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但丁Dante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
大诗人但丁Dante有关翻译和民族语地论述
《论俗语》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飨宴》中除了盛赞俗语优点,还对翻译问题做了明确论述,得出了文学作品不可译论。
这是最早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
,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
)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
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一种语言。
(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
)因此,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
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
与但丁“文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
第三论点谈优秀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
被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在俄国,11—12C基辅时期是民族语翻译的第一个较大发展阶段。
多翻希腊语,拉丁语作品。
引起这一高潮的原因有:1)处于宗教的需要。
2)因为与外界发生了广泛的贸易文化交往。
3)有上层阶级的积极参与。
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民族语的翻译虽早有,但拉丁语作用仍占重要地位。
拉丁语是教会大学和文学家的语言。
模仿拉丁语“高雅”风格(非“朴素”),占主导的是逐词对译--直译。
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史
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弗洛伦萨,以“复兴古典 文化”为口号,掀起了科学、艺术和文学的发展高潮, 人文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萌芽,它主张人性解放,反对 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和对人性的压抑,要求自由地表 达自我,封建蒙昧思想遭到否定。在这个时期,大量的 古希腊和罗马的典籍被重新发现,并被翻译成欧洲各种 民族语言,对欧洲各民族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评论家认为,这两部作品确立了阿米欧的历史地位,一是因 为他的精彩译笔,二是因为这两部书迎合了法国人急于了解伟 人的伦理、历史、深化和心理的兴趣。另外,他的翻译活动得 到了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支持和赞助。正因为这样,阿米欧才 有可能全身心投入翻译,做到精益求精。在翻译中,为了确保 内容的准确,避免误解,阿米欧专门前往威尼斯和罗马搜集并 研究古籍手稿,还比较了各种流传版本。《希腊罗马名人比较 列传》前后花了阿米欧17年的时间才译完就足以说明这本译作 的质量。不仅如此,他的译本的影响还超越了法国传播到英国, 并给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素材。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全身心 投入,努力保留原作的风 格。” 文艺复兴使意大利成 为欧洲众多学者向往的知识 之城,他们纷纷来此学习, 并将学到的知识传播到欧洲 各个地方,促进了学术和文 化的交流。文艺复兴的氛围 很快就影响到了法国,这个 时期的法国在翻译领域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多雷、阿米欧的翻译贡献
继但丁之后的另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是 利奥那多· 布鲁尼(LeonardoBruni,1369-1444)。他年 轻时期学习过法律,后来兴趣逐渐转到古希腊、古罗马 的语言和文学上。1405年,布鲁尼在朋友的帮助下获 得机会在教皇英诺森七世(PopeInnocenceVII)身边 任秘书。1410年,布鲁尼被选为佛罗伦萨的执政官, 1416年获得佛罗伦萨公民身份,但后来因为树敌太多 而离开了政界。
但丁神曲原文和译文
但丁神曲原文和译文一、原文(意大利语)“Nel mezzo del cammin di nostra vita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ché la diritta via era smarrita.Ahi quanto a dir qual era è cosa duraesta selva selvaggia e aspra e forteche nel pensier rinova la paura!Tant' è amara che poco è più morte;ma per trattar del ben ch'i' vi trovai,dirò de l'altre cose ch'i' v'ho scorte.”二、译文(田德望译本)“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啊!要说明这座森林多么荒野、艰险、难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只要一想起它,我就又觉得害怕。
它的苦和死相差无几。
但是为了讲述我在那里遇到的福星,我要讲一下我在那里的其他经历。
”1. 主题思想- 探讨人在罪恶与救赎中的历程。
但丁在诗中通过描述自己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游历,反映了中世纪的宗教观念、道德观念,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类社会的批判。
例如,地狱中对各种罪恶的惩罚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恶行以及但丁对这些恶行的谴责态度。
2. 艺术特色- 象征手法:诗中充满了象征。
例如,维吉尔象征着理性,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贝雅特丽齐象征着信仰和爱,她引导但丁游历天堂。
地狱、炼狱和天堂的不同层次也象征着人类灵魂的不同状态。
- 语言风格:但丁使用托斯卡纳方言写作,语言丰富、生动。
他的描写细腻入微,无论是对地狱中恐怖景象的描写,还是对天堂中神圣光辉的刻画,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及代表作《神曲》
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及代表作《神曲》特别声明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及代表作《神曲》但丁·阿利盖里(1265—1321)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
但丁1265年5月下旬诞生在佛罗伦萨。
据他在《神曲》里透露,他是古罗马人的后裔,高祖父卡恰圭达是个贵族,曾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立下战功,被封为骑士,战死在圣地。
据说他的父亲当过法庭文书。
但丁诞生时,家道已经中落,政治上没有什么地位,家庭经济情况恶化,实际上等同于一般市民。
但丁五六岁的时候,母亲贝拉去世;大约18岁的时候,父亲阿利盖里又病故。
但丁孤苦伶仃,便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学习。
他勤奋攻读,得到著名大学者布鲁内托·拉丁尼的指导,对拉丁语、修辞学、逻辑学、诗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无不潜心研究。
他阅读荷马、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的诗卷,接触法国骑士文学和普罗旺斯抒情诗,在智慧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但丁在修道院里旁听过一些课程。
他钟爱的女子贝娅特丽丝去世后,为了寻找精神寄托,思考人生,但丁认真研究古典哲学,还广泛涉猎中古神学和经院哲学。
除了中世纪必读的《圣经》外,但丁攻读了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政治学著作,皮依修斯的《论哲学的安慰》,西塞罗的《论友谊》,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但丁博览群书,在中古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获得了精深的造诣,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对他后来的政治活动、理论著述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丁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者。
他始终处在时代运动之中。
他迎着历史的风暴,站在勃然兴起的市民阶级一边,进行着反对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斗争;同时,他又用他的笔,描绘出新旧交替时期的现实生活和政治斗争。
高考作文素材:震古烁今的文学巨匠——但丁人物素材运用导引
震古烁今的文学巨匠——但丁人物素材运用导引但丁·阿利基耶里(1265年—1321年),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
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自十四世纪写出《神曲》以来,但丁和这部作品,在全世界掀起了巨浪波涛。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头”。
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一、丈夫未可轻年少1265年5月下旬,但丁诞生在佛罗伦萨,自称是古罗马人的后裔,出身城市小贵族。
高祖父卡恰圭达随从神圣罗马皇帝康拉德三世参加第二次十字军(1147~1149),被封为骑士,战死在圣地。
高祖母是波河流域的人,她的姓氏阿利基耶里后来成为家族的姓氏。
但丁少年时代就好学深思,在学校里学了有关拉丁文、逻辑学和修辞学的初步知识,后来又跟著名的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学习修辞学,包括当众演说和写拉丁文书信的艺术,这对于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是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学,接触到拉丁诗人的作品、法国骑士传奇和普罗旺斯抒情诗。
18岁时,他已经学会了作诗。
当时佛罗伦萨是博洛尼亚诗人圭多·圭尼泽利创立的“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中心。
但丁和这个诗派的一些诗人互相赠答,并和诗派的领袖圭多·卡瓦尔坎蒂结下了深厚友谊。
1274 年 5 月 1 日的佛罗伦萨,年仅9 岁的但丁遇见了和他同龄的小姑娘贝雅特丽齐。
他一眼就认定贝雅特丽齐是上天派给他的“天使”。
八年以后,当他又一次在佛罗伦萨的街头——阿尔诺河的一座桥边,不期而遇贝雅特丽齐时,他的心再次剧烈地跳动。
只可惜,他俩之间有缘无份。
但丁仰望着他的女神贝雅特丽齐多年,却并未得到任何回应。
现实生活里,贝雅特丽齐遵父命另嫁他人,而但丁也奉父母之命,与一位名叫吉玛·多纳的姑娘先订婚,后结婚。
之后没几年,24 岁的贝雅特丽齐在1290 年的夏天去世了,但她并没有被遗忘。
西方翻译简史第二讲(古代和中世纪)
• 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 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 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 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 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 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与但丁“文 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第三论点谈优秀译 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 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 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被认为西方翻 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利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
• 利奥纳多.布鲁尼(1369-1444)发表论文《论正确 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 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 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 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 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 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 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 3) 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 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 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翻译,译 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 翻译中所采用的意大利的粗俗的撒图尼乌斯诗体 numerus) (Saturnius numerus) • 译文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却是第一首拉丁诗,也 译文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却是第一首拉丁诗, 是第一篇译成拉丁语的文学作品 • 该译作的一大特点在于,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 该译作的一大特点在于, 译者不采用音译, 史,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的罗马神的名 字取代原名 • 这种译法是一种“文化移植”,在当时促进了罗 这种译法是一种“文化移植” 马神同希腊神的融合 • 他受托把一部希腊悲剧和一部喜剧翻译并改编成 拉丁语, 罗马赛会”演出使用, 拉丁语,供“罗马赛会”演出使用,促成了罗马 的舞台表演艺术的诞生 • 一生翻译改编悲剧九部,喜剧三部 一生翻译改编悲剧九部, • 贡献在于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 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 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
但丁——文艺复兴的旗手划时代的诗人
但丁——文艺复兴的旗手划时代的诗人但丁——文艺复兴的旗手划时代的诗人生卒年:1265—1321国籍:意大利出生地:佛罗伦萨性格:激情似火、矢志不渝身份:诗人阿利盖利·但丁,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
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但丁生活的时代,已不同于是世纪前期欧洲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工商业极不发达、基督教完全垄断意识形态的状况。
13世纪时,意大利北部的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地,由于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
早期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建立了城邦共和国,取得了自治权。
尽管与整个欧洲甚至与意大利其他大部分地区比较而言,这只是资产阶级取得的小小的胜利,但它却对社会现实和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丁在政治倾向上,就是与意大利的资产阶级相一致的。
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而只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域名称,经济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政治上主宰意大利的,主要有两大势力,一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为罗马教皇。
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中世纪中期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名称。
962年,当时的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德国国王奥托一世(936—973在位)加冕,封其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领有意大利。
因此,历任帝国皇帝,均为日耳曼血统。
由于德国本身内乱不息,其国王只是势力或强或弱的封建主,统治中心一直在德国,对意大利的控制也时紧时松。
罗马教皇则一直把意大利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帝国皇帝矛盾重重。
但丁四义说名词解释
但丁四义说名词解释
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和寓言义
1、“四义说”是但丁提出的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他从分析《圣经》的语言入手,阐述他的观点。
他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和寓言义。
2、他举了一段话为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以色列逃出埃及,雅各的家族逃出说外国语言的异族时,犹太就变成他的圣域,以色列就变成他的权力。
就字面意义而言,是说以色列的子孙在摩西时代离开埃及这件事;
作为譬喻看,它就表示基督替我们所作的赎罪;
就道德意义论,我们看到的就是灵魂从罪恶的苦难到天恩的圣境的转变;
如果作为寓言看,那就是圣灵从腐朽的奴役状态转向永恒的光荣的自由。
虽然这些神秘意义都有各自特殊的名称,但总起来都可以叫做寓意,因为它们同字面的历史的意义不同。
简述但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但丁(Dante Alighieri)被誉为意大利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神曲》被视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虽然但丁是一位意大利作家,但他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梳理但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一、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但丁的《神曲》是一部带有宗教色彩的史诗诗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
这对我国现代文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近现代以来,我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探讨人生、信仰和宗教的新思潮,这与但丁的文学思想不无关系。
在我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受到但丁的作品的启发,开始探讨人生的意义、道德的价值和宗教的力量,这与但丁的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人类文学的百科全书”,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作家受到但丁作品的影响,其创作中也融入了《神曲》中的文学技巧和叙事手法。
尤其是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中,我国现代作家常常尝试运用但丁式的宏大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以表现出对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可以说但丁的文学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三、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但丁的《神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我国,但丁的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翻译和传播。
这不仅推动了我国读者对于但丁作品的了解和研究,也促进了我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对话。
我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些学者和翻译家受益于对但丁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他们通过翻译但丁的作品,加深了对西方文学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读者带来了新的文学体验和观照。
四、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但丁的作品被视为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其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被广泛地认可和传承。
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界,一些学者受到但丁文学批评理论的启发,开始运用但丁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对我国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但丁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为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与中意文化交流
“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与中意文化交流“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是一场中意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两位文化巨匠间的对话,探讨中意文化之间的共通与差异,促进中意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我们来看鲁迅和但丁这两位文化巨匠的背景和作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尖锐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而但丁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神曲》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与但丁之间虽然在时空上相隔了几个世纪,但他们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
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鲁迅以尖锐的批判眼光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阴暗面,而但丁的《神曲》则以神性的视角揭示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黑暗面。
两位文化巨匠都对当时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批判,并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出来。
两位巨匠都关注了人性的复杂性。
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他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而但丁在《神曲》中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他将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化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中的不同层次,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与此鲁迅与但丁的作品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是主题的不同。
鲁迅的作品主要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而但丁的作品则更注重对人性、道德和宗教思考的探讨。
其次是写作手法的差异。
鲁迅以尖锐的笔触和直接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但丁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展示其思想。
通过这次“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中意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
中意两国是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他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这也是对两位文化巨匠的一种致敬,对他们的作品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弘扬他们的思想精神。
大诗人但丁Dante有关翻译和民族语地论述
《论俗语》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飨宴》中除了盛赞俗语优点,还对翻译问题做了明确论述,得出了文学作品不可译论。
这是最早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
,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
)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
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一种语言。
(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
)因此,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
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
与但丁“文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
第三论点谈优秀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
被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在俄国,11—12C基辅时期是民族语翻译的第一个较大发展阶段。
多翻希腊语,拉丁语作品。
引起这一高潮的原因有:1)处于宗教的需要。
2)因为与外界发生了广泛的贸易文化交往。
3)有上层阶级的积极参与。
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民族语的翻译虽早有,但拉丁语作用仍占重要地位。
拉丁语是教会大学和文学家的语言。
模仿拉丁语“高雅”风格(非“朴素”),占主导的是逐词对译--直译。
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
论但丁《神曲》中诗化语言的文化价值但丁神曲读后感
论但丁《神曲》中诗化语言的文化价值但丁神曲读后感怎样的语言才能达到美的极致和永恒呢?“返璞归真”是但丁的《神曲》带给我们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在英语语言文学界,有许多人追求“诗歌化”的语言,用英语表达是“poetical language”。
在英语文学评论和语言学分析中有许多批评的声音,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观点。
它追求的是纯粹的诗歌语言表现形式,目的是想呈现给读者一种完美的“诗一般”的语言。
但这种“诗歌化”的语言过于强调语言的形式而显得呆板。
因此“诗歌化”语言追随者们的美好愿望可能很难实现了。
本文中笔者将“诗歌化”语言和“诗一般”的语言等同起来讨论,一方面从英语翻译上来说,将“poetical”译成“诗一般的”也未尝不可,然而英语中有“poetical”和“poetic”两个相对应的词,它们都有“诗歌的”之意,在评论对比之中,前者有“理想化和诗歌化”的含义,而后者用于表达“与诗歌有关的或诗歌的”,是一个中性词,笔者有意对比这两个词并将它们的真实含义区分清楚;另一方面,“诗歌化”语言追求的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但从笔者的观点来看,其愿望和结果背道而驰,因此本文的题目或多或少有一语双关之意。
二诗歌的语言我们首先讨论“poetic language”(诗歌语言)和“poetical language”(诗歌化语言)哪个更适合理解为“诗一般的语言”。
表面上看应该是后者,因为“诗歌化”意味着纯粹的诗歌形式和追求。
然而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说,任何纯粹的形式都有可能破坏美感,那么要创作“诗一般的语言”会得到什么保障呢?作为“poetic language”(诗歌语言),按照杰弗里・李奇的观点,有三个方面与“ordinary language”(普通语言)不同:(1)诗歌语言可以在许多方面违背普遍遵守的语言规则,形成偏离常规的变异现象(deviation)。
(2)作家(尤其是诗人)可以超越他所处的社会或历史背景,而自由地运用语言。
但丁的文学理论观点及其意义
但丁的文学理论观点及其意义摘要:但丁的《神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他因此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
他所提出的“俗语观”和“四义说”,在《神曲》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推动意大利乃至世界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试从《神曲》着眼对其所体现的文论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但丁;《神曲》;俗语观;四义说。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也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
他在创作中对俗语的应用,使他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之父。
他对四义说即: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万古长青。
俗语观与四义说究竟如何?又怎样在作品中体现?但丁的《神曲》为我们的困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一、俗语观作为意人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但丁不但身体力行, 在文学实践中运用俗语创作, 以自由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思想, 写下了《新生》、《神曲》这样垂为后世典范的作品, 而比在理论上大力倡导俗语, 要求在俗语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统一的意大利语。
但丁的“论俗语”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建立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同时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丁的俗语观主要体现在其作品《论俗语》中,该书用拉丁文撰写,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
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
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但丁提出统一语言的必要, 主张对各地方的语言进行“筛选”。
经过筛选和提炼的语言是“属于意大利一切城市而又不专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城市的那种语言, 意大利一切城市的方言都以此来计量、权衡和比较”(4).。
俗语在意大利的概念, 但丁这样指出:“所谓俗语, 就是孩提在起初解语之时从周围的人们听惯而且熟习的那种语言, 简而言之, 俗语乃是我们不凭任何规律, 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那种语言。
[转载]但丁论俗语
[转载]但丁论俗语原⽂地址:但丁论俗语作者:书斋旧主⼈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的⽂艺理论主要见于两部著作:给斯卡拉族的康·格朗德(Can Grande della Scala)呈献《神曲》(La divina commedia)的《天堂》部分的⼀封信和《论俗语》(De vulgari eloquentia)。
那封信中的主要观点就是“诗为寓⾔说”。
⽽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论俗语》。
这⾥的“俗语”,其实就是当地⼝语。
但丁为建⽴和规范统⼀的意⼤利民族语⾔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是意⼤利语之⽗。
在法语中,意⼤利语被称为“但丁的语⾔”(la langue de Dante)。
前些⽇⼦,齐物兄建议我读⼀下朱光潜《西⽅美学史》。
我对西⽅哲学、美学等理论书籍,始终也没能有深⼊读下去的⼼思。
⼤概浏览,对其中谈论但丁的部分颇感兴趣,摘录如下,权作读书笔记。
2007年7⽉20⽇书斋旧主⼈识。
附:朱光潜《西⽅美学史》之但丁论俗语但丁的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论俗语》。
他所谓“俗语”是指与教会所⽤的官⽅语⾔,即拉丁语相对⽴的各区域的地⽅语⾔。
但丁以前的⽂⼈学者写作品或论⽂,⼀律都⽤拉丁⽂,这当然只有垄断⽂化的僧侣阶级才能看懂,就连《论俗语》这部著作本⾝,因为是学术性论⽂,也还是⽤拉丁⽂写的。
从⼗⼀世纪以后,欧洲各地⽅近代语⾔逐渐兴起来了,⼤部分民间⽂学如传奇故事,抒情民歌,叙事民歌等都开始⽤各地⽅民间语⾔创作(多数还是⼝头的)。
⾄于⽤近代语⾔写像《神曲》那样的严肃的宏伟的诗篇,但丁还是⼀个⾸创者。
《论俗语》不但是但丁对⾃⼰的创作实践的辩护,也不但是要解决运⽤近代语写诗所引起的问题,分析各地⽅近代语⾔的优点和缺点,作出理论性的总结,⽤以指导⼀般⽂艺创作的实践;⽽且还应该看作他想实现统⼀意⼤利和建⽴意⼤利民族语⾔的政治理想中⼀个重要环节。
但丁所⾯临的问题颇类似我们在五四时代初⽤⽩话写诗⽂时所⾯临的问题:⽩话(相当于但丁的“俗语”)是否⽐⽂⾔(相当于教会流⾏的拉丁语)更适宜于表达思想情感呢?⽩话应如何提炼,才更适合于⽤来写⽂学作品呢?这⾥第⼀个问题我们早就解决了,事实证明:只有⽤⽩话,才能使⽂学接近现实⽣活和接近群众,⾄于第⼆个问题,我们还在摸索中,还不能说是解决了,特别是就诗歌来说。
关于但丁
关于但丁《神曲》的二重性恩格斯曾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的《神曲》在西方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之所以会给予但丁如此的评价,充分体现出但丁作为一个时代之交的伟大诗人的开创性,而它的开创,是以作品的二重性表现出来的。
但丁作为一个身处于中世纪,深受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文化影响的诗人,他无法跳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
他身上超群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和天分又使得他敏锐地洞悉到了宗教文化所无法关注到的社会和人的精神层面。
就《神曲》的二重性而言,首先表现为它主题的二重性。
尽管佛罗伦萨的古典文化传统保留的相对完好,但在基督教思想文化氛围浓墨重彩的中世纪欧洲,但丁依然受到了宗教的深刻影响。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考验,但丁盛赞和歌颂了人的智慧和理性,以至于作为智慧和理性化身的维吉尔被其称为“众诗人的光荣和明灯”;然而他却又始终坚信宗教、天堂和上帝是人类身体和精神永恒的救赎,信仰是人生最终的曙光。
所以在《神曲》中,维吉尔只能带他游览地狱,而无法带领他领略天堂。
只有代表了至圣宗教情感的贝阿特丽采才能带他进入天堂。
甚至可以说,在但丁的意识中,信仰宗教是凌驾于理性和智慧之上的最高理想。
所以他替维吉尔发出了艳羡的感叹“啊!能被擢升到天国的人真是幸福难得!其次,《神曲》在题材情节上也表现出了二重性。
作为中世纪文学的一部分,但丁跳出了《圣经》的局限范围,选取了希腊古典历史文化中的名人,例如“诗人之王“荷马”、“众诗人的光荣和明灯”维吉尔以及讽刺诗人贺拉斯。
并且高度赞扬了他们在历史上的丰硕成就“他们都与我一样都有诗人的称好,只需有一个声音就足以呼出众人的头衔。
他们做得真好,这令我感到光彩体面”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中,异教徒是无法进入宗教作品之中的,而但丁却睿智地选取了这些伟大的异教徒作为歌颂的对象。
品诗:阿赫玛托娃《但丁》
品诗:阿赫玛托娃《但丁》但丁[俄]阿赫玛托娃甚至死后他也没有回到他古老的佛罗伦萨。
为了这个离去、并不曾回头的人,为了他我唱起这支歌。
火把,黑夜,最后的拥抱,门槛之外,命运痛哭。
从地狱里他送给她以诅咒而在天国里他也不能忘掉她。
但是赤足,身着赎罪衫,手持一支燃着的烛火他不曾行走穿过他的佛罗伦萨——那为他深爱的,不忠、卑下的,那为他所渴望的……黄礼孩的点评:但丁是一个连神也对他赋予异样礼遇的人。
他写作的时候,天堂和地狱同时为他打开,他泄露和坦白过人和神的秘密。
他的《神曲》给了世界爱和美德,他的智慧和思想深刻改变着人类。
但这个无以伦比的巨人,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也遭遇不幸,他至死也没回到他的祖国佛罗伦萨。
正是但丁的品格,正是但丁光辉的诗篇,他被有着相同命运的阿赫玛托娃视为精神上的同路人,她愿意为但丁献上一曲哀歌。
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的诗歌良心,她是杰出的诗歌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萨福”。
她一生坎坷,她的命运像但丁一样也是一部悲壮的长诗,她个人的荣辱浮沉,也是其所处时代的折射。
诗人布罗茨基在《阿赫玛托娃百年祭》写道:书页和烈焰,麦粒和磨盘/锐利的斧和斩断的发——上帝/留存一切;更留存他视为其声的/宽恕的言词和爱的话语//那词语中,脉搏在撕扯骨骼在爆裂/还有铁锹的敲击;低沉而均匀/生命仅一次,所以死者的话语更清晰/胜过普盖的厚絮下这片含混的声音//伟大的灵魂啊,你找到了那词语/一个跨越海洋的鞠躬,向你/也向那熟睡在故土的易腐的部分/是你让聋哑的宇宙有了听说的能力。
布罗茨基这首写给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也可以从中解读但丁的人生:不公正的安排,不知羞耻的判决。
阿赫玛托娃像但丁一样,他们都属于其时代的伟大的诗人,都拥有人格的力量。
正是相同的精神气味让阿赫玛托娃写下《但丁》。
但丁在监狱坐一段时间牢后,他本来有机会回到佛罗伦萨,但前提是在教堂举行悔改仪式方可重获自由,但丁觉得这只不过是当局展示他们仁慈的目的,他拒绝了。
这就是阿赫玛托娃写的:甚至死后他也没回到他古老的佛罗伦萨。
但丁诗歌英文
但丁诗歌英文
【最新版】
目录
1.但丁诗歌的概述
2.但丁诗歌的英文翻译
3.但丁诗歌在英文中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1.但丁诗歌的概述
但丁(Dante Alighieri)是意大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丁的诗歌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对宗教、哲学的深入探讨,也有对爱情、生活、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描绘。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认为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瑰宝。
2.但丁诗歌的英文翻译
但丁的诗歌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
英文版的但丁诗歌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
一些著名的英文翻译家,如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和 Robert and Jean Hollander 等,为但丁的诗歌英文翻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在保留原文意境和风格的基础上,使之更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3.但丁诗歌在英文中的影响和价值
但丁的诗歌在英文世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神曲》(Divine Comedy)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对后世许多著名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等。
此外,但丁的诗歌也对英文诗歌的形式和技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英文诗歌的传统,还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与中意文化交流
“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与中意文化交流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主题和语言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但文学本身的价值是无国界的。
这就需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加强跨文化对话,探讨文学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鲁迅和但丁是两位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大师。
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却能发现一些相通之处,这与他们的创作背景、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以及文学观念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通过鲁迅与但丁的跨时空对话,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可以促进中意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首先,鲁迅与但丁的作品都强调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揭露。
鲁迅的小说作品塑造了一幅异常丑恶、残酷的社会形象,他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揭示了社会阳奉阴违、人情冷暖的真实面貌。
而但丁的史诗作品《神曲》则是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深入反思,他通过描述地狱、炼狱和天堂的画面,展现了人类道德和信仰的起承转合,阐述了人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两位文学家都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这为他们的文学创作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鲁迅和但丁的作品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为苦难的人民呼吁正义的情感表达,他用自己的笔触描述着贫苦人民的命运,反映出了人类困境的本质。
而但丁则常常从人性的高度展现出人道主义情怀,他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绘,将人类的成败得失融于一个全然的整体之中,为人们树立了一座人性的楷模。
最后,鲁迅和但丁的作品都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鲁迅的小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反思和思考,提出了求真、深刻表达人生观的呼吁,激发了中国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而但丁的史诗作品《神曲》被誉为意大利文学的珍宝,其思想的深邃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与中意文化交流
“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与中意文化交流“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旨在探讨中意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对比鲁迅和但丁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和思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意两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鲁迅与但丁这两位文学家的不同之处。
鲁迅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意义深远,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但丁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主要以史诗《神曲》而闻名于世。
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时代,他们的作品却都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正和黑暗,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其次,鲁迅和但丁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正义和腐败。
鲁迅通过小说《狂人日记》等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但丁则通过《神曲》中的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描述了迷宫般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的罪恶与无尽的苦难。
其次,他们都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和自由意志。
鲁迅在《自序》中提到:“吾所期望的东西,不过是借各种画面,来表现一个个的人,来指示每个人的奋斗的目标。
”而但丁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地狱中的一次次考验和逆境中的选择,表达了人的意志可以克服困难、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力量。
鲁迅与但丁之间的对话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体现,也可以从他们影响后人的角度来看。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世的文化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人们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而但丁的《神曲》也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思想、宗教和艺术,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哲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让鲁迅与但丁两位文学巨匠交流思想,探索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
通过对比两位作家的作品和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意两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这样的文化交流既有助于加深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也能够为两国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和创作的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俗语》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飨宴》中除了盛赞俗语优点,还对翻译问题做了明确论述,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
)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
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一种语言。
(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
)因此,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
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
与但丁“文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
第三论点谈优秀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
被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在俄国,11—12C基辅时期是民族语翻译的第一个较大发展阶段。
多翻希腊语,拉丁语作品。
引起这一高潮的原因有:1)处于宗教的需要。
2)因为与外界发生了广泛的贸易文化交往。
3)有上层阶级的积极参与。
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民族语的翻译虽早有,但拉丁语作用仍占重要地位。
拉丁语是教会大学和文学家的语言。
模仿拉丁语“高雅”风格(非“朴素”),占主导的是逐词对译--直译。
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
维尔的序言采用15C流行做法,即引用名家言论来印证自己观点,为逐词对译辩护。
他的翻译观要点: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育风格。
2)主次对译能推广拉丁语。
3)为了忠实原文,宁可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维尔的论述可看出,当时反对直译,主张意译的大有人在。
意译者强调,他们的翻译原则是让读者能看懂译文,并不排除对拉丁语的模仿。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斯坦豪维尔Steinhowel:在序言中称他的风格是“低劣”schlecht而“粗俗”的。
但序言中却改为“优美”。
中世纪末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这一时期德语风格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1)意译派主张发展民族语的风格,实用人民大众活的语言,直译派则主张模仿拉丁风格,实用“高雅”的贵族的“文书腔”kanzleistil。
2)直译派利用拉丁语的优势以及拉丁语现成的修辞规则,为他们的译法提供理论基础。
意译派背道而驰,未能使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上升为理论,在争论中处于劣势。
但意译派关于翻译中应使用人民大众的通俗语言的方法,却真正代表了德语的发展方向。
在16C路德的翻译中达到顶峰。
在英国13-14C,英语在西欧属于蛮族语言,必懂3种外语才能阅读当时流行的大作品。
.德尚Eustache Deschamps誉为“翻译大师”grant translateur。
乔叟的翻译为英国翻译打开了广阔前景,并为确立英语成为文学语言,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中世纪英国的文学气氛对翻译者不甚有利:首先,译者的地位很低。
其次,翻译的选材也是个问题。
译者往往无法选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
在翻译原则和方法方面,诺尔曼人1066年入侵后的英国,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相似。
翻译中多整段的被增减,有时逐词对译,有时与原文想去甚远,面目全非,成了译者创作。
理论阐述上,译者发表观点都是直译愿译者的观点,真正属于英国译者观点不多。
Higden用拉丁文写的《编年史》文的读者是英国人,一般不会去注意原文的法语特征,因而没必要模仿原作的语言。
他把自己的翻译风格成作“朴素粗犷”。
他针对的不是无知百姓,而是“文人和高贵的绅士们”。
英国中世纪后期第二大类翻译是宗教文献的翻译。
与传奇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1)原作通常出自拉丁语而不是法语。
2)译者更强调读者对象。
(宗教翻译的目的在于使没有文化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都能看懂)到15C,宗教翻译家像文学翻译家一样,对译文风格特别感兴趣。
代表人物是1)译时力求行文“简洁”,避免使用“华丽的词藻”。
2)他也不欣赏典雅的风格,不想学某些古罗马人的雅语。
但实践上他有时也爱用冗长的句子和华丽的辞藻。
自相矛盾,对翻译理论无新的独特贡献。
14C英国著名神学家,哲学家,他倡导翻译的英语《圣经》引发激烈争论,因为:1)它是威克利夫异教思想的鼓舞下翻译的;2)它面向平民百姓,成为他们反对教会当局的武器。
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以及新译本得到一些人支持,形成“罗拉德派”Lollards,即不瞒教会当局死扣教义的派别。
但他的观点和英译本也受到教会日益强烈的反对。
威克利夫译本又两种:赫里福德Hereford译者之比,讲究形式上贴近拉丁原文。
形式上更贴近英语。
他在一本的序言中强调使用民族语的重要性,说最好的疑问是以拉丁文句子而不是以单词译成的。
因而逐渐解决了中世纪译者对拉丁语和英译文中字数上不能保持一致的烦恼。
章节总结: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1)初期几百年,占主导地位的是波伊提乌等人的拉丁语翻译,但所译题材不想哲罗姆时代那样仅限于宗教文献。
2)11—13C,东方文学及华丽的风格通过翻译介绍到西方,特别是12C,阿拉伯学术研究的成果活跃了欧洲的学术空气,促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反战。
从而有了托莱多“翻译院”。
3)民族语翻译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特别《圣经》翻译,哲罗姆译的拉丁文已被教会采用,从4C末《圣经》的民族语翻译开始进行,中世纪中期发展扩大,14-15C开始形成高潮。
世俗文学的民族语翻译起步较晚。
综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没有系统的。
近重复西塞罗,贺拉斯等人观点,关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提出新的见解,可归纳为:1)翻译必须严格模仿(拉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2)翻译必须尊重译文语言的自然规则,使用百姓中流行的口语,仅该语言形式为人民接受。
这是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德国比较流行第一种观点,英国比较流行第二种观点。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14C末始于意大利,15C-16C中波及至欧洲特别西欧各国。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重新发现和振兴。
以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它不仅标志着文学艺术上的大发展,同时也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德国,民族自我意识加强,15C模仿拉丁语之风逐渐消失,翻译重点从偏重原文语言转移到重视译文语言,意译法取代了逐词对译法占据了主导地位。
路德--第一步民众的《圣经》。
法国,复古之风开始盛行,翻译中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活动日趋频繁。
阿米欧译出《名人传》,译本成为法国16C译作的典范,在文学领域为翻译争得一席之地。
理论方面,多雷领先德英各国理论家,首次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关于翻译的基本原则。
英国,后来者居上,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
特别16C中伊丽莎白登位—17C初期,宗教翻译方兴未艾,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大量译成英语,使这一时期英国的翻译活动就成为了欧洲及至世界翻译活动的高峰之一。
第二节德国翻译与路德贯穿16C德国翻译始终的主导思想:德语是种有自己规则,必须得到尊重的独立的语言。
德语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一风格不能因模仿其他语言而受到破坏。
末-16C初)用拉丁语写诗,译成德语韵文,可看作是双语诗人。
诗译诗的艺术。
翻译了卡托的教谕诗集。
,他的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在于将读者引向原作,因为原作的完整思想在任何翻译中都表达不出的。
1516年《圣经.新约》后附有他本人所译出拉丁文本和所做的评注。
他的贡献:疑问准确,风格欧美,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翻译问题,多方面对翻译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
他认为1)必须尊重原作2)翻译者必须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3)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约》,后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
这部《圣经》的问世,使德国农民和平民能直接原因《圣经》中的章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辩护。
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了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
1)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2)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
(反对上帝感召说法)3)翻译遵循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连词;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4)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理论实质:路德是从神学家而不是从人文学者的角度来处理和讨论翻译问题的。
第三节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及多雷法国翻译高潮时16C才开始,复古之风开始盛行,学者向往古代拉丁希腊作家。
翻译活动总的特点是:虽然翻译开始新的高潮,但大都是文学家文学创作之余的“副产品”,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不大。
其中有:“翻译之王”阿米欧,翻译理论家多雷。
翻译准则:1)译者必须吃透原文,在内容的移译上狠下功夫。
2)译笔必须纯朴自然,不事藻饰。
他强调内容和形式,意译和直译的统一。
他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把人民语言和学者熔于一炉。
翻译中,向希腊语和拉丁语借用并同时创造了大量词汇,大大的丰富了法语词汇。
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基本原则:1)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忠实原作意思)2)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
(优秀译者语言要求)3)译者必须避免逐词对译,因为逐词对译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提倡活译意译)4)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惯用法的重要性)5)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风格与原文一致)第四节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16C初英国文艺复兴开始蓬勃发展,16C中-17C初鼎盛时期,英翻译史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特点:在宗教和哲学昂面,人们主张准确的翻译,而对于文学以及消遣之作,传统翻译方法中那种毫无节制的自由却贯穿着整个伊丽莎白时代。
其特点:任何情况下,都只是用纯英语单词或源于撒克逊语的单词,不采纳任何外来词语。
创作了第一部英国喜剧《拉尔夫.罗伊斯特.多伊斯特》Ralph Roister Doister《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名人传》)译本三个特点:1)因不是译自希腊语原文,因此译文风格不同于普鲁塔克原文风格:原文典雅,译文质朴。
2)诺思的风格也不同于被他作为蓝本的法译本中阿米欧的风格,修改了用词和精神实质。
却是运用英语的能共巧匠,他的译笔朴素流畅,优雅地道。
译文的最大贡献:第一次向英国作者揭示了散文集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