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总结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讲
第1讲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考点一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评价1. 能源概述(1)概念:能源资源是指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中优先发展的行业。
(2)能源分类①可再生能源:包括________、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________、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 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3.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煤炭运输量大;地理位置比较封闭,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降水量相对较少;人口增加,生活用水、工农业耗水量日益增加。
命题角度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经典例题](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________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为保障电网的________,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________。
2. 图像信息获取瓜州地理位置、年大风日数和图例等信息。
3. 推理分析4. 知识调用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是教材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人教必修三)”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小试牛刀](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归纳]1. 针对性归纳: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分析方法(1)资源条件评价: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特点
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和价值可变性的特点,开发利用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 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区域自然资源的现状和潜力
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定合理的开发利用计划至关重要。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利用
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并可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源,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 开发利用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区内的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定义
定义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综合利用地区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实现资 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分类
综合开发的意义和目标
1 意义
综合开发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 目标
综合开发的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人民生活 质量。
综合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 协调发展 • 可持续发展 • 综合治理
方法
• 合理规划 • 科学管理 • 技术创新
成功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一些成功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经 验和教训。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议
在综合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公平分配和协同发展的原则。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一、能源分类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2.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4.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1.面临挑战:(1)人均资源量少;(2)人均能源消耗量低;(3)单位产值能耗高;(4)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六、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1.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四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章末归纳提升
探 思 路 · 题 型 类 析
量、水质等方面描述;
菜
单
新课标 ·地理
(5) 水文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水量大小、季节变化、汛期
时间及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及长短等方面描述; (6) 地理位置可以从纬度位置 ( 半球、纬度带 ) 、海陆位置 ( 大
构 网 络 · 知 识 成 系
洲、大洋或地处内陆还是沿海 )等方面描述; (7)自然地理特 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地质等方
探 思 路 · 题 型 类 析
菜
单
新课标 ·地理
(3)气候可以从某区域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以哪种类 型为主、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等方面描述,也可以从某种 气候气温的季节变化,最冷月、最热月气温高低,年温差
构 网 络 · 知 识 成 系
大小,年降水总量多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方
面描述; (4)河流的流域特征可以从某区域流域特点、河流 发育情况、流程长短、补给来源、水量大小,某水系的形 状 ( 扇形、树状、羽状、向心形等 ) 、支流多少、排列分 布,某条河流的水体类型、补给、蒸发、下渗、径流、水
构 网 络 · 知 识 成 系
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气候:海拔高,气温低,昼 夜温差大;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地域差异大。水文特 征:以冰川融水为主,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多冰川湖泊。 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垂直分异明显。
探 思 路 · 题 型 类 析
菜
单
新课标 ·地理
构 网 络 · 知 识 成 系
探 思 路 · 题 型 类 析
菜
单
新课标 ·地理
特征描述型综合题
构 网 络 · 知 识 成 系
1.题型分析 特征描述是指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事物的特征进行描
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
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第二节产业转移高中地理必修三_高中地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知识点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青藏高原自然因素地貌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较低海拔较高,差别显著,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海拔高,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山地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土层薄,发育差河流多外流河、多大河,以补给为主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影响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场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学地理的五大掌握地理知识点我们要记知识点,我们办要把自然地理知识点掌握好,特别是有关公转自传,地球的时间差问题,这在高考时一般在选择题上出现一般是12分,而且不好做,我们解决方法是把课本上那个地球自转的地图好好掌握。
不光是地理这门学科,还有别的学科,知识点都是很重要的,只有打好基础,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踏实。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修2精品课件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
(1)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分析)。 (2)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电力投资比重接近煤炭投资,有何优点? (3)分析山西省应怎样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解析 第(1)题,我国能源消费重心位于东部沿海,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主要运 输方式是铁路。结合题干提示进行分析。第(2)题,煤炭以外的投资增加,势必会影响 产业结构和缓解煤炭外运压力。第(3)题,资源型经济转型一般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 升级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
措施 除 污 染 、 美 化 环 境 ; 发 展 新 兴 工 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
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
[例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山西省已经确定把资源综合利用同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相结合,引导扶持一 批大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标志着山西省由单纯的煤炭、电力单一产业开始向煤、 电、铝、冶金、建材等产业联合经营的转变。 材料二 山西省煤炭外运主要线路图及各产业投资比重图。
专题二 鲁尔区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对比
项目
德国鲁尔区
荒漠化 地减少,风沙危害,蚀;过度垦荒、放牧,水资源不垦、防止过度放牧、合理利
沙尘暴
合理利用、工程建设
用水源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 生物多样 影响生物资源的利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
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 性破坏 用,影响生态平衡 生态破坏
牧、实行休渔期制度
自 然 原 因 : 自 然 沉 积 物 充 满 湖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
备用工具&资料
备用工具&资料
(1)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分析)。 (2)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电力投资比重接近煤炭投资,有何优点? (3)分析山西省应怎样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解析 第(1)题,我国能源消费重心位于东部沿海,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主要运 输方式是铁路。结合题干提示进行分析。第(2)题,煤炭以外的投资增加,势必会影响 产业结构和缓解煤炭外运压力。第(3)题,资源型经济转型一般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 升级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1、地理位置: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地理位置: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
地理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7篇)
地理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精选7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1“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会太好。
”这是没考试之前我就料想到的,因为这几个月以来,一直突突突地往前赶,没给孩子们喘息的时间,更没给他们复习的时间。
但我没想到的是结果会相差那么大,尤其是作为教研组长,我感到很不自在,感到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试卷分析及几天的反思我发现存在自己身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条。
1、课堂效率不高,时间观念不强。
可能是因为自己课下与学生嬉闹的比较多,有些学生分不清课上、课下,与老师闹,违犯纪律后,老师对他的批评当作与他说笑。
2、抓学生抓得不紧。
现在的情况是学生的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差生很多,他们末大部分都有不写作业的恶习。
虽然平时也挺生气,想要抓抓,但是往往事一多就忘了。
3、教学思路有待改进。
一开始拿过题之后,我还觉得题出的不够好。
但是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其实不是别人的题出的不好,分明是自己的指导思想有问题,别人为什么能考第一,我们每次总是考得不理想,这里面关键是思路。
教师往哪指,学生就往哪去;教师指教不到,学生就做不到。
本次期末考试充分暴露出了我忽视基础知识的弱点。
也许本次考试考得不好也未必全是坏事,它及时给我敲响了警钟: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是很大的,要想在期末考试末取得理想成绩,必须要多下点苦功了。
为此,我决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向课堂要质量,抓好课堂时间,珍惜课堂上的每分每秒,把其他的事能课后解决的就课后解决。
2、重点抓后进生的辅导,对于不写作业的学生,及时与其沟通,督促其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钻研课标,抓好学生的读图、用图等基本功训练。
地理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2初一地理的教学课程已过XX月,这次期末考试,检验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对地理任课老师讲课的评判。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章末总结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定期休渔制度
续表
◆方法技巧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流程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0世纪初休斯敦开通连接墨西哥湾的深水运河,并在休斯敦东南郊区建成人工港。随着休斯敦人工港建成,大量石油加工及相关配套企业在港口附近集聚。下面图1示意休斯敦市位置,图2为休斯敦当前产业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1) 与加尔维斯顿相比,简述休斯敦人工港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 地处内陆,受风浪影响小,受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影响小;地形平坦开阔,仓储建设用地广。
1.产业结构合理化 (1)概念: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的过程。 (2)产业间的比例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下图示意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产业结构高级化 (1)概念:是指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的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2)从产业结构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②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③在加工工业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在地理的学习当中一定要对知识点熟悉,认真审题,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思考答题,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不同点地理位置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土地条件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石油资源丰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为主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甜菜、大豆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发达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商业贸易发达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人口和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地区人类活动后果过度樵采干旱区、绿洲砍伐天然植被作燃料植被的破坏,易引起地表起沙和造成风沙前移草原采挖药材、发菜过度放牧草原牧区过度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旱作农业及草原牧区毁林、毁草开垦风蚀加强,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用水不当绿洲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气候干旱地区灌溉不当次生盐渍化荒漠化表现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土地沙漠化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土壤次生盐渍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灌溉措施不当石质荒漠化石质山地,降水强度大坡地开垦、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区措施绿洲外围沙漠边缘生物措施封沙育草绿洲前沿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风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缺乏水源地区工程措施利用柴草、树枝等设置沙障,拦截沙源、阻挡沙丘移动各地因地制宜提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地区主要的人为因素治理措施农作区灌溉不当、过度开垦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牧区草原掘井、过度放牧减少水井数量,降低载畜量绿洲地区过度樵采、上游用水过量多渠道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河流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资源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复习提纲】高中地理会考必修3复习提纲——第三章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3复习提纲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资源开发条件1.能源概况(1)能源的重要性: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2)能源的分类(按性质分):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1)煤炭资源方面: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开采条件方面: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开采条件好。
(3)市场方面;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并且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能源生产供不应求;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4)位置方面: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京、津、郑州、洛阳、西安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
(5)交通方面: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方便。
二、能源基地建设1.措施之一扩大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量山西省不断扩大煤炭的开发规模,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措施之二——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山西省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
新修建的主要运煤铁路有大秦线、神黄线。
3.措施之三一一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请思考:如何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提示:加大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量;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通过多种渠道从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地进口石油、天然气;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等。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1.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及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是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
由于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而煤价低廉,使其收益较少,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
因此,为了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对煤炭进行综合利用。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章末专题复习学生用书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章末专题复习专题一如何进行区域产业转移的分析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的规律:(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目的是找寻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详细思路是:首先,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确定出主导因素;其次,对比分析产业部门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最终,综合分析,确定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例如:(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据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一般要从转出地和转入地两个地区的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应用体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芯片市场成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
芯片产业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和芯片封装、测试。
目前,政府对芯片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我国封装测试产业实现了技术上的国产替代,但芯片制造产业相对落后,芯片仍旧须要大量进口。
近几年来,全球主要半导体厂商纷纷将封装测试厂转移到我国。
据此完成1~2题。
1.近几年,全球主要半导体厂商将封装测试厂转移到我国主要是为了()A.稳固和扩大市场份额B.享受政府政策红利C.利用优质的技术人才D.提高研发芯片水平2.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芯片制造业的投入主要缘由是()A.自主研发实力提升B.国际市场需求增大C.芯片的价格过高D.对外依靠程度过高产业梯度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肯定梯度。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四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考
学案导学
基础1 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__水__能____、风能、生__物__能____、潮汐能、
__太__阳__能__等。
栏
(2)非可再生能源。
目
①类型:主要包括__煤__炭__、石油、_天__然__气_等矿物能源。
链
②特点:数量有限,若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_态__环__境___
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_铁__路_____运输为主、 目
___公__路__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链 接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_坑__口__电__站_: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2)发展炼焦业:为___冶__金__工__业___发展提供能源,向外输出 ___焦__炭___。
学案导学
【想一想】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如何正 确对待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据此完 成(1)~(2)题。
(1)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D )
栏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目 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接
(2)山西能源基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是( B )
栏 为主的特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今后要调整产业结构,如大 目 力发展新兴产业,同时要结合当地污染严重的问题,积极消除 链
接 污染,美化环境。
学案导学
基础5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1.形成的优势条件。
丰富的___煤__炭___、充沛的__水__源____,便利的水陆交通
栏
运输,广阔的市场。
目
链
2.衰落的表现。
典型区域的能源综合开发及循环利用 3.结合我国能源消费大国的现状,考查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复习手册】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一、基本知识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类诞生以来,经过漫长的繁衍与迁徙,如今已分布在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上。
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3.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东亚人口稠密区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南亚人口稠密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这两个地区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区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包括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高三地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自然资源是地球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但同时也是有限的。
在高三地理的学习中,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总结这一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1 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生物资源:包括生物物种、生物量等;•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产等。
1.2 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区域性: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可再生性:部分自然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非可再生性:部分自然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无法再生。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2.1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避免破坏生态平衡;•科学规划:根据资源的特点和分布,制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规划;•综合利用:尽可能地将一种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发挥出来;•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浪费。
2.2 自然资源利用的案例分析•农业资源:通过改良土壤、推广节水灌溉等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修建水库、引水工程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矿产资源:采用高效开采技术,降低矿石损失,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草原等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3.2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山西能源基地的机遇与挑战1.能源资源的分类补: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关系图补:判断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技巧一是根据定义:只要能够循环利用,不断更新的能源就是可再生的只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形成,而且用一点少一点的就是非可再生的二是根据分类:除矿产能源外,其他的都属可再生能源2.山西能源基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非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2)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3)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重要性3.地位——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二、资源开发条件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大、分布广、煤种全、煤质优、开采好)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有煤田分布)③煤种齐全(10大煤种)④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⑤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含有煤层气)补:山西主要的煤田和煤矿(1)山西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2)主要的煤田有: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河东煤田,其中面积较大的是沁水煤田和河东煤田;(3)主要的煤矿有:大同、平朔、阳泉、西山、霍州、晋城等。
补:诗歌记忆煤田位置:河东煤田黄河东,沁水煤田沁水中,霍西煤田霍州西,宁武煤田北大同。
2. 市场广阔①能源消费大国②对能源需求量继续增加③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3.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①邻近主要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输煤、输电距离较近②有众多铁路线通过,交通比较便利补:我国铁路的“三横五纵”南北向(五纵):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东西向(三横):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三、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①扩大开采规模②增加产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①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②发展炼焦业,向外输出焦炭补:山西能否发展黄河水运?(1)黄河在山西段位于黄土高原,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运(2)黄河水量不大,季节变化大,发展内河运输比较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章末总结 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专题一 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综合比较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煤炭资源都很丰富,资源条件优越,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产业的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
鲁尔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综合整治出现了明显的效果。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正在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治理“三废”,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成效日益明显。
在治理和发展过程中,山西能源基地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开发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市场广阔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生产结构 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是其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正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存在 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煤炭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1)山西省结合本区的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优势,围绕________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是____________产业链。
(2)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3)图中输出产品的工业部门是()A.采掘工业B.原料工业C.加工工厂D.电子工业专题二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整治措施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而要掌握河流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开发和整治措施。
(1)从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入手,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①流向:由地势决定。
②河网密度:与地形、降水多少均有关。
③流量:与降水、地形和流域面积有关。
④结冰期:长短与有无由气温决定。
⑤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流域内人类活动有关。
⑥水能蕴藏量:取决于河流水量和地势落差两方面。
(2)分析某河流对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供水:包括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从河流流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和水质方面分析。
②航运:从河床坡度、流量大小方面说明,一般情况下,河流流量大,水流平缓利于航运;同时需考虑流域内经济发展状况。
③发电:从河流水量和地势落差说明,河流水量大且地势落差大更有利于发电。
④水产养殖:重点考虑水域面积及水质状况。
⑤旅游:与河流及其周边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搭配状况有很大关系。
(3)对某河流治理则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①修建水利工程:效益从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说明,其中前两方面易于理解,对航运产生有利影响,是因为水利工程使上游水深增加,水流变平缓且季节流量变化小而实现的。
②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可减少河流含沙量,提高防洪能力。
③流域内污染治理工作:保护水质、安全供水。
【专题练习2】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 600mm之间。
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资料一资料二资料三(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植物种类增加B.土壤肥力降低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专题三如何正确认识水利工程的利与弊从生态和环境效益而言,水利工程在本质上就是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工程,以三峡工程为例说明。
三峡工程本质上是一项保护环境的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保护和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产生正面的环境效应。
但是任何一项大型工程的建设都难免会对其周围环境以及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正面效应长江三峡工程是一项特大型水利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灌溉、旅游、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
现主要分析以下三方面:(1)防洪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解除中下游洪水威胁的关键。
表现在:①提高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②配合分、蓄洪工程等措施可避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造成的荆江河段干堤溃决;③缓解洪水对武汉的威胁;④减轻洞庭湖的淤积;⑤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2)发电兴建三峡工程对缓解华中、华东及重庆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幅度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其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3)航运长江航道,特别是宜昌至重庆660千米的川江航道,流经高山峡谷地段,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通航能力差,运输成本高,使长江航运受到很大限制。
三峡工程的建设使上游水位提高,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对下游通过放水增加枯水季节的流量,使水位抬高,航道加深。
三峡工程提高了通航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运输流量,从而促进了东西部物资流通,减轻了铁路运输压力,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负面效应三峡工程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移民安置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名胜古迹问题。
其中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其所受影响的大小可分为可逆转的、不可逆转的两个方面。
(1)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①因农村移民开发、城市迁建不当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水库及中下游湖区淤积;破坏库区的生态环境。
②水库蓄水后水流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库区和库尾回水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威胁重庆港通航。
(2)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①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淹没线以下的耕地受淹,使耕地减少,加剧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造成淹没线以下的文物古迹受淹。
②三峡大坝隔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产卵路线,还影响白鳍豚的栖息环境,影响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专题练习3】根据“世界某著名河流流域局部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L河流的名称为__________,图示范围内该河流经的自然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M河上游地区降水丰富的影响因素。
(3)读图乙,并结合甲图,分别说明Q湖以下河段在20世60年代与70年代流量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4)依据图丙,描述该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度状况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1.山西省利用该区能源矿产加工增加产值,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是()①发展电力工业②发展化学工业③发展冶金工业④发展炼油工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澳大利亚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该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A.森林锐减B.土地沙漠化C.土地盐渍化D.物种灭绝3.黄河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4~5题。
4.建设图中水利枢纽的首要目标是()A.发电B.航运C.防洪D.灌溉5.有关图中区域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中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亚热带季雨林为主②地处山区,多生产力低下的坡耕地③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开发程度低④地形条件复杂,旅游资源丰富题号 1 2 3 4 5答案(1)图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7.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图1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图2是“某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图”。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图1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3)分析乙地风能资源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参考答案专题练习1(1)铝土矿铁矿能源煤—焦—化(2)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由题目和图中信息可知,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主要是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专题练习2(1)水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2)旱地增大(3)BCD(4)自然因素: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整个流域的开发要依据其自然背景,流域的不同河段也要因地制宜,才能做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长江上游:①处在第一、二级阶梯上,落差大,且水量大,因此水能丰富;②石油、天然气、煤、磷等矿产丰富;③该区的水土流失与植被覆盖率关系密切,且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坡度越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越大。
除此之外,该地还处在地壳活跃区,也是造成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原因,并可能由此产生水土流失加剧的现象。
针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一一对应实施工程或生态措施等进行综合治理或防护。
专题练习3(1)尼罗河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2)受纬度位置(赤道低气压带)和地形(高原山地迎风坡降水)因素影响。
(3)20世纪60年代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丰水期集中在8~10月。
70年代河流流量变化小,各月流量相差不大。
(阿斯旺)水坝建成后,流量受到人为调节所致。
(4)分布特点:北高南低(从沿海向内陆降低),由东西两侧向中间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