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认同视角下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不同的招生政策和分类培养计划,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寻求对策,以提高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就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1. 招生政策不够清晰在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招生政策的制定不够清晰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有一些高校招生政策制定比较模糊,导致学生和家长难以理解,甚至出现误解。

这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招生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2. 培养计划缺乏灵活性在实践中,一些高校的培养计划存在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一些学科的培养计划过于固定,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了一定的挑战。

3.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面临心理健康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高考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些学生可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4.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一些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存在着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科的教师队伍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针对招生政策不够清晰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透明的招生政策来解决。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网站上公布详细的招生政策,并定期举办相关宣讲会,向学生和家长介绍招生政策,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使招生政策更加清晰。

为了解决培养计划缺乏灵活性的问题,高校可以加强对培养计划的优化。

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多开设实践性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还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权,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

浅论高校“大类培养”模式实践及面临的问题
大 学低 年级 实 行 大类 培 养 。 高 年 级 时 , 生 基本 上 按 高 在 学
考 时填 报 的志 愿进 行 专 业 分 流 。
必 然途 径 。 实践 证 明 , 模 式 有 利 于 培 养创 新 型人 才 , 该 有
利 于 提 升 学 生 的 就 业 适 应 能 力 , 符 合 当今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大 趋 势 。 及 时 总 结 分 析 实 行 大 类 培 养 模 式 后 的 经
种 的复 合 型人 才 , 此 学 科 或行 业 问 的界 限 必 须被 打破 , 因
高 等 教 育应 培 养 出 知识 面 广 博 、 础 扎 实 、 备 多 元 知 识 基 具 技 术 能 力 的 人 才 。 其 次 , 纵 向 上 看 , 识 更 新 的 速 度 显 从 知
具 有 思 辨 和创 新 能 力 的 特 点 。 这 种 模 式 符 合 国 际 上 普
然 后 进 入 学 科 领 域 , 行 专 业 学 习 。大 类 招 生 培 养 是 相 进 对 于专业 招生 培养 而言 的 , 高校 实行 “ 才教 育 ” 是 通 的

种 培 养 方 式 。 …
大 类 招 生 培 养 是 为 实 现 社 会 普 遍 所 需 的 “ 口径 、 宽 厚 基 础 、 能 力 、 素 质 ” 才 培 养 目标 , 对 人 才 培 养 强 高 人 而 模 式 和 教 学 组 织 形 式 的 根 本 性 的 改 变 。 目的 是 培 养 适 应 社 会 需 要 的 人 才 。较 好 地 顺 应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及 社 会 生 活 的多 元 化 。这 种 人 才 有 着 知 识 面 、 应 力 强 、 适
实 施 的 是 “ 识 教 育 ” 比如 北 京 大 学 的 “ 培 计 划 实 验 通 , 元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指高校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特点,对获得同一类别学位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培养方案,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进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时,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学生的培养方案不够个性化。

一些传统的专业设置过于固化,没有及时跟进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培养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2.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足以支撑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实施,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教学。

3. 学生分层管理困难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学生分层管理存在难度。

即使学校有了相应的培养方案,也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都进行精准的分层管理。

二、对策建议1. 科学规划专业设置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科学规划专业设置,确保专业体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高校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专业的设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培养需求。

2. 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高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招聘更多有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提供更充足的师资力量支持。

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培训、激励政策等,鼓励教师参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 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针对学生分层管理困难的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提供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

浅析按大类招生的弊端及其解决措施

浅析按大类招生的弊端及其解决措施

浅析按大类招生的弊端及其解决措施浅析按大类招生的弊端及其解决措施很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采用了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即在高考录取时不分专业,按大类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再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

这样可以使专业选择更贴近学生志愿,更能反映社会需求趋向。

由于这种模式与目前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符合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因而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大类招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给分专业后的大学班级管理带来了诸多弊端:一、专业分流导致生源不均衡首先在专业分流时,不可能事先知道最终的专业人数,当一个专业选的人很集中,师资力量、管理、实验设备等都可能跟不上、无法提供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选择人数少的专业,可能会造成师资、设备闲置,造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容易造成研究性、基础性的学科选择的人数比应用型学科少,或者一些前几年热门过、社会上人才过剩、近年来比较冷门的专业,学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可能选择的人数也少,致使学校不能因选择人数少而放弃这个专业,同时又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班主任的更换导致对学生熟悉程度的降低班主任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导师,因经常与本班的同学进行交流,较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在学生心目中培养较高的威望,能较好的开展工作。

重新分专业后,新任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大大降低。

首先,新任班主任不得不重新认识与熟悉班级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特长、家庭情况等。

新生进校期间是他们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也是班主任与同学们建立深厚感情的最佳时期。

而重新分专业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比较适应大学生活,平日彼此交流的机会不多,这将导致新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大打折扣。

其次,学生对新班主任的熟悉、了解到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新班级组建后,面对陌生的面孔很可能学生不愿意主动找班主任谈心。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实践案例
以某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该校采取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运行机制, 但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该校采取了以下对策:
1、调整学科设置:该校加强了工商管理大类中各个学科的建设,确保每个学 科都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同时,该校还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增 设了一些跨学科课程,如“工商管理与其他领域的结合”等。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校针对不同学科方向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如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了财务分析、投资理财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对 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加强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同时, 该校还推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有一位导师为其提供学习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 导。
3、加强校企合作:该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如共同制定人 才培养方案、提供实习机会等。通过校企合作,该校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企业 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针对不同学科方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 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 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企业对 人才的要求,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课程建设。 设置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以满足 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其次,推行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选修不同院系的课 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再次, 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学术论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问题分析1. 招生信息不透明化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招生信息的不透明化。

许多学校在招生宣传中夸大了学校的优势,甚至隐瞒了一些劣势。

这种不公开和不透明的情况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困扰,他们无法准确地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导致选择失误。

2. 招生标准不统一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招生标准,这导致了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进行选拔的现象。

优秀学生仅因为某个科目成绩不佳而被剔除,而其他擅长其他科目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种严重依赖分数排名的方式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其他重要因素。

3. 招生恶性竞争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并且升学压力较大,各大高校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为了获取更多的新生,一些学校采取负面手段,如虚假宣传、降低招生门槛等。

这种恶性竞争不仅破坏了教育公平,也对学校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整改措施1. 提高招生信息透明度为解决招生信息不透明化的问题,学校需要主动向家长和学生公布真实的招生情况,并提供详细的招生指南。

同时,建立一个咨询热线或在线平台,供家长和学生随时咨询相关问题。

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主动沟通,可以让家长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特点和优势。

2. 优化招生标准针对目前存在的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问题,应该转变观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最佳人选。

例如,在录取过程中可以引入面试、个人作品展示等多元评价手段,以全面衡量学生成长能力和潜力。

通过制定更具包容性和培养意义的招生标准,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3. 建立公正竞争环境为避免恶性竞争造成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制定招生行为准则,并加大监管力度。

对虚假宣传和降低招生门槛等不正当行为,应给予足够的处罚。

同时,应积极推动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公平竞争机制。

这将有助于打破恶性竞争局面,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4.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和合作关系是解决招生问题的关键。

学校可以组织定期家长会议或开展互动活动,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并向家长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举措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举措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举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才培养变得愈发重要。

在当前教育体系下,我们面临着一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举措。

一、存在的问题1.1 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理论知识。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教育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引入实践课程、组织实践项目等。

1.2 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除了学科知识外,学生还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

然而,传统教育体系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欠缺。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1.3 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被迫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无法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4 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因此教育机构往往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

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教育目标的设定上进行思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二、改进举措2.1 加强实践教育的推行。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并提供更多的实践项目或实习机会。

此外,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获得实践经验。

2.2 引入综合素质培养课程。

学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增设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内容包括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在学校阶段全面发展,并在未来的就业中拥有竞争力。

2.3 推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可以推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例如,在选修课程方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大类招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大类招生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研究,以期望能够促进高校大类招生的改革与发展。

一、问题分析1. 招生目标不明确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大类招生时,并没有明确的招生目标,导致了招生的方式和标准不够科学、规范,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些高校可能偏重课程设置,而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和综合素质;一些高校可能偏重所谓的"名校效应",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这导致了高校大类招生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3. 招生流程不透明在高校大类招生中,很多高校的招生流程并不透明,有的甚至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一些高校可能通过关系和金钱来招收一些能力不足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符合条件的学生;一些高校可能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来提前录取一些学生,而忽视了其他的申请者。

这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 招生结果不尽人意在高校大类招生中,很多高校的招生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导致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情绪。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志愿不满足或者专业不喜欢而不愿意就读;一些家长可能因为担心孩子未来发展而不满意高校的招生结果。

这导致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研究2.科学制定招生标准为了解决高校大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招生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注重学业水平和专业背景;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而不是仅仅注重所在地区和家庭条件。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招收更多有潜力的学生,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3.建立透明的招生流程为了解决高校大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透明的招生流程。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校大类招生是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到学生招生、教育质量、就业情况等多个方面。

在高校大类招生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

一、问题分析1. 招生人数超限由于高校大类负责多个学院、专业的招生工作,有些学院或专业的招生人数超出了规划人数,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下降。

2. 招生缺乏特色高校大类招生具有多样性,但由于追求一定的规模效应和排名,大多数高校重视硬件设施,而忽视了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关键方向。

因此,很难在整体布局、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特色。

3. 能力素质匮乏高校大类招生的过程中,大多数应聘者只是关注文凭与高薪,缺乏能力素质的检验。

学术氛围与学习环境相对混乱,导致大量的快消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发展。

4. 就业形势严峻大类招生的多样性导致同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也多样化,但就业形势严峻。

学校除了关注教育质量,还要提供更多的方面支持,如职业规划、实习与就业咨询等方面。

二、对策研究1. 招生计划调整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各项招生计划,避免各学院、专业的招生人数过度上涨。

同时,还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恰当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2. 学校特色的培育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学科特色、教育特色,着力打造本校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大类招生,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教育渠道,增加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触机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类招生在考核标准上应加强针对性,注重考生能力、性格、兴趣等多方面考察,建立切合实际的学习及适应能力考核方法,提高招生质量。

4. 就业规划支持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实习、助学以及就业咨询等多方面的支持,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推动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

三、结论综上所述,高校大类招生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复杂影响所致。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指高校按照不同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招生专业进行分类,通过招生政策、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细化分解,实现对学生专业发展轨迹的个性化定制和全面培养。

随之而来的运行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及时采取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招生政策不够透明针对不同专业的招生政策应该更加透明,使学生和家长能够清晰了解到各个专业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报考志愿时有明确的选择。

2. 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中存在着过度追求某些热门专业而忽略其他专业的情况,使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过大,而部分专业则因招生规模过小而缺乏生源,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折损。

3. 专业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由于专业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一些专业虽然在招生时人数众多,但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却供大于求,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压力。

4. 专业教育质量不一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中,由于一些专业的资源投入不足,导致其教育质量较差,与部分优质专业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不均衡的情况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影响较大。

二、对策措施高校应该完善招生政策,公开并透明地展示各个专业的招生要求和专业前景,使学生和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情况,为他们的报考志愿提供明确的指导。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发展状况,调整专业设置,避免出现某些专业过度火爆而其他专业缺乏生源的情况。

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来优化学生的培养结构,使每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资源支持。

高校应该制定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对各个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使每个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有一席之地,避免出现因社会变化而导致的专业供大于求的情况。

高校应该加大对一些薄弱专业的投入力度,提高这些专业的教育质量,使其与其他优质专业形成平衡。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扩大,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从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的背景和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一、背景和现状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差异化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大类招生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通过大类招生,高校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专业的适配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当前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的素质评价存在偏差和不足;二是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专业与人才的需求不匹配;三是学生本身对大类招生的认知较低,导致对自身发展规划不明确;四是家长和社会的观念偏见影响学生选择专业和培养模式。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的有效开展,也影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学生的素质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

目前,学校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来选拔学生,这种评价标准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导致学生选择不合适的专业或培养模式。

2. 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在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部分专业的教学资源配置较为紧张,而一些专业的教学资源过剩。

这种不均衡的教学资源配置导致了专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不利于学校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人才。

3. 学生认知不足很多学生对大类招生的认知不足,缺乏对专业和培养模式的了解,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培养效果。

4. 家长和社会观念偏见家长和社会对于大类招生还存在一些偏见,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而对于创新型、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并不支持。

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当前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一、问题分析招生工作是学校发展和经营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质量。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招生宣传不够精准与真实许多学校在招生宣传方面过分强调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往往夸大其词,甚至有些虚假宣传的情况出现。

这给考生和家长造成了误导,使他们无法真实地了解学校的情况,对于选择合适的学校产生困扰。

2. 招生体制过于僵化当前很多学校的招生体制存在着过于僵化的问题。

例如,只注重依靠线下招生咨询、面试和推荐等方式进行录取,并缺乏对考生个性化需求的灵活调整。

这种情况使得一些优秀但非传统方式评估难以体现出来,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 招生宣传渠道单一目前许多学校仍主要依赖传统渠道进行招生宣传,如报纸广告、校园招聘会等。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移动应用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因此,单一渠道限制了学校与潜在生源的有效连接。

4. 招生过程中存在腐败现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利益链条,通过行贿、关系等方式干预招生过程,损害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和形象。

二、改进方法1. 强化真实准确的招生宣传为解决宣传问题,学校应从自身优势出发,客观真实地介绍学校情况,并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

可以建立一个负责审核和监督宣传内容的机构或专业团队,确保所有提供给考生和家长的信息真实可信。

2. 创新招生录取机制推行多元化、个性化招生录取机制是改进方案之一。

除线下方式外也应兼顾线上渠道。

例如,通过网络报名及在线面试等方式扩大招生范围并更好地了解考生特点。

同时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各个环节的录取权力下放到相应领域专业的教师或专家,以确保录取过程公正、公平。

3. 拓宽招生宣传渠道革新招生宣传渠道是改进方案之一。

学校应积极参与互联网时代的招生宣传,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社交媒体账号等平台,通过提供真实、精准而又多元化的信息来吸引潜在生源。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指在高等教育招生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将考生分为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个性化培养。

这一举措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及时采取对策,以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一、问题分析1. 学习压力过大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意味着学生在高中阶段就需要确定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所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大类招生方向。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认知、兴趣、特长等方面还在成长和变化中,导致很多学生在做出选择时并不确定自己的兴趣方向,或者受到家长、老师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误入歧途。

这种情况下,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甚至会导致偏科、失去兴趣等问题的出现。

2. 就业压力增加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基于学生兴趣和特长来进行培养的,这意味着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也可能不同。

现实社会的就业环境对各类专业的需求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导致很多招生分类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

尤其是一些非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将进一步加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 教学资源不均衡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会根据各个专业的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这会导致一些热门专业或者重点专业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而一些非热门专业或者新兴专业会受到资源支持的不足。

这会直接影响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机会,进而可能导致更多学生选择就业而非深造,影响了原本的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初衷。

二、对策建议1. 完善指导机制针对学生在高中阶段面临的选择困难和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学业指导机制。

这包括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测评、兴趣测评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大类招生方向。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高校招生分类培养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

高校在招生分类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有的高校只将招生对象按照文理科进行分类,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

这种偏差导致某些学生在入学后可能会感到不适应,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在招生时不仅要看学生的文理科成绩,还要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招生较为全面,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

高校招收的学生类型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有些学校倾向于招收一些学术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类型学生的培养需求。

这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类型单一,对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在招生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而不仅仅看重学术成绩。

高校还可以建立相关的专业招生及培养指导机构,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存在着对学生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

有些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学生培养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教师培训机构和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高校招生分类培养的实践中存在着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忽视。

有些高校在招生时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综合素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这使得毕业后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一定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实习机会提供等,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这包括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注重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提升,以及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人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内容如下:
人才政策是各级政府用来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的一系列政策,是推进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人才政策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列出一些常见问题及建议:
1.政策宣传不到位。

一些人才政策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很多人才并不了解政策,导
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宣传,提高人才政策知晓率和认可度。

2.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的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给予一些物质奖励上,而忽略
了对人才的职业发展、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激励。

建议政府加强对人才的全方位激励机制建设,让人才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3.配套服务不足。

一些人才政策虽然具有吸引人才的作用,但配套的服务体系建设不
够完善,影响了人才的生活和工作。

建议政府加强对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支持。

4.执行标准不一致。

一些地方在执行人才政策时,标准不一致,给人才的申报和评审
带来困难。

建议政府加强人才政策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执行,确保人才政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5.数据统计不准确。

一些地方在统计人才数据时,存在重复统计、统计指标不全、数
据准确性差等问题,影响了人才政策的执行效果。

建议政府加强对人才数据的统计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人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和完善机制,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和人才的获得感。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是指根据考生的学科特长和兴趣爱好,将招生对象分为不同的专业类别,进行针对性培养。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思考相应的对策。

存在招生定向过于狭窄的问题。

在分类培养中,一些高校可能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特长,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偏颇的立意容易造成学生学科间的隔膜,导致缺乏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设置职业素养课程和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专业学科之外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存在培养方向选择不当的问题。

在分类培养中,一些学生可能由于自身兴趣、家庭教育背景等原因,选择了与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不符的专业方向。

这会导致对学习缺乏激情,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加强对招生对象的素质评估,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并提供相应的专业导向课程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所选择的专业。

存在招生和培养的脱节问题。

在分类培养中,高校可能更注重招生时的学科特长,而在实际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这会导致学生因个人兴趣不合、学习压力过大等原因而选择退学或转专业。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提供个性化的学术辅导和职业指导等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存在专业方向划分不合理的问题。

在分类培养中,一些学校的专业分类可能偏向传统学科,而忽视了新兴学科的发展需求。

这会导致一些新兴专业的培养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加强对新兴专业的研究和评估,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划分,开设与时俱进的学科和专业,提供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高校能及时调整和改进对策,就能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专业素质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大类招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高校大类招生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招生范围、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推动高校大类招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高校大类招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供建设更加完善的高校大类招生体系。

一、高校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1. 招生范围不明确高校大类招生的范围通常较为宽泛,导致在实际招生中出现招收的专业过于集中,而其他专业招生不足的情况。

这不仅影响了高校整体的专业结构,同时也使得相关专业的人才供应不足,影响相关领域的发展。

2. 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大类招生中设置的专业过于冗杂,导致专业重复、重叠的现象。

这既增加了学生的选择难度,也导致了课程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由于高校大类招生中所招收的学生背景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

一些学生可能无法适应高校的学习节奏和内容,而另一些学生则会感到学习压力不足,使得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对策研究1. 招生范围精准定位针对高校大类招生的范围问题,应当从国家层面出发,明确各高校的专业发展定位和学科建设方向,并根据专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划分招生范围,避免专业过于集中或重叠的现象。

2. 优化专业设置在大类招生中,应当对专业设置进行精准优化,合理划分专业方向,避免专业重复和重叠,同时可以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趋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

可通过深入调研工作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制定相关专业设置标准和指导意见。

3. 完善教学体系在大类招生中,各高校应当根据招生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并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推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4. 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在大类招生中,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和监督,保障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高校招生分类培养实践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分层次培养,旨在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

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该模式的运行效果。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校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个性识别不准确的问题。

在招生和分类时,高校通常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面试表现等进行判断,但这种评判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所在,导致学生被错误分类。

对策是建立更全面的个性评估体系,根据学生在学科专长、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学生的个性特点。

高校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培养方案不灵活的问题。

一旦学生被分类并进入特定的培养轨道,很难调整计划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这种刻板的培养模式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对策是建立灵活的培养计划,学生应该被鼓励在专业和兴趣之间进行跨界发展,可以调整培养轨道和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高校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专业选择不理性的问题。

招生时,一些学生可能被迫选择与自身兴趣不符的专业,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和学习效果不佳。

对策是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并加强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理性地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为自己的发展找到更好的适合。

高校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校往往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服务。

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指导不够充分,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

对策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个性化教育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个性化辅导和指导。

高校招生分类培养实践中存在个性识别不准确、培养方案不灵活、专业选择不理性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更全面的个性评估体系、设计灵活的培养计划、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以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确保高校招生分类培养实践的顺利运行。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实践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类招生的分类培养是一种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定制化
培养的一种方式。

然而,该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问题
及其对策。

问题一:招生时分类不清,造成后续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

对策:对于具体学生,对其个人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学习背景、兴趣爱好、职
业规划等信息,明确其需求。

同时,通过与企业沟通,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为学生提供
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问题二:培养方案缺乏实践性、就业性。

对策:通过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性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际技能和经验。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实习、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实际
的职业经验,并为其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问题三:授课教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不足。

对策: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教师规划职业发展,加
强对教师的评价,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激励和奖励,形成优秀教师的流动机制。

问题四: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对策: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采用问卷调查、面试等方式收集学生和企业的反
馈意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保证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同时,也要关
注毕业生的发展情况,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并对未能达到期望水平的毕业生
进行追踪调查和帮助。

综上所述,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加强教师
培训、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构建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招生分类
培养的教育质量和效果。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大类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将各类学科融合,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出更加全面复合型人才。

在实施大类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1. 学生管理存在混乱和不规范现象: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涌入不同学科领域,管理难度加大,存在学生选课混乱、学籍管理不规范等情况。

原因分析:由于大类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选课范围扩大,课程安排更加复杂,学校难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选课情况,导致选课混乱。

学籍管理不规范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学校管理部门的制度与规章对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管理没有相应的规范性要求。

2. 师生关系不够紧密: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学科交叉,师资力量与学科需求不匹配,导致师生关系不够紧密,影响教学质量。

原因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大类培养模式下,师资力量分散,缺乏系统性的学科组织和管理,导致师与生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科交叉学习时,师生之间也缺乏共同的学科语言和研究兴趣,难以形成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3. 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跨学科学习,但学校没有明确规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指导和方向感。

原因分析: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的原因在于学校在大类培养模式转型过程中,培养目标和标准的制定工作没有跟上。

由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科交叉,培养目标变得更加复杂,学校需要针对性地设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长时间以来,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1. 加强学生管理规范化建设:学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大类培养模式的特点,加强学生选课管理和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学生选课、学籍变动等学生管理工作。

2. 增加师资力量和培训:学校应当根据大类培养模式下的学科交叉性特点,增加跨学科师资力量,建立跨学科师资力量培训机制,提高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1期 2 0 18年2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griculture &Forestry Education)政策认同视角下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罗敏,潘韵桦,黄嘉琪(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摘要:伴随着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政策对象在政策施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 和行为特点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其中的政策认同因素在近几年内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 焦点。

政策对象的政策认同度通过影响其自身行为模式的选择来进一步影响政策执行的成 效。

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类招生政策制定、执行的全过程为例,分析在校大学生、辅导员、教务员和任课教师的政策认同水平,发现政策对象认同度呈现出“政策认同水平参差 不齐,总体偏低”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专业分流和课程配置方式以及硬件设施建设所导致的,建议完善专业分流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方式,加强政策执行的基础条件建设。

关键词:政策认同;大类招生;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6927(2018)01 -0018-07D0I号:10. 13320/ki.jauhe.2018.0005历经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起源于20世纪 80年代末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开始 步人瓶颈期和攻坚期。

如何深化改革已成为高校 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此华南农业大学早在 2011年就启动了“广东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 式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选取公共管理学院、工程 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大类招生试点学院,积 累了丰富的试点经验。

而伴随着改革的推进,“政策对象”已逐步取代“政策”成为学术研究的 焦点。

作为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政策对象 的政策认同度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其中,大类招生是以高考招生方式变革为切 人点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界对于其内 涵有着大体一致的说法91_3],可归纳为:以按学科 制订招生计划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一种招生 模式。

总结过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早期的研 究视角可归纳为以下3方面。

其一,政策路径研究视角,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分流等方面。

例如张杰就 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所形成的“一导转二分流三 专引四实践”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进行探讨,提 出系统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1]B2世敏,蔡扬等学者通过对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 类大类招生教育教学模式的调研发现,专业分流 过程中存在分流依据欠缺科学性、学生认同度低 等问题,从而提倡加强专业导论模块化、阶段化 建设[2]。

其二,政策可行性研究视角。

绝大多数学者 对于这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的态度大同小 异,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 翁明丽、席群认为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市 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大 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3]B吴东立、谢凤杰将改革前后的学生专业意愿、课程成绩等调查数据 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大类招生改革在提升学生 的专业认识程度、学生志愿专业与意愿专业的匹收稿日期:2017 -09 -15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编号:7700/K15339) ;2014年度广东省 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公共管理人才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7700/K14059)。

作者简介:罗敏(1992 -),女,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区域公共治理。

第1期政策认同视角下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19配程度、学生成绩等方面的贡献,论述了大类招生 改革的必要性W。

其三,政策资源研究视角,包括相配套的培养 方案、健全的课程体系、优秀的可塑性强的师资队 伍和高效的管理队伍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

其 中,李秀娟结合天津商学院教学实际,主张构建 “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素质人才的 个性培养[5]。

辜夕容、严宁珍、刘芸等人结合林学 专业自身特点,构建出“一个中心、两类场所、三 大模块、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揭示了实践 教学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大类招生改革的深化,大类招生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的研究重点由“制度”转向“人”,由单 纯的制度探究转向以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为核 心的心理和行为探究。

作为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 因素之一 [7],政策对象的政策认同逐渐成为学者 们关注的焦点。

截至目前,基于政策认同度视角 的大类招生政策改革研究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要研究专业分流和选择过程中政策相关者 对大类政策的认同度。

例如,刘金花通过问卷调 查发现学生的专业选择意愿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动 态性和从众性,学生的专业选择意愿得不到满足 可能会导致非理性的专业选择行为,从而影响大 类招生成效[8]。

李海芬、王敬通过对高校学生专 业认同的整体情况、群体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 研究,得出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 下,专业志愿选择对专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的结 论,为提出合适的教育措施奠定基础"]。

二、集中 探讨在校大学生作为政策相关者的政策认同度。

例如周琼华、许虹等(2011)通过研究大类招生背 景下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情况,得出学 生的意愿和兴趣、专业思想教育、护理学院文化建 设等影响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重要因素[10]。

王萍、王琳探讨学生对大类招生的认同程度及其与专业 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学校因素和大类认同度呈 显著正相关,社会因素与专业认同度呈负相关的 结果[11]。

张进、周宁则是通过研究大学生对专业 的认同度来完善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课程体系[12]。

综上所述,大类招生政策改革研究已由政策 路径选择、政策可行性和政策资源视角逐渐转人 政策认同视角。

然而,以政策认同为视角的大类 招生政策改革研究才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不足: 一、就研究内容而言,已有的研究仅仅聚焦于专业分流环节,研究不够全面。

二、就研究对象而言,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在校大学生政策认同度的 简单探讨,忽视任课教师、辅导员和教务员等政策 对象的研究,研究对象过于局限,有待拓展。

由此可见,现阶段关于大类政策认同视角研 究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为弥补以往研究的不 足,本研究拟以“政策认同”为分析视角,以华南 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类招生政策制定、执行 的全过程为研究范围,以在校大学生、任课教师、辅导员和教务员为研究对象,以半结构化访谈和 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深人探讨大类招生政策对 象的政策认同情况,剖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_、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大类招生政策在施行过程 中涉及哪些政策对象?他们对大类招生政策的认 同度如何?其政策认同度的高低是由什么原因导 致的?如何解决政策认同背后所暗含的改革难 题?其中,政策认同分析视角下的大类招生政策 改革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大类招生政策认同度分析框架“认同”一词源于心理学,在与政治学、社会 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交叉运用后,被用以解释个 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归属、依赖、联系的状 况[13]。

将对认同的一般性认识演绎到公共政策 领域,就得到了政策认同,即表达一种个体或群体 对公共政策的心理态度与评价[14]。

具体到大类 招生政策,将政策认同界定为“政策对象对大类 招生政策的认知与理解、情感上的态度与倾向以 及对大类招生政策形成的客观评价”。

政策对象,即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公共 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包括个 体、群体和组织[1A]。

在大类招生政策实施过程 中,作为直接作用对象的在校本科生和作为间接 作用对象的任课教师、教务员和辅导员均会受到 政策执行方式、成效的影响。

据此,本文将上述4 者定义为大类招生政策的政策对象,分析其政策20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 年认同水平,剖析其中缘由并提出对策。

(二)“政策认同”的指标设计王国红认为,政策认同是人们在政策执行过 程中对所实施政策的一种心理态度和评价916]。

曾丽借鉴当前的组织认同的测量方法,从认知和 评价两个角度来编制政策认同量表[17]。

钟双将 政策认同划分为3个维度:认知、情感和行为[18]。

通过综合以上学者对“政策认同”的定义和测量 方法,笔者将组织认同的测量维度概括为认知、态 度和评价2个维度。

其具体内涵为:一、认知,即对大类招生政策的了解程度;二、态度和评价,即对大类招生政策有怎样的态度和评价,涵盖对于 执行方式的认同与否、执行效果认同与否和对政 策的总体认同度(见表1)。

表1问卷中的“政策认同”操作化变量 维度 指标 观测点认知 大类招生政策的了解程度您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是否对大类招生有所了解?对政策执行方式的认同度您对学院的专业分流方式是否认同?政策认同度态度和'价对于政策执行效果的认在参加工作实习时,您认为学校的培养方案对您工作思维与能力 态度和'价同度的培养影响如何?对政策的总体认同度 您对公管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方案认同度如何?(三)数据采集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的问卷样本均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各年级本科生的政策认同度和具体想法进行调查,2015年4月至5月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为85%。

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基本分布情况(见表2)。

表2问卷样本的数量统计特征类别特征人数(n=85)百分比/%性别男3743.5女4856.5 2011级(大四)2428.2年级2012级(大三)2529.4 2013 级(大二)2124.7 2014 级(大一)1517.7人学时的理科类3844.7专业类别文科类4755.3 2.访谈法:本研究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除在校本科生以外的政策对象,即辅导员、任课教师 和教务员对大类招生政策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访谈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访谈对象的具体情况身份辅导员教务员专业课老师人数113二、数据分析(一■)政策认知度分析1.在校大学生对大类招生政策的认知。

为了 规避风险,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往往会通过多种 渠道来收集各高校招生政策和教学培养方案等信 息,提升自身对政策的认知和了解。

因此,高考志 愿填报是考生形成政策认知的重要阶段。

据此,本问卷设计以下问题:您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是否 对大类招生有所了解?以此来检测在校大学生对 大类招生政策的认知度以及认知来源。

表4在校学生对大类招生政策的知晓程度调查结果选项人数所占百分比/%A.非常了解,有密切关注此方面的信息,如新闻。

3 3.5B.比较了解,有通过高校招生政策仔细了解过相关信息,也知道自己意向的大学大类招生工作的相关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