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合集下载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

玄奘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影响【摘要】玄奘西行取经17载,归国后毕其生于佛经翻译,其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践行的翻译观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本文通过剖析其翻译观,联系当今实际翻译思想,对其作现代意义的诠释。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翻译观1.引言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28岁时,抱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西行17载,其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的二十年中,毕生从事佛经翻译,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千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著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和新局面,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古译”,罗什及其后的译经称作“旧译”,而把“新译”的名称给予玄奘。

可见,玄奘践行的翻译观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基础。

对于玄奘的翻译,有人视为“唯一精确直译之文,忠实于印度原文”,也有人视其为“不忠实于原文的意译”(吕澂语,《覆熊十力書七》)。

两种看法均有其客观分析的基础,从玄奘的译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不过,结合两种观点,更能通达玄奘翻译思想之核心——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实为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参见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玄奘所立“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译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剖析玄奘译经的理论主张,结合当今翻译思想,将其置于现代视野下,诠释其理论意义。

2.理论主张的历史背景及其渊源玄奘是伟大的翻译实践家,汉语功底深厚,西行17载,又造就了高超的梵语水平,精通语言又深通佛理,译文似天成之作,登峰至极,“览文如己,转音犹响”(《大唐西域记》)。

玄奘

玄奘

唐玄奘西天取经,西天为何方? 取何经?
• 目的地:印度:Fra bibliotek天竺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 恒河
玄奘著书称“印度”
• 取经:
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佛经的翻译有误,所 以要到天竺,以问惑辨疑。
出行路线
• 出行的基本路线: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 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 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 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 (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 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 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 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 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 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 瓦城),进入印度。
• 这些都体现了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 作业: •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 《苏武牧羊》 •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 中文名: 玄奘 • 国籍: 大唐 • 民族: 汉族 • 职业: 僧人,翻译家, 旅行家 • 信仰: 佛教 • 主要成就: 汉传佛教史上 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 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 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 取经,时年玄奘二十八岁。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 路关隘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经过甘肃、新疆、 翻越天山、帕米尔高原、途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 玄奘载满名震印度的声誉回到长安,夹道相迎的有数十万人之多。玄 奘的西行求法,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长达五万里,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 的交流,并为佛教在中土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家,开辟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同时 他还积极讲经弘法,热心佛教教育,门下人才辈出。玄奘的译经传教,使 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投到玄奘门下, 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他被称为“中 国佛学界第一人”,实在当之无愧!玄奘不愧为沟通中印文化的导师。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浅析玄奘的翻译观及其佛经翻译

始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 ” ( 许钧 , 2 0 1 4 : 1 5 0 ) 在 玄 奘 的佛 经 翻 译 中 , 确 实 受 到 了 当权 者 意 识 形 态 的 影 响。 我们 可 以从 玄奘 在 佛 经 翻译 的 十 一 个 译 场 司 职 中 发 现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职位 , 那就 是监 护 大 使 。之 所 以会 有帝 王派 官 员 参 与 译场 翻译 , 正 是 因 为 帝 王 需 要 对 佛 经 整 个 翻 译 流 程 及 翻译 内容 进 行 监 督 和 审 查。 以免 不 利 于 朝廷 的 内容 流 传 到 民众 中。 “ 翻译 作 为 一 种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活动 . 具 有 很 强 的 目的 性 . 这 里 必
佳偶 。” 玄奘 极 为 符 合 对 译 者 语 言 上 的要求 , 他不仅对 中印文字有很 深 的造诣 , 而且对佛教经典内容有 很 清 晰 地理 解 。
3 . 结 语
对 玄奘 的研 究 , 可 以理 解 中 国
用 。在唐朝时期 , 唐朝帝王认为 自 己 是道 教 创 始 人 老 子 的 后 代 , 所 以 在 唐 朝道 教 除武 后 时 期 , 大部分都
是 在佛 教 之 上 的 。 社会 对 佛 教 的需 求 ,迫使 帝王重 新重视 佛教的地 位 。也 正 因 为社 会 对 佛 教 的 需 求 , 也促使佛经翻译的兴盛和发展 。
力有严格要求 。 能否驾驭两种语言 是对译者能力 的重要衡量 。 余光 中 ( 2 0 0 2 ) 对这种能力或才能作过富有 感 染力的表述 : “ 大 翻译 家 都 是 高 明的‘ 文 字 的媒 婆 ’ 。 他 得 具 有 一 种 能力 , 将 两 种 并 非 一 见 钟 情 甚 至 是 冤 家 的文 字 , 配 成 情 投 意 合 的 一 对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论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

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以信仰为基础,以语
言为媒介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佛经至今仍
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始终以信仰为基础,
以语言为媒介,遵循着一系列原则。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一、以信仰为基础。

玄奘深信佛教精神,因此在翻译佛经时,总
是以佛教文化为基本准则。

他常说:“翻译佛经,声音必须清澈,以
表明其内涵不乱。


二、以语言为媒介。

玄奘十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他经常认真学
习当地的方言和语言,使译文的语言表达更为准确、完整。

如在某一
场合,他曾经说过:“要翻译好佛经,一定要精通当地的语言。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

玄奘在翻译佛经中,不仅注重准确性
和信仰深度,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

他在翻译中常常把印度佛
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尤其是在释经的部分,更是将佛教思
想与中华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

玄奘的佛经翻译原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指导作用。

他意识
到信仰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以信仰为基础,保证了译文的语言精确性;同时又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使译文的思想深度得到提升。

这些
原则无疑可以为现代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尤其是信仰的力量,为我们在翻译中遇到难题时提供了解决的方向和动力。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古代,语言和文字的不同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范围。

然而,一些突出的人物通过翻译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

其中玄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家,他们在古代翻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玄奘的生平玄奘是一个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人物。

他的原名叫陈玄靓,生于6世纪中国陕西省渭南市。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了一个僧人。

他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的精神,那么必须熟悉原始的佛经,他因此努力学习梵文,希望了解原汁原味的佛教经典。

然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人可以为他翻译佛经,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于是他决定亲自动身前往印度寻找这些古老的经典。

公元629年,玄奘离开了家乡,踏上了长达17年的求经之旅。

他来到印度,不断寻找佛教经典,并将这些经典翻译为汉语。

他在印度学习了梵文,也学习了佛教的其他方面,并结交了很多来自印度、伊朗、中亚等地的学者。

公元645年,玄奘抵达中国的西安,带回了华严经等三百多万字的佛教经典,他的学问和勇气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

他后来还创办了大雁塔,将出版物和图书投入其中,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基矗。

二、玄奘的意义玄奘的旅程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他的旅程通过翻译佛教经典,将印度佛教文化引入中国,起到了连接这两个文化圈之间的桥梁作用。

他的译文使得中国人能够领悟佛教的精神,并将佛教文化融入到了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体系学中,也促进了汉传佛教学说的发展;其次,玄奘的成就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扩大了影响力。

他的翻译让印度书面语言的最纯粹的东西被传到了中国——这也是让中国的学者有机会了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内容,为中国的文化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最后,作为一位求经远行者,玄奘还拓展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经历了长年的行走,跨足了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所以他的经历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了世界的整体认知。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朝大唐西域高僧,俗名陈玄奘,又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传教士之一。

他主要的事迹包括:
一、西行取经
玄奘年轻时热爱佛教,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佛法真谛,于是他向西天取经。

他历经千辛万苦,穿越沙漠、草原,越过高山大川,终于到达了印度,拜访了当时佛教的权威人物,学习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教义。

二、翻译佛经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法期间,翻译了多部佛经,如《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等。

他不仅亲自翻译,还组织了一批翻译团队,共翻译了75部佛经,使佛教更好地传播到中国。

三、传播佛教
玄奘回到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多座佛寺,广泛传播佛教教义,介绍印度佛教文化,对唐朝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育事业
除了传播佛教,玄奘还非常注重教育事业。

他在长安创办了大慈恩寺,开设了佛学讲座,为后人培养了众多佛教学者和传教士。

他还创办了一所学堂,普及经史子集等知识,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发展。

总之,玄奘是一位杰出的佛教传教士和文化使者,他的事迹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玄奘是我国最伟大的佛家翻译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西行取经和他的翻译事业。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玄奘是唐朝有名的高僧,他在佛经上翻译的功绩让他成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的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这样高的评价,是对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事业的肯定。

由于佛教思想上的种种分歧,在贞观元年,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

在贞观二年,玄奘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他在途中经过了凉州、玉门关、五烽等地,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伊吾。

在高昌国,玄奘受到了当地国王的礼遇。

过了高昌国治国,玄奘继续一路西行,先后经过了屈支、碎叶城、赤建国、葱岭等地,玄奘停留在加湿弥罗国。

在那里,玄奘学习了许多梵文经典,之后他又在附近游历了四国,并且分别学习了当地的佛法知识。

在玄奘31岁那年,他终于进入了印度。

在印度他不仅仅是学习佛教经论,还寻访了那里的佛教遗迹,更是先后游历附近的数十个国家。

在印度之后,玄奘再一次启程,西行到了萨罗国、达罗毗茶国、钵伐多国等地。

直到公元643,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超过600部的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取经时总共游历了110个国家,他的经历和际遇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玄奘西行时间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在这62年的时间里,他将一生都倾注在佛教上。

在13岁时,当时还是在隋朝,他受到了隋朝大理寺卿的赏识,在东都的净土寺出家,从此以后他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研究佛经上去。

在公元622年,他受戒,拜访名僧,开始讲经说法。

在之后四五年的时间里,他得到了众多高僧的指点,在这些人的基础上,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名气逐渐开始在蜀中等地传播。

并且意识到唐朝的佛学有很大的隐患存在。

在公元626年,由于天竺僧人的佛学知识的散播,玄奘首次有了西行的想法。

在贞观二年的时候,29岁的玄奘正式踏上了西行的路途。

此去之后,直到公元645年,他才重回长安,期间历经了将近19年的时间。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统一诸说不一的矛盾。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到达瓜州。

在瓜州,通过胡人向导,得谒敦煌太守,并从他那里得悉伊吾(今哈密)通往西域的捷径。

从此改变了原来取道兰州出玉门关的打算,决定从瓜州出发,入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过焉耆、龟兹,再西行翻越葱岭,赴印度取经。

生平事迹如下:(一)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由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他决心已定,“乃私往西域”。

这一去,就是17年。

(二)潜心译经: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感到十分赞赏,接见并劝慰他:“闻师言,大乘佛法,诸国此土均有传授,师何独舍近求远,更临荒野?”玄奘答道:“大乘教法甚转衰毁,兼赍此经为欲镇护国家,令其国界永无灾患。

”唐太宗觉得有理,对玄奘愈加敬重。

玄奘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公元646年),就在慈恩寺开始译经工作。

(三)创立慈恩寺:公元648年五月,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30位君王在于阗总督霍迦·索俱摩的陪同下,同玄奘相见。

于阗国王及诸位君王向玄奘致以崇高的敬意,远近的僧尼和当地名士向玄奘献上鲜花、水果,表达他们对这位大唐高僧的敬仰。

随后,于阗等地的30多位君王敦促玄奘在当地建寺造塔。

(四)晚年生活:公元651年四月,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造塔落成,取名“慈恩寺塔”。

这座塔用砖砌成,初建时五层,后加盖至九层。

塔平面为方形,略显锥形,其顶旧损后不复见。

今高约60米,占地81亩。

此后不久,玄奘在慈恩寺专心致力于译经、讲经活动。

唐僧档案演讲稿

唐僧档案演讲稿

唐僧档案演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演讲者,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唐僧。

唐僧,原名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学者和翻译家。

他出生于公元602年,是隋朝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母的疼爱。

后来,他拜了名僧鸠摩罗什为师,开始了他的佛学修行之路。

唐僧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

他年轻时就立下誓言,要去西天取经,弘扬佛法。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踏上了这段充满艰辛和险阻的旅程。

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历时十四年,终于取得真经,回到了长安。

他所取得的《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古代对印度佛教、印度社会、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最早最真实的记载,对中印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唐僧的一生,不仅是对佛法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

他在佛学上的造诣深厚,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在翻译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为中国佛教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论著,使中国佛教得以蓬勃发展。

唐僧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形象被历代文人墨客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他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舞台,被改编成了各种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

他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他的追求和奉献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在今天,我们也需要像唐僧一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有唐僧般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同时,我们也需要像唐僧一样,追求真理,追求博大精深的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最后,让我们共同学习唐僧的精神,努力奋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中国翻译的贡献

玄奘对我国翻译的历史贡献江玉菡2008级2班20080510873摘要:玄奘是我国杰出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佛经,是“新译”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影响Abstract:Xuanzang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or. He translated a number of Scriptures, and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new translation”. His famous theory of “The Five Kinds of Terms Not Translated”and his standard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Key words: Xuanzang,Buddhist sutra,translation,influence引言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往返17年,行程5万里,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回国后组织译经,译出经纶75部,1335卷,且译经质量,前所未有,所译之经被称为“新译”。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我国佛经汉译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而时至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而唐代的翻译事业之所以这么繁荣,又要归功于这位“新译”的创人玄奘。

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

中国神话人物及佛教神话人物之唐玄奘

中国神话人物及佛教神话人物之唐玄奘

一岁,意欲东返。

戒日王于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

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

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

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

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

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

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师所赍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师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

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

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玄奘(6张)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

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

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师尝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

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

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寿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

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西游记读后感玄奘法师的背景和功绩

西游记读后感玄奘法师的背景和功绩

西游记读后感玄奘法师的背景和功绩西游记读后感:玄奘法师的背景和功绩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神魔小说之一。

作为该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玄奘法师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角色。

他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为了传播佛法而踏上了千里之行,奋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玄奘法师的背景以及他在西游记中的功绩。

玄奘法师,原名陈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的陕西省渭南市。

他是唐朝时期一位杰出的佛教学者和翻译家。

在他的年轻时候,他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亲自前往印度学习佛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公元629年,玄奘法师开始了他的西天取经之旅。

他离开了长安,穿越了河西走廊,跋涉过漫长的戈壁沙漠,踏入了危险的西域。

这个旅程不仅充满艰辛和危险,而且对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在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被描绘成一个有智慧、勇敢和道德的角色。

他面对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总能靠着他的智慧和慈悲心化解危机,并帮助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

尤其是他与孙悟空的合作,他们之间的互动不仅令人捧腹大笑,更展现出玄奘法师具有超凡智慧和包容力的一面。

玄奘法师的功绩不仅仅在于他的取经之旅,还体现在他的翻译工作上。

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把大量的佛教经文翻译成了汉文,使得中国的佛教界得以从印度的佛教学说中受益。

他的翻译工作不仅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

此外,玄奘法师还在回国后致力于佛教教育的发展。

他在长安建起了大慈恩寺,并为学生们提供佛教教育。

他还成立了著名的《法苑珠林》佛经编校院,致力于整理、校勘和保护传世佛教经书。

总结来说,西游记中的玄奘法师以其智慧、勇敢和慈悲心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他的背景和功绩不仅仅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完整,也是对历史人物的真实描绘和对佛教发展的肯定。

读完这部作品,我们不仅仅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也对玄奘法师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尊敬。

行者玄奘读后感

行者玄奘读后感

行者玄奘读后感以前对玄奘的印象就停留在历史书上那几句干巴巴的描述,什么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之类的。

但是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的大门。

玄奘这个人啊,在书里就像个超级坚定的“铁憨憨”,不过这个“铁憨憨”可是有着大智慧的。

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的时候,那可真是不管不顾了,周围的人都觉得他疯了吧。

当时的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而且一路上山高路远,还有数不清的危险。

可玄奘就像被一种神秘力量驱使着,心里就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取到真经。

这决心就像我想吃到火锅里最后一块毛肚一样坚决,谁都拦不住。

他这一路走得可真是不容易。

有一回在沙漠里,那简直就是“死亡之旅”。

漫天黄沙,没吃没喝的,感觉就像在一个巨大的沙锅里被烤着,而他就是那快要被烤干的小蚂蚁。

但是他就是靠着心中的信念坚持下来了。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在想,我要是在那种情况下,估计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找妈妈了。

而且他遇到的那些人也是千奇百怪。

有好心收留他的,就像沙漠里的一股清泉,让人心里暖乎乎的;也有那些想害他的坏蛋,就像突然冒出来的毒蘑菇,防不胜防。

不过玄奘大师可不会被这些坏蛋打倒,他总是用他的智慧和慈悲去化解危机。

他对那些坏蛋都能保持一颗宽容的心,这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我感觉我得向他学习,毕竟我有时候连同桌不小心踩我一脚都想“报复”回去呢。

他到了印度之后,那学习的劲头简直像开了挂一样。

在那烂陀寺里跟着那些高僧学习,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疯狂吸收知识。

这让我明白了,想要学习好,就得有这种疯狂的劲儿,不能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像我以前那样背单词背了两天就放弃,简直弱爆了。

玄奘取经回来后,他的贡献那可真是太大了。

把那么多的佛经带回来翻译,就像给中国的佛教文化注入了超级强大的能量,而且还让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紧密了。

他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个伟大的文明。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玄奘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了,他更像是一个超级英雄。

大雁塔唐玄奘的故事

大雁塔唐玄奘的故事

大雁塔唐玄奘的故事
唐玄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学者和翻译家。

他生于公元602年,卒于公元664年。

唐玄奘年轻时,立志要到西天取经,学习佛法,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旅程和困难。

唐玄奘旅行到长安,拜见了唐太宗皇帝,请求批准前往西天取经。

皇帝嘱咐他要小心,并派了一支随从队伍保护他的旅程。

唐玄奘从长安启程,经过了艰苦的山水路途,穿过了与纵横交错的戈壁滩和险恶的山峦。

在旅途中,唐玄奘遭遇了许多险境。

他被饿虎追赶,被射箭怪人袭击,还几度受到魔鬼的诱惑。

但是,唐玄奘勇敢而坚定,凭借佛法的信仰和智慧,度过了种种困难,并成功地取得了佛经。

唐玄奘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

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工作。

他的翻译成果被认为是对中国佛教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唐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追寻真理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坚定信仰,勇敢面对困难,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的奋斗精神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名字被铭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敬仰。

读《西天取经》有感范本1份

读《西天取经》有感范本1份

读《西天取经》有感范本1份读《西天取经》有感 1读《西天取经》有感自从《西游记》问世以来,“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西游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虚构的,只是唐僧确有其人,那就是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他架起__友谊的桥梁,在世界文化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称他为仙人“唐僧”。

我看过“西天取经”这篇历史故事后,给我的感受不浅。

玄奘原名陈纬,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从小就很聪明,因为爱好佛经而废寝忘食地研究经典,他为了继续深造,离开亲人,千里迢迢,通过西域,来到印度求经。

途中他经过沙漠地带,千辛万苦,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因疲倦、心慌而失手把一壶水洒在了沙漠里,玄奘当时后悔莫及,但他想到“我自己宣过誓,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

经过长途跋涉一年余,他终于战胜了困难来到了印度。

看到这里,我倍受感动,他的坚强,他的勇敢,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就是缺少了他的这种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有的人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就是放弃或者后退, 所以我们要以他为榜样,以他为楷模,在人生不平坦的道路上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

玄奘在印度的学习,多次受到印度人的赞赏和仰慕,印度的佛教界公认玄奘是佛学的最高权威,名扬印度全境。

玄奘先后旅行了十八年,历经一百二十余国,最后回到了自己想念的祖国。

回国后,他把他的经历和心血全部都放在了祖国的`文化史上,为中国文化事业打下了基础。

他写作了《大唐西域记》等经典,还为印度翻译了不少的文章,为__友谊架起了桥梁。

可想,他的人生活得多么有意义呀!他的价值众所周知。

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虽说现在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我的人生还很漫长,但我决心要以玄奘为榜样,好好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汲取他的精华,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一个人没有志向,只会糊里糊涂的过一生,这样的一生是没有价值的。

唐僧简介200字左右

唐僧简介200字左右

唐僧简介200字左右
唐僧,全名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之一。

他生于公
元602年,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唐僧是唐朝时期的人物,
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翻译家,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唐僧的一生以求取真经为目标,他决心前往印度,寻找佛经带
回中国。

他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与三个徒弟——孙悟空、猪
八戒和沙僧一起,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艰难旅程。

在取经途中,唐僧面临了各种困难和考验,包括妖魔鬼怪的阻挠、自然灾害的困扰等。

但他始终坚持正道,忍辱负重,以慈悲心
和智慧化解了许多危机,帮助了无数众生。

唐僧的品德高尚,他对待众生充满慈悲与善良,对待徒弟宽容
而严格。

他的学识渊博,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他也是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尊敬。

总的来说,唐僧是一位勇敢、智慧、慈悲的佛教高僧,他的一
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对中国佛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奘简介

玄奘简介

玄奘简介篇一:玄奘简介玄奘,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

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将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水平的学说带回了中国,创立了宗派。

他对中亚的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宗派代表了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学说。

而佛教的学说是一种非常精微的分析,说明非常精神的道理,但中国人比较讲究综合,所以他在中国确实没有能够像禅宗,净土宗这样的传播状况。

但在在玄奘圆寂以后的一千三百年之后,当中华民族走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西方民族侵犯的时候,似乎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法相唯识宗,曾经在辛亥革命以前出巨大的影响力。

从这样的一个学说里边,引发出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这样烈士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

玄奘对印度的佛学也有很多的贡献.这么说是有根据的,玄奘长时间留学印度,在印度广泛游历,他接触的都是当时佛教世界最具声望的学者,他掌握的是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佛学理论。

印度的很多印度佛教学说,甚至包括某些非佛教的学说,在印度本土已经失传。

我们知道印度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佛教国家,在印度几乎没有佛教的踪迹,而靠着玄奘的翻译工作,才得以在人类知识宝库中保存至今。

当然很可惜的是,他有好几种用梵文写成的学说都没能留存下来。

玄奘法师对印度的贡献我们就可以看得更加的直接。

玄奘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贡献。

翻译技巧的高超、数量巨大,可以说全面超越了在他以前的译经大师,后来者难以匹敌,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他的佛学翻译史、世界翻译史上的地位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玄奘是世界佛经翻译史上的新译旧译的分水岭。

从翻译理论上看,玄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而这些理论实际上在今天潜移默化或影响着我们的翻译工作。

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这五种情况,就不要翻译了。

第一里边有好多非常神秘的含义,非常神圣的含义,当我们没有把握把它完整的意思用汉语转达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去翻译了.第二个叫“含多义不翻”。

大唐玄奘僧人玄奘简历

大唐玄奘僧人玄奘简历

大唐玄奘僧人玄奘简历
玄奘..
玄奘(602 年-- 664 年):唐代著名高僧。

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俗..姓陈,名祎。

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13 岁出家,遍读佛典。

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

贞观元年时,他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历时19 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

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 粒、佛像7 尊、经论657 部。

其后,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 部、1355 卷。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 个国家及传闻的28 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
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这些佛教经典的学习,他不但耳听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过一次就能记在心,并且还能深入钻研,领会到大家所见不到的道理。

当时长安有常、辩两大德,号为佛学权威,声驰海外,从学如云,都对他特加称赏,赞为佛门“千里驹”。

玄奘法师在国内遍向佛学名家学习,已精通了不少重要的经典。

但他觉得这些人各擅宗派,义旨有殊,考验经典,亦不尽同。

使他意识到过去翻译上,词不达意处一定很多。

他认为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要解决这些疑问,求得正确理解,不到印度研究,便难达到目的。

这年秋天,陕甘一带发生霜灾,灾民四出逃荒,他就乘机夹在灾民群里向西出发,决定由现在的甘肃,经新疆至印度求学。

他由秦州(天水县)过兰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凉州(武威县)。

在这里他曾接受邀请,讲经月余,西域各国的商人来参加听讲的很多。

商人归国后多向国王称赞,所以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在西域早已到处流传了。

玄奘法师进入北印度后,到处观礼圣迹,学习经典。

曾在迦湿弥罗国,跟七十余岁的著名的法称法师学《俱会论》《正理论》(都是小乘重要著作)及《因明》(印度的逻辑学)《声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学)。

那里延续着重视学术的传统,有96万字的佛教经典论文刻在赤铜上保存下来,玄奘法师为学这些经论,在那里停留了两年。

中印度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佛教学术最盛,玄奘法师在这里前后游历了三十余国、停留时间也最长。

中印度的恒河两岸,有个摩揭提国,原为古代佛教有名的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

还有弥勒、迦叶波等许多菩萨的遗迹。

那里有个那烂陀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

内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经常住有一万左右的人。

主持人是个年已一百多岁的戒贤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为众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称他为“正法藏”。

寺内学者听说玄奘法师求法而来,极为感动,当即派人迎入,引见戒贤法师。

那烂陀寺内讲座每天有百余所,学习风气浓厚。

国王为了表示钦重,拨出百余城邑负担供养,学人得无忧衣食,安心向学。

玄奘法师先到南部游学了一个时期,然后回寺。

听戒贤法师谈《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及《对法》(即《俱舍论》)各一遍。

并随时提出对其他经典的疑问,请为解释。

同时他也学习婆罗门书及印度各派学说。

在此一共钻研五年,结果都能洞达词意。

但是,玄奘法师并不以此为止,五年以后又向南行,到处寻师;他在伊烂等国,从但他揭多和羼底僧诃二大德学《毗婆沙》《顺正理》
等论一年。

在南萨罗国跟一个婆罗门读《集量论》(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代表作)月余。

在驮那羯磔迦国,跟苏部底,苏利耶学小乘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

并游了南印度许多国家,才重回那烂陀寺。

当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又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罗的,学问很好,乃又从学两月,咨询所疑。

又特赴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唯识决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以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问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烂陀寺。

玄奘法师久游思归,寺内诸大德苦留不许,经向戒贤法师说明归国译经,宏扬佛学的志愿后,得到戒贤法师允许。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经过长途跋涉,回到长安。

从他出发到归来,已整整十八年了。

带回来的东西计有:如来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银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经典,共计520夹657部。

由二十匹马驮来。

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将要用兵辽东,他赶到洛阳相见,太宗亲自出迎,赐坐畅谈,殷勤慰劳。

并一再劝他还俗做官,他都坚决地拒绝,表示决心从事翻译事业。

玄奘法师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义。

回来后,除奉命口述,由辩机笔录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本书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详细叙述西域和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等,便摆脱了一切俗务,专心于翻译事业。

他先后住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从事翻译工作。

唐朝为提倡这件大事,曾命各地举荐通达经典的人,做他的助手。

当时被荐译经的大德,有沙门灵涧、道深、道
因等12人;长于文辞的大德,有沙门道宣、慧立等9人;长于字学的大德有沙门玄应;精通梵语梵文的大德,有沙门玄谟。

此外还有担任抄写事务等,共计50余人。

后来唐太宗又曾派于志宁、许敬宗、薛元超等润色译文,范义硕、郭瑜、高若思等帮助翻译,由玄奘法师主持这一个规模宏大的翻译机构。

玄奘法师在先后十九年间(645~664),一直在努力作翻译的工作,直到死前不久才停止。

共译出菩萨藏经及《瑜伽师地论》等经典75部,计1330卷。

玄奘法师精通梵文和中文,直接从事翻译工作,做事态度又极为认真负责,遂创造了他的翻译事业上空前伟大的成就。

在他以前,中国对于佛经的翻译,最初是“口授”而非“笔授”;后来是“笔授”不附原文,或懂得原文而译得不成熟,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才是中国人对翻译事业真正的开始。

他的翻译态度极为谨严,当翻译《大般若经》时,梵文有二十万颂,文字过于冗长,同事屡请删略,他本有接受之意,后因想到像鸠摩罗什法师那样的除繁去重,总不妥帖,还是一字不遗地把它译出来了。

还有,当时本流行着晦涩难懂的骈文体,他毅然采用了朴素的通俗文体,因此他的翻译,不仅真实传达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影响到唐代文体的改革。

玄奘法师不仅把佛经译成中文,据说还曾把中国老子的著作,部分译成了梵文。

所以他不仅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翻译家,更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介绍到外国去的文学家。

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圆寂于长安的西明寺,享年69岁。

本来最后几年,他因劳苦过甚,身体已很衰弱,但他不肯休息,仍然努力译经,终致积劳不起。

他的一生,恭谨好学,专心学术,不骄不谄,行藏合时,深受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崇敬。

玄奘不仅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家,而且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