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 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说那小小的方塘之所以能保持清澈透亮,是因为源头不断地有新鲜的活水注入。
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保持一种鲜活灵动,个性彰显出一种独立创新,也应该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来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灵。
这股“活水”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汲取而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学生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如能达到课标要求,也就不愁学生心灵没要“活水”的滋润了。
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活水”的引入,从而导致学生失去鲜活灵动的思想,独立创新的个性,变成了课堂上的一潭“死水”。
如何利用文学作品这股“活水”来激活课堂上的这潭“死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三步三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即我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如讲《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学生听到精彩处,急于要知道结果,我却设置悬念,不告诉学生想知道的结果,而是请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三国演义》,下节课告诉我结果,无形中学生上了老师的“圈套”,主动去找书看,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慢慢对读名著产生了兴趣,利用“设置悬念法”我成功地引导学生读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鲁滨孙漂流记》《爱的教育》等文学作品。
第二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我采用“情境设置法”,请学生上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再创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读完《孙权劝学》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鲁肃,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孙权关心、爱护吕蒙,对吕蒙循循善诱之情态,从情境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吕蒙勤奋苦学、学有所成的自豪、自得之形象。
王丽娜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丽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后人也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对教书育人者,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
”我却认为一桶“死水”岂够?既然是“死水”,终究有被舀干的一天,况且“死水”不动不换那不是要发臭坏掉吗?唯有“活水”才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同理,教书者如若不读书不学习新知怎么面对那讲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只怕那桶“死水”难以很快就会让人捉襟见肘吧。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深感读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空闲时间也常是书不离手。
我读书没有固定的喜好,面广而杂,确是从中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收获一:教育类的专著。
这类书籍大都从理论上阐述了教育教学的意义原则等,同时还有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看法、实施解决的意见方法等等。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这类书是比较乏味的,生涩的,但我却发现这些书能为很多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能指导我们站在理论的高度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我们的实际工作不再是散打粗放型。
在认真研读这些教育专著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写出的论文才真真是规范且具有说服力的。
收获二:小说我看的小说极其的多,长篇、中篇、短篇都有涉猎。
虽然不可能部部都是精品名著,但个中都不乏可取之处,很多小说在场面描写,人物刻画或某个片段上是非常精彩的。
这为我给学生上习作课以及我自己写下水文给学生做范例做了很好的准备。
收获三:杂书所谓杂书就是大量的报刊杂志,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国家大事、时事评论、财经资讯、各类影评书评、时尚风向、新奇事物等等等等。
这些杂书给我的生活注入了很多鲜活的元素,眼界更加的开阔,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对孩子们经常冒出来的怪问题也能应对自如,不至忙于敷衍。
由上可见读书确实好处多多,为自己的脑袋里引入“清泉活水”自己和学生都受益,何乐而不为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它所表达的含义是要想水清如许,必须要有源头活水来,也就是说只有有源头的清澈活水才能使得整个水系保持清澈。
这句话用来比喻人生哲理时常被引用,意指追根溯源,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和办法,也意味着要重视事物的根本原因,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本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很多例子印证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比如一个人的成功,只有根植于扎实的基础和努力的付出,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就;一个企业的发展,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繁荣,也只有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古诗中的警世名言,更是对人生、事业、国家的一种智慧的指引。
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在人生哲理中的应用。
人生如同一条江河,在奔腾不息的途中,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险阻。
如果想要人生如清泉般清澈不染,必须要有一颗清澈的初心和源头活水来支撑。
这里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信念和追求,只有坚持初心,才能在纷繁的世俗中保持一颗清澈不变的心。
而想要有源头活水,就要涵养自己的心灵,培养正直善良的品德,每一滴水都源自心灵的深处,只有内心清澈,才能使得周围的环境变得清澈。
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条清澈活水的源头支撑。
这里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企业内部的诚信经营和责任担当。
只有坚持诚信经营,才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拥护,从而发展壮大。
而企业要想有源头活水,就要注重内部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只有内部的清澈活水,才能造就企业的长久发展。
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句话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
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也需要有源头活水的支撑。
这里的源头活水,指的是国家的法制建设和公平正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着这句话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哲理的诗句。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句诗,也知道了它是出自北宋诗人朱熹之口,才明白其中的含义:出自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细雨如丝、清风如烟、竹影摇曳,清晨一缕阳光投射在窗户上,小鸟儿站在枝头唱起歌谣。
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呀!今天,妈妈带我去参加《新青年》杂志的校友会,我一边走一边想:哪些人会到我家里来呢?想着想着,就到了我家门前,刚一下车,就看见爸爸在门口等我,我一边说着:“嗨!”一边跳上爸爸的电动车。
爸爸高兴地说:“参加聚会的人已经到齐了,走吧!”我迫不及待地上了大巴车,大巴车开动了,随着大巴车的行驶,风景变换着,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一座座拔地而起。
来到了丽江宾馆,来自各个地方的校友们相聚在这里,我好奇地走进人群中,发现都是叔叔阿姨级的,但更令我惊讶的是还有很多爷爷辈的老人们。
到了约定的时间,大巴车停了下来,校友们陆续地走下了车。
这次校友会的主题是:‘合作与共赢’,首先进行的是庄严而隆重的典礼。
接着,刘长铭校长发表讲话,告诉我们如何将会议继续深入。
随后又宣布晚宴正式开始,一位英俊潇洒、穿着笔挺西装的男士致词,告诉我们这次的聚会是为了什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我听到一阵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老同学——张飞帆,他笑眯眯地说:“你来啦,还记得你吗?”我连忙说:“怎么可能忘呢?请进。
”他走进我家,用他那热情的双手把我从头摸到脚,还亲切地问寒问暖,不停地夸赞着我。
最后,他居然要给我介绍女朋友,我吓了一跳,连忙摆手说:“不用了,谢谢!”他见我害羞的样子,哈哈大笑,说:“快考试了,别紧张!”听了他的话,我平静了许多。
紧接着,他又送给我一幅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我得到了一位多么值得交的朋友啊!终于,又轮到我致辞了,我胸有成竹地站在舞台上,一气呵成地讲完了致辞,在场的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他把一束鲜花送给我,我激动极了,心想:好人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谈谈“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谈谈“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全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形象而巧妙地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的心境如水一样澄澈,精神世界如水一般清明呢?答案就是读书。
书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汲取新知,才能不让精神世界腐烂发臭,不让其贫穷匮乏。
朱熹也用这句诗来说明了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激励自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它意味着:问道这个渠道怎么清澈明亮,那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流动。
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诗句表达的是一个地方水质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山泉、溪流等来自源头的清洁水源,使得那里的水质清澈而纯净。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想要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必须要有好的前提条件。
然而,这句话的含义不仅仅如此。
它也可以用于许多生活、工作场合,比如领导下面的团队,公司内部的管理,以及个人自我发展等等。
那么,这个成语与这些场合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引申为团队中的领导者,他们应该有一些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举止,使他们的团队成员在跟随他们的过程中受益。
对于每个领导者而言,他们应该是他们所领导的群体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必须承担引导和带领队伍向前的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团队变得稳定、高效、进取。
同样,这句成语也可以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期发展的话,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
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像源头一样,具有一定的领导素质和管理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带领整个企业奋勇向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个人自我发展方面也起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努力和时间积累。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首先要有良好的上下文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个人的教育、成长环境、家庭氛围、榜样的影响等都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成功的源头。
如果从源头上注重并改进个人的源头条件,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一个富有哲理性、寓意深刻的成语。
它在不同的场合下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应用,但无论是在团队、企业管理,还是个人自我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句成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智慧的闪光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
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
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寓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寓意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生命的源泉——永恒的活力与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其《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赏析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作者:佚名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是指事物的发生、产生的地方或起点。
源头活水,就是指水流的出处清澈、源源不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在《秋夕》一诗中的名句。
全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人生短暂、岁月匆匆的感慨。
其中的这句诗,表达了对事物根本性质和源头的追求和重要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问川流不息的河水,怎么能如此清澈?这是对自然界中的水源的质问。
在人们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水源的清洁与否与后续的水质有着密切关系。
如果水源污染严重,很难得到清澈的水质。
人们对于水源的纯净度进行探究和寻找,是为了得到干净、健康的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有源源不断、清新活泼的水源而来。
人们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生命将无法维持。
活水则代表着生命力的旺盛和永恒不息。
源头活水的存在是为了保障生命的正常运行,以及满足人们对水的需求。
这句诗的意境远不止是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一种宏观的思考,也可以引申到人生的意义上。
人们总是追求事物的根本和本质,探寻事物的出处和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对于人而言,源头活水意味着追求真理、迎接挑战、不断进取的精神。
只有当我们找到源头的活水,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持续地前行。
在工作中,源头活水代表着良好的开端和优质的资源,它是我们努力的动力和目标。
就像一项工作,如果我们能在一开始就找到高质量的信息和资源,我们的工作将更加高效和有成效。
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和问题,我们就能迎来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这句诗还可以引申到教育的意义上。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学习的能力。
而寻求源头活水,就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根本原因的能力。
通过研究问题的起源,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表达了对事物根本性质和源头的追求和重要性。
源头活水不仅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水的清澈,更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真理、精神和责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诗,表达了对源头清澈的活水的向往和追求。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源头清澈的活水,才能让河流变得清澈;只有通过源头清澈的思想和信念,才能让人生变得纯净明朗。
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话。
问渠,意味着探询河流的水质如何,是清澈透明还是浑浊混沌。
而“那得清如许”,表达了一种向往和追求,希望找到一条清澈透明的河流,而不是浑浊不清的河水。
接着,“为有源头活水来”则说明,只有通过源头清澈的活水,才能使整条河流变得清澈。
这句话所传达的核心意思是追求真善美和追求清新明亮的思想和信念。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追求源头清澈的活水,而不是混浊的水。
只有通过源头清澈的思想和信念,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清澈纯净。
那么,源头清澈的活水又是什么意思呢?源头清澈的活水是指最初的、最纯净的水,它代表着真善美和纯洁的品质。
在生活中,源头清澈的活水则可以指代真诚、信念、品德等。
追求源头清澈的活水,就是追求真诚、正直、善良、纯洁、美好的品质。
只有通过这些品质,我们的人生才能变得清澈纯净。
在社会生活中,源头清澈的活水也同样重要。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下,我们更需要源头清澈的活水,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纯净。
这种源头清澈的活水,可以指代社会正义、社会公平、良好的社会风气等。
只有通过这些,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清澈纯净。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源头清澈的活水呢?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不被世俗的诱惑所污染。
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真诚、善良、正直。
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助人为乐,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够获得源头清澈的活水,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清澈纯净。
2023年《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古诗_作者朱熹_古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
2023年《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古诗_作者朱熹_古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译文及解释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呈现在眼前,天空的光荣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亮呢?是由于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解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①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如同人在徘徊。
①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亮。
①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方学问是不断更新和进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究,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方,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亮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熟悉时的情形颇为相像。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淌、思路明畅、精神清爽活泼而得意拘束的境界,正是作为一位高校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殊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亮,是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仔细读书,时时补充新学问。
因此人们经常用来比方不断学习新学问,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俗称渠道,是指引水渠或者河流的水流向某一特定的地点或者田园。
在中国古代,问渠是一种灌溉用的水利工程,它通过引水渠将水送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种田。
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意思是问清澈的水从何处来,都是源头的活水所送来的。
源头的活水是指那些清澈、透明、洁净的水,在中国古代,人们很重视水的清洁,特别是对于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来说,水的质量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始终关注水的源头,希望从源头获取到清澈的活水,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农田灌溉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这句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应该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水资源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污染和枯竭的危机。
我们应该从源头保护水资源,努力使水变得更加清澈、洁净、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句诗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人们常常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只关注其表面的现象和结果。
而事实上,很多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像问“渠”哪得清如许,我们要关注问渠的源头,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取得长久、根本的效果。
这句诗还提醒我们要重视起源、来历。
在面临选择困难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事情的起源,看事物的来龙去脉,这样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对于自己的起源、根源也是应该重视的。
要知道自己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表达了对清澈活水的向往和对问题根源的关注,同时也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重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关注事物的起源和根源。
希望我们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经验,用心去体味和领会这句千古名诗的深刻含义,并将其融入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句诗意味深远,引人深思。
字面上的意思是问问这个渠道(江河湖泊),究竟是因为有清泉源头而清澈如许,还是因为有活水来流动而清澈如许。
在此之外,渠道象征着人的思想和意识,清如许的意思就是坦荡清澈,没有杂念。
而源头活水则象征着根本的东西,带来清澈的思想和活力。
整句诗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探讨。
这句诗在表达渠道清澈的也在提出一个问题: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来历,还是因为本身的清澈而受到活水的滋润。
这无疑是在讨论事物的根本问题,即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究竟是内因作用的结果, 还是外因将事物带向发展的轨迹。
所以,这句诗也启发我们思考,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究竟是内在的力量决定了事物的成长,还是外界的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句诗也引发了对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等,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想法和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有清澈的思想,坚定的信念,那么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而这种清澈的思想和活力也可以说是源头活水给予我们的。
这句诗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澈的思想,以及源头活水般的活力,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这句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往往是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这句话正是在强调事物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和意志力,还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和天时地利。
源头活水给了我们清澈的思想和活力,而清澈的思想和活力也会使我们更好地顺利面对外界环境的考验,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这句诗还可以引申为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在社会治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国家的治理如清泉一样,透明清澈,而另一些国家的治理却如死水一样,混浊不清。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或许是因为国家有着清澈的源头活水,带给了国家清澈的思想和活力,如此才能使国家的治理有如清泉一般透明;或者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社会治理中的种种问题,使整个社会制度变得混浊不清。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引言1.1 了解作者背景这是关于作者背景的内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名言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北戴河》。
刘禹锡,字文子,号淮南,唐代文学家,南京人。
他擅长写景,描绘出了一幅清澈明净的水面和源头活水的生动画面。
刘禹锡的诗作多以描写风景名胜为主,清新明快,带有浓厚的文学情怀。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誉为"唐诗小李杜"之一。
刘禹锡在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及水源和水质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人对于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他通过文字描绘了清澈明净的水源,表达了对于清洁水质和健康水源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诗作不仅博大精深,还蕴含着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于水资源的思考。
通过了解刘禹锡的背景和诗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所表达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含义。
这句名言不仅贴近生活,更深刻地反映了对水资源的珍视和源头保护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继承刘禹锡的精神,共同呵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有源头活水来。
1.2 引出文章主题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物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问题。
有句古语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提醒着我们,要想享受清澈的水,就必须保护好水的源头。
本文将围绕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展开讨论,探讨如何保护水的源头,改善水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活水”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清洁可靠的水源。
通过倡导节水生活和共同保护水资源,我们可以为未来的世界留下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活水”从源头涌出,为我们带来生命之源的恩赐。
2. 正文2.1 水清如许,源头何在水是生命之源,清澈透明的水质给人带来清爽和舒适。
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水并非都是如此清澈,污染的水体众多,水质堪忧。
那么,为什么清澈的水清如许,而污染的水则浑浊不堪呢?这就要追溯到水的源头了。
诗词赏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诗词赏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前边还有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意思是说半亩地那么大的水塘象一面镜子,天上的光影云彩在水面上荡漾,问一下水塘水怎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
这两句诗就表明了诗人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译文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胡秋林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12期
历史学科是一门比较古老的学科,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历史教育,因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的民族。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第一,历史具有客观性,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客观存在,无法更改;第二,历史教材具有权威性,有很多历史大家、历史学者对一些历史现象作了定论,对一些历史规律做了科学的概括。
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是把发生过的史实告诉学生,把历史大家、历史学者提出的结论告诉给学生。
但这种死记硬背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能否善于提出问题与他们对历史这门学科是否有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对历史学科具有较强求知欲和兴趣的学生,能在别人不易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大家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另外,学生能否善于提出问题还跟他们的知识经验有关,如果一个学生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促使他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去思考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探讨交流等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对搜集、掌握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假设或者结论。
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例如:在近代史上,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与此同时期,日本也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一一明治维新。
学过这两课的内容之后,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反而成功了呢?他还加了一句:日本强大起来了以后,就来侵略我们了。
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我给他们一个晚上的准备时间,要求他们第二天上课上交他们的答题结果。
学生们回家后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第二天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准备了满满的一页纸的答案内容。
通过他们展示的学习成果,我看到他们都能分角度思考中国失败、日本成功的原因,考虑问题很全面。
我汇总全班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如政治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领导者的实力、国际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态度等,生成了如下相关结论:由于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洋务派仅仅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只学习西方的技术,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
学生可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学习中的易错点,或者自己认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等,按知识、能力要求来设计题目。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
在讲完一节内容后,我经常会请些学生到黑板上来设计选择题。
例如:一个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一年还有_______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
()
A.美国
B.德国 C
C.英国
D.法国
这道题考查了1861年发生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
这位学生在两个历史事件的共性中,提出了两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影响,使其他学生很快得出答案:A项美国。
这道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的知识体系(例如:图表)
人类历史是一幅纷繁复杂的相互交织的画面,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就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问题。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平铺直叙、就事讲史,学生在课后可能很容易忘记。
但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用图表的形式去整理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混杂的知识有序化、系统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可以请学生用图表表示出一战前两大军事同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
四、正确地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应该赏识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学生,正确地评价学生,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正确的评价和鼓励会促使学生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为国家和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