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透镜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4篇)教学过程设计篇一1、引入课题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

(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透镜的教案篇二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透镜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透镜教案

第五单元透镜及其应用请大家参考刚才的思路对以下六种透镜分类,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将中间厚,两边薄的称为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成为凹透镜。

(二)透镜的制备:【探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以上透镜都至少有一个面为球面,所以我们可以结合着球体来说明透镜的制备。

当两个球体靠近时,会在中间出现重叠,这个部分恰好为一个凸透镜。

如果连接两个球面的圆心会得到一条直线,其叫做主光轴,主光轴又称主轴。

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是光心。

对于厚度远小于球面半径的薄透镜而言,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光心在透镜的中心。

光心这个点特殊在哪里呢?实验表明通过光心的光线不会改变其传播路径。

若两个球体延主光轴远离彼此,那此时中间会呈现出凹透镜。

同样凹透镜也有光心,并且过光心的光不改变传播方向。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将放大镜正对太阳,在其另外一侧放上一张纸或者树叶,通过移动放大镜的位置,让纸上呈现出一个又小又亮的光斑,如果保持该姿势一段时间,会发现纸会被点燃。

这个现象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探究实验】下面从几条特殊光线来说明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首先,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照射凸透镜,此时会发现光路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请试着描述一下。

(偏向主光轴、交于一点)这个点我们定义为是此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紧接着下一个概念,那就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在此衍生一个问题,如果去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大小?(用一束平行光去照射,通过移动凸透镜的位置,直到在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我们就找到了其焦点的位置,再去测量该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其焦距了)将入射光线转移到凸透镜的另一侧会发现光线同样会会聚到一个点上。

这说明一个凸透镜有两个焦点。

特殊光线一: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平行过焦)【分析归纳】结合三棱镜对光的折射现象,解释说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可得第二条特殊光线,即入射光线过焦点,则出射光线会平行于主光轴(过焦平行)。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6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

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预习习题: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

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3.想想做做:指导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让学生观察照相机所成的像。
组织讨论:照相机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像相对于物体的大小、正倒方面来考虑)
(二)投影仪
讲述:对照投影仪及课件介绍投影仪的构造及其原理。
实验二:把投影仪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在载物台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的到清晰的像,观看像的大小和倒正?
(3)放大镜像距与物距比较?
(4)实像和虚像是如何形成的?
四、运用拓展
(一)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学生自己编题交流解答。
请你当个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
(二)教师为巩固本节课知识点拟定练习题: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三)作业设计:动手动脑学物理3.4
(四)本课总结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体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3.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
教材分析
重 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能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 点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正确描述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设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师预设的问题:
1. 人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2. 眼睛的两个极限点。
3. 什么叫明视距离。
4. 近视眼的成因,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5. 远视眼的成因,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三)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自主探究。
二、解疑合探(22分)
(一)小组合探。
问题1:出示眼球模型和多媒体,引导学生联想凸透镜成像,体会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透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透镜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课题透镜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2.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样图,知道两种透镜的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能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2.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2.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重难点重点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难点对发散和会聚实质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光具座、光源(最好是九孔光源)、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等.学生: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等.的偏折方向(如图5-1-1).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如图5-1-2).凸透镜使光会聚凹透镜使光发散图5-1-1 图5-1-2师:实验说明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分别具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别称是什么?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也叫发散透镜.【做一做】(多选)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5-1-3所示.则这个玻璃体(AC).图5-1-3A. 可以看作两块凹透镜B. 可以看作一块凸透镜C. 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D. 对图示光束具有汇聚作用【解析】判断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要看构成透镜材料的形状而不是空气的形状,显然玻璃体的中间薄,边缘厚,所以加强学生的体验.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该玻璃体可以看作两个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故选A、C.学点3:焦点和焦距【自学辅导】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问题1: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图5-1-4答:如图5-1-4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focus),用字母“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作焦距(focal length),用字母“f ”表示.问题2: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一个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它们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两个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相等,即两个焦距相等.问题3:凸透镜的会聚能力与焦距有什么关系?答:凸透镜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加油站】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如图5-1-5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折射的光反向延长后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易错题,提醒学生紧抓本质.活动一:探究新知图5-1-5活动二:运类型一: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例 1.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后,饮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解析】饮料瓶内灌了雨水后,水体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焦点处温度很高,可能引燃可燃物,从而引发森林火灾.类型二:三条典型光线的作图通过例题巩固所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用举例例2.如图5-1-6所示,将光路图补充完整.图5-1-6 图5-1-7【解析】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入射光线过凸透镜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故光路图如图5-1-7所示.【答案】如图5-1-7所示【归纳总结】凸透镜三条典型光线作图:例3.如图5-1-8所示,请作出这束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图.图5-1-8 图5-1-9【解析】入射光线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故连接入射光线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掌握.活动二:运用举例一侧的焦点和折射点,并延长两点的连线,再标出光线的方向,即可完成光路图,如图5-1-9所示.【答案】如图5-1-9所示【归纳总结】凹透镜三条典型光线作图: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高效课时通》“当堂小练”P22,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凸透镜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93,“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3、4题【家庭作业】《高效课时通》P63-P64第1节透镜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2.透镜对光的作用.板书设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焦点和焦距图5-1-10 凸透镜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实例为例,如眼镜、相机等,引导学生关注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现象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透镜成像实验,如凸透镜成实像、成虚像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问题导入:提出与透镜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眼镜能矫正视力?”、“凸透镜和凹透镜有何不同?”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予同伴在实验操作、思考问题等方面的反馈,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4.凸透镜的应用: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相机、投影仪等,引导学生理解凸透镜的实际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场景,如相机、眼镜等。
2.分享与交流:小组成员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互补。
3.问题解决:小组合作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如何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价值观。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实例为切入点,如眼镜、相机、投影仪等,引导学生关注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形成知识体系。

初二物理教案-透镜及其应用

初二物理教案-透镜及其应用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业检查与分析二、教学过程第一节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实物形状主光轴和光心透镜上通过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对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光线作用及光路图光线透过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

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远离主光轴。

特殊光线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做虚焦点,也用F表示。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凹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实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凹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虚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焦距与凸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会聚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凹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发散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发散能力越强。

会聚能力的关系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凹透镜表面的凹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每个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这个光斑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关于两种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1、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A.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透镜折射过焦点B.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C、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利应用》同步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利应用》同步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利应用》同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透镜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安排上,先介绍透镜的基本原理,再介绍不同类型的透镜,最后讲解透镜的应用,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但他们对透镜的认识还较浅显,需要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深化对透镜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透镜产品较为熟悉,但对其原理了解不多,本章内容能够帮助他们揭开透镜的神秘面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的基本原理,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学会使用透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透镜的基本原理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3.透镜的成像规律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2.教学课件3.相关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透镜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眼镜、相机等,引导学生关注透镜,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能起到放大或缩小作用吗?”2.呈现(10分钟)讲解透镜的基本原理,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如焦点、焦距等。

通过展示课件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透镜的构造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探究它们的成像规律。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哪些物体适合用凸透镜,哪些物体适合用凹透镜?”5.拓展(5分钟)介绍透镜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太空望远镜、显微镜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相关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照相机【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小组讨论】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教师点拨】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跟踪训练】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学习指导二:投影仪【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3.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小组讨论】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近”或“远离”)【教师点拨】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跟踪训练】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学习指导三:放大镜【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初中物理-八年级透镜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透镜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透镜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透镜是什么,并知道不同种类的透镜有什么不同之处。

2. 能够明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形状和特点,并区分二者。

3. 能够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并能够使用公式计算物距、像距和焦距。

【教学重点】1. 理解透镜的概念和种类。

2. 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

3. 学会使用透镜成像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物理特性以及成像规律。

2. 学会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公式进行具体问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都有用过放大镜或者放大手机的平板吗?”之后,再介绍透镜的概念和种类。

2. 学习透镜的分类教师可以将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透镜三种透镜呈现给学生,并分别介绍它们的形状和作用。

3. 学习凸透镜的成像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进行教学,本节先从凸透镜入手。

①凸透镜的形状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凸透镜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特点。

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接着,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并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能够成像。

在此,教师可以介绍凸透镜成像的三个特点:1. 当物体远离透镜时,像也会远离透镜。

2. 当物体接近透镜时,像也会接近透镜。

3. 当物体在透镜焦点处,像为无穷远。

③凸透镜的成像公式教师在介绍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后,向学生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公式,并在黑板上写下“1/f=1/do+1/di”。

4. 学习凹透镜的成像接着,进行凹透镜成像的学习。

①凹透镜的形状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凹透镜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特点。

②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同样的,教师向学生介绍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凹透镜能够成像。

在此,教师可以介绍凹透镜成像的两个特点:1. 凹透镜成像呈虚像。

2. 凹透镜成像呈缩小形状。

③凹透镜的成像公式同样的,教师向学生讲解凹透镜成像的公式,并在黑板上写下“1/f=1/do-1/di”。

5. 完成练习教师可以放置一些具体的透镜成像练习题,让学生上板作答,并做出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1透镜及其应用------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1透镜及其应用------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认识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让学生体验色彩美和线条美.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四、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激光演示器、手电筒.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1、图片、实物展示:放大镜、眼镜、投影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仔细观察上述光学原件,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师:你们对这些仪器的镜头—透镜想了解什么呢?下面就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教学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探究]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生]交流观察结果……结论: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生]交流回答.[课堂反馈]判断下列透镜类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介绍]: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和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想想做做]利用激光通过透镜,演示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b.针对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c.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d.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4.作业评价:
a.评价学生作业时,关注知识掌握程度、解题思路、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
b.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详细阐述透镜成像规律,包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实像、虚像、等大像),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透镜成像现象,加深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透镜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
2.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公式及其应用。
2.强调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光学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光学基本概念,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在此基础上,本章关于透镜及其应用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展光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强认识。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对透镜公式的运用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指导。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透镜的形状及作用2. 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用途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1. 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2. 理解透镜的作用原理【教学难点】1. 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2. 理解透镜的作用原理【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问题: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简要谈谈你们知道的应用。

(2)通过学生回答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透镜的作用。

二、讲解1.透镜的形状及作用(1)透镜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把平板玻璃片两边镀上一层薄薄的硅酸盐、氧化铁等材料,使得光线通过这个具有两个不同介质界面的玻璃片时就会发生偏折,这个装置就是透镜。

(2)透镜有哪些形状?根据透镜的形状和功能,透镜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

其中,凸透镜的中央比较厚,边缘薄,像一个鱼眼,因此又叫“鱼眼透镜”;凹透镜的中央比边缘薄,像一个碗口,因此又叫“碗状透镜”。

(3)透镜的作用透镜可以使光线向聚点方向变化,因此透镜除了有成像的作用,还有收敛、发散等作用。

(4)透镜的符号透镜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光学仪器,其符号为“L”,用来表示透镜的位置和光线经过的方向。

2. 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用途(1)定律之一:物距和像距的关系p的倒数与q的倒数成正比p的倒数:1/p表示物距(物离透镜的距离)的倒数q的倒数:1/q表示像距(像离透镜的距离)的倒数根据上述定理可以得到p×q=f²,其中f是透镜的焦距。

(2)定律之二: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焦距时,像就在无限远处(即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成像);当物体越来越靠近透镜时,像就越来越远,在透镜的另一侧;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中心处(即物距等于二分之一焦距时),像就在焦距处。

(3)透镜成像的图像类型及特征①放大镜像:符合真实、倒立、缩小的特点,其图像的大小和物距成反比例关系。

②凸透镜成像:当物体放在另一侧时,符合真实、倒立、缩小的特点,像离透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八年级物理透镜全章教案讲解

八年级物理透镜全章教案讲解

教案讲解:八年级物理透镜全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透镜,透镜的种类和特点。

2.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透镜的概念和种类。

2.透镜的成像规律。

3.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7分钟)教师通过放大镜和近视眼镜的例子引入透镜的概念和作用。

2.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依次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特点和成像规律,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透镜的成像规律(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透镜的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验证透镜的成像规律。

4.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介绍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5.模拟习题(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透镜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总结(8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透镜的种类和成像规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板书设计透镜-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实像、放大-凹透镜:虚像、缩小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透镜的概念、种类和成像规律。

通过讨论和模拟习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在讲解和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还强调了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实际用途。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透镜的作用和组成结构。

2.掌握透镜的基本性质,如焦距、显微倍数等。

3.学会透镜的贴法和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4.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透镜的组成结构和基本性质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透镜的贴法和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内容1.透镜的组成结构和基本性质的讲解。

透镜是一种光学元件,是由两个或多个曲面分离的光学元件组成。

根据其曲面的形状和物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凸透镜、凹透镜、球面透镜等几种类型。

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学中心,两个焦点称为主焦点。

透镜的焦距是指光线从无限远处射向透镜时,在透镜后焦点的距离。

2.实验操作步骤2.1.实验材料和器材准备实验材料:白纸、黑纸、铝箔、碎玻璃等物品。

实验器材:卡尺、凸透镜、灯泡等。

2.2.实验操作步骤1)将凸透镜放在桌子上,调整其位置使其能够被灯泡照射到。

2)在凸透镜的后焦点处放置一张白纸,称为屏幕。

3)开启灯泡,调节灯泡的位置和角度,直到能够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图像。

4)用卡尺测量灯泡到屏幕的距离,我们称之为物距。

5)用卡尺测量屏幕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我们称之为像距。

6)将透镜向物体靠近或远离,调节镜的位置,观察在屏幕上形成的图像的变化。

7)分析并记录实验结果,计算出焦距、物像之间的几何关系等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凸透镜的焦距与物距、像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当物距等于焦距时,物体在透镜后焦点处形成一个半径相等的清晰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放在屏幕上的像为放大的虚像;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放在屏幕上的像为缩小的真像。

六、实验总结透镜的实验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透镜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同学们也提高了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

在后续学习中,同学们还可以用透镜进行显微镜的制作等更加有趣的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能够识别各种透镜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透镜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原理,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并了解其应用范围。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透镜的基本知识和特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透镜实例,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学生动手进行透镜实验,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动手实践,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方法论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对透镜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如观察放大镜、望远镜等。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3.教师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为主题,旨在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知识,但对透镜的认识尚浅。针对这一学情,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透镜的全面认识,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透镜及其应用)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透镜及其应用)

八年物理上教学设计这位同学的绘图能力很强,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焦点,用F表示。

由于这板书:第一节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示意图(作图)3、老花镜——凸透镜、近视镜——凹透镜。

1、透镜对光的作用(作图)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设计意图】:经历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展示照相机部分,:先独立完成课后习题,然后小组交流,教师讲解。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实像和虚像。

【设计意图】:再次明确实验意图,实验注意细节,仪器安装,像的取得,小组分工,按照各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分小组观察不同物距成像特征。

7、分析与论证a.在课件上记录下学生找到的蜡烛和像的位置。

【学情预设】:汇报实验数据,小组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b.课件展示,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移动时,实像和虚像的转折点在哪里?放大和缩小实像的转换点在哪里?在实像中,随着物距减小像距怎样变化?像怎样变化?【学情预设】: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总结出口诀。

【设计意图】: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板书: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的虚实u ) 像的正倒f ) 像的大小物距u ↓,像距↑(像变大):通过观察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眼睛的调节作用,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的距离会板书:眼睛和眼镜一、眼睛的结构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三、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四、眼镜的度数: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学生观察后说出它的基本结造:物镜、目镜。

望远镜基本结构指出:与显微镜相反,长焦距的放在前板书:显微镜及望远镜1、显微镜组成部分: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

物镜:将物体形成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第一次成的实像再次放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透镜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

3.能够分析和解决与透镜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规律。

2.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内容1.透镜的定义和分类。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透镜的定义、分类、成像规律等知识点,使学生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

2.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透镜实际成像情况,进一步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

3.讨论交流法: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对透镜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光的传播路径。

2.提问:你们平时使用的眼镜是由什么制成的?步骤二:讲解透镜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介绍:透镜是一种能够使光线发生偏折的光学器件。

2.分类介绍: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央较厚,边缘较薄。

–凹透镜: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步骤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实际成像情况。

2.阐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离凸透镜远,成像位置较近。

–物体离凸透镜近,成像位置较远。

–物体在焦点处,成像位置无限远,成像为实际的点。

–物体在焦点与凸透镜之间,成像位置为无限远虚像。

–物体距离凸透镜焦距处成像,成像为实际的点。

步骤四:凹透镜的成像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凹透镜实际成像情况。

2.阐述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与凸透镜相反。

–凹透镜无论物体位置如何,成像位置都为虚图片。

步骤五:实验探究1.小组实验:让学生自行制作简易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并观察实际成像情况。

2.实验内容:根据指导书上的步骤,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定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和规律。

步骤六: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凸透镜和凹透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透镜在成像时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成像位置?–在实际生活中,透镜的应用有哪些?步骤七:知识巩固与拓展1.布置作业:每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习题中与透镜相关的题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各小节-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各小节-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具:投影机、投影片、盛满水的酒瓶。

学具: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盛满水的烧杯、废灯泡的玻璃罩(若干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什么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3.请同学们画出光通过三棱镜时的大致光路。

思考后回答。

一人上黑板作图,其余在作业本上做。

让学生明白本节知识与前一章知识的关系,以及光通过玻璃仪器时总向厚的一边偏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测评与小结1.课堂自评。

2.课堂小测。

(用投影将题打出)。

3.请学生小结:a.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b.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学习过程、方法是什么?c.在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样的疑惑、紧张、兴奋或喜悦?你又是怎样处理这些情感的?完成“学案”上每一项的自评得分,并算出自评总分。

学生在5 min内笔试完成。

(只写答案)对“知识与技能”的小结。

对“过程与方法”的小结。

组内讨论后举手回答。

组间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

每三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进行讨论、交流,再推荐出典型的情感体验在全班交流。

突破本节难点: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业检查与分析二、教学过程第一节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实物形状主光轴和光心透镜上通过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对光线作用及光路图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光线透过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

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远离主光轴。

特殊光线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做虚焦点,也用F表示。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凹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实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凹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虚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焦距与会聚能力的关系凸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会聚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凹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发散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发散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凹透镜表面的凹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每个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这个光斑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关于两种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1、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A.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透镜折射过焦点B.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C、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2、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A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B、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C、射向对侧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B.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他们的光学性质都是由于光线透过时,在两侧表面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的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相交于一点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是发散开的例题2.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例题3.请在图中填透镜、面镜.(二)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成像特点1物体的镜头距离(物距)大于底片镜头的距离(像距)2物体靠近镜头物体所成的像越大物体远离镜头所成的像越小3倒立、缩小的实像4像与物体在镜头两侧1投影仪到的镜头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2投影仪到的镜头距离越近,屏幕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3倒立、放大的实像4像与物体在镜头两侧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要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1被观察的物体放大了2放大镜离物体越近所成的像越小,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大3放大镜离物体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虚像消失4像与物体在镜头同侧5正立、放大的虚像实像:用光屏能承接的虚像:不能用光屏能承接的实像异侧(物体与像在镜头两侧)倒立虚像同侧(物体与像在镜头同侧)正立例题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C.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正立的D.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倒立的例题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例题6. 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如图中的A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物距: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2、像距: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3、实验:①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刻度尺、蜡烛、火柴等②步骤:A、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火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B、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这时我们会看到光屏上出现相对蜡烛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再移动光屏。

可以观察到还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像的位置仍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但与步骤B相比像远离了透镜,即像距大了。

蜡烛移动到距透镜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以在距离透镜2 倍焦距处观察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的实像。

像的位置也在2倍焦距处。

D、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的像距的大小。

这时我们会看到在光屏上出现与蜡烛相比倒立、放大有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处。

E、继续减小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当u<f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

透过透镜,会看到在和蜡烛同侧,有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

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是一个虚像。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像距v和焦距f的关系像的性质像的位置和物体同侧还是异侧应用举例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u>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异侧照相机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异侧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异侧投影仪u=f 不成像u<f 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重点提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

“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

例题7.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例题8.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 cmB.10 cmC.30 cmD.15 cm例题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 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 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 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D. 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四)眼睛和眼镜1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光作用增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光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特点形成原因矫正近视眼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配戴凹透镜远视眼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配戴凸透镜4、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25厘米。

5、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叫焦度,用φ表示。

φ=1/f。

眼睛的度数用D表示,D=100/f,f的单位是m。

重点提示: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为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为负数。

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图(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物镜实像目镜虚像)①结构: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②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的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了。

放大镜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

重点提示: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2、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凸物镜凸,伽利略目镜凹,反射式望远镜物镜凹目镜凸)(物镜实像目镜虚像)结构: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

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

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伽利略望远镜原理反射式望远镜原理重点专攻1、正确理解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是指从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加大了会聚程度或减小了发散程度,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并不一定会聚到一点(发散),只不过比原来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更远离主光轴)。

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是不同的,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开,即会聚作用射出的不一定是会聚光线,发散作用射出的不一定是发散光线。

2、根据成像判断透镜的情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时关健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成像情况,利用成像特点列出物距与焦距(或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通过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得到焦距的范围,再进一步利用成像特点分析具体问题。

例题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B. 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C. 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D. 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例题11.下面关于远视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医院经过鉴定是远视眼 这说明他的眼睛非常好,看物体非常清楚B.远视眼要带凸透镜来看清近处物体C.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 折光能力过强造成的D.远视眼不管看近处还是远处物体 成像都在视网膜的后面课堂练习1. 如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A.像的A′部分消失了B.像的B′部分消失了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2.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 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A.焦距大于30 cm的B.焦距小于30 cm的C.焦距等于30 cm的D.焦距等于15 cm的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50 cm保持不变,某同学将一个焦距为10 cm的透镜从光屏移向蜡烛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在屏上成一次清晰的像B.能在屏上成二次清晰的像C.能在屏上成三次清晰的像D.不能在屏上成清晰的像4.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些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远一些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近一些5. 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