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英文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
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动物的心理比较简单、低级,受本能(维持、延续生命和防御)需要所支配,而人在这些心理基础上,又产生精神需要、社会意识、情感、意志等高级的心理现象,并且产生了语言。
所以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本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或形式上分)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的形成又影响心理过程。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那么认识、情感和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为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①认识过程
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
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才能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
②情感过程
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人不仅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应。
③意志过程
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体验现实,而且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
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
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和情感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①个性倾向
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
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②个性特征
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其中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成分。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①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做斗争的意志行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
②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注意心理状态这个概念: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
心理状态犹如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不同,可能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二)意识和无意识(从心理的意识维度上划分)
1、意识
意识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如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
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①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②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成分)构成。
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现象。
2、无意识
无意识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从学科性质上讲,既是自然学科,也是社会学科,因此,它是一门交叉学科。
但就其根本而言,它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根据研究的目的以建立系统的理论还是实际应用划分)。
理论心理学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旨在研究心理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应用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
四、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教师天天都在与不同的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但真正理解和解释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并不容易。
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综观现代教学改革的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的。
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才有可能在教改实践中开展心理学研究,推动心理学科的发展。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教师应当学习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向学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和自育的过程,心理学知识对于自我教育也很重要。
它有助于教师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改进学习方法,合理进行脑力劳动;认识品质优缺点,自觉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客观唯心主义: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从进化论看,只有在动物产生神经结构后才有心理活动。
随着脑结构产生及复杂化程度不同,心理活动亦相应发展和复杂化;从个体发育看,随着脑的发育、复杂,心理活动亦相应发展。
研究证明,各种心理活动都和一定的脑部位相关,如视觉在枕叶,听觉在颞叶后部,记忆在海马、颞叶、额叶,意志、人格在前额叶。
临床观察证明,任一部位脑损伤时除发生生理功能障碍外,也发生心理障碍。
上述可见,各种心理都产生于脑,心理是脑的机能。
1、神经元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3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主要是接收刺激信息并将其向中枢输送;运动神经元主要是将脑和脊髓的信息传递给效应器;联络神经元主要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
2、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
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髓六个部分。
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连接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
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的应答活动。
如眨眼、膝跳和呕吐等。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恒定的联系。
如生下的婴儿就会吃奶,有唾液分泌,这就是食物反射。
此外还有防御反射和性反射等。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即有意识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根据信号刺激的性质,巴甫洛夫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
变”“谈梅生津”“望梅止渴”,是人特有的,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掌握了语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其中,第二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一切反射活动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
兴奋过程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抑制过程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某一部位有时兴奋占优势,有时抑制占优势。
就整个大脑来说,清醒时兴奋占优势、睡眠时抑制占优势。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和抑制在进行活动时有两条基本的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在刺激物作用下,兴奋或抑制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
如当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
只有中等强的皮肤刺激,人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如聚集会神地看书,对周围人走动或其它情况,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负诱导现象;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如小孩临睡前容易很兴奋,出现的“闹觉”现象,这就是正诱导所致。
相互诱导可能是同时的,也可能是相继的。
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性诱导(空间上的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同时性诱导包括同时性负诱导和同时性正诱导。
如在专心致志学习时,大脑皮层某些神经元的兴奋刺激了相邻脑区的抑制,对周围嘈杂声音的感知就降低了,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同时性负诱导。
继时性诱导包括继时性负诱导和继时性正诱导。
继时性的正诱导如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通过一夜就寝的抑制以后,重新收复了亢奋进程,这时的亢奋进程比之产生克制之前的亢奋水平要强,这便是继时性正诱导;而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通过一天的兴奋以后,自己觉得精神倦怠急需睡眠,产生保护性抑止,这便是继时性负诱导;又如我们长期会议过程中对外界新异刺激的关注也是继时性负诱导的现象。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一)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物质第一性的,心理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强调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社会生活条件才是人的心理源泉,是心理内容的决定性组成部分。
从野生儿(狼孩)的研究发现,狼孩虽是人脑,但由于在狼的环境中长大后,其心理活动基本是狼的心理,说明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脑对现实的反映不仅反映当前所看到、听到的事物,也反映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留下的记忆痕迹。
主观性是指同一事物对不同人来说,由于经历不同,信念、认识不同,反映也不同。
能动性指对事物不是全都反映而是有选择地进行的反映。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人的心理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由具体的个体在头脑中进行的。
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也不同。
如班中学生都听同样的老师讲授同一门课,但学生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却各不相同。
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如美术工作者对形象的结构、色彩的分析,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都可能比其他人更加准确、精细。
所以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是能动地反应客观现实,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还会通过脑的分析综合,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这些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现在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①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
②现代心理学的试验方法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在心理学史上,把这一事件看作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或“心理学之父”)。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奠基人是冯特。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
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
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
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由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心理学
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有两个特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观点:①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②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研究。
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7、现代认知心理学
以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把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