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小学音乐三下《6孤独的牧羊人》word教案 (1)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简谱)(2023秋)
然而,在讲解切分音、附点音符等难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直观、生动的方式讲解这些难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孤独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感受过孤独?”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掌握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型,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了解歌曲背景,感受牧羊人的孤独与勇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提升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习《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能够辨识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变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音乐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在合唱中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合唱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简谱)(2023秋)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五线谱)
-多元化评价:结合不同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动态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提供及时反馈。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其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促进发展:评价旨在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成果判断。
内容逻辑关系
-集体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讨论和活动的情况。
-学习态度: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如专注度、合作性和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创意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现的创意和想象力,如对歌曲的改编和演绎。
-文化理解: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6.创作与实践:
-简单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对歌曲进行简单的改编或创作,如改变节奏、旋律等。
-即兴演奏:提供机会让学生用简单的乐器进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7.团队合作与表现:
-合唱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在合唱中协调呼吸和声音,保持整体的音乐效果。
-分组讨论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张桌子,便于他们讨论和协作。
-五线谱展示区:在教室墙壁上贴上大幅五线谱,方便教师指点和学生观察。
-乐器存放区:设置一个安全的区域存放乐器,确保学生能够有序取用和归还。
-视频和音频播放设备:确保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以便在课堂上播放准备好的视频和音频资料。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五线谱知识,能够识别简单的音符和节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术语。他们还通过之前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合唱经验,能够跟随着钢琴伴奏进行简单的歌曲演唱。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说课稿(1)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选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描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和他的羊群在草原上漫步的情景。
歌曲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节奏简单,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不同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英文歌词的理解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理解歌词的意义,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孤独的牧羊人》,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歌曲中孤独牧羊人的坚定和乐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孤独的牧羊人》,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英文歌词的理解和演唱,以及歌曲中节奏和音高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唱;运用乐器,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孤独的牧羊人》片段,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妙。
2.新课教学:讲解歌曲的背景,教授英文歌词,让学生跟读并理解歌词意义。
3.节奏练习:让学生分组,分别演唱歌曲的节奏部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旋律练习:引导学生演唱歌曲的旋律部分,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高和节奏。
5.完整演唱:让学生合在一起,完整演唱歌曲,检查学习效果。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歌词、节奏和旋律,以及相关的音乐符号。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六单元《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简谱)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聆听课)一、教材分析: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之一,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
歌曲表达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二、教学目标:1. 感受、体验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欢快、活泼、幽默的情绪,从中得到快乐。
2. 了解欧洲民间的“约德尔”唱法。
三、教学重点:学生感受、体验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
四、教学难点:思考歌曲中重复最多、最有特点的是哪句。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音乐之声》,影片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并与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于是玛丽亚和七个孩子为客人准备了一个节目,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歌曲1.初步欣赏过渡语:欣赏时思考两个问题:问题一:玛丽亚和孩子们在表演什么?(诗朗诵、合唱、木偶剧)问题二:他们的表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优美、抒情;幽默、风趣;难过、伤心)过渡语:他们在表演木偶剧,看后令人感觉诙谐、幽默、欢快。
2.复听歌曲过渡语:刚才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内容《孤独的牧羊人》,表现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刚听到的是英文版,下面听中文版,听一听歌曲的速度、旋律是怎样的?(1)复听歌曲过渡语:歌曲的速度稍快、旋律活泼跳跃。
(2)聆听歌曲,发现歌曲特点(第一段)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再来听歌曲,思考歌曲中重复最多、最有特点的是哪句?过渡语:大家一定发现了歌词“来咿噢嘟”重复最多,“来咿噢嘟”是牧羊人在呼唤羊儿的歌声。
小学音乐人音三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第6课牧童之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年级:三年级课型:欣赏综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岳曦教学目标:1、体会约德尔唱法风趣、幽默的特点2、通过聆听,能用约德尔唱法模仿“来伊奥嘟”3、在“来伊奥嘟”处用X X 0 X X 0节奏拍手伴奏教学重点:体验约德尔唱法教学难点:X X 0 X X 0节奏教学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视频导入:白雪公主里面有7个可爱的小矮人,音乐的王国里面也有7个小矮人,分别是1 2 3 4 5 6 7, 有人将他们组成了一首美妙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
(播放视频)(讲解故事:《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请了一名家庭女教师,刚开始孩子们非常讨厌这个女教师,时常捉弄她,但是由于她能歌善舞,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修。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部影片中另外一首非常有趣的音乐,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在剧中发生了什么!)(播放《孤独的牧羊人》视频)师:好听吗?这首歌的名字叫《孤独的牧羊人》(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初次聆听中文版本,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哪一句(出示谱例)这叫约德尔唱法2、欣赏不同版本的演唱总结:这是世界上最难的唱法之一3、介绍约德尔唱法4、“来伊奥嘟”的意思5、难点教学:2/4 XXXX XXXX | X X X⑴节奏教学(2)加入音高唱音名:5555 5 555 | 5 6 5(3)用“lu”模唱(4)带入歌词,逐渐恢复原速⑸ 跟音频演唱,只唱红框部分,提示用约德尔唱法6、加拍手节奏型:(先自己创编)X X 0 X X 0、X X X X X(播放音频并加入节奏型)四、拓展:流行歌曲中高低音不停切换的歌(刚好遇见你歌曲欣赏)五、小结师:为什么叫孤独的牧羊人呢?其实他孤独吗?师:音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音乐是随处存在的,是没有边界的语言,所以我们要拥有善于发现音乐的眼睛、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设计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幽默风趣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约德尔唱法的认识,并通过模唱、体态律动等表演形式,让大家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本课我运用了视频、音频两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6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6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描绘了一个牧羊人孤独的生活。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喜欢唱歌,对旋律和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歌曲中的情感表达还不够敏感,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来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2.让学生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感受音乐的美感。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讲解、示范、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乐谱。
2.准备录音机或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歌曲。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孤独的牧羊人》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分组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独立演唱,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歌曲的意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旋律,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跟家人分享《孤独的牧羊人》的歌曲,并用文字或绘画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歌曲的关键词,如节奏、旋律、情感等,方便学生复习。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表现了牧羊人孤独的生活。
歌曲共有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简洁;第二乐段节奏稍慢,旋律优美。
这首歌旨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节奏和旋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能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但对于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还有待提高。
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和欣赏能力还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正确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能感知和体验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4.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感受牧羊人的孤独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2.歌曲的表现力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4.情感体验法: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频、视频资料,图片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乐谱,引导学生认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节奏和旋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讲解歌曲的主题,让学生理解牧羊人的孤独生活。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家长签字确认。
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内容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
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好音乐所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
2、通过听赏模仿,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幽默诙谐的音乐风格,在模唱、创编、合作的活动中,充分融入音乐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
3、通过教师有效的层层递进的引导,能够找到而且准确的模唱歌曲的主要旋律,并能够创编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重点难点:1、感受歌曲的情绪,哼唱主题旋律,八度及九度大跳得准确模唱。
2、创编恰当的节奏与动作加入到音乐的表现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性情活泼好动,且有小部分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但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然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对节奏明朗、曲调欢快的器乐曲往往比较敏感和青睐,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如鱼得水,《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节奏明快的作品较能迎合低中年段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教师基于此特点有效利用音乐游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教学准备:电子琴、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聆听全曲(一)导课: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电影中的插曲,名字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谁知道牧羊人是做什么的?看到这个名字你能想像一下歌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请你用表情告诉大家你感受到的情绪。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三下《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三下《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源自瑞士的民歌,歌曲以五线谱的形式呈现。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孤独的牧羊人》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五线谱知识和一些简单的唱歌技巧。
他们对于旋律的感知和节奏的掌握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背景知识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唱出《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
2.学生能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风格。
3.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合唱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音乐表达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时间去熟悉和掌握。
2.歌曲的歌词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准确演唱。
3.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背景知识较为陌生,学生需要通过讲解和听赏来了解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风格,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歌曲。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旋律和歌词。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演唱歌曲,提高唱歌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4.互动法:学生通过参与合唱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音乐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旋律、图片等资料。
2.乐器:钢琴或其他可以演奏歌曲旋律的乐器。
3.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4.合唱谱架:用于学生合唱时摆放谱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风格,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展示在课件上,向学生讲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
然后,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哼唱。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描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草原上放羊的情景,歌曲节奏欢快,富有童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充满了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一些音乐符号和节奏概念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此外,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
2.民间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3.如何运用音乐表现手法来诠释歌曲。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分析、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主题、节奏、旋律等特点,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
4.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歌曲相关的舞蹈、绘画等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进行示范演唱等。
3.乐器:如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4.舞蹈道具:如草原、小羊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歌曲所描绘的场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跟唱。
对于一些难唱的部分,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演唱,帮助学生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练习,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 《孤独的牧羊人》 ︳人音版 (五线谱) (1)
教案首页
施
乐要素,从而准确表现音乐中所蕴含的独特要素。
教案续页(第 2课时)步骤教学环节分层设计
重难点突破一、组织教学:
听《哆来咪》的音乐进教室,跟着歌曲做律动.
二、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刚才的那首歌曲吗?知道它的歌名,以及它的出处吗?”
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名称以及出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哆来咪》,他出自美国的一部电影叫做《音乐之声》,音乐之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有一个名叫玛利亚的修女来到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的妻子早年去世,因此家里就只剩下上校和上校的七个孩子。
3、视频展示上校军事化管理的家庭教育:设问:“这就是上校军事化的管理,你们认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好不好?“
4、对比上校和玛利亚的教育方式
教师:“玛利亚并不像上校这样对待孩子,她在上校离家的日子里,通过音乐及活泼生动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着熏陶,教他们唱歌.同时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视频展示《哆来咪》。
5、“玛利亚教会了孩子们唱歌,之后的日子里为了迎接上校回家,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排练了一个很精彩的木偶剧.那么大家想听听这段木偶剧的音乐吗?”
6、“聆听教师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简单介绍“约德尔调“--一种流行于瑞士和奥地利民间的名歌。
约德尔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歌曲。
在山里牧人们。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孤独的牧羊人》 ︳人音版 (五线谱)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课教材分析素质教育舞蹈课指的是面向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是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新型舞蹈课程体系。
它紧紧围绕学生五项能力的培养,即“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造求新能力、综合融化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育对象为全体学生,希望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体现了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多智能开发;教育内容以素质培育为主,体现舞蹈的人文性、愉悦性、整合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为真正构建学生自主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
学情分析素质教育舞蹈课通过肢体语言、律动等表现音乐,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小学生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
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也能够加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孩子们羞于表现一方面是缺乏肢体动作上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鲜有机会用更加专业的舞蹈律动来展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因此,本课希望通过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渗透,来调动学生对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体现美、表现美,来激发他们积极展现个性的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素质教育舞蹈课面向全体学生训练良好的体态,培养对动作的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 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让学生体会音乐要素的变化带来身体律动的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感受钢琴弹奏的音乐,训练人对音乐的本能感知。
2. 通过视频展示了解提线木偶在舞蹈中的动作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舞蹈律动学习,激发每一个学生对舞蹈的热情。
2. 适当地训练孩子体态律动美的感知。
教学重点分析了解音乐要素,并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律动反应,在尝试、判断、反思中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利用音乐的特性创编集体舞并小组合作创生音乐小品。
教学策略1.生活与课堂的有效结合2.建构学生自主学习3.引导关注音乐本身教学资源电影原声影像、评价表教学过程一、观影入情1.播放影片《音乐之声》的视频片段,引导孩子跟随音乐与动画做出律动反应。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 《孤独的牧羊人》 ︳人音版 (五线谱)
《孤独的牧羊人》——美国乡村音乐教学目标:1、乐于运用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2、能够演唱歌曲主题片段,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3、参与不同方式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实践,熟悉歌曲主题及节奏型。
教学方法:聆听法、学唱法、欣赏法、体验法等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铺垫,趣味导入1、播放视频进教室2、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在无意注意中感受音乐,为课堂发展打基础。
)二、初步聆听,整体感受。
1、说一说:情绪、内容(设计意图:整体感受歌曲意境,激发聆听歌曲的兴趣。
)2、唱一唱:衬词部分✧注意:第一部分真假声的交替演唱第二部分注意气息的运用✧小结(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唱一唱的方式中,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及唱法特点。
)3、拍一拍:典型节奏✧感受衬词部分节奏的不同✧小结(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实践,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不同节奏型的节奏特点。
)三、重点聆听,学会欣赏。
1、再听——感受歌曲旋律的不同思考:你能体会牧羊人从一开始到最后的心情变化吗?(设计意图:深入感受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旋律的特点。
)2、画一画:旋律的不同(设计意图:运用直观的学习方式,通过画一画,再次感受旋律的进行特点)3、分一分:根据旋律、节奏、情绪的不同,为歌曲分乐段(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情绪、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基础上感受音乐段落的对比。
)4、动一动:身体律动(设计意图:通过拍一拍、画一画、分一分、动一动,再次让学生深刻体会美国乡村音乐的两段体结构。
)5、想一想:歌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设计意图:了解早期的美国乡村音乐伴奏的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
)四、总结升华、提炼课堂1、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系统的课堂作业,学生更清晰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从各种音乐要素出发,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有兴趣的学习对歌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凸显音乐课的本源性,突出欣赏课的音乐性。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重点资料).doc
学谈小学影视音乐欣赏中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综合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闵华(邮编313008)【背景】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十分突出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综合,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为其中一方面,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更包括影视艺术,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能够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之审美能力,开阔文化视野。
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也不失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音乐作品,如《三只小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等等,实际生活中,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其中的音乐作品势必与剧情、画面、人物等相互联系,影视音乐作品踏足小学音乐教材,更是对生活中常见音乐的欣赏和体验,课程标准提倡以突出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为主,强调淡化技能练习和理论知识专业性,同时,降低知识难度,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及投入艺术探索的兴趣。
但如果教学中仅以欣赏音乐为主,会忽略音乐的情感体验,致使对作品欣赏不够全面,而作品背景渗透的过多又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课堂教学能否将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的音乐性与人文性并重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案例描述】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教版小学六册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作品选自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叙述了一个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玛丽娅的修女应聘来到一位退役海军军官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她能歌善舞,热情活泼,并通过音乐和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和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男主人公的爱情。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轻松而又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加诙谐、有趣。
演唱者时常真假声交替,体现了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与特点。
教学片断:一、开始部分:教师带领学生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口哨曲,并进行律动,对歌曲情绪进行初步的体验。
三年级音乐下册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人音版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学唱《孤独的牧羊人》2、准确、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3、了解“约德尔调”和中国民歌中的衬词、衬腔。
教学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愉快地唱歌。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欣赏《哆来咪》。
2、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3、欣赏《雪绒花》。
师:这些歌曲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听,它是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的一段木偶剧,非常的诙谐、动听,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二、歌曲教学1、听赏《孤独的牧羊人》。
2、介绍歌曲。
师:刚才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你们能告诉老师吗?生:有牧羊人,有王子,有挑担的农夫等等。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给这首歌曲取个什么名字?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师:为什么这首歌曲会叫做《孤独的牧羊人》?(生答……)师:高高的山顶上牧羊人一个人在山顶放养,没有人陪伴他,他只有用自己的歌声来驱散他的孤独和寂寞,但他的内心并不孤独。
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由此而感染了一大群人,有王子、农夫、喝啤酒的人,最后还有个小姑娘和他唱起了二重唱。
3、自主学唱歌曲。
师:听老师弹一遍这首歌的旋律,用“来”轻轻地跟唱一遍。
4、听曲范唱,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并试着唱出来。
(播放课件)5、表现歌曲。
师:接下来,我们分成三组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所有的“来咿噢嘟”齐唱,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唱得好。
你们讨论一下,你们这一组用什么样的感情来唱这一段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
)6、介绍“约德尔调”。
师:歌曲创作者采用了“约德尔调”写成了这首曲子,使歌曲欢快、诙谐,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叫“约德尔调”。
师:在我们中国的一些民族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也常常穿插了一些语气词、象声词,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语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活动目的
1.了解乐曲《孤独的牧羊人》的基本信息和音乐特点。
2.能够听懂乐曲中的旋律和常见音符。
3.提高少儿对音乐的欣赏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音乐播放器。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活动步骤
1. 引入活动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带领学生了解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的背景和基本信息。
2. 欣赏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学生边听边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印象,并注意听歌曲的旋律和常见音符。
3. 歌曲分析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分析,例如:
•歌曲的主旋律是什么?它听起来怎样?
•歌曲节奏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常见音符?
•歌曲中的乐器有哪些?它们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 学生练习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音符和节奏,引导学生模仿演唱《孤独的牧羊人》中的部分旋律与节奏,并让学生自己编创一些新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小结活动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音乐,提高音乐表达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可以对乐曲《孤独的牧羊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音乐的表达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通过模仿和自己编创旋律和节奏的练习,学生可以在音乐表达和创作的道路上得到更多体验和启发。
最新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doc
生:小姑娘,王子,登山的人们
师:现在你觉得这个牧羊人是孤独的吗?为什么?
生:因为有许多人听他的歌儿,而且还跟他一起唱
师:那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羊人呢?
生:快乐的牧羊人,幸福的牧羊人……
三、复习歌曲《剪羊毛》
(一)演唱
师:这个牧羊人在放声高歌,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澳大利亚牧场里的人们在做些什么?
生:想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有请他们再为我们带来一首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二、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观看影片并且完整的初听歌曲
师:在聆听时请大家要注意哪一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不能模仿下来
生:认真的初听
师:谁能告诉我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来伊噢嘟……
师:这正是牧羊人的歌声,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些衬词表示什么意思?
师:现在就只差最后一句了,谁能帮我想一想,这句应该做些什么?
生:略
师:有了同学们跟老师的合作,这一次我们的这首《剪羊毛》,一定比他们的强,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三)完整表演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来表演这首歌曲
生:一半演唱歌曲,一半和老师一起加入动作和声音
师:你们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生:略
师:我觉得咱们的二声部加的不够好,要想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咱们还得再练练
师:“听了这首戏歌,你有什么话想说?”
引导学生从歌曲情绪和歌曲内容回答。(评价学生对歌曲的体会)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热情豪迈的,它赞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和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再次聆听感受歌曲节奏。
师:“这首戏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遍”
生答。(评价学生的节奏感)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 《孤独的牧羊人》 ︳人音版 (五线谱) (1)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活泼、诙谐、有趣的情绪。
2.尝试用打击乐和拍手的方式来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3.欣赏《孤独的牧羊人》,了解约德尔唱法,并乐于参与歌曲的演唱与表演,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拍手和打击乐的方式来表现出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并体会歌曲中真假声结合的约德尔调的衬词唱法。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二)导入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歌曲片段,这首歌出自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名字叫做《魔术先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2,师:有没有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出现了很多什么词呢?(衬词)这其实是一种唱法,名字叫约德尔唱法。
(PPT出示约德尔唱法介绍)约德尔唱法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
在山里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传达信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有趣的约德尔唱法。
这种唱法基本无词,但却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如伊和噢是最常用的.(进行简单的示范)3.师;今天老师还要向你们推荐另一首诙谐,有趣的歌曲,名字叫做孤独的牧羊人,出自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电影的主角是一个退役的海军上校,有一天,上校的家里来了客人,上校的7 个孩子和他们的老师一起为客人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木偶剧,就是这首孤独的牧羊人,我们一起加入到他们来看看吧!4.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视频(三)新授1.设问:这首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诙谐、搞笑、欢快等)2.师:大家说的很好,但是英文歌词大家可能看不懂,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翻译成中文是怎么唱的(欣赏《孤独的牧羊人》中文版)3.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歌词也出现了很多什么词呢?(衬词)那究竟哪些词是衬词呢?我想我要边唱边找一找,你们能帮助我一下吗?如果你听到了衬词,请你拍-下手,准备好了吗?4.你觉得哪些词是衬词呢?(来伊噢都来伊噢喽)5.师:这首歌曲这么诙谐,有趣,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呢?6.跟琴学唱歌曲,重点处理“来伊噢都来伊噢喽”处的音准和节奏。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执教:教学内容: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执教: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孤独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了解约德尔唱法。
2、能力目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悟;能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感受“约德尔”的特点并能创编节奏为其伴奏。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在欢快、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提高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用歌声、拍节奏和舞蹈律动来表现出歌曲活泼幽默的风格。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表演热情。
2、学习歌曲中真假声结合的约德尔调的衬词唱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部音乐电影,它曾获得过第38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音乐等5个奖项,它的名字叫《音乐之声》,我们一起听听它的故事简介吧!(播放视频)二、导入师:孩子们,《音乐之声》是一部用音乐来讲故事的电影,它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歌曲,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孤独的牧羊人》(板书、i有三个音,所以是三度;do 到fa,do、re、mi、fa一共有四个音,所以是四度。
那么o到o’ 有几个音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音阶图)!5、6、7、1、2、3、4、5’ 八个音,所以是八度。
那么o到o’ 之间就是八度大跳。
段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在钢琴上把o、o’ 这两个音展示出来(其他同学跟着划旋律线)(师要有一个“跳”的感觉)四、深入赏析,感知体验1、师:所以像这样活泼跳跃的旋律和紧促欢快的节奏,以及七度以上的大跳这种夸张的演唱方式在西方被称为“约德尔”唱法。
(介绍“约德尔”唱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约德尔”的唱法吧!首先请同学们聆听一遍音乐,找出歌曲在哪几个地方出现了“约德尔”唱法。
(PPT用红圈圈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跟随段老师一起学唱(指着投影的曲谱让学生原速跟学)(一定要全部唱准唱好唱顺)师:段老师觉得这位同学学得很认真,你可以示范一次吗?生1:(你演唱得真棒,谢谢你的示范)生2:(你的声音非常好听)生3:(你演唱得时候非常有自信)师:孩子们,下面我们试着跟着音乐来演唱“约德尔”唱法,当音乐演唱到约德尔时我们一起演唱,当音乐在演唱其他歌词时我们只需要安静的聆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谈小学影视音乐欣赏中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综合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闵华(邮编313008)【背景】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十分突出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综合,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为其中一方面,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更包括影视艺术,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能够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之审美能力,开阔文化视野。
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也不失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音乐作品,如《三只小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等等,实际生活中,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其中的音乐作品势必与剧情、画面、人物等相互联系,影视音乐作品踏足小学音乐教材,更是对生活中常见音乐的欣赏和体验,课程标准提倡以突出音乐听觉审美体验的艺术特征为主,强调淡化技能练习和理论知识专业性,同时,降低知识难度,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及投入艺术探索的兴趣。
但如果教学中仅以欣赏音乐为主,会忽略音乐的情感体验,致使对作品欣赏不够全面,而作品背景渗透的过多又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课堂教学能否将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的音乐性与人文性并重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案例描述】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教版小学六册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作品选自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叙述了一个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玛丽娅的修女应聘来到一位退役海军军官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她能歌善舞,热情活泼,并通过音乐和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和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男主人公的爱情。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轻松而又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加诙谐、有趣。
演唱者时常真假声交替,体现了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与特点。
教学片断:一、开始部分:教师带领学生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口哨曲,并进行律动,对歌曲情绪进行初步的体验。
随即进行了呼吸的训练和欣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句的模唱。
二、欣赏部分:1、聆听歌曲第一段。
(师:你们的歌声招来了一位牧羊人,他也在唱歌呢!你们听!)学生聆听歌曲第一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句?)生认为歌曲滑稽、诙谐、幽默,欢快。
有学生立即起身模唱衬词部分,他认为衬词的曲调最吸引他。
随着老师的引导,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的进行模唱,旋律越唱越准确,情感抒发也逐步到位,随即师生进行了歌词与衬词的配合演唱。
(师:我们大家所唱的都是“衬词”,你能在歌曲中找到所有的衬词吗?找到了你还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
)在第二遍完整复听的过程中,学生自由创编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创编的动作表现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表演中又反复欣赏了乐曲,熟悉了旋律。
师生共同小结出:每一句歌词的后面都有衬词。
2、聆听歌曲第二段。
(师:原来是这样的,那你们来听听这一段有吗,尝试着唱一唱。
)按照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认真的从第二段中找出衬词部分并加以模唱。
3、聆听歌曲第三段。
(师:牧羊人的歌声太动听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是哪些人呢?你们来听听。
)再次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歌曲第三段的关注,同时聆听辨别了演唱者在表现各个角色时的音色特点,从而进行歌词的再创作。
(师:你会在牧羊人的朋友中担当什么角色呢,你会用怎样音色来表现自己。
)学生选择各个不同的角色,“老爷爷”、“老奶奶”“小鸟”“登山者”等等,并兴趣盎然的在大家面前表演着,声音有粗狂的,温柔的,尖细的,还有低沉的。
有同学总结出:这样让歌曲感觉上幽默有趣了许多。
于是师生扮演各自的角色,通过歌表演的形式将情感再一次升华。
当大家演唱歌曲最后部分的衬词时,才赫然发现,在视唱过程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旋律了,随即老师对歌曲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像这种音高跳度大,歌者在演唱过程中进行真假声交替的歌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一种,叫“蓝色约德尔调”,而《孤独的牧羊人》也是人们接触最多的这种题材的代表作。
4、聆听歌曲第四段。
(师:你还认为他是一位孤独的牧羊人吗?)生:他是一位幸福的牧羊人;快乐的牧羊人;歌声驱赶了他的孤独,吸引了很多朋友!……(师:你的话让老师有了新的认识,我感觉生活中拥有音乐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也许牧羊人的朋友也是这么认为的,你去听听它们的快乐!)学生神情专注的聆听了歌曲的第四段。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欣赏的歌曲来自一部一举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学生立即肃然起敬,期待老师接下来的介绍,于是老师便在学生的期盼中简单讲述了剧情和必要的知识介绍,并让学生观看了剧中的木偶剧片断,对作品又多了一层认识。
(师:进行了部分影片的欣赏,你对影片的导演有什么看法?)生:他一定非常喜欢音乐,也许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师:是的,只有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而影片中真的不乏许多优秀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吧!)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曲名《雪绒花》、《Do Re Mi》、《晚安再见!》等几部作品,由学生自己选择作品来聆听,产生对影片的联想。
【案例分析】本堂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较注重文化的综合,能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结合与音乐的鉴赏、表现和创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蓝色约德尔调”有初步的体验和感悟,笔者认为教学中较为突出的是通过现代化教学媒体,对所选的音乐作品进行了整合,通过对不同版本的乐曲欣赏(口哨版、中文版、英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提高音乐欣赏的多元化和针对性,扩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教师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注重“开放式”教学环境的创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通过模唱、律动、创编等多样化的感受和表现方式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非常诙谐、活泼的电影音乐,“蓝色约德尔”的风格深深地抓住了听众的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教师以音乐为载体,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设计了这堂音乐课,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到渠成。
而理论知识和音乐背景也能恰如其分得到介绍,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人文性渗透。
【反思】在影视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欣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了,过分强调音乐故事和作品背景介绍而置音乐本身于次要地位也不可取,只从音乐本身做文章,侧重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理解也不宜于学生对影视音乐作品的理解,每当这时,笔者认为优化小学影视音乐欣赏,强化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综合,应该从如下方面考虑:1、教学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明确乐曲对影视作品的作用。
熟悉教学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对所要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要进行反复聆听,理解乐曲对剧情的作用,并懂得分析作品中最具表现特色的段落重点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去聆听整体,并联系乐曲背景以加深学生对乐曲特性的理解,对剧情的作用。
2、适时进行作品背景介绍,避免约束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进行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演唱、演奏、识谱、创编等都利于学生从感觉、反应、知觉等多方面来欣赏作品,在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感受与鉴赏虽单独列项,但它与音乐的其他几个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
所以影视音乐欣赏也不能缺少对音乐要素的感知,音乐能力的训练,在不约束学生想象和创作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度介入作品背景介绍益于学生对欣赏的深入,对作品的理解。
3、重视同类音乐信息的渗透,拓宽学生音乐文化视野。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对教材进行重组,在影视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具有相同特性的音乐作品补充现有教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欣赏作品的延伸和重组来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在音乐形象的理解上给学生一个多方位的感受,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及对影视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欣赏教学上老师还是要充分让欣赏多听、多欣赏。
教学内容】人音版音乐第六册第五课【教学目标】:1、通过两首不同风格的外国歌曲的欣赏和学唱,让学生来感受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绪反映。
一首是幽默风趣地,一首是愉快活泼地,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和体验。
2、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演唱表演和创造、合作能力。
【教学思路】:本节课是听、唱、动、奏等环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为了对学生在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加以培养。
在这节课中遵循有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在教学中体现艺术性和思想性、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融“教育性”、“知识性”、“创造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集“学习”、“创造”、“表演”和“体验”于一炉,同时用多媒体课件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材分析】:1、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个插曲。
《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略)。
《孤独的牧羊人》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
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中的衬词“来咿懊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
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的情景。
歌曲为大调式、二段体结构。
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并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真实地体验。
【教学难点】:如何将音乐活动贯穿于音乐课堂中,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四分休止符和符点音符的演唱。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录音机、磁带、钢琴、【探究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剪羊毛》进教室2、师生问好【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使学生更熟悉《剪羊毛》的旋律,为学唱歌曲时做好准备。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外国歌曲,请你听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地?它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和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创设一个和谐、平等而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以此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