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设计---读史传文章,认识春秋笔法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
《左传》简介
•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 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 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左传》 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 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 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 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 文学著作。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 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个 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 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便出自这样一位贵族之口。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1
目标 览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 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 《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 化内涵。
单元 综述
2017/2/4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6
中 华 古 典 文 化 研 读
2017/2/4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晋 灵 公 不 君
7
学习目标
• 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 事情节,积累常用的文言实 (虚)词及句式。 • 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 公)的性格特点,学会从多角 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武士们) 形象。 •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 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 的文化内涵。
“春秋笔法”研究——以《史记》为例
“春秋笔法”研究——以《史记》为例摘要:“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
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这与历代学者及文学理论家们的理论说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学家们也成功地、有意识地使用了它。
历史写作练习重要质量原因。
而《史记》就是“春秋笔法”能够传承后世的重要载体。
本文主要对“春秋笔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了《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以及《史记》中的“春秋笔法”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春秋笔法” 《史记》史学“春秋笔法”,这是一种用毛笔字或使用语言的技术,是孔子开辟的写作方式,不是用论辩的语言表现,而是在文章的叙述上体现出作者的意识形态倾向。
孔子在以露茜为基础撰写《春秋》时,对当时重要而非决定性的历史事实采取了避讳和忌惮的态度。
也就是说,我记不清那问题。
我只用几句话就快速提醒起来,使读者能感觉到它。
有时它涉及赞扬和批评,但文本不直接涉及观点。
对人物和事件的详尽描述,运用修辞手法或材料委婉而精妙地表达他的观点。
一、对于“春秋笔法”的典故分析1.1《春秋》,鲁国史书。
据传孔子修葺了。
儒家学者认为其中的每一个词都应该受到“褒贬”,然后扭曲,所以把表示褒贬的词称为“春秋笔”。
在历史上,左秋明是第一个进行了微妙探索并精确总结了这篇文章的人。
邪恶说服之善。
非智者能培之乎?(译:《春秋》的故事细致而富有表现力,它记载了史实,深刻而机智而有逻辑,彻底而不失真,警示和嘉丑恶,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1.2比如,吴国和越国的君主都敢称王,然而孔子却在《春秋》里把他们贬称为“子”;践土之盟,其实是晋文公叫周王去的,但孔子却为周王掩饰,说“天子到河阳去打猎”。
后来的学者们将孔子的这种手法称之为“春秋笔法”,或称“微言大义”,比喻文笔曲折隐晦却又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1.3“不言出奔,难之也。
”《左传》指出,段不像兄弟,所以他不说“兄弟”;兄弟之间的竞争就像两个君主之间的竞争一样,因此称之为“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缺乏教育。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案2010-02-25 17:44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通》2.熟读《直书》第一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3.翻译第一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理解第一段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黎荔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按照周礼衣冠制,正色和间色是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
据周礼规定,诸侯所戴的头冠应该是黑布麻带,而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代鲁国君主鲁桓公却喜爱玄(透暗红的黑色)冠,以及紫色的冠带。
而首位将紫服当做皇袍的,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对当时传统五正色的色彩观与礼教来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孔子因维护周礼而厌恶紫色,他认为周代尚赤,以朱为正色,紫只属杂色,是间色,今紫色抢走了朱色的地位,是逆篡。
所以《论语·阳货》中有“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也,恶利口之覆邦也”——这就是春秋笔法,一语双关,意思不单指颜色之争,话中还有反对朝代遭逆篡的政治含义。
用笔如此隐曲,背后却有着立场,以春秋大义来论断,耸善而抑恶,一字定褒贬,墨气四射,意表无穷。
“春秋笔法”,亦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大多认为由孔子首创,因为该词出处为《春秋》。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作。
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倾向,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直接的点明褒贬,而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作为一种史学上的笔法,“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字体裁上,如诗歌、小说、议论。
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南方周末》从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批评色彩看上去过于激进,从新闻舆论导向与社会稳定的层面出发,它近来一直受到宣传部门的批评,这无疑是其风格转变、越来越趋向“春秋笔法”的一大根源。
委婉的表达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同时用词极其精微,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二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
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晋灵公不君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
《左传》《史记》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历史故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历史故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历史故事群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历史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历史故事。
2. 将历史故事分成适当的篇章和段落,便于学生理解和阅读。
3.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历史故事群文阅读的主题,并与学生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2. 概述历史故事的背景(10分钟)根据所选历史故事的特点,简要介绍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故事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故事的内容、人物和情节等。
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历史细节,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 阅读和理解(30分钟)将历史故事分成适当的篇章和段落,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鼓励学生标记关键词和句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故事的主旨和细节。
5. 角色扮演(2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演绎。
鼓励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并展现在演绎中。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6.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选历史故事,撰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准确、流畅地表达历史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7. 总结和展示(10分钟)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评价1. 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理论的形成过程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在《左传•成十 四》中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 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 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 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五段(尾声),认定“赵盾弑其君”的 原因有二:“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孔子 对此作出评价。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地方?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厚敛雕墙(贪婪) ②弹人观辟(荒唐) ③虐杀宰夫(残暴) ④虚言纳谏(堵士季劝谏之口) ⑤(对赵盾骤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地方?
原则四:尽而不污,直书其事
照事实录,不加掩饰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 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 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 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 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 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 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 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 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原则一: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学案人教课标版优教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 认识我国史学发展的大体脉络,回顾学习过的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作及其编写体例。
. 认识《左传》的基本内容、叙事风格、史学地位。
. 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思想倾向,解析用以支撑看法的资料,领悟其中包括的“尊礼重民”思想。
. 掌握《直书》中“直书”的内涵,理解作者经过大量事典提议秉笔直书史学精神的观点。
. 研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以现代看法审查“春秋笔法”的内涵,议论其积极意义与历史限制,从中搜寻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知识梳理】. 填空。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和《》,这两部书此后都成为儒家经典,被列入经史子集中的“”部。
()中国的史学在时期经历了第一个巅峰,出现了好多优秀历史著作,流传到此刻的有《》《》《》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最重要的两部史册是《史记》和《汉书》,《史记》创立了体史册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史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个巅峰,由于朝代更迭频频,社会思想活跃,除了史官编写史册外,个人撰史也相当宽泛,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隋唐五代时期出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册发展做了系统总结。
()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三个巅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
. 依照选项填表。
①著作:《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②作者:司马迁司马光刘知几班固左丘明③史册体例:纪传体编年体④史实年代跨度:通史断代史著作作者史册体例史实年代跨度. 讲解词语“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语言积累】. 给予下加点字注音,并讲解其在句中的意思。
()宰夫胹(音:义:)熊蹯(音:..()三进及溜.(音:义:)()袞(音:义:)职有阙..()公嗾(音:义:)夫獒(音:..()寘诸橐(音:义:).. 写出以下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义:义:)不熟)焉()以观其辟(()田于首山()()寘诸畚()()亡不越竟()()袞职有阙()()自诒伊戚()). 讲解以下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化背景《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质疑。
认为所谓“春秋笔法”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予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
可以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
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春秋笔法》教案
《春秋笔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春秋笔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春秋笔法”进行简单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春秋笔法”的实例。
2、难点(1)体会“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特点。
(2)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春秋笔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段历史故事,引出“春秋笔法”的概念。
比如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用词和叙述方式,引发学生对“春秋笔法”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解释“春秋笔法”的含义“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写作方法,指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2、特点(1)微言大义: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和作者的褒贬。
(2)暗含褒贬:不直接表明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而是通过用词和叙述的选择来暗示。
(3)为尊者讳:对地位尊贵的人在记录时有所避讳或委婉表达。
(三)实例分析1、选取《春秋》中的经典片段,如“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分析其中的“克”字用法,体现了对郑伯的批评。
2、以《左传》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记载为例,进一步说明“春秋笔法”的运用,如称呼郑庄公为“郑伯”,暗示其对弟弟缺乏教导;写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表明作者的态度。
(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除了上述例子,还能想到哪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了“春秋笔法”?2、这种写作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五)课堂练习给出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运用“春秋笔法”进行简短的描述。
(六)总结归纳1、回顾“春秋笔法”的含义、特点和实例。
2、强调“春秋笔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七)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找出其中运用“春秋笔法”的地方,并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报告。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春秋笔法”。
中国唐朝的春秋笔法教案
中国唐朝的春秋笔法教案简介:中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朝代,其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唐朝的文学风格多种多样,其中春秋笔法是当时盛行的一种写作技巧。
本文将为您介绍唐朝春秋笔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教授唐朝春秋笔法。
第一部分:唐朝春秋笔法的基本特点唐朝春秋笔法是根据《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的写作风格而得名的。
它的基本特点如下:1. 朴实质朴:春秋笔法追求朴实质朴的表达方式,注重事实陈述以及真实感受的描写。
2. 详略有致:春秋笔法善于以简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信息,追求详略有致的写作风格。
3. 厚重庄重:春秋笔法追求文字的厚重庄重,力求用深沉的文笔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4. 个性鲜明:春秋笔法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写,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使文章生动有力。
第二部分:唐朝春秋笔法的应用唐朝春秋笔法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创作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应用是杜甫的诗歌创作。
1. 诗歌创作: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春秋笔法的影子。
他善于以简练的词语表达出人生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同时通过详细描写人物形象以及生动的比喻,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2. 散文创作:在唐朝散文中,春秋笔法也得到广泛运用。
散文以自由的形式叙述了唐朝社会的种种风光与不幸,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第三部分:如何教授唐朝春秋笔法在教授唐朝春秋笔法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1. 给学生讲解唐朝春秋笔法的基本特点;2. 通过分析唐朝春秋笔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应用来让学生理解和领悟;3. 给学生布置作文任务,要求他们运用唐朝春秋笔法写作;4.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和体会;5. 给予学生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反馈意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结论:唐朝春秋笔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打开了中国古代文人笔墨的新篇章。
通过学习和教授唐朝春秋笔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朝的文学艺术,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公知使用春秋笔法 事例
公知使用春秋笔法事例近年来,公知一词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使用。
公知指的是一些知识分子和学者,他们关注社会问题,以及政治和人权等议题,并尝试通过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去影响社会变革。
然而,公知们并不是简单地发表意见,他们也在自己的文章和言论中使用春秋笔法,以期更好地传递信息,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公知使用春秋笔法的事例,以展示他们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能力。
首先,公知们经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传达他们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比如,他们可能用“江湖”来比喻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权力斗争,暗示其中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通过这种比喻,公知们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一个形象,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的观点。
其次,公知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他们可能将当前社会现象与历史事件相对比,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潜在危害。
通过对比,读者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感受到公知的忧虑和担忧。
此外,公知们还常常使用修饰语和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他们可能通过使用强烈的形容词和副词,来渲染气氛和强调观点的重要性。
他们也会使用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公知们在使用春秋笔法时,注重通过比喻、对比和修辞手法等手段来传达他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观点。
他们善于运用语言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并通过细腻的表达和思考,向读者展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然而,在使用春秋笔法时,公知们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张和夸大事实,以免破坏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之,公知们的文章在使用春秋笔法时,应当保持清晰的思路,表达流畅,并避免包含任何会对阅读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的元素。
他们应注意标题与正文的一致性,避免加入广告信息和侵权争议,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不良信息和敏感词。
文章的正文应完整,不缺失语句、序号和段落。
通过遵守这些原则,公知们能够更好地传达他们的观点,并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高一语文 写人记事散文 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春秋笔法导学案及作业检测
从《记念刘和珍君》习读春秋笔法导学案班级:姓名:预习资料: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写法新版《辞海》解释为: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一、教师导学"微而显",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鲁迅的文章以循环用反语著称,这是春秋笔法的显要特征。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就算时间是永远流逝的,街市真的太平吗?为什么?"无恶意的闲人"是谁?"有恶意的闲人"又是谁?作者想要表达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生自读"志而晦",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文字简约,含义隐晦。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救世主"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1)"尽而不污",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
读史书要懂“春秋笔法”,不则读来费解甚至犯糊涂
读史书要懂“春秋笔法”,不则读来费解甚至犯糊涂经常有喜欢读史的朋友讲,本想系统详实地了解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但往往同一部史书中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事件的评议和描述竟是前后有别,不相一致,往往是越读越费解,甚至犯糊涂。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对史书撰写中的“春秋笔法”不甚了解所致。
那么,何谓“春秋笔法”呢?这须从东周时鲁国史官编写的史书《春秋》说起。
鲁国史官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间鲁国及其时东周各主要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按一年四季,且具体到年、季、月、日作了记录。
因古代社会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于是春种、秋收便成了四季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这就使指称春秋二季的“春秋”一词,慢慢成了“一年”的代称,加之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因之鲁国这部记录史事的编年史便被命名为《春秋》。
由于《春秋》一书记录史事的起止时间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战国前夕的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段客观形成的社会历史分期大体相当,因之史学界便以这部史书的书名“春秋”,作为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此即东周时“春秋”、“战国”二个历史时段中“春秋”之期名称的由来。
鲁国史官所编《春秋》一书,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既具很高的史料价值,但也有不完备之处,鉴于此,春秋后期的鲁国人、曾修定《诗》、《书》、《礼》、《乐》、《易》的孔子,便对《春秋》一书作了修编(亦有观点认为孔子即为《春秋》一书的始编者)。
孔子在修编《春秋》一书时,碰到了修史中二个相互矛盾的问题,即:不隐晦历史真象而据实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与尊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等封建“礼法”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孔子在修编《春秋》一书时运用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1、尊崇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隐晦,不以议论文辞直接表述主观认知,而是以最客观、最简要的文字直白地描述事实,并讲究每用一字必寓发微探幽之效,亦即“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之‘曲与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春秋笔法之‘曲与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彭建
【期刊名称】《全视界》
【年(卷),期】2022()2
【摘要】针对课标要求,特选取了适宜高中学生学情的三篇文言文,力求通过师生品读、前后勾连、比对思辨的过程,由探究“是什么”到理解“为什么”,带领学生领略高中古代历史散文运用“春秋笔法”的精妙所在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言翻译上,应更多着眼于“言文结合,文道统一”背后的文化浸润,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探究意识,以及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总页数】4页(P0101-0104)
【作者】彭建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2.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群文创建与教学组织——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所在单元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4.群文阅读教学,不妨再往前走一步——小学六年级群文阅读《古诗中的酒》教学设计与赏析
5.“群”诗争艳秋意浓妙“比”生花寻异同——以《曲中话“秋”》为例浅议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群文阅读——走进史记优秀教案
群文阅读——走进《史记》学情分析:五年级统编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将相和》,这个故事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此类文章很感兴趣,就想到组织一次有关《史记》的古文群文阅读教学。
古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对古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还处在初始阶段,但根据语文教育现状,古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所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势在必行。
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崇敬之情。
2.学会有节奏地诵读古文,了解古文的写作特点,分析古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出古文的节奏感;分析古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准备:1.古文《田忌赛马》《负荆请罪》《卧薪尝胆》。
2.教学课件PPT。
3.小组合作成果单。
教学过程:一、介绍《史记》的创作背景,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悠悠中华,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古典名著,《史记》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史记》,了解里面的精彩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史记》,认识司马迁,体会《史记》在历史上的文学地位,致敬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文《田忌赛马》,初探古文学习方法。
(板书:田忌赛马)1.学生自读古文,感受古文与白话文的不同之处。
(1)同学们,你们在读古文时有什么感受?(预设:读不准节奏;有些地方不理解句意。
)(2)它和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预设:古文意思更难懂;古文中的一句话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读好古文?(预设:可以老师范读;也可以画出节奏来读;理解意思后读……)2.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古文,在了解古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划出停顿,便于有节奏地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设计---读史传文章,认识“春秋笔法”一、设计本任务群的缘由1、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碰到“春秋笔法”这个成语,不管是从成语的用法,还是从历史著作写法的角度来理解“春秋笔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阅读历史著作,能够深刻理解这一传统写法。
2、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散文后,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文化文学常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文言实词,培养文言语感。
与《春秋》《左传》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对学生来说都是枯燥无味的知识,精选《春秋》《左传》文字阅读,能让学生感性地认识这两部历史著作的关系。
3、新课程改革,语文界形成了共识:改进文言文阅读教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设计本任务群的指导思想1、坚持语文学科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育人理念。
2、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精心设计语文学习情境。
3、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三、本设计的构架1、老师推荐阅读文章,分配学习任务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及相关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2、课内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3、交流学习成果4、梳理与表达梳理相关内容,形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老师分发印制好学案。
学案结构:(一)《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略)(二)《晋灵公不君》的原文及翻译(略)(三)完成学案相关学习任务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参考“译文”,借助工具书解释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1)“共叔段”的“叔”兄弟排行的-----。
古代兄弟排行分----(2)比较三句中的“焉”的用法,“虢叔死焉”的“焉”可以翻译为-----;“焉辟害”的“焉”------ “君何患焉”的“焉”可以翻译为----(3)比较“惟命是从”“佗邑唯命”,你还能写出类似的成语吗?----(4)古今表示分数的说法不一样,古代表分数说成“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现在应怎么说-----------。
(5)“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姑”意思是----(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中的“鄙”“贰”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学过,请写出相关句子----------(7)“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的“乘”指----(8)“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的“诸”意思是-----(9)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打猎)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10)解释下列加粗的文言实词厚敛以彫墙----(赋税)问其故而患之----(担忧)稽首而对曰----(叩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少)宣子未出山而复----(回来)赵盾弑其君----(杀)书法不隐---(记写历史得方法)2、学案答案(1)---(8)题答案:末尾;伯仲叔季;在那里;怎么;呢;唯利是图;国都的三分之一,国都的五分之一,国都的九分之一;姑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四匹马拉的车;之于,兼词;(9)题答案: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田,畋,打猎;竟,境;反,返;阙,缺;(10)题答案:赋税;担忧;叩首;少;回来;杀;记写历史得方法。
3、课后,学生补充解释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为下次语文学习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1、检查课后作业,总结学习经验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醒同学在学习时加以重视。
同学们指出的学习重点,有的可能是重点,有的不是重点。
老师应适时作出说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在积累文言实词和文化文学常识的过程中,有些文言词语是不常用语,只需了解就可以了,不能花同样的力气去学习积累。
2、老师将印制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要求按照学案规定的进程参加学习活动学案结构:(1)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一郑国是公国,不只有伯爵,《春秋》降两个等级称呼庄公为郑伯,其中有孔子的看法。
段是郑国的大夫,庄公攻打共叔段,这是庄公平定的叛乱的行为。
评定叛乱通常用“伐”。
“克”是一方战胜另一方的军事行动。
这中间也有孔子的价值观。
左丘明是这样解释的,“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左丘明对孔子《春秋》的研究非常深入,他的话很有道理。
孔子认为庄公的做法,没有做到当哥的本分,纵容弟弟犯错误,严重的是他或许藏有害人之心。
在史书上降级称庄公为郑伯,暗含讥讽。
共叔段不守君臣大义,阴谋作乱,不讲兄弟情义,损害家国利益。
庄公的军事行动没有正义可言,所以不用“伐”,用“克”。
段的行为不讲孝悌原则,他们之间的军事行动不称为兄弟争斗。
《春秋》用“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记载历史人物和故事,不通过议论对历史人物和故事做评论,把褒贬寓于字里行间。
历史上,这种写法叫“春秋笔法”。
学习材料二《春秋》《左传》都记载了赵盾与晋灵公的事。
《春秋》用一句话记载这件事,“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左传》有《晋灵公不君》详细记载这件事,见课文。
根据《晋灵公不君》的记载,晋国太史董狐认为赵盾弑君。
他的理由是“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在他看来,赵盾作为军队统帅的正卿,想逃亡出国,虽然没有走出国境,但是回来后不讨伐叛逆赵穿,理应对晋灵公的死负责。
所以董狐认定弑君的元凶就是赵盾,把这件事载入史册。
孔子的记载与董狐的相近,这说明什么呢?孔子认同董狐判定“赵盾弑其君”的理由。
学习材料三《谷梁传》对这段历史做了这样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穿弑也,盾不弑,而曰盾弑,何也?以罪盾也。
其以罪盾何也?”“史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谷梁传》推测赵盾和赵穿“志同”,把弑君之罪加在赵盾身上,是因为他与灵公被弑有直接关系,应该承担弑君的责任和罪名。
《公羊传》对赵盾弑君也有近似的看法,“赵盾弑君,此其复见何?杀弑君者,赵穿也。
亲弑君者赵穿,则曷为加之赵盾?不讨贼也。
”由此可知,赵穿弑君是历史事实。
赵盾对其族弟赵穿的行为故意放纵,更不去讨伐,失去了君臣大义。
这导致孔子、董狐等人的不满,他们在记叙这一历史事件时,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观点态度。
学习材料四董仲舒评论赵盾的话对我们理解赵盾弑君的事很有帮助,他评论说:“臣之宜为君讨贼也,犹子之宜为父尝药也。
子不尝药,故加之弑父;臣不讨贼,故加之弑君,其义一也。
所以示天下废臣子之节,其恶之大若此也。
故盾之不讨贼为弑君也,与止之不尝药为弑父,无以异。
盾不宜诛,以此参之。
”为君讨贼是臣子的责任,犹如儿子为父亲尝药。
儿子不为父亲尝药,应加“弑父”的罪名;臣不为君讨贼,也应加“弑君”的罪名。
赵盾不为君讨贼,历史书籍记载“赵盾弑君”。
大儒董仲舒把孔子读透了。
孔子写《春秋》就是要维护君臣之礼,践行春秋书法。
正如孟子评论的那样:“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孔子所处的时代君臣关系的恶化,为了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作《春秋》大力提倡君臣之礼。
赵盾的不臣做法是反面教材,孔子想通过记载这件事警示那些乱臣贼子不要有非礼行。
董仲舒站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考察孔子“赵盾弑其君”历史定论,深切地领会到了孔子对乱臣贼子毫不客气的批评,对赵盾不义行为的不满。
学习材料五春秋笔法,又叫“春秋书法”“微言大义”。
它是孔子撰写《春秋》时创造的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方法和技巧,作者观点态度并不通过议论性语句来表现,而是在记叙之中表现出来。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孔子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写史书呢?他写历史的目的是“劝善惩恶”,为达到这个目的,采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方法记载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即写书历史时,采用委婉避讳的手法记写尊敬的、亲近的、贤能的人及其相关历史事件。
例如,北宋末年,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却说“二帝北狩”;清朝末年,慈禧、光绪西逃,为尊者讳却说“二宫西狩”。
这种写法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
”直接理解为:周王天子到晋国的河阳狩猎,晋文公到河阳朝见周王。
读《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后知道事情并非如此。
公元前632年,晋、齐、秦等国军队打败楚、陈、蔡三国联军后, 晋文公重耳会合天下诸侯,举行“践土之盟”和“温之会”,为了给两次会盟增添气势,招来式微的周王,以收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应。
天王不是狩猎,而是看热闹;周天子不是器宇轩昂的周天子,而是懦弱无能的傀儡。
如果没有“三传”的记载,后人根本无法知道事实真相。
(2)学习活动一阅读“学习材料”相关内容,给“春秋笔法”下定义。
春秋笔法是一种-----------------------------------------------------------------------------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老师提出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下定义任务,然后在小组交流,纠正不恰当的定义。
最后个小组选派一个学习成员在全班交流。
老师在全班交流之前,提示下定义的方法:下定义要把“春秋笔法”不同于其他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特点揭示出来。
如,春秋笔法,又叫“春秋书法”“微言大义”。
它是一种为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而常常采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不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两篇文章分别在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老师根据各小组的答案,适时作评议。
老师提出要求: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参照“学习材料”组织语言,形成答案,然后把答案写在学案的空格中。
最后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答:----------------------------------------------------------------- ----------------------------------------------------------。
3、附录参考答案:《左传》沿用《春秋》的“郑伯克段于鄢”作为题目,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在文字里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郑国是西周后期封的公国,并非只有伯爵,《左传》与《春秋》一样称庄公为郑伯,降两个等级称呼庄公,含有对庄公不满之意。
“克”是一方战胜另一方,多用于诸侯之间的战争。
这里把“克”用于兄弟之间的争斗,中间暗含对不讲兄弟礼节的行为的讥讽之意。
《晋灵公不君》记载:晋国太史董狐不说赵穿弑君,却说赵盾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