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名师精编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三国鼎立名师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教材版本]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1.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通俗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 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设计理念]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像、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材分析]1.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学案
2011年11月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分析曹操在不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挑战脑电波】战争胜负我预测**资料研习**1、《三国志》中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2、赤壁之战前,根据曹操给孙权的劝降书,说是“今治水军80万众(现在我已经训练了水陆大军80万人),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由此衍生出了曹军83万的说法。
3、历史记载:孙权派给周瑜的部队为3万人用于同曹军直接作战。
刘表、刘备军,合计9万多人。
4、曹操占有北土,既未平安,加以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5、曹军“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此指中原来说)所长”,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6、彼时正值“盛寒”,曹军内,马无草料,会成群饿毙。
【历史我评说】评价曹操**资料研习**1、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
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
2、《魏书》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4、曹操怀疑华佗在给他治病时故意留了一手,所以他的头疼病老也治不好,还不如干脆把华佗杀了,免得麻烦。
就这样,一代神医因曹操疑心病作怪,死在了他的刀下。
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生病,曹操悲伤地说:“后悔杀死华佗,看来曹冲是没救了。
”5、曹操误杀吕伯奢,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6、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五十三岁,写下了著名的乐府诗《龟虽寿》,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导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对谁的描述,你怎样看待这位英雄?
3.根据以上所学,你认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标准有哪些呢?
三、当堂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B.曹操C.诸葛亮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B.海南岛C西藏D.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活动二:1.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包括政权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
2.试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三:“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当时涌现了诸多历史人物,你知道的有谁呢与他们有关的有哪些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让我们一起来评说历史风云人物。
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材料中的“周郎”指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那一位?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自学引导
基础
知识
梳理
单元概述:本单元开始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主要特征:政治上封建国家的分裂,经济上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民族关系上的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时期中国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列举三国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及经济发展,评价三国鼎立及曹操,感悟历史。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感悟历史(二)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堂教学,《三国鼎立和西晋统一》。
(三)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思问结合,辨析感悟。
二、课堂实录(一)引入(语)师:你知道刚才我们听的曲子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的三国故事有哪些?(二)师生活动生:周瑜打黄盖、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师: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事实吗?谁能说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生:《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
师:说得很好。
简介《三国志》。
陈寿本是蜀汉人,蜀汉亡后仕晋,撰魏蜀(汉)吴《三国志》六十五篇。
《三国志》叙事核实,但不免过于简略。
宋裴松之为作注和补,征引汉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数十种,引文首尾完具,并考订异同,足以补陈寿书的不足。
《三国志》有了裴注,在正史类中,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最好的正史。
转承:听了这么多三国故事,我们来理一理三国的历史。
问题:请罗列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统治、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重大事件。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展示官渡之战的FLASH,阅读书本中的三则资料,请学生分析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生:曹操善于用人,宽容,出奇制胜……师转承: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表明官渡之战后,曹操有什么抱负?生:统一全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深入学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认识三国鼎立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2.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插图,营造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故事情节、相关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课相关的资料,详细讲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结构和过程复习导入投影:歌谣。
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过渡讲解、置疑)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统一国家建立,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
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在这期间,历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三国鼎立学案【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官渡之战温馨提示: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影响2赤壁之战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蜀吴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四、知识整合一种局面:三国鼎立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三分天下:魏蜀吴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五、巩固练习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官渡之战D巨鹿战役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诸葛亮孙权D曹操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废汉献帝D统一北方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六、中考链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A.刘备B.袁绍.孙权D.刘禅2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200年B.208年.220年D.222年3.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七年级历史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2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一、学习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
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3、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学习难点:三国形成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平台:1)、官渡之战:时间: ------年,交战双方:袁绍----------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年,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魏 220年称帝洛阳曹丕;汉 221年称帝成都刘备;吴 222年称王建业孙权4)、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二)、构建知识网络:三国鼎立背景: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破坏。
末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末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形成:魏:年称帝,定都,三国开始。
蜀:年称帝,定都。
吴:年称帝,定都。
经济发展:魏:蜀:吴:4、形象地画出三国形势图四)、达标测试: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3. 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A官渡之战前B赤壁之战前C蜀汉政权建立后D西晋建立时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A吴国 B台湾 C海南岛 D辽东半岛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VS3、结果: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意义:为曹操奠定了基础。
(二)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2、时间::公元208年3、作战双方:曹操VS 联军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曹军5、意义:奠定了的基础。
1、魏国:修建了许多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3、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学习自测】1.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207年他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4、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5、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们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1.背景(1)东汉末年,混乱,军阀混战。
(2)曹操占据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一带,势力很大。
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拥有十万大军的和只有三四万人的(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
3.影响:战后,曹操灭掉了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1)曹操想要统一。
(2) 依附于割据势力,请辅佐他。
(3) 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拥有二十多万大军的和拥有五万人的。
(4)结果:指挥孙刘联军用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3.影响(1) 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2)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和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的形成(1)魏①时间:年。
②人物:。
③都城:。
(2)蜀①时间:年。
②人物:。
③都城:。
(3)吴①时间:年称王;年称帝。
②人物:。
③都城:。
2.三国时期的经济(1)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国的兴旺,行销三国。
(3)吴国的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和的联系。
课堂检测:.1、东汉末年,在黄河流域展开激烈争夺的两股割据势力是()A.曹操和刘备B.袁绍和曹操C.孙权和刘备D.孙权和曹操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于()A.公元220年B.公元221年C.公元222年D.公元229年5、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2【教师寄语】:你最辛苦,最努力,因此你也最美丽!【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2、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3、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能力目标:1、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
2、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情感目标: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历史背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派军阀之间,为了控制北方地区而进行的战争概况时间:_________双方实力:袁绍率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之战历史背景曹操为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进而统一全国概况时间:______________交战双方: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孙、刘联军五万多人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鼎立的形成概况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___,建都___,东汉结束;公元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___,号称___;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国号___,后定都______,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影响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二、合作探究: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成语。
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但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请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新版)新
第18课三国鼎立一、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二、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四、探究新知: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1、官渡之战的背景:(了解)①______末年,_______割据混战,_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
②________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不断增强。
③_________ 盘据河北一带,势力很大。
2、赤壁之战的背景:(了解)①曹操基本上统一了______,想要 ______ 。
②南方 _______ 、________ 势力有所发展。
刘备依附于_____ 的割据势力,请 ______ 辅佐;孙权割据 ______,统治稳固。
3、填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掌握)5、三国经济的发展:(掌握要点部分)①魏国:修建了许多______ ,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②蜀国:_________兴旺,_________行销三国。
③吴国:________ 发达。
230年,孙权派 ______ 率船队到达_______(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的联系。
五、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六、检测练习,拓展延伸1、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3、《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4、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三国鼎立 名师精编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
②他的“壮心”是什么?
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④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
学教反思
滦南县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18、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任务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反
馈
练
习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山东省平邑曾子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构成的史实。
2.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次要该当看它能否推进了社会进步和消费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曹操分歧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自主探求】1。
官渡之战工夫年,交战单方是和,结果及影响:成功,逐渐分歧北方。
赤壁之战工夫年,交战单方是和,结果及影响:失败,逃回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的构成国号建立者工夫都城【合作探求】探求一:官渡之战1. 浏览材料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1.分歧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甚么?为甚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探求二:赤壁之战2.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得胜的缘由有哪些?探求三:三国鼎立的构成3.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对后世有甚么影响?【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曹操在《蒿里行》一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西晋时期2.曹操是一位著名诗人,他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以下史实,你认为他的雄心壮志是()A.消灭袁绍权势B.统一黄河流域C.南下分歧全国D.废掉汉献帝3.“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代的苏轼对以下哪次战役发出的感叹?()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4.以下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打败缘由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气水战B.曹操对孙刘联军根本不屑一顾C.曹军疾疫流行,战役力减弱D.天气环境刮东南风是败因之一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就是()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影响最大的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朝阳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2
【教师寄语】:你最辛苦,最努力,因此你也最美丽!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
2、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能力目标:1、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
2、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情感目标: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成语。
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但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请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4.通过下列表格,你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四、例题解析:
1. 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
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 C.吴 D.西晋
解析:熟知三国统治区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经分析可知,当时四川属于蜀地,故选B。
此题根据刘备在成都称帝也可判断B项正确。
此外结合地理知识,四川简称川或蜀同样能够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解析:考查了对历史事件影响的理解能力。
三国鼎立形成前发生了两次著名的战役,其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C 项故事与刘备和诸葛亮有关,D项发生在三国鼎立之后。
答案:A
3.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
解析:“三顾茅庐”与刘备和诸葛亮相关,根据题干中的限制词“住在茅庐里”可确定此人物是诸葛亮。
答案:D
4.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解析:了解曹操写此诗的背景,并结合曹操的事迹不难看出,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
因为曹操通过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又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但赤壁之战使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答案:A
5.易中天《品三国》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曾风靡全国的节目。
他所品读的“三国”是指 ( )
A.夏商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蜀吴
解析:“三国”是指同时并存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A、B、C三项都是连续的三个朝代。
答案:D
6. 230年,吴国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
解析:考查了不同时期对台湾的不同称呼。
三国时称台湾为夷洲。
答案:夷洲
五、同步检测
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2.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
A.昆阳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
战
3.右图再现了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是指
()
A.涿鹿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
壁之战
4.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独尊儒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
A.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B.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C.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
D.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
6.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位于北方的政权是()
A.洛阳B.魏C.蜀D.吴
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
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
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
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8.三峡库区兵书宝剑峡因传说藏有诸葛亮的兵书宝剑而闻名,最近,文物工作者打开峡
谷的悬棺,排除了存在兵书宝剑的可能。
诸葛亮是何国的丞相(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东汉
9.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当时的台湾被称作()
A.台湾 B.夷洲 C.琉球 D.柴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