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我国对外开放各个阶段的经典历史事件,如深圳特区的设立、加入世贸组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2.结合时事政治,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面临的挑战,如“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摩擦等。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对外开放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如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普通民众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授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历程和主要特点,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政策、加入世贸组织等。
2.深入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吸引外资、促进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等。
3.阐述对外开放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影响,如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
4.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对外开放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如“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辩论,如对外开放是否应该放弃本国利益、如何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如“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等。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过程,如“为什么我国要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特区?”、“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如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观点,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等。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洋……
塔城
满洲里
黑河 哈尔滨
伊宁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沈阳 秦皇岛 大连
银川
天津
石家庄
烟台
西宁
太原
青岛 济南
兰州
连云港
西安
郑州
武汉合肥
南京南通
芜湖
拉萨
上海
成都 重庆
浦东 岳阳 九江 杭州 宁波
温州
“带龙动“战龙略”尾: ”以 ―上―海西瑞丽为北“西昆龙南明 头的”发贵,展阳 南长。宁 江长珠沙为海广州“深南昌圳龙汕厦头福身门州 ”,
⑴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
优惠和方便。
一、伟大的对历外开史放转格折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979年7月,中央在深圳、珠海创办“出口特区”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的深圳、珠海、 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1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 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3.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
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知识密集; 作用: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 重要场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沿江开放的龙头
1990年4月,上海正式宣布开发和开放浦东。中立 挥手者为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同志。
对一外、开伟放大政的策历的史国转内折背景:
1、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对外开放 3.“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党的工 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3.学习兴趣:学生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兴趣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方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以提高学习效果。
(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案例,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
(2)比较法:比较不同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渐进性;
(3)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体包括: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课堂分享: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具体包括:
4.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反思日记:
-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面临了哪些挑战?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认为应该如何增强自身素质,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贡献力量?
5.阅读拓展性资料,了解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最新政策和举措,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意义等。
3.教师强调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的背景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 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 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城市(1984、14个)
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
厦门
1988
珠海 海
1980
深圳
汕 头
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84年, 14个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 开辟(85年后,4个)
前提不同:旧中国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下被迫开放,中国主权得 不到尊重;新中国是在平等互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 坚持国家主权前提下进行的开放。 性质不同:旧中国开放适应了外国殖民主义的需要;当今开放 目的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结果不同:旧中国开放有利于外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 业的发展,当前的开放则有利于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
阅读教材,
想一想:
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 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满洲里
塔城 伊宁
黑河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拉萨
呼和浩特 秦皇岛
天津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海开放区
黄浦江东侧。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 地理位置:
江口以西的一块三 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
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 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 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本文将从经济、贸易、投资、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贸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已经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了稳定的贸易关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自贸区建设等政策的推进,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提升,进出口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贸易体系。

2.2 跨国合作中国积极推动跨国企业在华设立公司及分支机构,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海外投资,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

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2.3 双向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进入海外市场,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同时,中国也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3. 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文化交流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开展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增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文化走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3.2 教育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越来越频繁,包括学生交流、学术合作、师资培训等方面。

这种教育合作促进了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教育资源。

3.3 国际影响力中国提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欢迎,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4. 政策与机制为了促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包括但不限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外商投资法的实施•放宽对外投资限制•简化贸易手续和流程•加强法律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实施,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引言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的初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沿海地区为主,实行了一系列经济特区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2.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呈现爆发式增长。

从1978年到现在的四十年间,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从20多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6万亿美元。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商品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中国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3. 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经济逐步从对外贸易导向型转变为内外贸并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中国积极吸引外资,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政治方面1. 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通过参与国际组织,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自身利益和世界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2. 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事务,推动地区的稳定与合作。

3.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务实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这一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文化方面1. 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

中国的中文学习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2. 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电影、音乐、动漫、出版等领域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3. 旅游业的繁荣中国的旅游业也在对外开放中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观光,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繁荣。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攻略之历史考点一遍过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攻略之历史考点一遍过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原因(1)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3)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形势相对有利.(4)“文革”的破坏导致经济崩溃,“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2.经济特区的创办(1)设立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

②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新疆喀什为经济特区。

(2)特点①在国内划出一定地区,一般选择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

②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为外商提供方便、安全的投资环境。

③特区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3)作用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①概况1984年,设立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②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4.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概况:1985~1992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

(2)作用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5.经济技术开发区(1)概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人才、技术、知识密集。

(3)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4)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6.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目的①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地区经济发展。

(2)优势①经济和文化基础。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素材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素材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重点讲解]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发展的趋势说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1978年和1979年,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致力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促进国内与国际的紧密合作、良好互动,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政策措施、国际合作、投资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政策措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

首先,全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来探索更加开放、便利、高效的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另外,政府还取消了一系列负面清单,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创造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

此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发展,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国际合作中国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倡导多边主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自贸协定谈判,为实现相互开放、共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投资环境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也为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大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简化了企业注册和设立手续,加快了投资项目的审批进程。

此外,中国还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这些举措都为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论通过政策措施的推进、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已经初显成效。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理念,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或组织立场。

高一历史必修2_资料补充: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2_资料补充: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1.原始资料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趋势按照国际通行的归类方法,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600多个,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最多,达130多个。

纵览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其演进的过程大体有几个阶段:自由贸易型阶段、出口加工型阶段、高科技型阶段、综合型阶段。

我国的经济特区大都属于综合型。

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趋势为:首先是数量越来越多,近10年翻了一番;其次是功能越来越复杂,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而且升级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世界经济特区从自由贸易型到出口加工型阶段走过了几百年,从出口加工型到高科技型阶段用了20年,而从高科技型向综合型阶段的发展仅是近10年来的情形;再者,经济特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技术经济交往与合作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现在已高达万亿美元,其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7.7%增至1985年的20%,直至1990年突破33%大关。

──摘自《中国改革》1994.3 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

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

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

厦门还面对台湾。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刘庆旻主编《潮落潮起》下卷,广州出版社1999年版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

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清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清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知识清单一、对外开放的背景1、国际形势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国内需求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我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急需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对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有了更高的需求。

3、政策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为对外开放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对外开放的历程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 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代表,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2、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1984 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这些城市在扩大对外经济活动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 年,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又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从南到北连成一线的沿海开放地带。

4、浦东的开发开放1990 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使之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使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1、多层次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2、宽领域对外开放涉及到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不仅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放区 ③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④人才技术知识密集 A①②③ 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 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 ④ 3.以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D ) 小型展览,展现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A.海南省 B.深圳 C.上海 D.长江三角洲
4.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B )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 城市——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及内陆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江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特区——内地——沿江沿边开放区
深圳 珠海
海南
厦门
汕头
经济特区的创办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5个)圳珠头厦海 ②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原因
近港澳,便于连接国际市场;交通便利;华侨多,资 源丰富;中央实行特殊优惠;原有的工业基础好; 思想较开放。
③特在哪里: A、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B、政治上是否给予特权?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社会制度不同
④特点: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市场调节 为主。 ⑤意义:经济发展;成为排头兵;示范作用; 提供 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85年后,4个)
环渤海地区
长三角
闽三角
珠三角
你认为上海浦东开发的目的、优势和意义是什么?
①目的 A、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B、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一、背景及原因 二、过程 1、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三、结果: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四、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对外开放格局概况1.定义: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征:①全方位:向所有国家开放②多层次:6个层次③宽领域:经济、文教、体育等3.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目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①时间:1980年②数量:5个A广东:深圳、珠海、汕头 1980年建立B福建:厦门 1980年建立C海南:海南岛 1988年建立③倡议:邓小平④影响:A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促进了经济特区迅速发展。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B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C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口,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突破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①时间:1984年②数量:14个●江苏:连云港、南通◆最北:秦皇岛;◆最南:湛江;◆最西:北海;◆最东:上海③倡议:邓小平④目的: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①时间:1985年②地区:(北南)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③影响: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经济技术开发区①时间:1988年②数量:49年●江苏:连云港、南通、昆山、南京(苏州工业园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不是经济技术开发区)③目的: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5.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①时间:1990年②原因:A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B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天津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瑞丽 沿边开放城市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青岛 连云港 长三角 南通 上海 万县 宜昌 武汉 重庆 九江 温州 宁波 长沙 福州 贵阳 厦门 昆明 深圳 东兴 珠海 广州 汕头 闽三角 河口 北海 湛江 珠三角 海南
大连 烟台 环渤海地区
结合此图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塔城 伊宁
满洲里
汕头的观海长廊
与澳门相邻的珠海市拱北 区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 商业区,每天吸引着不少 澳门人来这里购物。
经发今 济展天 发成的 展为厦 的“门 龙闽经 头南济 。金特 三区 角已 ”
海南省省会海口市的海滨
深圳
珠海 海南
汕头
厦门
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 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
③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成果展示
新浦东新面貌
90年代初开发前的浦东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中国第一塔” ““ 中华第一楼”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 东方明珠电视塔
金茂大厦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 区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 ②“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 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 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成果展示
对外开放前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
区 的年 题邓 词小 平 视 察 深 圳 特
84
沿海经济开放区
秦皇岛 天津
青岛 连云港 长三角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厦门 深圳 珠海 广州 汕头 闽三角 北海 湛江 珠三角 海南

4.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黔江民族中学高三历史学案制作:卢魁峰4.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资料卡片】对外开放所谓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流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

在我国,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

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课前预习Ⅰ.必备基础★阅读内容:“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基础知识过关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是从开始的,1980,开放、、、四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连云港、南通等个沿海港口城市(浙江是和);1985年将、、、作为经济开放区,同时批准将作为经济特区;1990年,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大连 烟台 环渤海地区
四、对外开放的积极意义
1、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 带动了本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练习 1、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中“全方位”是 指 A.不仅“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 B.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 C.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开放政治文化领域 D.不仅开放特区而且开放沿海
经济技术开发区
概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 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
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 产品为主; 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 密集的特点; 作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 要场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沿江开放龙头: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目的 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 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 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地理优势
(3)、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 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 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二十多年 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 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 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特区 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 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基础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而今天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③能够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出现新飞跃
• • • ④能够成为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中国开放的大 门丌会关上!
4月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大会丼行, 图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课标要求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 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 形成的特点。
一、对外开放
1、含义
1.含义:
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 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 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仂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 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 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丌行的,中国的发展离 丌开世界。” 1977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 到广东视察,他的眼光盯住了深圳这个沿海小渔村。 那一年,当地农民1天的收入不过1元人民币,而与它 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1天的收入则达60多港元。 必须要想办法缩小这种差距!
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背 景:
国内方面: 十年“文革”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
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重心转秱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
分组活劢安排
• 经济特区组:阅读课本第一目和资 料 • 沿海开放区组:阅读课本第二目到 60页历史纵横和资料 • 经济技术开发区组:阅读课本第二 目60页的内容和资料 • 浦东组:阅读课本第三目和资料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特点: (1)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2)多层次: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 内地; (3)宽领域:经济、科学、教育、文化。 (4)有侧重: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5)形式灵活多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 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 4.作用:推动经济发展,适应全球化趋势(经济、 科技)
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 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到中西部全方位、 多层次的新格局。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黑河
满洲里
塔城 伊宁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呼和浩特 秦皇岛
天津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拉萨
沿边开放城市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瑞丽
青岛 连云港 长三角 南通 上海 万县 宜昌 武汉 重庆 九江 宁波 温州 长沙 厦门 福州 贵阳 昆明 深圳 东兴珠海 广州 汕头 闽东南 河口 北海 湛江 珠三角 海南 返回
B、开发的目的:
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 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 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 部分。
C、浦东开发的成就:
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实现了经 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并顺利 通过APEC会议的世纪大检阅。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 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 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 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容说课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

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进新课]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探究:(多媒体打出邓小平的谈话)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

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师: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生: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师: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生: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生: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开放城市称为特区呢,能解释一下吗?师: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生:那么,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师:这正是我想请大家思考的问题。

生: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

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经济特区的设立绝非偶然。

那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62的两幅图片思考这个问题。

生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生2: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0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生3:经济特区还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那样,20多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谈话,想一想,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的背景是什么?生: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师:为此党中央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生:进一步开放的第一步是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师:(多媒体打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生: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师: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生: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师:1985年后,我国先后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带。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生: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师:(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

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合作探究:师: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同学们,你们中有谁参观过上海浦东开发区?去过的同学请举手。

师:共有3位同学举手。

好,请你们中两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生1: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

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生2: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师:通过两位同学的讲解,我们对浦东的地理、历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不过今天的浦东已是今非昔比,这一点我们从“学思之窗2”和“历史纵横”所反映的史实就可以得到印证。

当初中央政府开发浦东的目的何在?生1:浦东的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就是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

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生2: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理解也透彻。

接着请大家谈谈浦东开发的意义。

生:浦东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和现代工业基地,这对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上海浦东的开发成功只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对外开放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那么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何特点呢?生: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延伸新课]阅读下列材料: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答案要点:理论上: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