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转型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关联性探析
用格 兰杰 因果 关系 检验分 析 这些 关系 ,结果 发现 我 国就业 与三 次产 局 ,已经 发展 到 了一个 较 高的水 平 。 业产 出结构 ,产 出结构与就 业结 构之 间,互为 因果关 系;就业 对G P D 以上 海 为例 , 目前 上 海 在 采 取 以重 化 工 业 和 高 科 技 产 业 为 有影 响但G P D 对就 业却 没有 影响 ,并 且G P D 与就 业结 构之 间无 因果关 主 的发 展 战 略 的 同时 , 正在 进 行 全面 的就 业制 度 改 革 , 以 适应 现 系 ;就业 和就 业 结构之 间互 为 因果 ,但就 业对三 次产 业产 出结构有 代 市场 经 济发 展 的 需要 。上 海在 1 5 — 1 8 年 期 间三 次 产 业 的产 9 2 9O 影响 的同 时产 出结构对就 业却没 有影 响。这表 明G P 接或通 过产业 值 构成 中, 第一 产 业 份额 保 持 缓慢 下 降, 第二 产 业 份 额 由 1 5 年 D直 92
注 的 问题所 在 。
转型 期 中 国经济 发展 的 实证分 析 按 经 济理 论 ,经 济增 长 伴 随着 产业 产 出结构 与就 业 结 构 的调
一
、
( )产 业结 构与 就 业的 关联状 况 二 改 革开 放 以来 ,与 世 界 其他 国家 产 业 结构 发 展 轨 迹 一样 ,我
致 就业 结 构影 响G P D 的链 条 也是 不 通 的 ,即使 由于 就业 的增长 拉 动 份额 却 高达 7 . % 7 4 ,这 种 扭 曲的产 业 结构 降 低 了第 二产 业 吸收 就 业 98 G P 长 ,但 反过 来不足 以促进 就业 的增长 。这 说 明我 国三 次产业产 的 能 力和 农 业剩 余 劳 动 力转 移 速 度 。 1 7 年 改 革 以 后 ,第 三 产 业 D增 出 结 构和 就 业 结 构 的不 协 调 以及 调 整 的 不 同步 ,严重 制 约 了就业 取 得 了快 速 的增 长 ,八 十 年代 第 二 产 业 中轻 工 业 的增 长 快 于 重 工 业 的增 长 。从数 据 上 看 ,在 1 8 - 1 9 年 期 间 ,第 三产 业 产 值 年 90 99 的 增长 , 同时 也制约 了经 济 的更 快增 长 。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就业形势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特点,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状况、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及政策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就业市场状况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城镇就业人员达到了8亿人以上,就业人数稳居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就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劳动者的就业选择空间更加广阔。
然而,就业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上技能短缺与高技能人才需求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其次,就业质量与收入分配仍然不均衡,一些从事低技能劳动的人面临着工资低、福利少等问题。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就业压力持续存在。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对就业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困难,导致部分企业减少了招聘和扩大生产的需求。
同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我国积极推动创新创业,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机会。
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
三、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变得尤为关键。
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与需求矛盾突出,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此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以适应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需要。
同时,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我国也加大了政策支持和引才力度。
通过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创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优秀的留学人才回国发展,为我国的创新创业注入活力。
四、政策措施的重要作用为了应对当前就业形势,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思考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思考作者:赵晓彤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度过“刘易斯拐点”,经济转型已经势在必行,而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中高级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大学生是中高级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其就业情况对经济的转型有着重要影响。
笔者就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对122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企、事业单位应届大学生就业面试平均录取率却只有20%左右,被录取的应届大学生30%不胜任本职工作,两年内离职的大学生比率很高。
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开始进入了转型期,从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向知识密集型经济。
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向的改变,也包含资源配置方式尤其是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
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供给因素内中高级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这一人力资源要素目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对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将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对企、事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易斯拐点”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他提出,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廉价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并逐渐减少,最终廉价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短缺,这个转折的瓶颈就是“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2015年,中国农民工数量第一次出现了零增长,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底来了没有?目前经济学界还有争议,但是刘易斯拐点所描述的现象,诸如民工荒,出口商品价格失去优势等现象,2007年之后在中国就明确的出现了。
阿瑟·刘易斯同时还指出,度过刘易斯拐点之后的经济出路,是引导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移。
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
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摘要】:我国现在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教育发展都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
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大学生就业所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体现,而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
这标志着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之中。
本文试图在这个经济转型的特殊经济背景下,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关键字】: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一、转型期的大学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一)现状我国的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失业率居高不下,近五年来都是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率逐年降低,2009年就业率只有68%,这一现状仍在继续。
党中央和政府也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不断推出新的政策促进就业。
(二)特点自经济转型以来,高失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暴露出很多新的问题。
主要的新特点如下:1、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导致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不匹配。
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结构性失业问题显得尤为严峻。
一方面,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现实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协调,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迅速的适应市场上提供的岗位,所以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下岗职工或者年纪比较大的工人由于长期从事比较机械重复的工作,劳动技能太单一,劳动素质偏低,无法快速转变来适应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和工作方面的新变化。
3、就业制度欠完善,市场不成熟。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现今这个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显得非常突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不规范,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
关于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究
关于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究【摘要】当前,我国面临经济转型期,经济社会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此背景下,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突出矛盾,并在此基础上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源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近年来则迎来转型期,由此前的劳动密集型经济逐渐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
这不但说明经济发展方向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将间接造成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由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多为高素质人才,在人力资源供给因素里,一直是中高级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来源,然而当前其数量与质量上都存有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实际需要。
因此,探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刘易斯拐点”是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年轻人口会使劳动力变得廉价,此时形成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即产生较便宜的要素价格;然而,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廉价劳动力会与日俱减,劳动力不可能永远过剩,迟早有短缺的一天,此时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这个劳动力由过剩变短缺的转折点即为“刘易斯拐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加之我国人口结构方面的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并于近几年出现瓶颈。
据相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首次出现零增长状况。
那么,我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然来临?对于该问题,学界尚有争论,然而其到来时会出现的状况正在我国经济现状与就业现状中显现,如民工荒现象,又如出口商品价格不再具有明显优势等,近年来这些现象愈加明显。
阿瑟?刘易斯还认为,在“拐点”过去后,要想使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必须积极促使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变成为知识密集型经济。
关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高校的纷纷扩招,本是稀缺资源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愈加严峻的就业问题。
而金融风暴的影响更是使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各用人单位对应聘的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却不甚满意。
这样的现状,使得众多在校大学生们也忐忑迷茫。
现在,新的一年已经到来,2010年又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大量的应届毕业生都趁着年初的机会,拿着精心制作的简介来往于各大招聘会和职业介绍所。
所以在这个寒假里,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已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思想动态和就业招聘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事实。
在被调查的已毕业大学生中,有近两成的毕业生还未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及待遇与期望值几乎都有差距。
另外,还有将近三成的大学毕业生迫于就业的严峻形势而选择考研、出国等方式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就业54%考研27%自主创业7%出国4%待业6%其他2%毕业生去向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的问题之一便是就业问题。
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中国的经济结构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其中失业和下岗问题一直是贯穿其中的大问题。
在经济转型期,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给政府、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具体表现如下:1. 国家失业率高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特别是在制造业中,大批企业出现倒闭潮,导致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下岗,难以重新就业。
数据显示,虽然国家就业率仍处于一个比较高水平,但城镇失业率持续上升,而且失业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2. 雇主用人成本上升近年来,中国的民工工资不断上升,导致雇主的用人成本越来越高,这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快速消失,劳动力市场呈现紧缩态势,企业在招聘和留用优秀人才方面也面临严峻的困难。
3. 农民工就业难在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背景下,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成为城市中的无业游民。
但由于职业技能不足、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他们在城市社会中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二、对策研究针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尽量减少失业和下岗,促进就业创业。
以下是针对当前就业问题,提出的一些对策:1. 政府引导去产能当前中国的产能存在过剩的问题,这是产业工人下岗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去产能,协调好宏观经济的发展,减少产业工人的下岗量。
同时对因去产能而产生的下岗职工给予相应的补偿,保障他们的生活。
2. 政府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开展创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例如提供财务支持、技术支持、政策倾斜等,帮助创业者实现他们的梦想。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调研报告目录:引言1.研究对象与研究步骤2.结果与分析3.问题与建议4.附件引言:【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针对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的探讨和分析。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通过分析转型期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需求,并对比调查结果中大学生对工作的普遍主观要求,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
【转型期的社会特点】:转型期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阶段,具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变大,私营民营企业软弱无力,社会保障滞后等特点,这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所引起的切肤之痛,亟待我们去解决。
1.研究对象与步骤1.1.对象研究:调查对象为广东省潮州市寒假期间归乡的大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内第一批重点院校,第二批本科院校与及第三批专科院校。
潮州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在广东省处于中等水平,因此,选取潮州市寒期归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具有普遍适应性。
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即将面临着或者已经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所以本次调查又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从他们的反应也可以直接了解到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
1.2.研究步骤:1.2.1.制表:1.2.2. 调查:(1)前期工作:通过资料收集,背景了解,先从总体上对转型期的社会特点与及与之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印好调查问卷。
(2)中期工作:通过网络聊天,实际交谈对调查对象进行访问,并以电子问卷或者电子问卷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3)后期工作:回收发放的调查问卷,并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在发放的15份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已经明确了毕业的去向,其中11人(73.33%)选择了就业,2人(13.33%)选择了考研,1人(6.67%)表示毕业后会是考研或者就业,还有1人(6.67%)表示大学毕业后可能会就业、考研或者出国留学。
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
L NL = l 1 7 O . 8 5 8 O. 6 +0 0 6 6 LNGDP + Ut 8
Ut . 9 2 7 一1 6 6 0 Ut =1 2 7 4 Ut —0. 9 5 7 -2
(1 2
修正后回归方程的 D. =2 0 7 6 , W .9 84 可能不存在 自相关 , 通 知 ,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不存在 自相关 。 () 4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在得到对 L NL和 L NGD P修正 的
Ab ta t sr c :Th spa e a e a c —i tg a o n l ss b t n t e rlto t e n e o o c e eo me ta j p rm d o n e r t n a ay i o h o eain bew e c n mis d v lp n nd i h n mi a mp o m e t a d o e r lto t e n e o mis d v lp n d efci e e ly n .,|r u e o n le ly n . n n t ea n b w h i e c no c e eo me t a fe tv mp o me t rlo gh t n h c m p r tv n l ss o h o c -i tg a in a ay i eu t hi p r f u d o t t e sro s p o lm f t e o a a e a ay i n t e t o n e r to n l ss r s ls t s pa e o n u h e iu r be o i w h h d e n m po e t i C na.On t e b s f t e c mpa ai e a ay i h s p p r g v S s me p l y a v c i d n u e ly n n hi m a o h o h e r tv n l ss t a a e U o oi d ie i e c t ov he p o lm f t e hi e n mp o o s l e t r b e o h dd n u e lyme t i C i n n h na. Ke r s e o mis d v lp e ;n mi le po me t efc i e e po m e t h d e n m p o m e t y wo d : c no c e eo m nt o na m ly n ; fe tv m l y n ; i d n u e ly n .
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
01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劳动者 和企业难以有效对接,导致部分 劳动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
02
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城乡 、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存在障碍, 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和培训体系的不足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部 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 业生就业难。
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实 际需求不匹配,劳动者技能提升受限 ,影响就业竞争力。
政府、企业、劳动者需要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协 调和信息共享,推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 升。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深入研究转型期就业问题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揭示其背后的经济 、社会和制度因素。
02
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合作,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转型期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推广终身学习理念
鼓励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 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
促进创业和创新
01
02
03
04
优化创业环境
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 ,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等,激发
大众创业活力。
加强创新支持
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的支 持力度,如提供研发资金、税
收优惠等。
培育创新文化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 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
04
解决转型期就业问题的对策
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策扶持
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 、税收减免等,以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向更有利于 扩大就业的方向调整,如发展服务业、中 小企业等。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
外商苴睦投 ) 的大 人 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 萨 生了深 远的影响, 就业是其中的—个重要方面。Ⅱ) I 对就业的影1 1 向 在理论和实 践 是复杂的, F I 促进了我国就业数量的 增长, 对就业数量的影 响有多大 , F D 驭 槭 国不同区域就业的影响有何不同, Ⅱ) 取 槭 国就业结 构的升级又有何作用, 吸引和利用F D I f  ̄ 否成为解决我国就业 个主要途径。本文就试图从这 几 / 卜 方面来对我国F DI 的就 、 J 个 系统的思考, 以期得出相关结论和—些有益的启示。
如表 1 : 实证结果显示, 全国各地区实际职工平均工资每增长1 %, 则导致就 业下降i . 0 9 / 0 o 由此可见, 外随直j 刻 冬 对我国总体就业I 应 要 r 大于其挤出效应, 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起到了—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
外商直接投资对转型期我国就业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对 我 国就 业 的 影 响 是 一 个 关 注 的 热 点 , 各 级 政 府 都 把 外 商直 接 投 资视 为解 决 我 国 就 业 问题 的一 条 重 要 出路 。 鉴于此 , 作 者选取 外商直接投 资的就 业效应作 为本文 的研 究对 象。外 商直接投 资对 于我 国就业有 显著 的 直接 创造 效应 , 也产 生 了就业挤 出效应 , 但这 种挤 出效应并 不显著 , 而 其总就业 效应 是显著 为正的 , 同时文章根 据此 结 论提 出 了相 应 的政 策 建 议 。 关键 词 : 就 业 外 商直 接 投 资 挤 出 效 应
1 . 就业增加效应。首先, 公司, 新建 厂房, 或者扩大原有公司规模 , 给东道国国家提供新的就业岗 位, 我国在 0 珲 成为了吸引兀] 嘬 多的国家, 夕 资进 ^ 直接增 加了我国 的就业岗位其次, 外资的进 ^ 直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积累, 增加了我国 国内企业 的效益, 扩大了企 , 企业规模 湘 以增加岗位, 扩大 就业。再次, 外资的流人, 增加国际交往, 可以提高东道国的出口 规模 , 出 口 规漠增加导致出口型企业扩大规漠, 增加普通劳 9 力需求。 2 . 就业挤出效应。就业挤出效应是 的进 入 会列菊 苴 国的就业 市场产生负面作用 , 导致就业 人 数减少。外资企业进入时, —般会带来 激烈的竞争, 这样 国的落后企业会被收购, 甚至倒闭, 这样原 来老企业的人员就变成了新的失业人 口, 造成了就业的负效应。此外, 外资企业的增加, 也会在一定程度 匕 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进口的增加 , 导 致国内需求的减少 , 国内需求减少也在一定程度 匕 缩减国内的就业市 场。另外' 夕 资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 , 迫使东道国技术水平提高, 采用先 进的技术和先进的机器设备, 这样需要的劳动力明显减少, 也就是 “ 技 术挤出劳动力”, 减少了—部分对静 匪寿 动力的需求。 3 . 就业质量效应。通常外商直 投资的进入会从工资和福利两方 面对我国的就业质量造成影响。在工资方面, 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普遍 比国内企业要高 , 这是由于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高效率, 再加上有资 金优势和技术优势, 企业的整体效益 比{ 受 高, 这使得外资企业的平均工 资水平高于国内同等企业同等岗位的工资水平。在福利方面, 外资企业 特别是—些知名的外资企 业都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和 入 性化的休假制度, 这些福利待遇是—般企业无法提供的。外资企业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对 会给员工提供大量的技能培 训和职、 J 培{ J I I , 有激励作用的选拔机制, 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这些方面不 仅会给企业带来效益最大化, 同时也会促进员工自身的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中国就业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结构出现深刻变化、就业市场需求不断转变等问题成为了当前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就业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
经济转型期,一些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面临着过剩产能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制造业和工业企业的裁员现象。
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意味着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会减少,而一些新兴行业和新业态就业机会也不一定能够及时地补充过来。
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压力。
对此,我们需要制定出精准的就业政策,促进各种新业态的发展,推动新产业的成长,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并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为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更多条件。
二、就业结构出现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就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一些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在逐渐增多,而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的就业机会则相对减少。
这也意味着,许多传统行业的工人需要接受重新培训,并转向新兴行业和新业态。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工人会面临较长的转型期和就业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实施就业转型补助等措施来帮助工人们顺利地进行就业转型。
同时,我们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在新兴行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就业机会的稳定。
三、就业市场需求不断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就业选择的多元化,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转变。
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工业现在需要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而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则需要更多的“全能型”的综合型人才。
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包括引进境外高端人才和鼓励国内人才创新创业。
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
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一、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在这一时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中国转型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就业领域,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就业的数量,更要关注就业的质量不仅要关注城镇就业,也要关注农村就业不仅要关注当前就业,也要关注未来就业。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转型期的就业问题。
中国转型期的就业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就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就业差异也加剧了就业问题的复杂性。
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综合分析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 背景介绍: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点与挑战中国经济转型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特点与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个时期的就业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
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使得传统产业面临升级压力,而新兴产业则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这种转变不仅要求劳动力具备更高的技能,也导致了部分低技能劳动力失业的问题。
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则推动了经济效率的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就业结构的变革,部分传统岗位的消失与新兴岗位的产生成为常态。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则使中国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的挑战也愈发严峻。
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就业数量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推进,许多传统岗位的消失使得大量劳动力面临失业风险。
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研究
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了我国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通过对转型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分析,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是影响中国就业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并分析了产生这两个现象的原因,最后就产业结构方面的障碍提出了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标签: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偏离度1 转型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状况1.1 转型期我国的产业结构状况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
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总量逐年增长,从1978年的1027.5亿元增加2007年的28095亿元。
但是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从1978年的28.2%,上升到1982年的最高值33.4%,然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11.3%,降幅为16.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稳定。
第二产业的产值从1978年的174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381.3亿元,产值逐年上升。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47.9%到2007年的48.6%,变动区间不大。
第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的产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07年100053.5亿元,产值有大幅度上升。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7年的40.1%,上升了16个百分点。
1.2 转型期我国的就业结构状况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呈下降趋势。
虽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绝对数量逐年增加,从1978年的2831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1444万人,增加了3216万人,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份额却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下降了29.7%。
并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就业份额变化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具有一致性,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迅猛增长。
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份额从1978年的17.3%上升到2007年的26.8%。
中国就业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研究
、均等化与普惠化并重
未来,中国公共服务将更加注重均等化和普惠化。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地区和 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政府还将 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的人群纳入服务体系,实现普惠化发展。 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二、发展趋势
1、多元化服务供给
1、多元化服务供给
未来,中国公共服务将更加注重多元化服务供给。政府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 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 人提供公共服务。这将有助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 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2、精细化服务管理
四、未来就业制度的发展趋势
4、政府将加大对就业的扶持力度: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将加大对 就业的扶持力度,包括提供创业资金、培训和指导等,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就 业。
四、未来就业制度的发展趋势
5、弱势群体的就业:在市场化就业制度的背景下,一些弱势群体往往难以找 到合适的工作。未来,政府和社会将更加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提供更多的就业 援助和机会。
2、社区建设
2、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中国公共服务制度变迁的重要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 始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政府通过加大投 入力度,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实现了社区服务的普及化和均等化。
3、信息化改革
3、信息化改革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推进信息化改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通过建立全国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协同办公。信息化 改革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减少了重复性工作,方便了人民群众。
4、均等化与普惠化并重
转型就业政策研究
转型就业政策研究转型与就业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职业转型。
转型就业政策是一个应对职业转型的手段,它是政府对民生的一项重要保障,可以帮助人们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提高生活质量。
一、转型与就业现代社会的变革速度非常快,就业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职业转型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但职业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支持,同时对于中高龄和低技能人群来说,职业转型难度更大。
此时,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包括转型就业政策,为职业转型提供支持。
只有通过这样的政策,才能实现职业转型和就业的协同发展。
二、转型就业政策的必要性转型就业政策的出现,是因为职业转型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政府需要在民生保障上下更大的功夫,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转型就业政策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 职业培训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迅速更新换代。
但职业培训需要时间,金钱和知识能力,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通过转型就业政策,政府可以在经济紧张时期提供培训资金,同时提供转型就业机会,让人们更好地适应新经济的形态。
2. 改善职业结构转型就业政策也可以通过对职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人们的职业转型。
政府可以通过工资政策等手段,推动人们适应新的职业需求,并降低失业率,以保障社会的稳定。
3. 提高人才储备政府制定转型就业政策,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职业培训和提升技能,从而积累更多的人才储备。
这些政策的推广和实施将有助于政府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资源。
三、政府制定转型就业政策的方式政府制定转型就业政策需要考虑到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因素。
现代社会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高的人口素质,要求政府有更多的创新和更好地制定政策。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政策制定方式:1. 经济利益方式经济利益方式,在制定政策时,通常会优先考虑社会经济利益。
政策实施后的效益和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政府在推行转型就业政策时,会对失业率、就业机会等进行考量。
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
目录•就业问题概述•就业问题的主要挑战•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社会各界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角色•未来就业趋势与展望就业问题概述01就业压力增大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就业岗位尚未能完全填补空缺,导致整体就业压力增大。
02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因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低技能劳动者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岗位需求,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03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技能培训不足等问题,使得劳动力供需双方难以有效匹配。
现状描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职业分化01转型期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对不同职业技能的需求产生分化,部分低技能岗位被替代。
02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增长转型期鼓励创新创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选择,对就业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03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助力就业转型期重视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转型期对就业的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轻社会压力。
社会稳定因素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良好的就业形势有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产业与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提高就业率,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030201为什么就业问题在转型期尤为重要就业问题的主要挑战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大量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具备所需技能的人才。
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结构不匹配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而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减少,导致部分劳动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职业匹配问题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器替代人力随着技术进步加速,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实现自动化,机器替代了部分人力劳动,导致一些低技能岗位消失。
创造新就业机会技术进步同时催生了新兴产业和职位,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与政策调整
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与政策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愈加突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政府需要调整和完善就业政策,以确保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本文将探讨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分析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1. 结构性就业失衡: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某些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发展起来,导致就业结构出现失衡。
一方面,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新兴行业需要人才,但供需不平衡。
2. 技能匹配不足:由于转型时期新兴行业的技术要求较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水平未能及时升级,从而导致技能匹配不足的问题。
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率上升,同时影响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
3. 劳动力流动性不足:转型时期常常存在地区间就业差距大的情况,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
缺乏信息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得劳动者对于跨地区就业持观望态度,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二、政策调整的必要性1.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鼓励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有利于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劳动力的结构调整。
2.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水平,从而提高他们在转型时期的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鼓励企业提供内部培训和学徒制度,提高劳动者的实践能力。
3. 建立多层次的就业保障体系:政府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就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救济、创业扶持和培训补贴等。
这些政策可以减轻劳动者的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创业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三、解决方案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和引导,确保就业机会的平均分配。
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培训服务,帮助劳动者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2. 鼓励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政府可以鼓励创业,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支持,激发劳动者的创业热情。
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素质生力军,但是,据统计,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05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大学生就业也制定出来许多的政策,但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旧的观念或者其他遗留问题与现实产生了一些冲突,使得大学生就业政策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多的对策,作出调整。
一、社会转型期的冲突与就业政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时期,当人们还沉浸在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时候,现代的生活方式猛烈的突袭而来。
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的,城镇的现代社会转变;第二,经济体制方面,正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这二者的转变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价值观等等的转变,在转变中,存在着许多新与旧的冲突,对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工程也有着影响。
1.观念上的冲突。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在如今社会转型时期,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传统观念与新的就业观念并存,并产生冲突,其中,传统的观念包括读书做官,要有正式稳定的工作,家长望子成龙,学生光宗耀祖的思想等等,并且在大学扩招的今天,有些地区有些人依然认为大学生是很了不起的,一定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一定要做官,这也是造成“公务员热”的一大原因。
然而,在考公务员比例达到几百比一,甚至几千比一的时候,一些大学生依然坚持几年不就业也要考上公务员。
再有,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与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的“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艰苦的地方去”的思想产生了冲突。
总的来说,在教育也急剧转型的今天,大学教育的普及化让他们还来不及接受,一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大学生稀有的年代,所以,传统的观念与大学生就业的现实产生了冲突,也于大学生就业政策产生了冲突。
2.社会需求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目前就业弹性与就业形势
首先,无论总体看还是分三次产业来看,就业弹性都呈下降态势; 其次,三次产业吸纳的能力和容量不同。
表2
我国不同规划时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GDP增长率
就业增长率 弹性系数
年
份
(%)
(%)
“六 五” 期间 1986~1989年 “八 五” 期间 “九 五” 期间
10.7 8.8 12.0 8.3
3.WTO框架下中国的就业发展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1)理论解释:开放经济与就业 (2)总体上的判断 (3)WTO的就业效应:规则、体制与贸易角度的分析 ①加入WTO意味着什么 ②权利——义务角度分析 ③体制——制度角度分析 ④贸易——要素角度分析 (4)加入WTO后,对我国就业总量和结构的测量分析 ①加入WTO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③ 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路径的变迁:就地转移模式到异 地转移模式 ④农民工流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展
第一,农民工流动的特点 第二,农民工流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就业歧视,不能与城市劳动者享受公平就业待遇; 二是,收入偏低,工资时常被拖欠,引发恶性社会事件; 三是,就业培训严重滞后,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四是,社会保障缺失,劳动条件差,工伤致残无保障; 五是,农民工短缺: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信号
②基于市场不确定性的失业理论:隐含合同理论 ③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失业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效率工资 理论和失业回滞理论 ④基于劳动力市场缺失的隐性失业理论
第二,涉及劳动力市场之外的失业理论,主要是有关“结构性 失业”的理论,如:
①技术失业理论 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理论 ③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第一,1977~1980年,突破“统包统配”的传统就业体制,提出“三结合”的就 业方针; 第二,1982~1986年,从用工和招工领域突破传统就业体制的改革,即试行劳动 合同制和就业政策双轨制; 第三,1987~1992年,搞活固定工制度,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第四,1993~现在,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再就业工程和积极就业政策 以及不断完善劳动就业的立法。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③对前一阶段传统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简评和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格斯 • 麦迪森 著:《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 华出版社1999年版。 2.蔡昉 林毅夫 主编:《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3年版。 3.胡鞍钢等 著:《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 政策评估(1949~2001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2年版。 4.陈少晖 著:《国有企业劳动就业体制研究》,中国 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2)中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的实证分析 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几个突破性时期: ★宋朝末年达到1亿多人。 ★清王朝统治的1700~1820年中国人口由1亿3千多万猛增至3亿8 千多万。 ★解放前夕的1949年中国人口大约为5亿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口增长到6亿多人;60 年代至70年代人口增长到8亿多人;1995年我国人口突破12亿大 关;2004年升至13亿人。 人口质量的代表性范畴:“人力资本”和衡量中国人口质量水平 的几个指标: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三、当前我国就业领域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增长、结构与就业问题
(1)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文本解读 (2)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与奥肯定律及其在中国的偏离 ★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 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就业增长多少百分点。公式表示: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奥肯定律:当失业率超过4%(4%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的自然事 业率或充分就业率),失业率每增加1%将使GDP损失3%。这个 定律可用一个差分方程式表达: Ut-Út-1= - a(Yt -Yt-1)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异常偏离(奥肯悖论或奥肯失灵,见数据表1)
★简要的评价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4)发展经济学的失业理论
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工业化进程中二元 经济结构存在的农村隐性失业和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分析和经济增长与就 业问题的分析。其代表性理论有: 第一,经济发展就业理论:①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②乔根森 模型;③托达罗模型:关于迁移决策的表达公式:Mt=h(PWU-WR) 第二,经济增长就业理论:①增长条件论;②增长要素论;③人力资本 理论;④新增长理论
Ⅰ.2004年以来民工短缺情况扫描 Ⅱ.民工短缺的原因分析 Ⅲ.民工短缺的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首先,中国的确具有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现实,但并非永远 如此,而是随时间和地点发生变化。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其次,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城市劳动力供给。
Wu
Wr Wr
0
表1: 中国经济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值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GDP 增长 率% 11.7 7.6 7.8 5.2 9.1 10.9 15.2 13.5 8.8 11.6 11.3 4.1 3.8 9.2 14.2 就业增长 率% 2.00 2.17 3.26 3.22 3.59 2.52 3.79 3.48 2.83 2.93 2.94 1.83 17.03 1.15 1.01 就业弹性系 数 0.17 0.29 0.42 0.62 0.40 0.23 0.25 0.26 0.32 0.25 0.26 0.45 4.48 0.13 0.07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GDP 增长 率% 14.0 13.1 10.9 10.0 9.3 7.8 7.6 8.4 8.3 9.1 10.0 10.1 10.4 11.6 11.9 就业增长 率% 0.99 0.97 0.90 1.30 1.26 1.17 1.07 0.97 1.30 0.98 0.94 1.03 0.83 0.76 0.77 就业弹性 系数 0.07 0.07 0.08 0.13 0.14 0.15 0.14 0.12 0.16 0.11 0.09 0.10 0.08 0.07 0.06
★简要的评价
2.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的创立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失业问题的传统理论及其面对的 挑战 (2)我国经济转型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K • F •齐默尔曼 主编:《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 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3.大卫•桑普斯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主编:《劳动经 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4.高鸿业 刘凤良主编:《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厉以宁 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 版社1988年版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3)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何不能拉动就业的相应增长— —实证分析
①近20年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 从1981~2000年20年间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变动不 是逐年下降,而是表现为差异显著的两个阶段:
一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的高就业弹性阶段,“六五”期间就业弹 性系数平均为0.310,“七五”前4年平均为0.298。 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进入低就业弹性阶段,就业弹性系数 大幅度下降。(数据见下表2)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②户籍制度与城乡分割 ③就业结构的非典型化表现 ④传统体制下的一个简要评价:就业损失的经验数据
(3)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劳动力资源配置制度的变迁
①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标志的劳动力市场发育
★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实施和发展
②以城镇就业体制改革为路径的劳动力市场培育
★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城镇劳动就业体制开始的几轮渐进式改革:
3.3 2.6 1.2 0.9
0.308 0.298 0.100 0.108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②促使就业增长缓慢,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因素 第一,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产业结构失衡与就业增长势头下滑 第三,不利就业的企业规模结构 第四,技术密集程度深化,技术性、结构性失业凸现 第五,粗放式的出口贸易增长方式 ③跳出就业思考就业增长的几点认识 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提高消费率、降低积累率; 第二,调控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保护和提高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强社会购买力, 拉动就业增长; 第四,创造条件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扩大就业容量。
q u
q q r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第三,今后几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展望
(3)农村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与就业问题
①城市化推进中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②当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 ③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和对策性思考
(4)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问题
①“下岗”的涵义和下岗职工的特征 ②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工程 ③下岗与失业并轨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②“刘易斯转折点”的讨论
其一,“刘易斯转折点”的含义及其标志
其二,中国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
其三,目前中国经济是否达到 “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 ★蔡昉等人的观点(2007):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刘易斯转折点” 正在到来 ★反对的观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尚不能证明二元经 济已经到达了标志着剩余劳动转移完成的“刘易斯转折点”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研究
2.统筹城乡就业的问题 (1)统筹城乡就业的涵义 (2)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和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