。叶适所提 出的义利思想本身是儒学 核心价值的传统表现形式,叶适丰富和发展 了这一思想,通过从 “ 义利之辩”到 “ 公私之辩”,推动了儒学本身的
不 断发 展 。 关键 词 :叶 适 功 利观 核 心价 值
公 私 昔 义 利之 辩 本 身就 是 一个 儒 家传 统 的 思想 范 畴 ,在 《 明清 以被 分 为 “ 利 ”利 “ 利 ”两 种 。他 说 “ 之 圣 人 ,未 尝 时期 儒学 核 心价 值 的 转换 》 ~ 书 中, 业师 王 罔 良教 授将 义 利 吝啬 天 卜 利 ”l 。又 如 “ 尽 知天 下 之 害 ,而 后 能尽 知 天 之 6 l 必
下之利 ” ] 。此 “ F 利 ”即是一 种公 利 。论及 “ 利 ”, 天 之 私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考前必刷卷(09)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考前必刷卷(09)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考前必刷卷(09)(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6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浮雕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十块大型浮雕的第一块,它表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839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该事件是()A.金田起义B.虎门销烟C.义和团运动D.鸦片战争爆发2.下表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概况,该国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沙俄3.“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这段材料出自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井冈山土地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列强勒索赔款数额逐渐增多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地域的扩大C.列强割占领土面积越来越大D.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影响最大5.李鸿章说:“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储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自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据此,分析李鸿章的主张是()A.机器也可以用于民用企业B.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C.大力发展军事工业D.加强中国海防,抵御外侵6.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指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以下属于他“变”的主张是①废止跪拜②裁撤冗员③改革财政④废除八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上海的新兴无产阶级转入行动。

叶适对《中庸》的批评及其对儒学的阐释

叶适对《中庸》的批评及其对儒学的阐释
承 前 启 后 的 重 要 环 节 , 欧洲 1 和 7世 纪 后 的 思想 演 变有 相 通 之 处 , 思 考 今 天 的 现 实 问题 也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对

关 键 词 : 适 ; 庸 ; 学 ; 代 哲 学 ; 嘉 学 派 叶 中 儒 宋 永
中 图分 类 号 : 2 4 9 B4.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3 8 2 1 ) 2— 0 1— 8 17 2 3 (0 2 0 0 2 0
2 l世 纪 儒 学 研 究
叶适 对 《 庸 》 中 的批 评 及 其 对 儒 学 的 阐释
陈 锐
( 州 师 范 大 学 中 国哲 学 研 究 所 , 江 杭 州 3 0 3 ) 杭 浙 10 6

要 : 适 的 思 想 除 了其 批 判 精 神 和 现 实 主 义外 , 对 儒 学 传 统 及 政 治 历 史 的 思 考 方 面也 有 重 要 的理 论 建 树 , 现 出 宋代 特 叶 在 表
中庸 的 批 评 及 其 对 儒 学 的 阐 释
圈》y0 盂_, lf J s。
毫 宝E 呈 0 f 。 p 宝f ui × n I n_ 宝 宝a n 3
的风格 , 也 不 能 简单 等 同于 功 利 主 义 , 但 因为 他 与陈亮 等 浙东思 想 家类 似 , 主要 是 要 批评 那 种 道
文化 的影 响 , 现 实 的 “ 利 之 学 ” 其 功 及其 对 “ 性 心 之学 ” 的批 评 得 到 了越 来 越 多 的重 视 , 是 也 多 但 少 被认 为缺 乏系 统深刻 的理 论兴 趣 。 实 际上 , 如我 们 不是 停 留于 那种 纯粹 的理 假 论 分析 , 而是 把 叶适 的 思想 放 在 历 史 变迁 的背 景 下 来看 的话 , 许 就会 获 得 更 多 的理 解 。从 整 个 也 宋 代哲 学 的发展 来看 , 它在 形 式 上 表 现 为儒 学 的 复兴和 道统 的重建 , 内在 的精 神 上类 似 欧 洲 1 在 7

略论叶适的赋税思想

略论叶适的赋税思想



国 势未
士 未善
” ,

民未 善
, ,

,

兵未 善
;


,
财 未善 气


纲 纪 法度 未善




指 的是 人 心 未
,

,
而 朝 廷 却苟且 偷安 指的是 赋役 繁重
,
缺乏 恢复 失 地 的雄 心 大 志
兵未 善

,
;
士 未善
,

指 的是 官 吏 的风 气 不 正
,

民未

民力 困 竭
指 的是军卒 战 斗力 不 强 虽多而 犹 暇

论 叶 适 的 赋 税 恩 想
孙 文
,

南宋 温州永 嘉
、 ,
叶适
(115 0 一 122 3年 )

字 正则
,
世称水 心先生
,
( 今 浙江 温州 )


淳 熙 进士
,
官 至 吏部 侍郎 建 国以来 不够

叶适 在仕途 上 不 算 显 赫
但却是 南宋著 名哲 学家
,
思想 家

,
专家 学者 对叶适 的哲学 思 想 曾进 行过 多 方位 的研 究

, 。

对 此 叶适 做 了 充分 的考 察 经 总 制钱 以 千 五 百 万 矣
。 , ,

他指出
、 ,
:

今天下 之财
,
,
其 为绪 钱者
, 。
,
茶盐

浅析孔子的财政思想

浅析孔子的财政思想

浅析孔子的财政思想作者:李晓嵩屈慧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第04期[摘要]当“孔子学院”和“读经教育”(阅读儒家经典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而风靡全球之时,重新温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从中汲取力量,成为当下人们的明智之举。

本文通过浅析《论语》等经典作品中孔子的财政思想,以求从中汲取有益的财政思想,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关键词]孔子儒家财政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50岁前积极从政却郁郁不得志,50岁后接连出任“中都宰”(鲁国国都行政长官)、司空(鲁国水利、营建最高长官)、大司寇(鲁国最高司法长官),56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短暂的治国理政期间“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可谓政绩斐然。

后因齐国挑唆,不受鲁公信任,加之鲁国权贵排挤,挂印离鲁,周游列国。

晚年全心整理古籍,编修典籍,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广办私学,收徒讲学。

一、孔子的财政思想(一)以“周礼”为统摄的财政思想所谓周礼,即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贵贱有序。

在孔子看来“周礼”至善至美,“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是国家社会得以运行的规律,是“大道”和“正道”。

自然,孔子的财政思想也是以“周礼”为统率的。

(二)维护“籍田以力”反对“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的财政观作为以“周礼”统摄财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孔子坚决维护井田制滋生出来的“籍田以力”的赋役制度,批判反对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催征”。

在孔子看来“籍田以力”,即用劳役地租的形式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最能维护“国”与“家”的稳定、最能保证“君子”与“野人”的有序。

而“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按照土地优劣好坏征收实物地租恰恰是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讳言财利的财政观“义利之辨”向来是儒家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而儒家关于“义”与“利”的争论自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始,至孟子“舍生取义”止,儒家不仅仅是斥责“见利忘义”,甚至是耻于谈及财利。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叶适义利观是一种儒家思想,主张以把利己主义作为核心思想,从而提高道德和文化水准。

它将伦理价值转向社会价值,以“无私”为最高价值。

这种理论的重点是激励人们“爱惜财富”,并在社会中传播“友善”,提升自我精神价值。

从现实主义上讲,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是促进多元文化的实现,培养公民的责任感,构建社会正义,支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交易,提升道德水平等。

这几点是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思想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之一是促进多元文化的实现,支持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它以照顾他人的情感,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准为己任,同时又以崇尚学习,洞察事物发展规律,认知不同文化,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为目标,从而形成融合各种文化优点的体系。

其次,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之二是培养公民的责任感,鼓励人们履行责任,发扬责任精神。

它以“克己奉公”为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做到无私奉公,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为大众的利益而努力,支持国家的发展和各种形式的正义。

此外,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也体现在构建社会正义上,并通过它促进道德行为和公正事业的发展。

它认为,公正是人类道德提升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公正才能使各方受益,才能确保社会的发展。

最后,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也体现在支持共同发展上,提倡共同利益和平等互利原则,努力发展各类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条件,有效地调整共同发展的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总之,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是促进多元文化的实现,培养公民的责任感,构建社会正义,支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交易,提升道德水平等,以支持儒家伦理价值。

叶适的虚实观及其对理学的批评

叶适的虚实观及其对理学的批评

叶适的虚实观及其对理学的批评一、引言叶适(1808年-1858年),字若水,号草堂主人,是清末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对于理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叶适的虚实观以及他对理学的批评。

二、叶适的虚实观叶适在《草堂集》中提出了他独特的虚实观。

他认为“实”是指事物的真实本质,而“虚”则是指事物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形式。

他认为人们通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很少能够深入了解事物背后的本质。

叶适强调,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才能够揭示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相。

三、叶适对理学的批评尽管叶适是一位重要的理学家,但他也对理学提出了一些批评。

首先,他认为传统理学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在传统理学中,人们过于追求礼仪规范和仪式形式,而忽视了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叶适认为,理学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范。

其次,叶适批评了传统理学对于经典文献的过度崇拜。

他认为,传统理学家过于追求经典文献的字面意义,而忽视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

叶适主张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来解读经典文献,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叶适还指出传统理学对于个体自由和创新思维的抑制。

在传统理学中,个体被要求服从社会和家族的规范,而个人思考和创新能力则被压制。

叶适认为,个体自由和创新思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理学应该鼓励个体发展自己独特的才能和思想。

四、对叶适观点的评价叶适提出了虚实观以及对传统理学的批评,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对于形式主义、经典崇拜和个体抑制等问题的指出,对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叶适的观点强调了理学应该关注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以及个体自由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这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叶适的虚实观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来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

虽然他提出了思考和研究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方针。

其次,他对传统理学进行批评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改革方案。

叶适法律思想诠释

叶适法律思想诠释

第9 卷第2期2009年6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V ol.9 No.2Jun .20092008-12-23张玉霞(195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硕士.[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玉霞(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叶适思想体系中的法律思想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出对事功思想和哲学思想具有较大的依附性。

在当前对此研究较少的情况下,以此作为切入点,可以衡定其思想价值,并厘清其法律思想的存疑,即把叶适法律思想当作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去解释它存在的理由和原因。

客观、公正地评价叶适法律思想的实际地位,可以发现其法律思想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叶适;法律思想;永嘉学派[中图分类号] D 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2009)02-0006-04叶适法律思想诠释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浙江温州人,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的政治和学术活动主要在孝宗、光宗、宁宗统治时期。

自20世纪60年代始,国内就有许多学者对叶适的思想进行研究,如关于叶适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史学思想及教育思想等,惟独未涉及其法律思想。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南北朝以来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至宋代的最后终结,就是程朱理学的形成。

与理学家的性理学说相对立,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叶适的法律思想是同其事功学说紧密相连的,笔者正是基于此来研究和探讨叶适的法律思想,以期“把一个时代的思想归还给那一个时代,显出古代的本色。

”[1]而且,“凡能著书立说成一家言的人,他的思想学说,总有一个系统可寻,决不致有大相矛盾冲突之处。

”[2]21一、叶适思想体系中是否具有法律思想法律思想反映的是社会存在,表达的是阶级意志的认识和思维特征,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知达实验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知达实验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知达实验学校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有学者指出,在500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扮演了一个开拓者和革命者的角色。

其依据是罗斯福( )A.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C.放弃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D.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参考答案:A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罗斯福”“开拓者和革命者”,联系罗斯福的新政的相关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实施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原来的自由主义,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社会主义”、C“放弃”、D“否定”等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A。

2.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参考答案:B3. 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B.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参考答案:D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注意时间“16—18世纪”。

分析选项,直到鸦片战争中国才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A、C错误;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排除B;当时中外之间的交往情况说明当时中国有走上世界的可能,故D项符合题意。

4.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软弱性 B.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一些缺陷 D.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不充分参考答案:B5. 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作者是()A.雨果 B.拜伦 C.雪莱 D.大仲马参考答案:C6. 春秋笔法讲究在文章记叙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原始资料:叶适、王夫之、赵翼等对孝文帝汉化以及为政之道的抨击

原始资料:叶适、王夫之、赵翼等对孝文帝汉化以及为政之道的抨击

原始资料:叶适、王夫之、赵翼等对孝文帝汉化以及为政之道的抨击①太子恂事甚可伤。

孝文急于有为,不计阶序,不本土俗,不量难易;其臣好富贵者李彪王肃之流,以轻薄刻急承迎取快,于革治兴道,未有分寸之益,而使孩孺之儿,愚之妇,幽囚并命,损天性,害人伦。

礼所谓教世子,诗所谓刑寡妻,固若是耶(废太子恂)──《魏书》卷三十四《习学纪言序目》②拓拔宏之伪也。

儒者之恥也。

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

欲迁洛阳而以伐齐为辞。

行时亦孰不知其伪者。

特未形之言。

勿敢与争而已。

出其府藏金帛衣器。

以赐群臣。

下逮于民。

行无故之赏。

以饵民而要誉。

得之者固不以为德也。

皆欺人而适以自欺也。

犹未极形其伪也。

至于天不雨而三日不食。

将谁欺。

欺天乎。

人未有三日而可不食者。

况其在豢养之子乎。

高处深宫。

其食也孰知之。

其不食也孰信之。

大官不进。

品物不具。

宦官宫妾之侧。

孰禁之。

果不食也欤哉。

而告人曰不食数日。

犹无所感。

将谁欺。

欺天乎。

宏之习于伪也如此。

固将曰。

圣王之所以圣。

吾知之矣。

五帝可六。

三王可四也。

自冯后死。

宏始亲政。

以后五年之闲。

作明堂。

正祀典。

定祧庙。

祀圜丘。

迎春东郊。

定次五德。

朝日养老。

修舜禹周孔之祀。

耕耤田。

行三载考绩之典。

禁胡服胡语。

亲祠阙里。

求遗书。

立国之大学。

四门小学。

定族姓。

宴国老庶老。

听群臣终三年之丧。

小儒争艳称之以为荣。

凡此者。

典谟之所不道。

孔孟之所不言。

立学终丧之外。

皆汉儒依托附会。

逐末舍本。

杂谶纬巫觋之言。

涂饰耳目。

是为拓拔宏所行之王道而已。

尉元为三老。

游明根为五更。

岂不辱名教而羞常世之士哉。

故曰儒者之耻也。

德立而后道随之。

道立而后政随之。

诚者德之本。

欺者诚之反也。

汉儒附经典以刻画为文章。

皆不诚之政也。

而曰帝之所以帝。

王之所以王。

在是而已。

乃毕行之以欺天下后世者。

惟宏尔。

后之论者犹艳称之。

以为斯道之荣。

若汉唐宋之贤主。

俱所无逮者。

不恤一日之劳。

不吝金钱之费。

而已为后世所欣慕。

则儒者将以其道博宠光而侈门庭乎。

故曰儒者之耻也。

民国时人的儒家文化观

民国时人的儒家文化观

民国时人的儒家文化观民国时人的儒家文化观盖志芳2012-11-02 15:14: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24日第370期【核心提示】传统儒家文化几经改装,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不曾谢幕。

如何认识儒家文化,如何看待尊孔旗号下进行的政治活动,百年前中国的文人学者、政治家对此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和思索。

传统儒家文化几经改装,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不曾谢幕。

如何认识儒家文化,如何看待尊孔旗号下进行的政治活动,百年前中国的文人学者、政治家对此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和思索。

一民国时期,从学术角度来评价儒家文化的主要有两派。

一派是儒家文化的批判者陈独秀、吴虞等,他们是以全面反传统著称的“新文化运动”的斗士。

另一派以冯友兰之“新理学”、熊十力之“新唯识论”以及唐君毅、牟宗三等为代表人物,突破梁漱溟单从人生问题解决儒学危机的模式,对儒学提出了新的认识,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批孔言论早已为学术界熟知。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五四时期反孔的激进势力并非将儒学一竿子打倒。

从最初的全面反孔到辩证地认识孔子之思想,以至对其精华予以赞赏,这一转变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儒家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首先,为“儒家文化”正名是激进势力对儒教批判的先声。

早在1912年蔡元培就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孔子之学术,与后世所谓儒教、孔教当分别论之。

嗣后教育界何以处孔子,及何以处孔教,当特别讨论之”。

他是最早将孔子的学术思想与后世的孔教、礼教区别开来的学者。

吴虞也曾指出,在历代的社会变革中,“礼”之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所反对的“礼教”是经过汉代改造的束缚人的封建礼教。

其次,他们对孔教的态度因时代而变。

民国初年,民智未开,国人深受儒学思想的束缚,抱着传统礼教不敢越雷池半步。

肇端于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自然是以破旧为主,即破除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迷信思想。

如李大钊所言:“奉其自我以贡献于孔子偶像之前,使其自我为孔子之我不可也。

叶适反传统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叶适反传统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叶适反传统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罗俊
【期刊名称】《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6)005
【摘要】叶适作为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集永嘉事功学派之大成,倡导"经制事功"之学,其经济思想以功利主义为基础,反对贵义贱利.以他为代表的"永嘉之学"俱以讲实事、究实理、求实效、谋实功为特色,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反传统意义.拟站在经济学角度,对其以功利观、理财观、反抑商思想为代表的反传统思想内涵予以具体分析,并就该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拙见.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罗俊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叶适的"功利"经济思想评述 [J], 李明扬
2.试论叶适的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J], 朱晓鹏
3.叶适经济思想的创新价值及其对温州经济模式的影响 [J], 晏国彬;谈振兴
4.试论叶适经济思想的社会基础 [J], 杨翠微
5.叶适经济思想研究 [J], 叶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以叶适为中心(下)_经济学理论论文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以叶适为中心(下)_经济学理论论文

四、叶适经济思想的要点与价值永嘉学派的经济思想在浙东实学中最具系统性,而其集大成者叶适的经济思想具有典型意义。

叶适〔1150—1223年〕字正那么,晚年在永嘉城外水心村著书讲学,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历仕京外,曾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太常博士等,屡奏言复兴,要求抗金。

?宋史?叶适传?称“适志意慷慨,雅以经济自负。

〞开禧北伐时,他出知建康府立有战功;又在江淮屯田练兵修垒筑堡,防御金兵进犯;到韩佗胄败后,他因“附会用兵〞被革职。

叶适倡导“务实而不务虚〞〔?水心文集?补遗?〕,他批评“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业为可略〞〔?水心别集?卷15?上殿札子?〕,主张“黜虚从实〞,修实政、行实德、实事实功(22)。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的案语中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实际成效是衡量道义正确性的指标。

就学术渊源看,一般认为永嘉学宗二程,有永嘉先辈周行己、许景衡、郑伯熊等,经薛季宣〔1134─1173〕、陈傅良〔1137─1203〕开展“实事实理〞学风,到叶适而永嘉实学蔚为大观。

黄百家说:“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

〞〔?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但全祖望提出:“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

〞〔?宋元学案?卷32?周许诸儒学案?序录?〕他认为:“浙学于南宋为极盛……,叶、蔡宗止斋以绍薛、郑之学为一家,遂与同甫之学鼎立,皆左袒非朱、右袒非陆,而自为门庭者。

〞〔?宋元学案?卷53?止斋学案?〕为叶适立学案,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一洗之。

……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

〞〔?宋元学案?卷54?水心学案上?〕叶适引留茂潜语:“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

〞〔?水心文集?卷10?温州新修学记?〕学术流脉固然重要但不易说清,且思想家的研究不宜仅以此为据,故宜较宏观性把握。

必修二模块测试(七)

必修二模块测试(七)

必修二模块测试(七)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吾国自光复以来,首改正朔,无如社会习惯不易改变。

名义上虽遵用阳历,而种种事实,仍依阴历行之。

每值年头岁尾,学校都放假,报界且停刊,工商亦休业。

”有好事者署春联讥讽曰:“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造成如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没有真正统一全国,无法全面推行阳历B.中国民众思想观念落后,无法接受阳历C.阴历与中国农业社会密切相关,不能遽废D.北洋政府统治腐朽,推行阳历不力2. 《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脆弱性B.自足性C.顽强性D.封闭性3. 《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有财力的富商能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4. “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5. 右图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6.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

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

析叶适的重商思想

析叶适的重商思想

析叶适的重商思想
析叶适的重商思想
本文通过对叶适思想中的义利观、四民观(本末观)、理财观等方面的具体分析,阐述了叶适的重商思想及其渊源.虽然叶适对"贵义贱利"、"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在理财、货币、土地乃至兵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商品经济意识的深刻见解和主张,然而,从其基本立场及思想渊源来看,叶适的重商思想仍是基于儒家传统的.
作者:张家成 ZHANG Jiache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刊名:中国哲学史 PKU CSSCI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B2 关键词:叶适重商思想永嘉学派。

历史上的尊孟与非孟思潮

历史上的尊孟与非孟思潮

作者: 李传印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4-12页
主题词: 《孟子》 儒学 四书 怀疑 先秦诸子 思想家 命运 热潮 宋代 思潮
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人们“孔孟”并称,用“孔孟之道”指代儒学。

这样说虽无不可,但细究之,似欠妥当。

因为孟子其人其书在宋代以前基本上处于一种不著不察状态。

唐中期孟子的命运开始有了转折,他的政治、社会和学术文化地位不断提升,尊孟热潮悄然而至。

到宋代,孟子本人封官爵、入孔庙,厕身“圣贤”之列;《孟子》也
由“子”升“经”,不久又超越“五经”而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人人必读的官定教材。

孟子在唐宋时期这一重大变化,周予同先生称为“孟子升格运动”(《群经概论》)。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诸子中只有孟子一枝独秀,升经成圣。

但历史的运动是这样复杂多变,孟子在历朝历代仍不时受到人们的怀疑、非议、诋毁甚至排斥,尊孟与非孟几乎成为两股并行的社会思潮。

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 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

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A.女史箴图B.清明上河图C.竹石图D.仕女图2.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材料表明()A.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B.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C.儒学思想具有保守性和局限性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4. 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

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

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5. 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

但历代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反映了()A.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B.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地位6.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检测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A. 创办轮船招商局B. 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C.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D. 设翻译馆翻译刊行西方书籍2.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

“他们”的历史功绩是()A. 创办近代工业B. 黄海海战壮烈殉国C. 矢志为变法献身D. 兴办大生纱厂3.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A. 创办轮船招商局B. 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C.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D. 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4.洋务派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他们主张改变( )A. 清政府的统治地位B.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C. 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D. 与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5.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A. 学习先进科技B. 涉及制度改革C. 增强海军实力D. 开办近代教育6.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以下可以证明该观点的史实有()①引入机器兴办工厂②成立临时参议院③组建新式军队④开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

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

”这“战败”是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8.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巨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有()①海战战况的激烈②清廷派人议和③台湾被迫割让④维新运动兴起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9.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6月第18卷第3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 l of Anq ing Te a che rs Co lle ge(S oc ia l S c ie nce Ed ition)JUN.1999Vo l.18No.3Ξ叶适对儒家传统财政思想的批判李传印(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安徽 安庆 246011) 摘 要:叶适通过对儒家一些经典财政思想的怀疑和批判,阐明了理财与聚敛异,为“理财”正名和为财政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重新定位。

大胆怀疑和否定了儒家所标榜的理想中正的什一税,阐明了税率的灵活性、可变性原则。

同时,虽然肯定了量入为出是财政平衡的基本原则,但他首次对财政收入来源和结构加以重视和分析,并开始接触到物价变动对财政收支具有重要影响等重大财政理论。

叶适这些崭新的财政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尤其是财政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叶适;批判;财政思想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1999)03-0051-55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人称水心先生,南宋温州永嘉人。

出生于“贫匮三世”的寒微之家,南宋孝宗淳熙五年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等职,后因开禧北伐失败而被人以“阿附权贵,盗名罔上”的罪名参劾罢官回乡。

从此,叶适息影家园,潜心讲学、著述。

他承继薛季宣、陈傅良的学术统绪,集永嘉学派之大成,在南宋后期形成了朱、陆、永嘉三派的学术鼎立,正如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卷五十四中所评价:“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

”在叶适宏富博大思想体系中,近人颇留意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很多卓异成果,但对叶适其它思想,尤其是其颇具卓识的经济思想涉及不多。

其实,叶适对财政、货币、人口等经济问题论述十分充分详尽,并在批判有关传统经济思想基础上多有新见。

本文拟就叶适在对儒家传统财政思想批判中所阐发的一些新的财政观点和财政理论进行一些初步探求。

一、批判儒家理财就是唯利和聚敛的观点,为财政正名和重新定位今天所称的“财政”,在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人们一般称之为“理财”、“国计”、“国用”等。

它是以国家为主体依靠其政治权力或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

财政实际上随国家产生而产生,是国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当然,财政也依赖于国家政治权力而运行,二者相辅相成。

但我们发现,历代那些志于安邦治国的封建士大夫们大多不愿讲求这与国兴衰、与民苦乐息息相关的财政,实际上他们也无能理财。

理财象瘟疫一样,让这些士大夫们避之犹恐不及,甚至将理财与小人联系在一起,即所谓“君子避理财之名,小人执理财之权”。

中国历史上那些杰出的理财家在传统儒家种种偏见下长期受到不正确的评价,桑弘羊、刘晏、杨炎、王安石四人之中就有三人被杀,一人罢相郁郁而死,并为那些所谓谦廉君子们所不耻,这其中的缘由不能不令人怪异和深思。

众所周知,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传统儒家关于理财的观点和思想自然被奉为经典,为人们笃信不疑。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从此出发,反映在儒家经济思想上,首先是儒家重义轻利,即重视道德伦理,反对纵欲逐利。

孔子所倡导的重义Ξ收稿日期:1999-03-10轻利的义利观,就成为儒家所奉行的有关义利关系的最高原则。

但是,理财的核心内容和工作就是如何更多更合理地组织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在封建社会即赋税。

理财实际上就成为如何征收赋税和安排消费支出。

赋税是物质利益范畴,而非道德伦理范畴,征收赋税也就是对物质利益的分配,这在儒家看来正是君子所不为,只有小人所为的言利逐利了。

儒家非功利的道德伦理型经济思想极力主张统治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提倡节用,反对苛暴的聚敛民财。

儒家如此反对聚敛,但由于理财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理财就是如何有效、合理地集中有限的资源,如何聚集天下的财富于国家手中,这在一般人看来,理财与聚敛就很难区分了。

正是由于理财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导致了人们对理财的误解,认为讲求财政就是言利,从事理财就是聚敛,而言利和聚敛正是传统儒家坚决反对的,因此,财政就背负言利之恶名而一直受到非议、轻视和畏忌,理财就因与聚敛混淆在一起而被视为小人之事,为士大夫们所不耻。

这些糊涂、错误的财政观念必须澄清,否则,与国家相伴相依的财政永远得不到应有重视,在国家政治经济工作中摆不上应有的位置,这于财政本身发展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利。

同时,传统儒家那套虽可稳定社会但实属萎缩型的财政理论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很难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扩张型财政理论所取代。

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叶适财政思想的光辉之页,首先就表现在辨明是非,澄清儒家财政思想中一些糊涂、错误观点,为财政正名,并为财政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重新定位。

叶适继承了管子、刘晏、杨炎、王安石等人重视国家财政收入、高效有力地为国理财的思想,但他首先将理财与聚敛辨别开来,明确果断地认为“理财与聚敛异”(《水心别集・财计上》)。

叶适也承认自秦汉以来真正的理财之义已失,当时(南宋时期)所言之理财,实际上是一种聚敛行为。

但是理财与聚敛尽管有着质的区别,但二者的形式及结果又颇有相似,很难严格区分,所以叶适以二者的动机或出发点作为理财与聚敛分别的界标。

他认为理财是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者”;聚敛则是“务以自利多取为悦”,即是说理财的动机是与天下为利;为天下理财。

聚敛的动机却是政府官吏的自利。

叶适为了进一步辨明什么是聚敛,尖锐指出,北宋王安石的新法(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有害于工商业,是聚敛;南宋政府的征榷、经总制钱、折帛、和买等等更是聚敛。

他批评说:“自王安石正言财利……前有薛向,后有吴居厚,可谓刻薄矣。

蔡京继之,行钞法,改钱币,诱赚商旅,以盗贼之道利其财,可谓甚矣。

然未有其患如经总制之甚者。

盖王安石之法,桑弘羊、刘晏之所不道;蔡京之法,又王安石之所不道;而经总制之为钱也,虽吴居厚蔡京亦羞为之”(《水心别集》卷十一《经总制钱一》)。

在叶适看来,一直以理财著称的王安石、薛向、吴居厚之流“诱赚商旅,以盗贼之道利其财”是明目张胆的聚敛。

而那些“取诸民以供上用”,“取之巧而民不知,上有余而下不困,斯为理财而已矣”,只不过是披着理财外衣,以“取之巧”暗行聚敛之实。

此外,还有一种变相的聚敛就是与民争利。

叶适十分推许他的老师薛季宣所言:“藏之于下,犹在君也。

……聚敛之臣不知义之安在,害加于盗,以争利之(于)民也”(《浪语集》卷29《大学解》)。

叶适在列举了种种聚敛行为表现,从经济活动的实际中明确区分理财与聚敛的不同后果,果断大胆地认为与天下共利的理财虽“百取而不害”,但若是以自利之的聚敛即使少取也不可(参见《水心别集・财计上》)。

在这里,叶适虽有有强调动机否认结果的唯心主义之嫌,但他毕竟第一次对儒家财政思想体系中理财与聚敛这两个混淆在一起的概念作了澄清,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财政应有之义和名声。

叶适将理财与聚敛进行区别后,进一步批判传统儒家理财乃小人之事的观点。

既然理财与聚敛不是一回事,那么理财就应成为圣君贤臣必具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工作职责。

叶适在《水心别集・财计上》中认为“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就是说圣君贤臣必须善于理财。

叶适在批判儒家圣贤不言利、不理财的陈腐观点说:“后世之论,则以为小人善理财而圣贤不为利也,圣贤诚不为利也,上下不给而圣贤不知所以通之,徒曰:‘我不为利也,此其所以使小人为之而无疑与?’”。

的确,那些圣贤口口声声不言利,真不知他们如何治国安邦,因此,叶适愤怒地指出“奈何以聚敛为理财,而其上至于使小人?君子以为不当理财,而听其绝而不继?若是者,何以为君子哉!”(《水心别集・财计上》)。

在叶适看来,君子若不讲求财政,不善于理财,实际是一个“伪君子”,叶适强调圣君贤臣必须善于理财,善于理财才是圣君贤臣,客观上肯定了讲求财政是君子之职,是国家头等大事,确立了理财在国家政治经济工作中的神圣地位。

・25・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二、批判传统儒家确定和标榜的十一税最佳税率,提出了税率的灵活性、可变性原则在古代和中世纪,财政运行的核心是财政收入的运行,即理财的核心工作是组织财政收入,征管赋税。

赋税税源是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制的,过度征收赋税既可对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甚至还可以引起社会急剧动荡;赋税收入过少,会出现入不敷出,封建国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产生严重动摇。

这样,最理想的赋税征收是既不会竭泽而渔,也不会出现赋税流失,这就要求确定一个最佳税率,即赋税占社会产品总量中的比重。

何为征收赋税的最佳税率,儒家提出了什一税即赋税占产量的十分之一,“哀公问于有若(即冉求)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盖彻乎”(《论语・颜渊十二》)。

彻,即十分之一的税。

王肃《孔子家语・王言介第三》也有“彻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记载。

孔子为了反对急征暴敛,要求统治者宽厚待民,所以鲜明提出了十分之一的财政税率。

孟子也极力主张十一税,《孟子・滕文公》,“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也”,孟子并认为这种十一税是最公正合理的。

《公羊传》在论及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时说,“古者什一而籍,……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由孔子、孟子提倡的十一税率被儒家认为征收赋税的中正之道,被人们赞美、颂扬,秦汉以后的一些思想家即使是那些颂扬汉代“十五而税一”,或“三十而税一”的轻税的思想家,更是将十一税看作是最理想的税率,不容许有任何怀疑和变动。

儒家所赞美的什一税率,历来被认为是轻税政策的体现,是儒家反对重税的一面鲜明旗帜。

我们知道税率的轻重,并不是看什一税、什二税还是什三税等,而是看赋税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来确定。

若经济发展,社会产品极为丰富,什一税则可能是轻税;若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或遇天灾人祸,什一税又可能是重税,而且什一税的固定税率,也难以体现税负公平性。

鉴于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什一税的这些弊端,虽然管子主张“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根据年成丰歉灵活征税,杨炎主张征税应当“以贫富为差”,但他们未明确怀疑和否定孔孟所标称的什一税。

叶适超越管子、杨炎等著名理财家,首先对什一税持怀疑态度,他在《习学记言序目・周礼・天官家宰》中指出古代租税并非都如儒家所说是按十分之一征收,而是按情况而定,以灵活、多变的税率征收的。

叶适说:“又载师言,‘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惟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盖视其所任劳逸,获利厚薄而为之多少,亦无定法,此司徒之正文也。

”叶适在怀疑儒家所称的古代税率是十分取一之后,进一步大胆否定了“什一税”是理想的最佳税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