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佛
韩愈的反佛主张及其影响
韩愈的反佛主张及其影响韩愈被誉为唐代文学中的领袖人物,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发表的一系列反佛主张,影响了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状况。
它在唐朝的思想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韩愈的反佛主张及其影响,并举出五个例子。
一、反佛主张的背景在韩愈时代,佛教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百年。
它在唐代时期,尤其在贞观年间,成为了国教,并得到了皇室的赞助。
佛教的这种强势发展引起了韩愈的不满。
他认为佛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抵触,并且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也就是说,韩愈反佛的背景是在维护儒家思想和文化。
二、韩愈反佛的思想1. 韩愈反对佛教对于人生的否定韩愈认为,佛教强调脱离世俗,认为人生即苦海。
这种思想会让人放弃奋斗和生活的意义。
他主张应该积极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争取生活的价值。
2. 韩愈反对佛教对于性的否定佛教对于性的看法是禁欲主义,认为欲望是罪恶的根源。
韩愈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合现实的。
他主张性是人类基本的欲望之一,不应该因为宗教的禁令而被压制。
3. 韩愈反对佛教的荒谬仪式佛教仪式主要是焚香拜佛、念经诵咒、供奉等。
这些看似虔诚而又荒唐的仪式,让韩愈觉得佛教很无聊也不科学。
4. 韩愈反对佛教的贪婪系统韩愈认为佛教宗教开销过于昂贵,佛教寺庙收取信众钱财过多,这些钱财并不被用于社会公益,而是被寺庙的僧侣自己揣进去。
5. 韩愈认为佛教宗教糊涂韩愈认为,佛教里面的信徒十分迷信,往往不太明白佛教所要传递的精神。
而大量追随者主要是容易引导的类别,人心亦被神话化的佛教信息迷惑。
韩愈反对的佛教思想在唐宋以后的千余年中得到普遍认可,并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宗教、哲学、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韩愈反佛主张的影响1.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复兴韩愈的反佛主张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复兴。
尤其是在宋代,儒家思想再次得到重视,并成为了当时的国教。
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立,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论佛骨表韩愈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旬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
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6.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舁入大内舁:抬B. 徇人之心徇:顺从C. 焚顶烧指顶:头顶D. 弃其业次次:等第【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业、次同义,生业,工作。
《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讲稿(14):韩愈为什么反对佛教?
讲稿(14):韩愈为什么反对佛教?我们从这个佛学一下就跳到了韩愈,韩愈是反佛的,《谏迎佛骨表》大家都知道。
那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一句话:“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授。
”说如果你想研治宋学的话,还是必须从唐代;而从唐代开始必须从韩昌黎这儿开始。
韩愈是宋代思想得以展开的关键性的标杆式的人物。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韩愈并没有什么深入的地方,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哲学思想。
比如说他的《性三品说》,我认为是非常糟糕的人性论,不值一提的人性论。
比方说他的“原道”,思想很庞杂,没什么意思。
而且他的儒学信仰不见得有多深,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天说》,很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引出柳宗元的一大段文章叫《天问》。
韩愈这篇《天说》讲的是什么呢?很多人说“啊呀~~这个上天真是不公啊。
为什么好人活得那么短又那么倒霉,坏人活得那么长又那么幸福呢?!”韩愈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汉语的解决方式是非常地有趣。
他说,你人干了什么好事啊!?天就是元气,人相当于元气的祸害,人每天都在干什么,又挖地造房子,又挖地造厕所,又砍树,他说元气之有人就好像木头腐了之有虫。
因此凡是人能杀灭虫的,树是不是都得感激他呀?比方说那个啄木鸟在啄那个树,吃树里的虫子,树是很感激的。
由于人祸害元气祸害得很厉害,那么凡是能杀灭人的元气是不是要对他格外照顾呀?因为坏人总是得到格外的照顾。
所以我对他的儒学信仰也很怀疑。
这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儒学理解。
因为在儒学的观念里,人的尊贵是得到了一个极端的强调,可以判别儒学的一个最根本的起点,就是人与物之间本质的分别,一旦你看不到这个分别了,那基本就不是。
但是他确实又真真实实反佛教。
第一个反佛教的是道教。
道教为什么反佛教啊?为什么儒家不反佛教啊?儒家哪有那闲工夫,儒家都在做官啊。
儒家士大夫,天下都是我们的,我们管你干吗?你们在底下玩一玩,又不影响权利又不影响治国,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嘛。
可是道教就不一样了吧。
信众就这么点,你瓜分完了我就没有了。
论韩愈对佛老的批判
唐中后期以来,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僵化成章句之学,儒家呈日渐衰微之势。
与此同时,佛道两教在扶持之下得以迅速发展,且对儒学排挤加冲击。
为了复兴儒学,韩愈积极地借鉴古典儒家的思想资源,以儒家“相生养之道”的经济伦理思潮来批驳佛、道两教对儒学的冲击,甚至高标道统、“呵诋释迦”,积极推进儒学的理论创新。
在形式上,韩愈从传统儒家士农工商的古典结构入手,批驳佛道对社会经济的危害,以孔孟的仁义道德学说批佛抑老,表明了他灭佛和重建儒家统治秩序之决心。
当一个王朝刚建立之初或刚饱受战争侵袭之后,儒家思想因符合中国社会以农立本、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倡导。
韩愈生活的时代,大唐盛世不在,藩镇割据势力盘根错节。
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僵化成章句之学,儒学丧失了笼络世道人心、辅弼政统的功能。
佛道两教反而在扶持之下,得以迅速发展。
韩愈面临儒学呈日渐衰微之势,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他高标道统、“呵诋释迦”,积极推进儒家的 理论创新。
韩愈继承了前人士农工商四民并重的思想,他在《原道》中说:“古之时,人之多害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士,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韩愈认为,在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极其险恶,圣人为拯救人类教以“相生养之道”,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了君、师、士大夫、农民、商人的职业分工,形成亦农亦商的社会格局。
圣人在教百姓“相生养之道”的同时,还以诗书、礼乐、邢政来确立人的道德伦常关系。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就按照这套基本规律来运行。
韩愈还从封建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出发,赋予农工商存在伦理上的正当性。
他说:“粟,稼而生者也。
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圬者王承福传》)人类生活所需的粟米、布帛、器物以及用具等物质生活资料都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
韩愈是如何通过反对佛教来阐扬儒家‘道统’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
韩愈是如何通过反对佛教来阐扬儒家‘道统’的
1. 首先,韩愈上书反对迎佛骨,认为迷信佛教是有害的,以此来反对佛教。
他从儒家传统的夷夏之别理念出发,认为佛教是“夷之一法,不知君臣之义”。
其次,他又大大通过对历代兴亡的考察,认为佛教对国家有害。
最后,他认为君主信佛,会使社会风气败坏,因此反对佛教。
2. 为了同佛教以及佛教思想相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他系统地提出了排佛倡儒的道统论。
他认为,同佛教一样,儒家也有自己的一套传授谱系。
3. 韩愈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仁义道德,博爱为仁,人的行为能够遵守纲常为义。
他认为佛教是不讲仁义的,他们虽有道德,但没有仁义的内容,佛教的错误所在就是不讲仁义道德。
所以韩愈认为,对于佛教的“弃而君臣,弃而父子,禁而相生”的道理,理应加以反对,使他们无存身之地。
4. 最后,韩愈进一步指出,儒家之道与释之道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层面,不仅是内心的境界,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心与行的统一才是道;而佛之道是无补国家社稷的。
儒家之道则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这样,韩愈在反对佛教的同时,极大强化了以儒家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
的政治地位。
试析韩愈对佛老之学的批判
试析韩愈对佛老之学的批判——读韩愈《原道》韩愈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一位立场坚定的儒学大师。
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在文学上他极力反对六朝以来词藻华丽的骈文风气,主张平易素朴的散文风格,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在思想上针对当时思想界儒、释、道并行的局面,他坚定地伸张儒家正统,明确排斥佛老,体现了一个儒者的鲜明立场。
《原道》是韩愈所作的一篇十分重要的哲学论文,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佛老之学的荒诞,指出坚持儒学正统的必要性。
韩愈开篇便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儒家正统的仁义道德之说,对“仁义道德”四个字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博爱之谓人,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由此可见,“仁义”,尤其是“仁”,才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根本所在。
韩愈之所以要对仁义道德作出明确的规定,有它深刻的社会和思想史的背景。
在本文中是这样叙述的“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入于此,必出于彼。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将这种思想史演变的过程一直上溯至先秦时期。
在春秋战国的乱世里先后发展起来的道家、墨家、法家学说使得自尧舜起就代代相传的儒家礼乐文明日趋衰落,以至于后世每每谈起仁义道德的时候,都已经不再是儒学正统所提倡的那种仁义道德:“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之言也,一人之私言也”。
去除了仁义的道德,就变成了老子所谓的道德。
正是由于这些学派认识短浅的缘故,真正的儒家传统,真正的仁义之说便被忽视了,因而导致了思想的混乱,进而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韩愈还从社会经济角度深刻地分析了佛老之学盛行的危害和坚持儒家正统的必要性。
韩愈坚决反对道家对于圣人的诬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在韩愈看来这是极其荒谬的。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译文|赏析《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元和十四年向唐宪宗上的一篇奏表。
该表中心论点是“佛不足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坚决反对唐宪宗拜迎佛骨这一迷信举动,充分显示了作者反佛明儒的坚定立场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佛骨表》原文唐代:韩愈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从韩愈诗看其对佛教之态度
险境 ,韩愈 仍可 振 臂 高呼 、排 斥 佛教 ,真 可 谓 “ 烈士 暮年 ,壮心 鸣, 大法 失九 畴 。周 公不 为 公 ,孔丘 不为 丘 。天 公怪 两 鸟 ,各捉 不 已 ” 。故 《 新唐书・ 韩 愈 传 》赞 到 : “自晋 汔 隋 ,老 佛 显 行 , 处 囚 ”,韩 愈对 佛 教激 愤之 态 度 已跃然 诗 中 。然通 过上 文之 论 圣道 不 断如 带 。诸 儒倚 天 下正 议 ,助 为怪 神 。愈 独喟 然 引圣 , 争 述 有一 抵牾 之处 , 即辟佛 之韩 愈为 何有容 佛之 态度 ? 四海 之 惑 ,虽 蒙讪 笑 ,跆 而复 奋 ,始 若未 之信 ,卒大 显 于 时。 ” 二 、韩 愈辟 佛 近 人 卞孝 萱 、张 清 华 、阎琦 合 著之 《 韩愈 评传 》 亦言 : “ 韩 愈 以 实 际 上 ,韩 愈 既 有 辟 佛 之 态 度 ,亦 有容 佛 之 情 怀 ,析 而 言 辟 佛抑 老 为 己任 ,以建 立道 统 、传道 以治国 为 旨归 。” 之 ,韩 愈 是 在 政 治 、经 济 、伦 理 上 辟 佛 , 而 在心 境 与 艺 术 上 容
韩愈 重 塑文 风 “ 实 出 安史 之乱 及 藩镇 割据 之 局面 引起 ”。 当中唐 首 》 《 送 无本 师 归范 阳》 《 听颖 师弹 琴》 和 《 题 秀禅 师房 》 。通 之世 ,藩镇 割据 , “ 安史 为西 胡 杂种 ,藩 镇 又是 胡族 或 胡化 之汉 过 这些 诗 作可 以看 出,韩 愈对 佛 教之 态度 并不 是 一味 地排 斥 ,而
以看 出韩愈对 中印文化会 同的反 思 ,这一反思对 当代 中国中、西、马 之 玄 机 。其 三 ,其对 《 送 灵 师 》中 “ 饮酒 尽 百盏 ,嘲 谐思 逾 鲜 ” 哲学的融通有启发意 义。
唐宋八大家韩愈、欧阳修与佛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韩愈、欧阳修与佛的故事转自今世游 2022-09-20 文:心光唐宋八大家: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
他们,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八位大师。
其中的两位,和佛教之间曾发生过的故事,广为流传。
韩愈韩愈,被后人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散文诗歌、律诗绝句样样精通,不随波逐流而是独创一家自成一派,文人墨客对他不吝赞美之辞,“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绝非虚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圣贤,却是佛门的大力反对者。
他认为佛教是邪门外道,真正蛊惑人心的邪教法术,不然前有梁武帝一生信佛、礼佛吃素,怎么会最后还落得个饿死他乡的悲惨结局?韩愈更是因此认为就是信佛使得大梁覆灭、梁帝惨死。
宪宗当然是大怒,你韩愈的意思,是咒我大唐重蹈覆辙吗?当即决定取他韩愈项上人头。
也是亏了当时皇朝大臣求情,才保住了韩愈。
然而死罪可逃、活罪难免,韩愈自此被宪宗驱逐,退出皇朝贬到潮州成为小刺史官。
韩愈当然郁闷,我一片好心为国着想,佛教蛊惑百姓,帝王怎可同样痴迷!后来,在潮州任职的韩愈一直郁郁寡欢,痛苦难当。
然而,祸兮福所伏,潮州反而成为了韩愈的福地,改变了韩愈的后半生。
他在那里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贵人,和尚大颠。
抑郁难当的韩愈走走停停,不觉来到灵山寺,遇到了当时负盛名的僧人大颠。
本不屑一顾的韩愈,在与和尚交谈后竟十分欣喜,是和尚的开示助他走出烦恼苦海,得到精神解脱。
之后韩愈甚至干脆就住在寺院,伴在和尚身边十几天,他们言语契合,和尚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令韩愈十分折服。
他们在文学、在佛学上的探讨常常连日不休,两人的友谊,亦是传为后世佳话。
欧阳修欧阳修,也是八大家中的耀眼巨人。
自幼聪颖天资卓越,再加上又勤奋刻苦,年轻轻就成为进士,登上政坛。
他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更是才高八斗的文坛巨匠,在诗词史学均有着卓越的贡献。
当然,在反佛方面,他也是一位“得力干将”,比韩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称佛教是魔教,祸国殃民。
他认为佛教的祸害有多大呢,例比来说,就和我们熟知的当年鸦片祸害大明百姓一样。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为什么要冒死阻止唐宪宗迎接佛骨舍利?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为什么要冒死阻止唐宪宗迎接佛骨舍利?坎坷经历,铸就文坛领袖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768年~824年),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
韩愈的早年经历真可谓是坎坷不平。
父亲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韩愈由其兄韩会(738—780)抚养成人。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韩愈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二、三岁时就能写文章。
而在韩愈十二、三岁时,哥哥韩会又不幸因病去逝。
韩会早逝后,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
唐朝中晚期名将马燧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yǎn,753—787)。
适逢身为殿中侍御史的韩弇前往平凉,与吐蕃会盟。
后吐蕃劫盟,韩弇被擒,后遇害。
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726—795)。
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韩愈操行坚定纯正,但仕途却很不顺利。
792年及第后,做过节度使推官,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韩愈谈论时事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
最后弹劾不成,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对于佛教的态度一直备受争议,韩愈的《论佛骨表》便是他对佛教的否定与佛教徒追风者崇拜佛骨的行为的批判。
本文将通过对《论佛骨表》的阅读和理解,分析韩愈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
《论佛骨表》是韩愈在245字的篇幅中表达了他对佛教骨灰供奉的强烈鄙视和对多神论的辩护。
韩愈首先对佛教徒的盲从进行了攻击,认为他们过度崇拜佛骨是因为他们不明事理,没有批判的精神。
他指责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盲目崇拜佛骨,并且传播佛教,却没有去学习佛教的真正的意义和教义。
佛教的核心思想在于生死轮回和人我无别,可是佛教徒却无视这些教义,将佛骨看做是神圣至高的存在。
他们为了争相供奉佛骨,争相膜拜佛骨,甚至为了得到佛骨,不惜买卖妻子,甚至将母骨换成佛骨。
这些行为无疑是对佛教教义的践踏和对人伦关系的破坏。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呼吁人们要有思辨的精神,不能盲从崇拜和跟风。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人与众不同的品质,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情者伤其面,用力者伤其骨,用智者伤其神。
神不可伤,而不可不伤也。
”他告诫人们要用智慧去思考,不能盲目地相信并盲从佛教,更不能因为追风而破坏人伦关系。
他坚信只有通过批判、质疑和深思熟虑,才能真正认识真理,走上正道。
韩愈对佛教骨灰供奉的批判是他无神论立场的体现。
他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越人类的神灵,也不相信佛骨有任何超自然的作用。
韩愈坚持认为,世界上只有人和自然,没有“神灵”。
他强调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努力奋斗,而不是为了超自然的存在而盲从崇拜。
通过批判佛教骨灰供奉的行为,韩愈秉持了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盲从崇拜,不随波逐流。
他主张人们要用理性、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盲从宗教和迷信的追求,坚信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实现真正的进步。
总之,韩愈的《论佛骨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
反佛者皈佛的心路历程——从韩愈、欧阳修、李翱讲起
反佛者皈佛的心路历程——从韩愈、欧阳修、李翱讲起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许多文人护持佛教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也有起初诋毁佛教,而后由反佛而又归佛者。
他们皈依佛门之后,经常与高僧往来,谈佛论道,吟诗唱和。
与此同时,他们还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来弘扬佛教,成为传播佛教的使者。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和其学生李翱,以及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就是由反佛而皈佛的典型代表。
韩愈是中唐著名文学家,其诗、词、文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尤其是其散文,不仅冠绝当时,而且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韩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所倡导的“文从字顺”“气盛而言宜”“不平则鸣”“文以载道”等文论主张,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
韩愈青年时代对佛教极力反对。
他甚至不惜生命来上书灭佛。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举行声势浩大的恭迎佛骨礼拜活动,迎奉活动极尽奢华,轰动一时。
韩愈对此十分反感,写了《论佛骨表》一文上书劝谏。
文中对佛教提出了极为严厉的批评和处置建议: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韩愈的极力劝谏,触怒了唐宪宗。
他下令将韩愈贬到荒无人烟的潮州。
韩愈被贬后,反佛态度依然十分坚决。
他写下了《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来表明自己灭佛的决心: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写了韩愈因谏迎佛指舍利而被远放边远之地,但他对此无怨无悔。
这是韩愈初期反佛坚毅、执着性格的充分表现。
从这首诗歌,我们足以明了韩愈初期反佛态度的坚决。
与韩愈并列为古文运动主要领袖的柳宗元,不仅对佛教下功夫研习,而且与激烈反对佛教的韩愈发生过针锋相对的辩论。
柳宗元在《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中对汇通儒、释、道的元生表示赞赏,这篇文字被在洛阳的韩愈见到后,他专门让在湖南做官、时正在东都探望父亲的李础带了自己的反驳文章给柳宗元。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并在《论佛骨表》中表达了他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认为佛教是一种夷狄之法,中国古代并没有这种东西,而且佛教带来的并不是福祉,而是灾难。
韩愈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它会让人们失去理智,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因此,韩愈强烈反对佛教在中国的统治,并呼吁人们信仰道教和儒家思想。
《论佛骨表》是一篇充满凛然正气的文章,韩愈用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无神论的坚定信仰和对迷信的坚决反对。
韩愈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被誉为“无神论者的伟大领袖”,他的主张也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发展。
拓展:
韩愈 (768 年 -824 年),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韩愈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人们不应该相信它们。
他还提出了“儒家思想至上”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应该成为中国人信仰的核心。
韩愈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和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韩愈“谏佛”、武宗“毁佛之风”的斗争
唐代韩愈“谏佛”、武宗“毁佛之风”的斗争佛教传入中国,始终遇到中国传统文化势力的抵制、抗争。
这就是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纷争,此起彼伏。
斗争的结果,三教谁也没有吃掉对方,而是相互吸纳,融摄,推动了中华文化、思想的向前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推动,不可分割的三教鼎立局面。
唐代出现的韩愈“谏佛”、武宗“毁佛”等事件,就是这一斗争的典型反映。
唐宪宗迎奉佛骨时,长安城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佛骨热”和“佛教热”。
这时,担任刑部侍郎的一代文豪韩愈,看到皇帝、百官及百姓对佛骨、对佛教如此痴迷,写了一篇《谏佛骨表》上书皇帝,谏阻崇佛之风。
佛骨在皇帝发动的举国崇佛热潮中,这篇文章提出要把法门寺佛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尤其是举说崇佛皇帝“短命”、没有好下场的言词,当即激怒了宪宗。
宪宗下令处死韩愈。
宰相裴度急忙劝阻说:“韩愈出言不逊,罪有应得,然念其一片忠心,应从轻发落。
”众文武大臣也觉得处以死罪有些过分,纷纷为韩愈求情。
宪宗改口说:“那就贬到潮州做刺史吧。
”当天韩愈携家眷驱车向潮州出发,大雪下个不停。
这天晚上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回想往事,感慨万般,赋诗一首送予韩湘留念,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言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这年三月十五日,韩愈来到了东南边隅潮州。
在此一年多,他勤政为民,实行“自赎法”,解放奴隶,使当地落后野蛮的社会制度向较文明的封建社会过渡。
这期间,他对自己谏佛的过激行为作了反思,尤其是长安京中一位叫僧简的和尚,自愿步行潮州劝解韩愈。
从此他主动与当地僧人来往,读佛经,逐步改变自己过去排佛的思想。
第二年,韩愈撰《潮州刺史谢上表》,派人呈唐宪宗,承认当初言行过激,表示忏悔。
文中也有不少阿谀奉承之词,这在后来得到不少人的微词。
这篇文章终于感动了宪宗,调任韩愈为离京较近的袁州刺史。
韩愈:从排佛到向佛的转变
韩愈:从排佛到向佛的转变韩愈:从排佛到向佛的转变韩愈虽然是位倡儒排佛者,但通过“夕贬潮州路八千”的经历,使他思想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并且由排佛而向佛,这种思想转变过程与他在潮州和大颠禅师交往有着密切关系。
当时潮州处于南地,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完全处于农业的自发自耕之中,更谈不上文人的文化活动了。
韩愈正处于文化孤独和饥渴之中,听说大颠禅师道行高超,佛法无边,深受大众所推崇,于是韩愈很想去见见这位高僧。
大颠宝通禅师(732-824),广东潮阳人,法号宝通,自号大颠和尚。
据载大历年间,大颠禅师与药山惟俨禅师一同在西山师事惠照禅师,受戒后,往南岳参谒石头希迁禅师,大悟宗旨,得曹溪之法。
唐贞元初年,入罗浮,云游潮州西幽岭。
见灵山林木茂密,山青水秀,大有地杰山灵之气,于是大颠在此修建寺庙。
他经多年的努力,在周围乡亲的帮助下,终于建成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并取名曰“灵山寺。
”一天,韩愈特地来到灵山寺,可大颠正在参禅入定,没有理会韩愈的到来,韩愈出于礼貌,第一次相见也不敢上前问话,便在傍边静静地等候,等了许久,也不见禅师有接见之意,心里便生出几分不耐烦,想一走了之。
侍者见此,便走到禅师身边,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并轻声对禅师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韩愈在傍听到侍者的话语,便立刻行礼告退,并客客气气地说:“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
”原来韩愈听到侍者所说,知道大颠是故意以禅定来挫伤自己的傲气,并且还要用智能点拨,所以他不如主动告辞,以免自讨没趣。
但回头一想,感到自己平时确有对佛教狂言漫语之举,心里不由生出自责之情。
过了几天,韩愈又来到灵山寺,想找大颠禅师请教。
见面后他便客气地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禅师不急不缓地以手拈着念珠回答说:“会么?”韩愈不得其意,只得老实地说:“不会。
”大颠和尚说:“昼夜一百八”便不再理会韩愈。
韩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
第二天他再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弥,就上前问:“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口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云雾中。
韩愈反对迎佛骨的故事简介
韩愈反对迎佛⾻的故事简介 唐宋⼋⼤家之⼀的韩愈之所以这么被佛教徒惦记,因为他的《谏迎佛⾻表》。
在历史上,韩愈是不信佛的。
但是偏偏唐宪宗是信佛的。
所以就发⽣了韩愈反对迎佛⾻的故事。
反对迎佛⾻ 唐宪宗依靠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叛乱,觉得脸上光彩。
他决定⽴⼀个纪功碑,来纪念这⼀次⼤胜利。
叫谁来写这个碑⽂呢?恰好裴度⼿下有个⾏军司马韩愈,擅长写⽂章,⼜跟随裴度到过淮西。
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
韩愈是唐朝⼀位杰出的⽂学家,河南河阳⼈。
他认为⾃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风⽓不好,连⽂风也衰落了。
许多⽂⼈写的⽂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
他决⼼对这种⽂风进⾏改⾰,写了不少散⽂,在当时发⽣了很⼤的影响。
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种改⾰,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的⼀些传统,所以被称做“古⽂运动”。
后来,⼈们把他和柳宗元两⼈称为“古⽂运动”的创导⼈。
韩愈不但善于写⽂章,还是个直⾔敢谏的⼤⾂。
在他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发⽣了⼀件得罪朝廷的事⼉。
原来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
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有⼀座宝塔,叫护国真⾝塔。
塔⾥供奉着⼀根⾻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节指⾻,每三⼗年开放⼀次,让⼈瞻仰礼拜。
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顺,⼈⼈平安。
唐宪宗给⼈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隆重地迎接到长安。
他先把佛⾻放在皇宫⾥供奉,再送到寺⾥,让⼤家瞻仰。
下⾯的⼀班王公⼤⾂,⼀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
许多⼈千⽅百计想弄到瞻仰佛⾻的机会。
有钱的,捐了⾹⽕钱;没钱的,就⽤⾹⽕在头顶、⼿臂上烫⼏个⾹疤,也算表⽰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了。
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这种迷信的事。
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
他⼜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韩愈反对迎佛骨
韩愈反对迎佛骨
韩愈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学、政治、哲学等
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其中,他反对迎佛骨的主张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和争议。
唐朝时,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扩大,很多人开始崇拜佛教,甚至为了迎请佛骨而不惜倾家荡产。
而韩愈则公开反对这种行为,他认为迎佛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是对社会和人性的侵犯。
韩愈认为,人类应该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崇拜外来的神灵。
他说:“鬼神之说,自古至今未果有明证,犹有未详之论。
设有其实,则须人理而明,鬼物之性,何以明之?”
韩愈坚信,只有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实践,人类才能找到真正属
于自己的道路和价值。
而迎佛骨只会令人们更加迷惑和困惑,毫
无意义。
此外,韩愈还指出,历史上的迎佛骨行为大多是在政治和宗教
权力的控制下进行的,这不仅违背了人的自由和权利,也不利于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韩愈的反对声引起了一些学者和官员的反感,他们认为韩愈是
不尊重传统、破坏社会稳定的人。
但是,韩愈并没有退缩,他继
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信仰。
他在《原道》中写道:“若
将迎骨之大势,变而破此一鼓,则大悖福德。
”
韩愈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自由思考、追求真理,反对迷信和盲从,这一思想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得
到传承和发扬。
今天,我们也可以从韩愈的反对迎佛骨中,看到
一个开明、自由、理性的人文精神。
类似于韩愈佛骨事件的例子
类似于韩愈佛骨事件的例子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两位,和佛教之间曾发生过的故事,广为流传。
其一,韩愈,先反佛,后信佛。
因为梁武帝一生信佛,最后落得悲惨结局,因此韩愈认为就是信佛使得大梁覆灭、梁武帝惨死。
因此反对唐宪宗奉佛,写下了著名的《谏迎佛骨表》,惹得皇帝大怒,在一些大臣求情下,才保住了性命,被宪宗驱逐。
反对皇帝与韩愈类似的还有欧阳询,其二,欧阳修,也是先反佛,后奉佛。
欧阳修紧步韩愈的后尘,以辟佛为己任,决心恢复儒家道统。
所以,北宋初年掀起阵阵排佛的浪潮,而且欧阳修反佛有甚于前人。
韩愈在《原道》中,把佛教称为“夷教”,而欧阳修则在《本论》中称佛教为“魔教”,是中国之大患,其害无穷,“欧阳修被贬去滁州观山玩水,写下“环滁皆山也”的《醉翁亭记》,饮誉学子,最后在居讷禅师处找到归宿,迷途知返。
居讷是怎样说服欧阳修的呢?原来欧阳修来到滁州之后,成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自号醉翁,借以消除心中烦恼和不得志之意。
一日无聊,漫到九江,以复杂的心絮去访居讷禅师,欲与居讷较量,借以宣泄反佛受挫之苦闷。
居讷知欧阳修之心,于是借剖析韩愈受挫之原由,比拟释欧阳修之苦闷。
居讷先指出三教融通,佛教更甚儒教一筹;再陈韩愈排佛实质,借排佛之名行排外之实,小家之气;进而说明韩愈失足之关键,唐宪宗乃中兴之君,不去匡扶,却以排佛哗众邀功,自诩孟子之拒杨墨,沽名钓誉。
观其所为,必招其果,最后指明,今当太祖太宗开国,真宗、仁宗勗继,异时而动,焉有不受挫之理?据有关史料载:修大惊赧,为之谢曰:“修胸中已释然,将何以见教?”师曰:“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屡生体道,特以失念生东华为名儒,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能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万事之本空,了生死于一致,则净念当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
”至此,欧阳修肃然心服,痛改前非,当即留东林寺参悟,其后回到朝廷,再也不谈反佛之事,反在公卿面前称扬居讷,不时致信请教军国大事,最后皈依佛门,潜心学佛参禅,息心危坐,屏却酒色,还自号“六一居士”,将所出书集取名为《居士集》。
论佛骨表中的千古名句
论佛骨表中的千古名句及赏析在唐代文学的瑰宝中,《论佛骨表》无疑是韩愈笔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韩愈深刻的哲学思考,还展示了其犀利的文笔和坚定的立场。
其中,有几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事佛求福,乃竟得祸”。
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提醒人们佛教并非是求福之所在。
韩愈在文中通过列举历史事实,如南北朝时期对佛教的过度崇信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从而强调了佛教并不是一种值得信赖的信仰。
这种对佛教的批判和否定,显示了韩愈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坚定的立场和敏锐的洞察力。
其次,“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这句问话,实际上是韩愈在委婉地批评唐宪宗。
在文中,韩愈不仅指出唐宪宗迎奉佛骨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更进一步指出,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不会相信这些怪力乱神之说,更何况是英明的君主呢?这样的表达方式,既维护了君主的尊严,又提醒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迷信所迷惑。
再者,“凡在二品以上,非卿监及刺史之职,皆来而宿。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迎奉佛骨的盛况。
不仅参与的人员众多,而且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整个朝廷的高层官员。
这样的描述,一方面突显了唐宪宗对佛教的极度重视和虔诚;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影响之大、之深。
整体而言,《论佛骨表》中的这些名句,都是韩愈经过深思熟虑、
反复推敲后得出的结论。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在思想上给予了后人深刻的启示。
在欣赏这些名句时,我们不仅要品味其语言的优美,更要领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与佛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
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到达州治那天,下属官吏、全城百姓夹道欢迎。
韩愈看到百姓如此热情,十分激动,突然前面一个和尚朝他马前走来,那和尚本也英俊魁梧、且脸方额阔,远看还一表人才,可近前时却叫人害怕。
原来他有两个暴出的大牙,骤看如寺庙里狰狞的罗汉。
韩愈顿生不悦,只是僚吏既无阻拦,身为刺史如果呼叱发作就会有失身份,于是只好忍着,心想:"此人一定是个恶僧,他若有愚惑百姓,定要把他两个大牙拔掉。
"到了太守府,韩愈盘问和尚何来,知其为济生庵得道高僧大颠,功德圆满且法力高强。
次日,韩愈刚升堂办理州务,跟班便呈上一小包东西,说是大颠和尚差人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原来是两个大牙齿,另有一纸书,字体浑厚端庄,书曰:"儒以仁为本,佛亦济众生。
道异旨自同,会我海屿边。
"这就使韩愈陷入迷惑之中:"这和尚还真神灵,能熟知我心想。
" 内疚地说:"我单凭相貌轻率地对一个人下结论,枉曲了好人,实不应该。
"于是当堂挥笔写了"叩齿庵"三个大字,命人送道到济生庵,可大颠和尚已前往潮阳灵山寺。
韩愈在《与孟尚书书》叙其与大颠往来云:“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无可语者,故自山召至州部,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外物侵乱。
与之语。
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
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
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
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
”这是将近一年以后韩愈因外界传言他“少信奉释氏”时的辩白。
乍看起来,韩愈与大颠的交往,“乃人之情”,并无反常之处。
但是,具体到韩愈,具体到这位反佛最坚决、坚信“佛者乃夷狄之一法”(《论佛骨表》)、历来不与浮图交游的纯粹的儒者来说,他的与大颠的交往,却确有不寻常之处。
第一,韩愈曾与不少僧人有来往,如澄观、文畅、惠师、灵师、无本、高闲上人、盈上人、僧约、广宣上人、颖师、秀禅师……等,但均非其主动求交,都是僧人们慕名上门;而韩愈与大颠的交往,则是第一个主动求交者。
第二,韩愈与以上僧人交往,一概采取“挥而斥之”的态度,对于材调可惜的僧人(如灵师之纵逸、惠师之好山水、文畅喜文章、高闲善草书、颖师善琴、无本好诗等),韩愈一律“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送灵师》)、“我欲收敛加冠巾”)《送僧澄观》)的态度,无本即因韩愈之劝,还俗应进士试,即韩门中重要诗人贾岛;然而对于大颠,并非如此,先召至州部,再访于海上,离潮时又留衣服为别——“留衣服为别”是个很足探讨的礼节,我们知道,佛教有许多与衣服有联系的关目,如“衣钵”、“衣法”、“三衣”、“五衣”等,“留衣服为别”极有可能是一种与佛法有关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第三,韩愈与以上僧人交往,绝口不提释氏之学,更谈不到主动扣问释氏之学,交流心得;然而于大颠,韩愈却能与之探讨“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及“胸中无滞碍”等佛教义理。
总之,种种迹象,都是不能用一般的“人情之常”来予以解释的。
可见,随着韩愈年岁渐长、阅历渐多,颇能将感情沉潜下去,同时也说明他颇能以佛教的“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谏迎佛骨与参禅佛教义理上达到了价值判断上的统一,这也是文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精神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