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
为了扭转这种轻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为师。
《师说》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广,本文只对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教师的任务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
“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某某某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某某某治服务的某某某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传授儒家的经典。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
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
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难,都是以传道为教育目的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生存常识,并通过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道”与“业”方面的疑惑,达到使学生领悟“道”的内涵,最终使儒家道统代代相传的目的。
韩愈指出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不是“业”,更不是“惑”,而是“道”。
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师的重要性《师说》中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一)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师说》中,在该文中,他提倡尊师重道。
(1)尊师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
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最后,还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国运转衰,儒学失去了宣传阵地,佛、道宗教势力膨胀,韩愈提出尊师重道来维护儒家的道统,重振儒道,抵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总之。
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传和古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传道是首要任务,授业和解惑是过程与手段。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提出的学无常师、唯道是求的观点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有积极意义。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
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学生向老师学习,但不必迷信和盲从老师。
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的一种否定。
这种含有辩证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相互尊重与学习,提倡建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韩愈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二)一、韩愈的教师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
韩愈的教师观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其教师观,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重振儒学的卫道者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韩愈一生有很长时间在从事教育活动,曾先后担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及国子祭酒等,对国学进行整顿,还积极倡导恢复地方官学等。
韩愈的著作被编为:《韩昌黎集》。
在思想文化方面,韩愈主张复兴儒学,认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就必须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支柱,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号召,尤其反对佛教。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在道德规范方面,他把仁义与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
他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排出儒家圣人的序列,以表示儒道源远流长,有传承的系统,居于中国历史上正统地位。
他特別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孟子之后,圣人之道无人继传。
他鼓起任道的勇气,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兴而传。
故称韩愈为“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其道统学说的建立,加强了儒学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意识。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又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教育作用论。
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他将人性分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上教者可导而上下"。
但是他认为上品虽不变,但“就学而愈明”,其善性接受教育后可以发扬光大;人性中除性外,还有情,情是性接触到外界事物后而产生的内心反应。
情亦分三品,是性的表现:“接于物而生也”。
具体说,情有七种表现,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如是上品之性,其七情的表现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中品之性,“中焉者可导而上下”,其七情的表现或过分,或不足,对于仁德有所违背,不能恰如其分。
下品之性,“下焉者畏威而寡罪”,对于七情不能控制,率性而为。
教育的作用在于绝邪情,使天情得到发展,即顺性而克情。
“上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从天生不平等性来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韩愈(768-824)是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源于先秦诸子思想,但他也加入了一些新想法。
他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涉及传播良好价值观和道德。
他认为,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是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以及关注和教育孩子们。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也同样重要,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韩愈教育思想强调儒家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认为人的成长应该全方位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智力层面上。
这正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具备社会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科学知识,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良好习惯和社会能力结合起来,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
其次,韩愈强调了实际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孩子的社会能力不仅仅来自书本知识,而是通过实际历练来训练和发展的,所以他提倡积极参加社会有益的活动,以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性。
这一学习观点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现在教育重视孩子们的社会性能力,而不仅仅是学术能力。
一个良好的孩子,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学会与人交往,让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效的成员。
最后,韩愈着重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书本知识是孩子们的基本素质,同时,他强调读书的方式也很重要。
他提出,学习要积极、积极思考,不能死记硬背,可以从深入浅出地理解,把学习融入到实践之中。
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我们可以借鉴韩愈的观点,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们掌握学习的技巧,积极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总之,韩愈在古代的教育思想仍然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强调实践教育,重视书本知识,又提出如何有效地学习等观点,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现代教育者应该借鉴韩愈的思想,认真思考问题,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
他的思想观点丰富多样,深刻影响了后世。
以下是对韩愈思想要点的一些总结。
文化振兴思想:1. 以文化振兴为己任:韩愈对当时的文化境遇深感忧虑,主张恢复社会的精神与道德秩序,提倡文化的振兴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倡导国学:韩愈主张国学,认为传统文化是建设国家的根本,强调传统经学的学习和传承。
3. 忧国忧民:韩愈关注民生,主张求治、兴利、除弊,同时对官员清廉自律、为民服务提出要求。
教育思想:1. 倡导儒学教育:韩愈认为只有通过儒学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品质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作出贡献。
2. 强调实用教育:韩愈强调实用主义,主张将儒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立言之贤”即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3. 质疑科举制度:韩愈批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主张以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制度来代替科举制度。
政治思想:1. 廉政思想:韩愈主张官员廉洁自律,“不惜辞位以报国家之急”,强调政府官员要秉持道德操守,不为私利所动。
2. 君主专制:韩愈对君主专制体制持支持的态度,主张君主以德治国,但也提出了“上意苟合,奸臣乱之”这一对君主权力滥用的警示。
3. 民主思想:韩愈提出一些民主思想的影子,如反对封建等级制度,重视人民的意见和参政权,提出尊重人民的愿望和民意。
文学思想:1. 提倡古文运动:韩愈主张用古文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不满,同时批评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文风,倡导古文的复古。
2. 推崇诗歌:韩愈认为诗歌是最能表达人情感的艺术形式,提倡士人要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时事的看法。
3. 探讨言辞的力量:韩愈强调言辞的力量,认为言辞可以传递智慧、启发人心、引导社会舆论等,因此强调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作用。
修身思想:1. 追求胸怀宽广的人格:韩愈主张修身养性,提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追求,主张胸怀宽广、能容纳天下的人格修养。
论述韩愈的教育思想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学校教育与措施,论教学,论学习,以及论师道,同时韩愈的教育思想有其重要的历史影响。
一,教育思想㈠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⒈论人性韩愈从天命论出发,论述人性三品,借以说明教育的作用和规定教育权利。
韩愈制定性三品的理论,其现实的政治意义就是以人性的等级来作为社会阶级划分的依据,统治者是上品,劳动人民是下品,处于两者之间是中品。
⒉教育作用⑴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⑵由人性而规定教育的权利⑶由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㈡论学校教育与措施韩愈认为治国人才依靠教育培养,他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一些措施。
⒈用德礼而重学校⒉学校任务在训练官吏⒊整顿国学⒋恢复发展地方学校㈢论教学⒈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修先王之道”,而其途径则是“读六艺之文”。
⒉教学内容韩愈以儒学为教学指导思想,严格选择学习内容,规定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
同时韩愈认为要学习古文应该选择古代名家作为学习典范。
⒊教学方法⑴重视因材施教⑵注意生动活泼㈣论学习关于学习问题,韩愈吸收前人的经验,更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⒈要努力勤学⒉要多学博学⒊要积极思考㈤论师道⒈尊师原因: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师说》在认识论上倾向唯物主义,人非生而知之者,因而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学习一定要有教师指导,教师是社会必需。
⒉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总结了以往教师工作的经验,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授业”是儒学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⒊求师要求:以“道”为求师标准,主张“学无常师”韩愈认为求师的目的是为学“道”,办法是“学无常师”。
他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道”,学生求学的任务主要是在“学道”,能否当教师也就以“道”为标准来衡量。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25岁进士及第,三试于吏部而未获选,后历任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尊儒排佛,以卫道士自居,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尊师重道。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著述甚多,流行于世的有《韩昌黎全集》。
韩愈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韩愈处于唐朝衰退时期,因此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思想意识上,不满宗教的猖獗,主张复兴儒学。
韩愈基于自己指出,天下有贤才,四海之内,定有奇秀,关键在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政者不能识才、助才,致使大量人才被埋没。
他要求统治者首先必须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其次要给予特殊管理,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也就是把人才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人,要合理使用、优厚待遇、理解体谅。
同时,人才有高下大小之分,但各有其用,唯有长短大小各种人才合理组合,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知识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韩愈崇尚仁义。
韩愈还从和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多方面揭露了佛教。
道教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认为佛老师社会祸乱的根源。
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
二、“性三品说”教育作用论韩愈的教育理论也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他提出生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
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和情的关系是“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上品之性为善性,以仁德为主,通过其他四德,相应也产生上品之情,动而适中,符合五德的规范;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违背,七情也有时过分有时不及;下品之性为恶性,违背仁德,直情而行,不加控制。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发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发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独创的教育主张,研究他的活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当代幼儿教育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活教育的目的蕴含丰富的哲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强调了从小塑造儿童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性,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相结合的思想。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是活教育的课程论。
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它以“做”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各个学科互相渗透,方便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
提倡儿童在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二、“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启示“活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并且具有创造性,给中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教育财富,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要重视幼儿的想像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幼儿的言语、动作、感知、思维、想像等方面。
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像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陈鹤琴认为儿童本来就具有很高的创造力,有一种创造的欲望,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启发,幼儿的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艺术创作也是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形式。
主要的活动有音乐、舞蹈、绘画、剪纸等。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对幼儿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
要给幼儿出错的权力,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难免会出现错误。
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必须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保证其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创造,愉快地表达,引导幼儿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 6 8年,卒于公元824年。
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
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
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
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
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
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
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 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 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
元和12 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
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
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 年病卒,享年57岁。
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
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
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
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愈(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韩愈主张“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够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
韩愈还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他还主张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韩愈还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他认为,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榜样,要能够唤醒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现代教育中,韩愈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的“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强调实用性的观点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他对教师重要性的强调也提醒我们,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并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韩愈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他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研究和总结韩愈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 南修武)人[91],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121],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 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120]、教育家。 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高举儒家道统的大旗,猛烈地反对佛老,提倡古文运动,以复兴儒道为己任。为了重振儒 家的道统,韩愈极力抨击佛道,尤其反对外来的佛教。他认为儒学的纲领是仁义道德,这 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韩愈提倡新古文,着眼于学古道。他认为学习古文首先要熟识其著作,吸收其精华,在此 基础上推陈出新 2. 学习问题(经验) 对于学习问题,韩愈既吸收前人的经验,更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第一,要努力勤学。他认为"业精于勤,荒与嬉",要取得学业的精进需要依靠勤学不辍, 一切知识可由勤学习得 第二,要多读博学。学先王之道的基本途径是读六艺之文,此外,还要尽量多读书,扩大 知识眼界
20xx韩愈的教Leabharlann 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目录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 教学5.论师道"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 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 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
道"
1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道"
1.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2."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3.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教学5.论师道"
第三,要积极思考。对于经史百家 之书的学习,绝不可食而不化,要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才。他认为,一个人 的品德修养是至关重 要的,只有具备高尚 的品德,才能成为有 用之才。因此,他主 张教育应该注重人的 品德修养,注重培养 人的德行和才能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文化、 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其中,道德教育是 教育的核心,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 道德观念。同时,他也认为文化教育是教育 的基础,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 水平。此外,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也是教育 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科学 素养和艺术修养
-
1 教育目的 2 教育内容 3 教学方法 4 教师素质 5 教育评价 6 教育实践 7 教育思想的影响 8 教育思想在现代的意义 9 韩愈教育思想在现代的挑战与应对
韩愈的教育思想
以下内容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 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 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应该 以内容为主,形式为次要。他的教育思想也深 受其文学思想的影响,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德治 ,注重人的品德修养
再次,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代社会对教师 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教育科 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可 能还达不到这些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 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
14
韩愈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
韩愈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韩愈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坚持正义,不为权势所动摇。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韩愈提倡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他反对盲目崇拜古人,主张根据时代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
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韩愈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种重视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韩愈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他坚持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勇于创新,重视教育,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韩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浅谈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韩愈的教育思想
浅谈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韩愈的教育思想摘要:韩愈(768―824),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韩愈重视教育,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且亲身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主张、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师说》、《进学解》、《原毁》等著作中。
他对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以及教学实践的论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韩愈;教育目的;教育作用;师道;教学经验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后世大多推崇韩愈的文学创作,对他的散文评价很高,明人更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实际上,韩愈也是古代除孔子之外的,对中国教育思想最大的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涵盖了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师职责、师生关系、教学经验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对于教师职能、师生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无疑开创了中国教育界的先河,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教育目的,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是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要求的体现。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韩愈,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因此,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实际上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目的,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①。
韩愈在他的教育论著《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
②韩愈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明明德”),在他看来,只有具备较高德行的人才是人才的最基本的要素,韩愈认为,人具有了光明的德性,就能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并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且保持不变。
在他看来,忠君、清政、兼礼法、继传统是社会对人的总体要求,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培养忠诚君主的人、培养廉洁清明的人、培养懂礼法的人,培养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人,而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治国、平天下”)。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的比较著名的一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韩愈用六百余字立显“为人师”的真知灼见。
作为我国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被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的韩愈,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官学衰落时期,,正在国子监任教的他作《师说》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他文中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将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大学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专业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个教育体系中出现了许多的漏洞。
在知识和能力体系方面,大学生陷入了“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怪圈,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道德教育体系方面,“某某高校女生跳楼自杀”“某某大学学生投毒案”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接连发生,面对这时常在新闻上出现的高校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学校怎么了?教育怎么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教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时,我们不妨反思传统文化,从韩愈《师说》的中浅谈韩愈传统教学思想,反思当前的教学问题,力图重整目前的教育问题。
一、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1.教师职责在《师说》中,韩愈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开头,指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原指意传授儒家的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目的仁义道德,演变至今天,指的是思想和德育教育,韩愈将其列为教师的职责之首,认为“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在千余年以前,韩愈就提倡要重视道德的教育。
而“授业”指的是传授知识,在当时指讲授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今天则指的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技巧等,对大学生而言应该指大学课程中的理论、专业知识,韩愈认为,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
韩愈的教育思想书院
第三、设立四门 学,允许八品至庶人 子弟入学,扩大了中 小庶族地主子弟入学 深造的机会。 第四、改革科举 考试方法。科举考试 先策论 ,后诗赋。
二、熙宁兴学 由王安石主持和推动。 “教,养,取,任”的人才培养思想 : “教”是培养人才。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 系统,要使“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 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养”是给人才以合理待遇。即“饶之以财,约 之以礼,裁之以法”。要保证人才有充足的物质 待遇,同时以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他们,对违 反者以法制裁。 “取”是选拔人才。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选 拔,经严格考核,“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 下而官使之”。 “任”是任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职 务,并“使之得行其意”,充分施展个人才干。 只要胜任,就应保持稳定,不要频繁调动;如不 称职,就应坚决罢免。
补充:北宋的三次兴学
宋初,官方忙于加强中央集权,防范 地方割据势力,未开放地方官学的兴办, 中央也只是继承了原来的国子监。到北宋 中叶,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 三次兴学之举:
一、庆历兴学
由范仲淹 (989-1052年)主持推动。 第一,诏州县立学,选部属官或布衣宿学 之士为 教授,并立听讲日限,规定士须在学校习业300日, 方许应举。 第二,振兴太学 ,引进胡瑗 (993-1059年)的苏 湖教法(在主持苏湖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 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 达用(研究儒家经典著作的思想原理,强调学生的道 德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实际治事的能力,教育内容要 对社会有实际应用的价值),”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 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 “明体”之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 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 其他科。胡瑗的苏湖教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 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写过《师说》这一篇文言文,那么你知道韩愈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韩愈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韩愈的教育思想1【诗人简介】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但是他的"崇儒卫道"则是封建糟粕。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所谓受业,是指使学生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
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
韩愈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的思想。
2、教师的标准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
衡量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启示韩愈认为,教育对上品的人和中品的人是起作用的。
对上品的人来说,“就学而愈明”;对中品的人来说,“可导而上下”;至于下品的人则是“畏威而寡罪”,即用刑法来统治,使他们畏惧而少犯罪。
他确认上品和下品的差别是固定不移的,所谓“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他说教育之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明先王之教。
韩愈在《原道》中曰:“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手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在德育方面,教育之内容包括仁义道德;在智育方面,包括《诗》《书》《易》《春秋》;在政治教育方面,包括礼、乐、刑、政。
概言之,韩愈极力主张:使受教育者继承与发扬儒家的“道统”。
韩愈思想中有不少儒家的东西,同时存在一些离经叛道的东西;有许多唯心主义的东西,亦有不少唯物主义的东西。
但总体而言,适合于当时社会发展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这样的思想状况,决定了他教育思想的复杂多元。
关于学习方法《进学解》本是一篇抒愤之作,但韩愈未拘泥于个人的进退得失,而是从进德修业的高度立意,使其成为一篇阐发自己人才学见解的重要文章。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进学解》)韩愈在《进学解》这篇文章中,对学习方法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诸如:一、“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韩愈告诉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业方面要达到“精”的程度,就要靠勤奋学习,如果整天嬉戏,就会使学业荒废;一个人要在德行方面有所“成”,就要勤于思考,如果只是随随便便,德行就会被毁掉。
二、“贪多务得”,提要钩玄。
韩愈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意思是说,知识不分大小,越多越好,广泛收集,为我所用。
韩愈思想教育最后总结为
韩愈思想教育最后总结为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思想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韩愈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注重提倡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培养人的正直品质、提高人的知识水平、提升人的实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将对韩愈思想教育作一个1000字的总结。
首先,韩愈强调培养人的正直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成为一名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他在《师说》一文中明确指出:“敦品尚学,则功名之不立者寡矣。
”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方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人格涵养,从而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韩愈注重提倡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及作用。
他在《师说》中说:“读有三到,心到即正,思到即智,意到即老。
”他强调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际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他认为,应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韩愈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他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韩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韩愈思想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注重提倡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及作用。
此外,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教育思想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对教师问题的论述、教学经验等四个方面对韩愈的教育思想进行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人才观性三品师说现代教育韩愈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尊奉为伟大的教育家。
韩愈作为一位正直而有抱负的文人,是主张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的。
他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问题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对教育问题十分关注,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他在教育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事迹如下:在其做四门博士、国子祭酒期间不停地四处讲学,激励提携后学;在其任潮州刺史期间捐资助学,大力兴办乡校,促进了潮州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韩愈所留下来的教育论著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才与教育问题的各个方面,其中许多都是具有建设性的观点。
从其主要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把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
人才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教育的过程。
韩愈所认为的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他个人的人才观。
要研究韩愈的人才观,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韩愈认为什么是人才这一基本问题,亦即人才在韩愈思想中有怎样的规定性。
但在其著作中韩愈并没有对人才这一概念下过明确的定义,因此我们只能从其留下的主要的著作中来窥知其梗概。
翻阅《与汝州卢郎中论荐候喜状》、《举张正甫自代状》、《举韩泰自代状》、《柳子厚墓志铭》、《荐张籍状》、《樊宗师状》等著作可以看出,人才这个概念在韩愈那里有多方面内容,包括(1)政治才能:如韩泰之治漳州与柳宗元之治柳州都受到韩愈的热情称赞,可见政治才能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备受其推崇。
(2)博学能文:韩愈所赞赏的众多人物都是具备渊博知识和文学创作能力的才俊。
(3)尤重德行:韩愈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在其眼中德行才是人才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
综上,我们可以归结为德行与艺业两个方面。
我们可以进一步把韩愈对人才的要求概括为:忠君、清政、兼礼法、继传统。
为此,韩愈阐发了《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进一步将其培养目标标准化,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韩愈起,《大学》的地位逐渐被提高了。
宋朝以后,《大学》便成为独立的儒家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同时韩愈认为人的才具各有不同,因而其用也有差异。
在《进学解》中,他说“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也,斧斤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端量长,惟器适用者,宰相之方也”。
他以木材和药材为例来说明人才问题。
木材与药材是有不同特点的,因而其用途也是不同的。
人才也是如此,因而是不能齐一等同的。
这种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来看无疑都是正确的。
韩愈深知人才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很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从而使人才能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
韩愈所追求的人才理想是“士得其所”。
在《马说》中,他用识马的道理来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
他认为天下有贤士,四海之内定有其秀,关键在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正是由于统治者不识才、不惜才,才致使大量的人才的被埋没。
这是其基于自己“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的切身体会。
这一建议同样也是有建设意义的,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他认为人才就应有别与常人,而受到特别的优待与赏识。
只有优待与善待人才,给人才以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人才才能够为我所用。
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在培养、选拔、任用人才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教育作用这里所说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发迹人性上的作用。
韩愈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是建立在其“性三品”学说上的.对于人性问题,我国古代许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谈及。
就儒家而言,在韩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恶”“、性三品”等学说。
他们谈论“人性”的目的是为其封建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
他们认为统治阶级均受命于天,生来就是“治人者”,劳苦大众生来就是“愚”的、“恶”的,是“治于人者”。
韩愈是典型的“性三品”论者。
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其这一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就其根源来说,他的“性三品”学说是直接继承于董仲舒的“性三品”学说的。
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与物而生也。
”他把性与情并提,并把“性”作为“情”的基础。
其中人“性”中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德。
“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以仁德为主,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
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
情是与性相对的,它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
他认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是要求其七情适中的,但往往却“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则“直情而行”,毫不加以控制。
他的“性三品”学说奠定了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他与“性三品”学说相联系的教育作用观点: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教育对不同的人是起不同的作用的。
教育虽然有重要作用,但教育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他说“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焉可导而上下”“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他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品”是“不移”的。
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
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之内使“性”发生移动。
韩愈的“性三品”学说坚持具有上下品的人的“品”是不可移的,教育对“下品”的人是不起作用的,“下品”的人只能用刑罚来使之畏惧,使其收敛其恶行。
这样一来,势必造成教育的作用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也是其教育思想中的一大明显的缺憾与局限。
三、教师问题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
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师说》一文被世人公认为是韩愈最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中蕴含的思想构成了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
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性的产物,而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唐德宗贞元18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且这种风气从魏晋开始已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
这种风气并已严重影响到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敢于“抗颜为师”,而且做《师说》劝诫世人要尊师重道。
当时柳宗元对韩愈的这种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从中可见当时此文的写作,是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魄力的。
《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其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此后许多教育家都对此发表评论。
它的思想意义更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为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
《师说》中精湛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此后历代教育工作者。
它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非常珍贵的一份教育文献与遗产。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存在的必要性。
《师说》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论点,直接否定了“人生而知之”的论点,成为“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的可靠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很具现实意义的,它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有力批判。
(二)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我国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的论述。
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揭示出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
它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天职。
他认为上述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
三项职责有轻有重,有先有后,因而应有主有次、前后有序地来进行,决不能本末倒置而舍本逐末。
(三)提出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师生之间应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道”是师生关系联系的纽带和中介,能否为师应用“道”来衡量。
人不分贵贱与长少,只要有“传道”“授业”的本领,就具备了做教师的条件。
这种以“道”为师、“学无常师”的主张在当时对打破士大夫妄自尊大的心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四、教学经验韩愈不仅自己勤奋求学,而且亲自参加教育实践活动,招收并教育过很多学生。
所以,在自学和教学方面均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解。
可归纳如下:(一)重视因材施教。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人的才具各不相同这一人才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的能力、特点是不相同的,因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加以对待。
他以工匠使用木材为例来说明了这一观点。
最重要的是他还进一步把因材施教与因才使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一教学经验至今仍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并被他们进一步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的生动活泼。
韩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生动活泼。
他说“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教学是一种感情艺术,因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与教学的严肃性并不是对立的。
对其学生张籍对他这一问题的批评,他曾经这样辩解道“驳杂之讥,前书尽之吾子复之,昔夫子犹有所戏。
《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
恶害于道哉?吾子其未之思乎!”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这是他多年教学经验得出的精辟的论断。
试想一个对教育对学生漠不关心的人,他是不可能去想如何使课堂活跃起来这一类问题的。
他能实现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不拘俗套的原因正是在于他能“抗颜为师”、“以师自任”及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深厚感情。
(三)写作教学上的创见。
在写作教学上,韩愈也是十分有见地的。
他从“文以载道”观点出发,主张“以道弘文”。
他认为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是为道服务的。
他认为“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
他还认为写文章要奇雄简约,浩浩荡荡,形成一种势不可挡之势。
因而他的文章能自成体系,形成所谓“韩文”派,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总之,韩愈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认真的研讨与大胆的借鉴。
现代教育是指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为宗旨的教育。
它的目标已凸显出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等特征。
这同时也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