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1(乙)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选段与译文一、全国新课标卷Ⅰ【原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建,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袺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

蔡袺不听。

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D、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ψ鞯闹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I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

2019年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课件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于江渚之上”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为 “于江渚之上渔樵”
• 删:(语气词、无意义虚词等) 如: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为语气词,无实义,可删去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删去
• 补:(一般补充主语、宾语,其他省略句等) • 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省略了“伐”的主语“廉颇”,翻译时要补充 B.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省略了“拜”的宾语“相如”,翻译时要补充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省略了介词“于”,(于)河南、(于)河北,翻译时要补充
• 变:(一些典故、修辞要变通翻译)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敲扑”本来是指古代鞭打犯人的刑具,但可以翻译为 “严酷的刑罚”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是婉辞,指长辈去世,翻译为“死、去世”
2.意译为辅
(一般运用了修辞的词语或句式的句子需要一定的意义)
文言文翻译方法
• 1.放回原文,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 • 2.留:(人名、地名、国别、年代、官名、专有名词等)
换:(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单音节变双音节) 调:(特殊句式要调整语序) 删:(语气词、无意义虚词等) 补:(一般补充主语、宾语,其他省略句等) 变:(一些典故、修辞要变通翻译) 3.译完读一遍,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符合常理
总结
•1.文言文翻译,灵活运用方法。 •2.翻译时要有语境意识,迁移课本相关的关 键词句。 •3.译完检查看是否字字落实。
•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
•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 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1(乙)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1(乙)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Ⅰ(乙卷)
Hale Waihona Puke 一、古文【原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沈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钜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宋史·列传七十一·曾公亮传》)
【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郑州,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声名,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夜不闭户.曾经有过客丢失袋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人员私藏起来了吧。”对他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典章宪制,首相韩琦经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嗣,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以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经强行盗取,却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了.”坚持争论,于是就交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刚开始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谕赵滋旨意,边境危害终于止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接见,觉得安心吗?”使者立刻赴宴。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过了一年,回到京师,不久就以太傅身份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亲临悼哭,罢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厚道严肃稳重,思虑深沉处事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当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一概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赞成的样子。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与王安石没有什么不同,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位至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贪持俸禄稳固恩宠。

2021全国乙卷高考文言文详注详解(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2021全国乙卷高考文言文详注详解(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确: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
断:判断,决断。.
何:什么。
犯颜:冒犯君上或尊长。
翻译: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 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 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 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 “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 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 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 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 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 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
对比分析不同之处,揣摩文意
【解析】10.C。“上欲杀之”是独立的句子,排除BD。“上以 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个完整句子,意思是圣上因为候选人大都 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所以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 敢谏的执着态度。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 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 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 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 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 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 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 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 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 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 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原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那么食之,寒者那么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 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日:“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假设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日:“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日:“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日:“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日:“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日:“为之奈何?”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日:“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日:“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常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日:“令吏养之。

"晏子日:“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日:“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日:“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日:“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日:“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小题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土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土/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A.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那么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B.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那么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C.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那么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D.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那么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小题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其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汇总(2010~2022)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汇总(2010~2022)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2017全国Ⅱ卷
《后汉书·赵憙传》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会被枉曲,你另外说些别的想说的吧。” 赵王再也没有回答的话。
2014全国Ⅰ卷
《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5全国Ⅱ卷
《北史·来护儿传》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让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2015全国Ⅰ卷
《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2021新高考Ⅰ卷
《资治通鉴》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派身边人贿赂官员做试探。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

2020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文言参考译文二、古代诗文阅读(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试题选文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旨。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

主考官欧阳修十分惊喜,殿试时(苏轼)考中进士乙科。

(后来)苏洵去世,朝廷赠他为光禄丞。

苏轼守丧期满后,回到朝廷,担任判官告院(一职)。

当时王安石开始颁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便。

当时新政天天下达,苏轼在这中间,每每借行新法之际方便百姓,百姓赖之以得到安定。

(后来)调任密州知州。

司农推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违反法令论处。

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法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遵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造法律。

”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施行。

”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1086),苏轼穿戴七品官服入延和殿侍奉皇帝,(哲宗)立即赐给苏轼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为中书舍人。

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文言翻译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文言翻译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文言文翻译【原文】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

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戴胄忠清公直(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擢(提拔)为大理少卿(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伪造资历),敕令(下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不久),有诈冒(伪造资历)空营(未自首)者,上欲杀之。

胄奏(上奏)据法应流(流放),上怒曰:“卿欲守法(遵守法律),而使朕(皇帝自称)失信乎?”对(臣子对皇上的回答)曰:“敕者(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法律)国家所以(用来)布(公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对皇帝的尊称)忿(痛恨)选人之(主谓间取独)多诈,故欲杀之,而既(已经)知(知道)其不可,复断之以法(以法断之:依法裁断),此乃(是)忍小愤而存(保持)大信也。

”上曰:“卿(对臣子尊称)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多次)犯颜(冒犯皇上)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听从)之,天下无冤狱(案件)。

郐令裴仁轨私役(役使)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进谏)曰:“法者,陛下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犯罪)轻罪而抵极刑(判处死刑),臣恐(担心)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祜为(使…担任)侍御史。

上谓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曰:“朕以(认为)死刑至重(极为重大),故(所以)令(下令)三覆奏(三次回奏),盖(发语词,不译)欲思之详熟(深思熟虑)故(缘故)也。

而有司(负责的官吏)须臾(片刻)之间,三覆已论;又,古刑人(处决犯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

朕庭(宫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因为)之不啖(吃)酒肉;又,百司(百官)断狱,唯(只)据(依据)律文,虽(即使)情在可矜(同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下诏):“决(判决)死因者(死刑犯),二日中五覆奏(五次回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主管膳食的)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奏乐)。

皆今门下(门下省)覆视(督察),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记下情况)以闻(上报朝廷)。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D、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ψ鞯闹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I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23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翻译示范

2023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翻译示范

2023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翻译示范
引言
本文是对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翻译题的示范翻译。

文言翻译是考查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阅读理解和汉语基本功的重要环节。

翻译示范
文言翻译题的原文如下:
翦伯赏图发酵节。

丞相夫人赋诗答。

灞陵地内桃花尽,
春去也,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下是对原文的翻译示范:
翦伯将赏赐的图画张贴出来,庆祝庙会。

丞相的夫人回答赋诗。

灞陵地内的桃花已经凋谢一尽,
春天离去,世界各地何处没有芳草?
墙外有人荡秋千,墙里有人行路。

墙外经过的行人,墙里的美人儿笑着。

笑声渐渐听不见了,声音渐渐消失,变得静寂,
多情却为无情所气恼。

结论
通过以上示范翻译,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文言翻译时,对于
诗句中的词语和意象要有深入的理解,并根据上下文进行准确翻译。

同时,要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
内涵和情感。

通过积累词汇和阅读文言文经典,我们能够提升文言
翻译的能力,为语文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准备。

以上是对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翻译题的示范翻译文档。

2022高考乙卷语文文言文重点词语翻译

2022高考乙卷语文文言文重点词语翻译

2022高考乙卷语文文言文重点词语翻译以下是我写的关于2022高考乙卷语文文言文重点词语翻译。

一、原文钱思公(1)虽生长富贵(2),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3)时尝(4)语(5)僚属(6),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7),卧则读小说(8),上厕则阅小辞(9)。

盖未尝(10)顷刻释(11)卷也。

谢希深(12)亦言:宋公垂(13)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14)诵之声琅然(15),闻(16)于远近,亦(17)笃学(18)如此。

余因(19)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20)惟此尤可以属思(21)尔(22)”。

二、重点词语翻译:(1)钱思公:即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

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虽:虽然(3)西洛:西京洛阳。

(4)尝:曾经。

(5)语:对……说。

(6)僚属:官府的佐助官。

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7)经史:经书和史书。

(8)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杂记类书籍。

(9)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10)未尝:从来没有(11)释:放下。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而著名。

(14)讽:不看着书本念,背书(15)琅然:声音清脆。

(16)闻:(能)听见(17)亦:也。

(18)笃学:十分好学。

(19)因:于是。

(20)盖:大概(21)属思:集中思想写作(22)尔:罢了。

2020年语文高考全国卷1文言文翻译

2020年语文高考全国卷1文言文翻译

掌握翻译技巧
考生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翻译 技巧和方法,如词义选择、句 式转换、文化因素处理等,提 高译文质量。
仔细审题
考生在审题时应认真分析原文 的语境和含义,确保在翻译过 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多做练习
考生应多做文言文翻译的练习 ,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翻译能
力和水平。
05 备考建议与拓展延伸
CHAPTER
考查目标与要求
考查目标
检验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翻译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
考生需准确理解原文意思,用现 代汉语流畅表达,保持原文风格 ,并体现一定的文采。
试题难度及特点
难度
适中,选取的文言文篇幅适中,难度系数合理,符合高考语 文考试大纲要求。
特点
注重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古 代文化的了解。同时,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鼓 励考生发挥个人优势和创意。
1 2
深入学习文言文知识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知识,包括古代文 化、历史背景等方面,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 赏能力。
多做模拟题进行训练
鼓励学生多做高考模拟题进行训练,熟悉考试流 程和题型特点,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度。
3
拓展阅读面和文化素养
建议学生拓展阅读面,多读一些古代典籍和文化 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如对古代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不了 解,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准确传达 原文的文化内涵。
语法结构混淆
如将文言文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 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进行直 译,导致译文不通顺或意思不准确。
错误产生原因分析
知识储备不足
考生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文 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 面和深入,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无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高考乙卷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圣人之于(对于)天下百姓也,其(恐怕,大概)犹赤子乎!饥者则食.(拿东西给人......吃,供养).....之,寒者则衣(拿衣服给人)之,将(扶持)之养(抚育)之,育(培育)之长(抚育,使......生长)之,唯恐(只担心)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漂流,漂浮,行船)西河而下,中流(河流中游),顾(回头看)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固(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倒装句,不修德义),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古代把有罪的人驱逐到边远地区,流放,放逐)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险要的地形)。

若君不修德(修养德行),船中之人尽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也。

”武侯曰:“善(对,好,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词)”。

武王克(攻破)殷,召(召见)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奈……何”,把……怎么办。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同时)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憎恶,讨厌)其余胥(墙壁)。

咸(都)刈(杀)厥(那些)敌,靡(没有)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居住)其宅(住处),田(种植,耕作)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惟亲仁,成语有“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百姓有过(过错),在予一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乎......矣,意为......地,......啊”。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背着)薪(柴)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气的样子)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到,及),治国之本也。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D、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ψ鞯闹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I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Ⅰ(乙卷)
一、古文
【原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
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沈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钜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宋史·列传七十一·曾公亮传》)【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郑州,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声名,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夜不闭户。

曾经有过客丢失袋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人员私藏起来了吧。

”对他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典章宪制,首相韩琦经常向他咨询。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嗣,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以强盗论处。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经强行盗取,却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了。

”坚持争论,于是就交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

曾公亮说:“刚开始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告谕赵滋旨意,边境危害终于止息了。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接见,觉得安心吗?”使者立刻赴宴。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

过了一年,回到京师,不久就以太傅身份辞官归居。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亲临悼哭,罢朝三天。

曾公亮端方厚道严肃稳重,思虑深沉处事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当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一概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赞成的样子。

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与王安石没有什么不同,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位至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贪持俸禄稳固恩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