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月山八极拳发展路径探索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拳术,起源于明朝晚期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
八极拳以其独特的拳法和精彩的表演,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
八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的山东地区。
当时,削发为僧的张三丰进入武当山,开始修炼武功。
张三丰修炼功夫的时候,很多人都站在旁边观看。
有一天,一个农夫看到张三丰练习八卦掌,觉得很有趣,便模仿他的动作。
这位农夫的名字叫杨志,是八极拳的创始人。
他根据观察和练习,将八卦掌的拳法与传统拳术相结合,最终创造出了八极拳。
说到八极拳的特点,首先必须提及的是八极拳的动作和技术。
八极拳的动作包括拳法、腿法、步法和体法等,每一种动作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拳法主要包括直拳、勾拳、肘拳、掌拳等,每一种拳法都具有不同的进攻和防御功能。
腿法则包括前踢、侧踢、后踢等,用于攻击对手的下半身。
步法和体法则是指拳手在实施巧妙的身体移动和用力时采取的特殊方法。
八极拳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其动作和技术上,还体现在其理念和精神上。
八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即在实施技术时,要运用柔和的力量来对抗敌人的强大力量。
这种力量的运用要求拳师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严密的意识。
八极拳还注重内外兼修,即不仅要锻炼拳手的身体,还要培养拳手的内在品质,如耐力、意志和毅力等。
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是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八极拳也注重练习和实战的结合。
在八极拳的训练中,不仅要进行技术的练习,还要进行实际的实战演练。
通过这种练习,拳手能够更好地掌握拳法的精髓和灵活性,并提高自己在实战中的应变能力。
实际演练还能够使拳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敌人的进攻。
还必须提及八极拳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武术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武术的精神和价值观。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北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是广泛传播的话题,下面就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进行探讨。
八极拳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少林寺。
它是由少林寺僧侣从中国古代的八卦图、易经等文
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武术技法而创立的一种独特拳术。
八极拳的演练者在实战中打
法是兼顾刚柔并济、变化多端,以求战胜敌手。
相传,“八极拳”原名是“八极神拳”,
因其拳法威力巨大,故得名。
八极拳的特点在于其注重内外兼修的特色。
八极拳强调“内功充分、外形圆滑”,强
调内气与外形相结合,通过身体训练和呼吸方法来强化练习者的内功,使内气能够充分带
动外形,从而达到内外结合、力量自然的境界。
其拳术重点在于发力的技巧,借力打力,
既有其独特的外形,也有其内在的气势。
且八极拳以八卦的方位与易经的知识为基础,有
八个方位的基本排布和激励。
八极拳的每个招式都有独特的意义,因其模仿生活中的动物,如虎、鹰、熊、猴、蛇等,所以也被称为“八极拳”,它既有波澜壮阔的气势,又具有灵动的机敏,极富观赏性。
八极拳的招式变化多端、灵活多样,招式刚劲有力、虚实相间。
而八极拳的出拳方式则以“急徐开合、顿挫连贯”为原则,拳招狠厉狠劲,动作中有开阕、顿挫、连贯等独特特
点。
八极拳的特点还体现在其锻炼方式上。
八极拳的锻炼有很高的要求,要求练习者全身
投入既要求肌体的耐力与爆发力,更强调内外兼修、身心统一的功法。
所以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坚持每天的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练功水平,才能够体会八极拳的深厚内涵。
新媒体视角下对武术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视角下对武术发展的思考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它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武术也不例外。
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看,对于武术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其次,新媒体为武术的创新和演变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和视频分享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武术练习和创新成果。
这促使了各种新的武术风格和技巧的出现,丰富了武术的形式和内容。
同时,新媒体也给予了武术界更多的机会去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如舞蹈、音乐等,从而推动武术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发展。
另外,新媒体对于武术的普及和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上,学习武术需要到正规的武馆或得到家族传承,门槛较高。
但是,通过新媒体的帮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武术。
一些武术教师或武馆会开设在线课程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武术教学视频,方便更多的人学习武术。
这种方式的普及降低了学习武术的门槛,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触和学习武术的机会。
然而,新媒体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的琳琅满目使得人们对于武术的鉴别能力下降,泛滥的低质量武术教学视频导致了泛滥的“网络武术师”,这对正规的武术传承和培训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对于专业武术比赛的争议与舆论的扩散也会影响到武术界的形象和发展。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于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创新和普及。
然而,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保护武术的正统性和传承,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宣传正规的武术机构和教
学,筛选和培养优秀的武术人才,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动武术的发展和传承。
八极拳发展历程及特征
总结词
八极拳强调以快打慢,以巧破力,通过快速、灵活的 动作和智慧来战胜对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八极拳中,速度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快速、 灵活的动作可以让对手措手不及,而智慧则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掌握比赛的主动权。以快打慢、以巧破力 是八极拳中的一种重要战术思想,它强调通过智慧和 速度来战胜对手。
八极拳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传 播和影响力,吸引了众多武术爱
好者的加入。
八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 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
现。
八极拳的传播和发展对于弘扬中 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具有积极
的意义。
02
八极拳的技术特点
刚猛有力,发力完整
刚猛发力
八极拳强调发力的刚猛和透彻,注重利用全身的力量,通过 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动作,将力量从脚传递到拳/掌, 再迅速爆发出来。
Hale Waihona Puke 后备力量培养八极拳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后备力量支持。未来 ,需要加强青少年培养和校园普及工作,发掘和培养更多的 年轻人才。
普及度提升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八极拳的普及度,使更多的人了 解和掌握八极拳。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的监管和 管理,确保八极拳的健康发展。
06
研究展望与后续思考
传承发展,弘扬国粹
01
02
03
传承
八极拳作为中国优秀的传 统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 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
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 陈出新,适应现代社会的 需求和变化,使八极拳更 加完善和普及。
弘扬国粹
通过八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展 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 精神风貌。
浅谈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和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
浅谈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和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作者:郑达雄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12期摘要:该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月山八极拳的历史渊源,并且追溯了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以及发展历程,全面分析了月山八极拳的发展现状、价值,最后重点提出月山八极拳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月山八极拳发展历程风格特点价值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4(c)-0153-02中华武术,向来以其博大精深著称,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逐渐孕育、完善而成。
月山八极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拳理博大精深,研究其发展脉络,武学精义,当是专家学者所为。
该文就流传于今河南省焦作市的“月山八级拳”的起源、拳法特点,试做初步探索。
月山八极拳是中国武术拳种形式的主要代表拳种之一,由月山八极拳的演变过程可推理出中国武术拳种形式的发展脉络。
对于月山八极拳的研究,一方面对月山八极拳的理论、技术及发展有一定价值;另一方面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重要的理论价值。
该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该文以月山八级拳第三代传人及众弟子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该文以相关专著、期刊学报、杂志等为理论基础,对月山八极拳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与归纳。
1.2.2 专家访谈法笔者曾走访了月山八极拳民间第三代传人、目前八极拳唯一的传人马德行之子,月山寺现任方丈释大师以及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炊遂堂老师,姚伟华老师和安现周老师等,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
1.2.3 逻辑分析法该文通过调查各种相关文献信息,走访月山八极拳传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实践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进而得出该文结论。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摘要】八极拳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武术。
其历史渊源深远,起源于宋朝。
传说八极拳是由明朝杨露禅所创,技法融合了八卦掌和太极拳的特点。
八极拳强调八方位的运动,注重内功修炼,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极拳逐渐传播开来,并在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
其拳理和技法独特,对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养生功效。
八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练习八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应对能力,达到身心健康的完美状态。
八极拳在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身心健康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八极拳, 起源, 特点, 历史渊源, 传说, 传播, 发展, 拳理, 技法, 养生功效, 武术界地位, 身心健康, 重要性.1. 引言1.1 八极拳起源八极拳,又称八卦掌,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其起源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据传,八极拳的创始人是湖北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精通太极拳、八卦掌等多种武术,将这些拳法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八极拳。
八极拳以周天运行八卦为基础理论,注重练气、练力、练body 的结合。
通过练习八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爆发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身心的内在平衡和调和。
八极拳虽然起源于武当山,但却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如今,八极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备受推崇的一种拳法,深受武术爱好者和健身人士的喜爱。
通过练习八极拳,可以不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武术水平,同时也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1.2 八极拳特点八极拳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八极拳注重整体性:八极拳强调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动作要求周身统一、融会贯通,注重整体发力和整体运动,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肢体动作。
2. 八极拳追求变化与灵活:八极拳拳法包括进攻与防守、攻势与守势、攻速与守速等多种变化,又以变化无穷著称。
拳法灵活多变,不断变化及组合,充分体现了“变、化”两字。
传播学视角下健身气功的发展路径研究
90体育风尚SPORT & STYLE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XXTYCY2020C03)作者简介:陶朔秀(1985—),女,回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成都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姒帅秀(1995—),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传播学视角下健身气功的发展路径研究陶朔秀 姒帅秀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摘要:健身气功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健身和健心价值。
为更好地继承与推广健身气功和弘扬其文化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对健身气功的发展过程进行传播学定义,明晰健身气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载体、核心要素、重要立足点、“催化剂”和重要目标。
进而提出有效的传播策略:转变认知误区,扩大受众范围;不断丰富健身气功,深入挖掘和开发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注重效果反馈,大力发展运动竞赛;借助现代媒体,发展产业文化,实现价值转换。
关键词:传播学;健身气功;研究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
健身气功是国家体育总局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思维,遵循现代健身气功的创编原则,针对不同健身人群,提供的多种功法选择。
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外,现代传播理论对健身气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健身气功的传播理论及传播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探讨现代健身气功的传播策略。
通过对健身气功传播理论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不仅对健身气功的推广与普及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对健身气功促进全民健康,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身气功发展的传播学定义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等五大要素[2]。
传播学视角下武术发展现状研究
研究贡献与不足
贡献
本研究通过对传播学视角下武术发展现状 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武术传播的多元化趋 势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为未来 武术的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VS
不足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局限性。首先,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持。其次,研究范围相 对较窄,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武术传播研究。最后,对于武术 传播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如 何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
近代武术传播
近代以来,武术传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各种武术组织、武术学校和武术比赛等形 式的出现,使得武术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现代武术传播
现代武术传播更加注重国际化、标准化和科学化。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将武术传播到世 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武术。
武术传播的现代发展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武术纳入教育体系,通过体育 课程、课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武术 文化。
跨文化交流障碍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武术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一定障碍 ,影响其全球化推广。
文化融合与本土化问题
武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同时也要保持其本土 特色和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融合与本土化发展。
06
促进武术发展的策略建议
加强武术传强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重视武术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内涵 ,弘扬武术精神,发挥武术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传播学视角下武术发展现 状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武术传播概述 • 传播学视角下的武术发展 • 武术发展现状分析 • 传播学视角下武术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 促进武术发展的策略建议 • 结论
_专家学者云集月山_首届月山·八极拳文化论坛开幕
57专家学者云集月山,各路名家以文论拳。
5月13日,首届月山·八极(拳)文化论坛在博爱县鼎基饭店四楼会议室拉开帷幕。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汇集一堂,与广大八极拳爱好者以文会友、以武结谊。
参加论坛的领导和来宾有: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彭德胜,国家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康戈武,河南省旅游局旅游促进处书记周学海,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于浩,河南省文化厅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杨支左,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宋合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书记宁涛,少林与太极杂志社总编赵国华,焦作市政府副市长乔学达,焦作市政协副主席范涛以及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郑大体院、郑大体院登封校区、河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等各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博爱县各级相关领导及各级媒体记者。
文化论坛由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焦作市体育局、焦作市旅游局、博爱县人民政府主办,郑大体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少林与太极杂志社、博爱县体育局承办。
康戈武和博爱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泓为“月山·八极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彭德胜、张建为月山“八极拳发祥地”揭牌。
论坛上,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专业博士安汝杰,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登封校区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胡玉玺,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副书记、教授、博士陈振勇先后作了精彩纷呈的研究报告。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李远伟做了题目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月山八极武艺时代价值变迁研究》的研究报告。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历史学博士、郑大体院武术系副教授耿彬则就《中国传统养生视域下八极拳养生机理的剖析》展开纵深论述,本次文化论坛为期两天。
博爱县是“全国武术之乡”之一,八极拳发源于该县月山寺,故又称“月山八极拳”。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技术核心,是中国传统武术阳刚一派的代表,在博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宣传推广下,八极拳习练者仅在当地就有4万余人,力争做到“人人爱八极、人人练八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山八极拳的保护和高校传承
K e y wo r d s : E i ht g E x t r e m i t i e s F i s t s o f Y u e s h a n ; s t a t u s q u o ; p r o t e c t i o n ; i n h e r i t nc a e 中图分类号 : G 8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0 2 5 6 ( 2 0 1 5 ) 0 3— 0 0 1 5— 2
张 光芬
Zh a n g Gua n g fe n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 法、 专家访谈法等方法 , 对体 育非物质 文化 遗产 月山八极 拳的保护和传承进行
调查研究。结果表 明: 月山八极 拳具 有 多元化价值 ; 面临失传、 失去本 色; 实物 资料 匮乏 ; 支持 力度不够 。
多元化生活环境的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八极拳技术难度高许多技术动作都要求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而且八极拳内容庞杂有很长的基本功训练套路繁多这些都与现代的生活节奏相矛盾而在推广传播宣传八极拳的表演效果和健身功能时大多数的习武者为老年人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山八极拳的保护和高校传承
Pr o t e c t i o n a n d I n h e r i t a n c e i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i g h t Ex t r e mi t i e s Fi s t s o f Yu e s h a n
Ab s t r a c t :A d o p t i n g t h e me t h o d o f d o c u me n t r e s e a r c h a n d i n t e r v i e w,t h i s p a p e r c a r r i e s o u t a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八极拳历史溯源
100体育风尚SPORT & STYLE八极拳历史溯源刘慕原 徐州医科大学摘要: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八极拳属于一个重要的分支脉络,刚猛有力、大开大合的特点和太极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镇乾坤。
”的说法。
这就话恰好体现了八极拳和太极拳的区别,一柔一刚,泾渭分明。
八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书《淮南子》,文中说:“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说的是天地之间的空间划分共分为九州和八个极远的端点。
而八极拳能够以八极作为名称意思就是拳法发力可以达到四面八方,将力发到最远端。
关键词:八极拳;历史;起源作者演示八极拳担山式 作者演示八极拳顶心肘八极拳动作果敢质朴,风格刚猛,注重方寸之间的截与拿,硬打硬开。
八极拳的力起源于脚跟,力量经过腰间传导最后贯彻到手指尖端。
那么与能够与太极拳比肩的八极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一、八极拳的起源的不同说法关于八极拳起源的时间和地点至今都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认为八极拳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写出的“巴子拳”一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八极拳。
第二种说法认为南宋时期有间月山寺,寺里的住持名叫崇苍。
崇苍住持跟随法号空相的禅师,以少林拳为根基,创立了名为“月山八极拳”的拳法套路,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天下武功出少林。
第三种说法认为八极拳起源于明朝是一位云游四海的道士,名讳“癞”,后来他将拳法传给了吴钟,吴钟中年的时候生了个女儿吴荣,因为习武的原因,吴荣到了快30岁的时候才出嫁,嫁给了海丰这个地方练习长拳的戴氏。
吴荣根据"开门"的精神指导,把长拳的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按照八极拳法的拳术风格,家里糅合、提炼、修改,传承回到孟村。
以上的三种说法虽然都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但是因为历史久远,中华的武术文化,基本上都具有师父口述心授的这一大特色,所以不能排除以上说法的可能性。
但是笔者更支持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
从八极拳的传承探讨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
从八极拳的传承探讨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传统的武术能不能打?能否在今天现代擂台搏击上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习练传承传统武术的的爱好者。
时代的发展,武术已经从军事格斗技能到近代的职业技能,强民健体之术到被抢救、被挖掘的境地。
传统武术至今无外乎二种:一种是上升到文化高度,进而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另一种作为民间所谓的自卫和健身的形式而存在,成为民众自娱自乐方法。
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掩盖了传统武术的精华之一就是:格斗搏击的能力,即使是现代擂台比赛,传统武术也能大放异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笔者入门就是东北的霍传八极拳,而后深入学习魏传八极拳,以及经过吴秀峰先生改进的孟村吴传八极拳,同时因为工作的关系,广泛接触过现代散打、自由搏击以及军事训练的技术。
从笔者的实践经验和对比来看,八极拳的训练体系完全可以适应现代搏击运动。
众所周知,传统八极是比较讲实力的拳法。
因为如此,八极没有受太多流俗虚妄之说的浸染,设置什么玄妙莫测的说词和外观,基本保存着古典武艺朴素实用的特点。
这其中“实力”,一个是拳家所谓“本力”,就是身体的素质。
当然,素质是个涵盖很多内容的概念,八极把力量摆在第一位,强调“本大则利宽,力充则势厚”。
二是功力,就是功夫,指练武者的训练水平。
没有经受过正规训练,没有经过从磕磕碰碰到真打实摔的科学而严酷的专门训练,什么高招绝招便都使不出来,再高明的祖传秘招也没有用。
有实力和公里(功力),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就是常说的“高手”。
八极拳属于北方短打类型的拳法,简括为三点:第一,从套路结构上讲,八极拳的套子只大小两种,小架只十几个动作,可谓简洁之极;大架(即八极拳,合练为对接)虽有四十多个动作,实际如除去重复者,也不过二十来个动作。
套路短小,结构简洁洗练,是短打类拳术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这一点被八极拳所充分体现。
第二,招势和劲道以短促爆烈为主。
八极讲近身攻战,崩撼突击,以突发的贴身冲撞制敌,运以肩、肘、胯、膝发力。
重磅解密太极拳发展的技术历程探讨“流派”传承的现代意义
重磅解密太极拳发展的技术历程探讨“流派”传承的现代意义编者按:太极拳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从流传的多个太极拳起源版本中了解太极拳,我们从公园广场大爷大妈们舞练中认识太极拳,太极拳申遗成功更是让更多人开始了解这一中国传统武术。
可你真的了解太极拳吗?太极这么多流派,杨式、陈式、吴式、武式……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普通人该从哪一种太极拳练起?今天,我们分享来自首都体育学院武术教师张长念博士的文章,从学术的角度了解太极拳的技术发展历程,听他讲述太极拳发展的现状以及基于“流派”的不同习练方法。
太极拳发展的技术历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拳种。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武术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各个拳种,从明清、民国逐渐形成了少林拳、咏春拳、洪拳、螳螂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太极拳就是其中的一个拳种,但我认为它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跟中国文化结合得比较深入。
作者拳照“后冷兵器时代”,武术进入到民间,它的主要功用已经不是战场上最大程度和最高效率地去搏杀了,人们需要通过练拳提高身体状态、防卫能力,又要尽可能地不去损伤自己。
用一句时髦话来说“性价比”要高,能够更好地获得健身和防卫的效益,但是又尽少地面临运动损伤的风险,于是大家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逐渐地汲取智慧,逐渐构建了太极拳这样一个特色的拳种。
正如学术界探讨的那样,太极拳本身就是中国武术创新发展的一个结果。
作者作为主讲与太极十二功法、推手培训班学员合影太极拳“流派”衍生史太极拳在发展中又不断地创新衍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出现大家所熟知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
后来还发现了其他的太极拳流派,有的是后来人们构建的,有的是原来就存在,只不过它被人所知道的晚而已,比如说赵堡太极拳、忽雷太极拳等等。
太极拳发展到现代以后,越来越与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结合。
健身养生、修身养性、文化的探求等需求被无限放大。
这样一来,太极拳更多地趋向于文化性的深入挖掘,健身养生深度效果的追求,逐渐走向了精细化、艺术化、高超化。
最新-传播学视角下武术发展现状探讨 精品
传播学视角下武术发展现状探讨摘要使用传播学的视角分析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和其在现代地球村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是武术传播理论是近几年新兴起的学术视野。
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武术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的生态土壤、异文化武技的现代转型对武术发展的启示、《功夫熊猫》对武术传播的思考和当代武术的认知群体对武术神秘化解读现象的分析。
关键词武术传播;武术文化生态;武技转型;功夫熊猫;神秘化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1]。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下,阐述几点对中国武术当下发展现状的思考。
1武术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才是根本对于现代武术的竞技化的发展,现在的种种迹象都表明,竞技武术的发展在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大众舆论对现代武术产生了许多误解。
对此,是否提示我们还应当返回到传统武术当中,去寻找文化的血脉和未来的道路。
面对中国武术发展的现状,许多人已经提出了种种观点、措施和建议。
然而,这些方法层面的建议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是,给予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土壤才是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发展武术的根本途径。
武术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从古至今的主流都是游离在官方之外,私下传播的情况,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文章指出中国武术是生长在过去的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下的,但是现代化的社会,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这样一来,就使得武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的逐渐弱化乃至消亡埋下了伏笔。
从这个角度来说,脱离了农耕文明背景的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进行自我的再生产,获得新的生命力,就成为了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活态是文化发展和传播领域中很重要的概念,以武术为例,现有的研究认为,武术的继承和传播不应该仅仅把武术的器械、书籍资料、录像等挖掘保留下来就万事大吉,还应该注重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使武术得以在人的身上流动,保证武术的活态传承。
[2]然而,这种观点固然正确,但是仍然有其视野的局限性,武术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现存的拳种的挖整、保护和活态传承,更应注重于整个武术文化系统的活态。
专家学者云集月山 各路名家以文论拳首届月山·八极拳文化论坛开幕
专家学者云集月山各路名家以文论拳首届月山八极拳文化论
坛开幕
周鏐超
【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
【年(卷),期】2017(000)006
【总页数】1页(P57)
【作者】周鏐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和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 [J], 郑达雄
2.传播学视域下月山八极拳发展路径探索 [J], 靳泽旭;戚晓光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月山八极拳的传承价值 [J],
4.月山八极拳传承探析 [J], 邓宏浪; 陈锴
5.月山八极拳传承探析 [J], 邓宏浪; 陈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武术月山八极拳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传统武术月山八极拳的传承与保护探究前言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共同拥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
就在我国文化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国务院在 2008 年 6月7 日把月山八极拳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月山八极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月山八极拳的研究挖掘,我们既可以了解到在一定时期内中国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也可以研究中国传统武术与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月山八极拳是在特有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通过研究它的形成与发展史,对深入了解月山寺佛教文化、焦作地域文化、中国佛教文化甚至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如何使我国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迫切研究的课题。
1 月山八极拳概述1. 1 月山八极拳的起源传说相传月山八极拳是月山寺第二代主持苍公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创设的。
苍公出身在武林世家,年少时就喜欢武学,而且悟性很高,及至弱冠之年,十八般武艺已经是样样精通。
时至北宋时期,战乱频频,苍公到东京汴梁从军,正赶上朝廷开科取仕,苍公一举成名,中了一名武进士。
随后在家乡保定府,组织地方兵抵抗金兵,“靖康之变”后最终因不满朝廷的腐败,愤而南下,来到明月山下,与主持空相大师一见如故,然后削发出家。
并在手大殿西北侧亲手凿洞,名曰“苍公洞”。
除了与空相大师研究佛理之外,闲暇之余苍公还在洞中练习拳术,秉承佛道学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创造了一门绝世拳术,并将它命名为八极拳。
因在月山寺所创,故又称月山八极拳。
1. 2 月山八极拳的技术特点与价值因为月山八极拳的产生是在洞中演练形成的,所以动作重心比较低矮,对腿部力量要求极为严格,步法以踩、蹬地为主,很少有跳跃动作,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技术核心。
1. 2. 1 月山八极的技术特点( 1) 步法要求运气从尾骨开始,到颈部发力,腰是力量的源泉,步法走动多为跺碾步、踊搓步,身体重心向下,以利于实战。
浅析八极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八极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马垒;刘明龙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本文是在对八极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整理了八极拳当前的文献资料,探讨了八极拳的当前发展的问题,对八极拳以后的发展给出一定的相关对策,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1页(PI0258-I0258)
【作者】马垒;刘明龙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6
【相关文献】
1.浅析八极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 马垒;刘明龙
2.浅析经济型酒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 赵颜
3.浅析财政分权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 刘运佳
4.浅析健美操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 魏云花
5.浅析榆社县少儿足球培训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 李森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9卷)第04期民族传统体育DOI:10.16655/ki.2095-2813.2019.04.189传播学视域下月山八极拳发展路径探索靳泽旭 戚晓光(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月山八极拳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并重构,旨在以传播模式的重构带动月山八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月山八极拳在传承上出现困境,具体表现在缺少传承人和习练者,通过对月山八极拳传播模式的重构,建立月山八极拳与受众的双主体传播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月山八极拳的创新发展,扩展月山八极拳的受众面,针对月山八极拳发展现状,提出入驻学校武术以改变濒危拳种的面貌,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月山八极拳 传播模式 传承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a)-0189-02武术界盛传“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实际上,二者在社会影响力上并不是一个数量级,太极拳风势极劲,坐拥官方、民间两大阵营,习练者涵盖了总角至耄耋,作为国家名片享誉海内外;与太极拳同地生发的月山八极拳却仅有350名习练者,国家钦定的传承人仅有马德行一人,是处在黑暗之中随时都会熄灭的微弱烛光。
但是,从文化层面看,八极拳足以和太极拳评分天下,月山八极拳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刚猛暴烈、简练实用的风格和技术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成了阻碍,对月山八极拳不甚了解,使潜在的习练者望而却步,习练者数量少的问题限制了月山八极拳的传承、遏制了八极拳的发展。
因此,吸纳更多、更广范围的习练者,是月山八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以月山八极拳与受众传播模式为起点,分析其传承的问题,以促进其发展,月山八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月山八极拳的使命,也是武术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1 蓝图:月山八极拳传播模式重构1.1 “主-客”传播模式简述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指出,信息传递者与受众是相互对立的,受众是被动的、无法对信息作出反应,为信息传递者所劝服;而源于心理学行为主义观点的“刺激-反应理论”为:S→O→R(S=讯息,O=受众,R=效果),即讯息(刺激)→受众→效果(反应),在“刺激反应”理论中,信息传递者所发出的讯息被认为是“巴浦洛夫摇动的铃铛”,受众被假定为可以按信息传递者所预期的方式作出反应。
上述两个理论,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作出了“修正”:受众可以对接收的讯息作出反应,但依然没有跳脱出“主-客”框架。
月山八极拳目前的“传承困境”便是源于其“主-客”传播模式,为在当前时代更好的发展,月山八极拳必须另构高效的传播模式,向受众准确传递讯息,吸纳更多习练者,维持拳种的正常传承,促进拳种更好的发展。
1.2 重构新型传播模式受众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被当成“物化”的、单纯的、受到操纵、无判断力、选择力的“客体”,势必会阻碍传播行为顺畅进行,因为真正的交往是难以在主体-客体之间存在的。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描述“他人的目光”:一旦他人的目光加身,自我便成为了他人的客体。
主体以自我为基点,首先是自我,那就无法避免被他人当做客体。
但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交往中存在的,人是处于主体间关系的人,不同于“主-客”框架中存在主体性,“主体间性”则是把自我看做与其他个体共生,由此,“主体-主体”的传播模式得以构建,是因为双主体之间存在客体中介,与两方主体(或单一与多主体)同时构成“主-客”关系,最终表述为“主-客-主”的形式结构。
由此,主客对立演化为主客统一,两者得以进行对话、沟通、理解。
2 桥梁:月山八极拳与受众的中介客体2.1 中介客体的构建月山八极拳与其受众进行对话、沟通、理解,建立“主—客—主”的月山八极拳与多元主体(其受众)的传播模式,其受众才能准确理解月山八极拳,并自愿做出选择性行为。
至此,月山八极拳的传播模式将由主-客的强制传播模式,转变至“主—客—主”的双主体共生、互构、协商的传播模式。
即往昔的,由月山八极拳传递信息至受众的传播模式将扩增为月山八极拳与其受众互相传递信息,互相构建彼此。
从主体间性入手,月山八极拳与其受众之间的中介客体是月山八极拳的武术文化与受众的需求的杂合体,以此客体出发联系月山八极拳与其受众,在扩展其受众范围的同时,亦能推动月山八极拳在当代的发展。
2.2 中介客体的分析中介客体作为月山八极拳武术文化与其受众需求的杂合体,能表达出两极主体的特征,即月山八极拳的武术文化输出和受众的判断力、需求,中介客体是两主体在互动中交融而形成的和谐统一的新的存在,新存在将对两方主体反馈,对月山八极拳来说,接收的反馈是其在当前社会所应批判接受的生存建议;对受众来说,月山八极拳文化输出的不再是强硬、死板古旧形态,而是掺杂受众需求、建议的符合受众期望的文化形态。
3 路标:月山八极拳的发展路径3.1 创新发展,铸就七窍玲珑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2019年(第9卷)第04期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观意志,标准也比较复杂。
跆拳道的评判标准简单直观,很容易明白,也不会产生较多的分歧。
2 跆拳道对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启迪2.1 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并重技击的原则是指武术的套路动作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以武术的灵魂为中心这一技击的本质来进行设计和创新,使得创新的动作具有特色鲜明的武术攻防意识。
武术套路以技击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并济等运动变化规律编整出一整套的武术套路,并把技击的技术动作用艺术形式体现出来。
2.2 走中方和西方大融合的道路中方和西方的区别在于中国的文化更多的是主观、人性化、伦理道德、直觉感悟的文化,而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客观、物质、宗教信仰、逻辑分析的文化,中国的武术已经经历了几千年,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欧美已经世界各地。
我国近几年崛起速度加快,使得武术也发展飞快,中国武术正在与世界融合。
从武术大师李小龙的截拳道到功夫明星成龙的电影,多种媒体承载着中国武术文化已经走向了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随着不断的融合和碰撞,相互之间也产生了共性。
体育运动中的共性使得他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如今全球化进程加快,与西方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合有利于其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2.3 应当注重武德的培养练习武术的人的整体水平不能够只以技术高低为准,还要注重武德,武德的比重还要大于技术的比重。
我国有句古语:“为习武先习德”,由此可见武德的重要性。
武德的内容非常广泛,在不同时期其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仁义礼智信。
到了现代社会,武德的现代化内涵具体表现为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争光、不怕吃苦受累、持之以恒、爱国守法等等,习武之人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够算得上高人。
2.4 全民健身与竞技搏击双线推广中国武术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出全民健身与竞技搏击两条推广路线。
传统的武术运动套路简单,投资较少、所需场地较小,老少皆宜,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一项运动项目。
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在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国际化健身活动中积极推广和宣传我们的武术运动。
而针对竞技搏击,政府应当在申请进入奥运会中大力推广竞技搏击运动,使其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3 结语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是东方世界两个不同国度的技击术,他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纵观跆拳道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种民族武术的传承和发扬,这个过程值得我们中国武术去学习和借鉴,使得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加快。
参考文献[1] 王林.跆拳道的推广传播对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启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51-52.[2] 李鹏,李绍成,韩佐生.中国与欧亚部分国家体育法比较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2.[3] 戚欢欢,高嵘.跆拳道在我国青少年中风靡的原因及其对武术普及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0-111.而且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其经验、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念可以重构出所接触文化的许多新的意义,从而产生文化增值现象,文化增值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不竭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讲求的是活态的传承,一味的追求正宗的传承人,将会把拳种拖向深渊,紧抓拳种本质核心,以接收者主观能动性为起点的创新发展,是健康良性的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2 依托学校武术,收获第一桶金月山八极拳与太极拳共处焦作,武术是焦作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当地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相对而言,本地政府对武术发展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地区,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月山八极拳,要依托这些优势,获得发展,以月山八极拳当前的处境,最适宜的发展路径便是依托学校武术。
从国家层面来说,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月山八极拳,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有机会被列为地方课程的授课内容之一;从地方层面来说,月山八极拳进入学校武术体系,将一改濒危拳种的面貌,地方政府为保护月山八极拳,也将为此付诸努力。
月山八极拳需要以积极主动态度进入学校武术体系,学校武术作为“主体”,对拳种的要求抛开强身健体等基本要求,还需要考虑现实问题:师资、授课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
(1)师资。
授课教师得有能力教授此拳种,低质量的授课将影响拳种的发展,败坏拳种的声誉,有足够数量掌握月山八极拳的教师是其入驻学校武术的首要门槛。
(2)授课内容。
上课所授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学生是否对其感兴趣,这是确定月山八极拳授课内容的重要指标,这影响着学生对月山八极拳的接受程度及学生是否能成为一名忠实的八极拳受众,终身习练(3)学生的身心发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高年级学生沉稳冷静,针对学校武术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分阶段制定、选取八极拳功法,保证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4 结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转换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月山八极拳的传承,以潜在受众和月山八极拳的互动交往为起点,能剖析月山八极拳传承困境出现的原因,搭建月山八极拳与受众沟通交往的桥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为月山八极拳的传承发展铺平道路。
月山八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文化,可以为我国文化的百花齐放增添一抹亮彩,这样一种极有价值的文化,面对当代环境的不适应,以致处境艰难,八极拳的重振雄风能为处于相似地位的其他拳种带来希望,带动其他拳种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刘滨宁,王征宇.八极拳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3):96.[2] 曾杨.传播学视野下对成都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1):125-129.[3] 高长旭.体验八极小架的内涵[J].少林与太极,2018(1):52-55.[4] 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1):29-35.(上接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