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和高加林之比较

合集下载

于连·索莱尔与高加林比较研究

于连·索莱尔与高加林比较研究

于连·索莱尔与高加林比较研究作者:吴沙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于连·索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的主人公,高加林则是中国二十世纪乡土女作家路遥的《人生》的主人公,于连和高加林属于不同的国别,不同的时代,但都是时代的圆形人物,他们身上体现着整个时代背景下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不满足现状,敢于和命运抗争,但可惜的是两人的奋斗在开始时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悲剧作者简介:吴沙沙,女,汉族,河北省保定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于连幼时便产生了跟随拿破仑做一名“红”的革命英雄的理想,但他长大后面对的却是波旁王朝复辟的黑暗现实,社会环境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敏感的现实世界。

高加林生活在一个“四人帮”被消灭的“风雨初霁”的时期,百废待兴似乎一片大好的社会环境中。

一、理想和追求方式不同于连出生在一个人情冷漠的木匠家庭,使于连早早学会了虚伪,忍耐和反抗。

卢梭的《忏悔录》、《大军战报》以及《圣赫勒拿岛回忆录》“这三册书就是他全部的圣典。

它们所展示的思想光辉,他将终生服膺,为之百死不辞。

至于世上其他的种种书籍,全是些废话和谎言”1。

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成为拿破仑一样的英雄。

但是拿破仑兵败后,他掩盖“红”的目标,像“黑”迈进。

而高加林生活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家庭里,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顺风顺水,备受瞩目,这样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养成了高加林享受机遇而不是创造机遇的性格。

总的来说,于连和高加林都是“双重性格”的边际人。

于连和高加林都有着善良、正直的一面,也都有着利己、虚伪的一面。

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将军梦从十四岁就开始伪装自己,“神父对他很是欣赏,于连在他面前也总是装得非常虔诚。

哪想得到他那苍白温顺的面孔下,却有着一颗只想飞黄腾达的心。

悲剧人生的不同结局

悲剧人生的不同结局

悲剧人生的不同结局摘要: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与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人生》中的高加林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两人的奋斗历程却惊人的相似。

于连和高加林都出身于平民阶级,却在事业走入巅峰时遭到匿名信举报而摧毁了前进的道路,但二者的最终结局却完全不同,高加林回到了奋斗的起点得以重生,于连却走向了死亡的毁灭。

本文通过于连与高加林最终归宿的不同,试图分析造成其命运迥异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命运;对比一、引言《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问世于19世纪30年代。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凭着聪明才智以及神父的推荐进入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入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给德·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并赢得了侯爵女儿的芳心。

在被任命为中尉并即将与侯爵小姐成婚时,却被市长夫人的一封告密信揭发。

他一怒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并放弃上诉,从容地走上断头台。

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

小说主人公高加林出身于农村,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却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儿子给顶替。

他重新回到了土地之上,伤心失意之时与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相恋。

之后因其叔父的关系得以进城当记者,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并答应了高中同学黄亚萍的求爱,抛弃了乡村的恋人巧珍。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通过关系进城工作的事被告发,他又重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并告别了恋人黄亚萍。

于连与高加林这两个文学人物虽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他们的个人奋斗历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最终归宿却截然不同。

本文试图从成长环境着手,分析两国青年野心家最终归宿迥异的根本原因。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物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连与高加林最终归宿的不同必然离不开其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于连和高加林比较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于连和高加林比较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于连和高加林比较在人生的路途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艰辛和挫折。

不同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有着不同的选择和策略。

今天我们来探讨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于连和高加林在奋斗过程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于连的奋斗史于连,中国动物学家、社会活动家、科普作家,被誉为“中国蝙蝠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保护蝙蝠,是继梁思成、林徽因之后,中国大陆最早的环保人士之一。

年轻时,于连被派遣到广东采集蝙蝠标本,他几乎每天都要走上十几公里山路。

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坚持研究,并最终在蝙蝠分类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于连的蝙蝠研究成果,不仅被国内同行所推崇,也被国外同行所关注。

然而,不幸的是,于连在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之后,却被中国政府打成“右派分子”,并被关进了劳改农场。

在那里,他遭受了严重的人身侮辱和精神折磨。

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对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的信仰,他与同狱的人一起研究蝙蝠,近距离观察蝙蝠的飞行轨迹并作记录。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得到了平反,回到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高加林的奋斗史高加林是俄罗斯史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他曾经以19岁的年纪考取了莫斯科大学的数学系第一名。

他在数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然而,高加林的生命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莫斯科成为主战场。

在战争期间,高加林担任莫斯科国立大学的负责人,带领学生和教授们一起抵御敌军的入侵。

他将数学书籍和原稿藏在不同的地方,以防止它们被纳粹破坏。

尽管如此,他的许多同事和学生仍然遭受了枪杀和监禁。

在战争结束后,高加林成为了苏联数学界的领袖。

然而,在二战后不久,苏联政府开始进行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和迫害。

高加林在1950年被捕,并且被指控为反苏分子,最终被审判和判处为死刑。

经过数年的上诉和反复调查,高加林的案件被平反,并且他被释放了。

于连和高加林的比较在生命中经历了磨难和困境的于连和高加林都是个人奋斗者,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有着相似的坚韧和毅力。

《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

《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

《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内容摘要:爱情是文学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话题。

于连和高加林分别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司汤达《红与黑》和20世纪中国小说家路遥《人生》中的主人公,这两位主要人物身处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与彼此类同而又富有各自特质的人生道路,作家在塑造两位主人公人生发展轨迹时,都讲诉了他们感情发展的轨迹和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情变悲剧。

本文试图通过平行比较研究中的主题研究方法,从于连、高加林爱情性质的界定与深意,情变因素的解读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情变悲剧所折射出的时代与社会悲剧意义等方面对他们的情变悲剧进行探究,以更好的理解这两部作品中作家所创作的爱情形态。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情变作家在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经常会将个人观点或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带到作品里面去。

虽然在作家完成作品之后,作品便随之脱离了与作家的关系。

但在进行与作品相关的研究时,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与创作意图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结合作家自身的相关因素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也许会得到迥异的结果。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是一位高度关注爱情的作家,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理论创作,在司汤达身上都有热烈甚至激进的经历。

而路遥,则是有着传统母性意识和现代女性意识相纽结的悲剧性爱情观,有着对传统道德的留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两位作家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两人都始终坚持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生,他们身处的环境,虽属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在爱情方面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同时又由于两位作家各自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因素,在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情便呈现出相似和相异的形态。

一.逐梦与背叛――于连、高加林爱情性质的界定与深意于连、高加林与他们人生中女性的情感纠葛到底属不属于真正的爱情呢?在以往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将于连视作一个仅能通过接触并占有上层社会的女性来在权利和地位上投机倒把的狂热积极分子,认为于连和与他交往的两名贵族女性之间没有任何的爱情成份可言,有的只是对贵族女性的占有欲、征服欲以及借此对贵族阶级宣泄的报复欲而已,是为了政治地位和目的所进行的情爱。

高加林和于连形象比较

高加林和于连形象比较

在性格方面, 高加林和于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 的性格都具有复杂性。一方面, 性格倔强, 并且不畏强势,
敢于反抗; 另一方面, 又具有妥协性, 一旦他们的需要得到
满足, 利用权势可以达到自己的 目的时, 他们便表现 出妥 协的一面, 放弃了反抗。
地盯着于连时, 他便咽不下这 口气, 一定要和这个放肆的
蛋, 刷牙 , 这些都是为了高加林。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和村 里人的闲话, 义无反顾地痴迷着高加林。后来 , 高加林在 县城里遇到了有文化、 家庭条件优越的老 同学黄亚萍, 当
黄亚萍向他表A后 , 经过内心的挣扎, 为了自己的私欲, 为
的话全都说了出来, 其中说到“ 但即使我罪不该死, 我看到 有些人 , 他们并不认为我还年轻而值得 同情 , 反而想杀一 儆百, 通过惩罚我来吓唬这样 的年轻人, 他们出身下层阶 级, 备受贫穷的煎熬 , 却又有幸受到良好教育, 敢于混迹于 有钱人引以自豪的上流社会” , 这句话揭露了等级制


出 身 和 性 格
高加林和于连都是平民出身。高加林 的父母是黄土 高原上地地道道的农民, 于连则是锯木匠的儿子, 常受人 蔑视, 父亲每天都为钱精打细算。虽然他们都出身卑微, 但都有文化、 有学识, 有远大的人生追求, 有改变 自己命运 的愿望。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 只能回到 自己 的家乡, 但他不愿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农民, 讨厌农村的落
物 的形 象 , 以及 他们 的奋 斗 悲剧 所传 达 的社会 意 义和给 我们 带 来的启 示 。
关 键 词 :高加 林 ; 于连 ; 形象; 比较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7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1— 9 8 2 4 ( 2 0 1 5 ) 0 4— 0 0 8 4— 0 3

于连和高加林的个人奋斗者形象比较[权威资料]

于连和高加林的个人奋斗者形象比较[权威资料]

于连和高加林的个人奋斗者形象比较摘要:于连和高加林分别是《红与黑》和《人生》的主人公,对二者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的比较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着重围绕体现在二人身上的个人奋斗者的三个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即出身的卑微和性格的倔强、真爱与“爱情”的功利性、悲剧及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个人奋斗者;奋斗历程;功利“爱情”;悲剧性:I042 :A:1005-5312(2010)21-0020-01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话语环境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个人奋斗者,他们都是独自奋斗的人,崇尚个人的作用,不倚重集体的力量,并给人生的不屈奏响了一曲曲各自相异却又同样精美的乐章。

于连和高加林无疑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两部。

他们都经历了曲折的奋斗历程,并一同品味了真爱与功利“爱情”的纠结,最后,又同样因为一封告发信葬送了即将开始的辉煌前程,惨淡落幕,从而体现了浓郁的悲剧意味。

一、出身的卑微和性格的倔强出身和背景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而出身和背景又是自己不能选择的。

因此面对不同的出身,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性格,进而演化出不同的命运轨迹。

于连和高加林出身卑微,但都有着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性格。

他们富有文化,不失信念,不安于现状,以期追求理想的生活。

于连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是小资产级知识分子。

高加林是祖辈辈面朝黄土的地道庄稼人子弟,是个农民。

他们同是小生产者,都迫切要求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

于连钦慕上流社会,高加林向往城市生活。

他们都是执着的追梦人。

但,二者对自己出身的态度以及各自性格的倾向性又有所不同。

于连,为自己卑微的出身而深感自卑。

他很讨厌自己的家庭,厌恶木匠的工作。

因为贫寒而仇视富人,仇恨追求的地方。

他憎恨自己阶级的程度,甚至可以从他不屑与仆人一起吃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德・瑞那市长家,他目睹了市长的虚伪和庸俗,更加深了对上层社会的憎恶;高加林,能够正视自己卑微的出身。

虽然他也没有做过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但从不鄙视任何一个农民。

黑格尔说:“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

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浅析《红与黑》中的于连和《人生》中的高家林[内容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人生》分别被誉为法国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其主人公于连和高家林则是两个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他们虽然处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于连生活在拿破仑时代后的复辟王朝,高家林则是生活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夜,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在各种矛盾交织着的时代背景下,两人奋斗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关键词]于连高家林个人奋斗[ 正文]一、强烈的自我意识于连和高家林都属于中下层阶级,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飞黄腾达,向上流社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当他们向上流社会进攻,并且与之冲突时,往往极力保持他们的“傲气、“清高”和“虚荣”。

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这类青年“他们开始生活的时候,相信高度的精神发展完全能保证他们有相应高度的和独立的社会地位,保证思想和意志的自由”。

[1]在他们的性格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核心的和深层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其在环境外力的作用下生出的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强烈的个人野心。

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他自称“平民的儿子”,地位低下,常受人歧视,即使在家里,也因不是一块当木匠的好料而常遭父兄的打骂。

于连不甘心过这种受欺侮的生活,几次想离家出走。

这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的渴求。

当父亲要他到给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听到市长答应给他的待遇以后,他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当奴仆。

”第一个问题是“我跟谁同桌吃饭呢?要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肯死掉”。

在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过程中,他对门第观念极强的市长先生极为反感,在骄横的市长大他当仆人一样训斥时,于连“眼中射出残酷可怕的复仇的模糊希望”,愤然回答说:“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

[2]为了报复,惩罚市长,他在夜晚乘凉时握住了市长夫人的手。

由此可以看出他那强烈的自我观念、平等意识和反抗精神。

在儿童时代,于连看见拿破仑威武的骑兵从本乡经过,便发狂地热望进入军界。

于连和高家林人物形象比较

于连和高家林人物形象比较

于连和高家林人物形象比较作者:孙少佩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5期[摘要]于连、高家林都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反抗与妥协是他们性格的主要特征。

幻想——追求——理想的暂时实现——幻灭,是他们人生的共同轨迹。

而他们反抗的程度和人生的目标及最后结局的不同,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底蕴。

[关键词]于连:高家林;个人奋斗一、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出身于一个由农民转为小工厂主的家庭,身份低微。

但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满怀英雄气概,充满着英雄的幻想。

他信奉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不分门第,不讲血统,不问资力,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自身的勇敢、才能显身扬名。

”于连读过很多的书,但他最喜欢的是两本,一本是卢梭的《忏悔录》,他从卢梭那儿领悟到人是应该有尊严的:第二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该书记述了拿破仑被囚禁在圣埃伦岛的生活和思想。

于连就像这本小说的作者司汤达一样,疯狂地崇拜拿破仑。

作为一个没有贵族身份的小工长主的儿子,他觉得拿破仑给他开辟了一条道路,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像拿破仑一样打出一番事业。

可他却生不逢时,拿破仑垮台了,波旁王朝复辟了,穿拿破仑军队的红色军装理想破灭,他只能另寻一条出路,那就是穿上教士的黑道袍。

为了成功,于连不惜以伪善对付伪善。

他对做教士根本没兴趣,甚至还有些仇恨,但为了所谓的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挣很多的钱,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用来背诵《圣经》:他心里明明只有拿破仑而没有上帝,他却以惊人的勤奋苦苦钻研神学,当众背诵《圣经》和辱骂拿破仑,在虚伪手段的使用上他“进步很快”,但每每他使用虚伪手段时,又觉得是“多么大的困难”。

在处处充满着伪善的贝尚松神学院,于连对虚伪恨之入骨,在他虚伪的深处,其实掩藏着一位平民青年正直的一面。

在木耳侯爵府,也是为了成功,为了确立自我,寻找个人幸福。

于连顺应形势,顺应环境,把他的聪明才智服务于复辟势力,表现出一种妥协性。

奋斗者的悲剧(1)

奋斗者的悲剧(1)




于连和高加林出身卑微,但都有着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性格。他们富有文 化,不失信念,不安于现状,以期追求理想的生活。 于连能熟练的用拉丁文背诵圣经等神学书,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 领,这些都是他向上层社会进军的筹码:高加林虽然高考落榜,但他有 着非常好的文学和文艺细胞,而且广涉报刊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 于连和高加林都不甘于现实生活,他们都想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 于连谢绝了好友福凯式的避世,也拒绝了与爱莉莎结婚过安分的生 活。他渴望冲破种种束缚,要求自身解放,决心摆脱自己低下的地位, 立志干一番事业,建立一个“理想世界”,“他的心里竟然会藏着宁可 死伤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高加林从来没想过要当 农民。他高中毕业,虽高考落第,知识却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向往 现代文明,而高家村的闭塞和愚昧更坚定了他远走高飞的决心。他也自 持聪明能干,即使民办教师被顶掉,落到卖蒸馍为生和满身黄土的乡巴 佬的地步,也总不相信自己会永远就是这个样子。

于连出生于法国外省维立叶尔市郊区一个木匠家 庭,自称“乡巴佬”,“农民的儿子”,而高加 林便是祖祖辈辈面朝黄土的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子 弟,是个农民。他们同属于小生产者,都迫切要 求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对未来的人生雄心勃勃。
于连钦慕上流社会,试图摆脱自己的平民身份成 为上层社会的一员;高加林向往城市生活,不甘 父辈的艰辛和平庸,向往自由平等、向往文明, 渴望走出乡村。
于连和高加林之比较
----110224116 林小莉
参考文献: 《两个不同时代的悲剧英雄---于连和高加林比较研究》 《于连和高加林比较轮》 《同样奋斗,异样悲剧---于连、高加林的形象的比较》 《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高加林、于连形象之比较》 《反观于连和高加林的共性》 《夹缝中的奋斗着---于连和高加林形象比较》 《于连悲剧人物的形象分析》 《浅析高加林的悲剧命运》 路遥 中篇小说《人生》 电影《人生》 罗翠玉编译《红与黑》 电影《红与黑》

两个不同时代的悲剧英雄——于连与高加林比较研究

两个不同时代的悲剧英雄——于连与高加林比较研究

心理 ; 也正是那强烈 的 自尊心和反抗 意识 , 使他在 获罪人狱时宁死也不肯妥协 , 高傲 的拒绝向资产阶 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 。
再看高加林 , 他同样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 人物形象。“ 在高加林 的性格 中错综复杂的交织着
自尊 、 自卑 、 自信等方 面的性格 因素 , ‘ 好像有无数
迫 自己做 一件 万分 痛苦 的事 。然 而他 渐渐 地真 正爱 上 了德雷 纳尔 夫人 。与 德雷 纳尔 夫人 及其 孩子 相处 的 那段 时 光 , 是 他 一 生 中 最快 乐 的 时 刻 , 那 时 的他
由他过人 的才能所决定 的;而高加林 同样如此 , 从 民办 教师 到农 民再 到县 城 记 者 的人 生轨 迹 中 , 如 果 没有 出众 的才华不可能在农村掀起一场 “ 卫生革 命” , 更不可能在县城里当记者期间大放光彩 , 很快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3 ) O 1 — 0 0 5 1 — 0 2
毋庸置疑 , 于连与高加林 处于不 同的时代背景
识, 对贵族 的趾高气 昂有着深深的抵触情绪。他声 称“ 我出身低微……但我并不卑贱” , 因此 当父亲让 他 到德 雷 纳 尔先 生 家 当家庭 教师 时 , 他 的条 件是 不
第 2 6卷
第 1 期

社 会科学论坛 ・
两个不同时代的悲剧英雄
— —
于连与高加林 比较研究
苏锦 萍
( 临汾职业技术学 院,山西 临汾 0 4 1 0 0 0 )

要: 法 国大作 家司汤达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 红与黑》 中的于 连与 中国当代作 家路遥 的《 人生》 中的高加林

论《红与黑》中于连与《人生》中高加林的心理描写

论《红与黑》中于连与《人生》中高加林的心理描写

论《红与黑》中于连与《人生》中高加林的心理描写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人生》中有大量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本文主要通过两部作品中有关主人公于连和高加林的心理描写,来对比他们两人在有关爱情上的异同之处,以及分析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心理描写;于连;高加林;异同;原因一、心理描写所呈现出人物的异同之处于连和高加林都有两次爱情经历,他俩英俊的外表、博学的才华深受女性喜爱。

无论是深爱着于连的德·雷纳夫人还是玛蒂尔德小姐,她们都义无反顾地爱着于连;同样乖巧善良的巧珍和美丽真诚的亚萍也是不顾一切地爱着高加林。

女子先于男子爱上对方,因此两位男主人公都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

但是他们的爱情又有所不同,比如说动机。

于连的爱情动机是具有报复性、功利性的,是不单纯的;而相比之下高加林的爱情更加自然。

于连第一次遇见德·雷纳夫人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吻她的手,因为他觉得“这样做可能对我有利,也可能减少这位美貌夫人对我这个刚刚離开锯木厂的穷工人的蔑视。

我若不行动,岂不是懦夫的表现”,出于自卑心理和为了满足他的自尊心他吻了德·雷纳夫人的手。

起初他与德·雷纳夫人除了孩子功课的话题就没有其他共同话语,常常是沉默状态。

而敏感的于连认为“只要和一个女人在一起而无话可说,他便觉得受到了侮辱,仿佛这种沉默全是他的过错”。

当于连受到市长侮辱,德·雷纳夫人为了安慰他,对他特别照顾,他却想:“有钱人就是这样,他们侮辱你,然后装腔作势一番,以为这样便万事大吉。

”于连在和夫人的一次散步中给自己规定,必须在十点钟之前握住夫人的手,可“城堡的时针已走过九点三刻,于连仍不敢行动”,在最后的等待和焦虑中,于连心情万分紧张,几乎快要发疯了。

在钟声敲响十下的时候,于连终于抓住了德·雷纳夫人的手,之后他“便沉浸在幸福里,并不是他爱着德·雷纳夫人,而是一个可怕的苦难已经完结了。

”这一晚,他睡得很香甜,到第二天早晨,他已经把德·雷纳夫人忘得一干二净了,“他只记得昨晚已尽了他的责任,一个英雄的责任,为了这个观念,他才完全幸福了。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于连和高加林比较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于连和高加林比较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于连和高加林比较于连和高加林,两个人生命中的奋斗者,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他们的故事,让人深思。

于连,是一个从小就开始奋斗的人。

出生在一个山村,家境贫寒,小时候就开始为了生活而劳动。

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天赋,也没有家庭背景,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从小就开始刻苦学习,直到考上了大学,然后通过不断进修和自我提升,一步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

他的事业也一路顺利,公司效益不断提高,他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得到了一定的职位和收入。

然而,在工作上的成功并没有让于连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他总是感到孤独和空虚,他没有女友,好友也不多。

他的生活充斥着工作和单调的娱乐,就算是一次周末短途旅行也不免让他感到孤独。

他意识到自己缺乏情感,却又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与此相反,高加林的难题不在于情感,而在于生计。

他也是一个奋斗者,但他却是在生活的底层挣扎。

从小,他就没有享受到正常的家庭和学习环境,他只能在贫困环境中挣扎求生。

他因为家庭原因没有能够上大学,只能打工为生,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开始通过自学,学习一些技能,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能力来扩大收入。

他逐渐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不断通过工作和个人能力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未放弃,也从未失去信念。

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也有心爱的女友。

两个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却都是奋斗者的典型。

于连因为过度奋斗,而失去了生活中的情感和幸福。

高加林则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贫困生活,拥有了一定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两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奋斗虽然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生活中的各种情感。

奋斗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而不是牺牲掉一切生活的幸福来追求事业的成功。

本文以于连和高加林两人的故事展开,通过比较写的方式,探讨了奋斗者在追求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之间的平衡问题。

首先,于连作为一个事业成功的典型,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也让他在情感上变得空虚和孤独。

比较文学作业—论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

比较文学作业—论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

比较文学作业—论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前言文学是一门弥足珍贵的艺术。

不同的作家在创作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认知,因此在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创意。

本文将就中国作家于连和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高加林进行比较,探讨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差异和相同之处。

于连于连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知名度较高的一位。

他的作品充满着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感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分重要代表。

于连的作品涉及哲学、政治、文艺等众多领域,这也为他赢得了许多国内外的文学奖项。

他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人性、历史与哲学,他的作品对人们读懂中国现实和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高加林高加林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中的主人公。

高加林具有勇气和男子汉的形象,在小说中他是一个爱国者和革命者,为了推翻法西斯主义而奋斗。

高加林这个角色展现出了许多普通人都想有的勇气和爱国精神,使他成为了《丧钟为谁而鸣》中最具魅力的一个人物。

比较于连和高加林虽然分别来自中国和美国,但是他们的作品都有着共同之处。

他们的作品都强调了个人的价值以及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并且都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于连的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社会现实相融合,他们在内心中通过思想和感性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思。

而在高加林的形象中,他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意识已经融入到了他的个人内心深处,并成为了他行动的指引。

这种内心活动的积极性和重视个人价值的态度可以说是两位作家小说作品的共同点。

但是两位作家在作品创作的角度和形式上还存在差异。

于连更注重文学的哲思性和思辨,他在作品中常常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以表现出内心的深处。

而海明威则更注重视觉和经验的真实性,他的语言也更为简明和现实,让人一下子就能进入到小说的情境当中。

另外,两位作家在作品创作的内容上也有着差异。

于连的作品常以历史为背景,作品所反映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爱的抉择_于连与高加林的爱情比较

爱的抉择_于连与高加林的爱情比较

[摘要] 《红与黑》和《人生》中描写的爱情都经历了“心灵的爱情”和“头脑的爱情”两个阶段,于连和高加林的情感经历在表现出相似性的同时,中法异质民族心理的影响也使二者呈现出微妙的差异。

我国,从此这部小说便在中国公众中流传开来,历时半个世纪之久,至今不衰。

于连的性格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对他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的全译本1949年传入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于连才强迫自己忍受着“比死还要强烈一千倍的痛苦”,在一个夜晚贸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

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的评判也众口不一,赞赏和毁谤接踵而至。

1982年,与《红与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

难怪司汤达在书中叹道:黑》题材和内容具有极大相似性的中国小说《人生》问世,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与于连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而对二者人生有重要影响的情感历程,在表现出相似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中法两个异质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心理。

“心灵的爱情”和“头脑的爱情”源自司汤达就《红与黑》的构思给友人写过的信,在信中,他将德·雷纳尔夫人经历的“心灵的爱情”和德·拉莫尔小姐构想的“头脑的爱情”做了对比,认为前者才是“真正的、单纯的、不自己看着自己的爱情”[1]。

在《红与黑》和《人生》中,于连和高加林的两次情感经历,分别代表了“心灵的爱情”和“头脑的爱情”。

一、心灵的爱情《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有生以来,连跟爱情有一星半点相似的情感也没有体验过”[1]。

于连的到来打破了她封闭的心扉,她第一次惊觉到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的幸福。

虽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她多年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情感天真未凿,保持了“本性天成”的风度。

在她身上,淳朴、天真、善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但是,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只是为了报复贵“这就是一个过渡的文明造成的不幸!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只要受过教育,心灵便与顺乎自然绝了缘,而缺乏顺乎自然,爱情只不过是一种最令人厌倦的职责罢了。

于连和高加林之比较

于连和高加林之比较

于连和高加林之比较内容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人生》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这个时代的不公,通过他们的悲惨经历引发人们的深思,他们的才能值得去我们肯定,但他们的结局让我们很无奈,现实的残酷夺走了他们继续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爱情;悲剧命运;思想与现实往往相差甚远,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我们没有李白的豪情洒脱,做不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加林不想一辈子平庸,有所作为是他的理想,他向往现代文明,学校打开了他的思维,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为他铸造了一座想象中的城堡,城市的生活丰富了他的眼界,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更为绚丽多彩的世界。

他爱着自己的故土,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不想想父辈那样一辈子,他要改变命运,他要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有美丽的梦,却与现实相冲突,正因为他生活经验还不丰富,思想不够成熟,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所以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和我们产生极大的共鸣:父母为什么送我们念书,是为了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想让我们像祖辈一样吃苦一辈子,我们为什么上学,是为了让知识改变命运,不想像祖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想有一番作为,于连也一样,他崇拜拿破仑,是因为拿破仑出生卑贱,却飞黄腾达,他想摆脱下等人的身份,想挤进上流社会,得到他人尊敬,他们都有理想,都想出人头地,但有时往往得低头,高加林,作为民办教师,他想着拿公粮,走向正式岗位,努力工作,但当自己被别的有权势的人通过“合法手续”从教室里除名,他又想着另谋生路,作为人,首先要生存,后来通过关系,他做了县城通讯员,为了成功,他向黄亚萍低了头,投向了她的怀抱。

于连聪明好学,他崇拜拿破仑,接受了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他幻想入军界,穿军装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然而,波旁王朝复辟,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玉莲不得不选择进入修道院,成为大主教,他变成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里为主子效力,残酷的现实都让他们低了头,高加林去县城掏粪、于连违心为侯爵效力。

高加林与于连的人生悲剧性分析

高加林与于连的人生悲剧性分析

高加林与于连的人生悲剧性分析摘要:本文从事业和爱情两个角度来梳理高加林和于连人生悲剧的相似之处,并从社会、性格和人性三方面来探寻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高加林于连人生悲剧相似路遥的《人生》与司汤达的《红与黑》都是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高加林和于连的生活悲剧的叙述,展现了二者形象的现实主义深度。

在梦想与现实交织中的人生中,在短暂而曲折的人生旅程中,高加林和于连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也被搅乱得一塌糊涂。

当高加林背着铺盖卷,孤独地又回到生养他的农村时,当于连被法庭宣判死刑的时候,我们说他们上演了两出悲剧。

一、不同的人生,相似的悲剧《人生》中的高加林与《红与黑》中于连,形象丰满,性格复杂,不同的环境下却有着惊人相似的际遇。

高加林的生活经历了五次转折,由被挤掉到荣任,再由荣任到被挤掉,经历了事业的三部曲。

于连的一生也分为五个阶段,从地位低下到飞黄腾达,再到沦为阶下囚,同样也遭受了事业上的起起浮浮。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和与黄亚萍的所谓爱情,而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心坎里的爱情”和与玛蒂尔德小姐的“脑袋里的爱情”,两者都是出自感情的爱和出自理智的爱,异曲同工。

高加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屡次碰壁,不停地挣扎,最终觉醒;而于连在与生活的激烈搏击中,失败了。

他们是孤独的奋斗者,是爱情悲剧的主角。

二、悲剧的成因(一)社会矛盾的解读高加林身处在中国农村经济改革运动时期,整个农村正经历着一种新的变革。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和渗透越来越深重。

农村生活的人与人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内部的各条战线之间等,各种交叉错综复杂,也就造成了整个社会矛盾的交叉。

高加林正是置身于这样的交叉地带,他是这个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生儿,他带有旧的胎记,又是一个新的人物,其追求和追求的不可能实现,正是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然会有的现象。

高加林对封建习俗的挑战,对新事物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一致的,但是社会矛盾的存在却阻碍了他的发展。

夹缝中的奋斗者_于连和高加林形象比较

夹缝中的奋斗者_于连和高加林形象比较

夹缝中的奋斗者于连和高加林形象比较郭文妍(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陕西宝鸡!721007)∀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 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获奖小说 人生 中的主人公于连和高加林。

他们都不满足于生活现状,又试图从人生的夹缝中突围,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地努力奋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是最终还是走向了悲剧。

认为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关键词#!夹缝;追求;个人奋斗;悲剧!! 红与黑 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小说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在这个新旧观念交替的历史时期,于连作为黑暗时代受压抑的个人奋斗者,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他短暂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奋斗。

小说通过于连的经历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民的心理状态和悲惨命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高加林,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路遥 人生 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崭新的青年奋斗者,从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小道上向我们走来,他不仅对新生活有美好的愿望,而且为实现新生活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的变化引起了人们文化意识的变化,由于新时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发展,新生活丰富多彩的画面在青年一代农民心中掀起了波澜,他们有了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新需求,试图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走向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高加林是一面多棱镜,这面多棱镜既照出过去又指向未来,过去与未来之间是现在,无数事实表明,过渡时期总是有人要付出代价,尤其是那些有才华而无处施展的人,常常成为社会进程的牺牲品和垫脚石。

于连如此,高加林如此,将来还会有人如此。

于连和高加林来了,奏响了一曲青春的赞歌,表演了一场青春的悲剧。

不同的社会语境 相似的个人奋斗者

不同的社会语境 相似的个人奋斗者

不同的社会语境相似的个人奋斗者(原创!转载请说明)—论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摘要:典型的时代环境造就典型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典型意义又使时代更加典型。

同为不朽之作的典型人物,同为个人奋斗者,于连与高加林是一对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性格的艺术经典形象。

其二者的形象塑造及其形成原因是重要的议题,本文将从其人物所处的社会语境对其人物形象的原因追因索果,把握大致的方向和浅析基本原因。

关键词社会语境于连高加林人物所处的社会语境是人物存在和发展的外在条件,社会语境对人物形象影响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典型人物。

该人物处在19世纪20—30年代,是拿破仑和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后的王朝复辟的倒退时代。

代表贵族阶级利益的波旁王朝采用高压政策,实行残酷统治,激起人民的义愤,终于导致七月革命,推翻了长期的封建统治。

于连是王朝复辟时期代表受压抑而敢于反抗的个人奋斗形象。

他在以个人名利为前提的人生奋斗路上,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同社会对抗,与命运抗争。

高加林是当代作家路遥《人生》中的主人公。

他处在改革开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初期。

社会开始变革,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想都开始呈现新的变化。

经济建设扬帆起航之后,人们积极努力改变眼前的现实,驱逐昔日的贫困,谋求新的生存方式和幸福形式,定位自己合适的社会位置之时,城乡的发展不平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异,成为农村知识青年关注的中心。

高加林处的时空背景是路遥说的陕北高原的“农村和城镇的交叉地带”。

这是一个矛盾的区域,高加林在其中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对未来的向往,欢乐和抑郁,理想和现实矛盾。

高加林在这个历史的转型时期和“交叉地带”的结合点上,其人生经历和心灵感受,反应时代个人奋斗者“跳龙门”的愿望,自信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

在精神上是对因循守旧的所谓“传统”生活的一种挑战。

于连和高加林在不同的时代进行个人奋斗中,于精神层面来说都表现出的强烈的自我拯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连和高加林之比较
内容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人生》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这个时代的不公,通过他们的悲惨经历引发人们的深思,他们的才能值得去我们肯定,但他们的结局让我们很无奈,现实的残酷夺走了他们继续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爱情;悲剧命运;
思想与现实往往相差甚远,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我们没有李白的豪情洒脱,做不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加林不想一辈子平庸,有所作为是他的理想,他向往现代文明,学校打开了他的思维,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为他铸造了一座想象中的城堡,城市的生活丰富了他的眼界,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更为绚丽多彩的世界。

他爱着自己的故土,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不想想父辈那样一辈子,他要改变命运,他要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有美丽的梦,却与现实相冲突,正因为他生活经验还不丰富,思想不够成熟,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所以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和我们产生极大的共鸣:父母为什么送我们念书,是为了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想让我们像祖辈一样吃苦一辈子,我们为什么上学,是为了让知识改变命运,不想像祖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想有一番作为,于连也一样,他崇拜拿破仑,是因为拿破仑出生卑贱,却飞黄腾达,他想摆脱下等人的身份,想挤进上流社会,得到他人尊敬,他们都有理想,都想出人头地,但有时往往得低头,高加林,作为民办
教师,他想着拿公粮,走向正式岗位,努力工作,但当自己被别的有权势的人通过“合法手续”从教室里除名,他又想着另谋生路,作为人,首先要生存,后来通过关系,他做了县城通讯员,为了成功,他向黄亚萍低了头,投向了她的怀抱。

于连聪明好学,他崇拜拿破仑,接受了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他幻想入军界,穿军装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然而,波旁王朝复辟,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玉莲不得不选择进入修道院,成为大主教,他变成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里为主子效力,残酷的现实都让他们低了头,高加林去县城掏粪、于连违心为侯爵效力。

因为想要成功,所以需要跳板。

爱情,无数文人墨客喜爱的主题,他有太多素材让作家发挥,“问世间情问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然而,爱情也会变质,做不到惊天地,泣鬼神,荡气回肠。

在于连和高加林心目中,成大事者,何必被儿女情长所牵绊,在他们看来,爱情只是过客,停留只是因为暂时需要休息,一旦有了前进的目标,爱终究会成为过去,他们要的不是结局,而是享受沿途的风景,只为了继续前进,寻找成功的影子。

爱情和事业,并不自相矛盾,两者相辅相成,在爱情的支持鼓励下,激发雄心,但在某些时候,爱情与事业会发生冲突,感性与理性会让你有不同的抉择,有些人为了爱情放弃一切,而有的人为了事业放弃所拥有的一切,都说女人是感情动物,女人可以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可以不顾一切,只为了所谓的爱。

德瑞那夫人,为了和于连之间的爱情,不顾别人的反对,也许是爱情本身的魔力让她忘记了自己是有夫之妇,忘记了伦理道德,玛特尔为了爱情,出生高贵的她冲破了门第观念,与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反抗,与于连相爱,巧珍为了爱情牺牲一切,为了高加林无怨无悔,都为了爱情牺牲一切,而换来了什么?背叛、抛弃,于连和高加林,他们可以为了事业全然不顾爱情,随时准备抛弃爱情,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更好地发展,等待时机,于连得到了玛特尔的爱之后,毅然与德瑞那夫人断绝来往,抛弃爱情,而高加林因为黄亚萍诱人的条件而抛弃了刘巧珍,即使有些舍不得,但为了事业,要有所牺牲,他们认为是值得的。

可见,当事业可以得到发展,爱情只会是牺牲品,在事业面前爱情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反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跳板只会在适当的时机发挥作用,但两者在面对爱情时又有所不同,高加林与刘巧珍是淳朴的爱情,而于连为了报复市长对自己的轻蔑,粉碎他骄傲的心理,带着战斗的情绪追求德瑞那夫人,两者动机不同,但在跳板上,他们是一样的,于连通过玛特尔获得了一个骑士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而高加林只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选择了黄亚萍。

同样的有才,却被权势所抵制,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高加林,高中文化,典型的知识青年,他有雄心壮志,想有一番事业,但他一农民出身,如何斗得过权势,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告诉我们:有后台的妖精都被神仙牵走了,无后台的妖精都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了。

这就是道理,高加林没考上大学,所以回到了高家村,
当了一名民办“农民”这个身份,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没有靠山的高加林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排挤掉了,他能怎么办,反抗只会他在让他在村里难混,而他的反抗也起不了作用。

于连本性淳朴真诚,有炽热激情的青年,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无论一个平民有多高的的才能,制度都会竭力压制他,绝不容许平民挤进上流社会,在神学院,谁考取第一,都会是一种罪恶,在这样一个社会,虚伪是最好手段,隐藏才智才会得到赏识,但于连想冲破牢笼,他与周围的一切发生冲突,森严的等级绝不容许一个平民混进上流社会还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因而以告密信加害于连,正因为反抗,所以得到更大的回击。

有知识,有思想,所以自尊心更强,虚荣心更旺。

学识渊源,得到别人的尊敬,这个时代,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有知识的人比别人离成功更近,高加林,农民的儿子,高价的独苗,在重男轻女的时代,他深受父母的宠爱,从小娇身惯养,父母用汗水换来的钱供他上学,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要儿子受半点委屈,为了儿子费尽心力,对高加林百般疼爱,尤其是对他的生活习惯的养成,高加林爱干净,经常身上带着“肥皂味”,白皙的皮肤,谈吐随和,文质彬彬,一副城市孩子的摸样。

有知识,加上父母宠爱,自尊心极强,丢掉民办教师的工作,父母害怕儿子受苦,让他去卖馒头,他羞于见人,害怕遇见熟人,他后悔不该来,感到自己是一个乡巴佬,感觉周围的人都在看他,他低着头,连叫卖都不敢,因为是熟人,而不愿做那笔生意,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他觉得自己不必城里的孩子差,
与黄亚萍谈话,听同学的发展,虚荣心、自尊心受损而不欢而散。

于连从小聪明,酷爱读书,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教,他不愿当奴仆,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做奴仆”表示拒绝,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于连当即要加以证实“到他家里,我同谁一起吃饭呢?”因为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而本能的轻蔑和憎恨德瑞那市长一家人,德瑞那市长轻蔑他时,他的自尊心爆发,为了报复市长而勾引其夫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做了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他的优秀、高傲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尔的青睐,为了挤进上流社会,为了虚荣心得到最大满足,他与柯西尔侯爵争夺玛特尔小姐的欢心,这是斗争,只为了赢得胜利。

于连和高加林都是悲剧人物,虽然有所不同,但同中有异,于连的悲剧是有社会环境造成的,是时代悲剧。

而高加林的悲剧主要是由他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盲目性造成,通过他们的经历引发人们的深思,他们的结局让我们无奈,如果换成当代,又会是什么结局呢?
参考文献:
【1】司汤达红与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2】路遥路遥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3】王晓雯《人生》漫论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99
【4】宗元路遥小说情爱模式结构济宁师专学报 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