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溶性微粒检查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2020版《中国药典》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

2020版《中国药典》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不溶性微粒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简述:1.1本法系用以检查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1.2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1.3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人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

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稀释后测定。

2、试验环境及检测:2.1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洁净工作台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l.O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2.2取微粒检査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符合下列要求:光阻法取50ml测定,要求每10ml 含lO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粒以下。

显微计数法取50ml测定,要求含10μm 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5粒以下。

3、第一法(光阻法):3.1测定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细检测通道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

3.2对仪器的一般要求:3.2.1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3.2.2测量粒径范围为2〜100u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l。

3.3仪器的校准:所用仪器应至少每6个月校准一次。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检验操作规程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检验操作规程

五页之一【性状】标准: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操作:取本品适量,用目测法检查。

【鉴别】标准:应符合规定。

操作:A 取相当于氨苄西林0.250g的样品,加5ml水,加2mol/L醋酸溶液0.5ml摇匀后于冰浴静置10分钟,用垂熔漏斗滤取析出物,用丙酮-水(9:1)混合溶液2~3ml 洗涤,置60℃干燥30分钟,照《红外分光光度法鉴别试验操作规程》测定.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氨苄西林三水物的对照图谱一致.B. 薄层色谱法薄层板F254s 硅胶板,以丙酮-醋酸铵(10:90)为展开剂,醋酸铵溶液的溶度为15.4%w/v,展开剂的pH用冰醋酸调节至5.0。

分别用下列溶液点样1ul。

溶液(1)从密封容器中取一定量的粉末,溶解在碳酸氢钠(4.2%w/v 的溶液)溶液中,得到含氨苄西林为0.25% w/v 的溶液。

溶液(2):用碳酸氢钠溶液(4.2%w/v)溶解氨苄西林三水物对照品使达到浓度为0.25% w/v 的氨苄西林三水物;溶液(3):用碳酸氢钠溶液(4.2%w/v)溶解氨苄西林三水物和阿莫西林对照品使分别达到浓度为0.25% w/v 的氨苄西林三水物和阿莫西林。

取出薄层板在空气中干燥,喷碘蒸气直到出现稀疏斑点,在日光下观察,溶液(1)显示的主斑点位置、大小、颜色与溶液(2)显示的主斑点相符;溶液(3)应显示二个清晰、分离的斑点,否则试验无效。

C.溶解0.1g样品于2 ml纯化水与2 ml 150 g/ l碳酸钾试液,加热至沸腾,无沉淀生成。

加入4 ml焦锑酸钾试液加热至沸腾,于冰水中冷却,如有必要,用玻璃棒摩擦试管内壁,有白色结晶状沉淀生成D. 溶解相当于2mg的钠离子的样品于0.5ml纯化水中,加入1.5ml甲氧苯基乙酸试液(称取2.7g甲氧苯基乙酸于6ml氢氧化四甲基铵溶液(不小于10.0%w/w),加入20ml纯乙醇),有大量的白色结晶沉淀形成。

置于20℃的水中搅拌5分钟,沉淀不会消失,加1ml稀氨水(75ml 13.5M氨水或56ml 18M氨水用水稀释至1000ml),沉淀完全溶解,加1ml碳酸铵(15.8%w/v)溶液,无沉淀形成。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Word 文档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Word 文档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 C)系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测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液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中国药典》规定了两种检查方法即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第一法光阻法1 简述光阻法是当一定体积的注射液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供试液中的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再根据通过检测区供试液的体积,计算出1ml供试液中含10μm以上(≥10um)及含25μm以上(≥25um)的不溶性微粒数。

2 实验环境、仪器与用具2.1 实验环境实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2.2 仪器装置光阻法不溶性微粒测定仪通常包括定量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测量粒度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l。

不溶性微粒测定仪应定期校正与检定(至少每6个月校正一次),并符合规定。

3 操作方法(应在符合2.1项条件下进行)3.1 检查前的准备3.1.1 取50ml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经微孔滤膜(一般孔径为0.45μm)滤过,置于洁净的适宜容器中,旋转使可能存在的微粒均匀,静置待气泡消失。

按光阻法项下的检查法检查,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25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

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玻璃仪器和实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进行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SOP

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SOP

标准操作程序〔SOP 〕题目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检验操作规程制订部门编号订:■替代:□修订:□制订人:日期:QA日期:执行日期:年月日分发部门:部门日期:批准人:日期:颁发部门:质保部1、目的:建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2、范围:适用于50m1 及50ml 以上配件为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的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

其中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应符合要求。

3、责任者:检验人员。

4、程序:4.1规格尺寸:见附件一。

4.2技术要求:4.3检测:4.3.1外观4.3.1.1产品在自然光线光明处正视目测,应透亮、光滑、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4.3.2鉴别4.3.2.1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第一法或第四法测定,应与比照图谱根本全都。

4.3.2.2密度:取本品2g, 加100ml 水煮沸回流2 小时,放冷,80℃枯燥后,照密度测定法〔YBB00122023〕测定,密度应为0. 900~0. 915g/cm³。

4.3.3灭菌适应性试验:取本品数个,加经 0.45μm 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承受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 F0 值≥12,如湿热灭菌121℃,15 分钟〕灭菌后,进展以下试验。

4.3.3.1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5 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 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 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 小时,将本品置两条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 的内压,维持10 分钟,应无液体漏出。

4.3.3.2抗跌落:取上述样品20 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 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 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 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至水平硬质刚性的光滑外表上,不得有裂开和泄漏。

表1 标示容量〔ml〕跌落高度跌落高度〔m〕50-500 1.00501-1000 0.754.3.3.3透亮度:取上述样品20 个,另取空袋1 个,装入级号为4 号的浊度标准液,作为比照袋;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23lx-3000lx 照耀〔避开照耀试验人员的眼睛〕,观看,应能与比照袋区分。

中药注射剂中絮状物的检测

中药注射剂中絮状物的检测

中药注射剂中絮状物的检测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先进的制备工艺,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人体内的制剂。

与其他传统药物剂型相比,中药注射剂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质量较高、无消化道吸收过程等特点,较为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治疗,又由于中药特有的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增强全身免疫力的功能,其主要治疗领域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细菌和病毒感染.而西药则在这些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免疫性疾病.如胶原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症也是中医较西医优势的领域.这些病西医多采用副作用较大的激素治疗,而中药注射剂通过调节人体免疫机能来治疗.中药注射剂的分类中药注射剂一般可分为溶液型注射剂(含水针和静脉注射剂)、注射用粉针、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剂等;按组成成分可分为单方和复方中药注射剂;按治疗类型可分为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三大类和其他一些小类。

从属性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原材料,多为动物类原材料;一类是水溶性原材料。

中药注射剂絮状物的危害多年来的观察发现,中药注射液有时会在药液中出现絮状物的情况,尤其是冬季或静置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近年来,静脉用中药注射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输液中微粒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组织缺氧,产生静脉炎和水肿、肉芽肿等,此外,微粒还可引起过敏和热样反应等。

中药注射剂絮状物的形成原因1、中药注射液出现絮状物主要体现在复方制剂,单方制剂不会出现絮状物的情况。

复方类制剂中基本是脂溶性原料和水溶性原料混合存在,脂溶性物质通常俗称为油性物质,水溶质称为水性物,由于分子结构不同,水油水是不相融的,这就为中药注射液出现絮状物提供了条件。

2、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可产生浑浊、沉淀、变色等现象。

如双黄连注射剂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卡那霉素、链霉素、红霉素配伍时会产生沉淀,清开灵注射剂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维生素B6、环丙沙星等多种药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混浊或沉淀,亦可与稀释所用的溶媒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产生不溶性微粒或使原有不溶性微粒增加。

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标准操作规程粒度系指颗粒的粗细程度及粗细的分布,用于测定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Ⅸ E“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项下列有三种不同的测定方法,第一法(显微镜法)、第二法(筛分法)和第三法(光散射法),其中第一、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或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第一法显微镜法1 简述1.1 本法中的粒度,系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长度表示。

1.2 本法适用于混悬型眼用制剂、混悬型软膏剂、混悬型凝胶剂等制剂以及品种项下规定的粒度检查。

2 仪器与用具2.1 显微镜。

2.2 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直尺式)。

2.3 盖、载波片。

2.4 计数器3 操作方法3.1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用以确定使用同一显微镜及特定倍数的物镜、目镜和镜筒长度时,目镜测微尺上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标定时,将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对光调焦,并移动测微尺使物象于视野中央,取下目镜,旋下接目镜的目镜盖,将目镜测微尺放入目镜筒中部的光栏上(正面向上),旋上目镜盖后返置镜筒上,此时在视野中可同时观察到镜台测微尺的像及目镜测微尺的分度小格,移动镜台测微尺和旋转目镜,使两种量尺的刻度平行,并使左边的“0”刻度重合;然后再寻找第二条刻度,记录两条刻度的读数,并根据比值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小格在该物镜条件下所相当的长度(µm)。

由于镜台测微尺每格相当于10µm,故目镜测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为:10×相重合区间镜台测微尺的格数÷相重合区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例如:镜台测微尺15格和目镜测微尺34格完全重合,则目镜测微尺在该目镜与物镜的组合下,每小格的长度即为4.4µm(10×15÷34=4.4)。

当测定时要用两种放大倍数(即该目镜与不同物镜组合)时,应分别标定。

3.2 测定法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力摇匀,黏度较大这可按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加适量甘油溶液(1→2)稀释,使颗粒分散均匀,照高剂型或品种项下的规定,量取供试品,置载玻片上,盖以盖玻片(注意防止气泡混入),轻压使颗粒分布均匀;半固体可直接涂在载玻片上,立即在50~100倍显微镜下检视盖玻片全部视野,应无凝聚现象,并不得检出超过该剂型或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大颗粒,再在200~500倍的显微镜下检视,并用计数器记录该品种规定的视野内的总粒数及规定大小的粒数,并计算其百分率。

GWF-7JA微粒分析仪标准验操作规程

GWF-7JA微粒分析仪标准验操作规程

1.0目的建立GWF-7JA型微粒分析仪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2.0适用范围适用于GWF-7JA型微粒分析仪的日常使用、维护、保养。

3.0职责3.1使用人员应按本规程规定使用装置。

3.2质量保证部负责装置检定与台账相关事宜。

3.3研发部负责装置使用的监督管理。

3.4设备保障部负责装置的维护和保养相关事宜。

4.0工作程序4.1开机清洗4.1.1清洁取样窗口,并用不溶性微粒检查用水洗净取样杯、搅拌器、进样吸管。

4.1.2打开电源开关,仪器完成自检过程,显示开机界面,然后进入主菜单界面,按键分别在对应的标识下方。

请选择按键默认测试设置数据清洗4.1.3取一杯不溶性微粒检查用水置于取样台,捏住取样台下面的夹板,将取样台轻推至取样口处,对仪器进行开机清洗,按清洗键进入清洗界面,按自动键反复清洗进样玻璃狭缝(仪器默认为5次),清洗完毕,按返回键回到主界面。

4.2操作4.2.1打开检品,倒出少许冲洗取样杯,冲洗后倒入不少于取样杯容积2/3的检品放入检品台上,左右移动搅拌棒,使之处于合适位置,关闭取样窗口门,静置待气泡消失后,按设置键进入设置界面,按转速键进入搅拌速度查看界面,按动数字键中的“←”和“→”按键对搅拌速度进行调节(300~500转左右),按返回键返回主界面。

设置界面设置·系统设置·体积校准·搅拌速度系统校准转速返回4.2.2在主界面下按测试键进入测试界面测试项目输液器具测试(05)输液器具测试(98)精密输液器具测试单次测试滤除率测试连续测试麻醉器具测试药包材测试上移下移设置确定返回4.2.2.1测试4.2.2.2.1设置:主界面中按动设置→系统→通道进行通道设置,仪器默认为全通道,按上移/下移→选定取消不需要的通道,按确定通道设置完毕,按返回键返回设置界面,按体积键设置预进样体积,按键盘中“←”和“→”选定预进样体积,按设置键后,按数字键盘中数字设置预进样体积5.0ml,按确定键返回。

注射剂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注射剂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注射剂检验标准操作规程,防止错检、漏检的发生。

二、范围:适用于注射剂的检验操作方法。

三、责任:质量部、化验室相关操作人员。

四、内容:注射剂注射剂(《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B)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可分注射液(其中供静脉滴注用的大体积注射液也称静脉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

注射剂除应按药典品种项下规定的检验项目外,还应检查“装量”或“装量差异”、“可见异物”和“无菌”。

静脉用注射剂应加查“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溶液型静脉注射用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应加查“不溶性微粒”;静脉输液及插管注射用注射液应加查“渗透压摩尔浓度”。

混悬型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药物粒度应控制在l5um以下,含15~20um(间有个别20~50um)者,不应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乳状液型注射液不得有相分离现象;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分散相球粒的粒度90%应在lum以下,并不得有大于5um的乳滴。

“装量”检查法1 简述1.1本法适用于50ml及50ml以下的单剂量注射液的装量检查,其目的在于保证单剂量注射液的注射用量不少于标示量,以达到临床用药剂量要求。

1.2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的注射液和注射用浓溶液,按最低装量检查法标准操作规范检查,应符合规定。

1.3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液(如塞替派注射液).可不进行“装量”检查。

2 仪器与用具2.1注射器及注射针头。

2.2量筒(量入型)规格l、2、5、1O、20及50ml的量筒,均应预经标化。

3 操作方法3.1 按下表规定取用量抽取供试品。

标示装量供试品取用量(支)2ml或2ml以下52ml以上至50ml33.2取供试品,擦净瓶外壁,轻弹瓶颈部使液体全部下落,小心开启,将每支内容物分别用相应体积的干燥注射器(包括注射器针头)抽尽,注入预经标化的量筒内,在室温下检视,读出每支装量。

口服液灌装机再验证方案

口服液灌装机再验证方案

KGF-10型口服液灌装机再验证方案1目录1. 设备基本情况1.1概述1.1.1 工艺流程1.1.2工作原理1.2设备性能2. 再验证目的3. 职责3.1验证委员会3.2设备部3.3质量部3.4生产技术部4. 实施所需要的条件、验证时间进度表4.1 验证背景4.2 再验证准备工作4.2.1检查、确认相关文件、规程4.2.2 检查、确认设备、计量器具4.2.3验证时间进度表5.验证前确认5.1 组织验证人员培训5.2设备检查情况6 再验证内容6.1 运行确认6.1.1评价方法6.1.2 检查结果6.1.3偏差和差异性分析6.2 性能确认6.2.1可见异物检查6.2.3PH值检查6.2.4氯化物检查6.2.5细菌内毒素检查6.2.6结果评定与结论7. 拟订验证周期8. 再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21.设备基本情况1.1 概述KGF-10型口服液灌封机是由xxx有限公司生产,本机是口服液生产线中的主机,能自动完成进瓶、灌装、上盖、轧盖和出瓶等动作。

适合我厂10ml 口服液直管瓶的灌封使用。

1.1.1 工艺流程:进料配制好的药业热交换器Ⅱ级精密过滤器胶塞清洗机进气清洗周转水箱排水出料Ⅰ级精密过滤器1.1.2 工作原理:该机由xxx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KGF-10型,其工作原理是主机带动减速器,减速器出轴带动产生间歇运动的槽轮箱及主轴,使得各部件的运作协调一致。

进瓶斗与台面成45度倾角,瓶子进入进瓶斗后,靠自身的重量,自动进入螺杆的凹槽中,再在螺杆的带动下依次进入二十四等分盘的各个缺口中,二十四等分盘由槽轮箱带动,产生二十四等分的间歇运动。

灌装采用四头跟踪灌装,偏心轮控制计量,使得灌装动作平稳,计量精确,且计量的调节非常方便。

上盖振荡斗中的盖子在振荡器的作用下,口向上整齐地进入送盖轧道中,轧道的出口正对转盘缺口的中心线,当瓶子随转盘转动时,瓶子带动铝盖脱离轧道,铝盖就自动地戴在瓶口上。

轧盖采用三刀离心轧盖,当转盘停顿时,轧刀头向下压紧瓶盖,三把轧刀进入轧盖位置,旋转并轧紧瓶盖。

不溶性微粒检查操作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查操作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查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测定不溶性微粒检查方法。

2.范围:适用于所有需测定不溶性微粒的样品。

3.责任:质检科检验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4.程序4.1原理4.1.1本法系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查溶液型静脉用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4.1.2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方法一般先采用光阻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4.1.3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溶液产生气泡的注射剂。

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都无法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经适量稀释后测定。

4.2试验环境及检测4.2.1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规程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µm的微孔滤膜滤过。

4.2.2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50ml,按相应检查法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

光阻法要求每10ml中含10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

显微计数法要求每50ml中含10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0粒以下,含25µm 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

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玻璃仪器或试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4.3光阻法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传感器庶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简成正比,光阻法检查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即依据此原理。

4.3.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4.3.1.1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4.3.1.2测量粒径范围为2~50µm,检测微粒浓度为0~5000个/ml。

设备清洁方法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设备清洁方法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制修订记录目的:通过科学的方法采集足够的数据,以证明按规定方法(清洁规程)清洁后的设备,能始终如一地达到预定的清洁标准。

适用范围:所有工艺设备清洁方法的验证。

贵任者:生产车间、质量保证部程序:清洁验证实际就是对清洗标准操作规程的验证,通过验证建立合适的设备清洁标准操作规程。

清洁验证的目的足证明所采用的清洁方法确能避免产品的交又污染,微生物污染以及清洁后残留的污染,使之达到可接受限度标准。

1、清洁验证的步骤1.1列出待进行清洁验证的设备所生产的一组产品。

1.2选择参照产品。

在所生产的一组产品中,选择最难清洁(即溶解度最小)的产品作参照产品。

相对于辅料而言,活性成分的残留物对下批产品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有更大的威胁,通常将残留物中的活性成分确定为最难清洁物质。

1.3选择设备最难清洗部位和取样点。

凡是死角、清洁剂不易接触的部位——如带密封垫圈的管道连接处,压力、流速迅速变化的部位如有歧管或岔管处,管径由小变大处,容易吸附残留物的部位如内表面不光滑处等,均应视为最难清洗部位。

取样点应包括各类最难清洗部位。

1.4选择最不利清洗条件的参数A=一组产品中最小NOEL=活性成分最小LAD/40(μg/60kg体重)其中:NOEL—活性成分的无显著影响值;LAD—每60kg体重最小有效剂量;40(即4×10)—总体安全系数;B—一组产品中最大口服日剂量(m1/g或mg/日)C—一组产品中最小批量(mg或m1)D—棉签取样面积(25cm2/每个棉签);E—设备内表面积(或与物料直接接触的总面积) (cm2)F—取样有效性(一般取50%,即假定棉签所取样品有50%的量被洗脱出来);G—冲洗溶剂的体积(m1)。

1.5化学验证及可接受标准限度。

清洗效果的最终评价根据是产品活性成分即主药及洗涤剂的残留量、微生物限度。

目前,企业界普遍接受的限度标准基于以下原则: (1)生物活性限度:任何产品不能受到前一品种带来的超过其0.001的日剂量的污染;(2)分析方法客观能达到的能力:污染不能超过10PPm。

不溶性微粒检查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查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查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前言不溶性微粒检查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实验室空气中微小颗粒物的设备,适用于研究环境污染、实验室质量控制等领域。

然而如同所有实验室设备一样,使用前后的安全操作和保养对于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寿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使用,本文将介绍不溶性微粒检查仪的安全操作和保养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1.开机前检查在启动不溶性微粒检查仪之前,应对设备进行一次外观检查。

检查是否有损伤、是否有内部电器故障、是否有未拔插电源,并检查是否需要更换耗材。

2.启动仪器启动不溶性微粒检查仪之前,应确保设备位于稳定平坦的台面上,并且外部电源线不存在堆积情况,并且插头正确插入插座。

启动后,应选择正确的功能模式,并按照相应的操作要求使用。

3.仪器停止运行在停止使用设备时,应关闭仪器,并将产生废气的排放口接好连接管道,并通风排放。

4.注意事项•不要用水或其他液体接触设备。

•不要触摸内部电器部分,以免触电或破坏。

•不要让儿童接触本产品。

•同一电源线不要接入多个设备。

•避免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运行设备。

5.维修在无法正常使用设备的情况下,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保养规程1.净化装置净化装置应及时保持清洁和更换净化设备,并定期检查过滤器更换情况,避免过滤器长时间使用导致降低净化空气的效果。

2.测量器具维护每天使用后应用清水或温和的清洁剂擦拭测试部分,以保持设备表面的清洁。

不要使用尖锐工具、持续使用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清洗设备。

3.存储方式不溶性微粒检查仪在储存前应先进行检查,并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免遇到直接阳光等光照强烈的地方。

4.镜头维护不要直接用手接触或凌晨镜头,清洁时应当使用专用布进行轻柔擦拭。

同时,避免对镜头的直接阳光曝晒,以免遮光度降低。

总结对于任何实验室设备,安全操作和保养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溶性微粒检查仪也不例外。

如上所述,希望大家在使用不溶性微粒检查仪过程中仔细阅读安全操作规程,保养设备,以期更好的保护设备并保持实验室的安全。

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

更改历史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1.0 目的指导公司质量部不溶性微粒的检验操作。

2.0 范围适用于质量部不溶性微粒的检验。

3.0 责任人质量部检验员负责本规程的实施。

4.0 工作程序4.1 光阻法4.1.1 检验设备及器具不溶性微粒检测仪、生物安全柜、微孔过滤膜等。

4.1.2 试验环境及检测(1)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也应在洁净受控环境中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2)使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取50ml测定,要求每10ml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 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粒以下。

4.1.3 供试液制备(1)方法一至少取3个样品,打开包装,分别加入适量的微粒检查用水,反复振摇翻转20次,将供试品液置于取样杯中,静置或使用适当的方式脱气泡。

(2)方法二至少取4个样品,打开包装,分别加入适量的微粒检查用水,反复振摇翻转20次,合并供试品液置于取样杯中,静置或使用适当的方式脱气泡。

4.1.4 测试(1)方法一将供试液置于取样器上,设置好取样量(不少于5ml),每个供试品测定至少3次,记录数据,弃去第一次测定的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2)方法二将供试液置于取样器上,设置好取样量(不少于5ml),测定至少4次,记录数据,弃去第一次测定的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4.1.5 结果判定每个供试品中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6000粒,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600粒。

4.2 显微计数法4.2.1 检验设备及器具生物显微镜、测微尺(目镜尺每格宜5-10μm)、生物安全柜、微孔过滤膜(宜印有间隔3mm的格栅)。

4.2.2 试验环境及检测(1)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也应在洁净受控环境中进行。

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Insoluble Particulate Matter Inspection ]1 目的建立不溶性微粒测定的操作规程,使操作过程规范化。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不溶性微粒的测定。

3 定义本法系用以检查无菌植入医疗器械及其内包装上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光阻法是当一定体积的供试液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供试液中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再根据通过检测区供试液的体积,计算出每1ml供试液中含10μm以上(≥10μm)及含25μm以上(≥25μm)的不溶性微粒数。

4 职责质量部负责本规程的制定、管理;检验人员负责本规程的实施,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规程有效执行的监督。

5 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YBB 00272004-2015 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6 程序6.1实验环境、仪器与用具6.1.1 实验环境:实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玻璃容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也可直接取用超纯水。

6.1.2 仪器装置:光阻法不溶性微粒测定仪通常包括定量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测量粒径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l。

6.1.3 不溶性微粒测定仪器应定期校正与检定,并符合规定,所用仪器应至少每6个月校准一次。

6.2 光阻法操作方法6.2.1 供试品检查前的准备6.2.1.1 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50ml倒入取样杯中,旋转使可能存在的微粒均匀,静置待气泡消失。

按光阻法项下的检查法检查,每10ml中含10um以上(≥10μm)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以上(≥25μm)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

2020版《中国药典》可见异物检验操作规程

2020版《中国药典》可见异物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可见异物检验操作规程编写/修订人/日期年月日部门/姓名审核人/日期年月日部门/姓名批准人/日期年月日部门/姓名执行日期2020年11月01日颁发部门品质部分发部门品质部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可见异物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概述:1.1可见异物系指存在于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和无菌原料药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μm。

1.2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应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条件下生产,产品在出厂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逐一检査并同时剔除不合格产品。

临用前,需在自然光下目视检查(避免阳光直射),如有可见异物,不得使用。

1.3可见异物检査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

一般常用灯检法,也可采用光散射法。

灯检法不适用的品种,如用深色透明容器包装或液体色泽较深(一般深于各标准比色液7号)的品种可选用光散射法;混悬型、乳状液型注射液和滴眼液不能使用光散射法。

1.4实验室检测时应避免引入可见异物。

当制备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无菌原料药供试品溶液时,或供试品的容器不适于检査(如透明度不够、不规则形状容器等),需转移至适宜容器中时,均应在B 级的洁净环境(如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1.5用于本试验的供试品,必须按规定随机抽样。

2、第一法(灯检法)2.1灯检法应在暗室中进行。

2.2检査装置:如下图所示。

A.带有遮光板的日光灯光源(光照度可在1000〜4000lx范围内调节);B.不反光的黑色背景;C.不反光的白色背景和底部(供检査有色异物);D.反光的白色背景(指遮光板内侧)。

2.3检查人员条件: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测验,均应为4. 9及以上(矫正后视力应为5 .0及以上);应无色盲。

2.4检査法:2.4.1按以下各类供试品的要求,取规定量供试品,除去容器标签,擦净容器外壁,必要时将药液转移至洁净透明的适宜容器内,将供试品置遮光板边缘处,在明视距离(指供试品至人眼的清晰观测距离,通常为25cm),手持容器颈部,轻轻旋转和翻转容器(但应避免产生气泡),使药液中可能存在的可见异物悬浮,分别在黑色和白色背景下目视检査,重复观察,总检査时限为20秒。

聚丙烯输液瓶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聚丙烯输液瓶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聚丙烯输液瓶职责:检验室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正文:1.外观取输液瓶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目测,应透明、光洁、内外应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2.鉴别2.1红外光谱取样品适量敷于微热的溴化钾晶片上,照分光光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Ⅳ C)测定,应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2.2密度取输液瓶2g,加水100ml,回流2小时,放冷,80℃干燥2小时后,精密称定(Wa )。

再置适宜的溶剂(密度为d)中,精密称定(Ws)。

按公式计算:Wa×dWa - Ws聚丙烯密度应为0.900~0.915g/㎝3。

3.适应性试验除另有规定外,取输液瓶数个,用经0.45µm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进行灌装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后(标准灭菌F值≥8,如湿热灭菌115℃30分钟),进行以下试验。

3.1温度适应性取输液瓶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下,将本品置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3.2抗跌落取输液瓶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下,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至水平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下,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液作为对照液,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lx~3000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液区分。

3.4不溶性微粒取输液瓶数个,照不溶性微粒检查测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Ⅸ C),粒子直径≥5µm粒子数,不得过50个/ml;粒子直径≥10µm 粒子数,不得过5个/ml;粒子直径≥25µm粒子数,不得过1个/ml。

4.透光率取输瓶平整部位,切成5个0.9×4㎝的切片,分别沿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放入比色池中,加满水,并以水作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在450nm波长处测定透光率,均不得低于55.0%。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实习)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实习)
6
输液微粒的种类
• 橡胶微粒 • 加药时穿刺橡胶塞切下的橡皮塞屑。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器塑料
穿刺针穿输液胶塞后,可使输液中微粒增加1.6倍~27.6倍,并可使药液 中出现可见性胶屑。临床加药时常用20 mL注射器的针头是16号或18号 的,这类较大的针头在穿刺胶塞过程中,很容易切割下大量的橡胶颗粒 ,而且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加,产生微粒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5
输液微粒的种类
• 尘埃微粒 • 非常常见,空气中的烟尘、粉尘可能随着药品的生产、运
输、储藏和使用过程而进入药液,形成微粒并随着输液而进 入病人体内,引发不良后果。
• 玻璃屑 • 较为常见,切割安瓿的方式和步骤不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
玻璃屑。安瓿开启的一瞬间,由于安瓿内外压力的不均衡, 瓶内负压使气流倒吸,会将用砂轮锯掉的玻璃屑吸入安瓿内 ,污染药液。
35
第一法(光阻法)
• 结果判定 • (1)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 0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 • 除另有规定外,每lm l中含10Mm 及10Mm 以上的微粒数 • 不得过2 5 粒,含25^111及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 • 3粒。 • (2 )标示装量为100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 • 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除另有 • 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份)中含lO jum及1 0 p m 以上的微 • 粒数不得过6000粒,含25Hm 及25^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 • 600 粒。
22
输液微粒的危害
23
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
成人毛细血管的内径一般平均是6 μm~8 μm,婴幼 儿的毛细血管内径仅3 μm~5 μm。当药液中的微粒 直径超过毛细血管的内径时,就可以堵塞毛细血管 ,引起局部组织供血不足,进而组织缺氧。人的心 、肝、肾、肺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网,这些器官是输 液微粒常见的沉积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溶性微粒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一个测定不溶性微粒检查方法。

2.范围:
适用于所有需测定不溶性微粒的样品。

3.责任:
质检科检验员对实施本规程负责。

4.程序
4.1原理
4.1.1本法系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查溶液型静脉用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4.1.2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方法一般先采用光阻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4.1.3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溶液产生气泡的注射剂。

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都无法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经适量稀释后测定。

4.2试验环境及检测
4.2.1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规程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µm的微孔滤膜滤过。

4.2.2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50ml,按相应检查法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

光阻法要求每10ml中含10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µm 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

显微计数法要求每50ml中含10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0粒以下,含25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

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玻璃仪器或试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4.3光阻法
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传感器庶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简成正比,光阻法检查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即依据此原理。

4.3.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4.3.1.1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4.3.1.2测量粒径范围为2~50µm,检测微粒浓度为0~5000个/ml。

4.3.2仪器的校正与检定
所用仪器应至少每6个月校正一次。

4.3.2.1取样体积待仪器稳定后,取多于取样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置于取样杯中,称定重量,通过取样器由取样杯中量取一定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后,再次称定重量。

以两次称定的重量之差计算取样体积。

连续测定3次,每次测得体积与量取体积的差应在±5%以内。

测定体积的平均值与量取体积的差应在±3%以内。

也可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校正,结果应符合上述规定。

4.3.2.2微粒计数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µm或25µm的标准粒子,制成每1ml中含1000~1500微粒数的悬浮液,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依法测定3次,第一次数据不计,后两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与已知粒子数之差应在±20%以内。

4.3.2.3传感器分辨率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µm的标准粒子(均值粒径的标准差应不大于1µm),制成每1ml中含1000~1500微粒数
的悬浮液,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10µm和12µm两个通道的粒子数,使得两个通道的差值计数与10µm通道累计计数之比应不小于68%。

若校正结果不符合规定,应重新调试仪器后再次进行校正,符合规定后方可使用。

注:
如所使用仪器附有自检软件,可进行自检。

4.3.3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先倒出部分供试品溶液冲洗开启口及取样杯,再将供试品溶液倒入取样杯中,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或将供试品容器直接脱气后置于取样器上,不加搅拌)。

开启搅拌或手动缓缓转动,使溶液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3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记录数据;另取至少2个供试品,同法测定。

每个供试品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4.3.4结果判定
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5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3粒。

4.4显微计数法
4.4.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4.4.1.1仪器通常包括层流净化台、显微镜、微孔滤膜及其滤器、平皿等。

4.4.1.2层流净化台高效空气过滤器孔径0.45μm气流方向由里向外,应定期检查风速及净化台上空气中的微粒数。

4.4.1.3显微镜双筒大视野显微镜,目镜内附标定的测微尺(每格0.05~0.1mm)坐标轴前后、左右移动范围均应大于30mm,显微镜装置内附有光线投射角度、光强度均可调节的照明装置。

检测时放大100倍。

4.4.1.4微孔滤膜白色,孔径0.45μm、直径25mm或13mm,一面印有间隔3mm的格栅;膜上如有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并不得有25μm以上的微粒,必要时,可用微粒检查用水冲洗使符合要求。

4.4.2检查前的准备
试验环境检测符合规定后,在层流净化台上将滤器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至洁净,用平头无齿镊子夹取测定用滤膜,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后,置滤器托架上;固定滤器,倒置,反复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滤器内壁,沥干后安装在抽滤瓶上,备用。

4.4.3检查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在层流净化台上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用适宜的方法抽取或量取供试品溶液25ml,沿滤器内壁缓缓注入经预处理的滤器(滤膜直径25mm)中。

静置1分钟,缓缓抽滤至滤膜近干,再用微粒检查用水25ml,沿滤器内壁缓缓注入,洗涤并抽滤至滤膜近干,然后用平头镊子将滤膜移置平皿上(必要时,可涂抹极薄层的甘油使滤膜平整),微启盖子使滤膜适当干燥后,将平皿闭合,置显微镜载物台上。

调好入射光,放大100倍进行显微测量,调节显微镜至滤膜格栅清晰,移动坐标轴,分别测定有效滤过面积上最长粒径大于10μm和
25μm的微粒数。

4.4.4结果判定
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12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