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_李金峰

合集下载

侵蚀条件下生物结皮对坡面土壤碳氮的影响

侵蚀条件下生物结皮对坡面土壤碳氮的影响

g so ol o g ni m atr tt l i o e e fs i ra c te , oa n t g n, ni ae ir g n n a r t t n to e a d mmo i m nto e we e n r a e b r nu i gn r r i c e s d y 4 7% , 1 2% ,3 . 4. 8. 9 2% a 33 ,r s c iey. BS o l infc nl n r a e s i n tae n to nd 4. % e pe t l v C c u d sg iia t i c e s ol i t ir - y r
项 目名 称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土 水 蚀 风 蚀 交 错 区 土 壤 结 皮 的 时 空 发 育 特 征 及 其 土 壤 水 文 与 侵 蚀 效 应 研 究 ” 黄 (0 0 06 ; 国科 学 院西 部 之 光项 目“ 乌 素 沙 地 生 物 结 皮 的 发 育 过 程 及 其 风 蚀 效 应 研 究 ” B 8 12 0 ; 西 4 7 19 ) 中 毛 ( 20 3 0 ) 陕 省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土 风 水 蚀 交 错 区土 壤 结 皮 的 发 育 及 其 侵 蚀 效 应 ” S0 D 7 黄 ( J8 0 )
Me g Je ,B h n f n ,L i ,Z a g Xi g h n 。 n i u C o ge g 一 iL h n n c a g 一

Su ha f n 。 n Z ne g

Z a gXiou h n aj n
( .C l g f e o re n n i n n ,N r w s A & F U i ri , 1 1 0, a gig h a x ; 1 ol eo R su csa d E v o me t ot et e r h nv s y 7 2 0 Y n l ,S a n i e t n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幼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幼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a l o t l an f1 i h t d r8 / be 1 M n hy r i a l n t es u y a e '
本试验 设 于黄 土 高 原 北 部 神 木 县 六 道 沟 小 流
11 左右 , 于半 干 旱 森林 早 原 带 【 。该 区地 貌类 TT II 属 7 J 型 为片沙覆 盖的梁 峁状 黄土 丘 陵 , 面 组成 物 质 以 地 第 四纪黄 土沉积物 为主 【 。 8 J
1 2 研 究方法 .
生态 环 境 建 设 的 核 心 内 容 。柠 条 ( a a a a kr C r g n o— sisi) 为一 种 广 泛 分 布 的 乡 土 灌 木 树 种 , hnki 作 由于
底 呈 逐 渐增 大 的趋 势 。 土 壤 水 分 消 耗 量 从 坡 顶 至 坡 底 也 呈 逐 渐 增 大 的 趋势 。柠 条 地 土 壤 储 水 量 与 坡 面 位 置 和 时
间的关 系可用一个二元三次 多项武来表达。
关 键 词 : 土 高 原 ; 蚀 风 蚀 交错 带 ; 条林 坡 地 ; 黄 水 柠 土壤 水 分 ; 化模 拟 变
维普资讯
第2 4卷第 6期
20 0 6年 1 1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 ̄ iuiu a s a c n t e Ard Ar a rc t r iRe e r h i h i e s
Vo . 124 NO. 6
NO . 0 V 20 6
设提 供科 学依 据 。
年 7月开始用 中子 仪监测各点 土壤含 水量 的垂 直动
态变 化 。测深 ,0 m 以上每 1 m测 量一 次 ,0 1 0c 0c 10
c 以下每 2 m 测 量一 次 。观 测 的 时间 间 隔 为 7 m 0c

荒漠化地区地衣结皮厚度分布特征研究

荒漠化地区地衣结皮厚度分布特征研究

荒漠化地区地衣结皮厚度分布特征研究郑克祥;李柏;惠波【摘要】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急先锋,能够很好地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情况.本研究于2010、2011年在宁夏盐池县沙泉湾国家生态定位站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第一实验场设置试验地,通过野外调查,测量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地衣结皮厚度分布特征,以期找出生物结皮厚度变化规律,为当地防护林建设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盐池县沙泉湾,不同植被覆盖下地衣结皮厚度大小表现为花棒>羊柴>油蒿,而在内蒙古磴口县,不同植被覆盖下地衣结皮厚度大小表现为柽柳>油蒿;比较两个地区油蒿覆盖下地衣结皮厚度大小表现为盐池沙泉湾>磴口沙林中心;以油蒿植被为例,离植株根部越近,地衣结皮厚度越大.【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地衣结皮;厚度;群落;分布特征;荒漠化地区【作者】郑克祥;李柏;惠波【作者单位】歙县水利局,安徽歙县245200;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北京100048;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48;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陕西绥德7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土壤生物结皮主要是由隐花植物如蓝藻、荒漠藻、苔藓、地衣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相关的生物体通过菌丝体、假根和分泌物等与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十分复杂的复合体,是荒漠化和沙化地区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5]。

地衣结皮作为荒漠化地区生物结皮中的一个主要种类,根据其发育程度及其生物体的组成,一般分为地衣结皮、藻-地衣结皮、蓝藻-地衣结皮、地衣-苔藓结皮等[6],本文仅研究地衣结皮。

生物结皮厚度为土壤较为干燥时施加外力能够使生物结皮层完整自然剥离的厚度[7]。

刘玉平等[8]认为沙地植被群落退化与否的一个明显指标是地表的固定程度,一般来说沙地植被恢复得越好,沙地的固定程度也就越高,反映地表固定程度的直观指标是沙地地表结皮厚度。

高考地理必修一地貌笔记重点大全

高考地理必修一地貌笔记重点大全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地貌笔记重点大全选择题1、“黄河水蚀浮雕”(下图)位于晋陕黄河大峡谷,形成于三叠系厚层砂岩而发育了的盐风化穴。

盐风化是含盐溶液渗透到岩石表层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结晶力将盐晶周围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地貌上会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区盐风化现象表现明显的是()A.准噶尔盆地B.东北平原C.云贵高原D.两广丘陵(2)下列有关“黄河水蚀浮雕”形成条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溶性盐类物质B.含有孔隙的岩石C.干湿交替的环境D.地势坡度较陡答案:AD【提示】风沙地貌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材料,准格尔盆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易发盐风化,A正确;东北平原降水较多,水分条件较好,土壤盐度较低,不易发生盐风化,B错误;云贵高原降水较多,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C错误;两广丘陵降水较多,土壤呈酸性,不会发生盐风化现象,D错误。

所以选A。

(2)根据材料信息“盐风化是含盐溶液渗透到岩石表层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结晶力将盐晶周围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说明盐风化需要可溶盐类、岩石孔隙发育、干湿交替的环境,ABC正确,与坡度无关,D错误。

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所以选D。

2、呼伦贝尔草原区发育有风蚀坑,由进风口、坑底、坑侧壁、坑后积沙区等部分组成。

风蚀坑在固定阶段坑底会有植被发育,放牧活动可能会加速风蚀坑消亡。

下图为风蚀坑景观。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伴随着风蚀坑发育,该地区可能出现()A.石漠化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2)风蚀坑底部发育植被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昼夜温差小,坑侧壁夜晚易形成水滴,流入坑底B.坑底风力较小,植被发育C.草原区降水多,植被发育D.坑底较深,地下水埋藏浅(3)放牧活动可能加速风蚀坑消亡的原因,正确的是()A.牲畜踩踏坑底,沙土紧实B.牲畜破坏植被,风蚀作用增强C.牲畜阻拦进风口,风力减弱D.牲畜踩踏坑恻璧,坑璧坍塌答案:CDD【提示】风沙地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该地为呼伦贝尔草原区,伴随风蚀坑发育,地表物质更为松散,风力作用增强,风沙活动频繁,最可能造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石漠化多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该地气候干早,沼泽化可能性小,盐碱化多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有关。

201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单

201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单

苹果轮纹病病原的重新厘定及致病性分 化研究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分子调控机理 研究 锈菌特有的小麦条锈菌INF类基因介入的 致病机理研究 小麦蓝矮植原体致病关键效应蛋白的鉴 定及其致病机理研究 基于BSA差异表达序列的小麦成株期抗 条锈病QTLs精细作图 Hsp基因在麦红吸浆虫滞育中的功能研 究 植物源杀虫剂苦皮藤素V靶蛋白的功能验 证及成药性验证 作用于去硫生物素合成酶的杀菌剂设计 、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 生防改良菌株F1-35对西瓜尖镰孢枯萎病 的防治机理 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VpCPK1介导中国 野葡萄抗白粉病机制研究 葡萄胚珠特异表达基因VvABCG2跨膜域 变异对种子发育的影响 苹果MdTMT1和MdTMT2在果实糖代谢 与积累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分析 中国野生毛葡萄浆果中特异品质基因及 其功能研究 白菜近等基因系叶缘裂刻形成和发育的 分子机理研究 黄瓜嫩果白色果皮基因(w)的图位克隆 和功能分析 一个全新miRNA介导番茄抗灰霉病菌侵 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野生甜瓜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克隆 及功能研究 黄土区旱地夏季休闲期土壤剖面残留肥 料氮的损失途径及机理 基于比较胚胎学和Hox基因的长翅目幼 虫腹足同源性研究 东洋区斑叶蝉族属级修订及系统发育研 究 东洋区瓢蜡蝉科分类与高级阶元系统发 育研究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Atac2在果蝇中肠 干细胞调控中的作用与机理研究 绒山羊次级毛囊周期性发育的microRNA 调控机理研究 Wnt/Frizzled信号影响猪卵子成熟的作用 及机理研究 MiRNAs协同调控奶山羊乳腺脂肪酸代谢 的机理研究 奶牛乳腺炎中microRNA的表达分析和靶 标基因的功能研究 人工饲用纤维素酶多酶复合体重组枯草 芽孢杆菌的研究 根瘤菌接种提高苜蓿抗旱性相关基因功 能与调控机理研究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适应不同生境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适应不同生境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适应不同生境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陈丽茹;陈伟月;李秧秧;陈佳村【摘要】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4个不同坡位与土壤质地生境[沟底+坝淤绵沙土(A)、梁坡+红黄土(B)、坡顶+绵沙土(C)、坡顶+风沙土盖绵沙土(D)]中生长的柠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生长、光合和水力性状的可塑性变化,以揭示柠条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生境D和生境A样地1~3 m和3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明显高于生境B和C;(2)与生境B和C相比,生境A和D中生长的柠条冠幅、株高和新枝长显著增加,叶厚度减小,正午叶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亦显著增加,但不同生境中柠条枝比导水率、Huber值和栓塞程度无显著差异;(3)柠条各测定指标中,新枝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研究认为,柠条可能主要通过新枝长或光合生理特征的改变来适应不同的水分生境.【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6页(P573-578)【关键词】柠条;生境;光合特征;水力性状;可塑性【作者】陈丽茹;陈伟月;李秧秧;陈佳村【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79表型可塑性是植物器官在复杂的环境中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相对适合的表现型的潜能[1-2],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可塑性越大,在短时段内可促进植物的快速定居,长时段内则通过基因的改变促使植物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可塑性增加了植物在高度变化环境中的适应性[3]。

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地面梁峁起伏,切割破碎,沟壑纵横,土壤类型、质地和地形等下垫面条件变化很大,因而造成植物生长的生境明显不同。

红壤丘陵区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红壤丘陵区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第37卷第5期2023年10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5O c t .,2023收稿日期:2023-03-03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7066) 第一作者:李雨晨(1995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研究㊂E -m a i l :625250301@q q .c o m 通信作者:郭忠录(1980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退化与土壤质量研究㊂E -m a i l :z l gu o h z a u @163.c o m 红壤丘陵区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李雨晨,平原,澹腾辉,张航宇,郭忠录(华中农业大学水土保持研究中心,武汉430070)摘要:为探究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入渗特征的影响,在红壤丘陵区咸宁选取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S 型)和泥质页岩发育土壤(N 型)上的生物结皮,设计6个盖度水平(裸地,1%~20%,20%~40%,40%~60%,60%~80%,80%~100%),使用微型圆盘入渗仪(m i n i d i s k )测定土壤入渗过程,探究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3种常见的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并评价模型适用性㊂结果表明:(1)相对于裸地,生物结皮发育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增加结皮厚度和生物量,降低砂粒含量㊂(2)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水分入渗特征随生物结皮盖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初始入渗速率㊁稳定入渗速率㊁平均入渗速率㊁非饱和导水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5~1.55,0.13~0.91,0.17~1.11,2.04~8.48mm /m i n ㊂泥质页岩发育土壤除40%~60%盖度砾石含量较高,土壤水分入渗也随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80%~100%盖度的初始㊁平均和稳定入渗率较裸地分别降低91.14%,87.64%和91.30%,生物结皮的存在阻碍土壤水分入渗㊂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生物量(54.30%)对其入渗特征的解释度最高,泥质页岩发育土壤则为盖度(39.30%)和砾石含量(34.00%)㊂(3)H o r t o n 模型㊁K o s t i a k o v 模型㊁P h i l i p 模型3种主流入渗模型中H o r t o n 模型拟合效果最优㊂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湿润区生物结皮水分运移规律提供科学参考㊂关键词:生物结皮;土壤水分入渗;冗余分析;红壤丘陵区;入渗模型中图分类号:S 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5-0071-07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5.009E f f e c t s o fB i o c r u s tw i t hD i f f e r e n tC o v e r a ge o n W a t e r I nf i l t r a t i o n i nR e dS o i lH i l l y R e gi o n L IY u c h e n ,P I N G Y u a n ,T A N T e n g h u i ,Z HA N G H a n g y u ,G U OZ h o n gl u (R e s e a r c hC e n t r e o f W a t e r a n dS o i lC o n s e r v a t i o n ,H u a z h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 430070)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b i o c r u s t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c o v e r a ge o n i nf i l t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b i o c r u s t f r o m q u a t e r n a r y c l a y d e v e l o p e d r e d s o i l (S t y p e )a n d a rg i l l a c e o u s sh a l e d e v e l o p e d s oi l (Nt y pe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i n t h e r e d s o i l h i l l y a r e ao fX i a n n i n g .A n ds i xc o v e r a ge l e v e l s (b a r e l a n d ,1%~20%,20%~40%,40%~60%,60%~80%a n d 80%~100%)w e r e s e t .T h eM i n i d i s k i nf i l t r a t i o n i n s t r u m e n tw a su s e d t od e t e r m i n e t h e s o i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n d e x pl o r e t h e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e d t h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r e e c o mm o n m o d e l sw e r eu s e dt os i m u l a t e t h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a n dt h es u i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m o d e lw e r ec o m pa r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C o m p a r e dw i t hb a r e s o i l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w o t y p e so fb i oc r u s t i n c r e a s e d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c l a y co n t e n t ,c r u s t t h i c k n e s sa n db i o m a s s ,w h i l ed e c r e a s e ds a n dc o n t e n t .(2)T h e w a t e r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t y p es o i ld e c r e a s e d g r a d u a l l y w 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o fb i o c r u s tc o v e r a g e .T h e i n i t i a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r a t e ,s t a b l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r a t e ,a v e r a g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r a t ea n du n s a t u r a t e d w a t e rc o n d u c t i v i t y v a r i e d f r o m0.25t o 1.55,0.13t o 0.91,0.17t o 1.11a n d 2.04t o8.48mm /m i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N -t y pe s o i l ,t h e s o i lw a t e r i nf i l t r a t i o nd e c r e a s e d w 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i ng o fc o v e r a g ee x c e p t f o r40%t o60%(hi g h g r a v e l c o n t e n t ).T h e i n i t i a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r a t e ,a v e r a ge i nf i l t r a t i o nr a t ea n ds t a b l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r a t eo f80%t o100%c o v e r ag ed e c r e a s e d b y 91.14%,87.64%a n d91.30%,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o m pa r e d w i t ht h eb a r es o i l .T h e p r e s e nc eo fb i o c r u s t i m p ede dt h es o i lw a t e ri nf i l t r a t i o n .T h e R D A a n a l y s i ss h o w e dt h a tf o rS -t y pes o i l ,b i o m a s s (54.30%)h a dt h eh i g h e s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f o r i t s i n f i l t r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l ef o rN -t y pes o i l ,t h e y w e r ec o v e r a g e (39.30%)a n d g r a v e l c o n t e n t (34.00%).(3)A m o n g th e t h r e e m a i n s t r e a mi n f i l t r a t i o n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m o d e l s,H o r t o nm o d e l,K o s t i a k o v m o d e l a n dP h i l i p m o d e l,H o r t o n m o d e l h a dt h eb e s t f i t t i n g e f f e c t.T h e r e s u l t s c o u l d p r o v i d e a u s e f u l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w a t e r t r a n s p o r t l a wo f b i o l o g i c a l c r u s t s i nh u m i d a r e a s. K e y w o r d s:b i o l o g i c a l c r u s t;s o i lw a t e r i n f i l t r a t i o n;R D Aa n a l y s i s;r e d s o i l h i l l y r e g i o n;i n f i l t r a t i o nm o d e l生物结皮(又称生物土壤结皮,b i o l o g i c a l s o i l c r u s t,B S C),是由隐花植物如蓝藻㊁地衣㊁苔藓㊁土壤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物等与土壤颗粒胶结而成的地表覆被物[1]㊂生物结皮广泛分布于各类气候区,作为近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结皮对坡面流域水分运动与循环[2-3]㊁土壤理化性质[4-5]㊁土壤侵蚀[6-7]等都有重要影响㊂生物结皮对极端温度和高强度紫外线有较高的耐受性,在极端环境下能够更好地生存,可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恢复[8]㊂土壤入渗作为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地表水转化土壤水的唯一途径,土壤入渗性能影响土壤水分循环与降雨的再分配,并与土壤性质㊁地表覆盖㊁植被根系等密切相关㊂已有研究[9]表明,生物结皮可以通过改变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地表生态环境等影响土壤水文过程㊂但是受研究区域㊁气候条件㊁土壤性质及试验方法等影响,目前对于二者的关系并没有统一定论,仍存在一些矛盾的结果㊂一方面,有学者[10]认为,生物结皮可以通过假根及菌丝体的锚固结构增加土壤大孔通道,促进土壤水分入渗;同时,发育良好的生物结皮具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延长雨水在地表的停留时间,增加水分入渗[11]㊂另一方面,结皮土壤本身具有斥水特征,削弱土壤对水分的吸附能力,降低土壤水分入渗[12]㊂此外,W a n g等[13]研究发现,生物结皮对降雨入渗的响应有显著差异,在大雨强下有无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无显著影响㊂可见,关于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碍,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㊂因此,定量化描述不同区域生物结皮对土壤入渗的影响仍然十分关键㊂目前国内关于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湿润区有关生物结皮的研究相对较少㊂受降雨情况及土壤性质等因素影响,不同气候区生物结皮的组成及生态功能差异较大,生物结皮发育演替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其他区域的研究成果推演到湿润区显然是不合适的㊂南方红壤丘陵区,受立地条件及人为干扰的影响,部分地区植被生长不良,林下郁闭度低,加之侵蚀性降雨集中,林下水土流失严重[14]㊂生物结皮的存在能够增强地表稳定性,特别是在土地退化和植被匮乏的区域,生物结皮是影响水分入渗及土壤侵蚀的关键因子[15]㊂本研究以亚热带气候盛行的南方红壤丘陵区为对象,探究不同发育程度下生物结皮对土壤入渗的影响,分析影响土壤入渗的驱动因子,为揭示湿润区生物结皮水分运移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支持㊂1研究区概况贺胜桥镇(114ʎ21'35ᵡE,30ʎ01'45ᵡN)位于武汉市与咸宁市的交界处,地处江汉平原边缘,多丘陵,海拔44.3m㊂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6.8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77.4m m,且多集中在3 6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55m m㊂土壤多为棕红壤,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以种植经济林和水稻为主㊂植被类型多为次生混交林,受水热条件影响,该地区生物结皮广泛发育,尤其是在林下区域,且多以藓结皮为优势种㊂2材料与方法2.1土样采集与样品测定在前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该区域的2种典型土壤类型(第四纪黏土和泥质页岩发育的红壤,以下简称为红壤S型和红壤N型),选择5个结皮盖度(1%~ 20%,20%~40%,40%~60%,60%~80%,80%~ 100%)的藓结皮样地,并以附近无结皮发育的裸地作为对照,结皮盖度采用网格法确定㊂综合考虑地形㊁植被等因素,保证这些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对上述12种处理采用微型圆盘入渗仪(高,32.7c m;直径,4.5c m)进行野外原位入渗试验,入渗试验前先去除样点表面的枯落物等杂物,水平放置仪器㊂设置虹吸速度为2c m,每隔30s记录1次水位变化数据,为了准确测出土壤导水率,需要保证至少15~20m L的水量入渗至土壤中,整个入渗过程持续约10m i n㊂计算出初始入渗率㊁平均入渗率㊁稳定入渗率和非饱和导水率作为入渗指标[16],每个处理进行3次重复,共进行36次入渗试验,最后取平均值㊂同时使用环刀采集0 2c m的结皮层土壤,测量结皮容重及砾石含量(>2m m);采集结皮层样品测量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包括使用吸管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重铬酸钾 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电位法(水土比为2.5ʒ1)测定土壤p H,游标卡尺测定生物结皮厚度,干燥法测定苔藓生物量㊂2.2土壤水分入渗模型选取对生物结皮覆盖土壤入渗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及拟合模型至今未得到统一,因地表覆盖㊁土壤类型㊁气候条件等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区域选取的拟合模型也不尽相同,而合适的土壤入渗模型是研究区域水文过程重要手段㊂因此,本研究选取3种主流入渗模型分别对生物结皮覆盖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并对3种模型的拟合结果和模型的适用性行评价㊂K o s t i a k o v模型的拟合公式:I(t)=a t-b(1)式中:I(t)为入渗率(mm/m i n);t为入渗时间27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m i n );a ㊁b 为模型参数㊂H o r t o n 模型的拟合公式:I (t )=I f +(I i -I f )e -k t(2)式中:I i 为初始入渗率(mm /m i n );I f 为稳定入渗率(mm /m i n );k 为模型参数㊂P h i l i p 模型的拟合公式;I (t )=A +0.5S t -0.5(3)式中:A 为稳定入渗率(mm /m i n );S 为模型参数㊂2.3 数据处理使用S P S 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M a t -l a b 2020b 软件拟合土壤入渗过程,C a n o c o 5.0软件进行冗余分析(R D A ),采用O r i gi n2021b 软件绘图㊂3 结果与分析3.1 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红壤(N 型)生物结皮厚度为13.06~16.88mm ,且随着盖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表1);苔藓生物量㊁有机质㊁黏粒含量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㊂苔藓生物量高盖度(80%~100%)相对于低盖度(1%~20%)增加约36.83%,80%~100%生物结皮盖度土壤黏粒含量相对于裸地增加约4.69%㊂方差分析表明,60%~80%,80%~100%生物结皮盖度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低盖度㊂结皮容重和p H 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无显著变化,砂粒含量随着盖度增加表现出相反的趋势㊂值得注意的是,在40%~60%生物结皮盖度下的砾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盖度(p <0.05)㊂红壤(S 型)土壤的理化性质整体上与红壤(N 型)土壤变化趋势一致,有机质㊁生物量㊁厚度和黏粒含量随盖度的增加而增大,结皮厚度为7.28~11.29mm ㊂本研究中红壤(S 型)砾石含量<0.5%,未统计该数据㊂从2种不同的土壤类型来看,红壤(N 型)土壤的结皮厚度㊁生物量和砂粒含量均高于红壤(S 型),根据美国农业部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红壤(S 型)和红壤(N 型)土壤均为粉质黏土㊂表1 不同盖度下2种母质发育土壤上的生物结皮特征及土壤性质土壤类型结皮盖度/%结皮容重/(g ㊃cm -2)有机质/(g ㊃k g -1)砂粒/%粉粒/%黏粒/%生物量/(g ㊃d m -2)结皮厚度/mm 砾石含量/%p H 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1.29ʃ0.01a 7.38ʃ0.32b 4.45ʃ0.21a 48.31ʃ1.02b 47.24ʃ0.87c4.38ʃ0.04a 1~20 1.19ʃ0.03a 7.50ʃ1.43b 4.81ʃ0.57a 49.86ʃ0.58a45.34ʃ0.29d 1.79ʃ0.29c7.28ʃ0.82c4.77ʃ0.01a 20~40 1.19ʃ0.1a 7.75ʃ0.10b 4.40ʃ0.36a 47.68ʃ0.39b c 47.92ʃ0.11c 2.50ʃ0.63b c 8.87ʃ0.39b5.03ʃ0.02a 40~60 1.25ʃ0.03a 7.45ʃ0.25b 4.12ʃ0.55a 45.82ʃ0.84d 50.07ʃ0.39b 2.64ʃ0.24b c 9.61ʃ0.50b4.87ʃ0.16a 60~801.24ʃ0.01a 9.84ʃ0.15a2.69ʃ0.19b 46.20ʃ0.80c d 51.11ʃ0.72b3.77ʃ0.23a b 10.03ʃ0.47a b4.67ʃ0.02a 80~100 1.26ʃ0.04a 10.32ʃ0.19a 2.48ʃ0.10b 45.07ʃ0.14d52.45ʃ0.13a4.86ʃ0.96a 11.29ʃ0.93a4.57ʃ0.05a 泥质页岩发育土壤0 1.34ʃ0.01a 5.68ʃ0.22e 9.61ʃ0.29a 49.57ʃ0.32b c 40.82ʃ0.27c 5.00ʃ0.71b 6.17ʃ0.16a1~20 1.31ʃ0.01a 7.34ʃ0.11d 8.94ʃ0.18b 49.27ʃ0.14b c 41.80ʃ0.33c 3.63ʃ0.65c 12.80ʃ0.25b 4.37ʃ0.82b 5.52ʃ0.26a 20~40 1.19ʃ0.07b 9.41ʃ0.60c 16.94ʃ0.15c 51.49ʃ0.73a 41.58ʃ0.88c 3.54ʃ0.31c13.16ʃ0.67b 5.47ʃ0.71b 6.12ʃ0.11a 40~60 1.30ʃ0.01a10.14ʃ0.19b 6.30ʃ0.03d 51.94ʃ0.15a 41.76ʃ0.15c 5.99ʃ0.58b c 13.77ʃ0.83a 9.80ʃ0.32a6.27ʃ0.05a 60~801.26ʃ0.01a b 9.19ʃ0.15c6.33ʃ0.02d 50.13ʃ0.07b43.54ʃ0.06b6.75ʃ0.43b 15.63ʃ0.95a 4.00ʃ0.53b 5.79ʃ0.16a 80~100 1.20ʃ0.04b12.08ʃ0.16a 6.18ʃ0.03d48.31ʃ1.01c45.51ʃ1.03a 9.15ʃ0.29a16.60ʃ0.25a4.00ʃ0.82b 6.08ʃ0.03a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ʃ标准差;同列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㊂下同㊂3.2 不同生物结皮盖度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不同土壤中生物结皮的发育均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入渗速率随着生物结皮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图1),说明生物结皮的存在阻碍土壤水分的入渗㊂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均表现为初期入渗速率较大,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而入渗速率减小,最终逐渐趋于稳定阶段,整个入渗过程呈 L形㊂由表2可以看出,对于红壤(S 型)而言,较低盖度(<40%)的初始入渗速率显著高于高盖度(>60%)㊂稳定入渗率㊁平均入渗率和非饱和导水率虽然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㊂裸地的初始入渗率㊁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分别为1.55,0.91,1.11,8.25m m /m i n ,是80%~100%生物结皮盖度的4.04~7.00倍㊂对于红壤(N 型)而言,除40%~60%生物结皮盖度,初始入渗速率㊁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均随着生物结皮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达到显著水平(p <0.05)㊂非饱和导水率变化趋势相同,但未达到显著水平㊂裸地的入渗特性显著高于结皮覆盖土壤,初始入渗率㊁稳定入渗率㊁平均入渗率和非饱和导水率分别为1.92,0.89,1.38,11.73m m /m i n ,为80%~100%生物结皮盖度的6.85~11.5倍㊂总体来看,研究区内2种不同母质发育土壤均表现出生物结皮发育阻碍土壤水分的入渗,且随着盖度的增加入渗速率大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㊂37第5期 李雨晨等:红壤丘陵区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1 不同盖度下2种生物结皮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表2 2种生物结皮土壤不同处理下的入渗特征土壤类型结皮盖度/%初始入渗率/(mm ㊃m i n-1)稳定入渗率/(mm ㊃m i n-1)平均入渗率/(mm ㊃m i n-1)非饱和导水率/(10-2mm ㊃m i n-1)01.55ʃ0.21a 0.91ʃ0.27a 1.11ʃ0.21a 8.25ʃ3.99a 1~201.42ʃ0.26a 0.87ʃ0.10a 1.02ʃ0.17a 8.48ʃ1.36a 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20~401.15ʃ0.49a0.63ʃ0.59a 0.85ʃ0.78a 6.37ʃ0.65a 40~600.58ʃ0.19b 0.31ʃ0.20a 0.40ʃ0.18a 4.09ʃ1.99a 60~800.33ʃ0.15b 0.17ʃ0.06a 0.26ʃ0.10a 3.15ʃ0.87a 80~1000.25ʃ0.07b 0.13ʃ0.02a 0.17ʃ0.04a 2.04ʃ0.21a 01.92ʃ0.48a 0.89ʃ0.35a1.38ʃ0.43a11.73ʃ7.43a1~201.05ʃ0.16b 0.55ʃ0.12a b c 0.75ʃ0.12b c 4.93ʃ1.50a 泥质页岩发育土壤20~400.94ʃ0.27b 0.39ʃ0.09b c 0.58ʃ0.11b c d1.42ʃ1.41a 40~601.56ʃ0.17a b0.70ʃ0.08a b 1.00ʃ0.01a b 4.98ʃ2.67a 60~800.33ʃ0.15c 0.21ʃ0.07c 0.27ʃ0.1c d 2.40ʃ0.68a 80~1000.17ʃ0.02c 0.11ʃ0.02c0.12ʃ0.02d1.71ʃ0.69a3.3 入渗特征的影响因素为探明土壤性质㊁结皮特征与生物结皮土壤入渗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R D A 对参数进行分析㊂结果表明,对于红壤(S 型),第1排序轴和第2排序轴分别解释总方差的70.66%和4.30%,前2轴累积解释量达74.96%(图2a ),表明第1轴和第2轴能充分反映入渗特征与结皮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且主要由第1轴决定㊂偏蒙特卡罗置换检验结果表明,苔藓生物量(54.3%)的解释度较高,是影响土壤入渗的主要因素(表3);砂粒含量与入渗特征呈正相关,除容重外,其余指标与入渗特征均呈负相关;于红壤(N 型),R D A 前2个轴分别解释总方差81.61%和8.31%,共解释89.92%(图2b )㊂偏蒙特卡罗置换检验结果表明,结皮盖度(p =0.014)和砾石含量(p =0.016)是影响土壤入渗特征的主要因素,解释度分别为39.30%和34.00%㊂从表3可以看出,结皮容重㊁砂粒含量和砾石含量与土壤入渗特征呈正相关,其余指标均呈负相关㊂结皮容重与土壤入渗特征呈正相关,这可能与砾石含量增加导致结皮容重增大有关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下生物结皮发育的入渗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结果和敏感程度不同㊂3.4 入渗模型拟合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经典入渗模型对不同盖度下2种母质发育土壤上的生物结皮土壤水分入渗的适用性,使用3种经典入渗模型对其入渗过程进行拟合(表4)㊂K o s t i a k o v 模型中,a ㊁b 均为经验入渗常数,a 表示第1个时间单位的平均入渗率,可以用来表征初始入渗率的大小;b 值代表入渗速率随时间衰减速度的快慢,b 值越大,入渗速率降低得越快㊂由表4可知,红壤(S 型)K o s -t i a k o v 模型中a 值为1.89~0.28,其中裸地最大,80%~100%生物结皮盖度a 值最小,总体表现为随盖度增加逐渐减小㊂对于红壤(N 型),除40%~60%生物结皮盖度,a 值变化规律与红壤(S 型)一致㊂2种土壤的b 值则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符合图2中入渗变化规律㊂在H o r t o n 模型中,I f 和I i 分别代表稳定入渗速率和初始入渗速率,将模型拟合值与2种土壤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红壤(S 型)和红壤(N 型)2种土壤平均误差分别为0.50,2.07和0.46,2.16,说明H o r t o n 模型对该区域初始入渗速率拟合效果高于稳定入渗速率㊂P h i l i p 模型中S 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初始入渗率的大小,红壤(S 型)土壤中拟合值S 为0.21~1.61,且随着结皮盖度增加而降低㊂47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红壤(N 型)除40%~60%生物结皮盖度,也表现为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㊂注:S OM 为有机质;B D 为容重;G R 为砾石含量;B i o m a s s 为生物量;C o v e r a g e 为结皮盖度;T h i c k n e s s 为结皮厚度;C l a y 为黏粒含量;S a n d 为砂粒含量;I s 为稳定入渗率;I 0为平均入渗率;I a 为平均入渗率;K 为非饱和导水率㊂图2 2种生物结皮土壤性质与入渗特征的R D A 排序图表3 冗余分析统计结果土壤理化性质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解释度/%p 土壤理化性质泥质页岩发育土壤解释度/%p生物量54.30.002砾石含量34.00.016砂粒4.80.360结皮厚度0.90.752有机质13.20.050容重6.30.236容重2.00.634有机质2.50.378盖度1.30.726黏粒2.20.478结皮厚度 苔藓生物量4.60.206黏粒0.50.94盖度39.30.014砂粒2.10.466不同模型对入渗过程拟合效果可以用决定系数(R 2)表示,R 2越大,拟合效果越好,对于红壤(S 型)K o s t i a k o v 模型㊁H o r t o n 模型和P h i l i p 模型3种入渗模型的R 2均值分别为0.76,0.81和0.76;红壤(N 型)3种入渗模型的R 2均值则分别为0.80,0.83和0.73㊂总体而言,3种入渗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研究区域的入渗过程,其中H o r t o n 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其次为K o s t i a k o v 模型,最后为P h i l i p 模型㊂表4 入渗模型拟合参数土壤类型结皮盖度/%K o s t i a k o v 模型a b R 2H o r t o n 模型I f I ik R 2P h i l i p 模型A S R 2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1.890.420.850.934.701.420.900.241.610.871~201.710.410.850.854.101.340.940.251.430.8720~401.510.460.880.693.991.440.950.111.370.8940~600.710.530.790.311.781.320.810.060.700.7860~800.400.240.620.220.361.010.660.140.270.5880~1000.280.280.580.160.510.840.610.080.210.59泥质页岩发育土壤02.210.370.951.103.710.790.920.431.750.951~201.240.390.790.643.151.530.840.201.020.8220~401.220.670.870.434.381.720.950.111.350.6940~601.740.460.870.753.921.010.890.111.620.8760~800.390.220.510.170.380.120.500.160.240.2080~1000.180.230.830.110.240.450.900.070.120.85注:a ㊁b 为模型参数;I i 为初始入渗率(mm /m i n );I f 为稳定入渗率(mm /m i n );k 为模型参数;A 为稳定入渗率(mm /m i n );S 为模型参数㊂4 讨论生物结皮是土壤表层由隐花植物如蓝藻㊁地衣㊁苔藓㊁土壤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物等与土壤颗粒胶结而成的复杂有机体[17]㊂生物结皮发育改变土壤地表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导致整个土壤剖面的不连续性,进而影响土壤水分入渗过程㊂本研究表明,大体57第5期 李雨晨等:红壤丘陵区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上2种母质发育土壤的入渗率随生物结皮盖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生物结皮的存在阻碍土壤水分入渗,具体表现为与裸地相比,降低初始入渗率㊁平均入渗率㊁稳定入渗率及非饱和导水率㊂试验结果与其他使用盘式入渗仪进行试验[18-19]的结果一致㊂由图2和表1可知,对于红壤(S型),除砂粒含量与土壤入渗特征呈正相关外,有机质等其余指标均呈负相关;对于红壤(N型),容重㊁砂粒和砾石含量与入渗特征呈正比,有机质㊁盖度㊁厚度和生物量等其余指标与其呈反比㊂不难发现,生物结皮可以通过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土壤入渗,同时通过改变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入渗㊂因此生物结皮发育阻碍土壤水分入渗可合理地归因于细颗粒含量的增加㊁结皮厚度的增大以及苔藓植物本身具有吸水性㊂供试土壤为粉黏土,质地黏重,黏粒含量较高(40%~50%)㊂有研究[20]表明,黏性土壤具有胀缩性,吸水后体积膨胀导致入渗降低,同时生物结皮可以通过捕获大气降尘物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加土壤中细颗粒的含量[21],结皮层细颗粒含量越高,预计对水分入渗阻碍越大㊂虽然本研究中供试土壤细颗粒(<0.05mm)含量较高,生物结皮对土壤细颗粒含量增幅总量较小,但是相对于裸地,红壤(S型)和红壤(N型)80%~ 100%盖度的生物结皮土壤中砂粒含量分别减少44.27%和35.69%,生物结皮能富集细粒物质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㊂结皮盖度和结皮厚度㊁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盖度的增加往往伴随着厚度和生物量的增大,结皮层越厚对水分入渗的阻碍越大[22]㊂有研究[23]指出,生物结皮能分泌大量的胞外聚合物质(E P S),其在吸水后急剧膨胀(最多增大50倍),进而堵塞孔隙阻碍水分入渗㊂苔藓植物自身疏松多孔有类似海绵弹力性状的特征,具有强大的吸水和持水能力,能够延缓土壤水分入渗[24]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砾石等大颗粒的存在对土壤水分入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吕刚等[25]研究表明,当砾石含量为5%~ 10%时,累积入渗量较大,与本研究结果相似㊂红壤(N型)中,40%~60%盖度下砾石含量高于其他盖度,相应的入渗特征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㊂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砾石含量对入渗特征的解释度达到34%㊂此外,本研究中水分入渗的降低并不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来解释,普遍认为土壤有机质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促进土壤水分入渗[26]㊂但在本研究中情况并非如此,尽管不同盖度下生物结皮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但仍阻碍土壤水分的入渗㊂本文采用3种常见的入渗模型对2种母质(第四纪黏土和泥质页岩)发育土壤上的生物结皮和裸地的入渗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下H o r-t o n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其次为K o s t i a k o v模型, P h i l i p模型拟合效果较差,这与郝文静等[27]的研究结果一致㊂H o r t o n模型虽然是通过大量数据得出的经验公式,但是可以用来描述长时间尺度下的入渗过程,且模型中常数项b可以反映长时间在重力作用下达到稳定入渗,对长时间入渗过程拟合效果较好㊂对于K o s t i a k o v模型,入渗刚开始进行时的入渗速率表现为无限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无限增大,入渗速率逐渐趋近于0㊂在本试验中,时间是从非0开始的,当入渗时间足够长时,入渗速率逐渐趋于一个定值且达到稳定状态,因此拟合效果不理想[28]㊂P h i l i p模型为半理论半经验模型的物理模型,是在非饱和半无限入渗条件下求得的,仅适用于一维垂直入渗的土壤条件,对于原位自然土壤条件下的三维入渗过程拟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生物结皮的存在影响土壤水分水平扩散㊂同时,P h i l i p模型中时间(t)的指数为固定常数-0.5,对于在各种不同前期含水量土壤条件的入渗曲线变化难以精确表述,因此拟合效果不够理想[29]㊂综上,H o r t o n模型对不同盖度下结皮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最优,适用性最强㊂5结论(1)相对于裸地,2种母质发育土壤上的生物结皮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增加结皮厚度和生物量,降低土壤砂粒含量㊂(2)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水分入渗特征随生物结皮盖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初始入渗速率㊁稳定入渗速率㊁平均入渗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5~1.55, 0.13~0.91,0.17~1.11mm/m i n;泥质页岩发育土壤除40%~60%盖度(砾石含量较高),土壤水分入渗也随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生物结皮的存在阻碍土壤水分的入渗㊂(3)冗余分析表明,第四纪黏土发育土壤,生物量(54.30%)对其入渗特征的解释度最高,泥质页岩发育土壤则为盖度(39.30%)和砾石含量(34.00%)㊂(4)H o r t o n模型㊁K o s t i a k o v模型㊁P h i l i p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研究区土壤水分入渗过程,H o r t o n模型模拟效果最好,其次是K o s t i a k o v模型和P h i l i p模型㊂参考文献:[1]李新荣,张元明,赵允格.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㊁前沿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11-24. [2] B e l n a p J.T h e p o t e n t i a l r o l e so fb i o l o g i c a l s o i l c r u s t s i n67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d r y l a n dh y d r o l o g i cc y c le s[J].H y d r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2006,20(15):3159-3178.[3]李新荣,谭会娟,回嵘,等.中国荒漠与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研究[J].科学通报,2018,63(23):2320-2334. [4]赵允格,许明祥,王全九,等.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理化性状初报[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429-1434. [5]肖波,赵允格,邵明安.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1): 4662-4670.[6]高丽倩,赵允格,秦宁强,等.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105-112. [7]冉茂勇,赵允格,陈彦芹.黄土丘陵水蚀区生物结皮土壤抗冲性试验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37-40,62.[8] K a k e hJ,G o r j iM,S o h r a b iM,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b i o l o g i-c a l s o i l c r u s t s o n s o m e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r a n g e l a n d s o i l s o fA l a g o l,T u r k m e nS a h r a,N EI r a n[J].S o i l a n dT i l l a g eR e s e a r c h,2018,181:152-159.[9] G u a nHJ,L i uXY.B i o c r u s t e f f e c t s o n s o i l i n f i l t r a b i l i t yi n t h eM uU sD e s e r t:S o i l h y d r a u l i c p r o p e r t i e sa n a l y s i sa n dm o d e l i n g[J].J o u r n a lo f H y d r o l o g y a n d H y d r o m e-c h a n i c s,2021,69(4):378-386.[10] C h a m i z oS,C a n tónY,Láz a r oR,e t a l.C r u s t c o m p o-s i t i o n a n d d i s t u r b a n c e d r i v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t h r o u g hb i o l o g i-c a l s o i l c r u s t s i ns e m i a r i de c o s y s t e m s[J].E c o s y s t e m s,2012,15(1):148-161.[11] K a k e hJ,G o r j iM,M o h a mm a d iM H,e t a l.B i o l o g i c a ls o i l c r u s t sd e t e r m i n es o i l p r o p e r t i e sa n ds a l td y n a m i c su n d e r a r i d c l i m a t i c c o n d i t i o n i nQ a r aQ i r,I r a n[J].T h eS c i e n c e o f t h e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2020,732:e139168.[12]孙福海,肖波,姚小萌,等.黄土高原生物结皮斥水性及其沿降水梯度变化特征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20,51(7):304-312.[13] W a n g XP,L i XR,X i a oH L,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s u r f a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n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i na na r i ds h r u bd e s e r t[J].H y d r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2007,21(1):72-79.[14]袁再健,马东方,聂小东,等.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20,57(1):12-21.[15] C h a m i z oS,C a n tónY,M i r a l l e s I,e t a l.B i o l o g i c a l s o i lc r u s tde v e l o p m e n t af f e c t s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t i c s o f s o i l s u r f a c e i n s e m i a r i d e c o s y s t e m s[J].S o i l B i o l-o g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12,49:96-105. [16]张轩铭,戴翠婷,李朝霞,等.三峡库区紫色砂岩不同发育程度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4):92-98.[17] B o w k e r M A,R e e dS C,M a e s t r eF T,e ta l.B i o-c r u s t s:T h e l i v i n g s k i no f t h e e a r t h[J].P l a n t a n dS o i l,2018,429(1):1-7.[18]王浩,张光辉,刘法,等.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入渗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5):117-123.[19]J i a n g ZY,L i XY,W e i JQ,e t a l.C o n t r a s t i n g s u r f a c es o i l h y d r o l o g y r e g u l a t e db y b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h y s i c a l s o i lc r u s t s f o r p a t c h y g r a s si n t h e h i g h-a l t i t ude a l p i n es t e p p e e c o s y s t e m[J].G e o d e r m a,2018,326:201-209.[20] C h a m i z oS,B e l n a p J,E l d r i d g eDJ,e t a l.T h e r o l eo fb i oc r u s t s i na r i dl a n dh yd r o l o g y[M].//B i o l o g i c a lS o i lC r u s t s:A n O r g a n i z i n g P r i n c i p l ei nD r y l a n d s C h a m:S p r i n g e r,2016:321-346.[21] O r t e g a-M o r a l e sBO,N a r váe zZ a p a t a J,R e y e sE s t e b a n e zM,e t a l.B i o w e a t h e r i n gp o t e n t i a l o f c u l t i v a b l e f u n g i a s s o-c i a t ed w i t h se m i-a r i d s u rf a c e m i c r o h a b i t a t s o f M a y a nb u i l d i n g s[J].F r o n t i e r s i nM ic r o b i o l o g y,2016,7:201.[22] K i d r o nGJ,V o n s h a kA,D o r I,e t a l.P r o p e r t i e sa n d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m i c r o b i o t i cc r u s t s i nt h e N e g e vD e s e r t,I s r a e l[J].C a t e n a,2010,82(2):92-101.[23] R a d d a d i N,G i a c o m u c c i L,M a r a s c oR,e t a l.B a c t e r i a lp o l y e x t r e m o t o l e r a n tb i o e m u l s i f i e r s f r o m a r i ds o i l s i m p r o v ew a t e r r e t e n t i o nc a p a c i t y a n dh u m i d i t y u p t a k e i ns a n d y s o i l[J].M i c r o b i a l C e l l F a c t o r i e s,2018,17(1):83-94. [24] L i SL,B o w k e rM A,X i a oB.I m p a c t so fm o s s-d o m i-n a t e db i o c r u s t s o n r a i n w a t e r i n f i l t r a t i o n,v e r t i c a lw a t e rf l o w,a n d s u r f a c e s o i l e v a p o r a t i o n i nd r y l a n d s[J].J o u r-n a l o fH y d r o l o g y,2022,612:e128176. [25]吕刚,王婷,王韫策,等.辽西低山丘陵区坡地砾石含量及粒径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31(4):86-92.[26]张冠华,易亮,丁文峰,等.三峡库区苔藓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2,33(7):1835-1842.[27]郝文静,陈晓燕,胡建新,等.紫色土区林地土壤入渗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4):204-209.[28]刘洁,李贤伟,纪中华,等.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J].生态学报,2011,31(8):2331-2340.[29]闫建梅,何丙辉,田太强,等.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53-57.77第5期李雨晨等:红壤丘陵区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5种典型草地群落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5种典型草地群落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S o i l En z y ma t i c Ac t i v i t i e s o f Fi v e Ty p i c a l Gr a s s l a n d Co mm u n i t i e s i n W a t e r — wi nd
Er o s i o n Cr i s s c r o s s Re g i o n o n t h e Lo e s s Pl a t e a u
摘要 : 以长芒草 ( S t i p a b u n g e a n a) 、 苜 蓿 长 芒 草一 铁杆蒿 ( Me d i c a g o s a t i v a — S . b u n g e a n a - Ar t e mi s i a s a c r o r u m) 、 苜 蓿 铁杆蒿 ( M. s a t i v wA. s a c r o r u m) 、 长芒草一 铁杆蒿( S . b u n g e a n a - A.s a c r o r u m) 和 苜蓿 一 长芒草( M.s a t i v a - S . b u n g e a n a )
第 2 5卷
Vo l _ 2 5
第 1期
No .1
草 地 学 报
ACT A A GREST I A SI NI CA
2 0 1 7年
J a n .
1月
2 0 1 7
d o i : l 0 . 1 1 7 3 3 / j . i s s n . 1 0 0 7 — 0 4 3 5 . 2 O 1 7 . 0 l _ 0 0 5
2 .S t a t e Ke y La b o r a t or y o f S o i l Er o s i o n a n d Dr y l a n d F a r mi n g o n t h e L o e s s Pl a t e a u,I n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 Co ns e r v a t i o n, No r t h we s t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几种常见植物凋落物中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研究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几种常见植物凋落物中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研究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几种常见植物凋落物中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研究王祥;王春阳;周建斌【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8)012【摘要】[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几种常见树种凋落物(枯落叶及植物残体)中各种形态氮素的含量及其关系,为进一步评价其在植物-土壤氮素转化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检测站周围山坡上的8种常见树种(乔木类刺槐和小叶杨,灌木类沙柳和沙棘,草本植物沙打旺、长芒草、白羊草和紫花苜蓿)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可溶性全氮(TSN)、可溶性有机氮(SON)和游离氨基酸(FAA)的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供试8种树种凋落物TSN含量占全氮(TN)的比例为5.00%~29.07%;不同植物凋落物的SON含量为0.32~6.24 g/kg,占TSN的比例为35.56%~83.32%;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凋落物中TSN和SON的含量较高,与其他植物凋落物的差异大多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8种植物凋落物中TSN、SON、无机氮和全氮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8种常见植物凋落物中的可溶性氮,特别是可溶性有机氮是凋落物中不可忽视的氮素形态.【总页数】7页(P105-111)【作者】王祥;王春阳;周建斌【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4【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土壤水分特性研究 [J], 白一茹;邵明安2.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J], 傅子洹;王云强;安芷生3.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生境植物的叶性状 [J], 白文娟;郑粉莉;董莉丽;丁晓斌4.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呼吸特征 [J], 付微;黄明斌※;邵明安;杜书立5.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下垫面土壤水蚀特征实验研究 [J], 张丽萍;倪含斌;吴希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_李金峰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_李金峰

1期
李金峰 等: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
69
覆盖度 (%) 采用目测法;生物结皮的 厚度 (mm) 用游标卡尺原位测定;抗剪强 度 (kPa) 用袖珍剪力仪 (BWT2XZJL) 测 度、抗剪强度 10 次重复,容重 3 次重复。 藻类鉴定:首先向土样中加入 10%HCl 溶液,去除硅藻的色素;再加入 30%H2O2 去 除多余的有机质。处理好的样品经水洗 4~5 遍至中性,根据硅藻的密度浓缩至一定体积 后 , 用 移 液 枪 (Finnpipette Digital 40~200 μL) 准确吸取 0.l mL 于记数框上,盖上载玻 片 。 将 切 片 置 于 光 学 显 微 镜 (Olympus BH-2) 下观察并计数,参考相关文献[17-20]鉴定 藻种。 苔藓鉴定:采集观测地块的生物结皮样 品,详细记录各样本的生境特征并贴好标 签。首先在干燥条件下观察植物体、叶片着 生和分枝情况,湿润后再在解剖镜下观察叶 片伸展情况并进行解剖,在光学显微镜下对 定;容重 (g·cm-3) 采用涂膜法测定 [16]。厚
工作。E-mail:buchongfeng@
68






29 卷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地貌、土壤类型区,随着国家退耕还林 (草) 工程的 实施和推进,生物结皮广泛发育和分布,逐渐成为该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 结皮的形成发育及其生态功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性,当前全球中纬度荒漠地区的诸多 相关研究结果很难直接推演至黄土区。尽管已有部分研究初步了解了该区生物结皮的土 壤理化效应[9-10]、水文以及侵蚀效应[11-12],但有关黄土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和发育机理 方面的认识还非常缺乏。研究该区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特征,不仅是对全球生物结皮认 知的重要补充,也是了解或揭示其诸多生态功能的前提。 本研究通过定位小区的动态观测,结合流域内典型样地的面上调查,分析从退耕裸 地到生物结皮发育的过程中,表层土壤的表观颜色、物理性状、物种组成等的动态变化 特征,试图了解该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及其发育特征。

水蚀风蚀交错带黑沙蒿灌丛斑块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研究

水蚀风蚀交错带黑沙蒿灌丛斑块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研究

水蚀风蚀交错带黑沙蒿灌丛斑块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研究郝红敏;路荣;贾超;刘玉;武高林【摘要】Artemisia ordosica is the pioneer plant in the cross areas of wind-water erosion in Loess Plateau in China,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s in the regions.We chose the shrub patch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Based on the plot investigations in the cross areas of wind-water erosion,the static life table was established,survival curves and the function curves derived from the survival analysis were also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A.ordosica shrub patch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A.ordosica population dynamics were predicted by a time-sequence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A.ordosica shrub patch was a pyramid,but there were fewer individuals in clas ses I and Ⅱ than in class Ⅲ;(2) The number dynamics index (V'pi) was close to zero,so the A.ordosica shrub patches we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 disturbances;(3) The survival curve of the A.ordosica shrub patch appeared to approach the Deevey-Ⅱ type,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in different size classes was similar;(4) The survival analysis and the time-sequence model demonstrated that the lack of young individuals could be the major cause for the decrease of middle size class shrub patches.Therefore,the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A.ordosica shrub patch,in Loess Plateau in China,could grow,renew,and adapt well in the cross areas of wind-water erosion climate environment,and the population was in stable increasing the situation,which created the water and nutrientcondition for the settle and recover of other plants.%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作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植被演替的先锋植物,对维护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黑沙蒿灌丛斑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灌丛斑块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了黑沙蒿灌丛斑块的静态生命表,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的曲线,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预测,以揭示水蚀风蚀交错带黑沙蒿灌丛斑块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黑沙蒿灌丛斑块数量结构属于增长型,但Ⅰ、Ⅱ级灌丛数目少于Ⅲ级数目.(2)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趋于零,说明灌丛斑块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3)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表明黑沙蒿斑块种群各大小级的死亡率基本接近.(4)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表明,黑沙蒿小灌丛斑块个体的缺乏是未来中灌丛斑块数量衰减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黄土高原黑沙蒿灌丛斑块在研究区内生长更新良好,能够适应水蚀风蚀交错带的气候环境,种群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为其他植物种群的定居和恢复创造了水养生境条件.【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9页(P773-781)【关键词】黑沙蒿;灌丛斑块;种群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作者】郝红敏;路荣;贾超;刘玉;武高林【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1种群统计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生命表,通过种群生命表的编制,可分析出生率、死亡率等重要参数,提供更多关于种群年龄结构和数量统计方面的信息[1]。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分有效性的季节变化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分有效性的季节变化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分有效性的季节变化周方录;黄金柏;王斌【摘要】选取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六道沟流域为研究区,以FA056推荐的参考作物的蒸散发计算公式和Penman- Monteith公式,利用观测的气象数据,以1h为时间步长分别计算参考作物的蒸散发ETo、草地植被的蒸散发ET以及水分有效性参数ma(ma=ET/ET0).2006年的计算结果表明:年ETo略高于年降雨量;ET占年降雨量的37%,雨季集中降雨发生后ET明显增加;年中大部分时间ma<0.4,其年平均价值为0.34;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水分的动态功能分析、土壤水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期刊名称】《农机化研究》【年(卷),期】2012(034)012【总页数】5页(P40-43,47)【关键词】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参照植被蒸散发;草地蒸散发;水分有效性【作者】周方录;黄金柏;王斌【作者单位】大庆市松嫩工程管理处,黑龙江大庆163300;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 150030;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 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0 引言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壤侵蚀剧烈,植被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而风蚀水蚀二元侵蚀更加重了这一地区的环境负担[1]。

水蚀风蚀交错区有其独特的环境背景和土壤侵蚀过程,不合理的经营可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使土壤侵蚀急剧发展,甚至达到不可逆转的沙漠化境地。

植被建设是水蚀风蚀区治理的关键[2-3]。

水是制约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关键自然因素,土壤水分状况对植被生长的作用研究一直深受重视[4-6]。

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不仅是土壤侵蚀过程、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而且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因素之一[7]。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生态系统工程,要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8-10]。

晋陕蒙接壤区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特征

晋陕蒙接壤区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特征

晋陕蒙接壤区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特征
侯庆春;唐克丽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1994(14)2
【摘要】晋陕蒙接壤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风沙区交接地带,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带、生态脆弱带。

同时,又是资源富集带,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之近年来煤炭开发,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整治的建议。

并指出在这一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演变和整洁技术研究的意义。

【总页数】8页(P8-15)
【关键词】亚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水蚀;风蚀
【作者】侯庆春;唐克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
【相关文献】
1.晋陕蒙接壤区露天矿不同质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与模拟 [J], 吴奇凡;樊军;王继军
2.晋陕蒙接壤区典型生态过渡带景观变化遥感研究 [J], 吕辉红;谢炳庚;王文杰
3.基于网格空间数据的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J], 吕辉红;王文杰;谢炳庚
4.加快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步伐 [J], 郭绍礼
5.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变迁初探 [J], 王广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风蚀对砂质壤土迎风坡水蚀特征的影响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风蚀对砂质壤土迎风坡水蚀特征的影响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风蚀对砂质壤土迎风坡水蚀特征的影响白茹茹;张加琼;邓鑫欣;李志凤;南琼【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22(36)3【摘要】为明确风水交错侵蚀中风力和水力侵蚀的相互影响,针对风向和径流方向相反(迎风坡)的交错侵蚀,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风洞试验研究前期风蚀对后继水蚀的影响。

结果表明:(1)受前期风蚀影响,后继水蚀产流时间均较仅水蚀提前,径流强度较仅水蚀增大。

(2)前期风蚀加剧后继水蚀却未改变其变化趋势。

无论是否有前期风蚀影响,后继水蚀速率随降雨历时增加均逐渐增大而后趋于平稳;但当前期风蚀的风速较大时(12,15 m/s),后继水蚀速率较仅水蚀增大最显著,其侵蚀速率高达仅水蚀速率的4.6倍。

(3)受前期风蚀影响,水蚀对风水交错总侵蚀的贡献高于仅水蚀在仅水蚀与仅风蚀侵蚀量之和的比例。

前期风蚀对后继水蚀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随风蚀风速增大,水蚀对交错侵蚀的贡献从93%逐渐减小到0.5%。

未来的研究中应考虑多次营力叠加和地形(迎风坡-背风坡)对交错侵蚀过程的影响,从而为理清风蚀和水蚀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奠定基础。

【总页数】8页(P30-36)【作者】白茹茹;张加琼;邓鑫欣;李志凤;南琼【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土壤的^(7)Be分布特征2.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下垫面土壤水蚀特征实验研究3.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与主控因素5.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坡耕地土壤风蚀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蚀因子多重分形特征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蚀因子多重分形特征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蚀因子多重分形特征李莹莹;魏舟;童亚文;张青峰【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24(31)2【摘要】[目的]探索高程、坡度、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等水蚀因子的空间内部多重分形特征,进而深刻认识黄土高原水蚀机理。

[方法]分别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两个典型流域(长武县王东沟流域与淳化县泥河沟流域,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与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利用多重分形方法计算分析了水蚀因子的多重分形谱及其主要参数,探讨了水蚀因子多重分形特征。

[结果]地貌相对起伏最大和土地利用空间不均匀程度最高的是王东沟流域,其坡度与土地利用的奇异指数Δα值分别是0.817,0.310,而植被覆盖区域差异最大的是泉家沟流域,其植被覆盖的Δα=1.309;黄土丘陵沟壑区高程的Δf(α)<0,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度的Δα与Δf(α)皆大于丘陵沟壑区,即丘陵沟壑区的相对起伏更大,地貌表面更尖锐,土地利用破碎化更严重,植被覆盖区域间复杂程度高。

[结论]王东沟流域的地貌相对起伏程度和土地利用破碎化更大,泉家沟流域的植被覆盖复杂程度最高,与实际情况相符,即在区域开展水蚀因子量化进行多重分形特征分析是可行的。

【总页数】8页(P122-129)【作者】李莹莹;魏舟;童亚文;张青峰【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3【相关文献】1.近20年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2.自动基流分割法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适用性分析3.黄土高原坡度因子的多重分形谱特征4.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与主控因素5.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泥沙粒径的分形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土地水土流失以及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需要深入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并探究其中不同因素的作用。

其中,生物结皮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因此,本研究将从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出发,进一步探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二、研究目的:1.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的特征和分类。

2.分析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

3.评估生物结皮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4.提出在生态修复中利用生物结皮的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野外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的特征和分类。

2.野外调查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掌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分布、覆盖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观测和研究。

四、预期结果:1.生物结皮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中的类型和组成特点。

2.生物结皮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水文过程中的作用。

3.生物结皮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的影响。

4.探讨生态修复中利用生物结皮的建议与措施。

五、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研究,如张维诚等(2003)研究了武当山区不同生物结皮的降雨截留影响;徐林生等(2015)研究了我国主要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结皮水分循环等。

然而,针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形成过程中的表观变化特征 一般来讲,在雨滴打击作用下物理结皮率先形成,随着土壤微生物、藻类、苔藓等 的入侵和繁殖,生物结皮逐渐发育[25-26]。如何确定物理结皮与生物结皮之间的临界,尚缺 乏统一的标准划分依据。为便于分析,将表层土壤颜色变深 (藻类和微生物的大量繁 殖) 且有苔藓植物出现时,视为藓结皮开始形成的标志。通过观察发现 (图 2 和图 3) , 自 2008 年 8 月小区布设以来的 2 a 内,在天然降雨的作用下,表层土壤首先形成物理结 皮,经过形成—破坏—再形成的过程物理结皮趋于稳定 [26]。随后,表土颜色逐渐变深, 藻类和苔藓植物相继出现。
图 1 六道沟小流域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
Fig. 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soil types in Liudaogou catchment
各项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参照相关文献及工具书[21-24]将苔藓植物鉴定到种。 试验数据采用 SAS v8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分析生物结皮层与下伏 层 (0~2 cm) 以及无结皮对照之间相同指标的差异显著性。
工作。E-mail:buchongfeng@
68






29 卷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地貌、土壤类型区,随着国家退耕还林 (草) 工程的 实施和推进,生物结皮广泛发育和分布,逐渐成为该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 结皮的形成发育及其生态功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性,当前全球中纬度荒漠地区的诸多 相关研究结果很难直接推演至黄土区。尽管已有部分研究初步了解了该区生物结皮的土 壤理化效应[9-10]、水文以及侵蚀效应[11-12],但有关黄土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和发育机理 方面的认识还非常缺乏。研究该区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特征,不仅是对全球生物结皮认 知的重要补充,也是了解或揭示其诸多生态功能的前提。 本研究通过定位小区的动态观测,结合流域内典型样地的面上调查,分析从退耕裸 地到生物结皮发育的过程中,表层土壤的表观颜色、物理性状、物种组成等的动态变化 特征,试图了解该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及其发育特征。
DOI:10.11849/zrzyxb.2014.01.007
生物结皮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是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 组份及其代谢产物与土壤颗粒物胶结而成的复合体。它的存在可以富集土壤养分[1-2]、提 高土壤稳定性[3]、降低土壤的风蚀、水蚀量[4-5],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被物,具有重 要的生态功能[6-8]。
收稿日期:2012-07-17;修订日期:2013-06-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92,40701096);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B28013200);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科研专项(QN2009085)。 * 通信作者简介 :卜崇峰(1977- ),男,陕西榆林人,博士、硕导,主要从事生物土壤结皮与水土保持工程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李金峰(1976- ), 男, 山西太原人, 从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工作。E-mail: sxLjF1976@
表 1 试验期内 (2008—2010 年) 的月降雨量
Table 1 Monthly rainfall amoun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from 2008 to 2010 年份 2008 2009 2010 1月 7.33 0.00 0.00 2月 1.73 0.00 10.60 3月 12.03 12.40 22.00 4月 22.38 7.20 26.10 5月 15.90 34.25 49.20 6月 92.10 33.70 37.40 7月 35.50 99.00 27.40 8月 112.15 129.20 146.8 9月 107.93 102.90 87.45 10 月 14.30 19.50 21.30 11 月 5.20 0.00 0.00 (mm) 12 月 0.00 0.00 0.00
1期
李金峰 等: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
69
覆盖度 (%) 采用目测法;生物结皮的 厚度 (mm) 用游标卡尺原位测定;抗剪强 度 (kPa) 用袖珍剪力仪 (BWT2XZJL) 测 度、抗剪强度 10 次重复,容重 3 次重复。 藻类鉴定:首先向土样中加入 10%HCl 溶液,去除硅藻的色素;再加入 30%H2O2 去 除多余的有机质。处理好的样品经水洗 4~5 遍至中性,根据硅藻的密度浓缩至一定体积 后 , 用 移 液 枪 (Finnpipette Digital 40~200 μL) 准确吸取 0.l mL 于记数框上,盖上载玻 片 。 将 切 片 置 于 光 学 显 微 镜 (Olympus BH-2) 下观察并计数,参考相关文献[17-20]鉴定 藻种。 苔藓鉴定:采集观测地块的生物结皮样 品,详细记录各样本的生境特征并贴好标 签。首先在干燥条件下观察植物体、叶片着 生和分枝情况,湿润后再在解剖镜下观察叶 片伸展情况并进行解剖,在光学显微镜下对 定;容重 (g·cm-3) 采用涂膜法测定 [16]。厚
注:试验期间 (2008—2010 年) 年平均降雨量为 431.0 mm,月降雨量如表 1 所示。其中,6—9 月的降雨量占年 降雨量之比分别为 81.5%、83.3% 和 69.8%。
70






29 卷
表 2 黄土 (黄绵土) 生物结皮调查样地概况
Table 2 Sample sites profile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loess land 编号 重复次数 植被类型 坡向 发育年限/a 优势伴生植被 沙 蒿 (Artemisia arenaria Spreng)、 柠条、 铁 杆 蒿 (Artemisia sacrorum Ledeb.)、 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阿尔泰狗娃花、 米口袋 1 3 杨树林地 阴坡 15~16 (Gueldenstaedtia multiflora Bge.)、女 娄 菜 (Melandrium apricum (Turcz.) Rohrb.)、 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 Pall.)、 白羊草 (Bothriochloa ischaemum (L.) Keng)、 达乌里胡枝子、 硬质早熟禾 (Poa sphondylodes Trin.) 2 3 柠条林地 阴坡 14~15 沙蒿、 女娄菜、 赖草 (Leymus secalinus (Georgi) Tzvel.)、 草木樨状黄 芹、 长芒草、 达乌里胡枝子、 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硬质早熟禾、 远 志 (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 棘 豆 (Oxytropis 5 3 长芒草地 阴坡 半阴 坡 30 ochrocephala)、 无芒隐子草、 白羊草、 达乌里胡枝子、 苜蓿 (退化中) 、 铁杆蒿、 阿尔泰狗娃花 5 5 6 1 3 3 长芒草地 30 30 15 苜蓿 (向长芒草演替) 、 其次是达乌里胡枝子、 无芒隐子草、 棘豆、 铁 杆蒿 苜蓿、 无芒隐子草、 茭蒿、 草木樨状黄芹、 棘豆、 柠条、 达乌里胡枝子 长芒草、 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 蒺 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 田 苜蓿地 阴坡 旋花 (Convolvulus arvensis)、 狐尾草 (Alopecurus pratensis)、 无芒隐子 草、 狭叶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stenophylla Bunge)、 草木樨状黄芹
摘要: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性,荒漠地区的诸多研究结果不能直接推演 至黄土高原地区。研究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是对全球生物结皮认知的 重要补充,也是揭示其生态功能的基础。论文选择陕北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典型小流 域,通过定位动态观察和全面调查测算,探讨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生 物结皮经历了由退耕裸地—物理结皮—生物结皮的发育阶段。退耕撂荒的第 1 年,物理结皮 便迅速形成;第 2 年,土表颜色明显变深,藓结皮开始发育。流域内藓结皮占绝对优势,发 育稳定后 (15 a) 覆盖度可达 90% 。 ② 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的物种组成及种数差异很大。 发育初期 (<6 a) 发现苔藓植物 2 科 4 属 5 种,其中芦荟藓 (Aloina rigida (Hedw.) Limpr.) 和 短喙芦荟藓 (A. brevirostris (Hook. & Grev.) Kindb.) 为先锋优势种。发育稳定的生物结皮 (15 a) 鉴定出苔藓植物 2 科 8 属 13 种。其中,丛藓科占 6 属 8 种,以对齿藓属 (Didymodon) 的尖叶对齿藓 (D. constrictus (Mitt.) Saito) 、黑对齿藓 (D. nigrescens (Mitt.) Saito) 、硬叶对 齿藓尖叶变种 (D. rigidulus Headw. var. ditrichoides (Hedw.) Zand.) 所占种数最多。不同阶 段的藓结皮均有藻类伴生,发育初期 (<6 a) 的藓结皮中鉴定出藻类植物 26 科 35 属 50 种。 ③水热同期的雨季是生物结皮形成的关键时期。发育 2 a 的生物结皮厚度达到 6.3 mm,超过 稳定结皮厚度 (9.8~11.8 mm) 的 50%,抗剪强度约 30 kPa。发育初期 (<6 a) ,容重无明显 ,发育稳定 (15 a) 后容重下降到 1.0~1.3 g · cm-3。该区生物结皮的 变化 (1.40~1.43 g · cm-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以西 14 km 处的六道沟小流域 (110°21′ ~110°23′ E, 38° 46′ ~38°51′ N) ,海拔 1 094~1 274 m,流域面积 6.89 km2,主沟道南北走向,长 4.21 km,属窟野河二级支流。地处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地、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的过渡地 带,属流水侵蚀作用向干燥剥蚀作用过渡的典型水蚀风蚀交错带,年侵蚀模数达 104 t/ km2 [13]。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沙,风蚀严重,夏秋多雨且暴雨 频繁,水蚀强烈。年均降雨量 400 mm,其中 6—9 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 70%~80%(表 1);年均气温 7~9 ℃,盛行风向为 NW,年平均风速为 2.2 m/s [14]。流域内的主要植被有 柠 条 (Caragana korshinskii Kom.) 、 长 芒 草 (Stipa bungeana Trin.) 、 苜 蓿 (Medicago sativa Linn) 、 达 乌 里 胡 枝 子 (Lespedeza davurica (Laxm.) Schindl.) 、阿尔泰狗娃花 (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 和茭蒿 (Artemisia giraldii Pamp. ) 等。流域东 侧主要为黄土覆盖,占流域面积的 86.5%;西侧多为固定沙丘,占流域面积的 13.5%[15](图 1 ) 。 1.2 构建定位观测小区 为探讨完全自然条件下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在试验流域内构建了 8 个观测小区。 小区规格为 1 m×1 m,坡度为零。土壤为黄绵土,质地为砂质壤土,其中粘粒 (<0.002 mm) 、粉粒(0.002~0.02 mm)和砂粒(>0.02 mm)含量分别为 6.0%、24.5%和 69.5%。砂粒以 细砂粒 (0.02~0.2 mm) 为主,粗砂粒 (>0.2 mm) 含量 <1% 。将小区耙平,观测自然状态 下地表的变化状况。定期清理杂草,细心管护。连续观测 (3 a) 表土的表观特征、物理 性状与生物组成的动态变化。 1.3 选取典型调查样地 生物结皮的自然演替速度缓慢,发育至稳定状态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显然仅通过定位小区 3 a 的观测,还不足以充分了解生物结皮发育的全过程。为此,利用 时空互代法,选取流域内退耕 3 a、6 a、15 a 和 30 a 的典型生物结皮样地 (表 2) 进行调 查测算。结合定位小区,全面了解退耕裸地—物理结皮—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特征。 1.4 指标测算 定位小区的观测时段为 2009—2010 年。于雨季始、末拍照记录土壤表观变化状况, 采样测算土壤结皮的厚度、抗剪强度、容重,鉴定结皮中的苔藓及藻类的种类、数量 等。样地采样于 2010 年 8 月进行,观测指标与小区相同。各指标的测算方法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