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骨表

合集下载

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

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

2017.11文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陈 玥摘 要:《论佛骨表》是一篇逻辑性强、观点鲜明的奏议文书,但从效果上看却是一份失败的谏书。

从公文写作的角度剖析《论佛骨表》一文,对其论证方法、技巧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寻其失败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写作公文依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文写作 《论佛骨表》 借鉴韩愈(768-824),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其散文熔炼百家,出神入化,尤其是崇儒反佛的文章,纵横捭阖,气势恢宏。

元和年间,藩镇平定,大唐中兴。

而这时京城佞佛风气盛行,佛教势力渗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百姓焚顶烧指、解衣散钱,老少奔波、弃其业次,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派人到凤翔府法门寺迎接佛骨入大内供奉。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韩愈在宪宗迎佛骨事件中挺身而出,随即书呈《论佛骨表》劝谏,因言辞激烈,惹怒宪宗,后为崔群、裴度所救,才得以保全性命。

单从行文方式看《论佛骨表》的确是一篇好的文章,但从结果看却是失败的公文。

《论佛骨表》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奏议公文。

全文严格按照议论文三段论的结构方式进行议论,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例证充分得当,十分具有说服力。

文章开门见山地揭示“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并通过一系列例证悉数前代并无佛法的帝王在位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的社会现象,与下文国内出现佛法后,各朝却“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事佛渐谨,年代尤促”的现象形成对比,论证“佛不足事”的观点,巧妙地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说完“为什么”,韩愈笔锋一转开始分析“是什么”的问题。

他巧妙地提出高祖处理佛道的方法,指出宪宗违背先人之志,违背传统儒学观念,甚至“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直戳宪宗心底痛处。

接着又引出“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的严峻的社会现象,直言佞佛的风气“伤风败俗,传笑四方”,已然影响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虽有爱民忧国之心,而且《论佛骨表》,切中肯綮,但所用言辞过于偏激,因而触怒当朝皇帝,宪宗所言并非毫无道理:“愈言我奉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论佛骨表》选自《昌黎先生集》卷三十九,是韩愈所作的一篇著名的反佛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伽文佛(即释伽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这年正月,宪宗李纯命中使杜英奇率宫人及僧众持香花到法门寺迎接佛骨,“自光顺门人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就连平民百姓中,也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韩愈时年52岁,正在长安作官,任刑部侍郎。

他素不喜佛,认为这既有悖于先王之道,也不利于国计民生。

于是他不惜触怒宪宗,上疏切谏,写了这篇《论佛骨表》。

宪宗看了这篇表章,果然“龙颜大怒”,对裴度、崔群等说:“愈曰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必欲杀之而后快。

后经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免其死罪,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后,又上表(即《潮州刺史谢上表》)谢恩。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天(应为“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欲复用愈”。

唐代社会佛、道、儒三家并行,其中以佛教最为昌炽,寺院林立,大批僧尼游手好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直接妨害了国计民生,严重地触犯了唐王朝的利益。

韩愈的《华山女》诗中,曾有一段描写佛寺讲经时的盛况:“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可见当时佛教之盛行。

在这种情况下,宪宗还要大事铺张地迎佛骨,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崇佛浪潮。

在一片崇佛佞佛的喧嚣声中,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独挽逆流,冒死劝谏,揭露崇佛的危害,批判宪宗的佞佛行为,宣扬自己的反佛主张。

枪与场——韩愈《论佛骨表》与王阳明《谏迎佛疏》比较

枪与场——韩愈《论佛骨表》与王阳明《谏迎佛疏》比较

枪与场——韩愈《论佛骨表》与王阳明《谏迎佛疏》比较赵平略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6)003
【摘要】王阳明的《谏迎佛疏》与韩愈的《论佛骨表》都是反对皇帝崇信佛教的文章,但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韩愈的文章富有战斗精神,象投枪一样投向了他所反对的佛教。

而王阳明则更象一个雍容大度的大师,不说佛教一字不好,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赵平略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贵阳贵州5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韩愈贬潮心迹考论——从比较昌黎《论佛骨表》与傅奕《请除释教书》展开 [J], 沈文凡;张德恒
2.唐宪宗与韩愈谏佛骨事新论 [J], 李天石
3.韩愈谏迎佛骨的历史意义 [J], 洪流
4.论韩愈谏迎佛骨的历史意义 [J], 洪流
5.从《谏迎佛骨书》看韩愈的“明道说” [J], 李春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翻译篇一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秦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原文:篇二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在蓝田县南。

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阻塞。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篇三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

文中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

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论佛骨表韩愈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旬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

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6.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舁入大内舁:抬B. 徇人之心徇:顺从C. 焚顶烧指顶:头顶D. 弃其业次次:等第【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业、次同义,生业,工作。

《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从《论佛骨表》看韩愈反佛道斗争的反迷信特点

从《论佛骨表》看韩愈反佛道斗争的反迷信特点

作者: 董海燕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1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论佛骨表》;反佛道;反迷信
摘要:�论佛骨表》可谓韩愈反佛道斗争的战斗檄文,他在表中提出很多反制方式,其中对奉佛动机和奉佛行为给予迷信定位,借由反迷信的方式来反佛道尤为突出。

崇佛信道在韩愈眼中既然属于迷信层面,在开展排佛斥道斗争中不必受限于仅由宗教教义切入,既减少了反制的阻力,也增强了反制的依据,其对佛道的批判从而显得言之凿凿,理直气壮。

用反迷信来反佛道是一种斗争捷径,也是一种斗争艺术。

论佛骨表原文

论佛骨表原文

论佛骨表原文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臣某言[2]: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3],自后汉时流人中国[4],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5];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6];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7];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8];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9];帝舜及禹,年皆百岁[10]。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11],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12],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13],武丁在位五十九年[14],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15],武王年九十三岁[16],穆王在位百年[17]。

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18],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19]。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20]。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21]。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22],前后三度舍身施佛[23],宗庙之祭,不用牲牢[24],昼日一食,止于菜果[25],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26],国亦寻灭[27]。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28]。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29],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30],推阐圣明[31],以救斯弊,其事遂止[32],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33],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34],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35],舁入大内[36],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37],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38],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39],百十为群,解衣散钱[40] ,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41]。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并在《论佛骨表》中表达了他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认为佛教是一种夷狄之法,中国古代并没有这种东西,而且佛教带来的并不是福祉,而是灾难。

韩愈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它会让人们失去理智,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因此,韩愈强烈反对佛教在中国的统治,并呼吁人们信仰道教和儒家思想。

《论佛骨表》是一篇充满凛然正气的文章,韩愈用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无神论的坚定信仰和对迷信的坚决反对。

韩愈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被誉为“无神论者的伟大领袖”,他的主张也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发展。

拓展:
韩愈 (768 年 -824 年),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韩愈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人们不应该相信它们。

他还提出了“儒家思想至上”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应该成为中国人信仰的核心。

韩愈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和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韩愈《论佛骨表》劝谏方式的几点失误

论韩愈《论佛骨表》劝谏方式的几点失误

品位・经典丈艺评论论韩愈《论佛骨表》劝谏方式的几点失误O黄美(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提要】韩愈不顾个人安危向唐宪宗上书《论佛骨表》,疾呼抑佛,勇气可嘉,上书中存在多处不妥,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两方面的失误:其语言表达缺少换位思考、颇具讽刺意味、错误使用否定反问句、措辞不够委婉含蓄;逻辑推理上,正面论证缺乏有力论据,反面论证以偏概全、不够严谨。

【关键词】韩愈;语言逻辑;《论佛骨表》《论佛骨表》写于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是韩愈针对唐宪宗奉迎佛骨一事的上书。

元和十四年正月正值佛骨开塔之期,唐宪宗派中使杜英奇押30名宫人奉迎佛骨,并且还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这在京城掀起一股事佛狂潮。

老百姓纷纷效仿,为表示自己对佛法的忠诚,不惜倾家荡产,割肉献佛。

得知这一消息的韩愈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冒死上书《论佛骨表》,斥责宪宗不应信奉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力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韩愈言辞激烈刻薄,惹得唐宪宗大怒,将韩愈贬到边远地区潮州当刺史。

学术界关于《论佛骨表》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三个。

一是称颂韩愈冒死上书的勇气,比如张苏《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郑亚芳《气壮而理直:韩愈辟佛之文刍议》,程显平《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韩愈上<论佛骨表〉谈开去》。

二是对韩愈反佛思想的研究,比如马兰州《韩愈崇儒反佛思想论析》,悲心《论佛骨表》与韩愈的排佛心态》,张小慰《读韩愈的<论佛骨表〉》,阎琦《元和末年韩愈与佛教关系之探讨》。

三是对《论佛骨表》论证方式的研究,大多是称赞其论证、构思的奇巧以及逻辑性强。

比如张小慰《读韩愈的<论佛骨表〉》,徐东海《解析<论佛骨表〉中的论证方法》,余翠玲《“作书诋佛讥君王”——读韩愈<论佛骨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韩愈被谪贬潮州原因的论文,比如李天石《唐宪宗与韩愈谏佛骨事新论》,沈文凡、张德恒《韩愈贬潮心迹考论一从比较昌黎<论佛骨表〉与傅奕<请除释教书〉展开》。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

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读韩愈《论佛骨表》有感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对于佛教的态度一直备受争议,韩愈的《论佛骨表》便是他对佛教的否定与佛教徒追风者崇拜佛骨的行为的批判。

本文将通过对《论佛骨表》的阅读和理解,分析韩愈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

《论佛骨表》是韩愈在245字的篇幅中表达了他对佛教骨灰供奉的强烈鄙视和对多神论的辩护。

韩愈首先对佛教徒的盲从进行了攻击,认为他们过度崇拜佛骨是因为他们不明事理,没有批判的精神。

他指责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盲目崇拜佛骨,并且传播佛教,却没有去学习佛教的真正的意义和教义。

佛教的核心思想在于生死轮回和人我无别,可是佛教徒却无视这些教义,将佛骨看做是神圣至高的存在。

他们为了争相供奉佛骨,争相膜拜佛骨,甚至为了得到佛骨,不惜买卖妻子,甚至将母骨换成佛骨。

这些行为无疑是对佛教教义的践踏和对人伦关系的破坏。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呼吁人们要有思辨的精神,不能盲从崇拜和跟风。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人与众不同的品质,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情者伤其面,用力者伤其骨,用智者伤其神。

神不可伤,而不可不伤也。

”他告诫人们要用智慧去思考,不能盲目地相信并盲从佛教,更不能因为追风而破坏人伦关系。

他坚信只有通过批判、质疑和深思熟虑,才能真正认识真理,走上正道。

韩愈对佛教骨灰供奉的批判是他无神论立场的体现。

他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越人类的神灵,也不相信佛骨有任何超自然的作用。

韩愈坚持认为,世界上只有人和自然,没有“神灵”。

他强调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努力奋斗,而不是为了超自然的存在而盲从崇拜。

通过批判佛教骨灰供奉的行为,韩愈秉持了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盲从崇拜,不随波逐流。

他主张人们要用理性、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盲从宗教和迷信的追求,坚信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实现真正的进步。

总之,韩愈的《论佛骨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无神论者的凛然正气。

韩愈 谏迎佛骨表

韩愈 谏迎佛骨表

韩愈谏迎佛骨表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谏诤之路韩愈曾与、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

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

”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

论佛骨表中的千古名句

论佛骨表中的千古名句

论佛骨表中的千古名句及赏析在唐代文学的瑰宝中,《论佛骨表》无疑是韩愈笔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韩愈深刻的哲学思考,还展示了其犀利的文笔和坚定的立场。

其中,有几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事佛求福,乃竟得祸”。

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提醒人们佛教并非是求福之所在。

韩愈在文中通过列举历史事实,如南北朝时期对佛教的过度崇信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从而强调了佛教并不是一种值得信赖的信仰。

这种对佛教的批判和否定,显示了韩愈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坚定的立场和敏锐的洞察力。

其次,“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这句问话,实际上是韩愈在委婉地批评唐宪宗。

在文中,韩愈不仅指出唐宪宗迎奉佛骨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更进一步指出,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不会相信这些怪力乱神之说,更何况是英明的君主呢?这样的表达方式,既维护了君主的尊严,又提醒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迷信所迷惑。

再者,“凡在二品以上,非卿监及刺史之职,皆来而宿。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迎奉佛骨的盛况。

不仅参与的人员众多,而且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整个朝廷的高层官员。

这样的描述,一方面突显了唐宪宗对佛教的极度重视和虔诚;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影响之大、之深。

整体而言,《论佛骨表》中的这些名句,都是韩愈经过深思熟虑、
反复推敲后得出的结论。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在思想上给予了后人深刻的启示。

在欣赏这些名句时,我们不仅要品味其语言的优美,更要领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初中课文 《论佛骨表》

初中课文 《论佛骨表》

初中课文《论佛骨表》
《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文章,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中。

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唐宪宗的奏章,主要内容是反对宪宗迎佛骨入朝。

韩愈在文章中指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但佛教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他认为,宪宗迎佛骨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也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论佛骨表》以其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篇文章也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冲突和交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韩愈论佛骨表译文

韩愈论佛骨表译文

韩愈的《论佛骨表》译文如下: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

我虽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道场来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

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

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东西罢了。

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

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

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

假如现在佛骨还在世的话,奉行他本国的命令,来进京朝拜天子,陛下您以礼接待他,也不过就是宣政殿让他拜见一次,礼宾厅设一次酒宴,赐给他一套衣服,卫士们送他出境而已。

不让他迷惑百姓就行了。

更何况他的尸骸骨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已经枯朽了,留下的不过是凶恶污秽的鬼神之类的东西罢了!难道应该让这种东西进入宫禁吗?孔子说:“要敬鬼神而远离他们。

”古时候的诸侯到自己的国家去吊丧,尚且叫巫祝先用桃茢等东西来避邪,然后才进入别人的家里。

佛是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也不同;他不讲先王之道言,不穿先王之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之间的义理关系和父子之间的情感。

像这样的夷狄之人死了很长时间了,枯朽的尸骸骨和凶恶污秽的鬼神之类的东西难道可以让他进入宫禁吗?希望陛下您收回命令,把这具佛骨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扔到水火里去,永远断绝天下人对它的迷惑和怀疑。

这样天下的人才会知道您对大道的理解和执行远远超过一般人万倍!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这难道不令人高兴吗?如果佛真的有灵验的话能够降下灾祸的话那么所有的灾祸都让我韩愈一个人来承担吧!上天的眼睛是雪亮的。

韩愈《论佛骨表》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论佛骨表唐·韩愈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陈情表》和《论佛骨表》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陈情表》和《论佛骨表》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陈情表》和《论佛骨表》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节选)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论佛骨表(节选)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浅议韩愈《论佛骨表》对话策略的失误

浅议韩愈《论佛骨表》对话策略的失误
5 】 雷仲康. 庄子 [ M ] . 沈阳:辽宁民族 出版社 ,1 9 9 6 . [ 基金 项 目: 陕西省社 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言语社 区视 [ 6 】 郑元,孔 颖达. 礼记正义 [ M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9 . 阈下 陕西政 务微 博的传 播 采略研 究” ( 1 2 K 1 l 5);长安 [
人们不再追 究他所谏 的效果如何 ,不 再理论进谏 的方 式 、 方法有何不 当。韩愈 的 《 论佛骨表 》也因其对唐 王朝 的忠
诚 而 受 到 推 崇 。 Ⅲ谏 臣应 该 既 有忠 臣 的 品质 , 又有 良臣 的技 艺 , 不 但 敢 谏 ,而 且 善 谏 。 李 斯 《 谏 逐 客 书 》 、魏 微 《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 等 等 ,都 是 优 秀 谏 书 的 典 范 。广 义 修 辞 学 强
权 威 公 正 。 如 果 一 味迎 合 大 众 , 不顾 话 语 角 色 , 滥 用 网 参考文献
1 】 杨伯峻. 论 语译 注 [ M ] . 北 京 : 中 华 书局 ,1 9 8 0 . 络 用 语 ,就 会 严 重 影 响 政 务 微 博 的 公信 力 。阜 阳 公 安 在 通 [

言而 为天下法 。 ”但其千 古流传的 《 论佛 骨表》一文 ,
尽管 是出色的文章 ,却不能称 为出色的奏章 。因为其 结果 只 能算 是一篇 失败 的谏 书范例 。其失败 在于在 “ 表 达/ 接
与 为 文 初 衷 相 反 , 不 但 未 达 到 劝 诫 主 上 迎 奉 佛 骨 的 目的 , 反 倒 险 遭 杀 身 之祸 。事 实 上, 当 奏 章 以庄 重 严 肃 的文 书 形 式 呈 于帝 王 , 公文 也 在 发 挥 其 隐 性 功 用 ,体 现 出 某 种 政 治 未 能 正 确 预设 对 方 角 色 身份

论佛骨表

论佛骨表

作者简介
韩愈画像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晋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任刑部侍郎时,曾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 郎,人称“韩吏部”。卒谥文,又有“韩文公”之称。
韩愈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文,倡导散文,是 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变化,其诗常“以文为诗”,追 求奇险。于山水旅游诗,则另创一派,扩大了创作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有《韩昌黎集》。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35入大内36,又令诸寺递迎37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 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38以年丰人乐,徇39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40之观41,戏玩之具42耳。
注释译文
臣上陈说:我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在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时从来没有。上古时,黄帝 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岁:颛项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 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岁。那时天下太平, 百姓安乐长寿,但是中国并没有佛教。后来,殷朝的商汤也,史书上没有说他们活了多少年。但推断他们的年龄,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享年九十七 岁,周武王享年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时佛法也没有传入中国。他们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这样 的高寿。
清·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三十五:义正词直,足以祛世俗之惑,允为有唐一代儒宗。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惑之大者,则用借鉴;失之小者,则用直谏,极得因事纳诲立言之体。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韩公此文,斥异端,扶世道,明目张胆,不顾利害,是宇宙间大有关 系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骨表臣某言(2):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3),自后汉时流人中国(4),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5);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6);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7);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8);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9);帝舜及禹,年皆百岁(10)。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11),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12),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13),武丁在位五十九年(14),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15),武王年九十三岁(16),穆王在位百年(17)。

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18),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19)。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20)。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21)。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22),前后三度舍身施佛(23),宗庙之祭,不用牲牢(24),昼日一食,止于菜果(25),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26),国亦寻灭(27)。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28)。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29),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30),推阐圣明(31),以救斯弊,其事遂止(32),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33),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34),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唐宪宗像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35 ),舁入大内(36),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37),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38),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39),百十为群,解衣散钱(40),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41)。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42)。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43),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44),身不服先王之法服(45);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46),不过宣政一见(47),礼宾一设(48),赐衣一袭(49),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50),岂宜令人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51)。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52),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53),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54),出于寻常万万也。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55),宜加臣身,上天鉴临〔56),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57),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58)。

作品注释(1)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作,韩愈时任刑部侍郎。

佛骨: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

表:文体名,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情谢贺。

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驳议。

……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据新、旧《唐书》本传载,风翔(今属陕西省)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

据说开则岁丰人泰。

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宫内,供养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韩愈反对佞佛,遂上此表加以谏阻。

宪宗得表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2)臣某言:表开头的一种格式,某是上表者的代词。

(3)“伏以‟‟二句:谓我以为佛教本是来自夷狄的一种宗教。

伏,俯伏,下对上的敬词。

佛,此处指佛教。

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天竺(今印度)。

法,法度,这里指宗教。

(4)“自后汉‟‟句:据范晔《后汉书》载,后汉明帝刘庄派遣蔡倍到天竺去求佛法,得《四十二章经》和佛像,与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同回,用白马载佛经,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建寺,以“白马”名之,佛法从此流人中国。

此为传统说法,据今人考证,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要比这更早。

(5)“黄帝‟‟二句:黄帝与下文的少吴、颛顼、帝喾、尧、舜,禹,皆为传说中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相传他先后战胜炎帝和蚩尤,为汉族始祖。

裴驷《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

”《太平御览·皇王部·黄帝轩辕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岁。

”(6)“少昊(hao浩)”二句:少昊,姓己,一说姓赢,名挚,号穷桑帝。

孔颖达《周易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八十四年而崩。

”(7)“颛顼(zhuan xu专须)”二句:颛顼,相传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号高阳氏。

《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8)“帝喾(ku酷)”二句:帝喾,相传是黄帝之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

《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

”(9)“帝尧”二句:帝尧:相传是帝喾之子,号陶唐氏。

《史记集解》引徐广日:“尧在位凡九十八年。

”《太平御览·皇王部·帝尧陶唐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八岁。

”(10)“帝舜”句:帝舜,相传是颛顼的七世孙,号有虞氏。

《史记集解》引徐广日:“皇甫谧云…舜……百岁癸卯崩。

”‟禹,姓姒,以治理洪水被人称颂,后建立夏朝。

《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岁也。

”(11)寿考:寿命长。

考,老。

(12)“其后”句:殷汤,又称商汤、汤,详见《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注(93)。

《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日:“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

”(13)“汤孙”句:太戊,殷汤第四代孙,殷中宗。

《尚书·无逸》:“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14)“武丁”句:武丁,殷汤第十代孙,殷高宗。

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武丁……享国五十九年,年百岁而崩。

”(15)“周文王”句: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末周族领袖,为后来灭商建周奠定基础。

《史记集解》引徐广日:“文王九十七乃崩。

”(16)“武王”句:武王,周文王之子,名发,周王朝的建立者。

《礼记·文王世子》:“武王九十三而终。

”(17)“穆王”句:穆王,文王五世孙,名满。

《尚书·吕刑》:“王享国百年。

”(18)汉明帝: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东汉(即后汉)第二代皇帝。

(19)十八年:明帝自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

(20)“其后”二句:后汉自明帝死,到献帝退位,共历一百四十五年,中经章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在位时间皆甚短促。

此后的三国和西晋、东晋,皇帝在位年数亦皆不长。

运,国运。

祚(zu6坐),此指君位。

(21)“宋、齐”三句:宋(420—479),立国五十九年,经八帝。

齐(479—502),立国二十四年,经七帝。

梁(502—557),立国五十六年,经四帝。

陈(557—589),立国三十三年,经五帝。

以上为南朝。

元魏,即北魏(386—557),立国一百六十年,经十七帝,此为北朝。

故云“年代尤促”。

已,同“以”。

谨,虔诚。

促,短暂。

(22)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姓萧,名衍,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

(23)“前后”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大通元年(527)、中大通元年(529)、太清元年(547)三次舍身同泰寺作佛徒,每次皆由他的儿子和大臣用重金赎回。

(24)“宗庙”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天监十六年(517)三月,下令“郊庙牲栓(纯色全牲),皆代以麪(面食)。

”牲,祭祀用的牲畜。

牢,古代称牛、羊、猪各一头为太牢(也有称牛为太牢的),称羊、猪各一头为少牢。

(25)“昼日”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溺信佛道,日止一食”。

《三宝记》载,梁武帝“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惟一食,食止莱蔬。

”(26)“其后”二句:侯景,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包头市东北)人。

原为北魏大将,后降梁,不久又叛梁,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攻人宫城,梁武帝被囚,后竟饿死。

台城,即宫城,宫禁所在之处,当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名。

(27)寻:不久。

(28)“高祖”二句:高祖,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废隋恭帝,受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

据《旧唐书·傅奕传》、《新唐书·高祖纪》载,武德九年(626)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释教,高祖从其言,打算裁汰僧、尼、道士、女冠。

(29)“当时”句:指中书令萧瑀等人反对傅奕除佛的主张。

材识不远,才能不高,识见短浅。

(30)宜:谊,道理。

(31)推阐圣明:推求阐发圣主(指高祖)英明的旨意。

(32)其事遂止:实际议除佛教事主要因高祖不久退位而中止。

(33)睿(rui瑞)圣文武皇帝:元和三年(808)正月群臣上给宪宗的尊号。

睿,聪明。

圣,圣明。

(34)度:世俗人出家,由其师剃去其发须,称为“剃度”,亦单称“度”,意即引度人脱离世俗苦海。

(35)御楼:登上宫楼。

御,古代称皇帝的行动为“御”。

(36)舁(yu于)人大内:抬入皇宫里。

大内,指皇帝宫殿。

(37)徇(x矗n迅):顺从,随着。

(38)士庶:士大夫和平民百姓。

诡异之观:新奇怪异的观赏。

(39)焚顶烧指:指用香火烧灼头顶或手指,以苦行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0)解衣散钱:指以施舍钱财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1)业次:生业,工作。

业、次同义。

《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42)脔(luan峦)身: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

脔,把肉切成小块。

(43)佛:此处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出生与活动的时期稍早于孔子。

(44)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

(45)法服:合乎礼法的服装。

(46)容而接之,答应接见他。

(47)宣政:唐长安宫殿名,在东内大明宫内含元殿后,为皇帝接见外国人京朝贡使臣之所。

《资治通鉴》卷二四。

注:“唐时四夷入朝贡者,皆引见于宣政殿。

”(48)礼宾:唐院名,在长兴里北,为招待外宾之所。

《资治通鉴》卷二四。

注:“唐有礼宾院,凡胡客入朝,设宴于此。

”设:设宴招待。

(49)一袭:一套,指单衣复衣齐全者。

(50)凶秽之馀:尸骨的残馀。

所迎佛骨仅指骨一节,故云。

(51)“敬鬼神”句:谓对鬼神要尊敬,但不要接近,即“敬而远之”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