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速递】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季风。
4.结合具体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北半球)②风带(北半球)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
(√)3.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水平气流向左偏转,环流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4.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问题探究]分析三圈环流示意图(图1)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共同探讨问题。
图1图2探究1全球低压带和高压带各有哪几个?哪些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提示:低压带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高压带有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其中赤道低压带是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极地高压带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属于热力原因。
探究2哪些纬度位置多雨?为什么?提示:赤道和60°纬度多雨,这两个纬度位置都是由低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容易凝结形成降雨。
探究3确定各风带的风向,填在下表中,并分析风带风向的特点。
提示:从图中读取各风带的风向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内的风向也关于赤道对称,东西方向相同,但南北方向相反。
探究4全球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变化其分布有什么变化规律?提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变化其分布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
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移动的纬度幅度为5°~10°。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2、素质教育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目的(一)课标要求: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2.教学目标:
4.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分析中,深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特点。
2.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
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不够深入。
2.实践与应用: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如季节性风向变化、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撰写观察报告。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和案例,学生将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我问道:“为什么会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这一章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大气运动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模拟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5. 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导学】问题引入:什么是气压带?什么是风带?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堂讲解】1.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课堂练习】1. 针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
2. 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2. 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巩固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
2. 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分析天气现象。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通过地图和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3.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课标解析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概念:成因:意义:假设条件: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移,冬季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季风:的影响因素 、 、 、三、典题解析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
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本暖流(3)西南顺(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因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其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最典型。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板书)气压带、风带由带状块状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板书) 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东亚:夏: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低 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传授目标】:1、知识与技术: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纪律。
2、历程与要领:运用比拟、类比要领,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情绪态度:议决三圈环流的学习,明白大气环流对环球的热量均衡和水量均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气候变化和气候的形成,明白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干系。
【传授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其季候移动。
【传授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历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传授历程】一、 新课导入诗云:“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见议决风可查看气候的变化。
本节课将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 大气环流[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特点?3、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环球性的有纪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发宁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均匀状态。
大气环流的特点是环球性、长期性、纪律性。
[承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现在回顾热力[[地之间也存在着冷热不均,那是否也会形成热力环流呢? [假设]:(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不思虑地球自转 (3)不思虑地球公转[学生]:思考讲义33页活动,并完成。
[西席]:(1)赤道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扩张上升,在高空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
(2)极地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高空空气密度小,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
(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近地面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高空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
(4)于是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学生]:上台画出南半球。
[承转]:单圈环流能否维持?在单圈环流中,只思虑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实际上地球是不断举行自转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 一、三圈环流[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
那从理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学生回答]赤道极地[教师] 对。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课程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类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气压带的分布与特点–亚热带高压带–副热带低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2.风带的分布与特点–北极地区风带–副极地区风带–赤道地区风带–季风区风带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影响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播放相关气象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并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首先,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类型。
其次,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地气候差异带来的生活方式、经济生产上的差异,并探讨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些气候条件。
第三步: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案例,例如南亚季风、地中海气候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个气温带和风带的具体气候条件,并分析其对当地农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就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从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认识、气候条件和影响方面出发,进行交流和探讨,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步:拓展通过邀请地理专业人士或科普人员,进行现场或视频授课,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应用。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影响,认识到气候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思维。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科学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展开表述,强化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构成和原产的认知。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原产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照分析,使学生读图思索气压拎、风带的原产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原产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认知。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到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到气压拎、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新课引入]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繁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存有规模非常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就是怎样运动的?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成因:热力原因(3个)、动力原因(4个)(2)分布特点:①多寡气压相间原产②南北半球对称分布(3)性质特点:扰动湿润高压干活(1)成因: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近地面风(2)原产特点:南北半球等距原产(3)性质特点:西风湿润信风干3.气压拎、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其太阳照射点的移动而移动●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拎和风带的构成:三圈环流1.气压带:第二节气压拎和风带(第2课时)[新课导入]画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并说明其运动情况?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北半球冬、夏季海陆气压状态:陆高海低陆高海低[活动]p362.季风环流:——以东亚为基准②太平洋:阿留申低压西北季风(严寒)(2②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东南季风(高气压)3.热带季风环流:——以南亚为例[活动]p38三、气压拎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案例1]1.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①原产:赤道的南北两侧②成因: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③特点:终年高温多雨(年均温26℃以上,年降水量2000mm以上)2.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①原产: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②成因:常年受西风控制③特点:冬不热夏不冷,气温年变化较小,终年湿润3.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①分布: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②成因:夏季受到副高掌控,冬季受到西风影响③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活动]p39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式】 讲授法、读图法、绘图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马纬度的故事[自主学习一]阅读第一段,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板书]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2)特性:全球性、有规律、长时期的平均状态(3)意义: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影响各地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板书]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假设一: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提问: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生: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自主探究一]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完成P33活动,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结论一:在假设一条件下,全球由于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板书]形成单圈环流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讲解: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因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着。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高带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偏转。
[板书]假设二: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提问: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生: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教师讲解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边画图边讲解)①赤道低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师: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之间,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师: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向北向南流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细风带(第 1 课时)授课方案一、课标解析《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时内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表示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搬动规律。
” “绘制”要修业生运用地理画图等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在理解知识基础上,学会运用图像地理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过程和地理成因,“说出”要修业生能基于图像基础进步行思想活动,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搬动规律。
二、教材解析《气压带细风带》内容可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要点介绍三圈环流平和压带、风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为后续学习和商议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平和候的影响打下基础,并对理解后边洋流的形成、分布有重视要的意义。
因此本课时内容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重视点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学情解析在本节课从前,学生已经基本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大气运动的各种“力”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季风、海陆风等相关知识经验,可以解析一些简单环流模型和现象。
但必修 1 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而在必修 1 中“气压带细风带”自己亦拥有必然的难度,加之学生画图技术、空间思想能力、图文变换能力等宽泛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依旧较弱,因此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求的掌握三圈环流的空间形态,理解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和分布等知识可能感觉困难。
四、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大气环流的看法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学会制作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型。
(4)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搬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设计两种问题情况(地球均质与不自转,均质与自转),让学生商议由单圈环流至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采用板画(动画)和模型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搬动。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3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核心突破】核心要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归纳总结】1.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气压带、风带分布成因性质影响实例极地高气压带南北极点附近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寒冷干燥极地气候极地东风带高纬度地区由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寒冷干燥极地气候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的动力抬升多锋面、气旋,为多雨带极锋的形成,多气旋雨西风带中纬度地区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回归线附近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炎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信风带低纬度地区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一般较干燥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西亚、北非的沙漠气候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终年受热空气上升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3.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如下图所示:4.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旱季时受信风带控制,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干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湿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方法技巧】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2)有凝结核;(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空气运动方向空气性质及降水状况空气上升湿润、易产生降水空气下沉干燥,不易降水由低纬吹向高纬暖湿,易产生降水由高纬吹向低纬干燥,不易降水由海洋吹向陆地湿润,易产生降水由陆地吹向海洋干燥,不易降水2.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受控气压带与风带大气运动状况降水多少与类型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为主多对流雨为主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为主少、大陆东岸例外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为主少【活动提示】 (P33活动)(1)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三圈环流过渡: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板书: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请思考:(边讲边用课件演示)(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应用巩固: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讲解: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
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
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应用巩固:读图并思考回答:(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B. C. D. 。
承转: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
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
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活动探究:1.请结合P36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2) 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3) 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4) 读图2.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2.请结合P37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课堂总结:教学反馈: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该图为______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其中A为________(气压名称),B为_____(高或低)气压。
⑵此季节,__________气压带被_________切断。
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B.图中A实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C.图中B的位置处于一年中较偏北的位置上D.此时南亚吹西南季风,东亚地区高温多雨⑷大约半年后,A所在大陆上形成_____(气压名称),该气压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气压带。
在该气压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吹________(气流性质)的__________风(风向)。
⑸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初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 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 大气环流的形成:第一步(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提问)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板书)三圈环流1.成因2.高、中、低纬环流圈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