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学生在学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魏、蜀、吴三国建立的过程,赤壁之战的影响,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认识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感悟历史兴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背景和发展状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 multipleperspectives 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三国分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格局和经济发展。
教材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以及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充满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混淆,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直观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XXX 二中 XXX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
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依据《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需要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及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3.正确评价曹操,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过程与方法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微课视频、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民乐四中七年级(20)班的学生,虽不熟悉他们,但七年级学生都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要求独立自主, 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教学分析A.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3、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一新授一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三国鼎立》说课稿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
小说不等同于历史。
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讨论等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史料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
4.教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深入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经济、文化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官文美我说课得课题是《三国鼎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创设、分组讨论、历史剧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
三、说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1)情境法:利用视频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分组学习探究: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学习。
2、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角色体验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小结、练习。
导入新课: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二)、合作探究:(1)、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历史剧《曹操赤脚迎许攸》,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讨论曹胜袁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点拨。
(2)、播放视频《火烧赤壁》,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曹军失败,而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然后教师点拨。
(三)、历史感悟:是非成败都会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教师在点拨时引导学生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与小说或电视剧中的曹操区别开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斗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讲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能够描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发展与变迁,认识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格局、军事战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
2. 难点:理解三国时期各国的战争策略与历史事件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学生教材、参考书籍等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新课呈现(2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起源。
2. 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讲解三国时期各国的统治者、政策、军事力量以及主要历史事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三国时期各国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示范演示(20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关键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如赤壁之战。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赤壁战役的背景、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以及最终的战争结果。
互动探究(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加深对三国时期的了解。
巩固练习(20分钟)学生个人进行练习,回答与三国鼎立相关的问题,如魏、蜀、吴三国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谁?各国的经济发展如何?等。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与三国鼎立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文化视野。
五、课堂小结教师通过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同时提醒学生进行相关复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与研究、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掘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通过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还不够,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意义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的过程,了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historical thinking。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案例分析: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5.历史地图: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之间的关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内容涉及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巡回指导。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演义》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具体概况;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对比,掌握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演示法对两次战争进行讲述,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视频播放和地图展示,培养观察能力,学会从画面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学会归纳相关历史信息。
通过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学会客观辩证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从而向往和平,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比法、辩证法、角色扮演法等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得出结论,学会自主学习。
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获取经验教训,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3、教材重点与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
2024三国鼎立说课稿1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三国鼎立》是历史课本上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三个国家鼎立争霸的情景。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让学生了解到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员,增强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人物。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内容,我将采用引导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历史教材、图片、音视频资料等,用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我还会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引入新课在引入新课时,我会通过展示一幅三国演义的插图和问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吗?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吗?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我可以让学生对三国鼎立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本课的学法主要是通过记忆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通过对XXX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XXX、XXX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同时,要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师可以采用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在研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时,学生往往难以将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研究。
此外,由于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政治主张也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参与协作意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例如,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设疑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英雄和喜欢的人物,并引导他们思考历史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是否一致。
这样可以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并引导说出战争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和影响。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XXX胜利和XXX失败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说课稿
说课环节:(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五)说课堂小结
一、1、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对于本书来说是总结的单元。
它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
⑴知识与能力: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3、说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之所以把重难点定成这样是因为:本课用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而这两次战争又推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学生的学情又决定了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求知欲比较强,活波好动。
但总体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单一性和片面性。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2、教法与学法
教法:历史是“死”的,但是教学是活的,如果能把“死”的历史通过教学手段变成活的,这样学生就能提起学习的兴趣。
在本课中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室启发、引导为辅,多媒体运用为辅助手段。
学法:阅读教材法,情景设计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法
1、课前准备
三个方面:将学生分为三组,对应课文的三部分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的局面)1、2组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对事件的认识创作5分钟广播剧,3组根据课本内容和所查的相关资料制作5分钟的PPT课件
2、教学过程:放第一组的广播剧(5分钟),其他两组点评补充内容,得出曹操统一北方原因,并评价评价袁绍、曹操,(7分钟)放二组广播剧(5分钟)其他两组点评补充内容,评价曹操,并对比官渡之战中的曹操,完成人物评价。
(7分钟)3组讲授PPT(5分钟)其他两组点评补充内容,系统性理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
突破难点(6分钟)老师将三组所讲知识联系起来,连成一个整体,做一个课堂小结。
(3分钟)布置作业,学生对三组进行点评,哪些做得很好,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达成能力目标,在触及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辨别能力,自我反省。
四、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