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生理、血型和输血原则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第九版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第九版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大的颗粒,迁移速度慢,需较长时间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才显著增多;单核细胞还 可发育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具有强的抗原呈递能力
生理学(第9版)
(2)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与变态反应的发生与调节有关 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和白三稀 (过敏性
生理学(第9版) 2.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
(1)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2)球蛋白又分为α 1-、α 2-、β-和γ -球蛋白 (3)血浆蛋白的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 质、缓冲H+的变化、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防 御等生理过程
血浆蛋白电泳图
生理学(第9版)
图中7~11 图中12~14 图中15 图中1~3 图中4~6
白细胞仿真图
生理学(第9版)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1)渗出(diapedesis):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 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 (2)趋化(chemotaxis):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趋化因子(chemokine):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 (3)吞噬(phagocytosis):吞噬细胞(phagocyte) (4)分泌(secretion)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无细胞核,双凹圆碟形,直径7~8 μ m
数量 •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贫血(anemia) 红细胞形态
生理学(第9版)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血液》

⑴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精选ppt
成熟的红细胞
⑵造血原料:
①铁:
内源性铁——红细胞破裂 外源性铁——食物
存在形式——与铁蛋白结合聚集成铁黄素颗粒 转运形式——与转运蛋白结合 利用形式——Fe2+
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
精选ppt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Specific Gravity
全血: 1.050-1.060, 红细胞 血浆: 1.025-1.030, 血浆蛋白 红细胞: 1.060-1.092, 血红蛋白
可进行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进行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
精选ppt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男性为 4.0-5.5×1012/L 女性为 3.5-5.0×1012/L • 血红蛋白 男性为 120-160g /L 女性为 110-150g/L
精选ppt
贫血
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或其 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 红细胞形状改变:镰刀形红细胞
2. 促进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值。 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3. 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精选ppt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黏着; ☆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 ☆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致密体、溶酶体内
许多物质排出的特征;
(主要为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叙述输血原则

叙述输血原则

叙述输血原则
输血原则是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一系列指导方针。

以下是一般的输血原则:
1. 相容性: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在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方面的匹配。

2. 用血安全:确保用血的安全性是首要原则。

输血必须使用经过严格检验和筛查的血液,以避免传播感染疾病和其他血液相关的并发症。

3. 用血合理性:输血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合理用血。

输血并不是所有情况下的首选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失血程度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4. 用血适量: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身体状况,确定合适的输血量。

过量输血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循环超负荷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5. 输血速度和方法:输血的速度和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输血速度不宜过快,以避免血液循环系统的不稳定。

6. 监测和并发症的观察: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感染等。

输血原则的名词解释

输血原则的名词解释

输血原则的名词解释
输血原则是指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该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型配对原则:在进行输血前,必须通过血型鉴定确定供者和受者的血型是否相同,以避免因ABO血型系统不匹配而导致的输血反应。

2. 微量试验原则:在实施输血前,必须进行微量试验来检测受者体内是否有不同类型的抗体,以避免因新的抗体介入而导致的输血反应。

3. 标记识别原则:在患者输血时,必须通过正确的标记识别程序,将血袋正确地与受血者相关联,避免输血出错。

4. 流速调节原则:在进行输血时,需要根据受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输血的情况,适当调节输血的流速,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5. 安全保障原则: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消毒、无菌操作等规定,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输血原则是为了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和顺利,保护患者生命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生理学 血液

生理学 血液


诊断:甲型血友病
问题与思考: 为何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但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与凝血时间延长,血浆 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有何关系? 你考虑患儿患有何种血液疾病?你的诊断依据 是什么?

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和机体的防御机能
第一阶段---造血干细胞阶段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
自我更新:1干细胞→ 1干细胞+1定向祖细胞 多向分化: 能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增殖潜能大:90%以上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表面标志:CD34+CD38-Lin通过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
通过多向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第二阶段---定向祖细胞阶段 造血细胞已经限定进一步的分化方向,包括 红系定向祖细胞,粒-单核系祖细胞、巨核系祖 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 祖细胞数目大量扩增
(三) 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因 此每天有0.8%的红细胞需要更新。
1.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1)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 (2)在幼红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必须有维 生素B12和叶酸作为合成DNA的辅助因子。 (3)其他: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 素。
(二)血细胞
7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 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99%)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液 血小板 血浆(55%) 水(91%)

第四讲 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四讲 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四讲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的凝集●血型(blood group):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混合,则红细胞凝集成簇,这一现象称红细胞的凝集。

●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的称凝集原(agglutinogen);●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凝集素(agglutinin )。

☐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特殊抗原●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一些与红细胞相同的血型抗原外,还有自己有的抗原。

●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HLA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抗原系统,在体内分布广泛,是引起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最重要的抗原。

●由于无关个体间HLA表型完全相同的机率极低,所以HLA的分型成为法医学上用于鉴定个体或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类血小板表面也有一些特异性的血小板抗原系统,如PI、Zw、Ko等。

●血小板抗原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

二、红细胞血型●自1901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第一个人类血型系统,至今已发现29个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卡尔·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1868.6.14-1943.6.26),奥地利细菌学家。

1901年他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系统,为此他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ABO血型系统1、ABO 血型的分型血型RBC上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A1A+A1抗B A2A抗A1+BB型B抗AAB型A1B A+A1+B无A2B A+B抗A1O型无A无B抗A抗B ABO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ABO抗原特异性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糖链。

●A型血的糖链末端为N-乙酰半乳糖胺;B型血为半乳糖;AB型两种糖基都有,O型血则缺少这两种糖基。

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输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输血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医疗技术,在治疗各种疾病和损伤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与有效性,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的原则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输血的原则1. 血型配对原则: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确保供血者的血型与受血者相匹配。

常见的血型系统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输血时必须保证相同血型之间的配对。

2. 用血量的估计原则:输血时应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以及临床需要来估计用血量,避免使用过多或过少的血液成分。

3. 使用无菌技术原则:输血过程中所有涉及到输血袋、插管和输血器具的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逐渐输血原则: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应该采取逐渐输血的原则,即从少量开始,观察受血者的反应后再逐渐增加输血速率,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5. 注射速度控制原则:输血时应该控制注射速度,一般不超过滴速100滴/分钟,以免造成输血反应或心脏负荷过重。

6. 监测患者状况原则: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和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输血的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血型鉴定:在进行输血前必须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血型配对准确无误。

若发现有血型不匹配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2. 注重输血前的准备:在输血前,需要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体检,了解其身体状况、病史、过敏史以及药物使用情况等,以便评估输血的风险和禁忌症。

3. 积极预防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为了预防发生输血反应,可以提前给予抗过敏药物,并监测受血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4. 注意血液保存和贮存条件:输血前需要检查供血者的血液贮存情况,确保血液符合保存条件,并及时使用,避免血液因贮存时间过长而导致质量下降。

5. 确保输血设备洁净无菌:输血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清洁处理,使用过程中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输血的五大基本原则

输血的五大基本原则

输血的五大基本原则
输血是治疗失血性休克和缺血性疾病的常规方法之一,但是血液的输
注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里介
绍一下输血的五大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遵守血型和配型原则。

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清
抗体的存在与否决定的,而配型原则则是要求供血者的血型和配血者
血型相吻合。

血型不匹配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甚至严重的输血不相容,因此必须遵守血型和配型原则。

第二条原则是注意输血速度。

输血速度太快容易造成输血反应,而过
慢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在输血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和输血修复能力,掌握适当的输血速度。

第三条原则是重视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输血前要检查病人的全血象、
凝血功能和血型等,了解输血史、过敏史和基础病史等信息,并对供
血者的血液进行筛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四条原则是注意输血反应的监测。

在输血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人的
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第五条原则是注意输血后的护理。

输血后要进一步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尿量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护理。

总之,输血是一种治疗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原则,
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输血的质量和水平。

血液生理概述与输血原则

血液生理概述与输血原则

血液生理概述与输血原则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通过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排除代谢产物,维持着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血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这些组成要素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输血的方式传递到受体体内,起到修复、替代或增强体液功能的作用。

本文将对血液生理概述和输血原则进行论述。

一、血液生理概述血液生理涉及到血液的产生、成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等方面内容。

下面将从这几个角度进行概述。

1. 血液的产生血液形成主要发生在骨髓中,成骨髓是人体最主要的造血组织。

在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一直在不断分裂与更新,经历幼稚细胞、成熟细胞的分化过程,形成各种血细胞成分。

同时,脾脏、肝脏和淋巴结也能参与到血细胞的生成。

2. 血液成分与功能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血浆组成。

-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起到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维持组织的供氧和排毒功能。

-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巨大的抗菌和免疫调节作用。

- 血小板是血液止血的关键因素,它能快速地聚集起来,堵塞血管断裂处,防止出血。

- 血浆是血液中无形的液体部分,含有多种激素、氧气、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浓缩蛋白等。

3. 血液相关疾病血液相关疾病主要包括贫血、白血病、血栓症和血友病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导致供氧不足的疾病。

白血病则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导致白细胞数目异常增多的一类血液癌。

二、输血原则输血是一种通过将捐献者的血液或其成分输入到受体体内的治疗手段。

虽然输血能够缓解某些疾病或创伤的影响,但它也需要遵循特定的原则和规范,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1. 输血适应证评估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评估,明确需求或合理性。

适应证包括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手术中失血需要补充、造血系统疾病等。

2. 血型和配型检测输血前进行受体和供体的血型和配型检测,确保血液的兼容性,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与输血原则

B型
B
抗A
AB型 A1B
A+A1+B

A2B(仅占1%) A+B(A抗原性弱)(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B型)抗A1
O型
无A,无B
抗A+抗B
2.ABO血型系 统抗原特异 性的决定簇: RBC膜上 糖蛋白或糖 脂的寡糖链 决定了抗原 的特异性。 A、B抗原 是在H抗原基 础上形成的.
ABH抗原的寡糖链的结构图
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blood group & blood transfusion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与抗体:
⑴抗原:又称凝集原agglutinogen,存在于 RBC膜上;分A (A,A1,A2)抗原和B抗原。
⑵抗体:又称凝集素agglutinin,存在于血 清中。分抗A抗体和抗B抗体。
→家兔→血清中产生抗体→人: RBC凝集者,为Rh(+) RBC不凝集者,为Rh(-) 2.分布: 白种人:Rh(+)85%;Rh(-)15% 汉族及大部分少数民族: Rh(+)99%:Rh(-)1% 有些民族:Rh(-)可达8.7%以上
3.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01
Rh抗原: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有:
3.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不同血型者的血滴相混合时,发生RBC凝 集成簇的现象。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分型: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血型 亚型 红细胞上的抗原 血清中的抗体
A型 A1
A+A1
抗B
A2(仅占1%) A(抗原性弱)(易误为O型) 抗B+抗A1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与输血原则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1)Rh抗原: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有: 即D .E .e;C . c;5种; (2)理论上由3对等位基因应控制6种抗体 原: D . d .;E . e;C . c;但至今d尚不明 缺。 (3)等位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Rh抗体:Rh血型系统无天然抗体。只有 当Rh(-)血型者接受Rh(+)血液后,才能通过 体液免疫产生Rh抗体。 (2)临床意义:① Rh(-)第一次接受Rh(+)时, 无凝集反应,但会产生抗体。当再次受血 时,将会发生免疫反应,输入的红细胞被 破坏而引起溶血。② Rh(-)妇女怀Rh(+)胎 儿而引发的病例。P75下
2.ABO血型系统 抗原特异性 的决定簇: ABO血型 系统的抗原 特异性取决 于暴露在红 细胞膜表面 的少数糖基 组成的寡糖 链的组成和 连接顺序。
AB抗原是 在H抗原基础 上形成的。 (P72下)
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P73 (1)生后2—8个月开始产生,8—10岁达到高峰; (2)A型血: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 B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 AB型血:血清中没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 O 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 即:血清中不含有与自身RBC抗原相对抗的抗体 (3)抗A和抗B为天然抗体,属lgM,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胎 盘
临床输血时,即使输入 同型血,为了避免亚型 或其他类型的血型系统 不同,必须常规做交叉 配血试验。 方法:将供血者的红C与 受血者的血清相配合, 称为主侧;再将受血者 的红C与供血者的血清相 配合,为次测。
主( - )次( - ) 同型,可输 主( - )次( ﹢ ) 异型,少输、 慢输 主(﹢)次( - ) 异型,不可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细胞生理、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卵黄囊(早期胚胎)→肝、脾(胚胎第二月)→骨髓(增强至出生后完全依赖骨髓)→肝脾骨髓同时造血(婴幼儿)→脂肪填充骨髓腔(4岁)→部分骨髓造血(18岁)→骨髓完全(成人)成人如果出现有髓外造血,已无代偿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

各类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通常根据造血细胞的功能和形态特征,一般把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形态可以辨别的前体细胞三个阶段。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分化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血细胞造血的过程1.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特点:(1)高度自我更新能力(Self renewal):又称复制(Replication):干细胞有丝分裂后代细胞仍保持母代细胞的全部特征。

(2)多向分化潜能:分化(Differentiation): 干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由于基因发生重排或易位,使细胞特征发生改变,与母代细胞特征有所不同。

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progenitors):HSC进一步分化成为各个系列的祖细胞(较HSC成熟的前体细胞)(1)自我更新能力已大为降低。

(2)对各系列造血生长因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二、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形态:双凹盘状,直径7-8μm,周边厚2.5μm,中央1 μm; 主要成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正常值:成年男性:RBC: 4.0-5.5 ╳1012/L(5.0 ╳1012/L);(Hb): 120-160 g/L成年女性:RBC: 3.5-5.0 ╳1012/L(4.2 ╳1012/L)(Hb): 110-150g/L新生儿(5天):RBC: 6.0 ╳1012/L; Hb:>200g/L贫血(Anaemia):若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则称为贫血。

常见的贫血症: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高色素)(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of RBC):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

容积:90μm3 表面积: 140μm2(球形-100μm2);通过可塑性变形通过小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影响细胞可塑变形性的因素:•①表面积与容积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②红细胞内的粘度越大,变形能力越小;•③红细胞膜弹性降低,变性能力减弱。

(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悬浮稳定性:尽管红细胞比重大于血浆,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单位时间内(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速率,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的正常值: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悬浮稳定性机制:红细胞与血浆间摩擦,阻止红细胞下沉。

病理: 某些疾病,如活动性结核、风湿热等,红细胞彼此能较好地凹面相贴,血沉加快,称为红细胞叠连。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 影响红细胞叠连因素存在于血浆。

白蛋白、卵磷脂减慢血沉,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加快血沉。

(3)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等渗溶液(0.85%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叠状;低渗溶液: 体积增加;30%增加呈球形,45-60%增加破裂成影细胞(ghost cell.)正常人:0.42%NaCl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0.35%NaCl溶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血。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0.85% NaCl:等渗、等张溶液;1.9%尿素:等渗溶液。

2.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功能(Transportation):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CO2血液中98.5%的氧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的。

O2:Hb; 98.5% O2;1.39mlO2/g; 21mlO2/15g/100mlCO2: 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丰富的碳酸酐酶(加快5000倍)(2)缓冲(缓冲酸碱度变化):多种缓冲对(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2.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物质在红细胞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供应,蛋白质和铁石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时所必需的物质。

此外,红细胞的生产还需要氨基酸,问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铜、锰、钴、锌等。

由于红细胞可以优先利用体内的氨基酸来合成血红蛋白,故单纯因缺乏蛋白质而发生贫血者较为罕见。

⑵重要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⑶①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 (血红蛋白),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的再利用。

⑷临床: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血红蛋白)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 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红细胞成熟的辅助原料:①维生素B12:钴胺素: 动物食品,不易缺乏;体内储存1000-3000μg,每天仅需1-3 μg内因子: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糖蛋白;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免受消化液破坏,促进回肠吸收。

②叶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一般不易缺乏;长时间煮沸可破坏50-90%。

③作用: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DNA(细胞核)的重要辅酶;维生素B12促进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而发挥作用;当维生素B12吸收发生障碍时,常在3~4年后才出现贫血,而单叶酸摄入不足或者吸收障碍时,3~4月就可以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高色素性)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调节因素(1)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分子量为34000的糖蛋白;组织氧分压降低时,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生成: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和肝脏(5-10%)产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①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的增殖,并向原红细胞分化,抑制CFU-E的凋亡;②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③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EPO受体数量少)。

其他调节因素①雄性激素(Male hormone)成年男性红细胞高于女性作用:①通过刺激EPO的产生而促进红细胞生成;②直接刺激骨髓红细胞生成②雌激素:降低红系组细胞对EPO的反应③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四)红细胞的破坏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每天约有0.8%的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

90%的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破坏场所血管内(1/3)-血红蛋白尿血管外(2/3)-脾功能亢进三、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正常值:4.0-10 ╳109/L中性粒细胞50-70%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5-5%分类: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0-40%①生理变异:年龄:新生儿较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②昼夜波动:下午高;③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增加白细胞;④女性妊娠末期增高,分娩更高。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特性: ①变形运动(除淋巴细胞);②化学趋向性(chemotaxis);③吞噬(phagocytosis)(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各类白细胞均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

白细胞所具有的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等特性是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

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1. 中性粒细胞, 多形核白细胞变形游走和吞噬能力强;血中停留时间约6-8h。

循环池(血液循环),边缘池(小血管壁),相互交换。

功能:防御、保护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吞噬细菌;吞噬、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及抗原-抗体复合物。

2. 单核细胞:胞体大、无颗粒、吞噬能力弱巨嗜细胞(Macrophage):直径增大,融酶体颗粒增加,酶含量增加;吞噬能力显著增强功能:(1)吞噬并消灭致病微生物;(2)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明显周期变化(清晨少,午夜多),与糖皮质激素的昼夜变化有关嗜酸性颗粒(过氧化物酶、碱性蛋白质);无溶菌酶;吞噬能力微弱功能:(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①前列腺素E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②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排出的颗粒;③组胺酶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

(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粘着蠕虫,释放颗粒所含的碱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损伤蠕虫。

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慢反应物质。

肝素:抗凝血物质;可作为酯酶的辅酶,加快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的过程。

组胺和慢反应物质:增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导致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于局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5.淋巴细胞(Lynphocyte):属于一种免疫细胞,根据细胞生长、表面标志和功能分为T细胞(胸腺依赖)和B细胞(骨髓依赖)两种。

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发育过程与红细胞相似,其分化过程和增殖受一组造血生长因子(又称集落刺激因子)的调节:另外,还有一类抑制性因子可抑制其分化和增殖过程。

淋巴细胞生成过程较为特殊。

淋巴细胞分化出来后分别进入骨髓和胸腺,相应的发育成B细胞和T细胞,然后随血液运转到淋巴结和脾,在某种抗原的激发下分化和增殖成为真正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

在生长成熟过程中,淋巴细胞还受到白细胞介素的调节。

白细胞寿命长短不一。

中性粒细胞进入组织3~4d后将衰老、死亡,若参与吞噬活动则可以发生自溶现象。

淋巴细胞能进行增殖分化。

四、血小板生理(Physiology of Platelet)(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形态:骨髓内巨核细胞脱落而成,不规则圆形小体,长1-4μm ,无胞核;各种颗粒和致密体:α颗粒含脂蛋白;β颗粒含血小板代谢酶载体;γ颗粒含微管和吞噬颗粒;致密体储存5-HT、ADP、ATP、Ca 2+等.正常值:正常成年:(100-300) ╳109/L正常变异:6-10%; 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高,剧烈运动、妊娠中晚期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