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唐朝的相关历史知识,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唐朝衰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史之乱的严重程度。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3)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资料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并展开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背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讲授(25分钟)(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之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
起因:唐玄宗晚年的宠幸,加上宦官与权臣闹政之事,使得战乱纷争的地方贵族日益强大,而作为政权支柱的中央政府却已经虚弱不堪。
过程:安史之乱分为三个阶段,即叛乱初期、叛乱高潮期和唐朝镇压叛乱的恢复期。
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唐朝自身实力的削弱并引起对外侵略的增加,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最后衰亡的重要原因。
(2)唐朝衰亡的原因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政治原因:唐朝后期清治政策的失败,宦官、权臣和贵族的斗争,导致了政治黑暗和政治腐败的加重。
②经济原因:唐朝后期的废均田制、豪族兼并土地、奴隶制的恢复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③军事原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党项人侵略等战乱,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并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理解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
2.安史之乱的经过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3.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对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总结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3.演讲法:通过让学生上台演讲,分享他们对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唐朝的统治区域地图,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疆域、政治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 讲授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20分钟)教师讲解唐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重点讲解唐玄宗时期的阳关大捷、安禄山的镇压、唐德宗时期的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小组讨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的影响(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影响,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总结出影响唐朝衰亡的重要因素。
4. 学生演讲(10分钟)教师让学生上台演讲,分享他们对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强调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表现和演讲表现。
2.学生对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的理解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教学PPT等多媒体资料。
2.《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
七、教学拓展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深入了解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5)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通过讲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衰落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对唐朝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及其对唐朝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唐朝的衰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认识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景象,进而引出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2.呈现(10分钟)讲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及其影响的认识。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
后
感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1.5章节:“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我们将深入探讨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唐朝衰落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
1.安史之乱的起因:分析唐朝中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4.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
-政治腐败和官僚制度的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边疆民族势力的崛起和对中央政府的挑战
-土地兼并和农民阶层矛盾的解决途径
-宗教和民间信仰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课堂
1.课堂评价:
2.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课后,我会布置一些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短文或报告,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提供详细的点评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历史认识和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放置于唐朝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培养学生对安史之乱相关历史资料的实证意识,提高历史资料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4.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其与唐朝衰亡的联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材解读】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爆发原因:(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3、经过:(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4、影响:(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繁镇割据的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4.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1:导入新课
复习: 1.开元是
的年号
2.当时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达到前所未
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
归纳:唐玄宗前期的行为:崇尚节俭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整顿吏治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他们 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经过上一学期的 历史科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 务。用者,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和活跃的氛围,利用学生的好奇之心
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 5 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对本单元有总结作用,交代了隋唐时代的结束;对下一单元 起到过渡作用。
本课有三个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 时要明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衷,黄巢起义是对唐朝的致命打击,五代十国是唐朝灭 亡后的产物。
”。
3.概况:
(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淹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
(3)将镇守西北地 K 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
军队的援助下,于 763 年,
叛军被平定。
4.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内容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几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知道阶级斗争实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时空观念:知道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知道五代十国的位置及时代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文字史料、历史地图等材料,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等史事的基本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中,了解不断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从五代十国虽然分裂但统一始终客观存在中,理解统一的大势所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二)讲授新课1.安史之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学生活动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再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起义爆发的原因。
同时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
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
(2)学生活动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积极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
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B.贞观末年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B.李林甫C.杨国忠D.魏征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B.陈胜吴广起义军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的发生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唐朝晚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涉及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朝衰亡的历程感到枯燥乏味,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历史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盛世的画面,如开元盛世等,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随后切换至安史之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部编七下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提示:(1)Biblioteka 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课堂总结
唐朝从 618 年李渊称帝起到 907 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 300 年的时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内容及流程
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
A.黄巢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 D.李自成起义军
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参考答案:1.D 2.D 3.A 4.A 5.C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
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难点
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复习检测:
(1)想一想,唐朝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2)“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唐朝时一位高僧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那么这位高僧是谁?
(3)玄奘回国后写了一部什么书?这部书有什么重要价值?
教 学 设 计
课题
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导入: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检
测
目
标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 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
A.高力士 B.李林甫 C.杨国忠 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关键词。
2. 让学生看“五代十国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 :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 结合《知识拓展 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2.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讲述: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 概念 : 唐朝灭亡后的 50 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并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