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 塔板速率理论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报告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报告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是涡流扩散和传质阻抗。
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液分配色谱法,固定相几乎全是化学键合硅胶,又称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等。
(二)塔板理论:塔板理论方程式(高斯方程式):理论塔板式数:理论塔板高度:(三)速率理论: h=a+b/u+cu影响塔板高度的因素:1、涡流扩散 2、纵向扩散 3、传质阻抗二、气相色谱仪:(1)色谱柱:固定相与柱管组成。
填充柱、毛细管柱;分配柱、吸附柱(2)紧固液:低沸点的液体,操作方式下为液态。
甲基硅油、聚乙二醇等选择原则:按相似性、按主要差别、按麦氏差别选择。
(3)载体:化学惰性的多孔性微粒(4)毛细管色谱柱:开管型、填充型(5)检测器:1、浓度型检测器:热导检测器和电子捕捉检测器2、质量型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中国药典对气相色谱规定:除检测器种类、紧固液品种及特定选定的色谱柱材料严禁任一修改外,其他均可适度发生改变,色谱图于30min内记录完。
第四节高效液相色谱法1、基本原理: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就是涡流蔓延和传质电阻。
分类:1、液固吸附色谱法: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
2、液——液分配色谱法:紧固二者几乎全系列就是化学键再分硅胶,又称化学键再分相色谱法。
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2又分: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正相色谱法:流动二者极性大于紧固二者极性的色谱法。
用作拆分溶有机溶剂的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用作所含相同官能团物质的拆分。
极性强组分先流入反相色谱法:……………大于……………………… 用于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分子型化合物2、高效率液相色谱仪:1、高压输液泵2、色谱柱3、进样阀4、检测器:紫外稀释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热法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中国药典对高效液相色谱法规定: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更改外,其余均可适当改变,色谱图于20min内记录完毕。
第五节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和定量分析方法一、系统适用性试验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2、分离度:应大于1.53、重复性3、拖尾声因子:0.95-1.05之间二、定量测定法:1、内标法加较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2、外标法测量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3、加较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较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塔板理论 速率方程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s Cm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一、色谱分离基本参数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s Cm
分配系数K的讨论:
① K仅与固定相和温度有关; ② 同一组分在各种固定相上的K不同; ③ 分离基础是试样中各组分具有不同K值; ④ 选择适宜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⑤ K越大,溶解和吸附能力越大,出峰越慢; ⑥ K=0,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出峰。
减小纵向扩散项,提高柱效途径: 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3.3 传质阻力项
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
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
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这种过程
如果进行缓慢,就表示气相传质阻力大,引起色
谱峰的扩张。
Cg
0.01k 2
1 k 2
•
dp Dg
减小Cg,提高柱效途径: 采用颗粒较小的填充物
4.3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固定液用量
固定液与担体质量比5:100~25:100
担体的性质及粒度
担体表面积大
80~100目
进样时间和进样量
速度快,1s以内 液体试样:0.1~5μL 气体试样:0.1~10mL
气化温度
比柱温高30~70 ℃
例题一
1、在一根长2m的色谱柱上分析石油苯类低沸点产品,得到 苯和甲苯的保留时间及色谱峰半宽度如下表,记录纸的走速 为2cm.min-1,计算:
k1=k2=k,
n
16
tR
2
Y
1 n•1 Y 4 tR
tR tM (1 k)
,
R tR2 tR1
2 塔板、速率理论解析
色谱法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组 分要达到完全分离:
1.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
分配系数-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2.峰宽
传质和扩散行为-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
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 为。
一、塔板理论 (一)精馏塔与塔板理论
注意:
•计算时,分子与分母单位应相同。 •实际应用时,比较柱的柱效时,应指定组分、 固定相、流动相、含量、柱温、流速等,即与 色谱条件有关。
续前
有效板数 neff和有效塔板高度Heff
neff
' ' tR t 16( ) 2 5.54( R ) 2 W W1 2
H eff L / neff
n理
L H理
tR
2
或 H 理 L / n理
tR 2 tR 2 n理 ( ) 5.54( ) 16( ) W1 2 W
意义: 1. 理论塔板数越多, 则柱效越高。 2. 相同tR的组分,峰窄 则n大,说明峰宽越 窄,则柱效越高, 可分离组分越多, 所以峰宽是衡量柱 效的参数。
1 讨论: n理 L,n理 H理 L一定,H 理 n理 ,柱效 ,分离能力 ; H 理 一定,L n理 ,但柱压和分析时间
峰越尖锐
(五)色谱柱分离效率的评价 1、柱效的概念
柱效是指一个色谱柱对混合组分的分离能力或
分离效率。
若在一根色谱柱上所能分离的组分多,分离完 全,则说明该柱的柱效高。
2、理论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的计算
理论塔板高度H —为使组分在柱内两相间达到 一次分配平衡所需要的柱长 理 论 塔 板 数 N—— 组 分 流 过 色 谱 柱 时 , 在 两 相 间 进行平衡分配的总次数
高效液相色谱法教学【全】精选全文
例: 流动相极性变化对组分k’的影响
②更换色谱柱(改变N)
措施: a.选择长柱子(N=L/H) b.填料颗粒尽量小 c.低流速(溶质传质阻力小,峰扩展小) d.低的溶剂粘度(提高柱效)
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前言:
HPLC是70年代以后发展最 快的一个分析化学分支,现 已成为生化、医学、药物、 化学化工、食品卫生、环保 检测等领域最常用的分离分 析手段。
我国:
开始仅为少数研究实验室拥有, 现很多的生产、研究、质检部门都拥有。 广泛应用于: 质量控制、分析化验、制备分离。 讲课目的:入门 教材:《实用色谱法》(詹益兴 编著) 学习要求:记好笔记,
ⅰ大分子,扩散系数小 ⅱ小分子,扩散系数大
5. 影响分离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
• 液体的扩散系数仅为气体的万分之一,在高效液
相色谱中,速率方程中的分子扩散项B/u较小,可忽略 不计,即 H = A + C u
• 降低传质阻力是提高 柱效主要途径。 •气相和液相H-u区别
§1-4 分离度 (Rs)
于世林编著)
第一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1-1 概述 一、色谱法
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是一种分离技术。 混合物分离过程:试样中各组分在 固液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 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 相的液体,称为流动相。
液相色谱仪
高效液相色谱仪流程图
(1) 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
(2) 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 (3) B/u与流速有关:流速↓→ 滞留时间↑→ 扩散↑
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得塔板理论与速率理论(10分)塔板理论就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得: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 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就是连续进行得,而就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就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得量无关。
(3分)速率理论:就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得。
结合塔板理论得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得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得塔板高度H 与载气线速度u 得关系:Cu u B A H ++=其中: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 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 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得流动,因而引起色谱得扩张。
由于 A=2λd p ,表明 A 与填充物得平均颗粒直径 dp 得大小与填充得不均匀性 λ 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与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与颗粒均匀得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就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得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 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就是以“塞子”得形式存在于柱得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得前后 ( 纵向 )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得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 B=2rD g r 就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得因数 ( 弯曲因子 ) ,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得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 D g 得大小成正比,而 D g 与组分及载气得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得组分,其 D g 小 , 反比于载气密度得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得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得载气 ( 如氮气 ) ,可使 B 项降低, 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 r 为与填充物有关得因素。
传质项系数 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 g 与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 1 两项。
塔板理论、速率方程
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概念
结合了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
解释了影响塔板高度的各因素
内容:填充柱的柱效受分子扩散、传质阻力、 载气流速等因素的控制
H 2d p 2Dg u
2 2 0.01k 2 d p d 2 k f u 2 1 k 2 d g 3 (1 k ) DL
塔板理论有利于我们形象地理解色谱的分离过程;
导出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它符合高斯分布,与实验现 象相吻合;
导出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公式,作为柱效的评价指标;
塔板理论的局限:
定性地给出了塔板高度的概念,却无法解释板高的影
响因素;
不能解释流速对理论塔板数的影响; 四个假设与实际不相符合;
三、速率方程
论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率
的指标。
二、塔板理论
Martin and Synge receiving the 1952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二、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的假设:
(1)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可以瞬时完成。这样达到分
配平衡的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的,而是脉动(间歇) 过程,每次进气为一个板体积; (3)试样开始时都加在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在相邻 两塔板间没有纵向扩散;
一、色谱分离基本参数
滞留因子
流动相在柱内的线速度为u cm· s-1,由于固定相对组分 的保留作用,组分在柱内的线速度us将小于u,两速度之比 称为滞留因子Rs
Rs us / u
Rs也可用质量分数ω表示
mM 1 1 Rs m mS mM 1 S 1 k mM
环境仪器分析 第七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主要区别:固定相差别,输液设备和检测手段
柱内径1~3cm,固定相粒径>100μm 且不均匀 常压输送流动相 柱效低(H↑,n↓) 分析周期长 无法在线检测
1.经典LC:仅做为一种分离手段
2.HPLC:分离和分析
柱内径2~6mm,固定相粒径<10μm(球形,匀浆装柱) 高压输送流动相 柱效高(H↓,n↑) 分析时间大大缩短 可以在线检测
A 2 dp
next
A dp
, dp A H , n 柱效
图示
续前
3)传质阻抗项及其影响
C C m C sm C s C m C sm (忽略固定相传质阻抗 )
注:只考虑流动相和静态流动相的传质阻抗 忽略固定相传质阻抗
A dp
B 2 D m 2 D g
B t R ,B D g
T T D g 或D g M df 2 C Cm C s C g Cl Cl Cl Dl
DL T
续前
2. HPLC : H A C u
B 2 D m
第七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第一节
概述
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气相色谱为基础,在经典液相 色谱实验和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液相色谱法
一、HPLC与经典LC区别 二、HPLC与GC差别
三、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
四、高效液相色谱的局限性
一、HPLC与经典LC区别
•
•
• • •
液-液分配色谱技术的关键是相体系选择。 可通过调节流动相的极性,来获得良好的柱 效和缩短分析时间。 液-液分配色谱可用于几乎所有类型化台物, 极性的或非极性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大分 于或小分于物质的分离,只要官能团不同、 或者官能团数目不同、或者是分子量不同均 可获得满意的分离。
第四章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理论
w1/2=半峰宽 tRA
to
time
分离度值
等梯度洗脱的基本分离度公式
N: 总的理论塔板数; 柱效 k’: k’ 容量因子 (保留因子), 色谱峰的保留作用 α: 色谱峰的相对分离程度; 选择性作用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容量因子容量因子 分离度
容量因子对分离度的影响
容量因子 - 流动相组成
选择性
涡流扩散项
(2)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 )项HL )分子扩散( 项
纵向分子扩散是由浓 度梯度造成的。 度梯度造成的。组分从 柱入口加入, 柱入口加入,其浓度分 布的构型呈“塞子” 布的构型呈“塞子”状。 它随着流动相向前推 由于存在浓度梯度, 进,由于存在浓度梯度, 塞子” “塞子”必然自发地向 前和向后扩散, 前和向后扩散,造成谱 带展宽。 带展宽。
所需分离度与柱长匹配
峰对称性
提高分离度
增大 k'
增加选择性 提高柱效
分离度与 k’, N, 和 α 的关系
固定相的传质阻力
在色谱过程中, 在色谱过程中,载液的流速总是大于 溶质样品谱带的平均迁移速度, 溶质样品谱带的平均迁移速度,所以当 载体上涂布的固定液液膜越薄( 载体上涂布的固定液液膜越薄(薄壳 )、载体无吸收效应或吸附剂固相表 形)、载体无吸收效应或吸附剂固相表 面具有均匀的物理吸附作用, 面具有均匀的物理吸附作用,都可以减 小谱带扩展。 小谱带扩展。
色谱工作者关心的基本问题 - 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
R = 2 (t (W
R A
B
t + W
R B
A
) )
R = 分离度
R = 1 . 176
(t RB t R A ) (W 1
高效液相色谱中理论塔板数的计算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中理论塔板数的计算方法⊕理论塔板数(theoretical plate number,N)用于定量表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
N取决于固定相的种类、性质(粒度、粒径分布等)、填充状况、柱长、流动相的种类和流速及测定柱效所用物质的性质。
如果峰形对称并符合正态分布,N可近似表示为:N=(tR/σ)2=16(tR)2/W =5.54(tR/W1/2)2W:峰宽;σ:曲线拐点处峰宽的一半,即峰高0.607处峰宽的一半。
N为常量时,W随tR成正比例变化。
在一张多组分色谱图上,如果各组份含量相当,则后洗脱的峰比前面的峰要逐渐加宽,峰高则逐渐降低。
用半峰宽计算理论塔板数比用峰宽计算更为方便和常用,因为半峰宽更容易准确测定,尤其是对稍有拖尾的峰。
N与柱长成正比,柱越长,N越大。
用N表示柱效时应注明柱长,,如果未注明,则表示柱长为1米时的理论塔板数。
(一般HPLC柱的N在1000以上。
)若用调整保留时间(tR’)计算理论塔板数,所得值称为有效理论塔板数(N有效或Neff)=16(tR’/W)2⊕理论塔板高度(theortical plate height,H)每单位柱长的方差。
H=。
实际应用时往往用柱长L和理论塔板数计算:H=L/N在实际应用中能达到分离完全就可以了,塔板数超过会增加试验的时间,试验效率就会降低。
1定义编辑理论塔板数(theoretical plate number)N,色谱的柱效参数之一,用于定量表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
N取决于固定相的种类、性质(粒度、粒径分布等)、填充状况、柱长、流动相的种类和流速及测定柱效所用物质的性质。
如果峰形对称并符合正态分布,N可近似表示为:理论塔板数=5.54(保留时间/半高峰宽)2 (2是平方)柱效率用理论塔板数定量地表示:N=16*(t/w )2。
其中,t是溶质从进样到最大洗脱峰出现的时间,w为该溶质的洗脱峰在基线处的宽度。
在一色谱柱中用相同的洗脱条件时候,不同化合物的滞留时间与其洗脱峰宽度之比接近常数。
超液相色谱塔板高度与填料粒径及流速的关系
超液相色谱(UHPLC)作为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分离和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UHPLC塔板高度、填料粒径和流速是UHPLC 分离性能的重要参数,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UHPLC 塔板高度与填料粒径及流速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UHPLC塔板高度与填料粒径的关系1. 理论基础UHPLC塔板高度是指柱内分离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通常用高度当量板数(N值)来表示。
N值与填料粒径成反比,即填料粒径越小,N 值越大。
这是因为填料粒径较小时,柱内有效塔板数增加,分离效果提高,分离能力也随之增强。
选择较小粒径的填料能够提高UHPLC的分离效果。
2. 实践应用在实际的UHPLC分析中,通常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粒径的填料。
对于需要较高分离效果的分析,可以选择较小粒径的填料,从而获得更高的N值和更好的分离效果。
而对于一些复杂样品的分析,也可以考虑采用超小粒径填料,以提高分离效果。
填料粒径的选择对于UHPLC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UHPLC塔板高度与流速的关系1. 理论基础UHPLC分离效果的优劣还与流速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UHPLC的最佳分离效果对应着某一特定的流速范围。
过大或过小的流速都会导致分离效果的下降。
一般来说,流速增大时,N值会下降,分离效果降低;而流速减小时,N值会增大,分离效果提高。
2. 实践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需要根据具体的分析要求调整流速。
通常情况下,对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可以采用较小的流速,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而对于一些简单样品的分析,可以适当增大流速,从而缩短分析时间。
流速的选择对于UHPLC的分析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结论与展望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UHPLC塔板高度与填料粒径及流速之间的关系。
填料粒径越小,塔板高度越高,分离效果越好;而流速的选择对于分离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在实际的UHPLC分析中,需要综合考虑填料粒径、流速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方程
58
应用举例
59
3. 离子对色谱法
(1)分离机理
–将一种或数种与样品离子电荷(A+)相反的离 子(B-)(称为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入到色谱系 统流动相中,使其与样品离子结合生成弱极性 的离子对(中性缔合物)的分离方法。多为反 相离子对色谱
低
高
分离能力 与柱的类型有关
较高
3
3.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比较
粒径(μm) 柱前压力(atm) 分析时间 (h) 色谱柱长度(cm) 柱效(块/m) 样品用量(g)
经典液相色谱法 75-600 0.01-1.0 1-20 50-200 2-50 1-10
高效液相色谱法 3-50(常用5-10)
2. 液固色谱法
(1)分离机理
以固体吸附剂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法。由于溶 质分子和流动相分子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活性 中心上进行竞争吸附,这种竞争吸附形成不同 溶质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解吸平衡。平衡常 数的不同导致不同溶质得以分离。
54
(2)固定相
极性固定相:硅胶、氧化镁、氧化铝等 非极性固定相: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 碳多孔微球等
42
1.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1)分离机理
• 正相键合相色谱法:固定相的极性大于流动相的极
性,适用于分离油溶性或水溶性的极性或强极性化
合物。
分配机理:分配系数
Kp
[SiO2
R NH2 [x M]
x]
x为溶质,M为溶剂
• 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固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的极 性,适于分离非极性、极性和离子性化合物。应用 最广泛
13
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10分)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 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3分)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 与载气线速度u 的关系:Cu u B A H ++=其中: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 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 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 A=2λd p ,表明 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 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 λ 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 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 纵向 )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 B=2rD 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 弯曲因子 ) ,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 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 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 D g 小 ,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 如氮气 ) ,可使 B 项降低, 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 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 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 1 两项.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
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 等在研究气液色谱时,提出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 速率理论。
他们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并充分考虑了组分在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地解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
该理论模型对气相、液相色谱都适用。
式中:u 为流动相的线速度; A , B , C 为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项、分子扩散系数、传质阻力系数。
该式从动力学角度很好地解释了影响板高(柱效)的各种因素! 任何减少方程右边三项数值的方法,都可降低 H ,从而提高柱效。
1、涡流扩散项A在填充色谱柱中,当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迁移时,流动相由于受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使组分分子在前进中形成紊乱的类似“ 涡 流” 的 流动,故称涡流扩散。
Cu uB A H ++=从图中可见,因填充物颗粒大小及填充的不均匀性,同一组分运行路线长短不同,流出时间不同,峰形展宽。
A =2 λdpdp:填充物平均颗粒的直径 ;λ:填充不均匀性因子展宽程度以A表示固定相颗粒越小 ( dp↓) ,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
则由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对于空心毛细管柱,无涡流扩散,即A=0。
2、分子扩散项B /u(纵向扩散项)纵向扩散是由浓度梯度造成的。
组分从柱口加入,其浓度分布的构型呈“塞子”状,如图所示。
它随着流动相向前推进,由于存在浓度梯度,“塞子”必然自发地向前和向后扩散,造成谱带展宽。
分子扩散项系数为: B=2γD gB:分子扩散项系数γ:阻碍因子(扩散阻止系数) , 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素 - 弯曲因子D :组分在流动相中扩散系数3、传质阻力项C u由于气相色谱以气体为流动相,液相色谱以液体为流动相,它们的传质过程不完全相同,现分别讨论之。
(l)对于气液色谱,传质阻力系数C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l两项,即:C=Cg+Cl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面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压液相色谱HPLC培训教程(三)
二、塔板理论
1.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
塔板理论是Martin和Synger首先提出的色谱热力学平衡理论。
它把色谱柱看作分馏塔,把组分在色谱柱内的分离过程看成在分馏塔中的分馏过程,即组分在塔板间隔内的分配平衡过程。
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为:
1)色谱柱内存在许多塔板,组分在塔板间隔(即塔板高度)内完全服从分配定律,并很快达到分配平衡。
2)样品加在第0号塔板上,样品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可以忽略。
3)流动相在色谱柱内间歇式流动,每次进入一个塔板体积。
4)在所有塔板上分配系数相等,与组分的量无关。
虽然以上假设与实际色谱过程不符,如色谱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很难达到分配平衡;组分沿色谱柱轴方向的扩散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塔板理论导出了色谱流出曲线方程,成功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浓度极大点的位置,能够评价色谱柱柱效。
2.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及定量参数(峰高h和峰面积A)
由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可知:当t=tR时,浓度C有极大值。
Cmax就是色谱峰的峰高。
因此:①当实验条件一定时(即σ一定),峰高h与组分的量C0(进样量)成正比,所以正常峰的峰高可用于定量分析。
②当进样量一定时,σ越小(柱效越高),峰高越高,因此提高柱效能提高HPLC分析的灵敏度。
由流出曲线方程对V(0~∞)求积分,即得出色谱峰面积A。
可见A相当于组分进样量C0,因此是常用的定量参数。
把Cmax=h和Wh/2=2.355σ代入上式,即得A=1.064×Wh/2×h,此为正常峰的峰面积计算公式。
三、速率理论(又称随机模型理论)
1.液相色谱速率方程
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等人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概念,并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色谱过程的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它把色谱过程看作一个动态非平衡过程,研究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对峰展宽(即柱效)的影响。
后来Giddings和Snyder等人在Van Deemter方程(后称气相色谱速率方程)的基础上,根据液体与气体的性质差异,提出了液相色谱速率方程(即Giddings方程).
2.影响柱效的因素
1)涡流扩散(eddy diffusion)。
由于色谱柱内填充剂的几何结构不同,分子在色谱柱中的流速不同而引起的峰展宽。
涡流扩散项A=2λdp,dp为填料直径,λ为填充不规则因子,填充越不均匀λ越大。
HPLC
常用填料粒度一般为3~10μm,最好3~5μm,粒度分布RSD≤5%。
但粒度太小难于填充均匀(λ大),且会使柱压过高。
大而均匀(球形或近球形)的颗粒容易填充规则均匀,λ越小。
总的说来,应采用细而均匀的载体,这样有助于提高柱效。
毛细管无填料,A=0。
2)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
又称纵向扩散。
由于进样后溶质分子在柱内存在浓度梯度,导致轴向扩散而引起的峰展宽。
分子扩散项B/u=2γDm/u。
u为流动相线速度,分子在柱内的滞留时间越长(u小),展宽越严重。
在低流速时,它对峰形的影响较大。
Dm为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由于液相的Dm很小,通常仅为气相的10-4~10-5,因此在HPLC中,只要流速不太低的话,这一项可以忽略不计。
γ是考虑到填料的存在使溶质分子不能自由地轴向扩散,而引入的柱参数,用以对Dm进行校正。
γ一般在0.6~0.7左右,毛细管柱的γ=1。
3)传质阻抗(mass transfer resistance)。
由于溶质分子在流动相、静态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传质过程而导致的峰展宽。
溶质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扩散、分配、转移的过程并不是瞬间达到平衡,实际传质速度是有限的,这一时间上的滞后使色谱柱总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工作,从而产生峰展宽。
液相色谱的传质阻抗项Cu又分为三项。
①流动相传质阻抗Hm=Cmd2pu/Dm,Cm为常数。
这是由于在一个流路中流路中心和边缘的流速不等所致。
靠近填充颗粒的流动相流速较慢,而中心较快,处于中心的分子还未来得及与固定相达到分配平衡就随流动相前移,因而产生峰展宽。
②静态流动相传质阻抗Hsm=Csmd2pu/Dm,Csm为常数。
这是由于溶质分子进入处于固定相孔穴内的静止流动相中,晚回到流路中而引起峰展宽。
Hsm对峰展宽的影响在整个传质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固定相的颗粒越小,微孔孔径越大,传质阻力就越小,传质速率越高。
所以改进固定相结构,减小静态流动相传质阻力,是提高液相色谱柱效的关键。
Hm和Hsm都与固定相的粒径平方d2p 成正比,与扩散系数Dm成反比。
因此应采用低粒度固定相和低粘度流动相。
高柱温可以增大Dm,但用有机溶剂作流动相时,易产生气泡,因此一般采用室温。
③固定相传质阻抗Hs=Csd2fu/Ds(液液分配色谱),Cs为常数,df为固定液的液膜厚度,Ds为分子在固定液中的扩散系数。
在分配色谱中Hs与df的平方成正比,在吸附色谱中Hs与吸附和解吸速度成反比。
因此只有在厚涂层固定液、深孔离子交换树脂或解吸速度慢的吸附色谱中,Hs才有明显影响。
采用单分子层的化学键合固定相时Hs可以忽略。
从速率方程式可以看出,要获得高效能的色谱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措施:①进样时间要短。
②填料粒度要小。
③改善传质过程。
过高的吸附作用力可导致严重的峰展宽和拖尾,甚至不可逆吸附。
④适当的流速。
以H对u作图,则有一最佳线速度uopt,在此线速度时,H最小。
一般在液相色谱中,uopt 很小(大约0.03~0.1mm/s),在这样的线速度下分析样品需要很长时间,一般来说都选在1mm/s的条件下操作。
⑤较小的检测器死体积。
3.柱外效应
速率理论研究的是柱内峰展宽因素,实际在柱外还存在引起峰展宽的因素,即柱外效应(色谱峰在柱外死空间里的扩展效应)。
色谱峰展宽的总方差等于各方差之和,即:
σ2=σ2柱内+σ2柱外+σ2其它柱外效应主要由低劣的进样技术、从进样点到检测池之间除柱子本身以外的所有死体积所引起。
为了减少柱外效应,首先应尽可能减少柱外死体积,如使用"零死体积接头"连接各部件,管道对接宜呈流线形,检测器的内腔体积应尽可能小。
研究表明柱外死体积之和应<VR/。
其次,希望将样品直接进在柱头的中心部位,但是由于进样阀与柱间有接头,柱外效应总是存在的。
此外,要求进样体积≤VR/2。
柱外效应的直观标志是容量因子k小的组分(如k<2)峰形拖尾和峰宽增加得更为明显;k大的组分影响不显著。
由于HPLC的特殊条件,当柱子本身效率越高(N越大),柱尺寸越小时,柱外效应越显得突出。
而在经典LC中则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