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一)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师说》中,在该文中,他提倡尊师重道。
(1)尊师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
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总之。
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
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老师。
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否定。
这种含有辩证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二)一、韩愈的教师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韩愈的教师观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师观,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重振儒学的卫道者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韩愈一生有很长时间在从事教育活动,曾先后担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及国子祭酒等,对国学进行整顿,还积极倡导恢复地方官学等。
韩愈的著作被编为:《韩昌黎集》。
在思想文化方面,韩愈主张复兴儒学,认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就必须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支柱,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号召,尤其反对佛教。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在道德规范方面,他把仁义与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
他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排出儒家圣人的序列,以表示儒道源远流长,有传承的系统,居于中国历史上正统地位。
他特別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孟子之后,圣人之道无人继传。
他鼓起任道的勇气,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兴而传。
故称韩愈为“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其道统学说的建立,加强了儒学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意识。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又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教育作用论。
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他将人性分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上教者可导而上下"。
但是他认为上品虽不变,但“就学而愈明”,其善性接受教育后可以发扬光大;人性中除性外,还有情,情是性接触到外界事物后而产生的内心反应。
情亦分三品,是性的表现:“接于物而生也”。
具体说,情有七种表现,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如是上品之性,其七情的表现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中品之性,“中焉者可导而上下”,其七情的表现或过分,或不足,对于仁德有所违背,不能恰如其分。
下品之性,“下焉者畏威而寡罪”,对于七情不能控制,率性而为。
教育的作用在于绝邪情,使天情得到发展,即顺性而克情。
“上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从天生不平等性来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简述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
简述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引言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倡文以载道、志存高远,对于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韩愈师所说的主要内容,探讨其思想观点和影响。
1.韩愈的治学观点韩愈强调经世致用,主张文学要能够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
他认为文学应该承载道德伦理的观念,引导人们向善,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提倡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反对虚浮和空洞。
2.韩愈的文学观点韩愈将文学视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他主张情感真实而深刻,思想深邃而具体。
他对文学追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认为文学应该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才能赢得读者的共鸣和喜爱。
3.韩愈的教育观点韩愈注重教育的社会效益,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德育和知识的培养。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整发展,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
他提倡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进行教育,倡导教书育人,注重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
4.韩愈的政治观点韩愈对政治社会状况的忧虑,使得他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君主要亲政、知民情,关心百姓的疾苦,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批评当时的政府腐败和官员的贪婪,呼吁君主要关注国家民生,推行民主政治。
5.韩愈的历史观点韩愈重视历史的研究和思考,他认为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他主张重视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倡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推崇有用的历史教训和经验。
结论韩愈师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治学致用、真实实用的文学观点,注重德育和知识培养的教育观点,关注百姓疾苦的政治观点,以及重视历史研究的历史观点。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韩愈(768-824)是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源于先秦诸子思想,但他也加入了一些新想法。
他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涉及传播良好价值观和道德。
他认为,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是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以及关注和教育孩子们。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也同样重要,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韩愈教育思想强调儒家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认为人的成长应该全方位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智力层面上。
这正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具备社会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科学知识,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良好习惯和社会能力结合起来,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
其次,韩愈强调了实际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孩子的社会能力不仅仅来自书本知识,而是通过实际历练来训练和发展的,所以他提倡积极参加社会有益的活动,以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性。
这一学习观点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现在教育重视孩子们的社会性能力,而不仅仅是学术能力。
一个良好的孩子,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学会与人交往,让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效的成员。
最后,韩愈着重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书本知识是孩子们的基本素质,同时,他强调读书的方式也很重要。
他提出,学习要积极、积极思考,不能死记硬背,可以从深入浅出地理解,把学习融入到实践之中。
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我们可以借鉴韩愈的观点,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们掌握学习的技巧,积极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总之,韩愈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仍然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强调实践教育,重视书本知识,又提出如何有效地学习等观点,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现代教育者应该借鉴韩愈的思想,认真思考问题,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
他的思想观点丰富多样,深刻影响了后世。
以下是对韩愈思想要点的一些总结。
文化振兴思想:1. 以文化振兴为己任:韩愈对当时的文化境遇深感忧虑,主张恢复社会的精神与道德秩序,提倡文化的振兴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倡导国学:韩愈主张国学,认为传统文化是建设国家的根本,强调传统经学的学习和传承。
3. 忧国忧民:韩愈关注民生,主张求治、兴利、除弊,同时对官员清廉自律、为民服务提出要求。
教育思想:1. 倡导儒学教育:韩愈认为只有通过儒学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品质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作出贡献。
2. 强调实用教育:韩愈强调实用主义,主张将儒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立言之贤”即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3. 质疑科举制度:韩愈批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主张以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制度来代替科举制度。
政治思想:1. 廉政思想:韩愈主张官员廉洁自律,“不惜辞位以报国家之急”,强调政府官员要秉持道德操守,不为私利所动。
2. 君主专制:韩愈对君主专制体制持支持的态度,主张君主以德治国,但也提出了“上意苟合,奸臣乱之”这一对君主权力滥用的警示。
3. 民主思想:韩愈提出一些民主思想的影子,如反对封建等级制度,重视人民的意见和参政权,提出尊重人民的愿望和民意。
文学思想:1. 提倡古文运动:韩愈主张用古文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不满,同时批评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文风,倡导古文的复古。
2. 推崇诗歌:韩愈认为诗歌是最能表达人情感的艺术形式,提倡士人要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时事的看法。
3. 探讨言辞的力量:韩愈强调言辞的力量,认为言辞可以传递智慧、启发人心、引导社会舆论等,因此强调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作用。
修身思想:1. 追求胸怀宽广的人格:韩愈主张修身养性,提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追求,主张胸怀宽广、能容纳天下的人格修养。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25岁进士及第,三试于吏部而未获选,后历任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尊儒排佛,以卫道士自居,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尊师重道。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著述甚多,流行于世的有《韩昌黎全集》。
韩愈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韩愈处于唐朝衰退时期,因此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思想意识上,不满宗教的猖獗,主张复兴儒学。
韩愈基于自己指出,天下有贤才,四海之内,定有奇秀,关键在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政者不能识才、助才,致使大量人才被埋没。
他要求统治者首先必须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其次要给予特殊管理,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也就是把人才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人,要合理使用、优厚待遇、理解体谅。
同时,人才有高下大小之分,但各有其用,唯有长短大小各种人才合理组合,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知识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韩愈崇尚仁义。
韩愈还从和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多方面揭露了佛教。
道教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认为佛老师社会祸乱的根源。
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
二、“性三品说”教育作用论韩愈的教育理论也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他提出生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
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和情的关系是“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上品之性为善性,以仁德为主,通过其他四德,相应也产生上品之情,动而适中,符合五德的规范;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违背,七情也有时过分有时不及;下品之性为恶性,违背仁德,直情而行,不加控制。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对教师问题的论述、教学经验等四个方面对韩愈的教育思想进行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人才观性三品师说现代教育韩愈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尊奉为伟大的教育家。
韩愈作为一位正直而有抱负的文人,是主张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的。
他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问题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对教育问题十分关注,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他在教育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事迹如下:在其做四门博士、国子祭酒期间不停地四处讲学,激励提携后学;在其任潮州刺史期间捐资助学,大力兴办乡校,促进了潮州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韩愈所留下来的教育论著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才与教育问题的各个方面,其中许多都是具有建设性的观点。
从其主要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把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
人才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教育的过程。
韩愈所认为的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他个人的人才观。
要研究韩愈的人才观,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韩愈认为什么是人才这一基本问题,亦即人才在韩愈思想中有怎样的规定性。
但在其著作中韩愈并没有对人才这一概念下过明确的定义,因此我们只能从其留下的主要的著作中来窥知其梗概。
翻阅《与汝州卢郎中论荐候喜状》、《举张正甫自代状》、《举韩泰自代状》、《柳子厚墓志铭》、《荐张籍状》、《樊宗师状》等著作可以看出,人才这个概念在韩愈那里有多方面内容,包括(1)政治才能:如韩泰之治漳州与柳宗元之治柳州都受到韩愈的热情称赞,可见政治才能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备受其推崇。
(2)博学能文:韩愈所赞赏的众多人物都是具备渊博知识和文学创作能力的才俊。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韩愈主张“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够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
韩愈还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他还主张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韩愈还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他认为,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榜样,要能够唤醒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现代教育中,韩愈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的“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强调实用性的观点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他对教师重要性的强调也提醒我们,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并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韩愈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他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研究和总结韩愈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 南修武)人[91],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121],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 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120]、教育家。 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高举儒家道统的大旗,猛烈地反对佛老,提倡古文运动,以复兴儒道为己任。为了重振儒 家的道统,韩愈极力抨击佛道,尤其反对外来的佛教。他认为儒学的纲领是仁义道德,这 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韩愈提倡新古文,着眼于学古道。他认为学习古文首先要熟识其著作,吸收其精华,在此 基础上推陈出新 2. 学习问题(经验) 对于学习问题,韩愈既吸收前人的经验,更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第一,要努力勤学。他认为"业精于勤,荒与嬉",要取得学业的精进需要依靠勤学不辍, 一切知识可由勤学习得 第二,要多读博学。学先王之道的基本途径是读六艺之文,此外,还要尽量多读书,扩大 知识眼界
20xx韩愈的教Leabharlann 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目录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 教学5.论师道"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 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 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
道"
1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道"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道"
第三,要积极思考。对于经史百家 之书的学习,绝不可食而不化,要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才。他认为,一个人 的品德修养是至关重 要的,只有具备高尚 的品德,才能成为有 用之才。因此,他主 张教育应该注重人的 品德修养,注重培养 人的德行和才能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文化、 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其中,道德教育是 教育的核心,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 道德观念。同时,他也认为文化教育是教育 的基础,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 水平。此外,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也是教育 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科学 素养和艺术修养
-
1 教育目的 2 教育内容 3 教学方法 4 教师素质 5 教育评价 6 教育实践 7 教育思想的影响 8 教育思想在现代的意义 9 韩愈教育思想在现代的挑战与应对
韩愈的教育思想
以下内容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 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 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应该 以内容为主,形式为次要。他的教育思想也深 受其文学思想的影响,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德治 ,注重人的品德修养
再次,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代社会对教师 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教育科 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可 能还达不到这些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 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
14
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六)关于识别和扶植人才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并不缺乏,关键在 于有慧眼发现人才的“伯乐”。否则有人 才也会被湮没。他进一步指出,既然是千 里马,饲养和驾驭必有特殊要求。否则, “虽有千里之能”,但不以千里马待之, 它就无法跑得快,可能还不如普通的马。 韩愈认为,人才并不难得,关键在善于识 别人才,而且要有相应的扶持、培养人才 的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二)“顺天致性”的发展观 •
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 发展规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 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他在《种树郭橐TUO 驼传》中谈到一位种树能手郭橐驼,其经验 诀窍却非常简单,就是:“顺木之天,以致 其性。”也就是要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而 “不害其长”。只要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就可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一般人种 不好树,往往是因为“爱之过殷,忧之过勤, 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 •
(四)论择师的标准
只要掌握“道”在自己之前,就可以拜他为 师。他的结论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认为,有道者即 可为师,“道”是择师的根本标准。而且人各有 长处和短处,如果要求教师在一切方面都比学生 强的话,那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了。因此,韩 愈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 断。结成师生关系的唯一条件是:“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以是否有“道”, 是否先于学生掌握了某些专业,作为教师的基本 标准,以鼓励人们抛弃各种顾虑和成见,勇于拜 师求学。
• (三)论教师的任务 • 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 惑也”。即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 韩愈所谓的“道”,就是儒家之道,是探 讨自然与社会规律、法则的本质所在。 “师”掌握“道”,学生从师,就是从师 之“道” ,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如果教 师只是从事简单的文字的教学,“习其句 读”而已,不考虑“传道”的首要任务, 那就不成其为师。
韩愈的教育思想
何一个皇朝而达到新的高度。官学和私学并举,以官学为主干,私学为补充;在地方
行政区,建立州学、县学的学校网;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联系,向中央官学选送生员;
本
以儒家经典与历史文学为教育内容的传统经学和以应用知识为教育内容的专科性
章
学校并立;专设的学校与附设于事务部门的学校并行,构成适应国家需要的教育体系。
结
的兴盛,使不同形态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推动了多元文教事业的发展。
科举考试选士制度产生于隋,而发展于唐。统治者把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使科举考试制度成为c操cc 纵学校教育发展的杠杆。学校失去独立性,变为
科举制度的附庸,对以后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朝创立一些新的教育制度,唐朝加以继承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超过以前任
小
学校内部管理,也进一步完善。入学制度、学礼制度、教学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
结
度、休假制度等都以法制化的方式,组成一套管理制度。隋唐先进的教育制度,成为
东方邻国学习的对象,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ccc
在教育思想方面,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佛、道、儒三教为扩大社会影响、
提高政治地位开展激烈的竞争,教育思想的发展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在斗争过程中交
一、 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同情民众疾苦,主张减轻负担;反对 僧侣剥削,限制寺院经济。在思想意识上不满宗教猖獗,主张复兴儒学。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在道德规范方面,他把仁义与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 韩愈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 韩愈特别推崇孔丘和孟轲。韩愈还从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多方面揭露了佛教、道 教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一,佛、老是社会祸乱的根源。第二,佛、老是破坏 仁义道德的罪人。第三,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 韩愈主张排佛,令人注目的行动是元和十四年谏迎佛骨。
韩愈的道统观与教育思想
韩愈教育思想的儒学基础摘要:韩愈是中唐儒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一位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的的教育家。
韩愈一生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他的教育思想是对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尊师重道,并且在教育目的、教师职责、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学为儒道、传道授业等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
关键词:韩愈;道统观;儒学;教育主张韩愈,字退之,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思想上,他是复兴儒学的先驱。
苏轼曾撰文赞其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不仅在文学、思想领域颇有建树,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韩愈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师职责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均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韩愈提倡儒学的“道”,所以这些真知卓见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是韩愈关于“力排佛老,学为儒道”的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中唐时期,整个中国封建政治呈现明显的由盛转衰的迹象。
这对教育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曾经向平民普及的科举制度由初盛唐的勃勃生机至中唐已开始出现衰腐迹象,教育目的的急功近利使学校沦为“养士”的场所,教育之风浮夸。
在这种世风日下的情况下,韩愈曾四为学官,三任博士,以亲身教育实践,形成了力振衰败世风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济天下之溺的“道”就是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所以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明先王之教”,使人们明白“学所以为道”,使社会和百姓尤其是士人重新生发盛唐的精神气骨,从重新归本儒家教育,重新回归儒家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
一、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目的韩愈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道”为基础的,韩愈所谓的“道统”,即是指孔孟的仁义道德。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不仅阐明了自己的“道”,而且还对千百年来的儒学道统进行了追溯。
他说:“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写过《师说》这一篇文言文,那么你知道韩愈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韩愈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韩愈的教育思想1【诗人简介】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但是他的"崇儒卫道"则是封建糟粕。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所谓受业,是指使学生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
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
韩愈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的思想。
2、教师的标准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
衡量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启示韩愈认为,教育对上品的人和中品的人是起作用的。
对上品的人来说,“就学而愈明”;对中品的人来说,“可导而上下”;至于下品的人则是“畏威而寡罪”,即用刑法来统治,使他们畏惧而少犯罪。
他确认上品和下品的差别是固定不移的,所谓“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他说教育之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明先王之教。
韩愈在《原道》中曰:“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手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在德育方面,教育之内容包括仁义道德;在智育方面,包括《诗》《书》《易》《春秋》;在政治教育方面,包括礼、乐、刑、政。
概言之,韩愈极力主张:使受教育者继承与发扬儒家的“道统”。
韩愈思想中有不少儒家的东西,同时存在一些离经叛道的东西;有许多唯心主义的东西,亦有不少唯物主义的东西。
但总体而言,适合于当时社会发展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这样的思想状况,决定了他教育思想的复杂多元。
关于学习方法《进学解》本是一篇抒愤之作,但韩愈未拘泥于个人的进退得失,而是从进德修业的高度立意,使其成为一篇阐发自己人才学见解的重要文章。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进学解》)韩愈在《进学解》这篇文章中,对学习方法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诸如:一、“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韩愈告诉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业方面要达到“精”的程度,就要靠勤奋学习,如果整天嬉戏,就会使学业荒废;一个人要在德行方面有所“成”,就要勤于思考,如果只是随随便便,德行就会被毁掉。
二、“贪多务得”,提要钩玄。
韩愈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意思是说,知识不分大小,越多越好,广泛收集,为我所用。
从《师说》谈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最新教育资料
从《师说》谈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唐时的教育思想与唐代开明的政治制度相关联,唐王朝的学校制度和考试制度影响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当时首都长安有三个高等教育机构,隶属于尚书省的国子监,隶属于门下省的崇文馆和隶属于皇太子的崇文馆,纵观韩愈的一生所担任官职中与教育相关的有:四门博士、国子博士(都隶属于国子监下设的七学馆)等,这些都可以说是韩愈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最佳机会。
下文将就韩愈的教育思想做简单阐述。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轼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尽管这样,本文不想谈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只想就他的教育思想中的“师道”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师道韩愈的教育思想很丰富,有关于“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有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有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而本文仅仅探析他在《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纵观这篇文章,都在谈关于“从师的道理”,我把它大致分为这样五个部分:1.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开头作者就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即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古之圣人”,还是“今之众人”,都应该向老师学习。
为什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终不解矣。
”可见从师学习是很重要的。
从师求学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之一。
可是历史上自魏晋以来,由于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儒学的式微与佛教、道教逐渐盛行起来,这也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不愿为师的心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柳宗元所在的唐代中期,进而在当时出现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在当时那种社会风气下人们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老师的概念。
倘若有人提及“老师”两个字便会遭受讥讽,认为那个人是狂人。
也许我们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没有什么,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是难能可贵的。
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原文是这样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思想教育最后总结为
韩愈思想教育最后总结为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思想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韩愈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注重提倡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培养人的正直品质、提高人的知识水平、提升人的实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对韩愈思想教育作一个1000字的总结。
首先,韩愈强调培养人的正直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成为一名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他在《师说》一文中明确指出:“敦品尚学,则功名之不立者寡矣。
”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方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人格涵养,从而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韩愈注重提倡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及作用。
他在《师说》中说:“读有三到,心到即正,思到即智,意到即老。
”他强调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际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他认为,应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韩愈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他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韩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韩愈思想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注重提倡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及作用。
此外,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教育思想的心得
韩愈的教育思想---以复兴儒学为己任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盂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所处的唐中后朝,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
为了扭转“不以师传为荣而以求师为耻”的轻师道的粗俗风气,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提出不少教育主张。
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
他作《师说》、《进学解》,采取措施,严选学官,整顿国学,重视地方教育,作《子产不毁乡校颂》,捐薪兴办州学,热心奖教后进,“韩门弟子”众多,在唐代有很大影响。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阐述“师道”的经典传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教学思想。
透过《师说》,我们可以对韩愈的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学习观、教师观及师生观等教学思想进行分析与论述。
韩愈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复古求中兴”。
所谓“复古”就是振兴儒学。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并实践之。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转化。
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
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内使性移动。
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
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说,对宋明理学是有影响的。
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韩愈在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之后、佛学广泛流传之际,重新打起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号。
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学所以为道”,从而提出了“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什么是“明先王之教”?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他认为,把这些内容学好了,便可以运用无穷。
总之他认为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本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推荐下载】韩愈及其教育思想-推荐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
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
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
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
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
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
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
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
元和12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
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
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年病卒,享年57岁。
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
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
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
他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
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说明识马者难得。
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
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
“虽有名马”,而“不以干里称也”。
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
“马也虽有干里之能” ,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 ,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
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
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 。
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
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地感受。
他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八《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
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 。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他所说的“勤” 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多体会),日以继
夜地学习。
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 ,“焚
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
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
用无遗”。
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
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 提其要”、
"钩其玄" 。
这就是说,教学时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韩愈还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他反对“学虽勤而不语(由)其统,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所谓“不由其统”,就是不由系统方面着手,不解其始末,只是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所谓"不要其中大是指讲得虽多,而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不切中要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是无益的。
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讲出关键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他提出“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浸在典籍浓厚很吃馥郁的香气中,细微咀嚼与体味着其中的精华。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 ,要“师其意不师其辞” 。
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
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
所谓“降而不能乃剽贼” 。
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他不赞成“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那种谨小慎微地追随世俗,没有创见地抄袭窃取一些陈旧书籍,是没有出息的。
他赞成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抒
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并且能“闳其中而肆其外”,学问博大精深,
形式丰富多彩,风格雄浑豪放。
他鼓励创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
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韩愈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很好地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
"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
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扬弃他的“崇儒卫道”的精神,可以做为我们教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