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
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
![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fb3832f4431b90d6c85c7e2.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篇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变迁历程户籍制度是以人为对象,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户口登记、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制度以及人口管理等内容。
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户籍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根据政府对人口迁移流动限制的松紧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年,是人口自由迁徙的阶段。
这一时期对户籍的管理相对宽松,人口自由迁移比较容易,人口迁移大多是基于需要而非基于利益。
这一时期户籍制度设计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即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附带着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对公民的居住和迁徙没有提出任何限制,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
第二阶段,1958—1978年,是人口迁移控制阶段。
这一时期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格,公民的居住和迁徙受到限制。
1958年我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开始由自由迁徙转向迁移流动控制转变。
该条例明确规定,公民都应当依照条例的规定履行以户为单位的户口登记制度。
该条例还对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登记以及法律责任等户籍管理事项均作了详细规定,将户籍管理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
该条例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是人口迁移流动限制逐步放宽的阶段。
这一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户籍限制逐步放开,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开始发生转变。
这一时期户籍制度改革重大的事件是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颁布,文件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有经营能力、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办理入户手续,统计为非农业人口。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回顾及图解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回顾及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687edd6ba417866fb84a8e77.png)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回顾及图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回顾及图解2015年09月24日9月21日,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国务院的意见出台以后,现在全国已经有24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目前已经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地区包括新疆、黑龙江、河南、河北、四川、山东、安徽、贵州、山西、陕西、江西、湖南、吉林、江苏、福建、广西、青海、甘肃、广东、重庆、云南、辽宁、湖北、内蒙古等。
观察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多数地区以2020年为时间表,明确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的具体目标。
以新近出台方案的几个省份为例,广东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3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广东城镇落户”;湖北提出“努力实现5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内蒙古则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400万左右农牧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此外,少数省份还提出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
其中,重庆提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河北提出“到2020年,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青海提出“到2020年,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江苏则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能体现真实的城镇化水平。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这种“半城镇化”的现象下,多数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无法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为重要。
建立居住证制度成标配在明确主要目标的同时,各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还提出,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
此外,各地方案也均提到了建立居住证制度。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00c9a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3.png)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演变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在古代,户籍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统计人口、管理土地和征税等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演变,下面就进行详细介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商代的户籍制度主要是根据土地和居住地进行组织。
在每个州府设立都城,并设置相应的官吏来负责统计人口、管理土地和收取赋税等事务。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户籍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户籍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逐渐完善,成为国家施行土地管理和户口登记的重要手段之一、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著名的“帝国户籍制度”,即实行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确立了严格的人口统计制度,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按照实际人口登记,同时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征税等事宜,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
而在汉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户籍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汉朝采用了世家制度,将贵族分为世家和庶族两类,并实行了门第制度。
世家登记制度逐渐取代了宗族制的户籍制度。
同时,汉朝还对人口实行了更为详细的统计,规定了管辖范围、人口数量等详细信息,并实行了肩负赋税和兵役等义务的制度。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到了唐代,地方政权日渐庞大,户籍制度也更加完善。
唐朝建立了府州县乡四级的行政区划体系。
在户籍制度方面,唐朝规定人口登记必须按照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和户口变动都需登记。
同时,唐朝还细化了户籍制度,对人民的职业、财产等进行详细登记,以便国家统计人口和征收赋税。
到了宋代,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形成了“五户一长制”和“坊里制”等制度。
五户一长制规定每五户一组,由一人负责管理,推行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村里的征税和统计人口。
而坊里制则是对城市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将城市人口划分为坊,在坊里设置官吏进行登记管理。
元代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342e05077232f60ddcca129.png)
1984 年 10 月 , 国 务 院 发 出 了 《 关 于 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申请 到集镇 (指县以下集镇, 不含城关镇)务 工、经商、服务的农民和家属,在城镇有固 定住所,有经营能力,公安部门应准予落 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 自理粮 户口的实施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 重大突破,使农民有了改变自己职业和生 活 住 所 的 权 利 。 据 统 计 , 从 1984 年 到 1986 年 底 ,在 不 到 3 年 的 时 间 里 ,全 国 新 增 办理自 理口粮户 1633828 户,总计 达 到 了 4542988 人。 但 是,这些 措施 并 没 有 从 维护农民根本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户籍制 度进行调整。
2001 年 ,国 务 院 批 转 公 安 部 《关 于 推 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 出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 行计划指标管理。意见一方面要求严格办 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审批工作,同时要求切 实保障在小城镇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自 此,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得到全面推进。 2002 年 ,北 京 开 始 实 施 《关 于 推 进 小 城 镇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规定凡在北 京 市 14 个 卫 星 城 和 33 个 中 心 镇 规 划 区 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 活来源的人员及其他共同居住生活的直 系亲属,凡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均可根 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综述——基于研究视角及其改革措施的分析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综述——基于研究视角及其改革措施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b3e9e6f8c75fbfc77db2bd.png)
1 4 1・
管 理科 学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 —
基于研究视角及其改革措施的分析
郭 芹 刘 盼
( 重庆 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 40 3 ) 0 0 0 摘 要: 随着我 国市场经 济的不断推进发展 , 统户籍制度所 派生出一 系列的不 良职 能 日渐显现 , 传 国家以及相 关领 域的众 多学者 已 经在人 口学、 政治经济学、 历史学等领域进行相关的研 究。 文是从我 国户籍制度 改革的研究理论及其 改革措施两层 面, 本 对众 多学者近年 来的成果进行的归纳分析与概述 , 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伦理学的角度 出发 , 找寻我 国户籍制度 改革所应遵循的伦 理原 则。 关键词 : 户籍制度改革; 究视 角; 研 改革措施 ; 伦理原 则 M r e n 与程铁 d 伴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的不断深人 , 国学者们的相关研究 不断的细微调整 的结果 。美 国研究 者萨尔顿 ( ak Sle ) 我 军在对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研究 中认为 , 中国的户籍体 制对农 村居 在人 口学 以及政治经济学方 向较为集 中。 国户籍制度的发展经历 我 了 14 9 9年前与 14 9 9年后 两个阶段。然而在此历程中 , 面系统的 民的地位 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 全 在探讨 中国政治经济结构 转型问题 的 研 究文献并不丰富。因此 , 对我国户籍制度 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 时候 , 户籍制度的发展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葛笑 如认 为传统 合 客观 的概要分析 , 归纳吸取有参考价值 的知识 , 并且 明确它们的 的户籍制度掩盖 了我国的劳动力过剩现象 , 限制了劳动力的技术水 局限之处 , 才能使 自己的理论研究及见解得 以提升。 平发展以及竞争力度 , 使我 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失效 。 因此追求 “ 个体 1人 口社会学 : 人户迁徙与社会模式转变 效用的最 大化 ” 是我 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动力 。 户籍制度对人 口户籍的管理 、 登记 以及社会模式 的发展变化起 第二 , 社会资源配置结构 以及城 乡收人结构 的分析 。在中 国政 定的控制作用 。以户 口为单位 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分析 , 主要 治经济学体 系研究 中, 则 学者们对我 国社会资源配置以及收入再分配 围绕人 口迁移与社会结构两方 面进行革新 。相对而言 , 比较具体化 体制的分析 , 户籍制度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依据 。 陆益龙在其《 户 系统化 的文献专著不丰富。这方面 的主要研究成果具体包括 : 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 一书 中指 出 , 传统户籍 制度及 其配套 第一, 对我国国内人 口迁徙演变的研究 。主要是从我 国改革开 体制在居 民的就业 、社会福利等社会资 源的配置方面存在 不平等 放以来人 口 迁徙 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 。 学者们发现户 口是束缚流动 性 , 户籍制度的控制性使我 国出现了社会 分层 、 资源配置失衡 、 收入 的重要参变量 , 开始 找寻权衡城乡劳动力 的 自由迁徙 与城市化进程 差距等社会问题 。虽然作者没有着重 于我 国户籍制度改革分析 , 但 之间的合理方法 。赵耀辉与刘启明的 《 中国城乡迁移 的历史研究: 是在探究我 国户籍制度改革路径 的研究 中起 到了重要 的理 论导 向 14 一 9 5 一文中 , 99 l8 》 认为在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的转轨时期 的 作用。 障碍是户籍制度 与劳动力 自由流动制度共存局 面所存 在的问题 即 第三 , 政府力度与户籍改革 的协调发展。20 0 9年 的中央经济工 劳动力 的市场 改革 方面的 目标就是废除阻碍劳动力 自由流动 的户 作会议后 , 国家将加 强人 民收入分配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经济任务 籍制度『 1 1 。马侠在其《 口迁移的理论 和模式》 文中通过对英 国数 之一 。 人 一 综观看来 , 在人力资本功能显著的现代 , 村劳动力 向城市流 农 理统计学家 EGR vnti ..aes n的“ 口迁移规律 ” E ee sL e 的 动打破 了城乡人力资本的平衡。我们政府将大量 的人力 、 e 人 与 vrt ・e 等 t 物力投放 人 口迁移理论 的研究 , 明了一般情况下人 口的迁移量 与迁移率 与 于城市 , 表 加大 了我们的城 乡居 民的收入差距。2 1 年 4 2 00 月 8日, 国 国家的发展变化呈现正相关的趋势回 相关研究还有他 的《 。 中国人 口 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 关于 21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的意 00 迁移与城市化研究》 当代中国农村人 口向城镇 的大迁移》 0 0 见》 指出 2 1 和《 。20 , 0 0年得重要任务就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 以及深 年开始 , 学者们开始倡导 “ 迁徙 自由”1朱福 惠认为 ,迁徙 自由是一 化户籍制度 、 [ 3 。 “ 土地管理的改革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应与 国家管理 项不可剥夺 的基本权利”]朱其 良认为承认 迁徙 自由权是户籍 制度 力度 、 1 3 。 市场资源 限度 以及 城市承受能力协调发展 , 采用 国家干预兼 改革的理论基础 , 是实现公平公正原则 的前提问 也 。 顾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模式 。 第二 , 对我 国户籍制度模式发展的研究。现时代 对于户籍模式 3历史学法学 : 户籍制度演变 与国内外法规 比较 的选择 , 学者们存在不同看法 。 李全生总结 了 2 0 0 4年之前对二元社 也有学者 从我 国户籍制 度变迁历程 和中外不 同国家人 口福利 会结构的综述 :传统户籍制度及其附加制度使城乡居 民差距扩大 、 体制对 比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正是鉴于历史发展与国外政策法规 城市化减缓 、 环境恶化等社会 问题 日趋严重 , 进行二元结构改革 的关联性 , 要 在这里我们将历史学与法学两个研究视角放在一起进行 就必须 改革户籍制度 。韩 央迪利用 伯克利观察 法 ( ekl e- 总结归纳。 B re y Pr e set e 分析提 出了他 的看法 , p cv ) i 户籍 改革要 “ 多的 回应社 会 的需 更 第一 , 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变迁 的历史性分析 。我 国户籍制度 的 要” “ ,界定公众利益 达到实际正义” 达到“ 大统一 ” 目标I 的 6 l 。席丛林 历史研究成果诸多 , 中国历代人 口统计资料研究》 《 最先将户籍制度 认为要采用循序 渐进 式的户改举措 , 转变政府职能 , 建立合乎地 区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人 口形态 、 地域性联系在一起谈及 。 杨子慧 、 张 性的制度以大力保护农村劳动力 的流动 。社会保 障方 面, 白庆兰 、 庆五 的《 中国历代 的人 口与户籍 》 中指 出户籍 制度与 国家机 器相伴 费静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要加大对小城镇 的基础设施投入 , 扩大农 而生。蓝海涛在其研究 中也指出户籍制度具有 多元性功 能、 二元等 民工的参保权{ 8 j 。政府资源方 面, 陈成文 、 山提 出政府 给予户籍 级分割性 以及稳定世袭性等一些 列的特性邮。 赵锦 1这些研究从不 同的角 改革的权利 , 加强对其引导 、 补贴 与控制 的力度[ 土地制度方面 , 度 、 同时期 、 同程度上对我国户籍制度 的内容 、 9 1 。 陈 不 不 功能性质与历史 学法提出国家土地要素要有 充分 的流动性 , 土地产权分 为物权与 变迁做了一定研究 , 将 为我 国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的研究奠定 了丰厚的 财权 , 物权归 国家 , 财权在一定时间内归个人 , 劳动力 与土地要素能 理论依据。陆益龙提 出户籍制度改革要剥离利益捆绑机制 , 强调 了 够得到 自由流动㈣。 社会公共资源方面 , 汪恭稳提出 , 要改善我 国公 户籍制度的社会控制功能。左鹏 、 周菁则通过对我国某个县进行了 共物品的城 乡不均等分配 , 明确城乡一 体化 的公共物 品体 系加大监 实地调研 , 出我 国在户籍制 度改革过程 中存在买户 现象 , 指 提出户 督力度 _。 l 1 】 籍制度改革过程 中政府应该 要严格管理 。 2政治经济学 : 政府力度与收入 差距调整 第二, 国内外法规对 比研究下的户改路径探索 。国外 如 1本的 3 带 有强烈政治色彩 的户籍制度必然 与经济体制结构 的变迁紧 户口随人走的《 户籍法》新加坡的《 、 国民注册法》英美的《 、 出生、 死 密联 系。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 内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主要 亡 、 结婚注册 登记法》 等都是身 份平等的 “ 便民” 则的 “ 登记 ” 原 民事 表现在 以下三方面 : 管理制度 。孙浩进对瑞典 、 国、 美 巴西 的收入分 配制度的变迁 的研 第一, 透过户籍 改革 , 对我 国政治 、 结构转 型和发展 的研 究 , 出中国应 该注重效率与公平兼顾 , 可以通过 税收等政 策 经济 指 并且 究 。制度虽在一定 的社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制�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9923bc8aa00b52acfc7ca68.png)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资本的高投入使对农业剥夺实现以农养工成为必然。
为限制农村人口在城乡比较利益诱致下向城市迁移,制定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对城市资源的社会屏蔽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并逐渐放开,从二元户籍制度向城乡户口一体化方向发展。
户籍制度所附加的福利功能,使建立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依然顽固地制约着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中城乡分治的历史合理性早已丧失,但长期城乡分治所形成的社会利益集团却依然对城市资源发挥着强大的控制力。
关键词:户籍制度重化工战略二元户籍制度城乡户口一体化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进工业化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
“霍夫曼定律”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与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相关。
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其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越大。
霍夫曼总结出的是工业增长的自然结果,重工业比重提高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而非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苏联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实践,使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重化工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要靠大量的资金投入。
我国的外援主要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资金补充不足,对此只能靠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则成为主要方式。
降低工资主要通过降低工人的生活资料费用,为了降低工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和生活成本,需要对农产品实行低价格政策。
为了确保农民能够完全按照政府所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保证农民将生产资源有效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要求有更进一步的制度安排,以切断生产要素的外流渠道,并可以直接贯彻国家的发展计划,于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最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农村人民公社。
对农民的剥夺是进行工业积累的主要渠道,采取的剥夺方式是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
论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论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073351e55270722192ef785.png)
王
一 .
郭晓莉
叁 圭 金 垒
论 我 国户籍制度 的改革 与发展
摘 要 本 文 简要 介绍 了户 籍制度发 展 的历程 , 分析 了我 国户 籍制存在 的原 因 , 出现存 户籍制度 的弊 端, 指 并提 出 了其 改革 发展 的建议措施 。
了这一制度的形成 。 尤其是依附在户籍上面的社会保障、 福利待遇等对人口流动是极 ( ) 虑设 立 过 渡平 台 四 考 大 的限制。比如 , 医疗保险异地不能报销 ; 流动人 口养老保险不能异 城 市 郊 区 可考 虑 为农 民工 建 立在 城 市 定 居 的过 渡 “ 台 。农 民 平 地转移; 对于城市低收入人 口, 包括新迁移人 口一旦 由于种种原 因丧 进城务工 , 如果没有当地 的户 口, 这在社保及相关福利上很难操作 。 失获取收入的能力 ,最低 生活保障却仅仅 限于本地户 口的当地人享 但在城市定居的费用 , 别是居住的费用却很高, 特 要做到举家迁移或 有 。这些不同, 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 的未来 , 这也是中国 目 前户 者半举家迁移在短时间内很难 。 因此建议 , 在大 中城市的郊 区可 以村 选择非基本农 田, 为农民工建立单独的生活居住社区, 作 籍制度的弊端之一 : 不同的 户籍导致同命不同价 、 同就业机会, 不 以及 委会为单位, 为农民转变身份、 申领当地 户口的过渡性“ 台” 这样也可以给 当地 平 。 天壤之别的受教育机会等等。 可见 , 户籍制度是政府对辖区人 口进行 管理 的一种必要手段, 但 政府一个统筹解决流动人 口问题 的缓冲余地 。
户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从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入手。户籍改革其 实不是简单的户 口本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附在户口本上的种种福利和 待遇。要把户籍制度背后的利益 关系理顺是很不容易的。放开户籍 的难点在于社会保障的支付仅限于缴纳社保基金 的就业人口, 并且是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1401b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8.png)
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一、引言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漫长且复杂。
从最早的简单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这个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1. 从简单到复杂: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的简单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其发展过程呈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早期的户籍登记主要是为了征税和征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逐渐涵盖了更多的人口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等。
2. 户籍制度逐渐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户籍制度也逐渐完善。
例如,唐朝时期实行“籍坊制”,将户籍与地域管理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到了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更加严格,不仅规定了人口的居住地和职业,还对迁移、婚嫁等行为进行了规定。
三、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1.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资源,户籍制度逐渐完善。
2. 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是推动户籍制度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唐朝时期的“籍坊制”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而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则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关。
3. 人口流动的增加: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管理流动人口,户籍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户籍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四、结语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的户籍登记到逐渐完善的户籍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户籍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国家对人口和土地资源的控制力逐渐加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建国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c3a31486e53a580216fcfec3.png)
建国后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追根溯源,我国的户籍政策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出台户籍政策是在1958年。
说起1958年,人们就会想起那个时代的“大跃进”,而户籍政策就是在那样一个特别的时候诞生的。
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保证计划经济的有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40多年中,户籍制度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强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生产力强制调节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户籍制度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改革。
直至2l世纪初,在一定程度上,户籍制度改革已有实效,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基本内容回顾五十多年来我国户籍制度发生、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形成、强化和改革三个阶段。
(一) 户籍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国际国内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管理与控制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
针对城市人口集中、较易管理的特点,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新中国逐步建立了户口登记制度。
1950年8月,公安部制定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主要是为了对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便“搞好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这一阶段,户籍制度尽管附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其涉及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已有《指示》、《通知》阻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但总体来看,制度本身体现了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精神,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
因而,1949--1957年期间,成为公民完全能够自由迁徙的时期。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73dfe7fc281e53a5802ffca.png)
关于中国户籍制度及改革历程的浅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国政府对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制度,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殊”历史下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均建基于此项制度。
中国的这种特殊制度在建国初期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乡间人员的流动频繁,该制度愈来愈受到广泛的争议与指责。
2005年底,国家开始着手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截止2009年3月,已有河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
在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历程中,重庆、广东也开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的路在何方?现今国家也还没有统一的方案,至此,改革之果到底为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一、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中国的户籍制度自奴隶社会就有之,据《文献通考·卷十·户口考一》记载,周朝就有官吏负责人的出生病死和人员的社会流动事务以及领土的行政划分,以执行不同的税收和征兵制度。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随着王朝的更替,相应的户籍制度也在发生变迁以适合当时国家的各种需要。
对新中国户籍制度历史的梳理,我们在此以改革开放的开始为分水岭。
1、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前的自由迁徙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着重户籍的登记管理职能,这时的户籍管理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人口居住地点与基本信息的登记上面,并不涉及公民的自由迁徙与利益权利的分配等问题;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的第二阶段,此阶段着重户籍在限定人口自由流动方面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针对人口的乡城流动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与规制;1978年至今的半开放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新的利益格局形成,因此现阶段着重在相关的利益分配方面,其最突出的表现将涉及诸如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多福利权益与户口相联系。
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户籍制度改革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eb8c8c9aa00b52acfc7ca83.png)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1951年7月《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已废止)1955年6月《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8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7月《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6月《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1998年7月《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2001年3月《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2010年4月《国务院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情况的报告》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6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盘点户籍制度这50多年有着50多年历史的户籍制度,从建立之初至今,经历着缓慢的调整与变革。
城乡统一与迁徙自由,依然是人们所期待的改革目标。
1 【新中国成立初】限制盲流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对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社会变动”(社会身份)等事项的管制办法。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
当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无法容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1953年,为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国家开始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
从农村中盲目流入城市的人,被简称为“盲流”。
2 【1958年】二元结构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包括常住、暂住、迁出、迁入等7项人口登记,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并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从此,城市与农村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模式得以确立。
3 【1985年】发身份证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人不分城乡均发身份证验证身份,方便人口流动自由择业。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eaf9a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8.png)
02
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概述
户籍制度的概念定义
户籍制度是指国家对公民的户口、人口、家庭等基本人口信 息进行登记、管理、统计和控制的制度。
户籍制度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对于国家管理人口、维护社会 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 国家对人口统计和管理的需求。
05
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路径及 政策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法律法规体系是改革的基础。
详细描述
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应首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确保各项 改革措施有法可依。同时,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为改革提供 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指导
总结词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指导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改革的理 解和支持。同时,针对各级政府和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总结词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户籍制度改革成效的关键。
详细描述
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效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对 各项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
2
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扩大,限制了农村 人口的流动,使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受到 了一定的制约。
3
户籍制度的不公平性也引发了社会不公的问题 ,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探讨,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方 面的影响,从而提出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意义
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 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户籍制度改革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3eec6643f121dd36a22d82c0.png)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作者:尹珊珊王丽英焦红静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尹珊珊王丽英焦红静(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我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历史,但仍未摆脱历史的羁绊。
严格控制人口自由迁徙的“二元制”户籍制度,与现行的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通过国外户籍制度的对比与借鉴,户籍改革迫在眉睫,社会也展现出改革的动力。
实现全体公民的居住和迁移自由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但具体方式方法还需探索。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自由迁徙中图分类号:C9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772(2015)30-0217-02收稿日期:2015-09-10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4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4FX020)。
课题组成员:王丽英、焦红静、尹珊珊、郭艳芬、曹琳、刘春华。
作者简介:1. 尹珊珊(1982-),女,汉,河北廊坊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2. 王丽英(1970-),女,汉,河北唐山人,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法;3. 焦红静(1971-),女,汉,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大学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民商法,经济法。
一、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历程(一)封建社会时期的户籍制度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已深深契刻在国家制度中,可谓历史悠久。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形成现在社会“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模式的雏形,在当时称为“六乡六遂制”,把国民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类,即现在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公元前685 年,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分业而居;不得随意迁徙;“恒业不变”,家族继承。
不得改变职业;“口系于户,籍著于地”,形成了现代户口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公元前359 年商鞅变法,进一步落实和强化了管仲的户籍管理思想,开创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严格控制、规范人口迁徙,每年详细统计人口等一系列至今仍然在沿用的户籍管理方式。
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
![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407d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c.png)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书中涉及的历史时期较长,一些 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难以记忆。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对于书中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 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激发了我对于历史研究的兴趣。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运用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努力提升 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
本书对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作者指出,在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初现端倪, 而在秦汉时期则逐渐完善。在这一时期,户籍管理主要以户为单位,详细记录每户的人口、财产 等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出现了“黄籍”、 “白籍”等不同种类的户籍。到了唐代,户籍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鱼鳞册”、“赋役册” 等更为精细的管理方式。
本书对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作者指出,在战国时期, 户籍制度初现端倪,而在秦汉时期则逐渐完善。在这一时期,户籍管理主要以户 为单位,详细记录每户的人口、财产等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出现了“黄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白籍”等不同种类的户籍。 到了唐代,户籍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鱼鳞册”、“赋役册”等更为精细的 管理方式。
本书深入分析了户籍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作者认为,户籍制度在维 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户籍制度, 国家得以有效控制人口流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 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例如户籍与土地关系的紧密导致农民受到沉重负担,以 及户籍制度的僵化限制了人口流动。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01f2d8844769eae109eda2.png)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简述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提示: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明朝户籍册称“黄册”,黄册10年一修。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2.简述中国历代基层组织形态的演变。
提示: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3.简述中国历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
提示:秦汉时期编制什伍组织,唐朝实行邻保制度,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4.简述中国古代实行社会救济的原因和作用。
提示:(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5.简述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历程。
提示: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宋朝以降,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6.简述中国历代社会救济的特点。
提示:(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
(2)在古代社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c6c8e5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1.png)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开始出现在夏、商、周三代。
周代的户籍制度相对完善,主要通过国家的统一规范,将人口进行登记、分类和管理。
周代分为籍贯和世系两种户籍,籍贯是指人口所属的大地理区域,世系是指人口的家族谱系。
这种户籍制度表明家族地位的高低,对人口的身份、地位、荣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到了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了户籍制度。
秦始皇时期,对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建立了全国性的户籍制度。
人口按照地区、年龄、职业等属性进行登记,以方便征役和赋税,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人口的统计和管理。
汉代的户籍制度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但又有所改进。
首先,汉代建立了详细的户籍册,记录了人口的姓名、年龄、籍贯、居住地等信息。
其次,汉代户籍制度增设了世族,以表彰和掌握朝廷重臣和高官的身份地位。
此外,汉代还建立了丞相家籍制度,以丞相家族为核心,规定该家族的称谓、地位和财产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原因,户籍制度开始虚化和混乱。
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的情况下,户籍制度的管理和统计变得混乱不堪。
隋代和唐代,由于政权稳定和国家重构,户籍制度得到了重新修复。
隋代建立了戶二等制度,将人口按照户籍和财产等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等,以资产作为衡量居民世带收入水平的标准。
唐代继承了隋代的户籍制度,但又增设了国奴等户籍等级,以体现其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宋代时,户籍制度基本沿用了唐代的制度,并加强了对赋税和征兵等方面的管理。
明清时期,古代户籍制度以家户为单位进行管理,对人口的统计和管理更加精细化,同时也规定了严格的迁户和户口迁移制度。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部落制度、周代的制度正规化、秦汉的统一管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和隋唐宋明清等时期的演变。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为了国家统治和社会管理提供可靠的人口基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阶级、地位和财产等差异。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42bdba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f.png)
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自古以来,户籍制度一直是国家统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户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部族制度,到秦汉时期的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制度创新,不断演变完善。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早源于部族管理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每个部族都有一个族长,负责管理部落内的人口信息。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治逐渐扩大,户籍管理也逐渐形成起来。
秦朝制定了《律令》和《地籍》,考虑到户口的重要性,特别规定了“三户为一籍,五家为一保”的规定,开始了县制户籍制度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唐朝修改了县制,并编制了详细的《户籍法》,分户籍、藩籍和庶籍,明确了志、里、保、户等地方的管辖关系,使户籍制度更为严格和科学。
宋代也对户籍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为防止各地官吏违法乱收赋税,宋神宗制定了“民籍法”,规定了农民只有到户籍所在地缴纳赋税。
宋朝还设计了“坊户制度”,以坊为单位,设立小区管理员,管理坊内的各户,大大加强了户籍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到了元明清时期,户籍管理逐渐正规化和集中化。
清朝创立了户籍制度的管理机构——户部,设立了常备户和流动户等差别管理制度,加强家庭姓氏、人口种类和财产状况等信息的统计和搜集工作。
总的来说,古代户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部族制度,到县制、坊户制度,再到常住户和流动户制度。
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成为国家统治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对于国家财政、军事、人口等方面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今天的社会管理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与改革研究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指个人身份信息在国家政府内体系中的归属和管理方式,其
主要作用是记录个人的基本信息和居住情况,并保证公民权利的行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也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研究。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程
1. 戶籍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贯彻的定居制,规定人民应归属于其乡邑、城镇或部落组织,建立家
族册籍管理制度,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信息。
此为我国户籍制度起源。
自汉代起,户籍管理逐渐成为国家制度之一。
到了唐代,户籍管理制度逐渐完善,户籍册科被设立,负责官制宗族、迁徙、统计等各项工作。
2. 新中国的户籍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户籍制度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政府对于户口和饭票的分配政策,借用富人在房间的回头率来调控和管理。
户籍制度的实施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3. 市民化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得到改革。
继1984年建立户口口簿制
度之后,1990年,国家开始实施城市市民化户籍制度。
此举的目的是将城市居住人口的经济、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待遇,与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
这一制度改革针对的是户籍制度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裂现象,使得城市居民获取社会公共福利进一步便利,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 新时代的人口制度改革
“十三五” 时期,国家开始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这意味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正向基于居民权益原则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推进。
以改革后的"居住证”制度为例,其本质是一种全国居住证明。
相较于过去的户
籍系统,新制度取消了传统户籍管理的户口迁移和挂靠、调整人口统计、注销社平码等权限。
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资本和居民权益为视角,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和安全管理、多样化社会服务、优化居位条件等拓宽共识上的可行性。
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现状
户籍制度改革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强制性选项,从当前结构
开展推动进步的主要任务。
实践中,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人口流动的合理化和全民公共服务的普惠化。
不过,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阻碍。
首先,较之前来说,新制
度下的居民权益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共享存在一定的信息障碍。
其次,户籍制度改革会对国家社会治理的局面带来挑战,必须解决数据管制、安全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改革的可行性。
最后,实践中,户籍制度改革还需包括对整个法律体系进行重构和加强,以确
保制度本身的良性运转和企业的门客运营方向。
这不仅对法律解释和执行产生了新要求,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各方要素之间的协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关乎个人的人权利益,还涉及到国家的社会
基础和公共治理。
其中,新制度环境下的多样化、市场化、社会化要点对制度的个性化需求和法律体系的重建都产生了新的要求,我们期望通过对各类需求的平衡和对法律体系的重塑,户籍制度的改革顺利地向多元民主社会转型。