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学学会50年
我国力学工作者的几项重大成果
我国力学工作者的几项重大成果已有399 次阅读 2011-10-14 15:1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xml office center 工作者style 我国关于近代应用力学的研究大约始于四五十年代,其中力学事业的奠基人公认为有四个: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和郭永怀。
其中钱学森被认为是中国的“航天之父”、“火箭之父”;周培源以研究广义相对论而出名;钱伟长被打成右派,只是到晚年才担任政协副主席而名声日隆;郭永怀实际上是二机部第二研究院(研究原子弹的)副院长,在1968年执行公务时飞机失事而牺牲(其动人事迹已被拍成电影)。
这四个人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友,都继承了哥廷根学派应用力学的传统。
实际上,加州理工学院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学校,一直提倡精英教育。
她的中国校友还有很多,例如郑哲敏、庄逢甘、谈家桢、赵忠尧、胡宁、孟昭英、唐有祺、白春礼等。
公众对于这些人的学术了解都很肤浅,殊不知他们都是应用力学的大师,而他们所取得的那些成绩只不过是其所学力学知识的外在表现而已。
他们已经掌握了力学的精髓,不把力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作为方法论,故而他们能有更多的发明创新。
力学的逻辑严密性,以及能够从工程实际和实验现象里面提炼模型的能力,对创建交叉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钱学森提出的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系统工程,钱伟长研究的燃料电池、中文信息处理,郭永怀提出的化学流体力学等,都是基于力学方法论的新概念和新学科。
有鉴于此,本文仅选取了我国力学家的几项重要学术成绩以评述,而这也仅仅是力学工作者所取得成果的一部分。
“中国三钱”中的两钱,钱学森和钱伟长都是搞力学研究的。
钱学森回国之后担任了火箭与航天领域的领导,是一位科学帅才。
他能够领导这么大的系统工程,其基础就是应用力学。
他在力学上的主要贡献有:(1)采用非线性理论研究了飞机金属薄壳结构非线性屈曲;(2)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问题,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核火箭、行星际飞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等概念;(3)创建了《工程控制论》,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4)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5)卡门-钱近似公式,即飞机速度接近声速时,空气的可压缩性对机翼和机身的升力有多大影响。
中国力学学会发展史
济 的结合 ,推动力 学为 国民经济建 设服务 ,为加速 实 现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做 出贡献 。 中 国力学 学会 现有 团体 会员 单位 4 余 个 ,有 个 O
专iI 栏 On cm u
The i or oft hi H st y he C nese oci y S et of
Theor i et caland ppled echani A i M cs
【 国 力学学 会 发 展 史 l 】
中国力学学会 供稿
中 国力 学学会在钱学森 、周 培源、钱伟长 、郭永 中 国力学 学会 主办 的学 术期 刊有 1 种 ,其 中英 7
除 申请承办大型 国际组 织例会 外,例 如:2 1 0 2年承办 “ 2 第 3届世 界力学 家大 会 (C I 2 1 )”、2 1 02 03 年承 办 “ 1 国际断裂大会 (C I )”,还不 定 第 3届 IF3 期 地承 办 I T U AM 专 题研讨 会和 暑期 学校 ,并 与 国际 学术组织共 同主办 学术会议及组织 中国力学学会 自成 体 系 的系列 国际会 议。多年来在 国 内召开 了百余 次不 同学科不 同规模 的 国际学术会议 ,提高学科 的国际影
中国力学学会是 由全 国力学科学技 术工作者 自愿 结 成的、依法登记注 册的、非营利 的学术性法人社会 团体 ,是发展我 国力学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 力量 , 是中 国科学技 术协会 的组成部分 ,任 务是 团结和组 织 全 国力学科 技工作者开展 国际、国 内学术交流 ,促进 民间科技合 作和交流 ;创 办力学刊物 ,促进力 学学科
中国 力学 学会 每 年举 办 各 种类 型 的 国 内学 术会 议、讲 座,促进全 国力 学工作者之 间的学术交流 ;每
中国力学学会2015、16年(部分)学术活动计划
2. 传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精
神;
3.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
团体赛研讨
4. 实验教学设备展示与交流.
24 弹塑性动力学理 1. 弹塑性本构关系理论研究;
8月
70
论、数值模拟及 2. 弹塑性材料的损伤和断裂;
工程应用
3. 弹塑性动力学的数值方法;
学术会议
4. 弹塑性动力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讨会
新进展;
3. 活动构造与板块动力学数值模拟;
4. 地幔对流与地球深部物理的数值建模
与模拟等.
50–60
16 第 7 届全国力学 力学史与方法论范围内,结合教学和科研 7 月
150
史与方法论学术 的方法、经验和体会.
12–14 日
研讨会
17 第 11 届 中 国 1. CAE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7 月
07 固体力学与多学 1. 生物力学与生医工程;
科交叉学术研讨 2. 软材料力学与柔性器件设计;
会
3. 微纳米力学与先进制造;
4.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5月
30
15–17 日
08 实验力学新方法 1. 实验力学方法走向工程应用的标准 5 月
50
新技术及其在重 化;
15–18 日
大工程中的应用 2. 实验力学方法与产业界结合;
多目标的探测;
2. 学术研讨会暨竞赛颁奖大会.
05 第 15 届全国非 1.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线性振动会议暨 2. 非线性振动理论与应用; 第 12 届全国非 3. 运动稳定性理论与控制; 线性动力学和运 4. 多体动力学与控制等. 动稳定性学术会 议
5月
400
中国力学大会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
中国力学大会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8月22日~8月24日,中国力学大会2022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近24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包括30多位两院院士和20余名大学校长出席此次大会。
此次大会是中国力学界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
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60余家力学相关单位协办。
中国力学大会2022举办之际适逢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奠基人、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为表达全国力学界对钱老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大会特钱老学生、学会第三任理事长郑哲敏院士作回顾钱老的报告;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也应邀出席大会。
大会开幕式于8月22日上午在哈尔滨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胡海岩致开幕词,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致欢迎词,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钱学森之子、中国人民总装备部钱永刚,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先后致辞。
本次大会为期3天,共收录论文2256篇。
大会设立1个主会场、17个分会场、60个专题研讨会。
主会场安排报告9篇,分别在8月22日上午和23日上午进行。
来自国内和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高超吸气推进技术、低维纳米结构、软活性材料、岩石力学、生物力学、复合材料、湍流、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做了大会邀请报告。
特别地,大会还邀请郑哲敏先生回顾了钱老关于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以及钱老关于应用力学的精辟见解。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俞鸿儒院士、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哈弗大学锁志刚教授、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包刚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杰才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夏克青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张伟教授分别作题为《科学与应用力学》、《发展高超吸气推进技术有关几个问题的探究》、《低维纳米结构的模拟与实验研究》、SoftActiveMaterials:WhenMechanicsMeetsChemistry、《孔隙岩体分形重构与能量灾变分析》、CellandMolecularBiomechanics:PerspectivesandChallenges、《超常环境下复合材料的服役行为》、《湍流热对流研究进展》、《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等大会特邀报告。
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院学部
1957年5月,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上,钱学森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他还担任了第二、三届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常务委员。
1957年钱学森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上的发言记录
1958年钱学森拟定的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研究工作大纲
1957年钱学森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有关材料
1959年3月21日钱学森草拟的力学研究所推进剂研究中心的草案
参与和指导设计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
1960年2月19日,由钱学森指导设计、上海机电设计院研制的我国第一枚“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 南汇试射成功,中国从此开启了空间时代。
“T-7M”探空火箭简易发射指挥所
钱学森与科研人员在上海南汇老港镇火箭 发射试验场
《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第五次 学部委员大会,钱学森等增补为中 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
1984年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钱学森被 增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五位执行主席之一。 1992年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上,钱学森被聘请 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他为中国 科学院学部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中国科学院发展出谋划策
1960年钱学森夫妇、郭郭永怀,告之已 将他的大名在中国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 回国后到力学研究所做气动力学工作。“要 带书来、带人来”。
1956年9月11日,钱学森得知郭永怀已到 深圳,请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办事处面交此 信,热烈欢迎其一家回国,盛情邀请他来 力学研究所工作。
植物学家,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药物化学家,药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动物学家,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冶金学和陶瓷学家,陶瓷冶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真菌植病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有机化学家,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古生物学家,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矿物学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数学家,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物理学家,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神经生理学家,生理生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物理学家,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物理学家,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实验生物学家,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微生物学家,真菌植病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空气动力学家,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力学事业50年
余 人 的力学基础 研 究 队 伍 !具 有 正 高 级职 称 的人 员 ( − ∋
(
人 副 高级 职 称 人 员 ∗ − 人 ∗
。
中级 职 称 人员
, ) 人&
。
。
在 国际 力学 事务中
中 国力学界在 国际 力 学界 中举 足 轻 重
,
国际理 论 与应用 力学联合 会 !01 # % & 中有 . 名理 事 ∃
第 一个 是
(, ∋
年
,
中 国科学 院与清 华 大学 开 办 的工 程力 学研 究班 做 到 了不拘 一 格选 拔 人才
, , ,
学 员选 后 来的
自工 科 专业 四年 级 学生 和 力学 教研 组 助 教 及 生 产 部 门 的工 程师
,
。 。
事实证 明这 样一 种 人才培 养机制 是可 行而 有 效 的 这 些 学 员在 后 来 的国 民经 济 建 设和 国防建 设 中发 挥 了重 要作用 做 出了重要 贡 献 第 二 个 是 老 五 院 为 了加 速 发展 中 国 航天 事业 (, ∋ 年 ( 月 党 − 中央决 策成 立 国防 部第五 研 究 院 建 院之 初就 成立 了 空 气 动力 学 结 构强 度 飞 行控 制 等方 面 的专
, , ,
数学 研 究所创 建 力学研 究室
了中 国科 学 院力 学研 究所
。
。
(, ∋ ∋
年 ( 月
,
钱 学森 回 国
,
,
与钱 伟长 合 作
,
在
(,∋−
年
(
月 ∋ 日成立
,
建 国初 期
,
为解 决专 门力 学人 才 匾乏 的现 状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等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等作者:来源:《计算机辅助工程》2011年第03期2011年8月22日,“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哈尔滨隆重开幕,近2 400人出席此次大会,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力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60余家力学相关单位协办.“中国力学大会2011”举办之际适逢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奠基人、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为表达全国力学界对钱老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大会特邀请钱老学生、学会第三任理事长郑哲敏院士作回顾钱老的报告;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也应邀出席大会开幕式.大会为期3天,共收录论文2 256篇,设1个主会场、17个分会场、60个专题研讨会,集中展示我国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交流探讨力学学科的前沿问题,促进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NUMECA公司与中航商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仲夏,NUMECA公司与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商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至此,中航商发成为NUMECA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继SNECMA,RR,P&W 和GE后的又一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中航商发是我国大型客机发动机项目的责任主体和总承制单位,是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和中国军工企业,她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世界最前沿的工具和成果,与NUMECA这个成熟的国际化公司建立全球战略合作,加速其研发进程.《LMS b 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实例教程》出版发行近年来,LMS b AMESim国内用户数量激增,为更好地服务中国用户,LMS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研培训中心曾于2006年出版《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从入门到精通》一书.该书得到广大工程师的好评,为国内工程师熟练掌握多领域系统仿真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LMS b AMESim在技术开发上的不断突破,LMS b AMESim在软件平台、分析工具、Modelica支持、软件接口以及专用的解决方案等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帮助国内工程师尽快掌握和应用这些新功能,LMS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研培训中心对《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从入门到精通》进行全面升级修订,改版为《LMS b 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实例教程》和《LMS b 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参考手册》,后者将在2011年底出版发行.第20卷第3期2011年9月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Vol.20 No.3Sept. 2011NUMECA助力高校科研,为期3周培训圆满结束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助力高校教师不断提高CFD软件教学水平,回馈高校对NUMECA一直以来的支持,NUMECA公司于2011年7月12日开始推出为期3周、涉及7个行业的免费培训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老师和同学参加此次培训.在此次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接受风电、水力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和汽车等行业CFD解决方案的专业培训.NUMECA助力高校科研,为期3周培训圆满结束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助力高校教师不断提高CFD软件教学水平,回馈高校对NUMECA一直以来的支持,NUMECA公司于2011年7月12日开始推出为期3周、涉及7个行业的免费培训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老师和同学参加此次培训.在此次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接受风电、水力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和汽车等行业CFD解决方案的专业培训.。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精选26篇)
《灯塔大课堂第28课》心得体会(精选26篇)《灯塔大课堂第28课》篇110月16日,绵绵秋雨中,“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郭永怀家乡荣成对外开放。
郭永怀曾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有关领导,部分同事、学生、亲属共同缅怀郭永怀的丰功伟绩,铭记那段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他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
细雨忆故人,豪情树丰碑。
人们不会忘记:52年前,伴随祖国边陲大漠深处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从此确立了我国的大国地位。
52年后,不灭的郭永怀精神遗志已然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上,成为一种永恒。
“郭永怀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为我们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荣成市委书记江山说。
抚今追昔珍贵展品讲述动人故事一进入陈列馆,一尊郭永怀汉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帘,神态坚毅而安详,目光深邃。
他仿佛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期待着涌现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永萦江山堪称民族脊梁,怀忘九霄不愧中华英魂。
”两侧柱子上的嵌名,取自四川绵阳29基地,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题字的“永怀亭”上,这也是对郭永怀辉煌一生最生动的注脚。
陈列馆中,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展现着郭永怀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铸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令观者心生景仰。
“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
”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动身返回祖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
1960年,我国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队伍。
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正是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当时首要任务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五十年来杨继盛研究综述
五十年来杨继盛研究综述
杨继盛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物理学、数学、力学、热力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五十年来,杨继盛教授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在中国和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声誉。
以下是五十年来杨继盛教授研究综述的一些重要成果和贡献:
1. 对牛顿力学的理解:杨继盛教授首先提出并证明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field theory)来解释电磁现象,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对热力学的研究:杨继盛教授在热力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些理论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3. 对电子学的研究:杨继盛教授对电子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杨氏双缝干涉仪”和“电子衍射”理论,这些理论在物理学和光学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4. 对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杨继盛教授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光子计算机”的理论,这是一种基于光子的
计算机,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
5. 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杨继盛教授对教育事业也有贡献,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物理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杨继盛教授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在中国和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研究对于推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以及促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会 讯目 录纪念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专刊钱学森逝世(1911.12.11-2009.10.31)沉痛悼念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 (1)钱学森先生生平简介 (1)中国力学学会唁电 (3)钱学森先生生平事迹——摘选自《中国力学学会史》 (4)钱老的精神永存——深切缅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李家春(11)中国力学学会沉痛悼念第一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 (13)钱学森先生文献摘选 (19)追思忆往事 ……………………………………………………………………………李佩(21)钱学森先生居留国外时期对力学的贡献……………………………………… 郑哲敏(22)悼念恩师钱学森先生 ……………………………………………………………吴耀祖(25)钱学森先生领我们进科学的殿堂 ………………………………………………王克仁(27)大师已经远行,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巨星陨落引发的思考 ………………………………………………戴世强(28)追记一件钱学森先生的事 ………………………………………………………谈庆明(30)深情怀念钱学森老师,学习他的治学思维方式…………………………………朱如曾(31)清华大学首届钱学森力学班师生深切缅怀钱学森先生…………………………………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工作组(33)钱学森先生指导下的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 ……………………………………张瑜(33)2009年第6期会讯 1 沉痛悼念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先生,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生平简介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中国力学学会40年
编者按: 本文系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庄逢甘院士于1997年8月在北京为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40周年召开的“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学术大会”上做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是力学界的一次盛会,由中国力学学会等国内几十家单位共同组织,有400余位海内外代表参加.会议总结了40年来力学科学在我国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探讨力学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出版了论文集《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共三册),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详读.中国力学学会40年庄逢甘(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北京100830) 摘要本文回顾中国力学学会40年发展史,总结成绩与经验.从中也反映了中国力学科学事业发展壮大的过程,说明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和为中国建设事业所做的贡献.文章向力学工作者提出要做好准备,迎接21世纪的新挑战.关键词 力学,历史,学会,科学发展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的大喜日子里,今天,我们聚集一堂,召开“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学术大会”,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40周年,总结成绩与经验,探讨力学的发展方向,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为祖国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事业再创辉煌.1 历史的回顾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于1957年2月10日,它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发展道路.世界范围内,力学的历史悠长.在中国,虽然在古代传统的文化史中不乏关于力学知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史实,但它们未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本世纪初至中叶,在反封建、建共和,西学东渐的大趋势下,在中国留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国际知名的力学家,他们分别来自物理、应用数学等理科专业或土木建筑、机械、航空等工程专业,大多工作在教学或工程技术部门,为中国早期的教育和建设作出贡献.如张国藩、茅以升等老一辈力学家,最著名的是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他们在湍流理论、空气动力学、板壳理论、喷气推进、航空工程、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多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但是,在长期战乱、国家经济落后、近代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力学研究难以形成规模与队伍.50年代,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开始起步,急需力学人才. 1951年,钱伟长首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建力学研究室,1952年,周培源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从此,在我国有了力学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1955至1956年,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下,一大批旅居海外的中华学子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1955年11月,钱学森回国.他与钱伟长合作,在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56年1月5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随之,在1957年,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开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学员选自工科专业四年级学生和力学教研组助教及生产部门的工程师.50年代,国家在实行全国院系调整的基础上,发展教育,各理工科院校初具规模,当时各院校都有力学教研组,总数已有数十个.同时,继北京大学力学系之后,各高等院校的力学专业和力学系也纷纷建立.各工程部门也组织相应的力学研究单位,如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即今1国家地震局所属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前身)等,这样,全国开始形成了一支具相当规模的队伍.1956年春,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制订.《纲要》确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长江流域规划和大型水利工程及水轮机组的设计与研制”等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包括各基础与应用技术学科的发展规划.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以及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都参与了有关力学专业规划的调研、制订、组织与实施.力学规划围绕国家重大建设和国防任务,内容涉及学科发展远景及各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国家高等院校力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实验室与设备的配套建设等等.规划站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上,既考虑了中国的现实,又有超前的现代化发展意识,有为振兴国家经济与充实国防实力的明确目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7年2月5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和技术科学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到会代表200余人,宣读了76篇论文,最后一天,即2月10日,大会全体通过了中国力学学会章程,选举了35位著名力学家为理事,钱学森为第一任理事长.自此,中国力学学会正式成立.1957年至60年代中期的8年中,在党的发展科技的正确政策指引下,力学在国家建设各领域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会工作逐步开展.1957年2月,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学术期刊———《力学学报》创刊.它的第一任主编是钱学森,第二任主编是郭永怀.为了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人才,学会建立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岩土力学4个专业委员会.在常务理事会下,还成立了仪器工作组和资料工作组,前者负责对全国实验装备、技术条件与水平进行调研,规划重点实验室;后者负责国际科技资料信息的分析研究.之后,在上海出版了《力学译丛》.1959年前后,哈尔滨、西安、北京、天津、南京、大连、武汉7地的力学学会相继成立,他们与全国性学会相呼应,更着眼于本地区的经济需要、科学普及与教育.在这一时期,中国力学学会曾经组织的具代表意义的活动有“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全国第一届流体力学学术会”,“全国第一届固体力学实验会议”,“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学术座谈会”,“极限分析与塑性理论会议”和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爆炸成形学术会议”等.1961~1962年,钱学森、郭永怀、沈元、吴仲华等人以极大的魄力和科学预见,在中国科学院组织“星际航行座谈会”,汇聚数、理、化、天、地、生、力及声、光、电、半导体、遥感、医学等多学科、多种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专家,针对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举行连续十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生物空间实验、微重力影响等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实质与关键都离不开力学.这个会对后来我国航天科研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启动了其它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的开展.至1964年,学会拥有会员1100名.他们怀着对建设新中国的无比激情,投入教学与各项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工作.当时,为建立我国完整的、理工科配套的、全新的力学教学体系,大家动手编写教材,组建新的教研室.一套套新的教案和各种由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高水平的教科书纷纷问世.一批批力学专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生产建设、科研、教学第一线去.在短短几年内,各重点院校和研究所开始建起了一批力学试验装置与试验基地.如北京大学的2.25m三元低速航空风洞,北京航空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高超音速风洞系列,高温激波管,怀柔火箭试车台试验基地,以及分布于其他院所的物理弹道靶、振动、噪声、冲击试验装置,爆轰试验场等.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它们虽不免简陋,但却是后来发展的起点.60年代的许多重大建设成果与力学分不开.1959年河北东川口打响了土岩爆破筑坝的第一炮,1961年高57m的南水土石坝爆破堆积成功,60年代初,荆江分洪工程、万吨水压机、武汉2力学与实践长江大桥、上海造船厂改建、北京十大建筑等,都轰动了全国.尤其是1960年11月5日,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6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以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发射至预定地点;直至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在所有这些成就中,力学都起了重要作用.之后是十年动乱.学会停止了活动,《力学学报》也被迫停刊.直到1976年春,中国力学学会恢复了活动.为了急起直追,学会大力倡导学习新知识.首先召开了“全国断裂力学大会”;继之,在天津、黄山和昆明召开了实验力学、爆炸力学和工程爆破3个学术交流大会,参加者达800余人.由此,学风再盛.1977年,谈镐生上书中央,论证力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邓小平亲自批示立即组织制订全国力学学科发展规划,从此,力学学科得以与数、理、化、天、地、生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并得到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更加重视.1978年春,在全国力学规划会上,学会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的扩大常务理事会,经过民主协商,增补了8位常务理事,理事由原35人增至95人.会议决定,要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逐步建立和恢复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恢复《力学学报》,创办《固体力学学报》和《力学与实践》杂志.学会恢复之初,常务理事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首先恢复了钱伟长副理事长的学会职务,以民主、学术、进取的精神,调动和聚拢全国力学工作者的心,贯彻力学规划.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政策.1982年2月,中国力学学会采取通讯选举办法,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共选出理事110名. 1982年5月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第一、二届扩大的理事会,选举钱令希为第二任理事长,郑哲敏为常务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共27位.大会感谢钱学森、周培源为我国力学的创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一致推举他们为名誉理事长,这是学会的最高荣誉.从此,中国力学学会进入一个活跃的,发展的新时期.自70年代末以来,国家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稳定的20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深入人心,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给学科进步和学会的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1986年8月,第三届理事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召开,理事111名,常务理事29名,理事长郑哲敏;1990年9月第四届理事会在河北省北戴河举行,理事111名,常务理事27名,理事长王仁;1994年现任第五届理事会在北京香山举行,理事133名,常务理事33名,现任理事长庄逢甘.学会的规模空前扩大.截至1996年底,随着力学学科的发展并向其它领域的交叉、渗透,中国力学学会分支学科专业委员会共发展至17个,它们是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实验力学、计算力学、爆炸力学、岩土力学、生物力学、工程爆破、流体控制工程、流变学、物理力学、理性力学和力学中数学方法、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流2固耦合力学、反应堆结构工程力学和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直属专业组2个,它们是地球动力学和激波与激波管直属专业组.还有英斯特朗材料性能试验研究协作专业委员会和M TS材料性能试验研究协作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下的三级学科专业组共21个.还有教育、科普、青年和名词统一共4个工作委员会.由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共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有30个,它们是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内蒙古第19卷(1997年)第6期3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同时,市一级的学会也纷纷成立,如青岛市、桂林市等共15个.这些地区性学会,根据中国科协的组织章程,在学术活动方面受中国力学学会的指导,在组织上受地区科协的领导.据1996年统计,全国力学学会会员总数为21080人.学会活动充满活力.仅以1991年~1996年国内外学术活动统计表为例,可见一斑.学术活动概况统计学术会议或研讨活动参加人数年份国内国际国内国际论文数出版论文集(种)19912352300230161512199215612002507841419932762300550158018199421511004101380211995182145032014001719962742010254198026多年来,各届常务理事会把学术交流、发展学科做为学会的基本任务,坚持以学术交流为中心,国内外交流并重,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活动.为了提高学术活动质量,经常研究在学科上有哪些进展或突破,还有什么新的问题,今后如何发展.常常是,一个好的学术活动会起到引导与启迪的作用,它吸引着力学工作者们走到一起,切磋学问,百家争鸣,共同探讨发展学科、建设国家之路.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是集体性的,科学越发展越进步,越需要扩大学术关系网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40年来,中国力学学会与学科的进步相辅相成,与国家命运相依相随,在全国力学工作者的心目中,学会最具学术权威性,最具群众性.2 光辉的业绩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凡有力和运动的地方,都需要力学.由于它具有较系统的理论、较高的数理发展水平和较强的分析和建模手段,因而,力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历数20世纪我国高新技术的重大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火箭与人造卫星、兵工武器,我国自己研制的飞机、潜艇,还有高层建筑、巨型轮船、高水平的桥梁(如近年架设于大江南北的各种吊桥、斜拉桥)、海洋平台、海港与栈桥、精密机械、机器人、高速列车等等,都有力学的指导与参与,都熔铸着我国数万力学工作者的心血.211为经济建设主战场作切实贡献断裂、疲劳、破坏与损伤是关乎工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如材料性能的评定与改性,产品的寿命与安全,工程项目的设计与质量评估等,都离不开力学的强度理论和计算分析.中国力学学会早在1973年就向全国介绍断裂力学这一新学科,以陈篪为首,组织了北京地区断裂力学交流会,1976年又组织了全国第一届断裂力学学术大会,继之,与机械、材料、航空、宇航等7个学会联合推动这一工作.十多年来,力学工作者开展了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如裂纹与裂纹动态扩展及疲劳断裂和断裂微观机制的研究,在对金属、非金属、陶瓷等以及各种复合材料断裂特性4力学与实践的研究方面得到了不少科研成果.断裂、疲劳等各种力学实验和断裂韧性测试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研究成果普遍被应用于压力容器、航空结构、机械制造等各重大工程结构的强度设计、安全可靠性分析和缺陷评定的规范与标准中,提高了我国的工业设计与制造水平.任何产品或一个建筑物,在设计制造之前,首先必须定量地弄清在它们每一点上所受到的应力应变情况.虽然现在有了亿万次的计算机,但如果缺乏有力的科学的力学分析方法,没有软件,机器本身则无能为力.1972年钱令希提出:“计算结构力学和结构优化问题,我们要急起直追.”经过多年努力,有限元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已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虎添翼,其解决工程问题的范围和深度比之过去有了巨大的提高,它解除了过去力学计算遭遇的种种障碍,也使力学为工程服务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现在利用有限元法可以相当准确地分析摩天大楼、海洋平台、大跨度桥梁、汽车、航空航天器等复杂结构的静力和动力性能,也可以模拟象高速碰撞、爆炸等一类复杂的流动现象.多年来,力学工作者大力进行了应用软件的开发.结合国情,自70年代以来,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注意以新兴的计算力学为工程实际服务,开发了我国自己的高质量的通用软件,如GI J FEX,DDDU,TBS,MAS,DDJ2W等,同时也充分利用引进的软件(如SAP25,ADINA,…等),加以改进后推广应用.可以说,计算机及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计算力学提供了前提条件,而有限元和优化设计推动了微机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和开发平台的出现.力学软件和CAD技术结合,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科也在发展,计算力学正在从事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和参数识别等反问题的研究和应用,这些反问题属于当前工程实践中非线性力学问题的领域,各有其特殊性和重要的实际意义.现代实验力学的理论、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必要支柱.40年来,我国力学实验的装备与手段已今非昔比.一批现代化重大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逐步建成.实验力学已进入到包含有电学、光学、声学、热学、粒子束等多种高科技技术手段,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实验与计算相结合的现代实验力学.在许多重要的工程设计中,在各种产品的应力分析、质量鉴定、结构故障排除以及众多工程的现场监测中,成功地解决了重大问题.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自1978年建立后,引导大家从基本方法和测试新技术突破,如光学信息和图像处理系统及电测动静态数据实时自动采集与处理系统等,仅1983年至1984年间,就为各工程技术部门培训了近千名各类力学测试技术人员,他们已成为各领域的工作骨干.爆炸力学、炸药和新型燃烧剂的不断进步使工程爆破在各项建设中大显神威.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把专家们组织起来,到工程现场,一面做学术交流,一面针对工程问题作专题研究,以新技术、新理论指导工程设计与施工.如连云港、大连、嵊 、深圳、珠海等沿海地区水下软基处理工作;北京华侨大厦爆破拆除工程;大秦线及衡广复线的爆破施工;新疆新康石棉矿治理泥石流的定向爆破筑坝工程;葛洲坝大江水下围堰拆除爆破;大瑶山隧道爆破以及京九铁路与西南铁路导坑隧道的快速掘进等等,为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兴的生物力学是将力学方法与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相结合,研究组织、器官以至细胞层次上的生命现象.1978年在制订力学规划期间,我国生物力学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次年,学会在重庆大学召开生物力学座谈会,从读书和阅读文献开始,之后,在上海召开第一届生物力学会议,工作才逐步开展起来,经过多年与医学和生物物理学的逐步结合,在生物组织、血液流变、动脉中的血液流动与脉搏波的分析,中医脉象机理的探讨,呼吸系统动力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临床上,人工心脏、人工肺在我国开始得到发展;由于骨科疾患的力学分析使骨科矫形有了理论依据;在体育运动、运动器械设计等多方面取得好成绩.所有的建筑物几乎都建在以“岩”或“土”这类介质为对象的地基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引导大家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学科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在上海地面沉第19卷(1997年)第6期5降;长江葛洲坝二江泄水闸软弱砂岩地基稳定问题;西北、西南铁路建设中滑坡、高边坡问题;宝钢软岩桩基稳定问题;海洋平台水下软基问题等等重大工程建设方面作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岩土工程稳定性设计计算也是一流的.1991年11月,我会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联合召开“力学与农业工程学术交流会”.内容涉及振动力学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作物种子的力学性质及相关的农机研制,耕作力学,谷仓中的力学问题,小麦倒伏的力学研究,土壤粘附的力学特性,草原土壤动力学与草原畜牧业,农业物料力学,土壤水动力学与耕作工程,农业工程中的人体力学问题等.通过这次会议,力学工作者与农业工程工作者相互沟通,促进了合作.常务理事会很注意引导一些侧重于前期理论工作的专业,去不断地拓宽和寻求新的应用背景.如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在近十年中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会议,他们专请工矿企业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一同研讨,向力学提问题,交任务.如为核电站工程解决环腔流动、管系力和力矩,管系流2固耦合的研究,自控喷水推进水翼高速客船喷水推进泵的研究以及诸如最高潮位预报、多级孔板风险分析、输电线路风激振、污水排放、木材漂送、网箱养鱼等,都做出成绩.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多年来开展对三门峡水电站导洪洞岩石流变性、石油远距离输运、钻井用压裂液流变性、三次采油用聚合物稀释液的渗流、火箭弹托的超塑性加工、直升机发动机和转子的蠕变成型及中医气血运行、人体生物场等重大应用课题的学术讨论与交流,有效地推动了工作.212 为国防现代化建立功勋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高技术的竞争,无论是攻防装备还是快速调动、给养补给,严格说都离不开力学.我国力学工作者中,有相当大的一支队伍是直接在国防科研战线上工作的.学会的领导人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不仅是我国现代力学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也是我国现代国防科研和军工工业的开拓者和领导人.1956年2月17日,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就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向国务院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从此,他直接领导了我国的国防科研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火箭技术、控制论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举世闻名,他功勋卓著,获得“国家有杰出贡献科学家”的光荣称号.周培源从事湍流研究60年,他所参与开创的湍流模式理论至今仍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是指导航空、航海、气象、海洋各项重要国防科研课题的主要手段.他早期对鱼雷出水入水的研究具重要意义,他直接领导了我国第一个航空风洞和高超声速风洞的建造.钱伟长与钱学森先后师从于世界航空航天之父冯・卡门,在飞机结构力学特别是薄壳理论方面钱伟长有重要贡献,他发展了弹性理论,他的“板壳内禀理论”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力学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理性力学的开山之作,他的《穿甲力学》一书是我国国防军事院校的重要参考书.郭永怀关于空气动力学临界马赫数的研究被誉为PL K方法,是解决超高声速飞行中突破声障的关键性成果,他是我国人造卫星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院的筹建者与领导人,是核防新技术领导小组组长.他对卫星本体设计以及卫星回地问题都做了全面的理论分析.他领导了我国制导、核武器的研制,对原子弹、核航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的系列化、武器化以及各种重要实验室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最后为国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力学工作者为国防工业竭尽全力做出奉献.学会的第二任理事长钱令希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艇身结构亲自进行创造性的结构力学计算,学会的第三任理事长郑哲敏在爆炸力学、地下核爆炸、侵彻力学、空气中的冲击波、穿甲破甲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爆炸力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基础,其理论指导了工程兵和我国的坦克、火炮及各种武器制造.40年来,分布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所6力学与实践。
全国一级学会、协会目录
全国一级学会、协会目录(2009年)A—理科(41)A-1 中国数学会 A-2 中国物理学会 A-3 中国力学学会A-4 中国光学学会 A-5 中国声学学会 A-6 中国化学会A-7 中国天文学会 A-8 中国气象学会 A-9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A-10 中国地质学会 A-11 中国地理学会 A-1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A-13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A-14 中国古生物学会 A-15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A-16 中国海洋学会 A-17 中国地震学会 A-18 中国动物学会A-19 中国植物学会 A-20 中国昆虫学会 A-21 中国微生物学会A-2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A-23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A-24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A-25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A-26 中国遗传学会 A-27 中国心理学会A-28 中国生态学学会 A-29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A-30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A-31 中国感光学会 A-32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A-3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A-34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A-35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A-36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A-37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A-38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A-39 中国运筹学会A-40中国菌物学会 A-41 中国晶体学会B—工科(66)B-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B-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B-3中国农业机械学会B-4中国农业工程学会B-5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B-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B-7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B-8中国水利学会 B-9中国内燃机学会B-10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B-11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B-12中国制冷学会B-13中国真空学会 B-14中国自动化学会 B-1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B-16中国计量测试学会B-17中国标准化协会 B-18中国工程图学学会B-19中国电子学会 B-20中国计算机学会 B-21中国通信学会B-22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B-23中国测绘学会 B-24中国造船工程学会B-25中国航海学会 B-26中国铁道学会 B-27中国公路学会B-28中国航空学会 B-29中国宇航学会 B-30 中国兵工学会B-31中国金属学会 B-3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B-33中国稀土学会B-34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B-35中国化工学会 B-36中国核学会B-37中国石油学会 B-38中国煤炭学会 B-39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B-40中国能源研究会 B-41中国硅酸盐学会 B-42中国建筑学会B-4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B-44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B-45中国纺织工程学会B-46中国造纸学会 B-47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B-48中国印刷技术协会B-49中国材料研究学会B-5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B-51 中国粮油学会B-52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B-53 中国烟草学会 B-54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B-55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 B-5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B-57 中国颗粒学会B-58 中国照明学会 B-59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B-60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B-6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B-62 中国电源学会 B-63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B-64 中国消防协会 B-6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B-66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农科(14个)C-1 中国农学会 C-2 中国林学会 C-3 中国土壤学会C-4 中国水产学会C-5 中国园艺学会C-6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C-7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C-8 中国植物保护学 C-9 中国作物学会C-10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C-11 中国蚕学会 C-12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C-13 中国茶叶学会 C-14 中国草学会D—医科(22个)D-1 中华医学会 D-2 中华中医药学会 D-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D-4 中国药学会 D-5 中华护理学会 D-6 中国生理学会D-7 中国解剖学会D-8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D-9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D-10 中国营养学会 D-11 中国药理学会 D-12 中国针灸学会D-13 中国防痨协会 D-14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D-15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D-16 中国抗癌协会 D-17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D-18 中国毒理学会D-19 中国康复医学会 D-20 中国免疫学会 D-21 华预防医学会D-22 中国法医学会E—交叉学科(26个)E-1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E-2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E-3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E-4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E-5 中国未来研究会 E-6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E-7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E-8 中国图书馆学会 E-9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E-10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E-11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E-12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E-13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E-14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E-15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E-16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E-17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E-18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E-19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E-20 中国流行色协会E-21 中国档案学会 E-22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E-23 中国土地学会E-24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E-25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E-26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W—委托管理(21个)W-1 中国体视学学会 W-2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W-3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W-4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W-5 中国微循环学会 W-6 中国创造学会W-7 中国密码学会 W-8 中国经济科技开发国际交流协会W-9 中国睡眠研究会 W-10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W-11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 W-12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W-13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W-14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W-15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W-16 中国反邪教协会 W-17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W-18 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 W-19 国际热区人工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协会W-20 国际数字地球协会W-21 国际动物学会。
钱老的精神永存——深切缅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
钱老的精神永存——深切缅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
森
李家春
【期刊名称】《力学进展》
【年(卷),期】2009(039)006
【摘要】@@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仙逝的噩耗传来,震惊了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中国广大力学工作者深感悲痛,纷纷寄托哀思,默默地为钱老祈祷:"钱老,一路走好!"为了纪念这位在中国力学史上曾建立过不朽功勋的伟人,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各力学机构和广大会员通过各种方式缅怀我们的首任理事长钱老对新中国力学事业的贡献.
【总页数】2页(P654-655)
【作者】李家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
【相关文献】
1.学习钱老,争做真正茶人——深情缅怀上海市茶叶学会原理事长钱糅先生仙逝20周年 [J], 刘启贵;
2.深切缅怀老院长——纪念中国科技开发院首任院长李绪鄂同志逝世十五周年 [J], 中国科技开发院
3.中国力学学会沉痛悼念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 [J],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
4.斯人未远精神永存——深切缅怀中国石油分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陆婉珍院士[J], 高妍
5.仙翁西去精神永存——缅怀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老理事长庄逢甘院士 [J], 吴景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会议简介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会议简介冯西桥;杨亚政;赵红平;陈常青;任玉新;王在华;许春晓;张来平;孙德军;郭旭;陈伟球;江五贵;高凌天【期刊名称】《力学进展》【年(卷),期】2008(38)1【摘要】@@ 1 会议概况rn值此中国力学学会50华诞之际,为回顾中国力学的光荣历程、展现我国力学的优秀成果、弘扬中国力学的优秀传统、展望新世纪力学学科的发展趋向,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Chinese Conference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07,CCTAM'2007)于2007年8月20~22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39个单位协办.【总页数】7页(P121-127)【作者】冯西桥;杨亚政;赵红平;陈常青;任玉新;王在华;许春晓;张来平;孙德军;郭旭;陈伟球;江五贵;高凌天【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中国力学学会,北京,100080;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710049;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211101;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绵阳,621000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合肥,230027;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大连,116023;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杭州,310027;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330063;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召开 [J],2.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CTAM'2005)会议简介 [J], 杨亚政;冯西桥;王建祥;李存标;陈立群;张雄;谢惠民;蒲放;樊瑜波;龙勉;汤亚南;李涛3.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会议及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 [J],4.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12CTAM 2005)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2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北京2005年8月26~28日北京理工大学承办会议及征文通知 [J],5.2007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实验力学专委会有关安排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胡海昌提出弹性力学中三类变量变分原理,鹫津九一郎于1955年提出同一原理。
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英文版),由美国McGraw Hill出版社出版。
公元1955年
钱学森回国。20世纪40—50年代,我国大批留学西方、苏联和东欧的理学专家回国。
公元1956年
1月5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第一任所长钱学森,副所长钱伟长。研究重点除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外,以后陆续开拓了物理力学、磁流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等研究方向。
公元1912年
罗忠忱回国,一直于唐山铁道学院教授工程力学类课程,最早开创了我国工程力学的教学。
公元1913年
北京大学建立物理学与数学系,开设理论力学课程。
公元1917年
丁西林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可逆摆。
公元1919年
茅以升在美国卡内基—梅隆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为《桥梁力学二次应力》。
《力学学报》创刊,第一任主编钱学森,执行编辑潘良儒。次年,由郭永怀担任第二任主编。
钱学森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技术科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办工程力学研究班,钱伟长、郭永怀先后任班主任,第一届学员120人,连续招生3届。
钱学森《工程控制论》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公元195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制和建设超声速风洞、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电弧风洞等试验设备和测试系统。
公元1959年
中科院力学所成立怀柔分部,对外称北京矿冶学校,开展火箭发动机及高能推进剂的预先研究和试验工作。
第二机械工业部成立北京第九研究院,后于1985年发展成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公元20世纪50年代末
钱学森提出物理力学的研究方向。
力学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感言
力学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感言
MARBL;Enank;E.;王克仁(译)
【期刊名称】《力学进展》
【年(卷),期】2006(036)001
【摘要】在庆祝我的同事和朋友钱学森所创立的力学研究所成立50周年之际,我很荣幸能在此讲几句话。
当然,我未能与你们中的多数人一样,在力学所成立初期,参加你们的工作.你们的这段经历令我羡慕不已但是另一方面,在钱学森回国之前,在他计划为新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时候,我就在他的身边,正是这一时期孕育了他的这些想法。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MARBL;Enank;E.;王克仁(译)
【作者单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1
【相关文献】
1.走过五十年——为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而作 [J], 宋国洲
2.祝贺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柑桔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上的讲话 [J], 白先进
3.热烈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公告 [J],
4.热烈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公告 [J],
5.热烈庆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公告(第二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生平简介钱伟长教授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擅长于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等。
除此之外,他的造诣还在国学上!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
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读书。
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1931年,获得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物,转学物理系。
在校期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
同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并与孔祥瑛结婚。
出国留学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
去加拿大留学。
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用50天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祝寿文集内。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年--1946 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力学学会50年李家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序1955年8月,通过外交途径,钱学森将离美回国。
在他向导师冯 卡门教授告别时,呈上的是两本新著:《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此时此刻,两人心中无比激动。
同年10月2日,钱学森乘坐克里夫兰号邮轮到达九龙,随即过罗湖,踏上了阔别20年的故土。
次年10月,郭永怀也回到北京。
他们会同已经在国内工作的周培源、钱伟长先生共商发展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方针大计。
1957年2月10日,200位莘莘学子,怀着发展科学、强国富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庄严地走到一起,结社聚会,探讨学问,从此,掀开了中国力学学会的历史扉页。
50年来,以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科学家为核心的中国力学学会,团结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程界的设计、产业部门和国防部门的广大力学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繁荣,出版学术期刊,普及力学知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力学学会的50年是艰苦创业的50年,是科学实践的50年。
回顾中国力学学会的50年,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1957~1976)学会创建之初,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常务理事会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确立力学学科的发展战略上。
1957年,钱学森在《科学通报》撰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技术科学”的概念,深刻分析其研究特征、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尤其是确定了力学研究要以“技术科学”思想为主导,为工程技术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工程理论的目标,从而带动工业前进;在1958年8月1日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上,钱学森作了题为“争取力学工作的大跃进”的报告,从航空、运输、机械制造、水利、土木建筑、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力学的科学研究方向;他和郭永怀等人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规划了“上天、入地、下海”的蓝图;1961年6月,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沈元、吴仲华等科学家发起在中国科学院组织“星际航行座谈会”,共进行12次,历时1年半。
钱学森在会上作了“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报告,郭永怀作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的报告,会议汇聚数、理、化、天、地、生、力及声光、电、半导体、遥感、医学等多学科、多种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专家,针对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进行研讨,内容涉及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通讯、气动力、气动热、生物空间实验、微重力影响等等。
1957年2月,力学学会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学术期刊《力学学报》,相继又建立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并成立了对全国实验装备、技术条件与水平进行调研和规划重点实验室的仪器工作组及分析研究国际科技资料信息的资料工作组,开展了许多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力学学术交流和力学人才的培养。
比如,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流体力学学术会议、一般力学学术会议、实验力学学术会议、塑性理论及极限分析学术会议、爆炸成形学术会议、原子、分子物理与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等离子体讲习班等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在我国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磁流体力学、物理力学、爆炸力学等前沿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1956年钱学森与钱伟长合作创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随后,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开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继北京大学力学系之后,各高等院校的力学专业和力学系也纷纷建立,各工程部门也组织相应的力学研究单位。
在全国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力学研究队伍,其中许多人都是我们学会的会员。
同时,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现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空气动力学研究所(现称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建成了系列风洞的试验基地。
创业初期的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日后在重大工程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7年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62年6月我国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锻造业跨进世界先进行列的1.2万吨水压机、1971年2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同年,上海电机厂研制成功3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等等。
尤其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返地卫星,成为世界上具有先进回收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此过程中,力学和力学工作者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在此期间,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影响了力学的发展,特别是十年动乱使我国的力学事业受到严重损失:学会停止活动,《力学学报》停刊,轻视基础理论,无视科学规律,错批了一些科学家。
尽管如此,前20年的艰苦创业,我们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突出贡献,并发展了新兴前沿学科,培养了力学人才,建立了试验基地,从而为我国的近代力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2 科教兴国,开放发展(1977~2000)文革以后,国家开始执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中国力学学会党组根据中央精神,纠正了文革中左倾的错误,为包括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的钱伟长先生在内的一批力学工作者平反,并做好恢复力学学会的准备工作,从而使我国的力学事业获得了新的生机。
1977年,谈镐生向中国科学院院党组呈报书面意见,强调支撑力学广泛应用性的是力学的基础性,建议召开会议制定全国力学发展规划。
这一建议被转呈中央后得以实施,在1978年的全国力学规划会议上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理论和应用力学》。
从此确立了力学基础学科的地位,并得到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的认可和重视。
事实证明,强调力学的基础性不仅促进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可使研究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规律,将经验升华为理论,解决工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国家需求服务。
30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正确定位学科性质是力学学科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1978年的全国力学规划会议上,学会召开了第一届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会上决定要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逐步建立和恢复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恢复《力学学报》,创办《固体力学学报》和《力学与实践》杂志。
根据理事会的决定,学会大力加强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完善组织建设,全面发展专业委员会和学术期刊。
经过30余年的努力,学会由1964年1100名会员发展到现在的22000名会员,由几个专业委员会发展到现在的22个专业委员会,6个工作委员会,由最初只有1个期刊发展到现在主办16个学术期刊,累计开展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600余次,出版900余种各类书籍,学会的规模空前扩大。
1977年,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冶金部金属研究院和北京航空学院组成的中国断裂力学小组,首次参加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第4届国际断裂力学会议。
1978年,以周培源为首的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代表团出席在印度Bangalore召开的第1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该系列会议由中、印、日倡导,延续至今近30年。
1979年,我国致函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正式表示中国力学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联合会的参加机构。
同年,我国理论与应用力学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并于1980年率团参加在Toronto召开的第15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
从此,中国力学学会正式恢复了同国际力学界的联系,国际影响和学术地位与日俱增。
目前,我国在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中有4名理事,1名执委会委员,1名大会委员会委员,2名工作委员会委员。
同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日本机械工程学会(JSME)、国际计算力学会(WCCM)、德国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GAMM)、国际断裂委员会、亚太断裂委员会、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等10余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已有专家在这些组织中任主席、副主席、执委、理事,共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我国还创办了诸如:流体力学国际会议、非线性力学国际会议、实验力学国际会议、生物力学国际会议、微纳系统力学国际会议、一般力学国际会议、世界华人计算力学国际会议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承办了第6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暨第2届亚太地区计算力学大会、第20届世界稀薄气体动力学学术会议、第13届世界等离子体化学学术会议、第4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第2和第8届亚洲流体力学国际会议、中-日-美-新生物力学大会、远东太平洋地区断裂力学学术会议、国际理论与应用联合会(IUTAM)的8次专题研讨会和3次暑期学校等国际例会,其中第6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暨第2届亚太地区计算力学大会规模超过1400人,国外代表超过1000人。
我们愿意在合适的时间争取国际力学大会——ICTAM在中国召开。
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推动了国内外学者的科研合作。
学会在发展传统学科时,也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趋向,提倡力学同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力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长点。
学会通过组织生物力学、环境力学、非线性力学、地球动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离子体科学、流固耦合力学、理性力学与力学中数学方法等领域的系列学术会议,成立相应领域的专业委员会和专业组,为这些领域的同行搭建新的学术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带动他们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
力学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国家需求牵引下,研究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涌现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获得了众多科技奖励。
除了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在喷气推进、湍流理论,板壳理论、航空工程、应用数学等方面的成就享誉世界外,冯康的有限元和辛几何算法的开创性贡献,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出版钱宁的“泥沙运动力学”,我国王仁等3位专家被4年一度的IUTAM大会邀请做1小时大会专题报告,表明我国在计算力学、泥沙运动理论,地球动力学、拓扑优化、微重力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
地质力学和渗流力学在油藏勘探和3次采油中的作用,确保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数十年;爆炸力学的理论指导爆炸拆除、焊接、清淤、穿甲等众多的工程应用;土力学研究在治理上海地面沉降和保证青藏铁路路基稳定性发挥作用等等。
特别是我国成功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表明我们在航天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海外的中国力学学者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国际力学界40岁左右最出色的学术带头人很多来源于中国大陆。
据不完全统计,力学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79~2006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4项、四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985~2006年)一等奖5项、二等奖42项;国家发明奖(1979~2006年)20余项和众多国防奖项,涌现出像钱学森、郭永怀这样的“两弹一星”的元勋。
力学学科正处在快速、全面发展的时期。
我们要高瞻远瞩地认识到,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加强基础研究和面向国家需求的关系,要从国家目标和全局利益出发,均衡地发展力学学科的各分支领域,加强产学研和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并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使之适应新形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