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大国技术赶超的大胆切入和系统研究——《要素禀赋、技术能力

合集下载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0年国考申论热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热点背景】2019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扩大国际创新合作。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

【综合分析】[提出观点]解决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短板问题,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权威论述]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攻坚克难。

——习近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习近平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一一习近平[重要意义]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根本上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20世纪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制造强国的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在装备、材料、信息、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仍有较大距离,症结就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新动能首先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的直接结果。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等领域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以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

同时,新动能还源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保障产业安全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上对我实施出口管制,我国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互联网、高端生产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都存在产业安全风险隐患,相关制造业不仅面临低端锁定困境,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演化经济学中的技术赶超理论:研究进展与启示

演化经济学中的技术赶超理论:研究进展与启示
面 的技 术赶超 仍 , 一个 国家 的工 业化 及其 经 济 发 展应 遵 循 这 种 成
本 比较优 势 , 因此 发展 中 国家 应充 分 发 挥 生 产 要 素 ( 如 劳动 力 ) 的低成 本 优 势 , 通 过 发 展 资本 和 技 术 密 集 程 度 较低 的劳 动密 集 型 产业 来促 进 经 济增 长 J , 以此促 进 比较优 势实 现“ 劳 动力 …资本一 技术 ” 的动 态 升级 , 最终 实现 经济发 展 、 技 术赶 超 以及与发 达 国 家“ 趋 同” 。这些学 者 认 为 , 正 足 这种 比较 优 势 为发 展 中国家 的经济 发展 和技术 赶超 提供 了可能 。持 后 发优 势 理 论 观 点 的 学 者 主 要 秉 承 A l e x a n d e r
第 3 4卷 第 9期 2 O1 5生 9月
Vo 1 . 34。 NO. 9
Se p.,2 01 5
演 化 经 济 学 中的技 术 赶 超 理 论 : 研 究 进 展 与 启 示
黄 宁 , 张 国胜
( 云南大学 发展研究院 , 昆明 6 5 0 0 9 1 )

要: 通过 对技 术赶 超 理 论 的研 究 文 献 进 行 回 顾 , 分 析 了 演 化 经 济 学 中技 术 赶 超 理 论 的 逻 辑 、 经 济 史和
国 家创 新 系统 的 机 能 并 增 强赶 超 机 遇 的 能 力 。


关键词 : 演化 经 济 学 ; 技术赶超 ; 技术轨道 ; 机会窗 口
术 y

中 图分 类 号 : F 0 1 9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9 8 0 X( 2 0 1 5 ) 0 9 —0 0 3 2 —0 6

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综述

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综述经济001 陈亮一面临的问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汽车的“大病”。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采取的“跟随和模仿”策略既是后来者赶超的捷径,又是制约后来者发展壮大的瓶颈,如果我国的汽车企业仅仅满足于做领先者的加工厂,不能迅速通过自己的核心技术脱颖而出,丰田和吉利、奇瑞与通用的知识产权纠纷就会接踵而来。

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我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企业才可能自主发展。

这一点,许多企业都深有体会,特别是那些被外资方制约了对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行研发的合资企业。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完全自主的开发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摆在中国汽车企业及其扶持者——政府面前的是如何在合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寻求均衡点,使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壮大。

二、理论观点综述:在对待发展中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选择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支持“拿来主义”,主张合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充分利用国外技术是尽可能地赶超的捷径后发优势理论:1993年布雷兹斯(Brezis)、克鲁格曼(Krugman.P.)和齐丹(Tsiddon)建立了“蛙跳”模型,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进步发展战略时,其技术选择不仅要充分注意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就业压力,而且还要遵循技术进步的规律,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力争成功地跨越那些可以跨越的技术发展阶段。

这样,才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完全有可能超越后者。

技术差距理论:波斯纳(Posner.M)认为产生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

已经完成技术创新的国家,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凭借其在技术上的优势而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产品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与未进行技术创新的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且导致了该技术的国际贸易。

随着该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扩大,为了进一步追求超额利润,技术创新国家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技术转让,其他国家也会因该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示范效应,或进行研究与开发最终掌握该项技术,从而导致技术差距的缩小。

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与技术选择——基于要素替代弹性分析的经验研究

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与技术选择——基于要素替代弹性分析的经验研究
速增 长 ] 。
与发 达 国家诱致 性技 术变 迁不 同 , 中 国“ 强制 性技 术变 迁 ” 是依 赖 国家主 导 下 的要 素价 格非 市 场
化来实现的 。苗文龙等¨ 发现 1 9 5 3~ 2 0 0 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仍然是投资扩张并且 投资效率下降 , 将其归因于技术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而未能充分利用转轨经济中产生的剩余劳动 力; 张军¨ 纠 指出, 地方政府干预信贷市场的体制性扭 曲使得乡镇企业高速扩 张、 加速资本深化 , 选择 了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 , 偏离 了劳动密集型 比较优势。甚至有城市政府通过产业发展政策 , 枉顾地区 要素禀赋结构基础而直接 “ 培育” 现代产业 。史晋川等 利用工业行业数据讨论 了国有和非 国有 经济部门资本和劳动两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 。正是我 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体制差异使得劳动 力市场存在多重市场分割, 同时 , 政府 和国有垄断部门以低于市场甚至零成本获得廉价和充足 的资 本, 导致资本被过度使用 , 两方面同时作用加大了资本 、 劳动价格 的扭 曲程度¨ 。要素价格扭曲造成 的资源使用结构扭 曲影响着企业的要素使用方式和技术选择机制 , 制约着我 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因而 , 企业技术选择不仅取决于要素效率水平提升的相对速度( 技术进步偏 向性 ) , 还取决于要 素成本最小化决定 的要素投入组合经济性 , 要素替代弹性分析正是从成本最小化和产 出收益最大化 的有机统一为 目标配置资源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来揭示企业 的生产决策过程的。如果技术进步是资本 增强型且资本/ 劳动呈互补关系 , 技术进步将更偏 向于提高劳动 的边际产量 , 导致生产 中投入更多 的 劳动; 如果资本/ 劳动呈替代关系 , 技术进步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更多 , 生产中会使用更多的资本。资 本/ 劳动替代弹性值越大, 资本和劳动在生产 中的相似程度越高 , 根据资本/ 劳动相对价格的微小变 化, 企业就越易于对资本/ 劳动投入 比做出相应 的较大调整 , 以便更多地使用相对价格 较低 的要素。 较高的值意味着不仅可 以改变而且能 以类似于技术进步的方式拓展生产可能性集合 。

国际经济学之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之要素禀赋理论

图 3-1
图3-1中,EA、EB分别 表示A、B两国的要素 总量组合
ρA>ρB ,故A国为资本 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 劳动丰富的国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 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 Kx/Lx,大于Y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 入比例Ky/L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
• 需要强调的是:
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 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 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 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 以实现。
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 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 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 H-O定理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 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 本节主要介绍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旨在说明国
际贸易是如何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生产要素的再配 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重要的寓意:
(二)固定要素比例生产技术在现实中很难找到。 对于绝大多数产品来说,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是可 变的,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可互相替代使用。 当生产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上升,即资本变得昂贵时, 所有厂商大都倾向于减少资本的使用量,而用较廉价的劳 动代替原来使用的一部分资本,因此所有部门生产的资 本—劳动比率都可能因资本价格上涨而下降;同样当劳动 价格相对上升时,各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将提高。

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

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

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

首先,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的模式,而是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并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等。

而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自主创新,中国可以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取得突破,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安全能力。

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科技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核心技术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只有拥有技术的自主权,才能真正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安全。

而缺乏核心技术的依赖会使国家在科技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制约和威胁。

第四,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可以推动人才培养和吸引。

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创新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来支撑。

而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

通过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可以不仅为核心技术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可以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所以说,加强国家核心技术研究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赋予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附答案(通用版)

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附答案(通用版)

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附答案(通用版)选择题政府突出抓的四件事()。

A、大兴调查研究之风B、坚决守住廉洁底线C、扎实推进依法行政D、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答案:ABCD新一届政府的工作要()。

A、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B、坚持全面从严治党C、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D、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答案:ACD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融通发展区域生态工信部强调,我国要努力实现集群()的双轮驱动。

A、组织变革B、自主研发C、改革突破D、技术创新E、科技进步答案:AD我国地方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

A、孤岛化现象B、同质化问题C、精细化不足D、无序化发展E、特色化较弱答案:ABD以集群为载体打造融通发展的区域生态体系,强调不断增加集群数量,下列哪些措施有助于发展集群?()A、招商引资B、政府强力扶持C、加大资金投入D、照搬照抄别国经验E、孵化成长答案:AE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A、长江B、祁连山C、贺兰山D、三江源E、秦岭答案:BCDE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的治水思路。

A、速度优先B、节水优先C、空间均衡|D、系统治理E、两手发力答案:BCDE黄河文化根基深厚,孕育了()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

A、河洛文化B、齐鲁文化C、河湟文化D、晋中文化E、关中文化答案:ABCE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任务繁重艰巨。

A、地域广B、人口少C、地域小D、人口多E、地域中等答案:AD《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生产力布局中坚持节水优先,细化实化()举措。

A、以水定城B、以水定地C、以水定产D、以水定向E、以水定人答案:ABCE开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大问题研究力度,聚焦()等领域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
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的生产的商品偏好要素分配收入商品需求要素的派生需求要素价格技术要素供给ho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商品价格商品成本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的相对丰缺要素的相对价格生产成本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国际贸易实际上赫俄理论并不要求两国偏好收入分配和生产技术完全相同
美 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34,705
31,640 25,722
英 国
韩 国 墨西哥
21,453
17,995 12,900
21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 3-3
图 3-4
30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A、B两国的PPF的相互 位置关系不一定非得是图3.4所描述的那种情况,但不管互相 位置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资本丰富国家的PPF相对偏向 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PPF则相对偏向于劳动密 集型产品。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 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 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22
生产均衡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由等产量 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与圆点连线的斜率决定
K
A A’ W’/r’ w/r O L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

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探讨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要素禀赋,推动产业升级。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实证分析,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文章概述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

接着,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的现状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包括要素禀赋对产业升级的直接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要素禀赋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通过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要素禀赋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要素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要素配置、加强创新驱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等,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也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谋求更高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要素禀赋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总量和结构。

这些要素禀赋的差异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土地等,可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需要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这就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本和技术要素。

国际经济学习题

国际经济学习题

绪论部分习题1、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政策主要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2、开放经济体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目标是(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3、国贸纯理论部分旨在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易的产生、贸易利益的分配),国贸政策理论部分旨在说明(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

4、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共同点在于(研究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二、问答题1、为什么学习国际经济学非常重要?答:①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二战后随着技术创新和制度的不断演进,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开放度,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技术革命,使各国国内市场不断延伸和扩展,分工和交易活动不断广化、深化、细化。

各国经济之间的的相互联系、依赖和影响程度不断加强。

因此,专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经济学应运而生,并且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经济学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②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在一国范围内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就业问题,国际经济学研究在国际格局下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国内分工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规律,而国际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际分工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规律。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各国制度、法律、语言、文化、宗教、习俗、货币、汇率、各种人为政策等复杂影响使其与国内经济活动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规律,故需要一种不同于国内经济活动的理论解释,这样经济学理论才算完整。

2、为什么国际经济学的研究通常从国际贸易理论开始?为什么我们必须在研究政策前先学习理论?国际经济学的哪些方面更为抽象?哪些方面更具实用性?答:从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基础是先出现的,随着贸易活动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国际金融活动逐步活跃并发展起来。

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双重跨越困境和应对

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双重跨越困境和应对

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双重跨越困境和应对摘要:中国新型工业化正面临跨越工业化中后期和工业化向信息化跨越的双重任务,并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有效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顺利实现双重跨越,需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中国新型工业化;双重跨越;困境;对策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工业化定义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比例连续上升的过程”。

[1]张培刚则将工业化界定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加快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双重跨越任务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已先后完成这一过程,并成为现代工业化经济,目前正在加快信息化进程。

面对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浪潮,我国工业化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完成工业化中后期跨越任务,又要实现工业化向信息化跨越任务。

(一)工业化中后期的跨越任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意味着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发达的发展进步。

早在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Rsosenstein-Rodan)在《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中指出,经济落后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

[3]缪尔达尔也认为,不发达国家很自然地把工业化看作是他们摆脱贫困的阳关大道。

[4]工业化是一个持续的、不可跳跃的过程。

工业化兴起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学者们分别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均GDP等不同角度把工业化划分为不同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道路,工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接近发达国家,但就业结构和人均GDP等仍然是落后的农业经济,并为此付出较大代价。

后发优势,技术吸收与珠三角自主创新

后发优势,技术吸收与珠三角自主创新

后发优势、技术吸收与珠三角自主创新佘时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528402)技术后发优势是后进地区的一种核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后进地区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和技术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先进地区的技术差距,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向发达地区进行技术收敛。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迅速腾飞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技术后发优势的充分释放,也得益于分步式、渐进式的追赶战略。

当珠三角后发优势越来越小时,则需要将技术追赶重点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以实现技术超越战略。

一、技术后发优势存在的客观性发达国家花费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发明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花费很小的成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科学技术。

这不仅节约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大量资源和科研时间,而且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因此,索罗得出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必向发达国家经济实现收敛的结论。

除技术模仿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还可以在技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日本跨越蒸汽机阶段直接进入大规模水力电气阶段,只花5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花200年才完成的技术进步历程。

我国政府明确指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这不仅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内容。

外国直接投资是国际技术外溢的主要载体,其技术溢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当地企业起示范和模仿作用。

带动当地相关企业发展,对上下游企业而言,跨国公司根据自身技术条件促使当地企业采用新的技术标准。

由于在技术水平和管理素质等方面,当地劳动力与跨国公司有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必须不断培训当地员工,从而导致新技术和新管理知识在当地扩散。

但是,当今亚非拉地区很多落后国家在科技上和经济上不但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甚至有不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何在?事实上,技术后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后发优势理论与实践之间差异在于后发国家缺乏技术吸收能力[1]。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

中国发展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本刊记者 马玉荣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实现量质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基本实现。

迈入“十四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求我们必须开好局,系统谋划到2035年和2050年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形成科技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战略科技力量的影响力和支撑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能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持续的创新力。

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传统发展动力减弱,必须培育新动力、新模式和新优势,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

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对于当前形势,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表示,现在国际形势特别是中美关系遇到问题,美国对中国科技的打压越来越严厉,过去中国靠市场和国际合作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今这条路基本上被截断,而且这种对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的很多产品也被“卡脖子”。

因此,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困局。

要素、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方式的演变

要素、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方式的演变

力资本、 素边际生产率与地区差异 : 要 基于全要 素生产率 视角的研究 ” 0 Y C 9 0 2 ;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 目“ ( 9 J7 0 8 )教 后发 不
均质大国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模式与政策机制研究 ” 20 0 0 7 。 (0 9 15 ) 作者感谢 匿名评审专家建设性 的意见和建议 , 当然 , 责 自负。 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前言
按 照新增 长理 论 , 是经济 收敛 的关键 , 展 中国家或 者后发 地 区通 过 引进发达 国家 和地 区的先 技术 发 进技术 , 缩小 与发 达地 区技 术水平 的差距 , 能够 缩小 与发 达 国家 之 间经 济发 展水 平 的差 距 , 而达 到 就 从 经济收敛 。但 是 , 一个痛苦 的事实则 是后 发 国家并 没 有通过 技 术后 发优 势 实现 如新 增 长理 论 所 预料 的 经济收敛 ( rg a ,t l19 ;ar,t l19 ) Kum n e a,9 1B r e a,9 7 。具 体 表现 为 : o 后发 地 区 和发 达地 区之 间经 济增 长水 平 的差异 和它 们之 间技术水 平的差 异并不 成 比例 。现 实经济 中有 的后 发地 区在某 些技 术上 能够 达到相 当高 的水 平 , 是 与此不相称 的是 它们 的经济 发展 水 平低 下 。很 多发 展 中 国家 的经 济增长 水 平远 远低 但 于其 技术 能力所 能容 许 的经 济增长水 平 。可见 , 一个 国家要 想 构筑 自己的创 新 能 力 , 单纯 地依 靠 引进 、 模仿 还不 行 , 因为发达 国家 的企 业 和科 研机 构是 技术 创新 的 主体 , 他们 在进行 技术创 新 时总会考 虑发达

技术创新类型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述评

技术创新类型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述评

技术创新类型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述评作者:张雨微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29期摘要:当前,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研究已拓展到技术进步的视角,围绕着技术创新的不同方向和模式,探究其对产能投资与利用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基于现有文献,归纳出创新强度、创新对象、要素倾向三个方面的解释路径,分别评价了其理论上的优缺点及现实解释力。

根据多数研究,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渐进式创新、工艺创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技术变迁中的份额过大,导致部分企业对低成本创新形成路径依赖,无法满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新产品新供给的需求。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能过剩;渐进式创新;工艺创新;有偏技术进步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01-04产能过剩是指预付要素对应的额定产出高于实际所需,导致产能闲置的现象,近些年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风险之一。

国外研究多把产能过剩看作市场均衡的必要组成,是特定市场结构下企业间博弈活动的结果,或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失灵所致。

国内研究多认为中国产能过剩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政府利用不健全的要素市场干预企业投资,将大量资源廉价供给到工业部门,使得其投入品含有部分公共属性,易引发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产能过剩成因是多元的,不能只归咎于政府干预下的投资扩张,即使减少了产业补贴,产能过剩仍有可能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加剧。

为了揭示中国产能过剩其他方面的根源,一些研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其中,企业技术条件及技术进步的长期趋势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向。

企业落后的技术水平限制了其通过产品差异化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过程,而且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而快速的技术创新可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促使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而较好的盈利前景也能够弥补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投资失误。

然而现实中,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前半段的新兴行业也难以幸免地出现了产能过剩。

要素禀赋、中间产品与技术赶超作用机理

要素禀赋、中间产品与技术赶超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 号 :1 . F 1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2 0 2 0 )3— 0 8— 7 10 6 6 ( 0 8 0 0 0 0


J 舌 阐 l —一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关注的是要素数量之间的丰裕程度, 但实际上衡量要素的察赋 , 不仅要看它的
充足程度和经济程度 , 关键是要看它的适用程度和先进程度 , 同时还要看它与其他要素的配置、 整合与
适应情况。也就是说 , 考察要素禀赋 , 不仅要考虑要素的数量 , 更要考虑要素的质量 , 而后者对经济发展 的促进作用往往会更大 , 它对企业技术能力 的影响 , 取决于技术人员和技术基础、 管理能力、 企业的创新 文化等 无形要 素 的水平 和 质量 。我们 将包 含 了要 素 数量 和要 素质 量 的要 素禀 赋理论 称 为扩展 的要 素禀 赋, 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使经济收敛过程具有更生动的内涵 , 尤其是要素的质量维度摆脱 了像资本 、 基 础设施等要素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特点 , 而使之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要素一样具有报 酬递增 的特点 。
8一

维普资讯
维度的引入使后发技术赶超过程具有更生动的内涵 , 使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更为强大和畅通 ,
效果也更加明显。而传统的要素数量和要素质量通过 中间产 品对技术赶超的作用机理是平行的两条 线, 两者 没有 很 好地 结合 在一 起 。而事 实上 , 随着一 个 国家 经 济 实力 的增 强 , 技术 水 平 得 到一 定 程 度提
升后 , 技术 能力 和要 素禀 赋 也得到 较 大规模 的提升 。这 个 过程是 要 素数量 和 质量共 同提升 的过程 , 不可 能 出现 单一 的质 量 不变 而数 量有 较大 增长 或 数量 不变 而质 量有 较大 程度 提升 的情 况 。 即这 个过程 是要 素 数量 和 质量 共 同通过 中间产 品的带 动机 理 来实 现 技术 赶 超 的 。因此 , 两 者 在经 济 增 长 过程 中起 到 从

自主创新——中国作为后发大国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中国作为后发大国的必然选择

大 国优势指 的是超大规模 国家 由于其巨大 的国家规模所
带来的经济发展上的优势。与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 中国家相比 , 后发大 国除了具有比较优势 、 后发优势之外 , 还具
有独特 的大 国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研发与生产环节 。如
算边界效 应的是 B6kr18 年他 用一个 区际贸易重力模 型 r e 94 c ,
【 摘要 】 要素禀赋、 后发优势是后发 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
略 的 重要 因 素 。 发 挥 大 国优 势 又 离不 开 边 界 效 应 这 一 重 要 条 而 件 。对 于 中 国这 个 世 界 上 最 大 的发 展 中 国 家 而 言 , 于大 国优 由 势 与 边界 效 应 的 存 在 。 自主 创 新 便 成 了 中 国 必 然 的战 略 抉 择 。
的数量和种类两个纬度 , 以大 国庞 大的市场容量就意味着大 所
国产 品需求市场的特点是数量大 、 类多。这 种市场需求会 引 种 致生产上 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种优势 。首先谈规模经济 , 决定规模经济 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产量或需求量( 是一个 问 这 题 的两个方面 ) ,后发 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其巨大的产 品生产量 , 产量的增加必然会带 来生产 的规模 经济 ; 其次是范
模仿创新来 实现经济追赶 , 后来居上 。以上理论都没有考虑 国 家规模 因素对一 国制定产业发 展战略 的影响 , 以都不能解释 所 为什么 中国作 为一个发展 中国家却敢 于提 出 自主创 新的经济
发展战略 。

大国优势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 中国家敢于搞 自主创新战略 的 根本原因所在 。
二、 边界效应——中国选择 自主创新 战略的前提

大国优 势一

关于在生产要素禀赋转化过程中的思考

关于在生产要素禀赋转化过程中的思考

关于在生产要素禀赋转化过程中的思考在生产要素禀赋转化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生产要素禀赋转化过程指的是将一种生产要素转化为另一种生产要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与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密切相关。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思考和考虑。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禀赋转化的动力是什么。

生产要素的禀赋转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禀赋转化的动力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和理解。

一方面,需求是禀赋转化的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会不断改变。

例如,在发展初期,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比较大。

但随着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而对资本或技术的需求会增加。

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均衡也是禀赋转化的动力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会驱动禀赋转化的过程。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会吸引大量投资和资本流入,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禀赋的转化。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禀赋转化的过程和路径。

生产要素禀赋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市场机制等多个方面。

在资源配置方面,禀赋转化需要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例如,在实现资本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优化资本的配置和使用方式,提高资本的效率。

在技术进步方面,禀赋转化需要考虑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可以带来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禀赋的转化。

在市场机制方面,禀赋转化需要考虑市场的规模和竞争。

市场的规模和竞争程度会影响禀赋转化的速度和路径。

例如,一个开放的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技术流入,从而推动禀赋转化的进程。

此外,我们还需要思考禀赋转化的效果和影响。

禀赋转化的效果可以从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来评估。

在经济增长方面,禀赋转化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通过合理配置和转化各种生产要素,可以提高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社会福利方面,禀赋转化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要素禀赋、技术能力与后发地区技术赶超

要素禀赋、技术能力与后发地区技术赶超


收稿 日期 :2 1 0— 8 00—1 0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 基金资助项 目 “ 要素禀赋 、技术 能力与后 发技术 赶超 ” ( 编号 :0 C L 3 ) 9 J0 2 、湖南 省社科基金项 目“ 技术能力与后发产业技术赶超” ( 编号 :0 Y B 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8 B 21 作者简介 :生延超 (9 8一 ) 17 ,男 ,河南南 阳人 ,湖南商学院副教授 ,博 士 ,研究方 向 :技术创新与管理
U IO(9 0 选择 和 引 改进 和 吸 开 发 ND 18 )
技术赶超是指技术水平达到技术前沿 ,是后发 国家 的 技术水平逐渐向技术前 沿水平靠拢 的过程 。只要发展 中国 家在具备适 当的技能和基础设施 ( 吸收 能力 ) ,即具备一 定 的技术能力之后 ,通过技术创新战略 的实施 ,获得后发 优势 ,赢得竞 争优势 ] 。因此 ,实施 技术 创 新是 后发 地
Km( 90 i 18 )
技 术发 展 阶段
实现 吸 收 、消 改进

的一个重要投入要素 ,正如美 国管理学 权威德 鲁克所 说 : “ 在现代经济 中,技术正成为真正 的资本和首要财 富。 ” 后发 国家或者企业要发挥后 发优势 ,实现技术赶超 ,就应 该重视技术 的积累与技能的提高 ,培育技术能力 ,加大技
模仿创新④ 指后 发 国家 或企 业 以率 先创 新 者 是 的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 ,并 以其创新产 品为示 范 ,
跟随率先者的足 迹 ,充 分 吸取率 先者成 功 的经验和 和合作规则 ,合作各 方在 技术创新 的全过程 或某些
失败 的教训 ,通过 引进购 买或 反求破译 等手 段吸 收 环节共 同投人 ,共 同参 与 ,共 享成 果 ,共 担 风 险。 和掌握率先创新 的核 心技术 和技 术秘 密 ,并 在此基 础上对率先创新 进行 改进 和完善 ,进 一步 开发和生 产富有竞 争力 的产品 ,参 与市场竞 争 的一种渐 进性 创新 活动 。模仿 创新 的理想 目标 是提高 企业 自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韩国技术赶
超 的经 验和 实践 ,以其为 后发 地 区进 行技 术 赶超 提 供 建 设性 思 路 。同 时 ,本 书还 提 出 了一 系 列 可操 作性 的政 策
和 建议等 。
四是 观 点鲜 明突 出 。要 素 禀赋 是 技 术 能力 的核 心 ,
大国经济现象的重要程度是勿庸置疑的。那末 ,这些后
发 大 国是 如 何进 行技 术创 新 ,实 现技 术层 面 的赶超 ?这 是 一个 庞大 的课 题 ,需要 需求 独 特 的切 入点 并进 行 系统 的研 究 。生延 超 博士 的新 著 《 要素禀 赋 、技 术 能力 与后 发 大 国技 术赶 超》 对此进 行 了大胆 而 系统 的研 究 。 在本 书 中 ,生延 超博 士在 拓展 了传统 的要 素 禀赋 理

是后发大国技术赶超的基础。作者拓展了传统的要素禀
赋 理论 ,认 为要 素 禀赋是 数 量 与质 量 的统 一体 ,尽 而 从 要 素数 量 和要 素质 量两 个维 度 对技 术赶 超 的作 用机 理 进 行 阐述 ,深 入研 究 要素 禀赋 对 技术 赶超 的实 现途 径 。为 了详 细 地 阐述 技 术 能 力 对 技 术 赶 超 三 种 方 式 的 对 应 关
可能实施 自主创新 的赶超方式 。同时 ,为 了印证该理
论 ,检验 要素 禀赋 、技 术 能力 在 中 国省域 技 术赶 超 中的
效果 ,文 章对 要 素禀 赋进 行筛 选 ,本 书 提炼 出技术 能力 测算 的指 标 体 系 ,对 中国 区域 技 术能 力进 行 了科 学 合理
的测算 ,并科学 地测 定技术能力对技术赶超 的门槛效 应 ,研究发现西部七个省份还没有跨越技术能力门槛 ,
论基础上 ,阐述要素禀赋、技术能力和赶超方式三者之
问的 内在关 系 ,构 筑 了基 于技术 能力 和 要素 禀 赋 的技 术 赶 超模 型 ,将 之纳入 到 内生 经济 增 长模 型 中 ,考察 技 术 赶 超方 式 对后 发经 济赶 超 的作 用机 理 。本 书选 择 的切 入 点 大胆 新颖 ,观点 突 出 ,系 统性 强 ,是 大 国技 术赶 超 的 系统研究 。综 合来 看 ,本书具 有鲜 明 的特 点 :
赶 超进 行研 究 ,可 以说 ,这 只是起 点 ,而 决非 终 点 。研
统计 分 析( 包 括 显著性 检验 1 等方法 。 三 是兼 具理 论性 和实用 性 。技术 赶 超是 一个 侧 重应 用 的领 域 。本 书一 方 面注重 搭建 技 术赶 超 的基 本 理论 体 系 ,如拓 展 的要 素禀 赋理论 ,技术 能 力 的测 度 ,基 于技
1 28
湖南商学院学报
后发大国技术赶超的大胆切入和系统研究
— —
《 要 素 禀赋 、 技 术 能 力 与后 发 大 国技 术赶 超》 书评
李松龄
经济学 发展 历史 表 明 ,经 济理论 的重要 程度 往 往取 决 于被解 释 现象 的重 要程 度 。 中国 的崛起 被 称 为 “ 东亚 奇迹 ” , “ 金砖 国家 ” 的崛起 已成 为 “ 世 界奇迹 ” ,说 明
术 能 力共 同决 定 的 ,而要 素禀 赋又 决 定 了技 术 能力 ,这 个 核 心命 题 奠定 了本 书 的基 础 ,也 给 后发 经 济实 现 技术 赶超 提供 了途 径 和方 法 。另一 方 面 ,本 书更 注重 技术 赶 超 的经 验和方 法 研究 ,在 第七 章 中着 重考 察 技术 赶 超 的
达 国 家和 新兴 工业 化 国家两 种类 型 ,在 中国省 域 经济 检 验 过程 中运用数 理 分析 、因子分 析 、主成 分分 析 、基 本
程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技术赶超 的研究又是

个 全新 的领 域 ,前 进 的 每一 步 都 要 付诸 艰 辛 的努 力 。
本 书 只是 从要 素 禀赋 和技 术能 力 的视 角对 后发 大 国技 术
囊 括 了技 术 赶 超 过 程 中一 般 理论 和 实 践 问题 的各 个 方 面 。其次 ,各 章 的研究 都 非常 注 意系 统性 ,在考 虑 整体 架构 的情 况下 ,每章 都是 一个 独立 的体 系 ,都涉 及 到理 论 和 实践 ,从 而尽 可 能充 分地 分 析和 解决 技 术 赶超 中各 个 问题 的重点 和难 点 。 二是方 法科 学 可行 。根据 研 究 的需 要 ,本 书把 理论 分析 和 实证 分析 、定 量分 析 和定 性分 析 紧密 的结合 在 一 起 ,以定 性 分析 为基 础 ,以定 量 分析 进 行实 证 检验 ,使 本 书 的理论 基础 雄厚 ,实证 检验 能 够说 明问题 ;在 综 合
这些 区域 应该 采 取模 仿创 新 进行 技术 赶 超 ,其他 省 份 已 经跨 越 了技 术 能力 门槛 ,应 该采 取 高层 次 的技 术 赶超 模 式 ,比如 合作 创新 或 自主创新 。
当然 ,后 发大 国技 术赶 超是 一个 非 常复 杂 的系统 过
分析过程中以日本 、韩国等后发大国为案例 ,代表 了发
力参数较低时 ,应该采取模仿创新的技术赶超方式 ;当
技 术参 数 上升 到一 定 的程 度之 后 可 以采取 合作 创 新 的技
术 赶超 方 式 ;只有 技术 能 力上 升 的较 高 的程 度 时 ,才有
构 成 了后 发大 国技 术赶 超 的一 个完 整 的 系统 ,从 技术 赶
超的实质 、关键 、作用机理到技术赶超的实现 ,基本上
系,作者通过 A — J 模型探讨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方式之
间 的演 变 对应 性 ,得 出本 书 的一个 重要 观 点 :当技术 能
是系 统性 强 。后 发大 国的技术 赶超 研 究领 域并 不
是 一个 全 新 的领域 ,但 还很 零乱 。为 了构筑 基 本 的理 论
和实 践框 架 ,本 书的研 究 非常 注 意系 统性 。首先 ,本 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