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分析统编

合集下载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具体涵盖对《红烛》这首诗的解读、分析、欣赏。

详细内容涉及红烛的象征意义、诗歌手法、情感表达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红烛》的象征意义,提高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

2. 分析并欣赏《红烛》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红烛象征意义的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对《红烛》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烛的思考,进而引入课题。

2. 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读:分析红烛的象征意义,讲解诗歌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中的难点、重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红烛》2. 结构:象征意义诗歌手法情感表达3. 重点:红烛象征意义,诗歌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红烛》中的意象和意境,结合诗人的情感,谈谈你对红烛的理解。

2. 答案:要点包括红烛象征意义、诗歌手法、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有关红烛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红烛象征意义的解读。

2. 教学目标中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红烛象征意义理解和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红烛》的意象和意境。

一、红烛象征意义的解读《红烛》这首诗中,红烛作为一种象征,具有多重意义。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为第三单元诗歌的一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红烛》的文学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探讨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红烛》的文学背景、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把握,以及诗歌内涵的挖掘。

重点:诗歌的文学背景、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蜡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蜡烛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红烛》。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红烛》的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文学背景、结构、意象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如“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深层含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红烛》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短诗,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深层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红烛》2. 诗人:闻一多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诗歌意象:红烛、耕耘、收获5. 情感表达:奉献、坚定、信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红烛》的写作手法,以“烛光”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闻一多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把握。

2. 诗歌的文学背景、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红烛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 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 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 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 之歌》。 1932年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7年7月随校迁往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7月 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一般在什么样的场合出现?
• 古代文化中,红烛常见于婚 礼祝寿等喜庆的场合。
• 今天这首诗,却会让我们看 到红烛的另一种面貌。
红烛之色
• 问题1: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
• 生活中,红色常给人什么感觉?
红烛之色
红色,让人感受到赤诚、热烈、奔放、积极、昂扬。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 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 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情感主旨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 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 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 “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 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 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红烛》
何为意象?
象,指的是物象,意,指的是情感或者哲理。
意象的特点?
同一个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所包裹,会变 成不同的意象

《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红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导言: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学是必修的,而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如何教授文学文本更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工作。

本文以高一必修上的短篇小说《红烛》为例,尝试设计一节优秀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1.课时安排本节课建议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第二课时是学生课堂讨论和总结回顾。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短篇小说《红烛》的内容及其所展现的主题,掌握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深刻剖析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所表现的情感,体验文学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过程及方法1.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标题《红烛》,让学生猜想小说会讲什么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学教师可根据教材对小说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小说的背景、结构、人物、情节等,并指导学生用批注笔在书中做好笔记,方便复习回顾。

3.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每个小组选择要点逐一展开,由组员进行抒发关于小说人物的内心、情感的看法,让学生自由交流,互相提问、解答,思维交流,进一步挖掘小说内涵,探究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总结回顾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和回顾,让学生自主展示他们在讨论中获得的收获与思考,教师可以指导和点拨学生,强化学生对小说的把握和对文学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通过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营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策划一些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评价批改作业时,尽可能进行详实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推动其形成学习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对小说《红烛》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统编版上册12《红烛》教案(1)

统编版上册12《红烛》教案(1)

统编版上册12《红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上册第12课《红烛》,主要围绕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进行深入学习。

内容包括: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表达情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红烛的特点及作者对红烛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绘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感受红烛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描绘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红烛的奉献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红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红烛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词、短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短语,解释词语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描绘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红烛的认识和感悟。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讲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喻、描绘等修辞手法,仿写一段话表达对红烛的赞美。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红烛生词、短语比喻、描绘奉献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红烛”为题,写一篇赞美红烛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赞美教师的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堂讲解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红烛的认识和感悟。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及答案。

一、修辞手法分析1. 比喻: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如“红烛啊,你心甘情愿地烧尽自己,照亮别人”,解释比喻的含义,让学生明白红烛象征着教师的奉献精神。

2-2《红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红烛》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课,是一首现代诗歌。

作者闻一多以一支红烛为象征,表达了对生命、爱情、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在教学分析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包括形式自由、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等,引导学生理解《红烛》作为现代诗歌的典型代表所具有的这些特征。

2.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掌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通过对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作者的诗歌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中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红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对生命、爱情、自由和理想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和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理解《红烛》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爱情、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作者的诗歌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示范法:通过教师示范对诗歌的朗诵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教师首先进行课堂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自己对“红烛”这一物品的印象和理解。

然后,简单介绍闻一多及其创作《红烛》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节“诗歌欣赏”,详细内容为对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红烛》的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领会,表现手法的分析。

重点:对《红烛》的情感体验和诗歌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红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烛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红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以《红烛》为例,讲解如何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进行课堂实践。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红烛》2. 结构:诗歌结构图3. 重点:红烛的象征意义,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要求至少200字。

2. 答案示例:以《再别康桥》为例,分析其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作品,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理解并领会《红烛》的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诗歌意境的领会,表现手法的分析”。

3. 教学过程中的“诗歌解析”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

一、教学目标解析《红烛》的诗歌意境是本节课的核心,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并领会诗中的意境,要引导学生把握红烛的象征意义。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这首诗是出自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之手。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老师这一职业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意象分析、诗意解读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探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三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并鉴赏诗歌中的意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老师这一职业的尊重和敬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解读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对老师职业的赞美,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老师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与老师之间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感知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情感,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红烛”、“春蚕”等,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4. 诗意解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红烛》意象分析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一道关于《红烛》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红烛》2. 诗人:闻一多3. 意象:红烛、春蚕4. 诗意解读:对老师的赞美5. 教学重点:意象分析、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红烛》的读后感。

2. 答案要求:围绕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老师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进一步感受老师这一职业的伟大。

统编版新教材《红烛》教学优质课件优质版1

统编版新教材《红烛》教学优质课件优质版1

统编版新教材《红烛》教学优质课件优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新教材《红烛》,涉及第三章“诗情画意”的第二节“红烛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红烛》的深入解读,理解作者对红烛的赞美之情,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红烛》全诗,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2. 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红烛》全诗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诗歌韵律美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红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红烛的形象,从而引出课题。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红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例题讲解:针对诗中的难点,如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举例。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红烛”为主题的短诗。

六、板书设计1. 《红烛》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4. 情感:赞美、感慨、思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红烛》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案示例:诗中“红烛啊,你流泪的心”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

2. 课后阅读:阅读一首其他诗人的作品,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红烛的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可以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将诗歌的意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红烛》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红烛》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红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二课,课题为《红烛》。

这是一篇描写蜡烛的文章,通过对蜡烛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通过对比蜡烛和电灯的光亮,引出了蜡烛的存在意义;第二段描述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以及它在黑暗中的作用;第三段通过蜡烛的燃烧,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第四段通过蜡烛与人的生命的类比,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价值;最后一段总结了全文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

2.教材地位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开篇之作,对于学生来说,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课。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材难点本课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蜡烛的描绘,将其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光明、希望、生命等。

学生需要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把握这些象征意义。

(2)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蜡烛的燃烧过程的描述,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学生需要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学会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

(3)学生能够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学会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共同探讨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能够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学会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2.教学难点:(1)对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诗歌的审美特征”中的第三节“意象与情感”,详细内容为对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其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红烛》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红烛》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红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入课题。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特色,详细讲解每个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以《红烛》为例,讲解如何鉴赏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实践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红烛》2. 板书内容:意象:红烛、光芒、夜色、梦境情感:爱国、忧民、激情、追求艺术特色:象征、隐喻、排比、反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红烛》为例,谈谈你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认识。

分析《红烛》中的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

作业答案:1. 现代诗歌的审美认识:现代诗歌以意象、情感为核心,注重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歌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隐喻等,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2. 《红烛》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分析:意象:红烛象征着光明、希望;光芒代表着诗人的激情和追求;夜色、梦境则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红烛》教学精彩课件优质版1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红烛》教学精彩课件优质版1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红烛》教学精彩课件优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红烛》,涉及第二章“诗词欣赏”部分的第五节“红烛”。

教材详细内容为:对闻一多的《红烛》一诗进行鉴赏分析,通过了解作者背景、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闻一多及其作品《红烛》的背景知识,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红烛》的意象、语言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红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烛的联想,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作者闻一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红烛》的背景。

3. 诗歌鉴赏:a.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b. 学生分享对诗歌意象、语言、情感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红烛》中的意象,如“红烛啊,你是我心中的火焰”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红烛》2. 内容:a. 作者:闻一多b. 背景:现代诗歌鉴赏c. 意象:红烛、火焰等d. 语言:生动、形象e. 情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现代诗歌,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情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并尝试创作诗歌。

《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

《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

《红烛》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红烛》是中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红烛为象征,寓言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的语言深沉,意象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感受和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介绍诗人闻一多的背景和他的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法**:详细解读诗歌的内容,解析诗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体验诗歌的创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 展示闻一多的《红烛》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学生活动:1. 学生朗读《红烛》全文,尝试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诗歌全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通过让学生朗读和分享,可以检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新课教学#背景介绍1. 激发学生兴趣,介绍诗人闻一多及其成就。

闻一多,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是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2.2《红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烛》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由郭沫若创作的现代诗歌,它通过红烛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红烛》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诗中的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板书设计
①诗歌基本信息:《红烛》,作者:郭沫若
②诗歌形式:现代诗
③意象分析:红烛的意象象征革命事业和光明
④情感表达: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
⑤主题理解:革命事业的光辉和追求
2.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①意象分析:红烛——革命事业——光明
②情感表达:热爱——追求——光明
③主题理解:革命——光辉——追求
其次,在新课讲授中,我注重了对诗歌形式的讲解,但对意象和情感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此外,我在课堂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有些学生显得有些散漫,没有充分投入到活动中。今后,我需要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b.相关文章: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关于郭沫若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以及《红烛》的解读文章,以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视频资源:可以寻找一些关于郭沫若的纪录片、访谈节目或者是《红烛》的朗诵视频,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
d.文学鉴赏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书籍,如《现代诗歌鉴赏教程》、《中国现代诗歌鉴赏辞典》等,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红烛+》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红烛》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 2 课,这是一首描绘红色革命年代背景下,抒发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的诗歌。

作者通过红烛的形象,寓意着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下是针对本课的教学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1.内容分析:《红烛》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红烛,展现了革命者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

诗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2.结构分析:诗歌共分为五节,每节都有明确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整体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情感升华。

通过逐节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3.背景分析: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红烛》,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描绘、语言特点、意象象征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语言等方面。

3.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红烛》与其他同类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

通过以上教学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红烛》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指导学生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元解读,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启发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创新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抒情脉络和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矛盾中探索前进的复杂情感。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设想本诗情感丰富,意象独特。

教学时以诵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通过对诗歌意象、语言和结构的分析,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朗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深入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相关图片和音频等资料。

2.准备红烛道具,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创设。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红烛燃烧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红烛会想到什么。

2.引出课题《红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0分钟)1.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结构
引子:“蜡炬成灰泪始干” 主体:红烛红(1)
自焚(2) 创造能量(3、4) 流泪(5、6) 伟绩(7) 灰心与创造(8) 结尾:“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分析语言
①第一小节: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
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 请——要吐出心来与红烛做对比,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 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 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 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 (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反复。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1 . 情 节 是 叙 事 性 文 学 作 品 内 容 构 成 的 要 素 之 一 , 是 叙 事 作 品 中 表 现 人 物 之 间 相 互 关 系 的 一 系 列 生 活 事 件 的 发 展 过 程 。 2.它由一 系 列 展 示 人 物 性 格, 反 映 人 物 与 人 物 、 人 物 与 环 境 之 间 相 互 关 系 的 具 体 事 件 构 成 。 3.把握好 故 事 情 节, 是 欣 赏 小 说 的 基 础 , 也 是 整 体 感 知 小 说 的 起 点 。 命 题 者 在 为 小 说 命 题 时 , 也 必 定 以 情 节 为 出 发 点 , 从 整 体 上 设 置 理 解 小 说 内 容 的 试 题 。 通 常 从 情 节 梳 理 、 情 节 作 用 两 方 面 设 题 考 查 。 4.根据结 构 来 梳 理 。 按 照 情 节 的 开 端 、 发 展 、 高 潮 和 结 局 来 划 分 文 章 层 次, 进 而 梳 理 情 节 。 5.根据场 景 来 梳 理 。 一 般 一 个 场 景 可 以 梳 理 为 一 个 情 节 。 小 说 中 的 场 景 就 是 不 同 时 间 人 物 活 动 的 场 所 。 6.根据线 索 来 梳 理 。 抓 住 线 索 是 把 握 小 说 故 事 发 展 的 关 键 。 线 索 有 单 线 和 双 线 两 种 。 双 线 一 般 分 明 线 和 暗 线 。 高 考 考 查 的 小 说 往 往 较 简 单, 线 索 也 一 般 是 单 线 式 。 7.阅历之 所 以 会 对 读 书 所 得 产 生 深 浅 有 别 的 影 响 , 原 因 在 于 阅 读 并 非 是 对 作 品 的 简 单 再 现 , 而 是 一 个 积 极 主 动 的 再 创 造 过 程 , 人 生 的 经 历 与 生 活 的 经 验 都 会 参 与 进 来 。 8.少年时 阅 历 不 够 丰 富 , 洞 察 力 、 理 解 力 有 所 欠 缺 , 所 以 在 读 书 时 往 往 容 易 只 看 其 中 一 点 或 几 点 , 对 书 中 蕴 含 的 丰 富 意 义 难 以 全 面 把 握 。 9.自信让 我 们 充 满 激 情 。 有 了 自 信 , 我 们 才 能 怀 着 坚 定 的 信 心 和 希 望 , 开 始 伟 大 而 光 荣 的 事 业 。 自 信 的 人 有 勇 气 交 往 与 表 达 , 有 信 心 尝 试 与 坚 持 , 能 够 展 现 优 势 与 才 华 , 激 发 潜 能 与 活 力 , 获 得 更 多 的 实 践 机 会 与 创 造 可 能 。
红烛 闻一多
作者体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 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 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 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 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④第五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 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 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⑤ 第六节: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⑥ 第七节:诗人劝慰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已抱 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 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⑦ 第八、九节:卒章显志,揭示红烛不屈的奉献精神, 也表明诗人的人生宗旨。
(4)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 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③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1)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2)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 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 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 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3)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 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 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 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 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情感主旨
艺术特色
1. 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诗歌中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强烈地表达 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继之自问、自悟、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由很强的感染力。
2. 重形式美与节奏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感,以此与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相匹配。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 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等。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 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 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 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 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 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 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②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பைடு நூலகம்
(1)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 的可贵。
(2)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诗人理解 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3)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 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梳理结构
试分析《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首先要明确名上瘾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然后思考 该句诗与诗人《红烛》诗中锁抒发情感、主旨的关系,最后分析引用诗句在 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首尾呼应。
答题要点:概括全诗的主旨,情感结构的需要,托物言志,首尾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