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
韩愈《五箴》原文、译文【分享】,每一箴都值得拜读!
韩愈《五箴》原文、译文【分享】,每一箴都值得拜读!《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
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
序言原文: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
译文:人最怕的是不知自己的过错,即使知道了又不能改,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我今年38岁了,发梢渐渐发白,晃动的牙齿掉得越来越多,没有从前那么聪明,而道德修养却有负初心,这不是明摆着成不了君子要堕落为小人吗?现在作《五箴》来自责我的那些恶行。
游箴原文: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
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译文:我年少时,想多长本事,早晚孜孜以求地读书。
而今天的我,吃饱了就嬉戏,早晚无所事事。
可悲的我,难道还不自省?真要放弃君子的德行,而归于小人之列吗?言箴原文: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
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译文:不相知的人怎么能与他交流呢?相知的人就是默默无语,而相互的心意却已表露无遗。
做幕僚时提的谏言,别人反认为你叛逆,做监察时做的议论又被看作奸臣。
你不能惩治邪恶,反倒因为喋喋不休的言语害了自己的性命。
行箴原文: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译文:如果行为与义理乖离,言语与法律违背,即使没有戕害自身,你还是要悔恨的。
行为没有不当,言语没有偏颇,虽死犹荣,又有何悔恨的。
让该悔恨的反倒心安理得,你所积的恶如何才能减少,让该心安理得的反倒悔恨,你的善心又在哪里?让人悔恨的事是不可补救的,让人悔恨的事是不可以做的。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虽有爱民忧国之心,而且《论佛骨表》,切中肯綮,但所用言辞过于偏激,因而触怒当朝皇帝,宪宗所言并非毫无道理:“愈言我奉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论佛骨表》选自《昌黎先生集》卷三十九,是韩愈所作的一篇著名的反佛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伽文佛(即释伽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这年正月,宪宗李纯命中使杜英奇率宫人及僧众持香花到法门寺迎接佛骨,“自光顺门人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就连平民百姓中,也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韩愈时年52岁,正在长安作官,任刑部侍郎。
他素不喜佛,认为这既有悖于先王之道,也不利于国计民生。
于是他不惜触怒宪宗,上疏切谏,写了这篇《论佛骨表》。
宪宗看了这篇表章,果然“龙颜大怒”,对裴度、崔群等说:“愈曰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必欲杀之而后快。
后经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免其死罪,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后,又上表(即《潮州刺史谢上表》)谢恩。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天(应为“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欲复用愈”。
唐代社会佛、道、儒三家并行,其中以佛教最为昌炽,寺院林立,大批僧尼游手好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直接妨害了国计民生,严重地触犯了唐王朝的利益。
韩愈的《华山女》诗中,曾有一段描写佛寺讲经时的盛况:“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可见当时佛教之盛行。
在这种情况下,宪宗还要大事铺张地迎佛骨,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崇佛浪潮。
在一片崇佛佞佛的喧嚣声中,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独挽逆流,冒死劝谏,揭露崇佛的危害,批判宪宗的佞佛行为,宣扬自己的反佛主张。
谏迎佛骨表
•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帝舜及禹, 年皆百岁。
• 者:音节助词,无义。及:和,与。连词。
•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 • 寿考:寿命长,长寿。考:老,长寿。
•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 • 其:那。书史:史书。极:达到极点、尽头。
• 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 推:推算,推断。盖:大概。减:少。
谏迎佛骨表
韩愈
作者简介பைடு நூலகம்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 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 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 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 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 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 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 不拘一格,如《原道》、《谏迎佛骨表》、 《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 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主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 伏:敬辞,多用于臣对君的奏语。以:认为。
之:的。法:法度,这里指宗教。耳:罢了。
• 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 自:从。流:流布。未尝:未曾,从未。上古
领会。道:旨意。
• 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 • 宜:谊,道理。推阐:推行阐发。圣明:神圣
英明的主张。以:来。就:纠正。斯:这种。 弊:弊病。
韩愈《论佛骨表》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①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②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选自韩愈《论佛骨表》,有删改)[注]①运祚(zuò):国运,福祚,即世运。
②舁(yú):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伏维睿圣A文武B皇帝C陛下D神圣E英武F数G千百年已来H未有伦比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牲牢,指牲畜。
古代人祭祀时用作祭礼的猪、牛、羊等牲畜。
B.“则议除之”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两句中的“则”字意思相同。
谏迎佛骨表
四方。被四方传为笑谈。
• 【翻译】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 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 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最圣明,还 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怎么 应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 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 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 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老少奔波着,丢 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如果不立即加 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 臂,割下身上的肉来作为贡品的。伤风败俗, 在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 灵:灵验。作:制造。祸祟、殃咎:灾殃。宜: 应该。加:施加。鉴:鉴察。临:监视。
•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 恐。
• 无任:不胜。恳悃:恳切忠诚。之至:到极点。 奉:进献,献上。以:来。闻:使听到。
• 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 这个佛僧骗人的根本,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 的迷惑。
•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 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 乞:请求。以:把。付:交付。有司:有关官 吏。诸:之于。根本:根源。断、绝:(同义) 断绝。疑、惑:(同义)疑虑、迷惑。
•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 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
• 使:让。出:超出。寻常:普通,这里指普通 人。万万:远远,形容程度深。盛:盛大。快: 快乐。
• 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 非:错误。举:提出,举出。失:错误。耻:
以… …为耻,意动用法。
谏迎佛骨表.
宪宗迎佛骨名义上是求岁丰人泰实际上是求个人的长寿而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偏说历代君王愈奉佛年代愈促宪宗故大怒要加以极刑死刑
谏迎佛骨表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 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 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 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 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 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 道》、《谏迎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材料补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主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第一、二段:
列述佛教传入中国前古帝王皆长寿,而佛 教传入后信佛帝王寿短多灾,运祚不长,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力图揭示“佛不 足信”。
写作背景
韩愈当时任刑部侍郎,贬往潮州,仍然是很重的 处罚。愈出长安,行至蓝关,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 湘》诗。此诗倔强骨梗,仍坚持迎佛骨是“弊事”, 不肯认错。 韩愈到潮州后,写了一谢表,向皇帝表示悔过、 谢恩。受此挫折以后,韩愈做事特别谨慎,深伯得罪 人。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当时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他 敢于据理力争,铮铮铁骨,已冲击了许多人的心灵。 第二年,“奉佛太过”的皇帝就一命归西,重复 了历史上“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悲剧,证明了韩 愈“佛不足信”的论断。 公元841年,笃信道教的唐武 宗继位后开始灭佛运动,到了公元845年“天下所拆寺 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膏腴上 田数千万顷……”历史上的灭佛运动与全国兴建寺庙、 大量土地与金钱流入寺庙、国家经济受到危害以及许 多和尚为非作歹有关。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韩愈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愈闻恶之,乃上表。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
既行,众皆危之。
元稹言:“韩愈可惜。
”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
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
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
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
”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
此尔军所共闻也。
”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
【经典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意:我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这两句是说,我反对迎佛骨,是为朝廷去除弊政之举;尽管招来一场大祸,我仍将老而益坚,坚持自己的主张,决不顾惜这来日无多的生命!诗句用流水对,浑成一体,抒发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胆气豪迈,如见其刚直不阿之态。
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阳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⑷,肯将衰朽惜残年⑸!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注释】⑴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
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
[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
[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公元823年(穆宗长庆三年)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⑵[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
封,指谏书。
[朝(zhāo)奏]早晨送呈谏书。
[九重(chóng)天]指皇帝。
⑶[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⑷[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明]一作“朝”。
[事]一作“政”。
⑸[肯]岂肯。
[衰朽]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⑹[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
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⑺[汝]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应,一作“须”。
⑻ “好收”句意思说,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代后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韩愈用其意。
[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
谏迎佛骨表赏析
韩愈不是第一位振臂疾呼反佛道的朝臣,也不是仅有的信念坚定的反佛道朝臣,但是他却是第一位对君主迷信佛道采取激进方式对应的朝臣。
.一、从信佛道动机看.严格说来,虽然事佛(道)动机不应成为思想家反对宗教信仰的依据,但是君主与一般百姓所废寝忘食,摩顶放踵的佛道信仰,在韩愈眼中是迷信中毒太深。
因此韩愈欲打破君主对迷信的虚妄的执著,减轻佛道对社会、文化的伤害,首先就从崇奉佛的动机进行无情的抨击。
表中云:「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佛,以祈福祥也。
」驽钝的下臣尚且能洞彻宗教的信仰,不过是以蛊惑手法蒙蔽信徒,圣明的国君又岂能意图藉此求福得福!韩愈在此用的是反激法。
为了诱导君主回归华夏本土正统,他同样企图以寿考祚久来利诱君主,《谏迎佛骨表》云:.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文中主旨在指出佛法未入中国前,古史上不乏春秋遐龄,在位逾甲子的帝王。
韩愈于此之所以列举先王们夸张的春秋,目的是在突显「事佛渐谨,年代尤促」的不足取。
再相对照之下,韩愈得到的结论是「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二、从文化层面看.唐朝文化恢宏浩瀚,闳中肆外,如百川汇注为汪洋,吸取了许多邻邦外族文化的特质,因此,生活中广泛显露出异族情调。
《谏迎佛骨表》一开始,韩愈首先单刀直入地揭出「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后段则强调「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製,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文中「夷狄」一词充满了鄙夷与排拒感,这种情结实在是因为佛教势力已凌驾中国文化之上,再不採取拨乱反正的激烈手段.说不定真的会出什么问题。
其次,维护社会善良风俗,也是保存固有文化所不可忽视的。
韩愈表中刻画元和迎佛骨时,百姓「焚顶烧指,千百为群,解衣散钱,……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这种朝野颠狂的情景,不但是伤风败俗的行为,更是文化堕落的象征.三、从社会责任看韩愈上表时,国家税收来源已大不如前,供税户仅天宝年间四分之一,而这一百四十四万户除了要负担八十馀万军士衣食外,「其馀浮为商贩,度为僧道,……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
谏迎佛骨表
谏迎佛骨表唐代: 韩愈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
韩愈论佛骨表译文
韩愈的《论佛骨表》译文如下: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
我虽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道场来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
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
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东西罢了。
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
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
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
假如现在佛骨还在世的话,奉行他本国的命令,来进京朝拜天子,陛下您以礼接待他,也不过就是宣政殿让他拜见一次,礼宾厅设一次酒宴,赐给他一套衣服,卫士们送他出境而已。
不让他迷惑百姓就行了。
更何况他的尸骸骨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已经枯朽了,留下的不过是凶恶污秽的鬼神之类的东西罢了!难道应该让这种东西进入宫禁吗?孔子说:“要敬鬼神而远离他们。
”古时候的诸侯到自己的国家去吊丧,尚且叫巫祝先用桃茢等东西来避邪,然后才进入别人的家里。
佛是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也不同;他不讲先王之道言,不穿先王之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之间的义理关系和父子之间的情感。
像这样的夷狄之人死了很长时间了,枯朽的尸骸骨和凶恶污秽的鬼神之类的东西难道可以让他进入宫禁吗?希望陛下您收回命令,把这具佛骨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扔到水火里去,永远断绝天下人对它的迷惑和怀疑。
这样天下的人才会知道您对大道的理解和执行远远超过一般人万倍!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这难道不令人高兴吗?如果佛真的有灵验的话能够降下灾祸的话那么所有的灾祸都让我韩愈一个人来承担吧!上天的眼睛是雪亮的。
谏迎佛骨文言文翻译
臣某言:伏以佛骨者,佛国之宝,流传于世,非同寻常。
然陛下若欲迎之,臣恐非益而反损,故敢竭忠尽智,冒死上谏。
自古圣贤,皆以民心为重,以天下为己任。
陛下嗣位以来,仁德昭彰,万邦景仰,实为万世之英主。
然佛骨之事,臣以为不可不慎。
夫佛骨者,非世间之物,乃佛祖之遗骨,其神圣不可侵犯。
迎佛骨,非小事也,乃国家大事,关系民生福祉。
陛下若迎佛骨,当以何礼待之?以何物供奉?以何人护持?此三者,皆不可不慎。
一曰礼遇。
佛骨至我国,当以国宾之礼接待。
然而,礼遇过厚,恐失我国威仪;礼遇过薄,又恐佛骨受损。
陛下宜慎思之。
二曰供奉。
佛骨至我国,当以香火供奉,以示虔诚。
然而,供奉之物,当以何为贵?何为尊?此中亦不可不慎。
三曰护持。
佛骨至我国,当有专人护持,以防不测。
然而,护持之人,当以何人为宜?此亦不可不慎。
臣闻之,佛骨迎至我国,必有一番盛况。
然而,盛况之下,必有隐患。
陛下若不慎之,恐生不测。
且佛骨非我国之物,迎之易,送之难。
一旦迎入,如何送出?此乃一患。
再者,佛骨迎至我国,必引起民间信仰之纷争。
百姓信仰各异,若因佛骨而起纷争,恐民心不稳,国家不安。
此乃二患。
臣以为,陛下宜深思而行。
佛骨之事,关系国家兴衰,民生福祉。
陛下若决意迎佛骨,当先定礼遇、供奉、护持之策,以防后患。
若陛下认为佛骨非我国之物,不宜迎入,则当止此议,以免生乱。
臣闻佛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陛下若迎佛骨,当以诚信为本,以民心为重,以国家为念。
如此,则佛骨之事,方能善终。
臣不胜忧惧,谨以此谏,望陛下三思。
臣虽死无憾,愿陛下以国家百姓为重,勿以一时之欲,而忘万世之利。
臣某顿首再拜,上奏陛下。
愿陛下圣明,审慎决策,以安天下,以福百姓。
谨此。
(注:本文为虚构文言文,以表达对迎佛骨一事的担忧与建议。
)。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优选稿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谏迎佛骨表》是韩愈写给唐宪宗的奏章,其原文和译文如下:谏迎佛骨表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冒死谏迎佛骨
公元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向唐宪宗上《谏迎佛骨表》,攻击佛为“夷狄之一法”,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当时官府民间,均重佛事,凤翔县的法门寺里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收藏着一节指骨化石,僧人们纷纷传说是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被称为“佛骨”。唐宪宗派人到法门寺迎佛骨到皇宫供奉,又在长安城内各寺院轮流公开展出,一时间搞得满城风雨。韩愈这时上书,唐宪宗十分恼怒,坚决要杀死韩愈,幸亏有宰相裴度等大臣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的死罪,贬他到南方海边的潮州做刺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封《谏迎佛骨表》当时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他敢于据理力争,已冲击了许多人的心灵。
课文链接:韩愈《师说》
【素材运用】
韩愈好为人师,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当时,佛法思想麻痹着广大人民,求神拜佛闹得社会一片乌烟瘴气,特别是皇帝总是多方寻求所谓“不死之药”。韩愈对此深恶痛绝,他上表进谏,斥责这种无聊的迷信,慨叹皇帝的愚蠢,不顾自己的官职和性命,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担当!
读韩愈《谏迎佛骨表》
读韩愈《谏迎佛骨表》读韩愈《谏迎佛骨表》2007-05-11 00:54(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的韩愈,古文辞类篡选文775篇,其中韩愈独占130余篇,约1/6强)韩愈第一段分析现在看来实在立不住脚,因为他举了传说中的黄帝等人长寿的例子,用来说明,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皇帝们的寿命都很长;后面的阐述,把佛指舍利子看作“凶秽之余”,实在是不敬到了极点,韩愈早衰,在《祭十二郎文》中就有“齿牙动摇,念诸父兄皆康强早逝,...岂能久乎?”(写这篇文章时也就是刚四张吧),结果韩愈活到了65,乱世之中,算长寿了。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中唐诗人白居易身上,白居易年轻时就有诗“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结果寿至75(洪迈.容斋随笔)(白居易,作的是言官,兄弟白敏中因他的原因官至宰相)翻译一段《谏迎佛骨表》:佛本来是落后的少数民族中的人,也不通中国话,衣服与我们也不一致...不懂得君臣的道义和父子情义(佛不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假如释迦牟尼还活着,奉他们国家命令来中国(大使?),来京师朝拜,陛下您能接纳他,也不过是接见一下,送件衣服给他,护送出境,而不会让他蛊惑百姓,何况他已经死了那么久,只是一把枯骨,“凶恶而丑陋,大家都不要的东西”,岂能随便进入皇宫这种禁地?孔子说“鬼神应该敬而远之”...建议把这些骨头送给负责这种事情的官员,丢到水里或火里,永远根除(消极影响),让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皇帝您,大圣人的干的事情,这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吗?多痛快阿!佛如果真的有灵异,能够降下灾祸和鬼祟,凡有遭殃的事情,都加到我身上(韩愈真能大包大揽),上天在此,我决不后悔...。
结果此表上了不久,佛祖就通过唐宪宗降下了灾祸,韩愈被贬到了潮州作刺史,州刺史如果在东汉,那是相当于省长一级的高级官员,但到了唐朝,首先州的概念大大变小,刺史也成了倒霉蛋们常挂的虚衔,比如“二王八司马”中,刘禹锡和柳宗元们,分到的就是边远军州的“刺史”。
《新唐书 韩愈传》节选及翻译
《新唐书韩愈传》节选及翻译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新唐书韩愈传》讲述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昌黎的故事,《韩愈传》通篇较长,全文是文言文格式,想要全篇阅读并理解,着实困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新唐书韩愈传》节选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唐书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改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
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
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杷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予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烧膏油以继晷,常矻矻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牴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芒芒,独旁搜而远绍。
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论佛骨表韩愈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旬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
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6.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舁入大内舁:抬B. 徇人之心徇:顺从C. 焚顶烧指顶:头顶D. 弃其业次次:等第【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业、次同义,生业,工作。
《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新唐书韩愈传》节选及翻译
《新唐书韩愈传》节选及翻译引导语:《新唐书韩愈传》讲述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昌黎的故事,《韩愈传》通篇较长,全文是文言文格式,想要全篇阅读并理解,着实困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新唐书韩愈传》节选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唐书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改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
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
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杷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予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烧膏油以继晷,常矻矻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牴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芒芒,独旁搜而远绍。
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论佛骨表
作者简介
韩愈画像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晋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任刑部侍郎时,曾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 郎,人称“韩吏部”。卒谥文,又有“韩文公”之称。
韩愈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文,倡导散文,是 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变化,其诗常“以文为诗”,追 求奇险。于山水旅游诗,则另创一派,扩大了创作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有《韩昌黎集》。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35入大内36,又令诸寺递迎37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 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38以年丰人乐,徇39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40之观41,戏玩之具42耳。
注释译文
臣上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在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上古时,黄帝 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项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 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时天下太平, 百姓安乐长寿,但是中国并没有佛教。后来,殷朝的商汤也,史书上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但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 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 的高寿。
清·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三十五:义正词直,足以祛世俗之惑,允为有唐一代儒宗。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惑之大者,则用借鉴;失之小者,则用直谏,极得因事纳诲立言之体。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韩公此文,斥异端,扶世道,明目张胆,不顾利害,是宇宙间大有关 系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
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人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
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译文
臣某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
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
上古时,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吴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
那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然而中国并没有佛教。
那以后,殷朝的商汤也活了一百岁。
商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
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
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
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的高寿。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
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
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
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恭谨虔诚,立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
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庙,不杀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灭亡。
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祸患。
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本朝高祖皇帝在刚刚接受隋朝天下时,就打算废除佛教。
当时的群臣,才能见识短浅,不能深刻领会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从古到今普遍适用的治国措施,无法阐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张,以纠正信奉佛法这种社会弊病,废除佛教这件事于是就停止没有实行。
我对此常常感到遗憾。
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
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准许剃度人当僧尼道士,更不准许创建佛寺道观,我常以为高祖皇帝消灭佛教的意愿,一定会在陛下手中得以实现,现在纵然不能立即实现,怎么可以放纵佛教转而让它兴盛起来呢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
我虽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道场来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
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
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东西罢了。
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
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
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
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经过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来奉献佛陀。
伤风败俗,四方传为笑谈,这可不是小事啊!
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
假如他至今还活着,奉了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
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里!
孔子说:“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
”古代的诸侯,在他的国家举行祭吊活动,尚且命令巫师首先用桃枝扎成的苔帚举行“祓”礼,以消除不祥,这之后才进行祭吊。
现在无缘无故地取来朽烂污秽的东西,陛下亲临观看它,却不先让巫师消除邪气,不用桃枝扎成的苔帚扫除污秽,群臣不说这种做法不对,御吏不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我实在
感到羞耻。
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这个佛僧骗人的根本,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
使天下的人知道大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
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献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