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火焰-蜡烛在太空中能否燃烧-失重燃烧_魏锐
蜡烛燃烧实验的新设计
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实验的设计存在很多差异㊂在操作流程上,浙科版采用烘干叶片可以降低叶片水分对色素提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色素提取效率㊂在制备滤纸条㊁色素分离过程中,人教版对滤纸条尺寸㊁层析液用量的描述没有限定数值,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显得不死板㊁更加人性化㊂在实验目的的设计上,人教版除对技术操作提出要求外,对探究能力也提出要求,更符合新课程教材设计要求㊂此外,在实验讨论环节,人教版提出的问题面更广,而浙科版列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㊂可以说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所长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以探寻实验的优化流程,切实实现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实验技能㊁探究素养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3-14.[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㊃生物㊃必修1㊃分子与细胞[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7-98.[3]刘植义,付尊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㊃生物㊃必修1㊃分子与细胞[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2版):87-88.[4]吴相钰,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㊃生物学㊃必修1㊃分子与细胞[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7-88.(责任编辑:李巧红)蜡烛燃烧实验的新设计胡巢生摘㊀要:梳理㊁分析3个版本教科书中蜡烛燃烧实验的设计,在操作层面上对教科书实验设计提出商榷,深入研究文献成果的特点,透析不同熄烛方式的原理,利用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设计蜡烛燃烧实验探究活动,完成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㊁观察烛油的形成和隔空点烛实验的改进和探究㊂关键词:初中化学;蜡烛燃烧;熄烛原理;隔空点烛;实验设计胡巢生,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高级教师㊂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蜡烛燃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是一个探究 精品 ㊂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撰文对蜡烛燃烧问题进行探讨[1]㊂3个版本教科书[2-4]多次使用蜡烛燃烧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涉及蜡烛燃烧㊁蜡烛的组成元素㊁燃烧条件等(见表1)㊂3个版本均将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安排在第一章(单元)作为重要的探究实验㊂人教版和沪教版将其作为第一个学生探究实验,旨在通过对该实验的观察㊁记录㊁分析,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34㊀㊀㊀㊀㊀㊀表1㊀3个版本教科书利用蜡烛燃烧设计的探究内容人教版鲁教版沪教版蜡烛燃烧实验石蜡的性质观察颜色㊁状态㊁形状㊁硬度㊁闻一闻气味㊁与水的密度大小比较仔细观察点燃时㊁燃烧过程中㊁熄灭时㊁熄灭1min 后的现象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㊁形状等)火焰各层温度比较取一根火柴梗,插入火焰中,约1s 后取出,观察不同部位的烧灼情况水蒸气的检验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二氧化碳的检验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白烟复燃实验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将一根短尖嘴玻璃管末端插入烛芯附近,火柴尖嘴处点燃,产生 子母焰 取一小段粗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 白烟 (未点燃)在氧气中燃烧点燃用燃烧匙㊁铁丝固定的蜡烛,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固定在燃烧匙的蜡烛,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生成炭黑把冷碟子放在火焰的上方把玻璃片放在火焰的上方CO 2灭烛实验烧杯中阶梯㊁一支蜡烛熄灭实验描述:烧杯中阶梯蜡烛熄灭实验烧杯中阶梯蜡烛熄灭实验物质燃烧的条件利用蜡烛和烧杯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粗金属丝绕成的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点燃的蜡烛作为粉尘爆炸实验的明火;灭火的几种方法兴趣㊂鲁教版教材通过提出相关问题㊁对蜡烛燃烧和熄灭的猜想㊁蜡烛燃烧的火焰现象㊁产物和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探究环节,体会化学探究活动的特点㊂因此,该实验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对初中化学学科的第一印象㊂3个版本教科书都采用烧杯收集㊁检验二氧化碳和烧杯冷却法检验水蒸气的存在㊂但对手拿烧杯的方式㊁烧杯是垂直还是倾斜㊁烧杯与火焰高度的关系㊁什么时间观察等均未作说明㊂人教版和鲁教版对烧杯的规格也未作说明㊂人教版和沪教版采用冷碟子和玻璃片置于蜡烛火焰的上方,收集炭黑,说明蜡烛由碳元素组成,在空气中易发生不完全燃烧㊂由于石蜡含碳量较高,且熔化和气化都会消耗掉较多的热量,在火焰接触到受热物体时发生不完全燃烧㊂火焰燃烧时缺氧程度越大,蜡烛燃烧越不完全,产生的黑烟也就越多㊂笔者通过实践发现,人教版教科书的实验设计效果并不理想㊂①时值9月,气温较高,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水雾较少,基本观察不到现象,且烧杯很快变黑,一定程度上减弱实验现象㊂②将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以检验二氧化碳,解释较勉强㊂原因有三:①可能是水分蒸发,致使Ca(OH)2固体析出;②可能是溶液受热,使Ca(OH)2的溶解度降低,致使Ca (OH)2固体析出;③可能是其与二氧化碳反应所致㊂因此,实验后迅速将烧杯正放,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比较合适㊂很多研究者认为教科书中的白烟复燃实验设计成功率较低,进行了很多的改进,但有的实验改进虽然符合科学性,也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操作繁琐㊁装置复杂㊂㊀㊀二㊁对相关文献的简评笔者认真梳理㊁分析近几年有关该实验创新的研究发现,对熄烛后白烟的复燃方法的研究较多,专门检验二氧化碳和水的研究较少,鲜有针对燃烧产生的黑烟性质的探究实验㊂(一)蜡烛燃烧气体的成分刘潇珂等发现从蜡烛燃烧的内焰与外焰结合区域引出的气体中不仅含有石蜡蒸气和一氧化碳,而且还含有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物质,再分别通入银氨溶液和氯化亚铜氨溶液中,分别产生了白色和红色沉淀,得出在蜡烛燃烧的气体产物中可能含有末端炔烃和烯烃等物质[5]㊂潘国荣㊁白显圣用透明的圆柱形去底塑料瓶㊁90ʎ弯尾球形干燥管㊁铁架台等组装实验装置,蜡烛燃烧时,瓶壁中下部位产生44雾状,干燥管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6]㊂叶红艳将蜡烛放置在液封集气瓶中燃烧,同时验证玻璃瓶罩内部出现大量水雾㊁石灰水表面出现白膜㊁漏斗内部有大量白烟,白烟复燃的成功率大大提高[7]㊂(二)隔空点烛邓继红等通过对照实验,揭示影响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棉芯粗细㊁燃烧时间㊁熄灭方式㊁白烟采集方式㊂认为较理想做法为选择粗棉芯蜡烛,用嘴垂直向下快速吹灭,用颈短腹大的合适漏斗,可使白烟成聚拢状态㊁浓度较大地上飘[8]㊂王宝权利用石棉网上的铁丝网从火焰的下部平切入蜡烛火焰,看到铁丝网上方的火焰熄灭并在上方形成一段悬空的白烟,点燃白烟,形成 悬浮之火 ,通过玻璃管引气㊁胶头滴管吸气㊁注射器抽气等方法聚集白烟[9]㊂姚孟建用一根受热的玻璃管套住蜡烛,对上升白烟起到了保温㊁防飘散的作用,并保持白烟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状态[10]㊂上述这些实验改进的共同特点: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尽量保持白烟量大不脱离灯芯㊁温度高㊁聚集㊂当然,实验者点燃白烟的技巧㊁速度也是很关键的因素㊂㊀㊀三㊁熄烛方式的原理分析法拉第的报告‘蜡烛的故事“中有讨论: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和被加热的空气向上流动,同时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进来,对流使火焰总是向上,把蜡烛的火焰拉长㊂冷空气冷却了烛身顶部的外围,形成 烛杯 储存蜡油,使其能够源源不断地沿着烛心向上输送并燃烧㊂通常情况下蜡烛火焰的温度与可燃物的状态㊁燃空比㊁对流速度及气流的压力有很大的关系㊂蜡烛燃烧是自己提供完整的燃烧对流循环体系:熔化 气化 燃烧 空气对流 熔化 [1]刘立新认为要解释蜡烛燃烧的现象,要明确两个不同的 温度 :一个是燃烧部位的温度,另一个则是可燃物所处的环境温度,二者一般是不同的(见图1)㊂火焰的燃烧存在着温度的辐射,温度A足够高时,辐射的温度会使火焰下面的蜡烛(蜡烛的最上层)熔化,融化的蜡烛经过灯芯的毛细作用向上流动,当流动到接近火焰的下界面时,火焰有更高的辐射温度㊂这一温度足够使液态的蜡烛气化,满足燃烧条件,产生持续的燃烧[11]㊂图1㊀蜡烛燃烧时两个不同温度的图示笔者将一支较粗的蜡烛点燃,慢慢放入盛有水的小鱼缸中,发现蜡烛火焰经历稳定燃烧 跳动 变小㊁跳动 逐渐熄灭的过程㊂熄灭后没有观察到白烟的产生,还形成了很深的烛杯[12]㊂这一熄灭过程和吹灭蜡烛的现象不同㊂吹灭蜡烛实质是把已经发生的燃烧反应所产生的热能带走,也就是将温度A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㊂通过倾倒二氧化碳㊁用烧杯完全罩住燃着的蜡烛,则是使蜡烛隔绝氧气而熄灭㊂鲁教版教科书课后习题:将一个用导热性能良好的粗金属丝(铜丝或铝丝)绕成的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㊂如果预先将金属丝圈加热,再罩到蜡烛火焰上,蜡烛就可以照常燃烧 这一现象就可以用 后续链受抑制 的原理加以解释㊂由此可见,蜡烛燃烧产生白烟的多少不仅取决于棉芯粗细㊁长短㊁燃烧时间,还取决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蜡烛本身燃烧放出的热量㊂这两个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蜡烛气化的速率和后续链反应能否持续进行㊂㊀㊀四㊁创新实验设计笔者努力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观,注重把创新实验融入到化学教学实践中,从实践操作层面阐释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途径与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㊁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㊂改进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完美地完成蜡烛完全燃烧产物的检验㊁炭黑的生成㊁观察烛油的54形成和隔空点烛实验㊂(一)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㊁酒精灯㊁集气瓶㊁毛玻璃片㊁铁架台㊁带导管的单孔塞㊁燃烧匙㊁高锰酸钾㊁药匙㊁1.5cm左右有烛杯且烛芯较长的蜡烛㊁火柴㊁小木条㊂(二)实验操作步骤㊁现象与结论①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集气瓶的氧气,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㊂②在空气中点燃蜡烛,待其烛杯中储有较多的蜡油时,移开集气瓶上的毛玻璃片,调节蜡烛位于集气瓶竖中轴线位置从上向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㊂观察到蜡烛剧烈燃烧,发出白光,大量蜡油滴落,随着氧气量的减少,有黑烟冒出㊂③待火焰减弱,立即从集气瓶提出蜡烛,用嘴垂直向下吹灭蜡烛,大量的白烟延伸约7cm-8cm,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在距离烛芯约2cm-3cm处点燃白烟,可以看到明显的细小的火焰向下蔓延并立即点燃蜡烛㊂④稍后,观察到集气瓶内壁上部有较多的水珠㊁毛玻璃片上有少许炭黑,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㊂通过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增强了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液化和气化的石蜡量,成功实现隔空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㊂同时,随着集气瓶中氧气量的减少,石蜡蒸汽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CO和炭黑㊂㊀㊀五㊁结语该创新实验设计放大了实验的效果,在实验设计㊁实验方法㊁探究功能㊁绿色化学㊁教学价值等方面,表现出更丰富㊁更深刻的内涵㊂这既有利于学生直接感受㊁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异,又有利于有关化学反应概念㊁原理的形成;既有利于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㊁动手能力和实验记录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对化学学科的理解能力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思想观念㊁方法特征和人文内涵,积极探索化学实验创新和教学创新之路,引导学生拓宽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达到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目的㊂参考文献:[1]魏锐,等.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追问与解释[J].化学教育,2012,33(9):119-122.[2]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13, 112,117,125,130,150.[3]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9-11,32, 44,46,94-97.[4]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9-12,90, 138,141.[5]刘潇珂,等.对蜡烛燃烧产物成分的再探究[J].化学教育,2014,(3):67-68.[6]潘国荣,白显圣.蜡烛燃烧产物检验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3):60-62. [7]叶红艳.巧用液封集气瓶验证蜡烛燃烧产物[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1):70-72. [8]邓继红等.探究隔空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的成功率[J].化学教学,2018,(3):73-77.[9]王宝权.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与改进[J].化学教学,2013,(12):43-45.[10]姚孟建.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J].化学教学,2014,(3):51-52.[11]刘立新.燃烧条件之我见[J].化学教学,2017,(1):87-92.[12]胡巢生.基于观念建构的 学生实验活动 新尝试[J].化学教与学,2017,(1):19-21.(责任编辑:李巧红)64。
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追问与解释_魏锐
区域4的下部呈淡黄色,是蜡烛火焰最明亮的
2012 年 第 9 期 化 学 教 育
· 121 ·
区域。区域1上部产生的碳颗粒 上 升 到 区 域 4, 主 反应区燃烧 产 生 的 高 温 将 这 些 碳 颗 粒 加 热 到 1200 ℃,灼热碳颗粒的热辐射 (黑体辐射) 会发出明亮 的光[10]。白炽 的 碳 所 发 出 的 热 辐 射 应 是 白 色 的, 但由于还有少量 CO 发射红色波长, 以及人眼对不 同光的敏感程度,整个区看上去是淡黄色的。再向 上的区域由于热量的消耗以及碳的消耗,因而颜色 开始变深,呈现出黄色 。 [7]
上述实验手段在中学阶段当然无条件实施,而钱 扬义等[6]用 高 温 探 头 探 测 酒 精 灯 火 焰 不 同 部 位 的 温 度,在中学教学中更具推广性。该实验测得酒精灯火 焰温度最高的部位可达到700 ℃左右。类似的,也可 以借助高温探头探测蜡烛火焰不同部位的温度。
蜡烛 火 焰 的 温 度 分 布 如 [7,8] 图 3 所 示, 供 读 者 参考。更清晰的彩图以及精细的温度区域标示可参 见 相 关 文 献 。 [9,10]
注:1、2、3 分别为距离烛身顶部0cm、1cm、2cm 的截面温度 图 2 蜡 烛 火 焰 不 同 位 置 径 向 温 度 分 布
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素养
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素养作者:倪娟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02期科学的历史是人类对生命现象不断探究的、充满错误和艰辛的历程。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使科学探究的经历内化为学科的科学素养。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均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来寻求答案、对资料的分析来提取信息,都是一种探究模式;从本质上说,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也属于科学探究。
但自然科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和在实验结论的交流讨论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无疑是自然科学课程最重要的探究教学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习科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是开展科学探究的最好资源。
如何开展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这是最有价值的课题,也是一线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正是本期专题讨论的缘由。
首先,我们从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现象说起:蜡烛的燃烧,这其中涉及很多物理和化学知识。
早在1860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为儿童举办科普讲座时讲的正是蜡烛的故事,他设计了很多生动具体的实验,围绕着蜡烛燃烧的化学过程,揭示和剖析了与燃烧相关的许多物理和化学知识,详尽地阐述了氢、氧、碳、水、二氧化碳、空气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向儿童普及了科学知识,同时也给儿童示范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蜡烛的故事”因此成了探究活动的经典。
最近,北师大的魏锐、河北师大的曹玉民等科学教育工作者重温经典,对如何在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科学探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何由实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以蜡烛燃烧为例”,“简谈进行实验改进的思维策略——以蜡烛燃烧为例”,“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追问与解释”,“一个有趣的驱动性问题——蜡烛在太空中能否燃烧”,“浅谈科学探究的宽度和深度——以蜡烛燃烧的化学教学探究为例”。
陕西省榆林市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陕西省榆林市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一、积累和运用(1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雾霭.(ǎi)褶.皱(zhě)闭塞.(sāi)销声匿.迹(nì)B.冗.杂(rǒng)山麓.(lù)蛮横.(hèng)接踵.而至(zhǒng)C.消长.(zhǎng)寒噤.(jìn)霎.时(shà)安营扎寨.(zài)D.翌.日(yì)挚.爱(chì)枷.锁(jiā)纷至沓.来(tà)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维帐沼泽挑拨离间天衣无缝B.逗留干预海枯石烂不知所错C.眼框潮汐分崩离析轻歌曼舞D.穹顶膏药怒不可遏周而复始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择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
(2分)(1)疫情期间,居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家属、社区居民、租户需严格执行出门扫码要求,确保行程可______(追溯追寻溯源)。
(2)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______(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获得冠军。
4.经典诗文默写。
【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6分)....;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____________?(《式微》)(2)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____________,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6)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7)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携带燃烧科学实验柜,为啥在空间站研究燃烧
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携带燃烧科学实验柜,为啥在空间站研究燃烧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携带燃烧科学实验柜,为啥在空间站研究燃烧近日,中国航天登月舱梦天号成功发射,登月舱携带了燃烧科学实验柜,为研究空间中燃烧现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梦天号载着燃烧科学实验柜,可以实现在太空环境中的燃烧研究,得出燃烧的重要物理学和化学学规律,为空间站载人航天器的安全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燃烧研究的最新尝试,燃烧科学实验柜在梦天号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验柜主要是以助推器为主要元件,可以实施多种不同的科学实验,包括燃烧实验、助推器冷却技术的研究等。
它的容器中有一系列各种传感器以及先进的控制和测量系统,可以对火焰的表面特性、流动性及其空间分布等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控制,为空间燃烧研究全面提供依据。
在空间站上进行燃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太空环境特殊性,帮助确定火焰表面和流动行为,以及燃烧不同物质产生的物理化学效应。
空间站是一个真空低重力环境,燃烧条件与地面不同,由于失重等特殊环境,火焰会有不同的特性和表现,因此有可能会影响火焰的空间分布、燃烧速度和受控燃烧,这些环境条件因素一般难以通过在地面和模拟实验室获得,而只能在空间站上实际进行观察和测量,当对空间站上某种物质燃烧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燃烧过程,进而更加深入地认识火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未来,人员载入的空间站将会有更多的燃烧实验。
在空间站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结果,研发先进的太空燃料体系,如可支撑超长时间飞行的太空燃料,这将有助于推进太空航行。
此外,空间站上还可以进行更多新型增压空气动力学实验,为提高空间器载人航天器的安全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梦天号的成功发射,将会为空间站的燃烧研究带来更多有利因素。
梦天号携带的燃烧科学实验柜,将会帮助我们了解太空中的燃烧现象,研发先进的太空燃料体系,以及增加空间站载人航天器的安全性等,它将会成为太空燃烧研究的有力助力,为未来航天技术奠定基础。
失重环境下的十大炫酷实验
失重环境下的十大炫酷实验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国际空间站仍在建造之中,相比之下,有关微重力的研究已经有数十年历史了。
下面是微重力研究史上一些最酷最炫的实验。
1.太空中的火焰太空中的火焰(右)和地面上的火焰(左)微重力能够产生更圆的温度更低的火焰。
在这张对照图中,正常重力条件下产生的火焰(左侧)和微重力环境下的火焰(右侧)之间的区别可谓一目了然。
与在地球上不同的是,微重力条件下的低密度热气体不会上升。
其结果是,粒子从高温区向低温区扩散等其它过程占据了支配地位。
在太空研究燃烧进一步揭示了有关这种现象的基本物理学原理,进而帮助研发用于未来太空探索任务的灭火技术。
2.失重下的液体对流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表面张力成为流体物理学的统治者。
在这张在空间站拍摄的照片中,从金属环内钻出的水好像被一个看不见的勺子搅动。
这种搅动效应是用一种光对水进行不均衡加热导致的。
温度差异致使表面张力失衡,最终让水发生旋转。
类似这样由表面张力触发的移动被称之为“马兰哥尼对流”,在地球上极为不明显,但还是可以在钢水冷却等环境下观察到。
3.沸石立方体晶体在微重力环境下,晶体的体积变得更大。
这张沸石立方体晶体的对比图就是一个最好证明,右侧体积更大的晶体便是处在微重力环境下。
晶体在微重力条件下“长个”的原因在于:在液体中生长的晶体以溶解的物质为食,致使液体密度降低。
在地球上,低密度液体向上移动,在实验器皿内形成对流,对流产生裂缝并限制晶体体积。
但在微重力条件下,这种效应并不存在。
形成更大更纯净的晶体能够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晶体基本结构和特性。
沸石上面布满微孔,可用于过滤和储存物质,例如用于未来燃料电池的氢。
4.鱼胚胎图片展示的是日本青鳉胚胎。
青鳉是世界上首批被用于研究胚胎在太空环境下发育的鱼类之一。
1994年,青鳉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重力在动物生命周期之初扮演怎样的重要角色仍旧是一个大谜团。
在太空出生的青鳉长大后的体形与在地球上出生的同类类似。
如何由实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_以蜡烛燃烧为例_魏锐
生成的黑色烟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
有机物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颗粒
浸在烛油中的烛芯起什么作用?
毛细作用,汲取并向上输送烛油
烛芯伫立在火焰中间为何不燃烧?烛芯为何变 焰心的部位温度较低,棉线受热炭化变黑,烛芯顶端
黑?烛芯的顶端为何红热?
红热的部位火焰温度较高
为何需要用火柴引燃蜡烛?蜡烛为何不能自动 该反应为需要引发的化学反应,通过引发使反应物跨
以蜡烛燃烧为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 述 可 以 提 出 很 多 问 题 , 举 例 如 表 1。
观察的部位 烛身 (蜡烛的固态部分)
烛杯 (烛身上部)
火焰
烛芯 蜡烛燃烧的过程
表 1 通 过 对 蜡 烛 燃 烧 现 象 的 观 察 和 描 述 而 提 出 问 题
由现象描述转化成的问题
解释或涉及到的相关科学概念
当突破了从观察到描述的 “障碍” 后,提问就 迎刃而解 了, 例 如 上 述 描 述 直 接 便 可 转 化 为 问 题 “太阳为 什 么 从 东 方 升 起?” “电 灯 为 什 么 会 发 出 光?”。这里所指的 “障 碍” 并 非 知 识 和 能 力 上 的,
而是习惯上的。因为用语言对现象做出描述并不困 难,把陈述句转化为疑问句也不困难,困难在于没 有在观察之后坚持描述和质疑的意识和习惯。若把 这种策略外显给学生,并反复强化,就会促进学生 突破原有的习惯,形成一种内化的提问策略,这样 就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
2 促 进 提 问 的 全 面 性———观 察 与 描 述 依 序 进行
对于一个实验现象,要观察得全面,需要按照
一定的顺序,比如分别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进 行观察。空间顺序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 后等,这样可以使观察更为有序且不容易遗漏。类 似地,按照时间顺序可将实验过程的不同环节详尽 地描述出来。 2.1 按 照 空 间 顺 序 进 行 观 察 与 描 述
看看失重状态燃烧情况
看看失重状态燃烧情况失重状态下火焰能燃烧吗? 科学家告诉你答案大鱼号科学探索分享 2018-2-20在国际空间站上实验表明,微重力环境的火焰与地面上是不同的。
地球重力环境,火焰的形成是基于复杂的化学反应,重力保证蜡烛的火焰呈现“水滴”形状(热空气上升,拉动后面的冷空气流动)。
在微重力环境下,火焰变成一个非常奇异的小圆球形。
太空中的燃烧实验,是在一个“火焰熄灭器-2”号装置内进行,燃料是易燃的液态庚烷。
点燃的后,火焰包围在液滴周围,温度在1500K—2000K之间。
在地球上,火焰的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从周围环境中汲取氧气,不断增强燃烧。
在“火焰熄灭器-2”号内微重力环境,火焰的行为完全不一样,点燃之后,氧气和庚烷只在很窄的接触面上发生反应,燃烧非常缓慢。
最近做的一次燃烧实验中,庚烷的火焰熄灭之后,发现庚烷液滴还在以看不见火焰的方式继续燃烧,也是一种火焰,只不过温度非常低,火焰的温度只有500K—800K,燃烧产物不一样。
正常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这种“冷”火焰的燃烧产物为一氧化碳和甲醛。
科学家试图在地球上进行“冷”火焰的燃烧,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文章中看到:1、在微重力环境下,火焰变成一个非常奇异的小圆球形。
太空的重力很微小,人在太空中会飘起来,周围受力的大小基本是一样的,火焰当然也是一样,火焰照片可以看到。
红颜色是没有燃烧完全的。
2、正常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而这种“冷”火焰的燃烧产物为一氧化碳和甲醛。
甲醛可由甲醇在银、铜等金属催化下脱氢或氧化制得,也可由烃类氧化产物分出。
甲醇的生产,主要是合成法,合成的化学反应式为:2H2+CO→CH3OH催化剂是氧化铜。
从上面看到,在“冷”火焰的燃烧产物为一氧化碳和甲醛,甲醛是一氧化碳在催化剂铜的作用下生成甲醛的,是不是燃烧装置是铜的,地球表面是不可能在火焰熄灭器-2”燃烧庚烷变成一氧化碳和甲醛。
证明太空的电磁力变化频率高,辐射大。
电磁力变化频率高,引力、斥力变化也就大,反应速度快,在地面要催化剂的,太空就不要催化剂了,反应速度还很快。
“天宫课堂”第四课来了
图1 天宫课堂开课(图/新华社)实验一:球形火焰朱杨柱取出一支蜡烛,桂海潮划燃火柴点燃它。
与地面上蜡烛的明亮、锥形火焰相比,空间站中燃烧的蜡烛火焰呈蓝色,形状近似球形。
朱杨柱轻轻转动蜡烛,火焰的形状几乎不变。
原理一起学: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几乎消除了浮力对流,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相同,因此不管蜡烛的方向朝向哪里,火焰都近似球形。
在地面,由于重力作用,燃烧后的热气上升,冷气下降,形成了浮力对流,因此,蜡烛的火焰呈锥形。
此外,在空间站里,燃烧对流十分微弱,氧气的补充不如地面及时,因此蜡烛的燃烧不如地面充分,火焰的温度更低。
实验二:奇妙“乒乓球”朱杨柱用水袋挤出一个水球,桂海潮用普通的乒乓球拍击打,水球没被弹出,反而粘在了球拍表面。
朱杨柱拿出“秘密武器”——在轨运动时擦汗的干毛巾,将毛巾包在球拍表面,再一挥拍,水球变成了“乒乓球”。
接着,朱杨柱和桂海潮各持一拍,你来我往地开始了“乒乓球”友谊赛。
比赛结束后,朱杨柱还一口把“乒乓球”吞了下去。
482023年12月发明与创新·初中生桂海潮拿出一个陀螺,这个陀螺可以纵向旋转,两侧均有握柄。
飘在空中的桂海潮先握住静止的陀螺,左右手交替抬高、放下,躯体并没有变化,而当朱杨柱让陀螺快速转动起来后,再做出同样动作的桂海潮,身体明显出现了转动。
原理一起学:陀螺快速自转,产生了角动量,再改变它的方向时,角动量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陀螺与航天员的手产生了反作用力学,从而让航天员轻松地转身。
原理一起学:水在太空中因为表面张力变成了球形。
毛巾的表面布满了疏水的微绒毛,有很好的疏水性能,水与其接触时可以轻松滑落,不会被吸收,因此“乒乓球”可以被弹出去。
图2 奇妙“乒乓球”实验(图/新华社)朱杨柱和桂海潮给梦天气闸舱舱门贴上一米见方的标准网格布,进行动量守恒实验。
只见两位“太空老师”分别演示了两个同样大的钢球撞击、小球撞大球以及大球撞小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原理一起学:当两个同样大的钢球进行“动碰静”时,根据动量守恒,可以计算得出两个球“互换”了速度;当“小碰大”时,可以计算得出小球进行反方向运动,大球以较慢的速度向前运动;当“大碰小”时,可以计算得出大球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变,小球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运动。
一个有趣的驱动性问题——蜡烛在太空中能否燃烧
一个有趣的驱动性问题——蜡烛在太空中能否燃烧
魏锐;黄婷;杨晶晶
【期刊名称】《化学教育》
【年(卷),期】2012(33)9
【摘要】对蜡烛在微重力条件下是否能够燃烧有不同的预测结果,从对流、扩散和反应引发3个角度讨论了预测微重力状态下蜡烛能否燃烧的思路.引用美国航空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的实验研究证据,说明在微重力环境中蜡烛可以持续燃烧,以及蜡烛微重力燃烧时火焰的形状、颜色、大小和温度等特点.介绍使用摄像机实际拍摄蜡烛微重力燃烧现象的方法.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魏锐;黄婷;杨晶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100875;云南昆明市第一中学 650031;北京101中学 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热学——燃烧:一个不息的话题——同步辐射单光子电离技术在燃烧研究中的应用 [J], 齐飞
2.蜡烛燃烧在初中化学中的妙用 [J], 鲍居宇
3.磁场中蜡烛燃烧现象观察及理论分析 [J], 贾立进
4.火焰位置可转换的气体燃烧演示器的制作和使用——介绍纯净氢气在氧气或氯气
燃烧反应中的有趣实验 [J], 陈涌生;陈碧瑜
5.有趣的吹蜡烛比赛 [J], 游韦辰;陈钦(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普知识:在外太空中点燃一只蜡烛会发生什么事情?
科普知识:在外太空中点燃一只蜡烛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外太空中点燃一只蜡烛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地球上,蜡烛火焰的漂亮形状是由于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蜡烛在存在氧气的情况下燃烧形成的。
这些物质从火焰中升起,而空气中的氧气被吸引来替代它们,这样就形成了日常我们看到的火焰的形状。
太空燃烧试验已经做过很多了,而在国际空间站上,科学家们又在进行新的固体燃烧与保持(BASS)调查,其中就有蜡烛燃烧。
在外太空的飞船上,由于火焰处于微重力之下,热空气不会升起,而下面的新鲜氧气也不会产生。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个不会持续太久的奇妙的蓝色火焰,因为蜡烛无法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燃烧。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蜡烛在地面燃烧时,由于加热后的周围气体密度低而上升、较冷的气体从下面补充进来形成的对流作用,将蜡烛的火焰拉长呈泪珠状,并且由于炭黑来不及充分燃烧就被带走,使火焰呈红黄色。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没有了对流现象,蜡烛不仅燃烧速度比地面慢得多,且其火焰呈球状,炭黑也能够充分燃烧,使火焰呈蓝色。
如果你在太空中点燃一根蜡烛,火焰会熄灭吗?
如果你在太空中点燃一根蜡烛,火焰会熄灭吗?
在太空中点燃一根蜡烛,火焰不会熄灭。
下面是详细、准确、有条理和易于理解的解答:
1. 火焰的燃烧需要三个要素:氧气、燃料和热源。
蜡烛的燃料是蜡,而火焰的热源是火柴或者其他点燃蜡烛的方式。
2. 在地球上,当我们点燃蜡烛时,周围的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氧气来维持火焰的燃烧。
火焰会通过吸入周围的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来维持燃烧过程。
3. 然而,在太空中,没有空气,也就没有氧气供火焰燃烧。
因此,当我们在太空中点燃蜡烛时,火焰不会得到所需的氧气,无法维持燃烧。
4. 虽然火焰不会燃烧,但是蜡烛仍然会融化。
在太空中,由于缺乏重力,蜡烛的熔点会降低,导致蜡烛变成液体状态。
综上所述,在太空中点燃一根蜡烛时,火焰不会熄灭,因为没有氧气供火焰燃烧。
然而,蜡烛会融化成液体状态。
这是因为火焰的燃烧需要氧气,而在太空中缺乏氧气。
奇妙的物理世界:失重条件下的火焰
奇妙的物理世界:失重条件下的火焰人们对失重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水的流动、火焰的形状、危险病原微生物传播的变化充满着好奇心,或许有一天我们人类会放弃地球进行人类历史上不知是第几次的宇宙移民旅程,那个时候也许就会用到我们对生命失重的研究结果,或许你的孙女、你的重孙子就是一个宇宙移民太空舱的园丁、大厨....太空中的火焰(右)和地面上的火焰(左)微重力能够产生更圆的温度更低的火焰。
在这张对照图中,正常重力条件下产生的火焰(左侧)和微重力环境下的火焰(右侧)之间的区别可谓一目了然。
与在地球上不同的是,微重力条件下的低密度热气体不会上升。
其结果是,粒子从高温区向低温区扩散等其它过程占据了支配地位。
在太空研究燃烧进一步揭示了有关这种现象的基本物理学原理,进而帮助研发用于未来太空探索任务的灭火技术、植物生长加温技术。
引发的思考:1.太空中植物生长的温度该如何控制?火焰加温还是太阳能加热甚或是电加热?2.如何利用火焰溢出的二氧化碳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3.空间电场/二氧化碳同补技术会是宇宙普适的技术吗?物理学的解释答案1从理论上讲,燃烧的蜡烛在失重状态下会立刻熄灭。
道理很简单:没有重力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对流,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上升,含有氧气的冷空气马上填充进来。
氧化剂一旦与火焰接触就消耗殆尽,燃烧即中止。
这种解释完全合乎逻辑,可能正是这种逻辑妨碍人们在实践中去验证。
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去擦火柴或点蜡烛。
1987年2月,这种情况终于碰到了。
“和平号”宇宙空间站发生了故障——氧气发生器起火了。
与理论上的看法相反,燃烧的火焰并没有自动熄灭,宇航员只好动手将火扑灭。
这起事故触发了俄罗斯和美国宇航员在失重条件下进行燃烧实验的想法。
于是他们点燃了蜡烛,结果蜡烛持续燃烧起来,不过燃烧速度比在地面缓慢得多,尤其不同的是火焰的外形不是一般那样向上伸展,而是一个很标准的圆球,火球外围呈淡蓝色。
既然在失重状态下依然能够燃烧,科学家在设计国际宇航空间站时,就必须预先考虑到可靠的防火措施。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拔高训练六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拔高训练六第1题【单选题】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出席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卓别林笑着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
”此语意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B、大科学家不如知名艺术家火爆C、理论物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很远D、相对论并非常人都能理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A、普朗克B、麦克斯韦C、玻尔D、爱因斯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来调节彼此间的金融和贸易关系。
这就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战前相比有了改进。
促成这一改进的主要动力是( )A、新的科技革命的开展B、美国利用美元图谋称霸世界C、跨国公司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D、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运行【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在17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
”“17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 )A、自由落体定律B、经典力学体系C、相对论D、量子理论【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指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B、进化论的提出C、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D、量子论的提出【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2011年10月,随着美国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的离世。
云南省昭通市2024届高三五校联合测试卷(八) 物理高频考点试题
云南省昭通市2024届高三五校联合测试卷(八)物理高频考点试题一、单选题 (共7题)第(1)题如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处的质点P的振动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列波沿轴负方向传播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C.经过的质点的运动方向沿轴负方向D.经过的质点距平衡位置的距离大于质点距平衡位置的距离第(2)题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为m的铅球放在倾角为45°的斜面上,并用竖直挡板挡住,铅球处于静止状态。
铅球对挡板的压力为F1,铅球对斜面的压力为F2,不考虑铅球受到的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取g,则( )A.F1=mg B.F1<mgC.F2=mg D.F2<mg第(3)题2023 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各种奇妙的在失重状态下的实验,例如蜡烛火焰、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下面四幅蜡烛火焰图是在太空实验室中演示的是( )A.B.C.D.第(4)题如图所示,在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上,分别固定三个电荷量相等的点电荷,其中A、B处的点电荷均带正电,C处的点电荷带负电,O为三角形中心,已知k为静电力常量,则关于O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第(5)题如图所示是从高空拍摄的一张地形照片,河水沿着弯弯曲曲的河床做曲线运动。
若在标注位置处的河水速度近似相等,则河床受力最大的是( )A.A点B.B点C.C点D.D点第(6)题如图所示,一农民用三根相同的细线a、b、c将收获的甲、乙两袋玉米悬挂起来。
已知甲的质量为、乙的质量为。
细线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细线c水平,重力加速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线a与b间的夹角为B.细线a中的拉力大小为C.三条细线中b所受拉力最大D.若保持c水平,减小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线c中的拉力不变第(7)题压电型传感器自身可以产生电压,某压电型传感器输出电压与所受压力成正比,利用该压电型传感器可以设计一个电路来判断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024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中毕业生诊断性监测理综试卷-高中物理核心考点
2024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中毕业生诊断性监测理综试卷-高中物理核心考点一、单选题 (共7题)第(1)题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同向运动,经过同一路标时开始计时,两车在时间内的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时刻,甲车刚好追上乙车B.在时刻,甲车刚好追上乙车C.时间内,甲车所受的合力越来越大D.时间内,乙车所受的合力越来越小第(2)题如图所示,用细线吊起一个铝环,将磁铁的N极沿铝环的中心轴线靠近铝环,铝环向右摆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极靠近铝环时,从左向右看铝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B.铝环右摆的过程中,磁铁对铝环做的功大于铝环动能的增加量C.仅将铝环改为铁环,铁环也一定会向右摆动D.若将磁铁的S极沿铝环的中心轴线靠近铝环,铝环将会向左摆动第(3)题2023 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各种奇妙的在失重状态下的实验,例如蜡烛火焰、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下面四幅蜡烛火焰图是在太空实验室中演示的是( )A.B.C.D.第(4)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也是高能物理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一对速率相同的正、负电子正碰后湮灭生成两个光子,反应方程为。
已知单个电子的静止质量为,电荷量为e,光速为c,普朗克常量为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个光子的能量为B.光子的频率为C.两个光子的频率可以不同D.两个光子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第(5)题在光滑桌面上将长为的软导线两端固定,固定点的距离为,导线通有电流I,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导线中的张力为( )A.B.C.D.第(6)题如图,竖直轻质悬线上端固定,下端与均质硬棒AB中点连接,棒长为线长二倍.棒的A端用铰链固定在墙上,棒处于水平状态.改变悬线长度,使线与棒的连接点逐渐右移,并保持棒仍处于水平状态.则悬线拉力()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第(7)题2022年11月30日,搭载中国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的神舟十五号,在距离地球表面约400km的轨道上与空间站进行对接。
甘肃省武威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物理)统编版(五四制)模拟(强化卷)完整试卷
甘肃省武威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物理)统编版(五四制)模拟(强化卷)完整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如图(a)所示,线圈的匝数比为3:1,R r为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热敏电阻,R1为定值电阻,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
原线圈所接电压u随时间t按正弦规律变化,如图(b)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压器输入输出功率之比为3:1B.变压器副线圈输出的交变电压的频率为150HzC.若热敏电阻R r的温度升高,R1消耗的功率变大D.若热敏电阻R r的温度升高,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均变大第(2)题如图,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理想电表,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向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的示数一直变大B.电流表的示数先变大后变小C.电压表的示数变化量大小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量大小的比值不变D.电压表的示数变化量大小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量大小的比值变大第(3)题关于人造卫星,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若卫星做圆周运动,卫星距地面越高,其运动的线速度越大B.在地球表面运动的所有卫星中(包括作椭圆运动的),7.9km/s是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C.地球的所有同步卫星均在同一轨道上运行D.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卫星的最大发射速度第(4)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气溶胶微粒是悬浮在大气中的肉眼不可见的微小颗粒,关于封闭环境中气溶胶微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气溶胶微粒运动会减慢B.气溶胶微粒越大,运动越明显C.气溶胶微粒受到的空气分子作用力的合力始终为零D.气溶胶微粒在空气中作无规则运动,可以看作布朗运动第(5)题使用交变电流的某电热水壶铭牌上标有“220V、1500W”的字样,其表示( )A.220V是电压峰值,1500W是额定功率B.220V是电压有效值,1500W是额定功率C.220V是电压有效值,1500W是实际功率D.220V是电压峰值,1500W是平均功率第(6)题2023 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
2024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下学期高考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三模)全真演练物理试题
2024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下学期高考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三模)全真演练物理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共7题)第(1)题第19届亚运会在中国杭州召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乒乓球比赛中,研究运动员发球时,可将乒乓球视为质点B.在足球比赛中,球在空中飞行的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C.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举起杠铃并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时,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和其对杠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铅球比赛中,不计空气阻力,在空中运动的铅球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第(2)题如图所示是医院给病人输液的部分装置示意图,A、B瓶顶部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在输液过程中室温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瓶中的药液同时滴完B.随着A瓶液面下降,A瓶内C处气体压强保持不变C.随着A瓶液面下降,A瓶内C处气体压强逐渐减小D.随着液面下降,A瓶内C处气体内能逐渐增大第(3)题2023 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各种奇妙的在失重状态下的实验,例如蜡烛火焰、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下面四幅蜡烛火焰图是在太空实验室中演示的是( )A.B.C.D.第(4)题图为铀238衰变为钍234过程中铀核质量随时间变化图像,则( )A.原子核衰变过程中不释放核能B.铀238衰变为钍234同时放出电子C.铀238半衰期为年D.环境温度降低衰变速度将变慢第(5)题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奇异天体,对于质量为M的球对称简单黑洞,可以定义一个以黑洞中心为球心、半径为r的球面,称为视界。
按照经典理论,视界以内所有物质都无法逃离黑洞。
按照牛顿力学,如果一个粒子在质量为M的球对称天体表面的逃逸速度恰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此天体即为黑洞,其半径r的表达式为,其中G为引力常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蜡烛失重燃烧不形成 “烛杯”
3.2 火 焰 颜 色 蜡烛失重燃烧时火焰的主体为淡蓝色,主要来
2012 年 第 9 期 化 学 教 育
· 117 ·
自 CH· 和 C2 · 的 分 子 光 谱 。 [13] 烛 芯 的 上 部 区 域 有黄色亮核,这一区域温度最高。从黄色亮核区域 向下,由于火焰要发挥向蜡烛供热的作用使火焰温 度下降,因此 火 焰 并 非 完 全 的 球 形 对 称。8~10s 后,黄色 消 失, 火 焰 变 为 蓝 色 半 球 形, 半 径 约 为 1.5cm。然后 继 续 重 复 出 现 黄 色 和 黄 色 消 失 的 过 程,直到蜡烛熄灭 。 [5] 黄色亮核的产生与蜡油的 聚 集及坍塌有关,如图4所示 。 [6] 可能的原因为蜡 油 坍塌前燃料供应更加充足,此时有碳颗粒生成。 3.3 火 焰 的 大 小 [6]
魏锐 (1981- ),男, 汉 族, 河 南 濮 阳 人。1999 年 进 入 北 京 师 范 大 化 学 学 院学习,分别于2003 年、2005 年、2008 年 获 得 理 学 学 士、 教 育 学 硕 士、 教 育 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化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
整合以上3个角度的分析,对蜡烛失重燃烧的 预测有2种可能:一是可以通过扩散燃烧形成球形 火焰,但迅速熄灭;二是可以通过扩散燃烧形成持 续的火焰,但不如在正常重力条件下剧烈。
2 微 重 力 状 态 下 蜡 烛 燃 烧 的 相 关 实 验 研 究
2.1 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研究 1992年,哥伦比亚 号 航 天 飞 机 在 执 行 STS-50
统,该实验系统可以提供 0.6s的 微 重 力 时 间。 借 助视频采集系统,能够实现视频的同步传输与视频 信息的采集,从而可以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观察与 分析。实验中能够比较明显地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火 焰形状发生的变化以及蜡烛火焰颜色变蓝等现象。
3 微重力 状 态 下 蜡 烛 燃 烧 的 现 象 及 火 焰 的 特点
任务 中, 进 行 了 微 重 力 实 验 (United States Mi- crogravity Laboratory-I,USML-1), 此 次 微 重 力 实验中包含 蜡 烛 微 重 力 燃 烧 实 验 (Candle Flames in Microgravity,CFM-1)[5]。 该 实 验 的 目 的 是 为 了检验带芯火焰 (蜡烛) 是否可以在纯扩散或极其
图1 CFM MIR 实验设备
2.2 来 自 中 国 科 学 院 的 研 究 杜文峰等在22 m 的 落 塔 中, 通 过 自 由 落 体 获
得了2.8s的微重力实验时间。实验 舱 装 载 激 光 差 分干涉 仪、 蜡 烛、 自 动 点 火 器、2 台 摄 像 机 等 装 置。实验用蜡烛是市场购买的质量较好的产品。蜡 烛芯的直径约2mm,蜡烛直径约 10 mm。 实验开 始时,首先在地面正常重力状态下利用自动点火器 点燃蜡烛,大 约 30s后, 实 验 装 置 进 入 微 重 力 状 态,此时2台摄像机分别记录微重力状态下蜡烛火 焰的讯息,以及蜡烛火焰由正常重力状态过渡到微 重力状态的动态讯息。研究者观测了微重力状态下 蜡烛火焰的颜色、形状、温度等特征,以及氧气浓 度对蜡烛燃烧的影响,并建立了微重力蜡烛火焰的 数学模型,发表了一系列成果 。 [8~10] 2.3 来 自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的 研 究
* 通讯联系人,E-mail:weirui@bnu.edu.cn
· 116 ·
化 学 教 育 2012 年 第 9 期
微弱的对流环境中燃烧,研究在这一条件下燃烧速 率、火焰形状、颜色,以及研究2个靠得很近的扩 散火焰之间的相 互 影 响 等。 航 天 员 点 燃 了 10 根 单 蜡烛,实验中蜡烛已经表现出在微重力状态下燃烧 的基本 特 征 (此 前, 在 NASA 的 Glenn Research Center的 落 体 时 间 为 5.2s 的 落 塔, 及 日 本 的 JAMIC 的10s落塔中 均 进 行 过 微 重 力 燃 烧 实 验)。 除了1根蜡烛燃烧了105s熄灭外, 其 余 的 蜡 烛 在 40~60s熄 灭 。 在 本 次 实 验 中 , 蜡 烛 并 没 有 燃 烧 完 全,科学家 推 测 是 由 于 盒 子 中 的 氧 气 被 消 耗 而 熄 灭。如果空间足够大,氧气充足,可以使蜡烛燃烧 完全。
将火焰的直径 D、高 度 H 和 2 者 的 比 值 H/D 对时间作图 (图5左),H 与 D 的变化规律在不同 蜡烛的燃烧中表现出 很 好 的 复 现 性。 在 CFM MIR 实验中,火焰在前 75s内 大 小 (D 与 H) 一 直 在 增加。75s时由于蜡油坍塌,D 与 H 都出现波动。 之后 H 与 D几乎是稳定的,直到蜡烛熄灭。
3.4 火 焰 的 温 度 杜文峰等绘制了微重力环境中蜡烛火焰不同部
异。在 O2 浓度为21%的环境气体 中, 蜡 烛 火 焰 温 度 分 布 如 图 7[10]所 示 , 最 高 温 度 为 1242 K。
位的温度曲线 (图6)[9]。 在 静 止 的 微 重 力 环 境 中,
温度的径向分布图仍然为双峰形状,但火焰的温度
地球上,有对流存在,可加速蜡烛的燃烧。在 失重状态下,尽管没有对流,但气体由高浓度向低 浓度的扩 散 应 该 依 然 存 在。 燃 烧 产 物 CO2 等 向 环 境中扩散,环境中 的 O2 向 反 应 物 中 扩 散。 依 靠 扩 散机制,蜡烛也有可能燃烧。如果蜡烛在微重力状 态下仅靠 扩 散 可 以 持 续 燃 烧, 则 火 焰 应 该 是 球 形
1 对 微 重 力 状 态 下 蜡 烛 能 否 燃 烧 的 预 测 思路
1.1 从 对 流 的 角 度 进 行 分 析 蜡烛在 地 球 上 燃 烧 时, 由来自于 气 体 的 对 流 作 用,
氧气能够很好地与反应物混合,因此蜡烛可以稳定 燃烧,并形成拉长的火焰。在失重条件下,空气不 再受到重力。蜡烛燃烧时,热空气不能上升,冷空 气也无法下降,蜡烛周围被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包围, 因而反应物不能得到氧气的补充,很快会熄灭[2]。 1.2 从 扩 散 的 角 度 进 行 分 析
2012 年 第 9 期 化 学 教 育
· 115 ·
问题讨论与思考
一个有趣的驱动性问题
——— 蜡 烛 在 太 空 中 能 否 燃 烧
魏 锐1* 黄 婷2 杨晶晶3
(1.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化 学 学 院 100875;2.云 南 昆 明 市 第 一 中 学 650031;3.北 京 101 中 学 100091)
毕思思等 为 [11] 了 在 大 学 物 理 教 学 中 使 学 生 能 够深入研究并掌握微重力环境下的现象与规律,他 们根据落 塔 实 验 原 理, 搭 建 了 短 时 微 重 力 实 验 系
注:由于蜡烛失重燃烧时火焰亮度很弱, 右图照片为延长曝光时间拍摄
图2 蜡烛在正常 (左) 及失重 (右) 条件下火焰的形状
摘要 对蜡烛在微重力条件下是否能够燃烧有不同的预测结果,从对流、 扩 散 和 反 应 引 发3 个 角 度 讨 论 了 预 测 微 重 力 状 态 下 蜡 烛 能 否 燃 烧 的 思 路 。 引 用 美 国 航 空 航 天 局 、 中 国科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的实验研究证据,说明在微重力环境中蜡烛可以持续燃烧,以及蜡 烛微重力燃烧时火焰的形状、颜色、大小和温度等特点。介绍使用摄像机实际拍摄蜡烛微重力燃 烧现象的方法。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在微重力环境中蜡烛 是可以持续燃烧的。 3.1 火 焰 的 形 状
在微重力状态下由于自然对流的消失,新鲜空气 (氧气) 的供应仅 靠 扩 散 机 制, 火 焰 为 淡 蓝 色 的 半 球 形 (图2右)[5]。在 失 重 情 况 下,火 焰 直 径 更 大,火 焰距离烛芯的距离更远,这意味着火焰向蜡烛反馈的 热量更小,蜡烛熔化的速度更慢。火焰的直径和高度 为时间的函数,直径和高度随时间而增大。烛芯和蜡 烛的形状会对火焰的直径和高度产生影响。
图5 火焰直径 D 与高度 H (左)、直径 D 与灯芯粗细 (右) 之间的关系
重力情况 下, 燃 烧 速 率 分 布 在 0.2 mg/s (最 细 的 在 一 个 切 面 内 蜡 烛 火 焰 的 温 度 分 布 图 (图 7、
烛芯) 至0.6mg/s (最粗的烛芯) 区间。
图8) 能够更直观地表示出火焰不同部 位 温 度 的 差
的。也有观点认为,单独的扩散运动是低效的,不 足以维持蜡烛的燃烧 。 [3,4] 1.3 从 反 应 引 发 的 角 度 进 行 分 析
反应的发生都需要跨过一定的能垒 (活化能), 这就是为什么蜡烛放置在空气中不会自动燃烧的原 因。只有用火柴点燃,将反应引发,才能发生。那 么,为什么蜡烛只需要点燃一次,就能够持续燃烧 下去呢?是因为该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继续引发后 续反应不断 进 行。 如 果 在 失 重 条 件 下, 蜡 烛 被 点 燃,仅通过扩散燃烧的效率必然没有地球上借助对 流燃烧的 效 率 高。 所 以 蜡 烛 有 可 能 持 续 地 缓 慢 燃 烧;也有可能由于扩散燃烧产生的热不足以引发后 续反应的发生而无法持续燃烧。
关键词 蜡烛燃烧 微重力 火焰
蜡烛燃烧是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个核心的探究活 动 , [1] 在该活动中,许多老师会留给学生一个有 趣 的问题: “蜡 烛 在 太 空 中 能 否 燃 烧? 如 果 能, 会 如 何燃烧?” 这个问题 能 够 很 好 地 激 发 学 生 的 好 奇 心 与兴趣,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却存在争议,已 有多篇文章讨论蜡烛在微重力条件下能或不能燃烧 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已有文章及一些预测蜡烛能 否燃烧的思路,并引用相关的实验证据,澄清这一 有趣的问题,以供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