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必知考点—理清建构主义脉络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师是社会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角色,因此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综合知识是一个必备的考点。
本文将介绍教育综合知识的必背考点,帮助广大考生提高备考效率和成绩。
一、教育学理论基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了解其理论基础对于教师招聘考试至关重要。
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教育学的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等各个方面。
3. 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以分为一般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两个主要分支。
4.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儿童发展规律、教育的整体性、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
二、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的应用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
1.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
2.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智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教师需要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等,了解不同学习理论对教学有何影响,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4.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遵守各种教育法律法规,了解相关规定对于教师招聘考试至关重要。
1. 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教育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等各个方面。
2. 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教育机构的管理、师生关系、学生权益保护等方面。
3. 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四、教育评价和测量教育评价和测量是用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和教育质量的手段,了解其基本原理对于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测量十分重要。
1. 教育评价的对象:教育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教育机构等各个方面。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点梳理导言:教师招聘考试是教师资格认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大家需要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等相关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和准备。
本文将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三个方面对教师招聘考试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教师考生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教育学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育学的定义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教育学的特点和方法2. 教育思想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古代教育思想学派:儒家、道家、法家等- 现代教育思想学派:进化主义、实用主义、进步主义等-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3. 课程与教学- 课程的定义和类型- 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原则4. 学科教学内容与特点- 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英语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特点和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1. 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等- 青少年发展的主要理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保罗·巴尔第青春期危机理论等- 成人发展的主要理论:利维-斯特劳斯中年危机理论等2.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4.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辅导-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和成因- 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和教育干预策略第三部分:教育法律1. 教育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育法律的定义与教育法的关系- 教育法律的研究范畴和内容2. 中国教育法律体系- 教育法律的层次和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的内容和要点3. 教育行政法律法规- 教育行政法律法规的概念和作用- 《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条例》等教育行政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点4. 教育法律实施与监督- 教育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构- 教育法律违法行为的处理措施和程序结语:教师招聘重点知识点的梳理对于备考教师招聘考试非常重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
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这些命题还得到普遍认可,
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并不都会有同样的理解,
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
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之外的知识符号,
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点解析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点解析-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
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己经具有建构的思想。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也对当代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来的。
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立,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1)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①主动建构性,②社会互动性,③情境性。
(3)教学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憧憬,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个体建构主义关注个体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素质,认为学习是一个有意义建构的过程。
这种取向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生成学习理论维特洛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选择和注意信息,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
(2)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等人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指知识具有明确的事实、概念、原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指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的经验),并据此将学习分为两阶段:初级知识获得(背诵和记忆)与高级知识获得(解决分析问题)。
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知识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即通达教学,这种教学强调: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
教师招聘复习难点之建构主义
教师招聘复习难点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点考察内容,其中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考生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以下将对建构主义做简单的介绍,帮助大家理解学习。
建构主义的理念可以从一则寓言中得到启示,在一个池塘中生活着两个小动物,一条鱼和一只青蛙,青蛙离开鱼去陆地旅行,回来之后,鱼好奇的问青蛙都看到了什么,青蛙说:“牛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头上长着两只脚,肚子的下面长着四条腿,以吃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青蛙听后在心里形成了以下图片中关于牛的形象。
青蛙作为老师,很准确的讲解了牛的关键特征,鱼作为学生,很有兴趣很认真的听讲,但在结果上,鱼心中的鸟却是一种鱼化的鸟,因为青蛙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的,因此不同的人,因为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建构的知识和世界也不尽相同,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对以往的知识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是通过语言这种符号对客观世界的假设,是对现实和经验的解释,并不能概括人类世界的绝对法则,不能普遍适用于万物,因此不能拿来就用,更不能把知识看成是绝对的,唯一的,权威的。
相反,我们要打破知识就是真理的禁锢,不断思考,质疑,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创造适合具体情境的知识,活化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特别重视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从出生到现在,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五彩世界和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师要尊重和利用学生的这些宝贵的经验,要让学生在这些经验方的基础上自己生长知识,而不是另起炉灶灌输知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学习的情境性。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不在是从外在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需要通过学习者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转换从而形成多元的成果并灵活地运用。
建构主义四大要素口诀
建构主义四大要素口诀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学理论,它认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深层次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个别差异、学生参与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认为,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导师,并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口诀包括:经验、观察、参与和合作。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这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
因此,教育应该从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出发,进行充分的连接和延伸。
第二个要素是观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从中获取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型。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身边环境和实践,通过学生日常的观察、体验和认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三个要素是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设计和实现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地探索和发现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设计各种交互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个要素是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有助于知识的共同建构。
因此,教师应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能够互相分享和借鉴彼此的经验和知识,同时学生还需要和教师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和构建知识。
综合来说,建构主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协作和交流能力。
当学生自主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其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在现代教育中,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高频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为了让同学们简明地学会建构主义的知识点,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是一种假设、解释。
2.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教师观:教师是帮助者、合作者,师生共同活动,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和共同点主要分歧:1.知识是怎样建构的2.世界是否可知3.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共同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1.抛锚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问题情境中。
"锚"指的是支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它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历险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景。
操作阶段:(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订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2.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基本环节: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3.随机通达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具体操作: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4.自下而上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通过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的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为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及形成连锁,教育者的目标就是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就是在这个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相同的理解。
他们忽视了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认知主义者,如信息加工论,基本上还是采用了客观主义传统,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与行为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皮亚杰在讨论认识发生、发展时就曾提到建构问题,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人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化与建构之中,环境和个体特征是影响它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建构的基本心理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或称双重建构)。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纳入到头脑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所谓顺应就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布鲁纳的建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表征形式的不同,讨论了不同时期的儿童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建构。
布鲁纳认为,儿童表征系统的发展依次为动作表征、意象表征和符号表征,它们顺序发展,相互作用,但彼此不能替代;二是通过讨论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和知识建构的问题。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50个知识点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6.学生的学习就其学习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总是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7.先于一寂的活动则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为心向与定势。
8.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瞬时记忆。
9.在读一首短诗时,某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又增加学习几分钟。
这种增加的附加学习,叫做过度学习。
它是促进知识保持,克服遗忘的记忆规律之一。
10.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自律性。
11.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
12.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叫做课堂气氛。
它是教学过程的软情境。
13.有系统的惧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材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教学评价。
14.标准化就测验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客观性;第二,计划性;第三,可比性。
15.多次测验所得的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的程度,叫做测验的信度。
16.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1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以信息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8.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常考知识点汇总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常考知识点汇总(上)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并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1902年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
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废除科举制度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名产生于西周,但“六艺”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已产生。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提出,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朝的帝王对科举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元代将《四书》作为教育和考试的内容,开创科举新先例,并得到了后世的沿用。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个人构建知识,以此推动其认知与学习的发展。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则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雅杰提出,他认为学生是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和互动,通过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来学习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被视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和个性化意义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1. 学习者主动参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思考、实践和互动来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意识。
2. 知识共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共同构建的。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共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集体智慧的体现。
3. 情境贴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活动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境,让学习具有意义和相关性。
教育者应该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 引导式探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问题解决的导师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和构建知识。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情境化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必须贴近实际生活和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任务、实践活动等,让学习具有意义和相关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境设置学习环境和任务。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
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
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
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
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
二、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
他们与行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为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及形成连锁,教育者的目标就是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就是在这个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相同的理解。
他们忽视了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认知主义者,如信息加工论,基本上还是采用了客观主义传统,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与行为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皮亚杰在讨论认识发生、发展时就曾提到建构问题,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人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化与建构之中,环境和个体特征是影响它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建构的基本心理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或称双重建构)。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纳入到头脑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所谓顺应就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布鲁纳的建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表征形式的不同,讨论了不同时期的儿童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建构。
布鲁纳认为,儿童表征系统的发展依次为动作表征、意象表征和符号表征,它们顺序发展,相互作用,但彼此不能替代二是通过讨论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和知识建构的问题。
中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要点:建构主义
中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要点: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因此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它划分为不同的倾向,综合而言,其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特菲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世界。
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激进建构主义者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去推测它,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经验。
所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认为,应该用“生存力”来代替真理一词,只要某种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或能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一致解释,那它就是适应的,就是有“生存力”的,不要去追求经验与客体一致。
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而这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
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组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2.社会建构主义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这是主要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菲尔德和库伯为代表。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
教师招聘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招聘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意大利维柯第一个使用“建构”叙述个体知识获得过程。
康德、杜威对建构主义思想有过积极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教育历史渊源主要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知识如何形成和发生。
知识的建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
“平衡化”无论何时个体面对新的信息时,都会失去认识平衡,个体会随之力图恢复平衡。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类心理是在掌握间接的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育就起着主导作用。
低级心理技能是靠动物进化获得的,高级心理技能是由历史发展获得的。
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维果斯基认为主要由三方面来推动:第一,起源于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创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维果茨基提出了要确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与原有水平之间的距离。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二)学习的社会性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出发,十分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即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过程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积极、教师积极以及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环境的积极。
(三)认知学徒它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地获得知识经验和过程。
(四)中介性学习维果茨基还强调提供支架或中介性学习。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知识与能力建构主义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我们的思想建构出来的,而这个建构是在我们不断地与环境互动、经验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个体活动:建构主义强调个人利用已有的认知、知识和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这意味着学习过程是由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而不是储存或接收信息。
2.社会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和理解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建构和共同创造知识。
3.古今交融:建构主义认为,现有知识和理解是在前人经验和传统基础上建立的,因此现在的学习者对前人经验和传统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4.基于先前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中,建构主义的观点致力于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理解,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建构新的知识和技能。
建构主义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造,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通俗理解
建构主义通俗理解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方法,旨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知识来促进学习。
本文将以通俗的方式解释建构主义,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然而,在建构主义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建构主义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与真实世界的接触来建构知识。
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实现。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分享和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通过与真实世界的接触,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建构主义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的过程。
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和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在建构主义中,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通过考试和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而,在建构主义中,评价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总体而言,建构主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它提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评价也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必知考点—理清建构主义脉络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免费提供福建教师考试公告最新资讯、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资料、福建教招历年真题以及福建教资历年真题等。
如需咨询福建教师考试,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无论考事业编还是特岗教师等其他教师类型考试或者复习教育基础知识,都有一大难点是每一位考生都无法绕过的,必须攻下的高地——这就是建构主义。
其中建构主义的两个人物也是必须掌握“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但是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不求甚解所以导致皮亚杰的理论总是和布鲁纳所混淆,所以对于建构主义的理解更是一知半解。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理清建构主义的脉络,从而在复习的时候取得好的成绩。
建构主义的流派有传统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分,但一般都把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看作是建构主义的两大基本流派。
这两个派别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而本篇主要介绍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学习任何知识首先要理清它的概念。
建构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是解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是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首先提出的思想。
皮亚杰总结起来是三大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儿童心理发展观、道德发展观。
其中建构主义是重中之重,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总体来说建构主义集哲学的语言意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为一体的主流教育学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人主动建构的。
这种个人具有的主观知识本质上是内化了的、再建构了的客观知识,即是客观知识的主观内在表现。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在互动的过程中,都要建构必要的结构,以便适应周围的环境。
因此,智能(认知结构)不是先天就存在于人脑之中,也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里,而是等待我们去发现。
智能不是可以量化的、静态的东西,智能是动态的、积极活跃的,永远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
人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才可能建构自己的认识,并改进自己的智能。
而智能(认知结构)的发展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物理环境、成熟程度、社会影响以及平衡过程。
其中平衡过程是皮亚杰研究的重心。
平衡的作用就是在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时候使它保持正常的功能。
平衡在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指学习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习者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则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
程。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的。
综上所述,在皮亚杰看来,认知个体能动地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从而变革、建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这就是学习和发展。
然而,尽管个体是在同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但终究个体是通过自我控制和变换认知结构,自发性地形成自己内部的认识体系的。
所以,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个体和个体的知识建构活动,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个体的心理过程以及他们从内部建构世界知识的方式。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福建教师招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福建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