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谏迎佛骨表

合集下载

《韩愈传(节选)》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韩愈传(节选)》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韩愈传(节选)》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为潮州刺史。

【注】①从:堂房亲属。

②辟(bi):征召。

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0.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寻登进士第(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翻译:12.通读全文,你认为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阅读答案:10.(1)不久,随即。

(2)向来,一向。

11.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不需要等待别人鼓励。

12.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大意正确即可)附:新唐书韩愈传翻译(转载,供参考)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

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很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

大历贞元年间,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模仿的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尊敬。

韩愈和他们的拥趸们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打算靠这个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

在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国家重要行政长官,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进士。

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作他的巡官。

韩愈名言名句 (9)

韩愈名言名句 (9)

韩愈名言名句
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韩愈《谏迎佛骨表》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韩愈《谏迎佛骨表》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韩愈《谏迎佛骨表》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韩愈《谏迎佛骨表》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韩愈《答李翊书》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韩愈《答李翊书》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韩愈《答李翊书》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韩愈《答李翊书》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韩愈《答李翊书》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韩愈《答李翊书》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韩愈《答李翊书》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抑又有难者。

——韩愈《答李翊书》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韩愈《答李翊书》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韩愈《答李翊书》。

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

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

2017.11文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陈 玥摘 要:《论佛骨表》是一篇逻辑性强、观点鲜明的奏议文书,但从效果上看却是一份失败的谏书。

从公文写作的角度剖析《论佛骨表》一文,对其论证方法、技巧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寻其失败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写作公文依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文写作 《论佛骨表》 借鉴韩愈(768-824),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其散文熔炼百家,出神入化,尤其是崇儒反佛的文章,纵横捭阖,气势恢宏。

元和年间,藩镇平定,大唐中兴。

而这时京城佞佛风气盛行,佛教势力渗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百姓焚顶烧指、解衣散钱,老少奔波、弃其业次,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派人到凤翔府法门寺迎接佛骨入大内供奉。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韩愈在宪宗迎佛骨事件中挺身而出,随即书呈《论佛骨表》劝谏,因言辞激烈,惹怒宪宗,后为崔群、裴度所救,才得以保全性命。

单从行文方式看《论佛骨表》的确是一篇好的文章,但从结果看却是失败的公文。

《论佛骨表》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奏议公文。

全文严格按照议论文三段论的结构方式进行议论,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例证充分得当,十分具有说服力。

文章开门见山地揭示“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并通过一系列例证悉数前代并无佛法的帝王在位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的社会现象,与下文国内出现佛法后,各朝却“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事佛渐谨,年代尤促”的现象形成对比,论证“佛不足事”的观点,巧妙地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说完“为什么”,韩愈笔锋一转开始分析“是什么”的问题。

他巧妙地提出高祖处理佛道的方法,指出宪宗违背先人之志,违背传统儒学观念,甚至“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直戳宪宗心底痛处。

接着又引出“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的严峻的社会现象,直言佞佛的风气“伤风败俗,传笑四方”,已然影响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虽有爱民忧国之心,而且《论佛骨表》,切中肯綮,但所用言辞过于偏激,因而触怒当朝皇帝,宪宗所言并非毫无道理:“愈言我奉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论佛骨表》选自《昌黎先生集》卷三十九,是韩愈所作的一篇著名的反佛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伽文佛(即释伽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这年正月,宪宗李纯命中使杜英奇率宫人及僧众持香花到法门寺迎接佛骨,“自光顺门人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就连平民百姓中,也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韩愈时年52岁,正在长安作官,任刑部侍郎。

他素不喜佛,认为这既有悖于先王之道,也不利于国计民生。

于是他不惜触怒宪宗,上疏切谏,写了这篇《论佛骨表》。

宪宗看了这篇表章,果然“龙颜大怒”,对裴度、崔群等说:“愈曰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必欲杀之而后快。

后经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免其死罪,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后,又上表(即《潮州刺史谢上表》)谢恩。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天(应为“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欲复用愈”。

唐代社会佛、道、儒三家并行,其中以佛教最为昌炽,寺院林立,大批僧尼游手好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直接妨害了国计民生,严重地触犯了唐王朝的利益。

韩愈的《华山女》诗中,曾有一段描写佛寺讲经时的盛况:“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可见当时佛教之盛行。

在这种情况下,宪宗还要大事铺张地迎佛骨,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崇佛浪潮。

在一片崇佛佞佛的喧嚣声中,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独挽逆流,冒死劝谏,揭露崇佛的危害,批判宪宗的佞佛行为,宣扬自己的反佛主张。

10.2《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

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

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

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

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

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

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

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

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

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

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

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论韩愈《论佛骨表》劝谏方式的几点失误

论韩愈《论佛骨表》劝谏方式的几点失误

品位・经典丈艺评论论韩愈《论佛骨表》劝谏方式的几点失误O黄美(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提要】韩愈不顾个人安危向唐宪宗上书《论佛骨表》,疾呼抑佛,勇气可嘉,上书中存在多处不妥,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两方面的失误:其语言表达缺少换位思考、颇具讽刺意味、错误使用否定反问句、措辞不够委婉含蓄;逻辑推理上,正面论证缺乏有力论据,反面论证以偏概全、不够严谨。

【关键词】韩愈;语言逻辑;《论佛骨表》《论佛骨表》写于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是韩愈针对唐宪宗奉迎佛骨一事的上书。

元和十四年正月正值佛骨开塔之期,唐宪宗派中使杜英奇押30名宫人奉迎佛骨,并且还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这在京城掀起一股事佛狂潮。

老百姓纷纷效仿,为表示自己对佛法的忠诚,不惜倾家荡产,割肉献佛。

得知这一消息的韩愈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冒死上书《论佛骨表》,斥责宪宗不应信奉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力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韩愈言辞激烈刻薄,惹得唐宪宗大怒,将韩愈贬到边远地区潮州当刺史。

学术界关于《论佛骨表》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三个。

一是称颂韩愈冒死上书的勇气,比如张苏《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郑亚芳《气壮而理直:韩愈辟佛之文刍议》,程显平《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韩愈上<论佛骨表〉谈开去》。

二是对韩愈反佛思想的研究,比如马兰州《韩愈崇儒反佛思想论析》,悲心《论佛骨表》与韩愈的排佛心态》,张小慰《读韩愈的<论佛骨表〉》,阎琦《元和末年韩愈与佛教关系之探讨》。

三是对《论佛骨表》论证方式的研究,大多是称赞其论证、构思的奇巧以及逻辑性强。

比如张小慰《读韩愈的<论佛骨表〉》,徐东海《解析<论佛骨表〉中的论证方法》,余翠玲《“作书诋佛讥君王”——读韩愈<论佛骨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韩愈被谪贬潮州原因的论文,比如李天石《唐宪宗与韩愈谏佛骨事新论》,沈文凡、张德恒《韩愈贬潮心迹考论一从比较昌黎<论佛骨表〉与傅奕<请除释教书〉展开》。

韩愈 谏迎佛骨表

韩愈 谏迎佛骨表

韩愈谏迎佛骨表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谏诤之路韩愈曾与、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

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

”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

谏迎佛骨表赏析

谏迎佛骨表赏析

韩愈不是第一位振臂疾呼反佛道的朝臣,也不是仅有的信念坚定的反佛道朝臣,但是他却是第一位对君主迷信佛道采取激进方式对应的朝臣。

.一、从信佛道动机看.严格说来,虽然事佛(道)动机不应成为思想家反对宗教信仰的依据,但是君主与一般百姓所废寝忘食,摩顶放踵的佛道信仰,在韩愈眼中是迷信中毒太深。

因此韩愈欲打破君主对迷信的虚妄的执著,减轻佛道对社会、文化的伤害,首先就从崇奉佛的动机进行无情的抨击。

表中云:「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佛,以祈福祥也。

」驽钝的下臣尚且能洞彻宗教的信仰,不过是以蛊惑手法蒙蔽信徒,圣明的国君又岂能意图藉此求福得福!韩愈在此用的是反激法。

为了诱导君主回归华夏本土正统,他同样企图以寿考祚久来利诱君主,《谏迎佛骨表》云:.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文中主旨在指出佛法未入中国前,古史上不乏春秋遐龄,在位逾甲子的帝王。

韩愈于此之所以列举先王们夸张的春秋,目的是在突显「事佛渐谨,年代尤促」的不足取。

再相对照之下,韩愈得到的结论是「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二、从文化层面看.唐朝文化恢宏浩瀚,闳中肆外,如百川汇注为汪洋,吸取了许多邻邦外族文化的特质,因此,生活中广泛显露出异族情调。

《谏迎佛骨表》一开始,韩愈首先单刀直入地揭出「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后段则强调「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製,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文中「夷狄」一词充满了鄙夷与排拒感,这种情结实在是因为佛教势力已凌驾中国文化之上,再不採取拨乱反正的激烈手段.说不定真的会出什么问题。

其次,维护社会善良风俗,也是保存固有文化所不可忽视的。

韩愈表中刻画元和迎佛骨时,百姓「焚顶烧指,千百为群,解衣散钱,……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这种朝野颠狂的情景,不但是伤风败俗的行为,更是文化堕落的象征.三、从社会责任看韩愈上表时,国家税收来源已大不如前,供税户仅天宝年间四分之一,而这一百四十四万户除了要负担八十馀万军士衣食外,「其馀浮为商贩,度为僧道,……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

【经典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意:我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这两句是说,我反对迎佛骨,是为朝廷去除弊政之举;尽管招来一场大祸,我仍将老而益坚,坚持自己的主张,决不顾惜这来日无多的生命!诗句用流水对,浑成一体,抒发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胆气豪迈,如见其刚直不阿之态。

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阳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⑷,肯将衰朽惜残年⑸!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注释】⑴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

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

[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

[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公元823年(穆宗长庆三年)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⑵[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

封,指谏书。

[朝(zhāo)奏]早晨送呈谏书。

[九重(chóng)天]指皇帝。

⑶[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⑷[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明]一作“朝”。

[事]一作“政”。

⑸[肯]岂肯。

[衰朽]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⑹[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

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⑺[汝]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应,一作“须”。

⑻ “好收”句意思说,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代后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韩愈用其意。

[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

韩愈反对迎佛骨的故事简介

韩愈反对迎佛骨的故事简介

韩愈反对迎佛⾻的故事简介 唐宋⼋⼤家之⼀的韩愈之所以这么被佛教徒惦记,因为他的《谏迎佛⾻表》。

在历史上,韩愈是不信佛的。

但是偏偏唐宪宗是信佛的。

所以就发⽣了韩愈反对迎佛⾻的故事。

反对迎佛⾻ 唐宪宗依靠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叛乱,觉得脸上光彩。

他决定⽴⼀个纪功碑,来纪念这⼀次⼤胜利。

叫谁来写这个碑⽂呢?恰好裴度⼿下有个⾏军司马韩愈,擅长写⽂章,⼜跟随裴度到过淮西。

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

韩愈是唐朝⼀位杰出的⽂学家,河南河阳⼈。

他认为⾃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风⽓不好,连⽂风也衰落了。

许多⽂⼈写的⽂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

他决⼼对这种⽂风进⾏改⾰,写了不少散⽂,在当时发⽣了很⼤的影响。

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种改⾰,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的⼀些传统,所以被称做“古⽂运动”。

后来,⼈们把他和柳宗元两⼈称为“古⽂运动”的创导⼈。

韩愈不但善于写⽂章,还是个直⾔敢谏的⼤⾂。

在他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发⽣了⼀件得罪朝廷的事⼉。

原来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

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有⼀座宝塔,叫护国真⾝塔。

塔⾥供奉着⼀根⾻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节指⾻,每三⼗年开放⼀次,让⼈瞻仰礼拜。

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顺,⼈⼈平安。

唐宪宗给⼈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隆重地迎接到长安。

他先把佛⾻放在皇宫⾥供奉,再送到寺⾥,让⼤家瞻仰。

下⾯的⼀班王公⼤⾂,⼀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

许多⼈千⽅百计想弄到瞻仰佛⾻的机会。

有钱的,捐了⾹⽕钱;没钱的,就⽤⾹⽕在头顶、⼿臂上烫⼏个⾹疤,也算表⽰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了。

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这种迷信的事。

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

他⼜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翻译及赏析(优秀10篇)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翻译及赏析(优秀10篇)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翻译及赏析(优秀10篇)创作背景篇一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

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

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二原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潮州一作:潮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一作:本为;圣明一作:圣朝;肯将一作:敢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注释:一封朝(zhāo)奏九重(chóng)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圣明除弊(bì)事,肯将衰朽(xiǔ)惜残年!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优选稿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优选稿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谏迎佛骨表

佛骨舍利
பைடு நூலகம் 唐宪宗的反应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
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 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 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 赦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谏迎佛骨表
唐· 韩愈

中国唐朝是佛教鼎盛发展的时代,武则天是唐朝佛教鼎 盛的推动者,但后来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 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据新、旧《唐 书》本传载,风翔(今属陕西省)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 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据说开则岁 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 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宫内,供养三日,乃送诸 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 而求供养者,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于是时 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向皇帝唐宪宗上表谏言,要皇帝停止 迎佛并把佛舍利抛到水里毁掉。韩愈是政治家,反佛的 着眼点,多在佛紊乱伦理秩序、佛徒不劳而获及蛊惑人 心的所谓西天极乐的宣传。宪宗迎佛骨,名义上是求岁 丰人泰,实际上是求个人的长寿,而韩愈上《谏佛骨 表》,偏说历代君王愈奉佛年代愈促,宪宗故大怒,要 加以极刑(死刑)。后经大臣亲贵劝止,贬潮州刺史。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谏迎佛骨表》是韩愈写给唐宪宗的奏章,其原文和译文如下:谏迎佛骨表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冒死谏迎佛骨

韩愈冒死谏迎佛骨

公元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向唐宪宗上《谏迎佛骨表》,攻击佛为“夷狄之一法”,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当时官府民间,均重佛事,凤翔县的法门寺里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收藏着一节指骨化石,僧人们纷纷传说是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被称为“佛骨”。唐宪宗派人到法门寺迎佛骨到皇宫供奉,又在长安城内各寺院轮流公开展出,一时间搞得满城风雨。韩愈这时上书,唐宪宗十分恼怒,坚决要杀死韩愈,幸亏有宰相裴度等大臣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的死罪,贬他到南方海边的潮州做刺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封《谏迎佛骨表》当时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他敢于据理力争,已冲击了许多人的心灵。
课文链接:韩愈《师说》
【素材运用】
韩愈好为人师,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当时,佛法思想麻痹着广大人民,求神拜佛闹得社会一片乌烟瘴气,特别是皇帝总是多方寻求所谓“不死之药”。韩愈对此深恶痛绝,他上表进谏,斥责这种无聊的迷信,慨叹皇帝的愚蠢,不顾自己的官职和性命,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担当!

《新唐书 韩愈传》节选及翻译

《新唐书 韩愈传》节选及翻译

《新唐书韩愈传》节选及翻译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新唐书韩愈传》讲述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韩昌黎的故事,《韩愈传》通篇较长,全文是文言文格式,想要全篇阅读并理解,着实困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新唐书韩愈传》节选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唐书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改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

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

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杷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予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烧膏油以继晷,常矻矻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牴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芒芒,独旁搜而远绍。

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论佛骨表韩愈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旬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

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6.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舁入大内舁:抬B.徇人之心徇:顺从C.焚顶烧指顶:头顶D.弃其业次次:等第【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业、次同义,生业,工作。

《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7.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御楼以观B.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C.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D.谨奉表以闻【答案】C【考查方向】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被贬潮州时写了一首七律,直追老杜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被贬潮州时写了一首七律,直追老杜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被贬潮州时写了一首七律,直追老杜说起韩愈,大家会想到唐宋八大家、潮州、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这句歌颂韩愈的词,来自宋代苏轼写的散文《潮州韩文公庙碑》,元佑七年三月,苏轼接受了潮州知府的请求,为潮州重建韩愈庙所写的碑文。

众所周知,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仅仅就诗而言,韩愈在诗坛上的地位,与孟郊并称,开创了韩孟诗派。

韩愈有一首诗,是他被贬潮州时所写的,这首诗被后人认为,直追老杜(杜甫)杜甫的诗风,大多数都是沉重顿挫的,而韩愈的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也同样写得沉重顿挫。

这首诗的题目,也能读出很多信息,“左迁”就是被贬,“蓝关”指的是长安蓝田县南,“侄孙湘”就是韩愈的侄孙,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

诗的题目,总结全诗简单翻译一下便是:因为被贬潮州,按照当时的法令,要即刻启程,限定时间离开长安城,所以韩愈匆匆忙忙走到了蓝田县南,在这里,韩湘赶来给韩愈送行。

来看看整首诗的内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来一一解读下这四句诗。

第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被贬潮州,原因是他的一封朝奏《谏迎佛骨表》,由于这篇奏章写得实在是太“狠”了,惹怒了唐宪宗。

唐宪宗起初是要杀韩愈的,在名相斐度等人的劝解之下,唐宪宗稍微平息了怒火,只是贬韩愈到潮州。

按照大唐的政令,被贬就要即刻启程,是来不及带上家眷的,韩愈当时是一人先行出发到潮州。

朝奏对应的是夕贬,九重天对应的是路八千。

第二: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事情的起因,颔联则表达作者自己的内心。

为何韩愈要写《谏迎佛骨表》呢?是为“圣明除弊事”,韩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认为唐宪宗迎佛,无论于己,于朝廷社稷,都是不好的。

后来唐宪宗明白了韩愈的苦心,选择了原谅他,他说韩愈“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肯将衰朽惜残年”,指韩愈不惜一切,不顾自身,当时韩愈已经五十二岁了,自己难道还考虑这衰朽的老身?看到对圣明,对朝廷和社稷不好的事情,他一定要大胆站出来,说出来,不会选择明哲保身。

韩愈谏迎佛骨表的故事

韩愈谏迎佛骨表的故事

韩愈谏迎佛骨表的故事
韩愈谏迎佛骨表的故事发生在9世纪的唐朝。

故事中,韩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社会风气和政治现实深感忧虑。

当时,唐宪宗皇帝计划迎请佛骨到达首都长安,并准备在皇宫举行盛大的迎佛仪式。

这引起了韩愈的强烈不满,他坚信国家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人民的福祉和国家发展上,而不是浪费在虚无缥缈的宗教儀式上。

韩愈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向皇帝表达了他的意见。

在表中,他批评迎佛骨的计划是奢侈浪费,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和孝敬父母的精神。

他指出,国家应该关注百姓的疾苦,加强农业、教育、修路等实际事务,而不是沉溺于虚幻的迷信。

然而,这一谏言并没有得到宪宗皇帝的接纳和支持。

他对韩愈的批评非常愤怒,并下令将《谏迎佛骨表》烧毁,并流放韩愈到遥远的岭南地区。

尽管遭到皇帝的不接纳和惩罚,韩愈的勇敢和坚持让他在后世被广泛称赞。

他的表状被视为古代中国士人对政权提出批评的典范,并体现了他对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关切。

这个故事展示了韩愈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直之心去谏诤的精神,以及他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的强烈执着。

他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并为其树立了正直而又勇敢的
榜样。

描述难得的机会的典故

描述难得的机会的典故

描述难得的机会的典故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

他刻苦自学。

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5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

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迎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

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

其中提到,佛教传人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

十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

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

宪宗执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

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

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

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掸”。

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

曾举行过这种大典。

韩愈这样建议,是把宪
宗当作有杰出贡献的帝王。

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

后来,宪宗把他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谏迎佛骨表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轶事典故】
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

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

”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

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

“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

”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风流成性
据传韩愈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

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

宋人陶谷《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
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

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

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

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文公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

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