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主题一)
统计基础必学知识点
统计基础必学知识点1. 数据的分类:数据可以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是描述性的,如性别、颜色等;定量数据是可量化的,如年龄、身高等。
2. 数据的度量尺度:数据的度量尺度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隔尺度和比例尺度。
名义尺度是无序的分类数据,顺序尺度是具有次序关系的数据,间隔尺度是具有固定间隔的数据,比例尺度是具有固定比例关系的数据。
3. 频数与频率:频数是指某个数值出现的次数,频率是指某个数值出现的次数与总数的比值。
4. 数据的中心趋势度量:数据的中心趋势度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中位数是将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的中间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5. 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包括范围、方差和标准差。
范围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方差是数据与其均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6. 直方图和箱线图:直方图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区间划分,并统计每个区间内数据的频数或频率,在坐标系上绘制柱状图。
箱线图是通过四分位数和异常值来描绘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7.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用来描述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强度和方向的指标。
常用的相关系数有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
8. 概率与统计分布: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统计分布是对数据的概率分布进行描述的函数。
常见的统计分布包括正态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等。
9. 抽样与统计推断:抽样是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研究,统计推断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
常用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10.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对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通过构建假设、选择显著性水平和计算检验统计量,判断样本数据是否能够拒绝原假设。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t检验、双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
统计基础知识PPT
随机原则: 完全排除主观因素,每个单位机会均等,抽中与否全凭偶然。
(三)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4.重点调查 它是对总体中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取得反映总体基本数据的调查方法。 重点单位:它是重点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小,他们的标志值之和占总体标志值总量的比重大
志名称,16岁、17岁、18岁、…,为数量标志的表现。 (二)统计指标 1.指标的概念 表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称为指标。
(二)统计的基本概念
例如,某班某期末学生40名,期末平均成绩80分,优秀率30%,及格率98%。它包括:时间限制、空 间范围、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具体数值六个要素。 三、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的涵义和特点
四、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研究着眼于总体的数量特征,所用的基本方法都与总体数量性有关,这些基本方法是:
(一)大量观察法 统计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并且无法重复实验,因为社会经济现象
本质上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要研究这种关系就不能用实验的方法 ,而必须到社会经济的现实中去做调查、观测,即采用大量观察的方法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 体进行调查、观测,来进行综合研究。
(三)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3.调查单位和调查表 调查提纲是指根据调查目的所列示出的调查项目,主要是标志、指标和指标体系。将调查项目按
一定顺序排列在表格中形成调查表。 4.调查时间与期限 调查时间是指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是指完成调查工作所需时间。 5.组织实施计划 指调查工作的行动部署与具体活动安排。主要包括领导机构建立、调查步骤、参调单位与人员、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许多学科和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本文中,将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数据类型在统计学中,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以数值表示的,可进行数值计算和比较的数据,如身高、体重等;定性数据则是描述个体特征的非数值数据,如性别、颜色等。
了解数据类型对于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非常重要。
二、测量尺度测量尺度指的是衡量数据的方式,常见的测量尺度包括名义尺度、序数尺度、区间尺度和比率尺度。
名义尺度仅用于分类,如性别;序数尺度可以排序,但没有固定的数值差异,如教育程度;区间尺度具有固定的数值差异,但没有绝对零点,如温度;比率尺度具有固定的数值差异和绝对零点,如年龄。
三、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其中常见的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的中间值,众数是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值,标准差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四、概率与概率分布概率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常用的表示方法是百分比或小数。
概率分布是描述随机变量可能取得各个值的概率的函数或表格。
常见的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泊松分布等。
五、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根据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特征的方法,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推断来对总体假设进行验证的方法,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
六、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描述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预测和解释因果关系的统计方法,可以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七、抽样与调查抽样是从总体中选择出样本的过程,通过对样本进行研究得出对总体的结论。
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
统计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一、数据的收集1. 数据的类型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种类型。
定量数据是指所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通常以数字形式进行表示,比如身高、体重、温度等;定性数据是指所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通常以文字形式进行表示,比如性别、颜色、品牌等。
2. 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观察和文献调查等。
实地调查是指研究人员直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实际环境中进行数据收集;实验观察是指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实验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测量;文献调查是指研究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数据收集。
3. 抽样方法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通常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抽样,以获取代表性的样本。
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等。
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分层抽样是指根据总体的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层,然后从各层中分别抽取样本;整群抽样是指根据总体的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然后随机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系统抽样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从总体中选择样本。
二、描述统计1. 数据的整理和展示数据的整理和展示是统计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数据的分类整理、频数统计和数据的图表展示。
数据的分类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频数统计是指对各类数据的频数进行统计和汇总;数据的图表展示是指利用各种图表形式(如直方图、饼图、折线图等)将数据进行直观展示。
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指通过一些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总结。
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极差等。
均值是指所有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是指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众数是指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标准差是指数据的离散程度;极差是指数据的取值范围。
三、推断统计1. 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
估计的常用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是指通过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一个估计值;区间估计是指通过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一个区间估计。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童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1 •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统计法是以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统计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看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逬统计工作的现代化逬程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表式、统计编码等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统计学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统计学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数据的学科。
它在许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商业和医学等。
基本概念- 数据: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数值、文字或图像等。
- 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我们想要研究的所有个体或事物,而样本是从总体中选择的一部分。
- 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总体的数值特征,统计量是样本的数值特征。
- 频数与频率:频数是某个数值出现的次数,频率是频数与样本大小之比。
描述统计学- 中心趋势:用于衡量数据集中的位置,常用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 变异程度:用于衡量数据集中的离散程度,常用的统计量有标准差、方差和四分位数。
- 数据分布: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值的频率分布情况,常用的图表有直方图和箱线图。
推断统计学-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 假设检验: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假设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包括设置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常用的相关系数有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 回归分析: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常用的回归分析有线性回归和多元回归。
统计学软件- 常用统计软件:如SPSS、R、Excel等。
- 数据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Power BI等。
这份文档提供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概述,包括基本概念、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相关分析和统计学软件。
它将帮助读者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探索统计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第一节
精算,农业,物流,动物学,人类学,考古学,审计学 ,晶体学,人口统计学,牙医学,生态学,经济计量学 ,教育学,选举预测和策划,工程,流行病学,金融, 水产渔业研究,遗传学,地理学,地质学,历史研究, 人类遗传学,水文学,工业,法律,语言学,文学,劳 动力计划,管理科学,市场营销学,医学诊断,气象学 ,军事科学,核材料安全管理,眼科学,制药学,物理 学,政治学,心理学,心理物理学,质量控制,宗教研 究,社会学,调查抽样,分类学,气象改善,博彩等。
统计学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科學领域
9
第一节
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一、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是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收集、处理、分析 、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是人们从 数据上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和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计
统计学是一门由阐明如何去收集、整理、显示、描 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 原则、方法和技术构成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 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统计是什么? 统计学又是什么?
统计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技术
站在一个路口,看到每过去20辆小轿车
时,也有100辆自行车通过 而且平均每10个轿车载有12个人,自行 车1人 于是,你认为小汽车和自行车在这个路 口的运载能力为24:100 这是一个典型的统计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统计先从现实世界收集数据 (信息),如统计班级人数,统计出勤 人数,同学的考试成绩,平均成绩等 然后,根据数据作出判断,称为模型 模型是从数据产生的 模型也需要根据新的信息来改进 不存在完美的模型 模型的最终结局都是被更能够说明现实 世界的新模型所取代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教案 第一章 统计标志与指标(高教版)
课题:统计标志与指标
教材:高教版《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
章节:第一章第二节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授课教师:黄山旅校陈红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目标:熟悉掌握统计标志的概念、分类;熟悉掌握统计指标的概念、种类;明确标志和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养成严谨求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学习重点】
标志的涵义与分类、指标的涵义及分类
【学习重点】
标志与指标的关联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它综合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出,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四、工业增加值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备注:为了计算准确,我们现在通常采用收入法计算。
五、工业总产值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工业总产值计算方法:本期生产的产成品实物量乘以(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的。
六、工业销售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价值总量。
包括两方面内容(1)销售成品价值:报告期产品实际销售量乘以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
(2)对外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备注:工业销售产值和销售收入不能相差太大七、产销率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
计算公式: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100%备注:产销率可以超过100%八、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是劳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经济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
统计学基础知识点
统计学基础知识点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还是社会政策制定中,统计学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点,包括数据类型、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等。
一、数据类型在统计学中,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度量的,例如身高、体重、年龄等。
定性数据则是描述性的,不能用数字来度量,例如性别、颜色、职业等。
了解数据的类型对于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非常重要。
二、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收集是统计研究的第一步。
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调查等。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现象来收集数据,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而调查法则是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来收集数据。
在收集到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
数据整理包括数据输入、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等步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清洗则是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缺失值和离群值等,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三、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常用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中心趋势度量和离散程度度量。
中心趋势度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度量包括标准差、方差和范围等,用于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另外,描述统计还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来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关系。
常用的图表包括条形图、饼图、直方图和散点图等,它们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四、推断统计推断统计是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
在统计推断中,我们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来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推断。
常用的推断统计方法包括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
假设检验是用来检验某个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
在假设检验中,我们先提出一个原假设和一个备择假设,然后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从而得出对原假设的结论。
置信区间是对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估计。
统计方法基础知识(一)
一、正态分布参数
平均值 μ
如果你是某学校高一的班主任,当每次考试 成绩公布前,你第一想知道的结果是什么?
人口普查华东,人均收入、男女平均身等一、正态分布参数平均值
总体平均值μ ( 样本平均值X)
1、一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的倾向和程度 2、测量集中位置就是寻找数据一般的代表值和 中心值。 3、平均值是正态分布曲线的位置参数,它只 决定曲线出现频率最大数值,而不改变正态 曲线的形状。 4、平均值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二、波动的分类
产品质量波动分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类。 1、 正常波动: 随机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 特点:大量存在、影响很小、消除难度大、 经济代价高。 要求:一般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允许存在。 控制状态:仅有正常波动的生产过程,简称 为控制状态或稳定状态。
产品质量的波动
2、 异常波动:
由系统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 特点:不经常发生,一旦发生影响较大,容易 查明原因,容易预防和消除。 要求:由于对生产影响大,生产过程中不允许 存在。 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正常 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消除异常波动。
总体与样本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要对其进行分 析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子体。
样本中所含的样品数目、一般叫样本大小或样本容量、常用符号“n” 表示。例:从1000件产品中随机抽取20件、对它进行检测,这20件产品
组成一个样本即n=20、样本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样品组成的。
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品组成样本的活 动过程。 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 机会被抽取出来组成样本的活动过程。
关于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又称高斯曲线、钟型曲线。 正态分布受两个参数影响 μ(总体平均值)——集中位置 σ(总体标准偏差)——分散程度 通常用样本平均值:X 样本的标准偏差:S
统计基础知识讲义
统计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涵义一、统计的概念、统计的三种涵义(一)统计的概念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活动。
(二)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前与后的关系。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总体所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二)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个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它是全部和部分的关系。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二、指标与标志(一)指标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二是: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如,2008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0312.61亿元。
(二)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标志按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变异标志又分为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
(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2、标志分为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但指标必须都能用数值表示。
(四)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统计指标的数值直接汇总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
三、变异与变量(一)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
(二)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就是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具体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
几个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节统计的任务与过程一、统计的任务《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配、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学基础知识
统计学基础知识一、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
它在科学研究、决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类型、数据收集和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等内容。
二、数据类型1. 定性数据定性数据是用描述性词语或符号表示的数据,不能进行数学计算。
例如,性别、国籍、喜好等。
在统计分析中,常用频数和比例来描述定性数据。
2. 定量数据定量数据是用数值表示的数据,可以进行数学计算。
例如,身高、体重、温度等。
在统计分析中,可以使用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等统计指标来描述定量数据。
三、数据收集1.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观测和测量,以推断总体的特征。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等。
2.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常用于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中。
观察法可以采用自然观察、人工观察和实验观察等方式。
四、数据整理1. 数据清理数据清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检查、删除错误和不完整数据以及处理缺失值的过程。
数据清理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2. 数据编码数据编码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形式。
常用的数据编码方法有数值编码、字符编码和二进制编码等。
五、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指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从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状等角度描述和概括数据。
常用的描述统计方法有频数分布、直方图、均值和标准差等。
2. 推断统计推断统计是指使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统计推断,从而得出结论。
常用的推断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和方差分析等。
六、应用场景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市场调研、医学研究、经济决策等。
统计学可以帮助整理并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七、总结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掌握基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类型、数据收集和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和运用统计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统计学基本知识
第一章统计学基本知识第一节统计的基本概念统汁技术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统计技术是研究随机现象中确定的统计规律的学科。
产品质量特性是一种随机现象,但这种随机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服从确定的统计规律——概率分布,其中最常见的是正态分布。
按照实用型定义,统计技术是指与应用有关的统计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的性质;程度和原因做出一定结论的科学技术。
统计技术包括统汁推断和统计控制两大内容。
统计推断是指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计算和分析,提供表示事物特征的数据,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事物变化的原因,找出产品形成全过程中质量变化的规律,对总体质量水平进行推断,预测尚未发生的事件;统计控制是指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计算和分析,采取措施消除过程中的异常冈素,以保证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基本保持在设定值附近,使生产过程达到稳定受控状态。
应用统计方法要掌握分布的理论,要符合大数定律,即只有对大量数据取得的统计平均值才具有稳定性和代表性,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统汁结论。
因此,只有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知识,才能较好地应用统汁方法,发挥统计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一、统计数据数据是统计的对象。
习惯上把由数字组成的数字数据称为数据。
1.数字数据数字数据指由数字(0、1、2、3、4、5、6、7、8、9)和小数点组成的数据。
数字数据是对可定量描述的特性的表达。
可以通过抽样、测量、记录获得数字数据。
任何数字数据又都可以形成( 服从)一定的分布(统计规律)。
2.数据的分类(1)计量值数据。
计量值数据是指可以连续取值,在有限的区间内可以无限取值的数据。
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密度、电压、电流、强度等,大部分质量特性的数值都属于计量值数据。
(2)计数值数据。
计数值数据是只能间断取值,在有限的区间内只能取有限数值的数据。
如到会的人数,今天生产的产品件数,产品表面的缺陷数等。
所以计数值数据,是以正整数(自然数) 的方式表现。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是研究关于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大量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揭示了背后的规律和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统计学应用广泛,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地位,也在商业、政府、医学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数据的分类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基础,根据数据的性质和类型,可以将数据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两种类型。
1. 定性数据定性数据是非数值的数据,通常用于描述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它们不能进行数值计算或比较。
比如性别、职业、颜色等。
2. 定量数据定量数据是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和比较的数据,通常用于描述数量或度量。
它们可以进一步分为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两种类型。
- 离散数据是有限个或可数个数值的数据,通常用于计数或事件发生的次数。
比如家庭成员人数、学生考试成绩等。
- 连续数据是可以用于度量的无限个数值的数据,通常用于测量长度、面积、时间等连续变量。
比如身高、体重、时间等。
二、数据的描述和总结统计学可以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和总结,揭示数据的分布、中心趋势和变异程度。
1. 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和概括数据的特征。
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程度、偏态和峰态等特征。
2. 推论统计推论统计是通过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等推断。
三、数据的采样和调查在实际应用中,统计学常常需要从总体中采集样本来推断总体特征。
数据的采样和调查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内容。
1. 采样方法采样方法是指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常见的采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
采样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来确定,以保证样本能够代表总体。
2. 调查设计调查设计是指进行数据调查和收集的计划和设计。
良好的调查设计能够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设计调查时,需要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等,以确保获得准确和有效的数据。
统计学基础知识
统计学基础知识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和解释数据,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统计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领域都需要统计学的支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
本文将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类型、描述统计、概率论以及统计推断等。
一、数据类型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的数据类型,数据可以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两种类型。
定性数据是描述性的,如性别、口味偏好等;定量数据则是可量化的,如年龄、收入等。
在统计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进行分析。
二、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部分,它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展示,揭示数据的规律和特征。
描述统计常用的方法包括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条形图和饼图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集中趋势。
三、概率论概率论是统计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研究随机现象的概率规律。
在概率论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样本空间、事件、概率等。
通过概率论的知识,我们可以预测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并进行合理的决策。
四、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推断总体数据的统计特征。
在统计推断中,我们需要了解抽样方法、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通过统计推断,我们可以根据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并对决策进行科学评估。
五、常见统计方法统计学中有许多常见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相关分析用于衡量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回归分析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差分析则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
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六、统计软件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许多统计学家和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统计软件。
这些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复杂的统计计算和数据可视化,如SPSS、R、Python等。
掌握合适的统计软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七、应用领域统计学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统计学可以用于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和分析市场需求;在社会学中,统计学可以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和调查民意;在医学中,统计学可以用于分析疾病传播规律和评估药物疗效等。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
基本统计方法第一章 概论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对象的全体(集合);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
参数(Parameter):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标准差等,用希腊字母表示,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Statistic ):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标准差等,采用拉丁字字母表示,是在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3. 统计资料分类:定量(计量)资料、定性(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1. 集中趋势:均数(算术、几何)、中位数、众数2。
离散趋势:极差、四分位间距(QR =P 75—P 25)、标准差(或方差)、变异系数(CV )3。
正态分布特征:①X 轴上方关于X =μ对称的钟形曲线;②X =μ时,f (X )取得最大值;③有两个参数,位置参数μ和形态参数σ;④曲线下面积为1,区间μ±σ的面积为68。
27%,区间μ±1.96σ的面积为95.00%,区间μ±2.58σ的面积为99.00%。
4。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正态近似法:/2X u S α±;百分位数法:P 2。
5-P 97.5.第三章 总体均数估计和假设检验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
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2. 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 , SEM ):样本均数的标准差,计算公式:/X σσ=3。
降低抽样误差的途径有:①通过增加样本含量n ;②通过设计减少S 。
4。
t 分布特征:①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②形态取决于自由度ν,ν越小,t 值越分散,t 分布的峰部越矮而尾部翘得越高; ③当ν逼近∞,X S 逼近X σ, t 分布逼近u 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是t 分布的特例。
统计学基础知识
统计学基础知识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一、数据的特征值(一)数据的位置特征值1)平均值如果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得到一批数据x1,x2,x3….x n,则样本的平均值x为:n-数据个数;x i-第i个数据数;∑-求和。
2)中位数有时,为减少计算,将数据x1,x2,x3….x n按大小次序排列,用位居于正中的那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当数据为偶数时)表示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3)中值Mx min的平均值,用M表示。
4在用频数分布表示测定值时,频数最多的值即为众数。
若测定值按区间做频数分布时,频数最多的区间代表值(一般取区间中值)也称众数。
(二)数据的离散特征值1)极差R测定值中的最大值x max与最小值x min之差称为极差。
通常R用于个数n小于10的情况下,n大于10时,一般采用标准偏差s表示。
2)偏差平方和S各测定值x i与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
各测定值的偏差平方和称为偏差平方和,简称平方和,用S表示。
_x_x2_2_22_1)(...)()(xxxxxxn-+-+-∑=-niixx12_)(S ==无偏方差各个测定值的偏差平方和除以(n-1)后所得的值称为无偏方差(简称方差),用s 2表示:标准偏差s方差s 2的平方根为标准偏差(简称标准差),用s 表示:(三)变异系数以上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值,只反映产品质量的绝对波动大小。
在工程实践中,测量较大的产品,绝对误差一般较大,反之亦然。
因此要考虑相对波动的大小,在统计技术上用变异系数CV 来表达:上式中σ和μ为总体均值和总体标准差,当过程在受控状态下,且样本容差较大时,可用样本标准差s 和样本均值 估计。
Ca 、Cp 、Cpk 的计算过程准确度指数(Ca 值):表示过程特性中心位置的偏移程度,越小越好Ca=(样本平均值-规格中心值)/(规格公差/2)等级A :|Ca|≦% 表示作业员遵守作业规范,并达规格要求等级B : %< |Ca|≦25% 表示必要时尽可能提升至A 级等级C : 25%< |Ca|≦50% 表示作业员可能看错或未按标准作业,或须修改规格及作业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授课时间:2009年2月——2009年7月授课班级:08会计1、2、3班【课题】主题一统计预备知识【教学内容及进度】知识一统计功能及课程学习要求知识二几个重要的统计术语知识三统计工作步骤及常用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主题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统计的基本功能及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初步掌握统计工作及统计理论和方法中经常用到的几个重要术语;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及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
3、字段、字段名、记录、变量、常量的概念。
4、指标的概念和种类【教学难点】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及两者关系的理解、字段、字段名、记录、变量、常量这几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和练习【教学课时】4个学时【教学设计】1、讲授“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及二者关系”时,一定要强调它们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确定的,随统计研究目的的变化而变化。
2、讲授“字段、字段名、记录、变量、常量”几个概念时,要抛开以前统计学科的传统解释,按照计算机学科的要求讲解,因为现代统计工作离不开计算机,必须将这些概念与计算机学科统一起来,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更有用、有效。
3、在讲授统计中的一些概念术语时尽量用实际例子来说明,不要让学生去死记定义,如果学生也能用例子说明这些要领概念术语,则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
4、本节内容不必花费过多的课时,也不必拘泥于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掌握了,因为通过后面一些主要内容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逐步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统计功能及课程学习要求(一)什么是统计1、统计的三种涵义及其关系统计有三种涵义:(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
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数据:是指统计活动的结果,也就是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多项数字资料。
(3)统计学:指分析统计数据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三种涵义的关系:统计的三种涵义可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统计实践和统计理论。
他们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其中的统计实践又包括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两个基本内容,它们是统计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的关系。
2、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阐述四个基本观点:第一当作一种社会活动的统计实践活动萌芽与奴隶社会初期——即产生于有阶级的社会。
它是适应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也就意味着它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现象为基础的。
第二统计实践活动在封建社会有所发展。
其主要标志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思想。
例如,我国商鞅的“强国知十三数的思想”。
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统计实践活动有了较大发展。
它有两个显著标志:①从统计实践活动本身来看,起实践范围扩大了。
②从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来看,统计实践为统计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四在现代社会里,统计实践活动已随处可见,无所不在。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性质(1)统计的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数量方面为基础的、表明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规律的统计方法。
(2)统计学的特点:①数量性: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的多少;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②总体性:统计是以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③社会性:统计的数量总是反映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
(二)哪些工作经常用到统计方法1、需要收集大量数据的工作。
如政府部门进行人口调查、职工收入状况调查,企业进行产品市场占有率调查、顾客满意率调查等。
2、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的工作。
管理和科研工作中,经常需要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筛选、排序、分组、汇总等处理。
如某行业从所有职工中筛选出年龄大于等于45岁且是女性的职工;学校学生成绩按总分进行排序等。
3、需要进行数据分析的工作。
管理和科研工作中,不但需要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可以对现象的数量表现进行判断。
如计算所有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和差异程度,根据销售量变化推断未来几年的销售量变化趋势等。
(三)初级实用统计方法的学习要求1、要求掌握的统计知识程度中专生主要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统计知识,本书重点放在各种统计方法的介绍上,而且比较浅显、实用的方法,并将尽量多地介绍在计算机中运用Excel 软件来处理计算一些比较繁琐复杂数据的方法。
2、要求具备的基本知识(1)初中数学知识和一些简单的解析几何知识。
(2)计算操作知识。
(3)简单的经济管理知识。
二、几个重要的统计术语(一)总体和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特性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总体是在一定研究目的条件下,用来规范统计活动范围的。
按总体单位数的有限性进行区分,它可以有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总体有三个特点(或性质):大量性、同质性和变异性。
它的这些特点都是由总体单位的情况所决定的。
2、总体单位是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或单位。
总体是由总体单位组成的,总体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元素。
在一定条件下,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内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字段、字段名、记录、变量、常量1、字段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栏目,每个栏目的标题称为字段名,也称标志,如下表有7个字段,即第一行“编号”、“姓名”……“毕业学校”等;2、标题行下面的各行内容称为记录,这里有10条记录;3、记录中的每一格内容称为常量,也称标志值,相对于记录中每一格内容(常量)来讲,每个字段(栏目)中的具体内容是变化的,所以字段也称为变量,标志值也称为变量值。
(三)指标1、什么叫指标指标是根据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总体各单位的标志表现进行登记、核算、汇总、综合就形成能说明总体某一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就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它具有可量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指标的种类(1)按指标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2)按指标的作用不同,可将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3、统计指标体系(1)概念: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
(2)指标体系的种类:①按指标体系所反映的现象内容的范围不同进行区分,可有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
②按指标体系所反映的现象内容分,可有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③按指标的作用分,可有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4、我国的统计法制我国的第一部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198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1987年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对我国统计法制的基本内容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进行了改正。
三、统计工作步骤及常用方法(一)统计工作的步骤一般统计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数据资料的收集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也称统计整理阶段。
2、数据资料整理是统计工作的第二阶段,也称统计整理阶段。
3、统计分析是统计研究出成果的阶段,也是统计研究的最后阶段。
(二)常用的统计方法1、数据收集方法:按调查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专门调查又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按取得资料方法不同,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询问法,询问法又可分为口头询问和问卷调查。
2、数据整理方法;主要工作是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
3、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抽样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统计预测法和统计决策法。
【课后小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及字段、字段名、记录、变量、常量这几个概念和指标的概念和种类。
作业:练习册P1 思考题1-4【教学后记】【课题】主题一统计预备知识【教学内容及进度】知识四与统计相关的Excel软件知识(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统计相关的Excel知识,界面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创建工作簿及输入数据等知识。
【教学重点】1、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概念和区别。
2、单元格和单元格坐标的概念。
3、创建新工作簿的方法。
4、各种数据输入方法、填充数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创建新工作簿的方法、各种数据输入方法、填充数列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和上机操作【教学课时】2个学时(对应2学时为上机练习)【教学过程】一、统计方法与计算机学科的关系统计工作要进行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还没有计算机的时代,这些工作都要靠手工完成,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容易出错,甚至有些几乎无法完成。
有了计算机后,这些繁杂的数据处理工作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了。
计算机的普及和操作软件变得越来越方便简捷,出现了专门的统计软件,最著名的如SPSS软件,随着Office软件在全世界广泛运用和普及,现在几乎每台办公用的计算机中都装有Office软件,其中的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统计学中一般的数据处理都可实现。
二、与统计相关的Excel知识介绍(一)Excel界面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工作簿。
Excel文档是以工作簿的形式表现的,一个Excel文件就是一个工作簿,打开Excel文档就是打开了一本工作簿,它是由工作表等要素组成。
新创建的工作簿时,Excel先自动给一个名字,如Book1、Book2、Book3,存储时可以重命名。
如“学生成绩登记表”等。
2、工作表。
工作表是以表格形式表现的,用于输入、显示、编辑和分析数据。
工作表由排列成行和列的单元格组成。
工作表相当于工作簿中的页,新建工作簿时,Excel一般先自动赋予新工作簿三张工作表,并分别命名为Sheet1、Sheet2和Sheet3。
用户在同一工作簿中可以增加或减少工作表数量,并可重新赋予每张工作表新的名称,如“班级一”、“班级二”等。
3、单元格。
单元格是构成工作表的基本元素,用于输入、显示和计算数据。
一个单元格内只能存放一个数据。
如果输入文字或数字,则直接显示;若输入的是公式或函数,则显示其计算结果。
每张工作表由若干行和列组成,行列相交形成单元格,Excel软件规定,一张工作表最多不能超过65536行、不能超过256列,一般情况下,统计工作所需的数据表格有这样大的容量足够了。
4、单元格坐标。
单元格坐标用来标识单元格的位置,它由列号和行号组合表示。
列号用A、B、C...、AA、AB、AC...、IV表示,行号用1、2、3 (101)102、103、…、65536表示,例如C列第12行单元格位置的坐标是C12,必须先写列号后写行号。
要表示若干若干连续单元格的位置,可用首尾单元格的坐标描述,如C列的第3行到15行的单元格区域用C3:C15表示,B列第2行到D 列第20行的单元格区域用B2:D20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