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安史之乱中的落魄王孙 唐明皇李隆基落荒而逃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大将,他原本是一名突厥人,后来被唐玄宗赐姓安,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
史思明则是一位本族人,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名将领,后来因为不满唐朝的统治,开始了反叛活动。
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叛乱,他们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威胁了唐玄宗的统治地位。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唐玄宗曾经试图通过委任
李林甫等权臣来平息叛乱,但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
后来,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逃往四川,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安禄山之乱”。
在长安的混乱中,唐玄宗的一些亲信和宠臣纷纷被杀害,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唐朝政权的统治地位大
大削弱。
安史之乱也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退,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叛乱期间,人民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许多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和流离失所的情况。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虽然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其国力已经大大削弱,政
治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决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动荡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
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安史之乱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腐败和统治者的荒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历史趣谈唐玄宗李隆基的死和安史之乱有什么关系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玄宗李隆基的死和安史之乱有什么关系呢?
导语:安史之乱是由着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不理朝政而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
这才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会胆大的去发动这一次的叛乱。
在安史之乱中,唐
安史之乱是由着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不理朝政而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
这才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会胆大的去发动这一次的叛乱。
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是可恨的也是可悲的。
唐玄宗和杨贵妃
这次的叛乱说是唐玄宗自找的其实一点都不过分。
如果唐玄宗有了杨贵妃这一个大美人后并不是一味沉溺在温柔乡中,而是分出一点精力给朝政,这样就不会被因为疏于朝政而被人诟病。
甚至是引起了那次使得唐朝衰弱的“安史之乱”的最主要原因。
从这一点上看唐玄宗是可恨的。
身为一个皇帝却成了自己的王朝由强盛变得落魄的罪魁祸首。
不过如果从感情这一个方面看,唐玄宗是可怜的。
即使自己是一个王国的统治者却连自己自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
还要这个女人成为这一场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因为伤心,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选择了退位。
不知道这是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的忏悔还是因为失去了杨贵妃而无法接受这个悲伤的现实,无力去承担这一切,只能默默的退缩。
不管是你哪一个原因,唐玄宗都是可怜的。
唐玄宗还有一个可怜之处是,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就是他的退位时间。
可以说是“安史之乱”这一件事将唐玄宗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宝座上拉了下来。
可以说“安史之乱”夺走了唐玄宗拥有的一切,不过也可以说,这是唐玄宗自作自受。
唐玄宗年号
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几十年间,他一共三次修改年号,在其登基生活常识分享。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一场发生在公元755-763年的一场叛乱事件。
在这场事件中,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将军联手造反,攻击唐朝。
这场叛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内乱之一,其影响深远,使得唐朝的统治进入一个相对动荡和衰落的时期。
安禄山在唐朝时期是一位大将军,他对唐朝的贡献非常突出。
然而,他的野心和贪婪引起了唐朝皇帝的猜忌和不满。
安禄山的部队是唐朝的一支重要部队,那些部队由于他的影响力而变得更加不受控制,因此唐朝皇帝李隆基下令将他处死后,这部队并不满意。
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也是一位重要将军。
尽管他没有像安禄山那样被封为丞相,但他还是在唐朝有很高的职位。
然而,他也和安禄山一样不满足自己的地位,并企图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加入了安禄山,发动了这场叛乱。
安史之乱是一个多方面的事件,涉及到唐朝皇帝李隆基、他的太子李亨、安禄山、史思明和他们的部下。
这场叛乱的盟军由大量的士兵、农民和平民组成。
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了长安(今天的西安),这是唐朝的首都。
随后,他们开始向东进攻,占领了许多城市,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
由于唐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部队,这场叛乱的影响极大。
与此同时,唐朝中的官僚和贵族也开始分裂和互相攻击,这进一步加剧了唐朝的困境。
一些官员试图乘机获得更多的权力,这使得唐朝的政权更加不稳定。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局面。
首先,唐朝皇帝李隆基将他的太子李亨视为罪犯,并强制他放弃太子的身份。
李隆基将他的弟弟李亨封为皇太弟,并指定他接任皇位。
其次,唐朝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政治和军事控制。
唐朝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并开始恢复失地。
安史之乱的结束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
在763年之后,唐朝的不稳定局面逐渐得到缓解,但是唐朝失去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这场叛乱对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显示出唐朝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它还让人们意识到,对于那些掌握军权的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可能会引起极大的麻烦。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解说词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解说词这是一个让历史研究者无法忘记的日子: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
天刚蒙蒙亮,寂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原来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已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
唐玄宗出逃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古老的长安城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
有一伙盗贼趁机作乱,他们闯进皇宫,砸开国库大门,抢夺金银财宝。
当年,以唐玄宗为首的一群逃难者,就是奔走在这一片渭河平原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竟然迫逼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唐朝建立以后,经过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等五任皇帝总共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迎来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
在这期间,虽然有过长达十几年的武氏专权,后来又有韦氏和太平公主两次君临的威胁,但无论是在老百姓的眼中还在外族人看来,大唐王朝一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迈进。
公元712年八月,28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
唐玄宗,后人又称唐明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一年后,李隆基诛灭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势力,稳定了自己的政权。
李隆基从小仰慕他的曾祖父,即开创“贞元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这位年轻的开元天子,下定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要将李家王朝继续推向强盛。
用在贤明君主身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可以用在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身上。
唐玄宗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田户检括,变革军事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
三十年过去,王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八方来朝,文化兴盛。
盛唐气象喷薄而出。
大唐帝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伟大的功业面前,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封建君王要做到慎始敬终恐怕很难,唐玄宗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的轮回之中。
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这位居功至伟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潜藏多年的喜好、气质和他那放浪的情怀,随着晚年的到来开始泛滥。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引发,历时七年,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朝廷腐败,官员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都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军事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他们对唐朝朝廷的不满和不信任,加上个人野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占了长安,逼迫唐玄宗逃往蜀地,这一事件被称为“安禄山之乱”。
此后,史思明也发动了另一场叛乱,攻占了洛阳,这一事件被称为“史思明之乱”。
这两场叛乱给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危机,国家社会秩序几近崩溃。
在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在全国各地肆虐,百姓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无数人丧生,农田荒芜,社会经济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唐朝朝廷也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国家治理陷入瘫痪状态。
在此时,唐朝朝廷得到了各地豪强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他们组织了许多义军,抵抗叛军的进攻。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率领的义军,他们在抵抗叛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最终成功地挫败了叛军的进攻。
安史之乱最终在唐朝朝廷和义军的共同努力下平息,但是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急剧下降,社会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国家治理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场叛乱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也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叛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危机,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历史趣谈:唐明皇李隆基开创盛世晚年生活却很悲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明皇李隆基开创盛世晚年生活却很悲惨
导语:李隆基是唐朝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空前繁荣;也是他宠信奸佞,使唐朝出现了中衰的迹象。
那么,这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他
李隆基是唐朝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空前繁荣;也是他宠信奸佞,使唐朝出现了中衰的迹象。
那么,这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他的晚年又是怎么样的呢?
李隆基的晚年是十分凄惨的,他在一片灰暗和绝望之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李隆基在铲除太平公主,掌握实权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选贤任能,提拔贤才,整顿吏治,使大唐呈现出了勃勃的生机,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大唐空前繁荣。
可惜,李隆基在开创了一片盛世之后,开始逐渐懈怠,沉溺于享乐之中,将许多直言进谏的贤臣良相罢免,而任用谄媚的小人。
他还将杨玉环召入宫中,因宠信杨玉环而提拔杨玉环的家人。
杨父一招得势,就在朝堂中兴风作浪,使朝政出现了混乱,进而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李隆基还发动了对外的战争,使边境的安定局面再次被打破,唐朝将士损失二十余万,元气大伤。
这个时候,安禄山趁机发动兵变,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长安。
长安沦陷,李隆基仓皇出逃。
757年,随着安禄山之死,李隆基回到了长安。
只是,这时的李隆基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太子李亨已经已经登基称帝,而李隆基只能成为了太上皇。
当时,宦官李辅国在李亨面前极尽谄媚之能事,并挑拨离间李亨和李隆基的关系。
于是,李隆基被变相软禁在宫殿内。
所以,晚年的李隆基先是经历了一次叛变,饱受惊吓;后来又被自己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叛乱,发生在唐朝晚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
这场叛乱从755年开始,持续了8年的时间,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
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五。
故事五:宇文融的决断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内外随处可见战火纷飞,局势十分危急。
安禄山的军队几乎占据了整个北方,朝廷虚弱不堪,皇帝李隆基被迫依附于东都洛阳的潼关地区。
然而,在这个危急时刻,唐朝的希望却出现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宇文融,是唐朝官员宇文忻的儿子,也是李隆基的朝廷大臣。
他有着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性格,深受李隆基的器重。
当时,他被任命为唐朝的大将军,负责镇守东都洛阳的边境。
由于安禄山势力的扩张,唐朝的边境线变得日益脆弱,东都洛阳极有可能成为叛军的下一个目标。
宇文融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开始着手筹备军备,组织城防。
而叛军的进一步扩张也始终没有停止,很快他们的目光转向了东都洛阳。
安禄山和史思明下令部队向东进军,挟持李亨等唐朝皇族,企图迫使李隆基投降。
情势一度非常危急。
宇文融面对着叛军的强大压力,他决定采取秘密行动,争取时间。
他利用充实的城防,打消了叛军的进攻念头。
另一方面,他秘密派人向周边的藩镇求援,希望他们能及时赶来支援。
宇文融的行动引起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注意,他们感到城防的固若金汤,心生疑虑。
叛军的高层开始争论该如何对付宇文融。
安禄山主张快速攻克东都,而史思明认为应该先攻下河南的其他城市,进一步削弱唐朝的实力。
在叛军高层的争论中,宇文融意识到了叛军的内部矛盾,并且洞察到他们的战略缺陷。
他认为,只要能够耐心等待,叛军就会自己瓦解。
在宇文融的统一指挥下,东都洛阳的城防顽强抵抗。
宇文融的机智和决断使得唐朝得以在叛军的进攻下苟延残喘。
而同时,周边藩镇的援军也如约赶来,为唐朝士兵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叛军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在东都洛阳的困境,安禄山和史思明不得不停止进攻,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
虽然叛军仍然占据着北方大片的土地,但他们对东都洛阳的追求变得越发困难。
关于安史之乱的趣闻
关于安史之乱的趣闻:“安史之乱”爆发前,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
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必反”;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因此多次“上前言其悖逆之状”。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
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欲除之而后快。
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
其实,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
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即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
离开幽州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诗中的“胡马客”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自己的忧国之思。
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二,李白被“赐金还山”后身处局外,更容易清醒地认识问题;其三,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
流放夜郎遇赦后,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
“戈”和“鋋”均为古代兵器,李白用一句“戈鋋若罗星”,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
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
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白眼,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
历史趣谈:安史之乱中的落魄王孙 李隆基落荒而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安史之乱中的落魄王孙李隆基落荒而逃导语:却说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逐渐昏愦,内有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外有安禄山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横行,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这场大劫。
如果李隆却说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逐渐昏愦,内有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外有安禄山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横行,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这场大劫。
如果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一样,活到五十来岁就“嘎嘣”了,肯定也能算得上历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
这下好,有道是:“节妇白头失守,不如老妓从良”,玄宗开元时兢兢业业地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功绩虽不能说完全抹杀,但也是光彩全失。
安禄山本来的打算是等到李隆基死后,再起兵叛乱。
但没有想到李隆基还真能活,越活越精神,一点也没有想归天的意思。
而且杨国忠虽然也是奸臣,但和安禄山却不一路,杨国忠屡次向玄宗进言,说安禄山要反。
玄宗不信。
杨国忠于是就想法激安禄山造反。
安禄山于是等不急了,起幽燕之地的强兵悍卒,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杀向长安。
当时数州军情告急,李隆基居然还不信,以为是有人诬告安禄山,可见他昏到何等程度。
也难怪,李隆基当时已是接近七十岁的老头了。
杨国忠眼见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却洋洋自得,他以为安禄山造反,可以指日而平。
也是,以前像什么徐敬业之类的起兵,都是大军到处,一鼓而平。
但安禄山的军队是和北方狼族们百战厮杀过的精锐铁骑,大唐腹地的兵马却因太平日子过惯了,所谓“久不知兵”,故而安禄山的大军像北方的寒潮一样,很快就席卷中原。
曾纵横西北的名将封常清(诗人岑参曾作过他的幕僚)、高仙芝归来指挥也不是对手。
玄宗一怒,将他俩统统斩首,又调来猛将哥舒翰守住潼关,可惜哥舒翰在监军太监的催促下出关作战,中了安禄山叛军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说到安史之乱,是不是就想到了安禄山。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
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
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
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
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
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
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
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
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
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
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
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
”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
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
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
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
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
历史趣谈:唐玄宗李隆基简介 因风流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玄宗李隆基简介因风流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导语: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
712年至756年在位。
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
唐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
712年至756年在位。
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762年病逝。
人物简介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也称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唐朝皇帝位。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李隆基遂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公元756年,李亨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帝。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解密可爱可恨的盛唐李隆基 仓促逃亡之中得到了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可爱可恨的盛唐李隆基仓促逃亡之中得到了什么导语:唐玄宗李隆基是最大的官,他既是盛唐的开创者,也是盛唐的毁灭者,实现“开元之治”的是他,导致“安史之乱”的也是他。
在他身上,先后出现唐玄宗李隆基是最大的官,他既是盛唐的开创者,也是盛唐的毁灭者,实现“开元之治”的是他,导致“安史之乱”的也是他。
在他身上,先后出现了英明与昏庸、勤勉与怠惰、俭朴与奢侈的不同特质。
在其执政后期,由于承平日久,整天坐在兴庆宫内,泡在华清池里,李隆基身上只剩下“官性”或曰“皇性”,早就没有了“人性”。
说出这些肺腑之言(“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此番言论,推心置腹,情真意切,说是进言,近乎教训。
玄宗听后,不仅没有龙颜大怒,反而感慨万千:“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李隆基是不幸的,这个开元盛世的缔造者,竟然乘舆播迁,颠沛流离。
李隆基又是幸运的,落难途中得到了百姓的帮助,听到了百姓的诤言。
正是由于落难,他才知道民心之可贵,奸佞之误国。
可惜的是,在接下来的马嵬坡事变中,人们只记住了杨贵妃的红颜薄命,却忽视了六军不发的民意军心。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直逼长安。
年逾古稀的李隆基,未及通知朝中百官,撇下外出的嫔妃、公主、皇孙,于十三日凌晨带着杨贵妃姐妹、部分皇亲国戚、朝廷近臣及亲信宦官,在几千禁军护卫下,打开禁苑西门延秋门,仓皇逃亡了。
这个年迈的皇帝,危急之际,曾经的良知似乎苏醒了。
逃亡途中,杨国忠要焚毁国库,李隆基制止道:“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
”杨国忠要过河烧桥,李隆基责备道:“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要高力士把火扑灭再赶上队伍。
逃亡中的李隆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唐玄宗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唐玄宗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导语: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也因为这场祸乱,促使李隆基提前成为了太上皇,让他在寂寞冷清和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李隆基之后的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也因为这场祸乱,促使李隆基提前成为了太上皇,让他在寂寞冷清和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李隆基之后的皇帝又是谁呢?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李隆基三子李亨。
李亨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称帝后,再回到长安的皇帝,所以也可以说是安史之乱提前让他登上了帝位。
738年,李亨被册封为太子,只是他的太子之路走得颇为艰难。
从他一登上太子之位,就受到李林甫等宰相的威胁。
他经历了两次大案以及两次婚变,使得李亨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蒙受了巨大的创伤。
此后多年,他依旧与宰相集团明争暗斗,直至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李亨有了反击的机会。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亨奉命平叛。
在长安沦陷前,李隆基仓皇出逃,在马嵬驿站发生了马嵬兵变。
有人猜测,这是李亨策划的一场政变,诛杀杨贵妃,将矛头直指李隆基,但最后却没有危及李隆基,他们父子俩至此分道扬镳,一个入蜀,一个到了灵武。
756年,李亨在灵武的城楼上举行了登基仪式,正式登基称帝。
此后,他举起平叛的大旗,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使唐朝得到复兴。
之后,李亨宠爱张皇后,纵容张皇后敢于政事。
而张皇后与李辅国矛盾加剧,终于招致祸起萧墙。
762年,李亨在宫廷政变中受惊,导致病情加重去世,时年五十一岁。
李隆基的书法作品赏析。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的起因,源于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原本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但由于受到唐玄宗宠幸宦官李辅国的排挤和打压,他们对唐朝政府产生了不满和反抗情绪。
安史之乱的爆发,正是在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叛军趁机发动了对唐朝的叛乱。
叛乱爆发后,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率领大军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池,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政府为了镇压叛乱,不得不调集了大批军队,进行了艰苦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军队和叛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对抗,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安史之乱的战争持续了长达8年之久,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战争期间,民不聊生,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同时,战争也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使得唐朝的国力和社会秩序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尽管安史之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这场动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政府不得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以应对战争带来的挑战。
这些改革措施,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最终,安史之乱以唐朝政府的胜利而告终。
唐朝政府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最终战胜了叛军,恢复了社会秩序。
然而,这场动乱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这场动乱不仅对唐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战争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呢?下面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吧。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叛军参与将领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安庆绪:安禄山次子。
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
史朝义:史思明长子。
唐军参与将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炅、张介然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廷反击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唐玄宗狼狈出逃的名人故事
唐玄宗狼狈出逃的名人故事导语:长安乱成一团,唐玄宗的逃难之路是否顺利呢?虽然唐玄宗预先作了安排,但是,实际遇到的困难还是比他想象的多多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资料,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唐玄宗狼狈出逃在*历史上,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
那就是马嵬驿,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它和一场着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
756年,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
那么,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狼狈出逃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了。
这消息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呀?他是根据平安火知道的。
平安火又是什么东西呢?平安火其实就是烽火,在古代是传递*事情报用的。
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从潼关到长安就设立了烽火台,每天晚上,潼关点一把火,长安这边就知道,今天平安无事了。
可是,六月九日这天傍晚,潼关已经失守了,没人点平安火了。
唐玄宗翘首东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雾,这下子,他可真着急了。
难道潼关丢了?怎么办呢?赶紧跟大臣商量对策吧。
宰相杨国忠怎么说?他对着群臣痛哭流涕。
说:“这十年来,不断有人报告安禄山要谋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结果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可不是宰相的过错。
”一上来先把责任推给了玄宗。
至于他自己先逼迫安禄山*,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笔勾消了。
想想唐玄宗最后就信任这样的宰相,真是让人叹息。
可是,光推卸责任没有用,接下来朝廷该怎么做啊?这杨国忠倒是早就想好了。
他说,陛下,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是暂时放弃长安,避一避风头吧。
往哪儿跑呢?往蜀地跑!为什么到蜀地呀?首先,蜀地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
杨国忠一直担任剑南节度使,蜀地算是他的老根据地了,便于控制。
第二、蜀地安全。
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是一个*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另外,剑南节度使也是玄宗时代的十大*之一,有三万多士兵,保一方平安不成问题。
第三、蜀地自古号称天府之国,比较富裕,能够养活一个流亡*,而且,自从安禄山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杨国忠就派人在剑南增修城池,储备物资,打算实在不行的话就跑到这儿来避难。
与玄宗骇极相关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与玄宗骇极相关的历史事件有哪些?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叛乱,对玄宗朝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他们趁玄宗在位时期内外忧患加重,政权腐败,朝野不安的时机,率领大军发动了这场规模庞大的叛乱。
叛军先攻破了河北的守军,迅速南下,最终攻陷了长安,迫使玄宗离开都城。
这场叛乱不仅导致了大量人口和财富的流失,也使得唐朝的统治形势发生了剧变。
二、玄宗修建大明宫玄宗时期,为了彰显唐朝的繁荣与富强,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奢华欲望,玄宗修建了著名的大明宫。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内,占地广阔,建筑雄伟壮观。
大明宫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也给玄宗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玄宗过度追求奢华豪华,使得朝廷财政紧张,给玄宗日后埋下了隐患。
三、杨贵妃的兴起与玄宗的荒淫玄宗时期,虽然唐朝经历过安史之乱,国力受损,但仍是一个相对繁荣富庶的时期。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权臣杨贵妃的出现导致了玄宗的纵欲沉溺。
杨贵妃生得美丽动人,才情出众,很快便得到了玄宗的宠幸。
玄宗为了满足自己对杨贵妃的迷恋,荒淫无度,玩乐成风。
这种放纵不仅使得朝廷腐败,也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能力。
四、安禄山之子李重进的叛乱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以李重进为代表的叛乱再次席卷朝野。
李重进是安禄山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叛乱遗志,起兵反对玄宗朝廷。
这次叛乱虽然规模没有安史之乱大,但也对唐朝的统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最终,李重进的叛乱被玄宗朝廷成功平息,但这次叛乱的发生使得玄宗朝廷形势更加严峻。
总结:玄宗时期,虽然建功辉煌,但也有诸多不幸和挑战。
安史之乱和杨贵妃的兴起与玄宗的荒淫,影响了唐朝政权的稳定和玄宗朝廷的形象。
大明宫的修建和安禄山之子李重进的叛乱,更是使得玄宗朝廷陷入了极度动荡与困境之中。
玄宗骇极的历史事件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的纷乱和危机,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是唐⽞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衰的转折点。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希望对⼤家有帮助。
安史之乱的故事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已久,唐⽞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贪污受贿,使政治⽇益败坏。
加上当时⼟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兵镇,以节度使为最⾼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州,权⼒很⼤,初时由中央派⼤⾂充任,⽴功后往往⼊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权位、堵塞边帅⼊相的路径,藉⼝⽂官不懂军事,多⽤胡⼈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节度使安禄⼭起兵反唐的机会。
唐⽞宗于⼗⼀⽉⼗五⽇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的⼤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能,使安禄⼭于同年⼗⼆⽉⼗⼆就攻⼊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仙芝。
天宝⼗五年正⽉初⼀,安禄⼭在洛阳称⼤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
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此⼀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
可是由于唐⽞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杀⼈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潼关⼀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背景简介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宗天宝年间达⾄⿍盛。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人物简介安禄山(703-757),颍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名康,查鲁山。
他的父亲可能是康虎,他的母亲阿什杜德是一个土耳其女巫。
相传她母亲多年无子,便去为扎雅山(突厥人尊称扎雅山为战神)祈福,后于长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诱子,故名扎雅山。
安禄山父亲早逝,自幼随母亲生活在突厥部落。
之后,他的母亲改嫁给了突厥将军安伯柱的弟弟闫妍。
开元初年,他家破人亡。
与安道迈将军的儿子萧杰、安博的儿子安、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后与安结为兄弟。
从此改姓安,取名鹿山。
安禄山是唐朝分裂势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建立了名为的燕国政权。
安禄山胖瞎后,长期被心腹太监打扮。
因为溺爱小儿子,二儿子安清旭见安禄山不宠爱自己,心里愤愤不平。
他命令安禄山宠臣李猪儿刺死他,安方军开始衰落。
历史故事公元755年冬(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叛乱。
当时安禄山刚从京都回来,就伪造了的一道圣旨,向将士宣布:“皇上有密令,要我立即带兵入朝讨伐杨。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所有的士兵都很惊讶,但没有人敢反对。
安禄山的一些心腹尽最大努力倡导这种回应。
11月初,安禄山集结兵力15万,自称20万,连夜从杨帆(今北京城西南)出发,向南进军。
一路上浓烟滚滚,席卷千里;尖叫,惊天动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中这样描述:“直到渔阳传来的战鼓响彻大地,击碎了《虹裙》、《羽衣》的曲调。
紫禁城,九层的宫殿,隐约出现在尘土中,成千上万的车马向西南方向行进。
”当时普通人和平相处了几十年,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
突然,他们听说杨帆叛变了,距离在颤抖。
河北各郡防御很快崩溃,随后洛阳陷落,潼关陷落,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只好随杨贵妃出逃。
途中,一位老人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
但是有人告诉陛下,他们总是被陛下杀死,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我记得宋景当丞相的时候,他敢说真话,所以天下太平。
现在臣子只懂奉承,所以陛下对世事一无所知。
6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深思熟虑
五代十国的分裂,给 当时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是一种怎 样的繁盛景象?
课堂小结
(唐朝由盛而衰)
(加剧了唐朝的衰落)
(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灭于藩镇)
(藩镇割据的延续)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农民起义
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907年 唐朝灭亡
618年 唐朝建立
自我测评
1、唐朝中期,在边境重地设置 (军镇),长官称为( 节度使 ), 成为集军事、政治、经济权力于一 身的最高长官。 藩镇割据 )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907年 3、唐朝灭亡的时间是( )。
外重内轻
天 宝 时 期 的 节 镇 布 局
名 词 解 释
唐玄宗为了防范吐蕃入 侵,在边境增设节度使。最 初只管一个地区的军事、 防御外敌,后来兼管民政、 财政大权。
安禄山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 善揣人情,解九番语,为诸 番互市牙郎。
安禄山靠行贿李林甫、 杨贵妃赢得了玄宗的信 任,唐玄宗让他兼领三镇 节度使,统兵15万。
安 禄 山
15万
杨玉环生于官宦世家, 自小精通音律,擅歌舞。 天宝四年,册立为贵妃,得 到玄宗的重実。 宫中为贵妃织锦刺绣的 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 三个姐妹每年的脂粉钱就 达上百万。她远亲哥哥杨 钊,原是市井无赖,后来也受 到実信,赐名国忠。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 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 使政治日益败坏。
此时唐玄宗与他早期 的统治有何不同?
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于范阳 起兵。
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安史之乱中的落魄王孙唐明皇李隆基落荒而逃
导语:却说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逐渐昏愦,内有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外有安禄山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横行,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这场大劫。
如果李隆
却说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逐渐昏愦,内有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外有安禄山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横行,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这场大劫。
如果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一样,活到五十来岁就“嘎嘣”了,肯定也能算得上历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
这下好,有道是:“节妇白头失守,不如老妓从良”,玄宗开元时兢兢业业地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功绩虽不能说完全抹杀,但也是光彩全失。
安禄山本来的打算是等到李隆基死后,再起兵叛乱。
但没有想到李隆基还真能活,越活越精神,一点也没有想归天的意思。
而且杨国忠虽然也是奸臣,但和安禄山却不一路,杨国忠屡次向玄宗进言,说安禄山要反。
玄宗不信。
杨国忠于是就想法激安禄山造反。
安禄山于是等不急了,起幽燕之地的强兵悍卒,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杀向长安。
当时数州军情告急,李隆基居然还不信,以为是有人诬告安禄山,可见他昏到何等程度。
也难怪,李隆基当时已是接近七十岁的老头了。
杨国忠眼见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却洋洋自得,他以为安禄山造反,可以指日而平。
也是,以前像什么徐敬业之类的起兵,都是大军到处,一鼓而平。
但安禄山的军队是和北方狼族们百战厮杀过的精锐铁骑,大唐腹地的兵马却因太平日子过惯了,所谓“久不知兵”,故而安禄山的大军像北方的寒潮一样,很快就席卷中原。
曾纵横西北的名将封常清(诗人岑参曾作过他的幕僚)、高仙芝归来指挥也不是对手。
玄宗一怒,将他俩统统斩首,又调来猛将哥舒翰守住潼关,可惜哥舒翰在监军太监的催促下出关作战,中了安禄山叛军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