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案例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能运用地理原理进行解读的能力3.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能敏锐的捕捉到现实世界中与地理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学情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已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后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但自然景观的差异往往是宏观角度上的,学生很难亲眼看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因此为使学生理解和对比景观的差异,特搜集了众多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重点难点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降水的影响2.学会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解读,掌握其成因,特点3.给出自然景观图,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其形成的影响没有风……船上的马匹会因缺乏饲料和淡水而死亡……疑惑3:马纬度气候成因一位横穿北纬10°驴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植被茂密,沟谷狭窄,蚊虫肆虐,降水量大,对游玩造成极大影响......索马里半岛,所见之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最常见的动物是骆驼,天气炎热干燥......疑惑4:沿北纬10°,非洲东西两岸气候差异明显的原因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看学习目标,关注红色字体标注的关键词。

了解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课前必备知识迅速回顾【课前必备知识】,掌握记忆(2分钟)温故而知新自主探究1.完成【自主探究】的三个题目,注意在材料里标注关键词,答题的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规范化(5分钟)2.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学生先批分后改正,做好整理(3分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案例一分析一、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疑惑1: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为何多于北部?一位导游在介绍纳瓦里诺岛时说道: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随季节作周期性南北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教材依次介绍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季风环流。

该目知识均为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教材首先说明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并利用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表示了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出现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实际的气压带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教材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说明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北半球表现的尤为突出,形成了冬夏季节交替控制北半球的几个气压中心。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情分析对于气候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尤其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首先对课本的每一句内容要理解,然后结合视频资料进行形象的展示。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0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七月,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高压。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反思模板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精选篇1)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

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

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

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

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

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

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

再看地图就明白了。

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

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

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

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四课时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记住高低压中心名称。

3、通过图示分析季风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

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

在海陆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分析后,对季风环流的知识讲解做铺垫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学情分析该节内容是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综合应用,由于对简单的大气环流有初步认识所以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最终形成能理解,但是形成过程太复杂,学生有困难。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转化学生也会困惑。

西南季风成因也会是难点,所以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原理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1.运用观察、对比、讨论方法,理解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的七气压带、六个风带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 运用视频图观察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

3. 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 观察图像“亚洲季风”图,对比分析分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难点: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西南季风成因。

六、设计思路因为大气环流是个复杂过程,所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就是让地球理想化,假设三个条件,然后一步步向现实靠拢,充分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能力。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案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案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案教学主题: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2. 掌握海陆分布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3. 了解海陆分布与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可视化展示全球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

2. 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分别解释海陆分布与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关系。

教学工具:PPT、视频、地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用视频展示全球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或将此信息用地图方式展现给学生。

2. 鼓励学生针对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探究(20分钟)1.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演示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师可以采用电子地图或手绘地图的形式,让学生看到不同的陆地和海洋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和风。

2. 学生分组研究并讨论北半球和南半球海陆分布的不同之处,以及其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教师及时提供指导和鼓励,用问题引导学生,推动课堂探究。

三、讲解(10分钟)1. 教师简单讲解海陆分布与季风气候的关系,季风气候的形成条件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2. 教师简单介绍地中海气候的形成条件及其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国家的表现。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地图,并标注出影响形成的海陆分布。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析一些国家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类型,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回答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掌握程度。

2. 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做简单回顾总结,并强调必须理解海陆分布是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六、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完成练习题。

2. 教师让学生自行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后思考:教师应鼓励更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小组研究或小组展示,以促进学生的自主、自我组织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细节的转化,将课堂的经验引导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生已经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有所了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不同的广度与深度进行引导,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掌握上,本课时内容较难理解,应从热力环流入手进行分析教授。

在学生学习心理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抽象知识兴趣不大,因此,本课时内容在讲授时要对相关知识适当拓展补充,来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

本课时内容偏向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运用比较、分类、多角度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和方法指导,从教学的实践效果看比较成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再辅以教师的引导(包括补充文字材料、图片、地图、视频等),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探究、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课讲述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主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总结进行分析。

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注重三维目标的完成。

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设置情境和创设问题,完成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活动。

能适当控制学生的讨论和发言部分,并引导学生的发言围绕核心,避免泛泛而谈,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整节课用问题式、讲述式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引领学生学习,使学生整个思维活跃而又逻辑性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对教材前后的分析到位,学案设计合理,与课堂同步。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生交流探究环节可以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体系的梳理尽量由学生课上自主完成,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2.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2.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激发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家乡气候调查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对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进行调查,记录气压、风向等数据。
-分析家乡气候与海陆分布的关系,撰写调查报告,分享调查成果。
-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注重质量,强调实践性和探究性。
-撰写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问题背景、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和科研素养。
4.案例分析与讨论
-收集有关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具体案例,如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等。
-分析案例,讨论海陆分布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
-安排实验活动,如模拟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引导学生参与户外观察,记录和分析当地的气候现象,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气候问题,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通过小组汇报、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需深入理解海陆分布如何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位置和强度。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海陆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关系的动态思维模式。
2.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与应用
-学生需要掌握使用GIS软件分析海陆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关系的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挥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教学反思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教学反思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教学反思《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这节内容是必修一第二单元大气圈中的一个难点,该节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海陆热力差异,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亚洲季风的成因和特征,学习重点是亚洲季风,学习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也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季风的形成,因此我没有花很多时间去讲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解释清楚原因后就开始引入季风,重点和同学们探讨季风的成因和特征。

从本课的设计来看,我突出的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运用问题式教学,依托构建主义理论,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为妥当。

1.引入接地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世界气候图中,我展示了两张风景图片,分别是北纬30°附近的两个区域—仪征和阿尔及利亚,仪征位于亚洲东部,图片中的仪征柳绿水清,而阿尔及利亚位于亚欧非大陆西岸,图片中沙漠无边,两张照片一对比,大家都能看出两者的区别,而因为仪征是我们的家乡,学生则格外地感兴趣,借由两地风景的比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同学们感受地理的生活气息,学习地理能够解答生活中的现象,这也与地理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2.很好地契合新课标,大刀阔斧删减非重点,让学生学习更加有目的。

今年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二年,大家对于教材的把握还很模糊,因而更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结合新课标的解读以及向老教师们请教,在处理这节内容时我不再讲解各个海陆气压中心的名称,只选择性地介绍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蒙古高亚,因为这个高亚中心与我国天气密切相关,尤其是冬季的寒潮就是来自该气压中心,这样学生就不需要去记忆繁琐的气压中心名称,学期更加有目的性。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在实际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定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模型的制作过程;(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讨论,使学生加深对三圈环流的认识;(3)通过模型制作,体会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立体模型的过程与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不断设定条件,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2)通过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3)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发明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难点:三圈环流的三维空间形态【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讨论法、探究法、模型制作法【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完的模型样品2、学具准备:泡沫球、铁丝、三通(泡沫球和铁丝在课前进行初步加工)【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C、大气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向是怎样的?2、讲授新课过渡:老师在屏幕上展示航海中的“信风”、“马纬度”“咆哮的西风带”等故事,引出大气环流概念及其作用。

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大气环流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以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在推导过程中,通过亲自制作模型,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1)单圈环流的形成(地球理想状态——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地表均一)探究讨论:A、地球上最热和最冷的区域分别是哪里?B、最热区域和最冷区域的气流是如何垂直运动的?C、赤道-极地之间的高空大气和近地面大气的水平流向是怎样的?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小组合作制作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模型。

图1 大气单圈环流模型俯视图和正视图讨论:单圈环流能持续吗?教师引导:在屏幕上展示北半球高空水平气流流向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风向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变化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
回顾上一节课程知识——气压带和风带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回顾知识并在学案中绘制图1、图2、图3.
讲解并引导学生完成学案内容
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内容的起点,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了解真实地球与模拟状况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前提假设了地表均一的条件,了解真实地球表面的差异性
完成思考5
通过图片讲解
回顾气压带对风带影响的知识点;并应用所学风向判读知识,判读1月季风区的盛行风的风向及其成因。
并掌握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季风特征及成因。
应用
通过练习,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完成练习
讲解练习
应用知识
回顾
提醒学生完成知识检验
检验知识
讲解
检验知识
掌握在7月,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受到的影响
7月全球盛行风发生的变化
完成思考3
通过图片讲解
回顾气压带对风带影响的知识点;并应用所学风向判读知识,判读7月季风区的盛行风的风向及其成因
1月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在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完成思考4
通过图片讲解
掌握在1月,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受到的影响
7月全球盛行风发生的变化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产生的影响
2.掌握东亚、南亚及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环流的不同成因
教学重点:
东亚、南亚、澳大利亚季风环流的现象及成因
教学难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曾玲
【期刊名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2()22
【摘要】一、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洋流等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很感兴趣。

学生已学习过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基础性知识。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曾玲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学设计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学设计(湘教版)
3.高效课堂之难点突破——“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4.地理课堂的“活动”驱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教学设计(人教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陆分布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学设计

海陆分布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4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教材: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材内容及教学思路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结合教材图2-2-13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月)和图2-2-14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7月)说明世界的气压带并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归纳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特点。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季风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典型分布区。

然后又以图2-2-15亚洲季风和活动归纳对比了不同地区季风的差异。

教学目标1.借助物理知识,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

亚洲季风的成因特征,3.培养学生应图表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检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

(两名学生到黑板板图,其他同学默写到答题纸上)根据学生情况点评,【导入】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主干知识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的影响: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温度高,往往形成低气压。

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温度低,往往形成高气压2、全球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原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南半球气压基本成带状分布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教师活动】板图世界轮廓图(2幅)60°N30°N0°30°S【教师活动】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和风带位置偏?,板画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

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气压低?,亚欧大陆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即阿留神低压。

板图画出亚洲高压和阿留神低压中心。

引导学生在课本图中找出【教师活动】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和风带位置偏?,板画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位置。

课时20583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时20583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2.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

当考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最大的体现是在形成季风气候,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应用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描述季风气候的特点;3.根据季风气候特点,会分析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因为教材的这一节的文字较少,如果只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联系起来。

本节课主要结合了课本上的活动及地图,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图的分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

通过教材的图文结合,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最后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后的思考题,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教学思路】通过学生讲解三圈环流的制作,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在考虑了海陆分布差异后,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会有怎样的变化?首先通过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季风之美。

然后分三个部分学习这部分内容: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对我国的影响,通过这三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其带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读“东亚季风”图,分析季风的形成。

3.运用气压带风带性质判断气候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读世界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

2.利用地理图标叠加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是表示气候特征的方法,读这种图的方法和步骤也需要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师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在我们假设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均匀,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复杂的多。

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板书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气压高低变化指导学生完成53页的活动题,读图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分析图中a图中大陆气温、气压,空气柱内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让学生自己得出“会在副极地大陆上形成高压”空气的垂直下沉的结论。

分析b图得出“会在副热带大陆上形成低压”空气的垂直上升的结论。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课本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生答:略。

板书 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生答:略。

【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

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

板书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欧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

我们来阅读52页“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板书 4.季风环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

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教师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

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思考】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你在东部季风区的话,你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吗?(过渡)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是在前面学习了在假设地表性质均匀的情况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几节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在讲解的时候需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而且本节也比较抽象,对于一部分的学生难以快速接受,不仅要耐心教授,而且要结合图文,使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接受,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教材上的活动及地图,让学生相互讨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因为教材的这一节的文字较少,如果只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联系起来。

本节课主要结合了课本上的活动及地图,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图的分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

通过教材的图文结合,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最后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后的思考题,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季节移动,还有热力环流等知识,但由于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师生活动和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因在之前简要复习一下本节课需要的简单的知识。

导入也不够新颖,精彩的导入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要注意导入部分的选取。

本节内容是高二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本节课教材在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应该是在在前一节“常见天气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为后面学习气候和洋流奠定基础,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基础巩固】1、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A. 赤道低压B.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C. 西伯利亚高压D. 副极地低气压带2.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因是()A.亚洲的山区最高大B.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D.东亚的海洋最深【能力提升】3.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B气压中心的名称是,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教材上的活动及地图,让学生相互讨论,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因为教材的这一节的文字较少,如果只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联系起来。

本节课主要结合了课本上的活动及地图,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图的分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

通过教材的图文结合,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最后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后的思考题,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季节移动,还有热力环流等知识,但由于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师生活动和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因在之前简要复习一下本节课需要的简单的知识。

导入也不够新颖,精彩的导入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要注意导入部分的选取。

知识与技能:1.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2.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并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利用成因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